李秀梅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李秀梅范文

李秀成自述

《李秀成自述》的历史价值

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忠王李秀成,在1864年(同治三年)7月22日被曾国藩的军队俘虏了。他在敌人的囚笼里写了一个自述。这个自述,从它的史料价值来看,无疑是极其珍贵的;但是,从它的根本立场来看,却是一个背叛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自白书”。

(一) 矛盾的历史现象

历史的现象是多么矛盾。骁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农民革命将领却写了一个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自白书”。伟大和渺小,光荣和耻辱混合在一起了,多么不调和,多么不一致!怎样对待这件事,怎样理解这件事?几十年来,历史学家曾经给我们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解释。 “这是根本没有的事,英勇的忠王怎么会写出丧失革命气节的自述!?一定是曾国藩的伪造。”有人曾经简单地否定自述的真实性,来为李秀成辩护。但是,经过历史学界一番争鸣之后,这种说法现在已经站不住脚了。又有人说:忠王在自述里确实写了一些污辱自己、奉承敌人的话,甚至表示要向敌人投降,虽然这些话对李秀成的英雄事迹来说是个污点,但是那都是假的。忠王的目的在于利用“伪降”来争取敌人的宽大,以保存革命力量,同时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分化满汉统治者,并且争取曾国藩调转枪口去对付外国侵略者。主张这种说法最力的是罗尔纲先生。

罗尔纲先生在《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1951―1957年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版,以下简称《笺证》)“三版自序”里说:“必须先对忠王的委曲的隐秘的心事有所了解,然后才不致入了那些诬罔先烈的皮毛之见。”(罗尔纲:《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1951—1957年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版,三版,第6页。)他在该书三版的考证里指出:“在忠王自己打算,如果经过伪降,得到释放,借招降为名,先保存革命的实力,然后等待曾国藩与满清皇朝之间的矛盾的爆发,或满清皇朝、汉族官僚地主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的爆发,他就企图利用这一情势的发展,来保存自己的实力,发展自己的实力,从而推翻反动统治,以达到恢复太平天国的目的。在当时的客观情况看来是很有可能的,这也就说明使忠王采取这种企图是有他的条件的。”(同上,第34页。)在《笺证》四版的考证和说明里,罗尔纲先生进一步论证了上述观点。他分析李秀成写自述的动机,除了“总结太平天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以外,主要有两项:“第一,保民为乐……就是要求曾国藩放下屠刀,保存革命群众的力量。第二,防鬼反为先(防备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要求曾国藩把对内的矛头转而与人民一道共同对付外国侵略者。”(罗尔纲:《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四版,第36—37页。)忠王之所以用“极委宛曲折的叙述,甘言蜜语的词句,甚至不辞穷耻极辱用了„投降‟两字”,乃是为了实现这样深远的政治意图,以免“刺激敌人,招致敌人疑忌”。(同上,第36-62页。)这种“苦心”,“真是千秋还可以共见。”(同上,第65页。)为《笺证》作序的周邨先生也支持罗尔纲先生的意见。他说:“从现在残存的文献来看他(李秀成)当时的态度,是利用封建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保存革命力量,把斗争的矛头转向更大的国外侵略者,这三者是不可分的整个复杂思想的体现。……这是革命实践的要求,这不仅不是一个幻想,更不能作为怕死,妥协投降看待。……李秀成作为一个农民革命领导人,英雄人物,是没有什么减色可说的。”(同上,第8页。)整理出版了自述部分真迹梁岵庐先生也说李秀成是“伪降”。广西僮族自治区通志馆在《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补本》出版前言里说:李秀成“忠贞坚定的态度,使人有理由深信他之所以在自述中带些颂谀敌人、污损自己的话,是有其苦衷和政治目的的,决不能听信曾国藩所污蔑的„宛转求生、乞贷一命‟的鬼话”。(《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补本,前言》以下简称《校补本》,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9-10页。)校补自述刻本的吕集义先生也说:“在全部自述中,尽管忠王为了幻想实现他的某种政治意图,不得不说了一些污损自己的话,但在字里行间仍然到处表现出他的坚定的革命立场”。(《校补本》,第18页。)相当一些人同意了上述的意见。有些中国近代史的作者,在自己的著作里,也以上述的观点

