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典故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对联典故范文

对联与典故

“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出竹叶梅花。”

有位近视眼秀才,一日,正坐在绿纱窗前读书,猛抬头见窗纱上晃动着一束芙蓉、牡丹花,以为是隔壁有人在窗下举花逗戏。秀才踱步出门观看,不料惊飞了树上的黄莺和蝴蝶。这时他才想起刚才窗纱上的那幅美丽画面———芙蓉、牡丹花,却是日照莺、蝶投映到窗纱上的影子。因此,他即兴题一联挂在墙壁上:“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但是他一直写不出适当的下联,每日置身书斋,埋头于故纸堆里,寻寻觅觅,不觉一晃过去了八个月。

这一天下雪了。他父母怕他在家闷成书呆子,就请邻居青年邀他踏雪赏景,他很不情愿地随邻居青年出了门。当二人走过板桥,秀才看桥面雪上有些印迹,如“梅花”、“竹叶”图案,就问邻居青年:“这是谁画的?”邻居青年笑道:“你真是书呆子,这是狗和鸡过桥面时留下的脚印!”秀才一听乐得拍手大笑道:“我对上了,对上了!”他跑回家挥毫写出下联:“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出竹叶梅花”。

“马过木桥蹄打鼓;鸡啄铜盆嘴敲锣。”

古时,有个自恃才华不凡的秀才,要和解缙对对子,便出一上联:“马过木桥蹄打鼓”;话音刚落,解缙不假思索吟出下联:“鸡啄铜盆嘴敲锣”。解缙对得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

“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

从前,几个秀才外出踏青赏景,偶见一片泥路上有鸡犬足迹,其中一个秀才不禁吟出一上联:“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但众秀才思索良久,仍无言以对。此时,路旁一牧童脱口续了下联:“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众秀才一听,击掌赞叹。

“母鸭无鞋空洗脚;公鸡有髻不梳头。”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少时聪明伶俐,一天放学回家,路过一池塘,但见众乡人对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欲作对取乐。其中一人吟出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众乡人却对不出下联。此时,在旁的林则徐思索了一会,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皆啧啧称奇。

“斗鸡山上山斗鸡;龙隐洞中洞隐龙。”

广西桂林漓江对岸有座斗鸡山,不远处又有一个龙隐洞,有人将此撰联:“斗鸡山上山斗鸡;龙隐洞中洞隐龙。”此为回文联,组合奇巧,对语熨贴,读来盎然成趣。

“白石白鸡啼白昼;黄村黄犬吠黄昏。”

从前,一秀才于中午时路过江苏泰县一个名叫“白石”的小镇,但见一只白色大雄鸡在户外引颈啼喔,随即吟出一上联:“白石白鸡啼白昼”,但苦思不得下联。时隔数年,秀才又经过一个名叫“黄村”的村庄,时已黄昏,一只黄狗正在街头汪汪大叫,此时,秀才触景生情,终于续了下联:“黄村黄犬吠黄昏。”联语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过火运作洒狗血;繁琐唱腔炒鸡毛。”

著名艺术家阿甲,一次在中国京剧院举办的书画展览会上题书一联,联云:“过火运作洒狗血;繁琐唱腔炒鸡毛。”联语巧嵌戏曲界流行的行话“洒狗血”、“炒鸡毛”,可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洒狗血”指演员在舞台上卖弄技巧,“炒鸡毛”指戏曲中重复堆砌的唱腔道白。作者以戏曲表演之两大禁忌告诫年青演员,语重心长,令人敬佩。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从前,有个财主请一位私塾先生为他的儿子做家庭教师。他为了在私塾先生身上少花钱,便事先对私塾先生说:“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私塾先生看了看说:“我也是这个要求。”于是他们在合同上写道:

东家: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先生: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开学以后,财主每天只弄些青菜豆腐之类的素菜待先生,先生不答应。官司打到官府。财主说,我是按合同办事的。这合同上明明写着“东家: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先生说,我也是按合同办事的。这合同上不也明明写着“先生: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县官老爷看着他们的合同,顺理成章地判了个财主败诉。

“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

旧社会,某地方官做五十寿庆,到处要人送礼。庆贺之时,忽见有人捧着一个匾额而来。主人迎上前去,却见匾额上是一副对联:“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心里立刻不是滋味。可喜庆之日,来了客人,又怎能发火呢!况且,这又是个图吉利的时候呀,于是,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说,乖乖地让客人吃了酒席走路。

“鸡卵与鸭卵同窝,鸡卵先生,鸭卵先生?马儿与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

旧时,浙江提举(官名)花某去看望老友。老友是个学官先生。见面时,花某戏言,问老友:“鸡卵与鸭卵同窝,鸡卵先生,鸭卵先生?”学官先生是个文人,听得出朋友在用“鸡卵、鸭卵”嘲讽他,便随即对道:“马儿与驴儿并走,马儿蹄举,驴儿蹄举?”“蹄举”谐音“提举”。两人相视一笑,谁也没有输给谁。

