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实验与生命科学论文

2022-04-1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实验室实验与生命科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基于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探寻。首先分析出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和建设原则。其次分析出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路径的有效策略,通过树立文化建设的新理念;融合校园文化;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注重环境文化的建设;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地位几种建设路径。

实验室实验与生命科学论文 篇1:

普通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摘要:普通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往往受到忽视,但这类实验室数量大且分布广,人员流动性强,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为避免普通生物实验对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产生危害,从微生物实验研究的安全评估、生物废弃物的处理以及需要重视生物安全教育三个方面阐述了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及防护策略。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一些具有感染性的致病生物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实验室操作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因此,对各类研究用实验室,如动物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公共卫生实验室以及传染病监测实验室等进行严格规范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按照我国2004-10-01实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高校、研究所、医疗检测部门现有生物实验室被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1或P1;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2或P2;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3或P3;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4或P4。规定的安全防护级别自BSL1级至BSL4级逐级升高(张伟,2011)。在管理上,BSL3和BSL4级实验室因从事严重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而受到所在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安全防护级别较低的BSL1和BSL2级实验室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防护措施,有些实验室长期管理松懈,甚至连推销人员都能随意进出,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实际上,我国高校绝大部分涉及生物的实验室还是属于BSL1和BSL2级,这类实验室安全级别虽低,但数量及分布最广,每年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很多。因此,重视普通生物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和安全防护同样十分重要。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拥有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生物饵料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的生物防护级别基本上属于BSL1级,实验室的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安全设备只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肠杆菌、芽孢杆菌、曲霉、根霉、酵母、放线菌以及一些植物病原菌和甲壳动物病害等,教学和科研一般不会涉及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HBV、麻疹病毒、弓形虫等,更不会涉及使人传染上严重、致死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但存在的安全隐患仍然很多,如:曾发生过酒精灯操作不当而发生酒精外泄烧伤手背,实验小鼠逃逸,实验针头刺伤身体,动物尸体处理不当以及实验垃圾胡乱堆放等问题,扰乱了学院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并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下面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内的普通生物实验室为例,就查找出的部分重点安全隐患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微生物实验研究的安全评估

经过调查,除微生物实验室开展微生物的菌种分离、培养、鉴定、驯化、生理生化与功能分析以及分子微生物研究以外,我院涉及环境、动物、细胞和生态等专业的实验室也有涉及微生物的实验。尽管没有明确涉及到致病微生物,但有关土壤特殊生态环境以及一些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并没有经过生物危险评价,未知的传染微生物、未知是否有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以及基因修饰微生物难免会有生物安全隐患,但这些实验目前都能没有限制的随意开展。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验后隔离衣乱放,做完实验不洗手直接去就餐,甚至把食物、饮料和实验衣物等与实验材料同放等,这些十分危险的现象都反映出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存在严重不足。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当使用有潜在传染性材料前,必须进行微生物危害评估,以确定该实验应采取何种防护措施,应该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张伟,2011)。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紧急事故处理办法,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事实上,由于目前各实验室实行PI制,课题组长确定课题组内的实验内容,其他人包括实验室负责人一般都不会干涉,因而在管理上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另外,目前人们对微生物的了解特别是对其(条件)致病性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一些微生物的孢子、用后废弃没有及时处理培养基上生长的杂菌、特殊生态环境及动物肠道微生物以及一些条件致病菌等都有可能对学生和实验工作人员带来危害。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调查了解,确定可操作的管理制度,管控实验人员的个人行为,限制在微生物以外的实验室开展有关微生物的实验研究,并要求先行开展微生物研究的安全性评估和建立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报告制,力争将可能发生的生物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生物废弃物的处理

生物实验中丢弃的所有物品可能因含有感染因子或有毒物质而应认真对待。事实上,80%的实验室感染都是不明原因的感染,大多数是病原微生物形成的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中扩散,被工作人员吸入感染发病,因此,妥当的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理是保证实验室清洁卫生和减少感染性气溶胶发生的关键,为此,必须做好实验室废物的分类存放。