解释了这一页历史。

(二) 忠王不忠,历史的事实掩盖不住

问题真的解决了吗?没有。历史不是可以随意雕琢的大理石。历史是客观的存在。客观的历史真像是不能更改的。李秀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才干的农民革命军将领。他在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以后,革命队伍内部陷于混乱,清军乘势进逼,革命事业一时遭到了严重的危险。为了挽救局势,李秀成曾经和陈玉成等人一起,英勇机智地率领太平军大败湘军和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解除了南京的包围。以后,又乘胜东进,解放了苏杭地区,使革命显出重新振作的趋势。他还曾经指挥农民革命军多次地打垮过外国资本主义的反革命联军,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反抗侵略者的无畏精神。他在苏杭地区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使这个地区一度成为太平天国的重要根据地。李秀成太平天国革命史上的这些功绩是应该予以充分估价的,是不能抹杀的。但是,他在被敌人俘虏以后丧失了革命气节、背叛革命事业的事实,也是否定不了的。在他的自述里,颂扬敌人、诋毁革命事业的话是那样的清楚,那样的明白,以致任何辩解在这种冷酷的事实面前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李秀成在自述里美化了敌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最美丽的字眼称颂太平天国的死敌―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他赞美曾国荃“有德之人,深可服佩”、“智才爱众”“惜士恩良”;赞美曾国藩“恩深量广,切救世人之心”,“仁爱惠四方,兼有德化之心,良可深佩”;恭维他们“恩德巍峨”“运算良才”、“明才足过”“盖世无双”、“谋才福择(泽),无此(所)不能”。他赞美臭名昭著、军纪败坏的湘军“将相勤劳”、“兵壮”“力足”“营规分明”、“能受苦坚”、“此军常胜,未见败过”。(同上,第

31、

32、

44、

52、60、8

4、107页,按照本文引用李秀成自述原文,均已按自述原稿影印本校改过。)当李秀成写这些话的时候,被他称为“恩深兼有德”、“仁爱惠四方”的那支“救世人”军队,正在南京城里大显身手:“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三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页。)在自己的兄弟姐妹、父老妻儿被敌人这样屠杀的时候,一个革命将领,却昧着良心去称颂那些最反动的杀人刽子手,难道这还不够可耻吗!美化敌人,必然要丑化自己。李秀成也不例外。在自述里,太平天国伟大的革命斗争竟然被说成是“忽(屈)悞英雄”、“悞死世民”,“违犯天命”、“害民害众”,“先机之定数”、“世人之劫数”。在自述将近完毕之际,他懊丧地叹道:“何生天王而乱天下,何我不才而佐他乎?”(各见《校补本》,第

29、

51、

52、122页。)李秀成在自述里对天王洪秀全的责备特别苛刻。他批评天王“不问贤良”、“不问国事”,“不修得(德)政”,“不以军民为念”,责备他“用人不专,信人之不实,谗佞张扬,明贤偃避,豪杰不登”。(同上,第

28、

43、

51、108页。)但是,在这方面他所举出的具体事实,则有不少是不真实的。例如:他说天王对他不信任,把他母亲、妻子扣在南京作“押当”。这不是事实。他说,南京被围,城内无粮,他向天王“求放穷人之生命”,“主不从依”,“不得已强行密令城中寒家男妇,准出城外逃生。”(同上,第102页。)这也与事实不符。在南京城破的前一年,天王为了解救危局,曾经封他为真忠军师,托以全国军政最高权力,但是他在自述里对这件事只字不提,反而说,天王如何如何排挤他,甚至说,“我在京并未任合城之事”。(同上,第94页。)这些问题,罗尔纲先生在《笺证》里都指出过。应该说,洪秀全不是没有错误的,同时也不能要求李秀成正确地评判洪秀全的功过;但是,无论如何他不应该不顾事实,用一些歪曲了或者夸大了的罪名在革命领袖的脸上抹黑。他这样指责天王,夸大他跟天王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包含着在敌人面前表白自己的意图。他把自己的革命历史描绘成这样:他一开始就是受“惑教”而参加革命的,“自拜上(帝)之后,秋毫不敢有犯,一味虔信,总怕蛇虎伤人。”(同上,第6页)“我自小为民不知,勇勇而来”,一路“迷迷而来”,“懞懞而随”,“造成今日患害”,“情知此事者,能死亦不能为也”。(同上,第