“母鸭无鞋空洗脚;公鸡有髻不梳头。”

政治家林则徐,年幼时即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见一群人正在观看池塘里的鸭子,作对为戏。其中有个人出了一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却没人对得出下联。他想了想,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听罢,无不拍手叫好。

“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明代,户部尚书年富,幼时在家读书。一天夜里,门前大树上的鸟巢和几只小鸟,一起被大风吹落在地。他的老师见此,出上联说:“风坠雀巢,二三子连窠及地”。恰巧,当时月色明亮,破鸡屋里的公鸡正在啼鸣。聪明的年富随即对道:“月穿鸡屋,四五声金膀啼鸣”。

老师上联中的“连窠及地”谐音“连科及第”,一语双关;年富下联中的“金膀啼鸣”,谐音“金榜题名”,亦一语双关,可谓珠联璧合。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一年夏天,清代文学家李调元,路过一农家。农家大嫂正在门前的场上晒稻谷,一群饿了的鸡子都赶来吃谷。就在这个时候,屋内走出两个手拿竹筒的儿童。儿童见鸡吃谷,便将竹筒向鸡打去。农妇触景生情,望着李调元说:“饥鸡盗稻童桶打,”言下之意,请李先生对个下联。李调元见农妇能出出这样的上联,又惊又喜。可要对这个上联,却又感到很不容易。他皱着眉头,在农家门前踱来踱去,就是想不出来。正在他绞脑汁之际,一阵风沙刮来,呛得他一阵猛咳。咳嗽间,他忽见农家梁上有一只老鼠被他的咳声惊跑了。这下可好,巧事天成,他的下联有了:“暑鼠凉梁客咳惊。”

农妇听了李调元的下联,十分佩服地说:“到底是大文学家,有啥能难住你的!”

“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清代,一秀才赴京赶考,中途在一凉亭歇息,看到一农妇带着孩子晒谷,遇到一群鸡吃她的稻谷,农妇让孩子赶鸡,小孩顺手将手里玩的竹筒向鸡砸去。那农妇就以孩子砸鸡为题,出上联请秀才对。上联曰:“饥鸡盗稻童筒打”,此上联有三对同音异字,秀才想了好一会儿,忽见凉亭的梁上趴着一只老鼠,正在这时,来了一位客人,一咳嗽,老鼠吓跑了,秀才因而得下联曰:“暑鼠凉梁客咳惊”。下联也有三对同音异字,对得十分巧妙。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1929年辞去东南大学教育长之职,到南京郊区试办乡村师范,取名“晓庄”,并亲自挥毫题写门联:“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陶行知用启蒙读本《三字经》中句组对成联,生动有味,朴实生趣,也充分体现出他办“晓庄”的“以农为友,以农为师”的精神。

第二篇:寓意典故

鲤鱼跃龙门:

(大荒西经》有“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为鱼。”是鱼变为龙的早期过渡形态。龙就是神化的蛇虫,《海外南经》云:“虫为 蛇,蛇号为鱼。”民间风俗早有鱼化龙的说法。《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喜得贵子,鲁昭公以鲤鱼作赏赐,孔子因此为儿子取名鲤,字伯鱼。《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美丽的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山北的鲤鱼们见大红鲤鱼尾巴被天火烧掉,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版本2)东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

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那一条条灰眼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就拐过头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又游回黄海。不幸正碰上张着大口的鱼鳖海怪,便呜呼哀哉了。

但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儿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景色胜过那蓬莱仙境。

鲤鱼们看罢美景,就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一见大喜,说: “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

鲤鱼们一听,立即鼓鳃摇尾,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日夜苦炼摔尾跳跃之功。就这样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跃上那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

大禹见鲤鱼们肯苦练过硬功夫,就点化它们说: “好大一群鱼!”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对群鱼说: “禹王说: ‘好大一群鱼’,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群鱼齐呼: “多谢禹王!”