经过调查,我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实验废物处理问题,如:已使用的培养材料没有及时处理,污染培养物未能采用先杀菌消毒再清洗的方法,一些一次性培养皿甚至直接丢弃在废物箱中;生物废弃物容器标识不清,一些同学不能正确的将不同废弃物分类放置;废弃的感染性物质,非感染性物质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与一般垃圾没有按规定分类丢弃。这为后期的垃圾处理带来很多困难。针对以上问题,学院实验楼每层均专门配备了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箱,对有毒垃圾桶制作了特别标识,在每个实验台标配一个红色小垃圾桶用于存放玻璃易碎品和针头等,并加大对实验室的不定期检查和监控力度,各楼层均有老师进行不定期实验室检查,并将每次检查结果及时公布,一旦查到不按要求乱扔实验废物现象将严肃处理。要求研究生提高道德心,不但要关注自身的安全还要保护整个实验环境的有序和清洁,一旦发现不在通风橱中配制有刺激性气味溶液,或在室内不当储存有味的实验材料而导致整个实验室充满难闻气味的现象,要严肃批评;严禁实验人员在其实验手套已经沾染化学试剂的情况下,仍然不更换手套直接触摸电梯按钮或门把的行为等。

另外,我们还发现,即使在实验室已经分类储存垃圾,这些实验垃圾汇总到学校垃圾场后也会被混在一起了,因此垃圾处理不是一个学院就能解决的事情,还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配合。

三、重视生物安全教育

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在进入实验室前就要对研究生和大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千万不能以为参与科学实验的大多都是有较高学历和有文化素养的人才,他们对自身防护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非常明了,但事实远非如此(厉洪等,2010),实验室生物安全对初入实验室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杨院平等,2012)。让学生先熟悉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流程,掌握所接触的菌种、化学药品、实验设备的性质和性能,这是保证生物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我院自2014年起,每年对不同的专业举办安全培训,对全院教师也组织学习和宣传。要求实验课教师在每项实验中都要贯穿介绍安全和环保知识,避免学生犯常识性实验错误,引起安全事故和环境染污。针对研究生在实验室工作时间长的特点,要求其掌握生物安全知识,熟悉安全规则,学会避险技术,克服麻痹思想,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责任心。要求实验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发扬对国家、对集体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每一细小的实事做起。总之,只有把实验室安全放在首位,方能使实验室各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应该是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实验室安全运行还需要防火、防爆、防毒、防盗、防溢水,安全使用各种仪器,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人为事故以及进行自我保护等。实验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通过参观访问和收集资料,陆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课程,逐渐过渡到学生必须在通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考试之后方可进入生物实验室。为此,我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各实验室负责人以及办公室主任为委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生物安全制度的制订和监督其实施情况。经过多次整顿和安全宣传,我院实验室环境和面貌已有显著改善。

伴随着大学扩招和实验内容的增加,特别是开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使现在的普通生物实验室比以往具有更多的安全隐患。对我国数量庞大的普通生物实验室而言,有必要尽快进行生物安全性实验评估,保证实验内容和实验对象不对人体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严控普通生物实验室的实验材料和工作内容,健全和完善这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条例,制定合适的管理细则,并保证能有效实施。此外,还需要将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列入研究生和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前的必修课程,并不断配备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加强个人的安全防护,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为我国生物基础实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多出人材、多出成果和服务经济建设而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张伟.2011,生物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51-265.

[2]杨院平,全巧云,黄若,李中艳,周明东.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医学科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指南,2012,10(35):373-374.

[3]厉洪,张汝阳,赵人皫,沈洪兵.江苏省医学院校师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情况现状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5):447-450.

作者:莫红

实验室实验与生命科学论文 篇2:

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探寻

【摘要】基于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探寻。首先分析出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和建设原则。其次分析出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路径的有效策略,通过树立文化建设的新理念;融合校园文化;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注重环境文化的建设;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地位几种建设路径。最后分析出实验室文化的建设,需要高校正确理解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管理理念进行有效的完善与创新,有利于提高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管理能力与工作水平。

【关键词】实验室文化  文化建设  建设路径

实验室文化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实验室文化建设对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要对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和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究,制定完整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大硬件投入力度,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科学性。从而使实验室富有特色的文化品质,提高高校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提供有效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

实验室文化是集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团结协作于一体的精神文化。高校实验室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和安全文化,直接关系到高校实验室的健康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实验室同时肩负着实验教学、科学创新、社会实践等任务,所以高校的实验室文化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1]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设备为学生演示实验操作方法,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实验室还可以在科学研究下,发现实验的真理,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既包括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包括了对实验室内部的教学与科研功能,体现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的相互作用,以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推动高校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持续建设。

2.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原则

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以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为目标。首先,由于实验室文化是传统文化,不仅吸收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还遵循了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在建设实验室文化时,要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推动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发展。[2]其次,高校教育随社会发展在不断的创新,所以实验室文化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实验室的功能进行扩充和改善,逐渐建设富有特色的实验室文化。同时,在实验室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高校要调动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发挥出主导作用,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去,受到实验室文化的感染,并持续传承和发展实验室文化。