19、

29、51页。)他把自己在太平天

国后期率领革命群众取得的巨大胜利说成是:“初任重事,又不周详,糊糊涂涂而作,此时国未当绝,乱作而成,乱行不错,故而保至今也。”(同上,第33页。)他说,他之所以仍旧呆在革命队伍里,不过是“奇(骑)上虎辈(背),不得不由。”“我生世亦未悉天命之先排,若人能先有先知,何肯违犯天命,逆天行事?何人作不良(不)义不孝?何人而肯辈(背)井离宗,离亲别友,去戚离乡?”“我不故(过)在秦为秦,为(在)楚为楚”。(同上,第

29、47页。)除了强调自己没有革命意识以外,还表示他早因为自已“本是忠直贤良,(不)幸未逢明主”,而有动摇之意了。只可惜清军“凡拿是广西之人斩而不赦”,不然,太平军“解散久矣”。“因我粤人,无门他入,”所以才坚持革命至今。如果这次“曾中丞大人以及老中堂能以奏清(请)圣上,肯赦此粤之人,甚为美甚”。(同上,第

19、

44、93页。)李秀成在自述里,不仅绝不隐瞒他思想的动摇,而且也不掩饰他一度有过的投降活动。南京保卫战最危急的时刻,李秀成的一个妻舅宋永祺出城同曾国荃营下的一个师爷拉上了关系,商谈了投降的事。大概这个人不善于做叛卖勾当,以致来往十几天,还没有得到实情。宋永祺嗜酒,醉后失言,把李秀成同他谈的一些机密语,向一个想投敌叛变的松王陈德风讲了,陈德风得了风声就写信来问。恰巧这天李秀成正在府中召开粮务会议,陈德风的信为补王莫仕葵顺手打开了,大家看了信就质问李秀成,随后又把宋永祺押了起来,准备正法。这样一来,事情弄大了,闹得“合城惊乱”。“朝臣”们也都不同情李秀成。后来亏得李秀成用银子疏通了莫世葵,才把事情平息下去。李秀成在自述里说:“自此之后,四时有人防备,恐我有变心。”(同上,第106页。)不但如此,他还反复强调自己过去已经做了许多有利于清军的事情,来向敌人表“功”。表“功”的表现之一,是一再地说自己过去如何礼待获自“大清皇上”的俘虏。第一件事是打下扬州,“扬州知府被拿,当而礼敬,将其全家一一寻齐,当即讯问该知府愿降与不降?肯降即可,不肯从,皆由自愿也。该(知府)不从,……后将该知府送由仙女庙而去,发盘川银三百五十两而行。”(这段话,《校补本》漏钞。)第二件事是打下苏州,俘虏了“清朝文武候补大员无数,满将多员,俱未伤害,各欲回家,无盘川者,我给其资,派舟送往。”(《校补本》,第56页。)第三件事是打下瑞州,俘虏了清将李锡扬,“见是勇将有名之人,心内痛惜英雄,故未杀害”,后来劝降不成,“仍言(然)礼待,并未锁押,悉听其由”,过了几天,“发盘川银六十余两,其不受而去江西”。(同上,第64页)第四件事是打下杭州,“当即传令诸军”,对“被获满洲兵将”“不准杀害,私杀害培(赔)命”,不愿投降者,“给费”“准其回国”。“在省候补、候任清官无数,业亦给费其回”。被获人员的高级官吏林福祥、米兴朝等,“我亦不杀,礼而待之,又未锁押,落在书房,与我文官闲及(叙)。”“林、米二人欲去”,“即备舟只一条,由杭州到上海,各给银三百两”,不仅对俘虏优客礼待,就是对清朝阵亡的将军、都统,也派人到处“寻其尸首,用棺木埋之”。那个“甚得军民之心”的巡抚王有龄,城破自杀,尸首是李秀成单骑到后花园亲自寻见的。找到尸首后,李秀成用“大清”的“衣帽朝服”把他入殓,后来又“点足五百人”、“给舟十五条”、“费银三千两,”把他的棺木护送回乡。写到这里,李秀成发表他的感想说,“各扶其主,各有一忠”,“惜看英才义士”,“死不与其为仇”。(同上,第69—72页。)