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瞪眼、鼓鳃,用尾猛击水面,只听“膘膘”的击水声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喘口气儿,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了,禹王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风促鱼跃,众鱼一条接一条地跃上了它们日夜向往的龙门。

却说有条为众鱼唤气垫身的金背鲤鱼,跟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惟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忽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一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之物一黄金龙。大禹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怪道老人传说,过去在黄河上捞鱼的人如果捞到头顶有红的鲤鱼,就立即放回黄河中。学校招生出榜,姓名上点红作法就来源于此

画龙点睛: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五福临门:五福临门中的五福源至《书经·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五福临门盈万利,八方进财乐典隆。

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一分开可就不美妙了。五福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因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以此敦厚纯洁的“好德”,乐善好施,广积阴德,才可以培植其它四福使之不断增长。

四 如意: 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人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现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

三国孙权时)掘地得铜匣,长二尺七寸,以琉璃为盖。又一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龙虎及蝉形,莫能识其由。使人问综,综曰:“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气,平诸山阜,处处辄埋宝物,以当王气,此盖是乎?”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灵芝神话起源于《山海经》。《山海经 中次七经》说,炎帝小女名“瑶姬”,刚到出嫁之年,即“未行而卒”。她的精魂飘荡到“姑瑶之山”,“化为瑶草”,“实为灵芝”,“其叶胥茂,其华黄”。因“天帝”(炎帝)哀怜瑶姬早逝,便封她做巫山云雨之神。有一天,楚怀王来到云梦,住进一所叫“高唐”的台馆,这位渴慕爱情的女神悄然走进寝宫,向正在午睡的楚怀王倾诉情爱,楚怀王从朦胧中醒来,记起她在梦中临别时的叮嘱:“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便给瑶姬立了一座庙,叫作“朝云”。后来,楚怀王的儿子楚襄王来这里游玩,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楚国著名诗人宋玉根据这两个梦,写成传颂千古的《高唐赋》和《神女赋》。现在,巫山生长灵芝特别多,传说都是女神洒下的相思子。

五 平安扣

平安两字寓意明确,表达了人们朴素美好的愿望。 平安扣外圈是圆的,象征着辽阔天地混沌;内圈也是圆的,象征我们内心的平宁安远。

平安扣的形状很像古时铜钱的形状,据说古铜钱可避邪保平安,可是佩戴铜钱不是很美观,所以在玉器中就出现了平安扣,既美观而且寓意又好。

(1)来源于玉璧。玉璧作为礼器的主要功能是祭天,是重器。也正是因为是祭天用的礼器,所以外形为圆形,中间的孔也是圆形。现代的怀古也全部制成带圆形中孔 的圆形佩,带有向天祈福的含义。玉璧除祭祀外,还有礼品的功能,史书不乏以玉璧作为馈赠品的记载,其玉质、玉色也是古代中国用玉的等级划分标准。到了现代社会,玉璧已经不复存在了,即便是有,也是现代人对古品的仿制。现代人所能看到的全部都是古代玉璧的后续演变形式,如用翡翠雕刻的玉璧,为体现工 艺,常仿照汉代的出廓璧,在璧身之外雕琢纹饰。怀古采用古代璧的形状,圆形中间有小孔,且璧的中间较厚,而孔处与周围的边缘部分均较薄。 (2)来源于古时的铜钱。和田平安扣的形状很像古时的铜钱,古人说古铜钱可以避邪保平安,作为佩饰,在古代它还是财富、身份的象征,寓意财源滚滚。 六 金枝玉叶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唐·王建《宫中调笑》词:“胡蝶、胡蝶,飞上金枝玉叶。”后多指皇族子孙现也比喻身份高贵的人。

七 双龙戏珠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珠是龙的精华,是它们修炼的原神所在,所以人们在艺术表达中,通过两条龙对玉珠的争夺,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吉祥喜庆 八 四季豆 福豆”谐音为“福寿”,意为幸福安康,长命百岁,是后辈对长者的心愿和祈祷。“豆”又与“豆蔻年华”巧妙契合,意为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是社会对青年男女的希望,是父母对儿女的期盼。四季豆又有多子多福的含义。三个豆子为连中三元, 福、禄、寿齐到,寓意家庭兴旺、阖家幸福。(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九 五子登科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称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专用大斗进,小称卖,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痛恨他的为富不仁,却没有力量主持公道。窦燕山昧良心、灭天理的行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在一个夜晚,他做梦。梦到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醒来,历历在目,于是决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有个仆人偷了他很多钱,就自己写了卖女契约,系在幼女背上,说:“永卖此女,以偿还所偷的钱。”然后就逃跑了。窦公可怜他,烧了契约,养育这个女孩,养大后还为她择婿出嫁。 他家乡有不少穷人,娶不起媳妇,女儿因为没有钱买嫁妆而嫁不出去,窦燕山就把自己的银两送给他们帮助他们。亲戚当中有不能办丧事的,他就出钱帮助办丧事;有无钱嫁女儿的,他就出钱帮助嫁女儿。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开支,全部用来救济别人。

同时,窦燕山还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把附近因贫穷而不能上学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自己家里则节俭朴素,没有金玉饰品,也没有华丽衣服。窦燕山如此周济贫寒,克己礼人,因此随之积了大阴德。此后一个晚上,窦燕山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告诉他:“你现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经知道了。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