3.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路径的有效策略

3.1树立文化建设新理念

有效的高校实验文化建设,需要了解高校实验室的功能。高校实验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实验活动的平台,应该使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高校的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员要树立文化建设的新理念,确定与教学相对应的物质基础,比如实验的仪器设备、专业技术和教学展示工具等,来充分满足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实验水平,根据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完整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实验管理,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同时需要通过具体的环境和实验设施来体现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理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实验室文化的熏陶及影响。

3.2 融合校园文化

在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与校园文化有效融合,来吸收更好的养分,发挥出更加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学特色。因此要使高校实验室文化具有人文性和特色性,让实验室能够发挥出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比如,校园良好的氛围,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熱情,改良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增强校园内部凝聚力。从而使实验室文化形成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融入实验室文化中,作为对实验室文化的补充,不仅实现了校园文化的延伸,更促进了实验室文化的发展。

3.3 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

在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作为实验室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有效保障。通过具体的管理制度,来监督和约束学生和教师的实验行为,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适应教师的工作需求,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科学合理。其次,制度内容要具有全面性和执行力,让学生和教师能够理解和认可。同时要为学生制定严格的实验检查制度,对实验设备和仪器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渗透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最后,要制定奖惩激励制度,保证管理制度顺利实施,形成良好氛围,对出现违规行为给予适当的惩戒,提高管理制度权威性,促进教师和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室文化行为。

3.4 注重环境文化建设

高校实验室是教师科研和学生实践练习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注重实验室文化的环境建设,可以在实验室走廊上粘贴相关科学家名人名言,介绍专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重要仪器设备的功能和特点,使学生受到实验室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作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宣传媒介,在校园内传播实验室文化的特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师生对实验室文化的认同感。

3.5 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地位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高校要在思想上加强对实验室文化的认识,提高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地位,加大对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并且高校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实验室文化建设方法,拓展思维,积累丰富的先进管理经验,形成新的实验室文化建设思路,不断完善实验室文化建设理念。同时高校之间要实现实验资源的有效共享,避免设备的闲置浪费,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从而不断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管理能力与工作水平。另外高校要增加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机会,给优秀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人才在实验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性综合型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工程。高校领导、专业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对实验室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正确理解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时调整实验室文化建设方向,改善实验室文化建设管理理念,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推动实验室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实验室文化氛围,促进教师和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室文化行为。同时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多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切实提高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性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言.经管类地方高校实验室文化创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 时代教育, 2018.

[2]姜丽艳,闫国栋,孟繁清,等.生命科学开放创新实验室安全内涵的建设与探索[J].生命的化学, 2018(04):136-141.

作者:李代炎

实验室实验与生命科学论文 篇3:

独立学院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与改革实践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合理管理,统筹安排,强化了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和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实验室管理;改革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高等教学形式,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兴办的本科层次级学院。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和模式的二级办学机构,他采用民办机制,实行新的办学模式,实施相对独立的组织和管理,独立招生。它不仅是对高校本科招生量上的增加,而且是人才培养类型上质的补充。教育的分类依据和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等方面,决定了独立学院要以本科层次教育为基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高校教学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进行教学工作、开展科研及提供社会技术服务的场所。高校教学实验室还是实验教学的基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高校特别是广大三本民办高校提高办学效益之当务之急。

藉此,我们以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生物化学实验室为载体,从本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出发,对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药品、人员、设备、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严谨的既有保留又有创新的整合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1]。首先要从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入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做到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就必须从每一个细小环节做起,最终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1、做好实验室的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

实验室内部的合理布局是做好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前提,生物化学实验室分区严谨,根据专业的特点,经合理规划,实验室内有专门放置电泳仪、自动部分收集器的柜子、学生清洗器皿专用区、公用试剂区、实验员准备台专用区。学生的实验台以2人为一个小组,每小组的实验架存放本组实验所需试剂,各组实验柜里有一套完整的生物化学实验常用的器具。

虽然生物化学实验室承担着繁重的实验教学任务,但由于实验室设计布局合理,使实验室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为加强实验室的管理,生物化学实验室重视实验室档案的建立,包括设备技术档案、设备维修档案和运行档案。搞好实验室档案建设,既可对以往的工作做出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也便于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实验室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在建立上述档案的同时,生物化学实验室还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例如“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仪器设备损坏登记”、“仪器设备操作制度”、“仪器设备借用登记”、“实验材料申购制度”和“学生使用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建立,逐步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正常运作,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的进行[2]。