第二篇:招安镇—李秀成

招安镇创卫“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李秀成,男,1984年1月出生,2009年11月参加工作,在这次创卫活动中紧紧围绕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扬延安精神,与全镇领导干部一起以脏、乱、差为抓手,以实现镇域范围的洁、净、美为目标。经过近一个月来的努力,镇域范围内路面整洁了,摊位整齐了,杂物清除了……一个优美、整洁、干净的招安呈现在人们眼前。

一、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

从8月16号我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来,他就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而他却无怨无悔,始终把创卫工作视为一件无比快乐、至高无尚的事情来做。为加大卫生知识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创卫,他发放传单3000余份并进村入户给群众耐心的讲解我县创卫的重要意义,对部分群众的冷嘲冷嘲热讽,他没有退缩更没有畏惧,而是细致耐心的进行劝说,使广大群众由不理解到理解,由发难到主动支持参与进来。在全镇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人人争创卫的工作热潮。

二、不断加强创卫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创卫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面对新的工作,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迎难而上。利用丰富网络资源,吸取先进创卫工作理念,借鉴他们的工作方法,弥补自己在创卫工作当中的不足,学习了《国家创卫标准》、延安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2011-2012年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安排》等相关创卫知识,积极参加我县的学习培训,七月28日至29日他参加了安塞县病媒生物防治培训班的学习和安塞县沿河湾镇茶坊村举办的改厕工作现场会,在培训学习中他作了详尽的学习笔记,深刻领会上级主管部门的创卫精神,不断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提高了指导实践和驾驭工作的能力。

三、精心组织安排,突出重点难点

三岔口城湾处,破损陈旧的老屋老房林立,垃圾成堆,乱摆乱放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我镇的整体形象和群众的出行。在三岔口拆违工作中,他积极配合领导跟违建住户进行沟通、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得到他们的支持,拆破损陈旧的老屋,清除乱堆乱放的柴禾,石头,建筑废料及垃圾堆土。学校巷及农贸市场门口流动商贩众多,人员复杂,卫生脏、乱、差是创卫工作中的又一个难点。针对这种情况他积极动员沿街门面商户,和他们一道即成为保洁员又是卫生监督员,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在他的带领下,镇环卫保洁人员也是加班加点,不辞辛劳,每天延长工作时间,清理街道杂土及零散垃圾。除了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之外,他还担负着部分创卫资料的整理工作,他统筹安排白天走街串乡忙卫生巡查和进行创卫宣传,晚上进行健康教育资料的整理加班加点整理补充。辛勤的劳动换来了街道的整洁洁、干净和群众的赞扬,同时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四、强化监督管理措施,确保成果

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中,关键是在于保持,要动员全民参与进来,在主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镇卫生管理制度》实行划区域管理,把全镇划分为25个区块,每区块由各片片长及政府干部负责日常卫生的管理及监督工作,通过这次集中对环境卫生的整治使广大群众逐步形爱卫意识。创卫工作仍在如火如荼的继承进行,他和环卫人员也仍将继续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强捍的干劲、踏实的工作作风,为我县创卫伟业默默耕耘,添砖加瓦。

第三篇:读李秀成有感

时代进步了,安逸的生活,逐渐消磨了我们现代人的勇气和意志。当我初读《太平天国》时,把自己融入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战火硝烟的世界里,细心地领悟李秀成戎马倥偬与悲剧辛酸的一生,以及他带给我们后人的无限思索与争议。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历史是不同的,而之于李秀成,战争风云过后,人们的看法更是莫衷一是。

