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2022-08-08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树立小学语文教学新理念

在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语文多元教学,提高教师水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捕捉动态生成等等,从各个层面对语文教学理念进行探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意识所造成的教学专制漠视了师生人格平等,尊卑之别隔断了师生心灵之间的情感纽带,严重遏制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志趣和思维,将学生异化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陈旧的师生观念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追求一种充满爱、富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其次以尊重来赢得学生的信任,转变自身角色,不把自己和学生对立或隔离开来,而是主动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再次,语文教学中应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在观念上教师要从片面注重智育转变为全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师不但要参与课堂活动,而且要加入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中。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师生关系反映了两者在地位上的平等性,有利于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同时使学生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真正的主人。

二、开展语文多元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由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

粉笔构成的较为单一的讲授方式将与电脑多媒体有机组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比别的学科教材含更有丰富的情感特质、审美潜能和文化因素,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又可以将语言文学转化为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和音响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系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中。这样就更有利于让学生感受美的形象,受到美的熏陶,把握美的真谛,并可以高效、便捷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学校通过建立校园网,让电脑走进课堂,教师凭借电脑多媒体提供的技术优势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信息。还可以通过上网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网站中去找、去读。学生去寻找、下载有关资料时,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同时大量、广泛地阅读又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三、教师“自悟”,提升自我

教学结束后,比如每一堂课下来,教师或多或少有感于自己的课堂或学生,每天批改完学生的作业,每次考试阅卷之后,教师都有很多的感慨,在提倡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我们教师也要自悟求提高,应该每天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分析并做好记录。善于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之处,更要分析自己不足之处,分析知识点讲解是否到位,课堂设计是否合理,课堂活动组织是否恰当,学生的兴趣是否调动起来,学生对你的是否教学满意,今后怎样改进,怎样弥补?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提高,有助

于教师真正走出疲劳教学的误区,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感觉、只觉、表象,遵循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形式。小学阶段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思维形成的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小学生要认真学好词语,明确表达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其内涵是客观存在的,词或词组是表达概念的符号。学生学习词语的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掌握概念的过程。如果词语概念不清,就会用词不准确,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所以学好词语,明确表达概念,是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例如教“赛跑”一词时,教师问:“什么叫做赛跑?”学生回答:“赛跑就是拼命地跑。”显然,这样的回答只反映了这个概念的一些表明属性。教师接下来问:“只有一个人拼命地跑就是赛跑吗?”这一问,学生意识到这样的回答不全面,补充说:“一个人跑不行,要有两个人以上在一起跑,才叫赛跑。”教师又追问:“如果几个人在一起慢慢地跑,或者有的前面跑,有的在后面跑,也叫做赛跑吗?”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终于明确了:“赛跑就是几个人在同一起跑线同时快速跑的看谁跑得快的竞赛活动。”通过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五、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

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因此,教师要重新确立语文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发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激活生成。

学生的发言、发问、争论、错误都可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甚至放弃原先设计的教学资源,使用好这些生成资源,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天早读课上,教室里书声朗朗,突然有同学惊叫:“大树倒了!”学生们都十分惊奇,立刻走到窗前,有的说树为什么就倒了呢?有的说树倒了多可惜啊!我们听不见鸟儿唧唧喳喳的欢叫声,看不见绿色的枝叶,闻不到树木的清香;有的说树倒得很快,可是一棵树苗到长大成材需要20年的时间,就这样连根拔起,真是太可惜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就要让学生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分析,以自己的语言和积淀及真实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学生们各抒己见,这就成了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最好切入点。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善于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提高自身素质,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开发智力,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生各抒已见,让学生懂得只有播三袋麦子

设计理念:

1、尊重中年级阅读教学规律,加强朗读指导,注重默读培养,以读代讲,以说促学,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演,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好,又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参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读出真情,读出滋味,读出个性。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提升学生感悟内涵。

3、以词串教学为突破点,既能抓住课文内容的线索,又巧妙的融进语言练习和语言运用,让课堂富有浓浓的语文味。

教材说明: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他们三个并做出了不一样的评价。课文的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很适合儿童分角色朗读,创造性表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表演故事内容。