八、九十岁。”当他醒来,发现也是一个梦。但从此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

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由于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窦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窦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窦氏五龙”。当五个儿子均金榜题名时,侍郎冯道赠他一首诗:“窦燕山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钧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最后,窦禹钧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

《三字经》中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十 刘海戏金蟾

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 十一 布袋佛

传说中的这位方脸大耳、袒胸露腹的笑佛的化身是五代时期浙江奉化契此和尚。他长得矮矮胖胖的,整天笑容满面,常以竹枝挑着大布袋在街上化缘,没有人知道他确实的姓名,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布袋和尚。有一次,他睡臥在雪地上,起身时片雪不沾身,众人都觉得很稀奇。此外,每次他向商家化缘某样物品,该货品一定立刻销售一空,向人预示吉凶,也一定灵验。如果天快下雨了,布袋和尚就会穿着湿草鞋快步急走;如果干旱将至,他就会穿高脚木屐在桥上倒头大睡。因此乡民常以他的行径,作为天气预报的准则。

据说,布袋和尚圆寂时临终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故被认作弥勒化身,也称“布袋佛”。

宋朝时,岳林寺依布袋和尚的形像塑造了弥勒菩萨像,自此天下佛寺山门也纷纷仿效,以笑口常开、大肚能容之弥勒菩萨像为镇山之宝。

正所谓大肚能容天下事,布袋佛留给世人的深思并不比赐予世人的财富少。人的一生忙忙碌碌,为何奔波?为财?为寿?为名?为利?„„何不像开心布袋佛一样心态平和、笑口常开?到那时,财富和长寿自然如期而至。一切就是这么自然、微妙,所以,只要开心就好。

十二 龙及九子 龙生九子:

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如汉族的胡琴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

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

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

九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据说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曾经心血来潮,问以博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后七拼八凑,拉出了一张清单。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趴蝮、嘲风、睚眦、赑屃、淑图、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过在民间传说中的龙子却远远不止这几个,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传说是龙的儿子。其实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如果非要选出九子来的话,也应该选出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九个。李东阳也是一时急于交差,所提之名单并不具代表性。

十三 貔貅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百解,共四个名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古时候人们也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据古书记载,貔貅是一种猛兽,为古代五大瑞兽之一(龙、凤、龟、麒麟),称为招财神兽。貔貅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传说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 “ 天禄兽 ” 即天赐福禄之意。它专为帝王守护财宝,也是皇室象征,称为 “ 帝宝 ” 。又因貔貅专食猛兽邪灵,故又称 “ 辟邪 ” 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

据说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 跟其它也是吉祥兽的三脚蟾蜍等比起来称头多了, 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 所以有一天可能因为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 结果打到屁股, 屁眼就被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 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

貔貅也有公母之分, 民间传说公的貔貅代表财运,而母的貔貅则代表财库,有财要有库才能守得住,因此收藏貔貅大多都一次收藏一对, 才能够真正的招财进宝。但如果要戴在身上, 还是一只就好, 以免打架。 以上均属传说,大家参考就好 ! 貔貅浑身珠光宝气,能给人带来财运。玉貔貅摆放在风水的吉位上,很多风水大师都认为貔貅有很强的催财功效。澳门赌场便摆了一只玉貔貅,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尤其对于那些收入有浮动的人更喜欢貔貅,通常都会把貔貅摆放在住宅或办公室的正财或偏财位上,摆放貔貅的时候切记将它的头朝门外,这样它才会从外面咬钱进来。另外,还有很多人相信佩带貔貅在玩麻将时可以带来好运。做摆件的貔貅,最好是摆放好了不要经常的搬动。貔貅的摆放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有以下注意事项:

1、请来的貔貅在开光后,摆放时貔貅的嘴一定要斜对门,如家居摆放不方便,也可对窗外,窗外必须是行路,万不可对着厕所。

2、貔貅的摆放高度不能高于人头部,否则貔貅就看不到主人了。

3、貔貅的头不要冲正门,从外面进来的门其他无所谓,因为正门是门神或财神执掌的地方,貔貅无权过问。

4、貔貅不能冲镜子摆,因为镜子会产生光煞,貔貅忌讳。

5、貔貅不能对着床,这样会对自己不利。

6、定时不定时的在貔貅前面供一杯水,因为貔貅是龙的儿子,不能离开水,注意高度不要高过貔貅的头。

7、供奉貔貅每天必需点一卷盘香给它闻,或者食物,如此貔貅才有力气为主人找钱。

8、貔貅一旦放好最好不要搬动,清洁时如需搬动貔貅,需用红绸布包起头部搬运。 十四 麒麟

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地上的,常伴神灵出现,是神的座骑,属火系属天仙。一般不会飞,不过成年的麒麟是会飞的。成年的麒麟能大能小,平时较慈祥,发怒时异常凶猛。主聪慧,祥瑞。成年的麒麟法术全面,同龙一样,能飞能入水,并生有双翼但并不靠双翼而靠驾云飞翔。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说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兽”。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亦有:”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兽”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 古代的吉祥图案里,除了龙凤呈祥以外,还有麟凤呈祥。《吴越春秋》里说:“禹养万民,凤凰栖于树,麒麟步于庭。”可见当时的太平。有成语叫威凤祥麟,指的就是凤的威仪和麒麟的吉祥。凤凰和麒麟都是瑞兽,麟凤同出也象征天下太平。凤毛麟角则是指非常罕见。 相传麒麟是最喜欢帮助好人,对有孝道积善的人特别照顾,故有“仁兽”之称。当麒麟见到坏人的时候,便会追着这人来咬,所以一些奸角或是从事与黄、赌、毒有关的行业,不论其住宅或是公司,都不可以摆放麒麟的。

在风水学中,麒麟还有旺后代的作用,因此民间自古便有“麒麟送子”之说。麒麟可以摆在财位上,一般是头对着大门方向就可以了 麒麟具有镇宅驱邪,招财进宝,多子多孙,大利文运等吉祥之功。在使用时头应朝向外面或朝向外部形煞。办公室、客厅,门口摆放,招财。化三煞,消灾解难,催财生官,宜摆放在流年三煞方位或向着大门方向上。 十五 金蟾

一、三足金蟾的传说

俗语说:“得金蟾者必大富”!传说中金蟾所到之处,为金钱集聚之地。

三足金蟾有三足,为灵物,传说它能口吐金钱,是一种旺财的瑞兽,不断的吐出金银财宝,象征财源滚滚,是招财的吉祥物!除此以外,三足金蟾还能化煞、辟邪、除小人!

金蟾还有旺事业学业之意,自古以来就有用“蟾宫折桂”来比喻考取进士。蟾宫即广寒宫,是上界神仙为嫦娥在月亮上建造的一座宫殿,传说这座宫殿是一尊具有宇宙灵性的蟾蜍幻化而成,所以广寒宫又称作蟾宫。

中国民间流传有“刘海戏金蟾”的故事。传说三足金蟾原是一只妖精,法力高强且喜金银财宝,据说俗名刘海的禅师,根据金蟾的“习性”,以一串金钱引诱并钓住它,即民间所谓“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刘海遂成为一位财神,这位财神以其特殊的本领给人间带来金钱,他钓金蟾,金蟾则吐出金钱,金钱又被源源不绝地造福世人、帮助穷人。

二、三足金蟾的重要风水作用

金蟾一定要在灵气之地开光后才能显现出灵性,不开光的金蟾只是饰品或工艺品,只有其材质的力量,而难以发挥出金蟾的灵性。关于开光的说明,下文会作详细介绍。 开光三足金蟾在风水上有以下功用:

(一)旺财聚财:

在家中或办公室安放开光的三足金蟾,寓意聚集财富、财运滚滚、大富大贵。

(二)辟邪除小人

在家中或办公室安放开光的三足金蟾,可以镇宅辟邪化煞,破解小人侵扰。员工如化解同事忌恨,可放在办公桌的左上角青龙位。

(三)化解办公室纷争

放在员工办公场所的正西方位,可化解职场纷争,增加团队精神,还可引财气助公司业绩上升,使企业与员工共同收益。

三、三足金蟾的佩戴、摆放和注意事项

(一)金蟾摆件的注意事项

1、口中衔钱的金蟾,头朝内摆放,吐财。

2、口中不衔钱的金蟾,头朝外摆放,聚财。

3、在尾部压上钱(铜钱或硬币),代表双倍吸财。

4、金蟾的头不要冲着厕所,因为厕所是污秽之地。

5、金蟾的头不要对着鱼缸、水池等,有见财化水之意。

6、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应安放在生气旺位,生气旺位主要分为房屋旺位(适用于经营场所)和本命旺位(适用于个人家庭)。风水旺位的详细了解请查看本文尾部介绍。

7、如果和佛像、神像供奉在一起,正确顺序应为:将佛像供在中间,菩萨像供在佛像的旁边,神像供在菩萨像的旁边,灵兽供在最旁边,为亲近三宝。

8、除了自己和家人外,不要让外人抚摸、玩弄,特别不要长时间抚摸。可以对客人半开玩笑地说:不能摸哦,会咬人的,以避免不能让客人抚摸的尴尬气氛。

9、金蟾不需要上香,如有条件,可以供五帝钱(或六帝钱/十帝钱)、清水与水果。 十六 举案齐眉

东汉梁鸿年幼父母双亡,自己努力学习,成为著名学者。妻子孟光身胖面丑,但心地善良,品德好。婚后两个人隐居山中,以耕织为生,相敬如宾,生活愉快。后居住到朋友皋伯通家,孟光每次送饭时都将木盘举到与眉毛一样高,表示诚挚和敬爱之意。木盘过去也称为案,形容夫妻相互敬重之意。 十七 梅花