首先,了解李秀成的相关简介:李秀成(1823年─1864年),原名以文,后称李寿成,又改为李秀成,1823年(道光三年)出生在广西梧州府藤县长恭里新旺村,父亲李世高,母亲陆氏,只生李秀成、李明成两人。他家里只得给地主做雇工和开垦山地种植一些吃的过日子,虽然年年从头到尾牛马一般地辛勤劳动,却还是食不裹腹,时常受饥寒交迫的威胁。

然而,正当他挣扎在无穷的黑夜的时候,前方终于来了光明,1851年,他参加太平军,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做为旧式的小知识分子,李秀成有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于是,变幻的近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恰恰给了他这么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洪秀全定都天京以后,李秀成有一破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的战功,杨秀清保举他为右四军帅,不久又被升任为后四监军,驻防天京城外高桥。李秀成跟随石达开去安徽“巡查民务”,得到石达开的“见爱”。1856年,他在救镇江和二破江南大营战中立功,被委为地官副丞相。天京形势十分危急,李秀成从丹阳回天京,力劝洪秀全“让城别走”。他回救天京的举动,洪秀全不听,便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1864年天京陷落后,最终李秀成被俘写了“供状”,阿谀颂扬曾国藩。他在经历一系列的战役,如进军苏常与嘉兴解围,第一次进攻上海,安庆失陷,进军浙江,第二次进攻上海,苏州保卫战、天京保卫战之后,人生走向衰落。太平军与清军统帅向荣发生激战,攻破孝陵卫满、汉营寨二十余处,杨秀清亲自派人从城内策应。李秀成最后,败走丹阳,自缢而死,江南大营土崩瓦解。无论如何,时势造英雄,英雄的头颅变成了历史缓慢前进的筹码,李秀成便是其中的悲剧。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从长远的历史来看,李秀成的自述是一部很好的太平天国战争史,并且他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的经验教训。摘其原文如下:

“计开天朝之失误有十: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二、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之败。

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纲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

四、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章在湘潭全军败尽。

五、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

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疑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国而误。

七、误王不问政事。

八、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九、误国不用贤才。

十、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

虽然他总结这十误具有局限性,但他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内总结出来,实属不易,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个完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所需的是时间,而李秀成正是缺乏这个,因此,对于他的局限性是可以谅解的。但是,他在总结中忽略了二次西征的失败,也正表明了他具有自私性,这与他出身于农民,及其所具有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

李秀成的一生辉煌的成就使他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同时,他作为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民,使人们也看到他只是一个朴质、活灵活现的人。他似那个时代的缩影,映射了:任何英雄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或上帝的创造物。让我们历史地、中肯地评价他的一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而言之,李秀成也是一个改变历史的人物,他的英名将永垂史册。但愿我们后人可以从历史中把握住一些什么,不要忘记为寻求中华民族幸福与安宁做出过贡献的人们。 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1006班廖志群0519100621

参考文献:《太平天国》(作者:罗尔纲,王庆成 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6月1日);《中华名人传.李秀成传》(作者:锦多);《李秀成自诉》。

第四篇:李秀娟《插秧》评课稿

3月18日上午观摩了路媛媛老师的展示课《插秧》。儿歌《插秧》结构简单,节奏明快,短小而有意境,富有情趣。以下是我的听课感受:

亮点之一:课堂教学丰满而又立体。

我们知道,“教材仅仅是个例子”“不能就教材而教教材”,纵观《插秧》一课的教学,教者立足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的理念有了一定的呈现。《插秧》不仅仅是插秧,不仅仅是一次劳动,它所体现的该是这样的主旨:春天是美的,春天的人是美的,春天里的劳动更是美的。

所以,教者在上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是有用意的,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为课堂学习铺垫了情感;课中,教者抓住“水田怎么是镜子?”“农民插秧怎么会说插在蓝天上、白云上、青山上、绿树上?”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劳动是美丽的,充满情趣的;课后,再次出示水田图片,抛出问题:“水田还像什么?”要求孩子们带着思考出课堂,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交流,去感知„„所以这些,无不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大语文观。