4.品析重点词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

种才有收获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重点词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表演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生字“麦”:mài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生字、词语,辨析形近字“捧”和“棒”,读准多音字“兴”“干”“磨”在本课的读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

2、

3、4自然段,了解同样的麦子在三个小动物眼中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2.抓住要害词句指导朗读,体会和感悟三个小动物的性格特点。

四、演绎故事,发展思维。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

2.看插图,想内容,演故事。

3.抓住土地爷爷的三种不同反应,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创造性理解课文内容。

五、利用词串,回归整体。

1.读词串,回想故事内

2.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复述《三袋麦子》的故事,

二、交流作业“假如给你一袋麦子,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讲述自己的故事。

三、练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创造性地表演课文。

四、练习书写生字词,会用

“抚摩

” 、 “迫不及待 ”写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树立“一本”(以学生为本)、“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三维”(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的基本理念;按照文本解读(前提)、目标设定(方向)、资源准备(基础)、教学流程(关键)、教学反思(延伸)等基本程序和策略方法进行。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新理念;新策略。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可以说,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一种规划或实施步骤的一种预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涵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上述特征和功能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创新设计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一)一本——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这里所说的“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1、为什么说教学设计要努力体现“以人为本”呢?

首先,“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大家知道,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发展极为艰难。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教育终于开始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了。可以说,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活动),毫无疑问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其次,“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呢?

【案例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识字”环节所设计的导学步骤:第一步:师——在我们这首儿歌里住着许多生字宝宝,大家一起到课文中去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生——学生边读课文,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文中的生字作记号。第二步:师——这些生字宝宝,要靠小朋友们自己想办法去认识。下面学习伙伴一起做两件事: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生——四人小组开始合作识字。第三步:指名汇报,共同评议;然后齐读生字,玩 “摘星星”游戏。

简析: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识字,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

(二)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1、为什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次,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呼唤大课堂(社会)和大教材(生活)。生活对语文犹如空气和阳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乃至社会和社会生活观的养成,均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才能使语文课堂引进活水,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2、如何才能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要让语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引导学生利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用书信与他人沟通,解决矛盾,增进友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外学习活动等)。

其次,要让生活走进语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案例2】一位教师设计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文时,在课尾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字,而且把春天带进了我们的教室。瞧!这就是春姑娘给大家留下的作业,请小朋友们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作业,在课外抽空时间完成(课件出示作业):⑴ 搜集并且背一背有关春天的诗句;⑵ 唱一唱赞美春天的歌;⑶

画一画你看到的春天。

简析:这一设计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选择性、生活性和多样性。

(三)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教学设计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出发?

首先,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其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主题单元”编写特征的要求。大家知道,北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从第一册开始,就是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编写的。这种主题单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不是知识主题单元,也不是文体写作能力主题单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说以人性为线索(或者说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兼顾识字、阅读、习作、口语、综合性学习,以及促进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的主题单元。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材过分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序列化、精确化,以及听说读写的机械割裂现象,加强语文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体推进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从“三维目标”出发?

【案例3】怎样进行主题单元设计、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这里还是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第一单元《元宵节》为例:这个主题单元是本册教材一开始的单元,春节刚过开学不久(或开学之前)就是元宵节。这个单元安排了两篇主题课文(一首儿童诗《元宵节》,一首儿歌《看花灯》),在“语文天地“中安排了“猜谜语”、“编灯谜”、“学春联”和“查找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过元宵节”等活动。为什么设计“元宵节”主题?为什么做这样的设计?钟敬文先生曾说过,中国的传统节日集中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元宵节十分典型。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写春联,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团圆、欢乐、智慧的追求,大人乐意过节,孩子更喜欢过节。设计这样一个主题单元,显然不是思想教育单元,而是一种文化熏陶单元,使中国“尚圆”的审美追求,在孩子心灵中扎下根,使这些孩子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那落脚生根,哪怕是在海外,都有深深的中国根。同时在这个单元里又学习到了孩子平常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的词语,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个单元在“金钥匙”栏目中还设计了引导孩子学会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在一个主题单元的设计中,力图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包括着文化奠基、工具奠基、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奠基和学会学习意识的奠基,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根据上述的主题单元的内涵和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既要注意设计教学的“硬任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也要备“软任务”(如某种文化意识、道德思想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汇贯通、全面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我们的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备课手册)“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何时、何地、何学生群体都适应)的备课法宝。所以,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案例4】下面是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主题单元(2)中《小山村》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方法目标: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介绍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因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准备,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⑴ 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⑵ 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如自主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学习语文。⑷ 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⑸ 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画与写”课程`、“每周一诗”等。