踏雪寻梅,踏雪寻梅,来源于唐代诗人孟浩然巧拒官位、归终身故事。孟浩然少年好学,酷爱梅花,隐于鹿门山。四十岁时,游学长安,考进士不中。一次王维私邀其入内署做客,正巧唐玄宗前来探访王维,情急之下,孟浩然藏匿床下,王维则以实情相告。唐玄宗早已耳闻孟浩然才华出众,便诏其出来诵诗一首,希冀其能一展才华,为朝廷做官。但孟浩然诵诗时,却巧用诗句表达自己并无求仕之心。唐玄宗爱其才能,更被其人品和诗词所打动,只好由他而去。自此,孟浩然淡泊名利、寄怀于山水间。 隆冬季节,百花中,唯梅花于风雪中独自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梅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梅花斗雪凌霜、香清寒艳、淡雅圣洁的品德,恰恰符合那些气节高坚的人。于是,踏雪寻梅,成为寻找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演绎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踏雪寻梅典故的来源已经十分清晰,表现文人的傲骨气节、大隐隐于林。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女性去踏雪寻梅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在欣赏一些翡翠及和田玉雕件时,却发现踏雪寻梅的主角是女性。为什么这样雕刻呢,一直不明白,想必是女性在梅花雪地中的景观更加动人或者说更加凄美吧,梅花、冰雪、美人这样的意境其实表现的是温婉、清新。这与踏雪寻梅的本意相去甚远,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以女性为主角的踏雪寻梅,雕刻师要表现的只是美人于冰雪之中赏梅的情景,如是,这样的情景是否应该称为:雪梅映美人。 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成语反映的是特定条件下的人、事,这一原则是一成不变的。发展并非是对继承的否定,玉雕图案反映的踏雪寻梅至少应尊循这一准则。

“青梅竹马”的典故:李白是唐朝最有名的大诗人,他有一首诗,是描述男女孩子彼此玩得很投机的情形;其中有两句是这么说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两句诗中得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们聚在一起,感情很好,很少发生过打架、吵架的事情。 十八 海屋添筹

传说海中有一楼,内贮世间人的寿数,如鹤衔一筹插入瓶中,人的寿命可增加一百年,用于祝寿之意。图案以海中有一楼阁,仙鹤衔一支筹飞向楼阁表示。 十九 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有“花中君子”之称。 据说佛教创造人切换释加牟尼在他的家曾盛植各种颜色的莲花。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多借莲花譬理释佛。莲花净土是指称佛国,佛的最高境界就是到达“莲花藏界”,佛所坐的是“莲花座”,莲花,便成佛教的圣物。 莲花有并蒂同心者,为一蒂两花,这是男女好合,夫妻恩爱的象征,所以,吉祥图中有两朵莲花生于一藕的纹样。 莲有莲蓬,莲蓬与花同时生长,故莲子喻“早生贵子”。多子的莲蓬也象征着多多生子。 二十 钟馗

端午节是驱邪辟毒的节日。那一日中国民间常用三样辟邪的宝物:钟馗像、天师符和雄黄酒。三者都与道教有关。符和酒且不论,单说这钟馗像,唐以前是没有的,画第一张钟馗像的是谁呢?就是唐玄宗时的画师,后代称“画圣”的吴道子。

唐玄宗一次游幸骊山,回来后染了疟疾。白天卧床养病,朦胧睡去,梦见一个小鬼偷了杨贵妃的香袋和玄宗常吹的玉笛。玄宗喝问他是谁,那么大胆。小鬼回答说:“我嘛,叫做‘虚耗’,能耗尽人家财物,让喜事成忧。”皇帝大怒,正想唤武士擒拿,突然见一个大鬼奔来,戴着破帽,穿着蓝袍,围着牛角腰带,一只脚赤,一只脚套着旧朝靴,一只眼是瞎的。小鬼一见大鬼,便绕殿狂奔逃走,但仍然被一把抓住。那大鬼伸出手指挖出小鬼的眼睛,然后将他身体劈开,啃吃个干干净净。玄宗问道:“你是什么人?”那大鬼奏说:“臣是终南进士钟馗,武德间应举中•了进士,却因长得丑被黜,臣撞死在阶下。皇上怜悯,赐我进士绿袍下葬,臣感谢圣恩,发誓为陛下清除虚耗鬼和其他妖孽。”话说完,玄宗也就梦醒,缠身多日的病痛一时全消。玄宗召来吴道子,将梦中形象述说一遍,让他画出钟馗像。