亮点之二:课堂教学充满诗情与画意。

文字是有温度、有画面的,尤其是诗词歌赋。因此,教学儿歌,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儿歌的情感,更要引导学生想象儿歌的画面。《插秧》一课的教学就是力求达到这样的目标,且完成较好,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开课伊始,师生吟诵古诗《锄禾》,让课堂氤氲着诗情氛围,以诗中“粒粒皆辛苦”(劳动的艰苦),引入本课的教学(劳动是快乐的),从而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的兴趣。课中,以“水田还映照着什么?”一问启发学生吟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水田映照着小鸟。

在师生齐声吟诵中,教师随即简笔画板书:小鸟、花朵、彩虹等,让儿歌的诗情与画意得到完美结合,这该是本堂课中最大的亮点。 亮点之三:课堂教学彰显语文“语”味儿。

语文姓“语”,它不是音乐课,也不是绘画课、思品课。“唱一首春天的赞歌”,该是通过孩子们的听、说、读、议,较好地完成这样的教学主题。由此,教学中设计的两次的仿说训练非常巧妙,引导学生在读文想象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机结合。

师:因为水田是镜子,所以,水田映照着——、——、——、——。(完善简笔画)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多么的景象,齐声朗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象。

师:春天的景色可不止这些,想想,水田还映照着什么?(仿说第一小节, 师:这么美的春景,我也想去插秧,该在哪儿插秧呢?(师继续简笔画)可儿歌里却这样说——【课件出示,生齐读】

师:为什么说插在绿树上、青山上、白云上、蓝天上?【课件出示,抽生回答:因为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所以农民插秧,插在——】

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言语思维的训练达到一个顶峰,充满了情趣,整个课堂在预设中生成,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浓浓的语文味彰显其中。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的教学都有不足。本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不足之一:“以学定教”,教学预设不够充分。

孩子们在理解“水田为什么是镜子?”这个环节处理有些粗糙。相信,课后部分孩子还不能准确理解,难以清楚表述。其原因就在于孩子们对水田不熟悉,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而这点,是教者在设计教学是没有想到的。当孩子理解较模糊时,教师也没有及时详细讲解,缺乏应有的课堂机智。

不足之二:“双读语文”,教学朗读不够到位。

语文学习,以读为主,“读”占鳌头,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插秧》一课中,学生朗读效果不好,教师缺乏卓有成效的引领和示范,让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没有达到最佳境界,值得我深思和改进。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由此,告诫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努力做到三点,即脑中有备课,眼中有他人(学生),身心在当下,努力地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第五篇:汪秀梅《忆江南》教学实录

【设计思路】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示范读 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2.品味读 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想象读 入境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1 【教学过程】 师:(课前交流一分钟)同学们好,认识你们很高兴。

生:老师好。

师:老师想听你们用无锡话向我问好

生:无锡话问好。(全场笑)

师:面朝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大家也用无锡话向他们问好,欢迎他们来到无锡。

生:老师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无锡。(无锡话)(全场一片欢笑的掌声)

师:昨天汪老师观看了你们在开幕式上的演出,你们的朗读让我很感动,我想这是清清的长江水滋养了你们,让你们这么小小的年纪就如此懂得颂读中华经典诗文,所以老师今天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诵读古诗词,好吗?

生:好。

师:开心吗?

生:开心。{大声地}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词的课堂。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汪老师这是第一次来无锡,但当我一踏上无锡这块土地的时候,我心情很激动,因为我曾在无数次诵读古典诗文的时候,无数次的神游此地,这儿是老师,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板书(江南)

生:齐读:江南

师:读了这两个字,你们一定很自豪,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已经读过这首词了,真好,今天老师就是想向你们领教这个经典名句。还有想说的吗?