(四)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教学流程要从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向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转变。

【案例5】以《田忌赛马》为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是一个有关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历史故事,揭示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n

bsp;下面是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

A、导入课文,介绍文中人物和历史背景;

B、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C、学生自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解读教材,学生跟着教案走

D、逐段讲解课文,弄清两次赛马过程;

E、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简析:从上述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

下面是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

A、 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

B、 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

C、 精读板块:辩论比赛,深入文本。 活用教材,教案跟着学生走

D、 拓展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简析:从以上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出,按这样的设计实施的教学进行过程是充满智慧、连接学生生活的生态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单单给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

2、教学流程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又要注重操作性。

【案例6】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流程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新的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课,其教学流程应该有所不同:精读课:以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流程大致为: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略读课: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学流程大致为:问题引路,略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重点,以读为主,体会感情。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而确立的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提出操练任务,师生分头准备→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练→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课外阅读展示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新课型,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课前学生准备→课中交流展示。

(五)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 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

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2、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要明确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反思、观念层面的反思、解释层面的反思、解放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写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

主要参考:

沈建民:《论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殷世东:《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重构》,《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讲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树立“一本”(以学生为本)、“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三维”(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的基本理念;按照文本解读(前提)、目标设定(方向)、资源准备(基础)、教学流程(关键)、教学反思(延伸)等基本程序和策略方法进行。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可以说,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一种规划或实施步骤的一种预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涵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上述特征和功能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创新设计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一)一本——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这里所说的“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1、为什么说教学设计要努力体现“以人为本”呢?

首先,“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大家知道,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发展极为艰难。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教育终于开始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了。可以说,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活动),毫无疑问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其次,“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呢?

整个教学过程要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识字,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

(二)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1、为什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次,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呼唤大课堂(社会)和大教材(生活)。生活对语文犹如空气和阳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乃至社会和社会生活观的养成,均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才能使语文课堂引进活水,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2、如何才能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要让语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引导学生利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用书信与他人沟通,解决矛盾,增进友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外学习活动等)。 其次,要让生活走进语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三)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教学设计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出发?

首先,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其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主题单元”编写特征的要求。大家知道,北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从第一册开始,就是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编写的。这种主题单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不是知识主题单元,也不是文体写作能力主题单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说以人性为线索(或者说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兼顾识字、阅读、习作、口语、综合性学习,以及促进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的主题单元。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材过分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序列化、精确化,以及听说读写的机械割裂现象,加强语文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体推进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从“三维目标”出发?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既要注意设计教学的“硬任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也要备“软任务”(如某种文化意识、道德思想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汇贯通、全面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我们的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备课手册)“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何时、何地、何学生群体都适应)的备课法宝。所以,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三)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因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准备,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⑴ 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⑵ 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如自主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学习语文。⑷ 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⑸ 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画与写”课程`、“每周一诗”等。

(四)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教学流程要从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向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转变

下面是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 A、导入课文,介绍文中人物和历史背景; B、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C、学生自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解读教材,学生跟着教案走

D、逐段讲解课文,弄清两次赛马过程; E、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简析:从上述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

下面是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 A、 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 B、 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

C、 精读板块:辩论比赛,深入文本。 活用教材,教案跟着学生走

D、 拓展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简析:从以上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出,按这样的设计实施的教学进行过程是充满智慧、连接学生生活的生态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单单给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