吴道子奉诏,立即构思,恍惚中似乎眼见钟馗在前,便展开素毫,一挥而就。玄宗一看,那画上钟馗与自己梦中形象完全一样:左手捉住小鬼,右手挖它的眼睛。玄宗惊叹吴道子画得逼真传神,说道:“就像你和朕同做一梦似的。”

吴道子的钟馗画精绝一时。到了五代时,后蜀皇帝对此画极为欣赏,但对画上钟馗用食指挖鬼眼有些不满,便召来当时名画师黄筌,说道:“这钟馗如果用拇指去挖鬼眼,便更加有力。你给我改一下。”几天后,黄筌将吴道子画仍然呈回,自己另外画了张用拇指挖鬼眼的钟馗,皇帝不满地问道:“我是让你改吴道子的画,为什么不照办?”黄筌回答:“吴道子画的钟馗,一身之力,神气抟聚眼色注视,全在食指,不在拇指,所以不敢轻易改动。只好按陛下意思另画一幅呈上。”从黄筌以后,画钟馗的越来越多,各依自己理解巧加构思,所以流传在民间的钟馗也是千姿百态。不过,貌丑而威猛,正气凛然,则是所有钟馗像的共同特点。他的使命呢,也都是为人们驱邪捉鬼,所以多被悬挂在厅堂、居室。也有将他的画像挂在后门的,因为根据民间传说,钟馗碰死的地方,在皇宫的后宰门前,所以请他来做了后门的门神。

第三篇: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柳暗花明

更新日期:2005-05-23 浏览次数: 1040

陆游(公元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

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進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進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

“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出自陆游诗《游山西村》)

[写作素材]信念

更新日期:2005-05-23 浏览次数: 1086

彻底了解人生的毕竟比那些糊涂一生的人快活得多。

人除了享受之外,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经历失败愈多的英雄愈有韧力。

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大的气势。

命运不会怜悯向它低头的人。

人只在站在山峰上的时候,才能看到远处那众多的高峰。

人生的意义在理想的光辉中闪烁;生命的价值在创造的生活中闪现。

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人们走过的每一个足迹,都是自己生命的留言;留给今天翻过的日历,留给未来永久的历史。

人生是一座可以采掘开拓的金矿,但总是因为人们的勤奋程度不同,给予人们的回报也不相同。

不能因为人生的道路坎坷,就使自己的身躯变得弯曲;不能因为生活的历程漫长,就使求索的脚步迟缓。

人应该学会走自己的路,但更应该掌握手中的罗盘。

幸福和欢乐有时是要从惊险斗争的硝烟中去寻找的。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有千难万难。

理想是人生的坚实支柱,如果失去了生活的理想,精神也就会随之而瘫痪。

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

如果没有战胜怯懦的勇敢,就不会听到胜利的宣言;如果没有斩断徘徊的毅力,就不会延伸前进的航线。

属于每个人的道路,都在每个人的足下;属于每个人的历史,都在每个人的身后。

只有走完平凡的路程,才能达到伟大的目标。

有事业的峰峦上,有汗水的溪流飞淌;在智慧的珍珠里,有勤奋的心血闪光。

第四篇:中药典故犀角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其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最为著名,广为传颂,多比喻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此处暂不论诗人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何“心有灵犀”会“一点通”呢?这就要从“犀”说起。

诗中“犀”,指犀牛角,犀牛是一种形状像牛,颈短,四肢粗大,鼻子上有一个、两个或三个角,生活在亚洲或非洲的热带森林中的哺乳动物。《汉书》曾记载:“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又如《战国策。楚策》中称: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由此可见,在古代犀角的身价已十分昂贵。《山海经》中也有记载有一种犀牛就长有三只角,一角长在头顶上,一角长在额头上,另一角长在鼻子上,其中顶角又叫通天犀,剖开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条白线似的纹理贯通角的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既指心中若有灵犀角中的那条白线似的的纹理,我们的心灵便能默契相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角中有贯通两端的白色纹理线是犀所特有的,普通的牛角是没有的。可见,“犀牛角”的灵异。中医也取类比象,将犀角归为一种特殊的治疗药物。《神农本草经》记载该药“气味苦、酸、咸、寒,无毒。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解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久服轻身”。《本草纲目》兽部第51卷中对犀及犀角来源功效等有详细论述,指出“犀入药有黑白两种,以黑者为胜,角尖又胜”,犀角入药是因为“通天犀角,夜露不濡,入药至神验”,《本草纲目》亦载:“犀角,足阳明药也。胃为水谷之海,饮食药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诸毒。”