生:江南最美是太湖。

2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师:江南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配乐播放江南最具有特色的风景图片,解说:这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师:这就是你引以为自豪的水乡──

生:江南(齐)

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板书:(忆)。

师:配乐范读

生:自由读

生:(个别)读

师:读得不错,不愧是江南这诗词故乡的孩子。

生:齐读。

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生:“忆,是回忆,怀念。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

生:是诗人想念江南作的诗。

生:“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诗的题目。

师: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

生:我知道词在宋朝很有名

师: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

生: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生:词牌是曲调的名字。

3

师:对,可以这样说。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生:词有各种词牌。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

师: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

生:我知道西江月。

生:渔歌子

生:水调歌头、长相思。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生:通过查阅了资料。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这一点对学习古诗词很重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好的方法先来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生:自学、自读。(配有优美的古筝乐)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生: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师: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更好吗?

生:我觉一个“好”字说明江南不只是景美,还有很多的好。

生:一个“好”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南。

生:一个“好”说明诗人很喜欢、怀念江南。

师:请你读一读。

4 生:江南好!(大声赞)

师:我听出诗人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生:江南好!(小声叹)

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生:齐读

师:“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生:“谙”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师: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师:你很会理解,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你认为这首词还有哪里写得好?

生: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

生: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生: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生: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5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生:(读)

师:老师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学生鼓掌)

师:请不要忙于鼓掌,先说说你为什么鼓掌?你欣赏什么?你悟到了什么?

生:老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时声调较高,读“春来江水绿如蓝”声音很轻柔。

生:听老师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诗中的美景。

师:现在请同学生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播放音乐)

生:(闭目静听)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南一簇簇的红花鲜艳如火。

生: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剔透的翡翠。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

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6 生:因为我在读得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象中的画面。

师:很好,想象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师:日出花开胜火,男孩子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男生读)

师:春来碧水悠悠,女孩子读──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女生)

师:江南如此之好,(指大屏幕)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个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在哪忆江南?

生:洛阳

师:可知道洛阳远在哪儿吗?

生:在北方。(看地图,感受南北距离)

师: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同学们请看白居易写于洛阳的一首《魏王堤》七绝。

出示课件:

7

《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生:读。

师:能借助注释读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吗?

生:那儿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师:而此时诗人旧曾谙的江南却已是──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读)

师:诗人触景生情,怎能不追忆江南春景?读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极度的思念之情。

师:请你极度思念!

生:(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无限得感慨之情。

师:请你感慨!

生:(读)能不忆江南!(略带伤感地)

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师:请你赞叹!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

生:齐读:能不忆江南?

8 师:诗人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美景吗?板书(景)

生:白居易怀念的还有我们江南的才子,江南才子多,很风流。(全场笑)

师:江南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生:我们江南的小吃多,味道好。

„„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白居易曾在年青时就喜欢行旅江南,苏杭是江南名城,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后来他在杭州、苏州做官几年,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和苏杭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天,白居易生了病,又要回到洛阳,苏州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师:你就是诗人白居易,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读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忘不掉的还有什么?

生:诗人忘不掉的还有江南的人。

师:带着我们的这些感悟再读这首词。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9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忆江南”这个词牌。)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难忘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的桂花的事。

生:难忘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

师: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生:难忘江南美酒、美女。

师: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生:在江南的事诗人都忘不掉。

生:这是诗人对江南深爱的感情。

师:一种江南情结!板书(情)。同学们带着诗人那望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再读《忆江南》

生:齐读

师:“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

(播放江南曲听吟唱)

师: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生:诗人走过大江南,怀念每一个地方。

生:我看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春天

生:诗人他想,我为什么要生病啊,否则就在这个江南永久的生活下去,该多好啊。

师:请你朗读这首词,把你这样的感受通过读传达出来。

生:读。(掌声)

生:我听到了诗人对江南的爱和深深的怀念。

10

师: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诵读这三首词。

师生互动读(老师读一句,学生重复后三个字,构成了类似二重唱的朗读,情韵袅袅)

音乐响起,师生共同随着旋律唱起来,享受着文字的美,音乐之美,江南之美。

师:哪位同学能背下来。

生:纷纷举手背。

师:所有会背的同学站起来面朝听课的老师们,把这词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生:全体起立,齐背。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无锡天一实验小学的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

下课。

※看了课例,您的感想是:

(温馨提示:可在课例中有感触的地方加上您的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体健范文下一篇:健身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