2、教学流程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又要注重操作性。 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流程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新的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课,其教学流程应该有所不同:精读课:以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流程大致为: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略读课: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学流程大致为:问题引路,略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重点,以读为主,体会感情。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而确立的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提出操练任务,师生分头准备→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练→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课外阅读展示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新课型,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课前学生准备→课中交流展示。

(五)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 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2、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要明确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反思、观念层面的反思、解释层面的反思、解放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写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学校:公子河小学

培训教师:谢林合

培训时间:2014年12月20日

(8:00—12:00)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学理念的改变

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如何把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虽然目前英语课程标准变了,教材还没有变,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变来变去还是换汤不换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1.体验学习

英语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实践和体验活动。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实践是体验学习的基本方式。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亲身经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2.探究学习

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要亲自去发现问题,这种探究-发现式教学最初为自然科学学科设计,逐渐推广到社会科学学科,也适用于外语教学。在英语学习中,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的教学方式。Jacobs认为外语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全班授课,二是分组活动(group work, pair work),三是个体学习。

小学外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重点从两方面进行实践。

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情景教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证明,效果显著。情景教学的优势在于将学生置身于特定情景之中,创设自然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使学生体会语言的真实运用,调动学习兴趣,将抽象、枯燥的语言知识学习形象化、具体化。情景教学强调教学的“社会性”,即以社会情景为基础。

任务型项目学习(task-based project)

任务型项目学习是任务型教学途径中的一种教学方式,他遵循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原理,只是在设计任务时,突出四个特点:(1)课上和课下相结合,不局限在课内;(2)以项目形式呈现,任务完成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二周至三个月均可);(3)以群体活动为主,个人学习为辅,共同完成任务。(4)强调具体分工、探究讨论、交流评价的学习过程。

任务型项目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在小学刚刚起步,例如一些学校在小学六年级的一项task-based project就是用英文编辑出版一期墙报或报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主题,明确分工,从收集资料、撰写文稿到打印、排版,最后完成墙报或报刊。

三、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化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新课程引发的课堂教学的变化,给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需要我们来重新认识对教师的角色的定位和重新思考对教师的评价。

(一)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诸多因素的整合、互动和发展。

(二)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素质

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和课本。教师把课本提供的语言

知识准备好单方面传授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控制性练习,一切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中。

(三)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与对教师的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四、对推进小学英语课程的思考

(一)需要关注的问题

1.理念与行为的关系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新教材实验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

化,但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明显,教师们常常困惑与以往惯性教学与新课程教学之间。

2.时间与效率的关系

很多研究表明,直接接触外语的时间是取得外语学习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Carrol(1975)认为,在众多的因素中,如智能、动机、态度、年龄、策略、时间等,时间是成功与否的重要的因素。

3.创新与基础的关系

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英语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的教学

方式,旨在使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4.教师素质与课程推进的关系

上面谈到,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还是新课程的开发者。

(二)几点启示

1.小学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还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孩子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因素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活动设计都对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认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2.在开展小学外语教学科研和对课程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克服测试的弊病,应注重对态度和动机的发展性评价。小学外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发展语言能力,更要发展学习外语的积极态度和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对于目标的实现只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测量,就会出现教学导向的片面性。

3.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语言能力对于小学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论是职前还是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师的语言能力培养都是非常必要的。

4.校本教研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提倡校本教研时,要关注学科教研,学校在建立有效机制推动校本学科教研时,应将开展校本教研与开发校本课程统筹考虑。

5.在开展校本学科教研的同时,教学研究部门应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推动研究在更高的层面发展。开阔教师的视野,推动理论学习;搜集研究问题,深入学校,具体指导;公布研究方向,使校本和跨校交流的学科教研具有交流的基础;建立合作交流的机制,引导研究过程系统的、科学的发展。

6.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从社会、学校到家庭都应该充分意识到外语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动机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减轻课堂学习的负担,还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建立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语文综合测试下一篇:小学中秋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