2、保持良好的实验环境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是学校现代化装备的重要部位,也是学校对外展示自我形象的窗口。现代教学方式除了要有较好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因此,在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同时,应注重实验室的布置安排,保持实验室干净、整洁和良好、有序的实验环境。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科研氛围,除了将仪器和实验器材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外,要求每一个进实验室的学生都把自己当成实验室的主人。中间实验台的抽屉与柜子都留给学生用,这样学生上课时书包等物品就可放进抽屉内,避免书包与实验物品混在一起,给实验操作带来不方便。生物化学实验室建立有严格的实验室卫生值日制度,以保证实验室环境的整洁。实践证明良好的实验环境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室习惯,以及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4]。

3、加强实验设备的有效管理

由于学科的发展以及科研的需要,我院引进了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这些仪器的到位,使以前无法进行的实验教学和部分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给我院各实验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教学平台。这些贵重仪器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的清理和维护,这样就能保证仪器的使用和教学效果,并增加仪器的使用。

生化实验室在每学期开课前和实验课程结束后,均要对所有仪器器材进行全面的清查和整理。比如对大件精密仪器进行运行检查记录,每组学生常用的玻璃器材如试管、三角瓶等则按照类别和规格重新每组配齐,新到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类整理并入柜,实验柜台编号贴上标签,同时做好标号记录,方便查找。这样使得实验室更加有序整洁,实验员和学生助教能很快熟悉实验室仪器的存放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仪器的使用状况,对损坏的仪器进行及时的登记和维修处理。每次实验教学课结束以后,各组学生负责清点本组的常规实验器材的数量和状况;并对移液管、容量瓶等玻璃仪器进行统一浸泡处理;简单清理维护电子天平、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精密仪器;统计仪器损坏情况。在实验开设期间,实验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提交采购清单补充必需仪器。

4、加强实验室药品管理

生化实验需要使用的药品种类众多,而且很多都对人体有害。如何安全有序地管理实验药品,并保证全体人员在使用的过程中尽量节约,是实验室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验药品由实验员统一管理,指定学生助教专门负责。进入实验室后,学生助教配合实验教师和实验员要对实验室药品柜和储藏室中所有的药品进行统一清点和汇总,并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各种药品的属性,检查存储方式是否正确,将有毒有害药品分开单独存放,并做明显标注。对致畸致癌的特殊药品上锁存放。

实验室的药品柜只存放少量常用药品,药品消耗完后学生助教向实验员领取药品储藏室钥匙领取药品。定期由实验员安排学生助教对药品进行清理,清除空瓶、变质的药品以及过期的配制试剂,并及时配制下一个实验安排所需的试剂,在试剂标签瓶上表明所配试剂的名称、浓度、配制时间等信息,并注意标签朝外放置,方便查找,始终保持药品柜的整洁有序化。实验过程中老师和实验员会反复督促学生用药品时必需节约。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会在公用试剂区专门指导学生规范节约地取用试剂,防止试剂间的交叉污染,保证药品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5、做好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做到防微杜渐

生化实验中需要用到腐蚀性极强的浓硫酸、浓硝酸、高氯酸、30%氢氧化钠等强酸强碱,还有神经毒剂丙烯酰胺、DNA诱变剂溴化乙锭以及一些较贵重的大型精密仪器,随着学院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改革的进行,学生人员流动量和人员密度都显著加大,如何保障實验室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防范第一位。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老师便对全体学生上安全教育课,指导如何进行安全防护,提出应对意外事故的具体应对措施。同时,每班的学习委员和班长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他们将严格按照实验室制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管例》,对实验室危险药品的保存和取用、破损实验器材和废渣废液的处理、精密仪器的使用、水电门窗的管理等指定专门负责人,并实行安全检查签到模式,每次实验结束后由这些同学负责巡视检查,使每名参与的同学明确自己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应尽的义务。

加强实验室管理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良好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经过几个学期的不断创新、调整、改革实践,在实验室的安全、人员管理、药品使用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震宇.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年,医药教育增刊,60—61.

[2]沈文红,张怡平,赵涵芳.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改革的尝试[J].基础医学教育,1999,1(4):50—51.

[3]屠萍官,张荣庆,王喜忠.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1—4.

[4]留岚兰.实验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24(1):36—38.

作者:唐红枫 孙 茜 曹军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法法律地位思考探讨论文下一篇: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