除了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外,犀角性味酸咸,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之功效。因其很好的药用价值,犀角在中医方剂中应用广泛,比如《温病条辨》中的“安宫牛黄丸”、“清营汤”、“化斑汤”;《外台秘要》中的“紫雪丹”、“犀角地黄汤”、“犀角汤”;《伤寒活人书括》中的“犀角大青汤”;还有“清瘟败毒饮”(《疫疹本得》),“至宝丹”(《苏沈良方》),“犀角散”(《奇效良方》),“犀角紫河车丸”(《卫生宝鉴》)等等,犀牛角均在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荀子》:“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谓‘天君’”,“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中医认为,在人体的各个脏腑之中,心是处于最高级的地位,称之为“君主”,也就是相当于古代的皇帝。《黄帝内经》当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就是说,心,是人身体当中的君主,具有主宰全身的生命活动的作用,在同一篇当中,还说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里的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受过,居于胸膜之中。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的“宫”就是指膻中而言,清宫汤主治温病液伤,邪陷心包证,方中犀角取心,余者用心,意取同类相投,心能用心,以清心包之热,补肾中之水;安宫牛黄丸用于治疗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温热邪毒内闭心包证,用犀牛角和牛黄共同清心凉血解毒辟秽开窍,使邪去“宫”安,神明得主。中医的另外两宝——紫雪丹和至宝丹,皆用犀牛角无不取其清心凉血解毒之功,临床疗效确切。

李时珍言:“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锐之力尽在是也”。陈修园曰∶“犀角气寒,禀水之气也。味苦酸咸无毒,得木火水之味也,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者,以犀为灵异之兽,借其灵气以辟邪也”。可见,心有灵犀一点通有其重要的理论依据,只要正确利用犀角的功效,找准位点,虽有再多“阻难”,心心相通并非遥不可盼。中医的学习亦是如此。

第五篇:成语典故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典故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

“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典故

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后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列子·汤问》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5.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典故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虽做官却不正正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指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6.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典故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不惜散尽千金扶持秦国王子异人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封吕不韦为丞相。为了提升名望让众人服气,吕不韦命三千门客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7.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典故

韩信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韩信被封为楚王后特意回故乡见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

后指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8.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

“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典故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后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9.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典故

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后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0.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典故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1.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典故

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后指人民起义。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

战国时期,韩国姬公子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改名张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的鞋掉到桥下,他主动拾起并替他穿上。老人家认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细钻研后成为刘邦的谋士。

后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后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典故

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后指文人从军。 15.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

“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典故

商朝末年,纣王帝辛对内统治手段残暴,对外连年征战用兵,导致商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武王姬发在征讨商纣前说:“我周王姬发将征伐商,因为今日的商君纣暴虐无道,任意蹧蹋鸟兽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残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为逃亡罪犯的头领,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获得了志士仁人的协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祸乱。”最后商周决战于牧野,纣王惨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书经》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纣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16.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

“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典故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后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7.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典故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18.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典故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后指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9.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20.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

“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1.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典故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后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2.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

“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典故

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岳飞、李纲等坚持抗金,奸臣秦桧主张投降,就与夫人在东窗下密谋除掉岳飞。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不久秦桧与儿子病死,妻王氏请僧人做法事超度他们,法师说:“太师叫我转告,东窗事发了。”

后比喻阴谋已败露。

23.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

“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典故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后被推荐程颐门下。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后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24.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典故

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因为政治革新被贬职回京,司空李绅设宴款待他,席间命歌妓以歌舞劝酒。刘禹锡感慨万分,当场写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后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5.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

“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

唐代大诗人李白少年时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他梦见自己使用的笔尖头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一张张白纸自动飞到他眼前,他高兴极了,就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他的许多著名的诗篇流传至今。

后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26.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

“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典故

南宋陆游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留下了9000多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代表作有《关山月》、《农家叹》、《示儿》等。清代诗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论陆游的诗:“陆游的诗才气豪健,意境清新,立意深刻,语句精练,力透纸背。”

后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27.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

“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典故

西晋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名叫左思。左思出身寒微,不善交游,而且相貌丑陋,说话还有点口吃。他的父亲左雍对此十分失望,有一次,竟当着他的面,对自己的朋友说:“左思这孩子的学习,还赶不上我小的时候呢!” 这事对左思的刺激很大,从此他便潜下心来,发愤读书,终于写的一手好文章。后整整用了十年写出《三都赋》这一文学巨著。起初,不为时人所重,后经黄埔谧、张华等名流推荐,于是富豪之家争相传写,以至洛阳纸价也昂贵起来。 后来,人们便用“洛阳纸贵”来形容文章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后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28.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典故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在通过韩信的一番排兵布阵后,汉军取得了胜利,战后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后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29.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0.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

三国时,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刘禅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灯塔方案范文下一篇:点融贷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