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进程和主要类型,针对当前高校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路径探索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上海电机学院得到广泛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方案的落实,并且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责任感、交往沟通能力,职场适应,人文修养等有促进作用。目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功利化,表面化的状况,部分专业项目又有精英化的趋势,最后统计分数出现了随意化的状况。针对这样的状况有如下建议:加强宣传,使每一位同学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调整社会实践要求,强调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及学科竞赛相结合;重视活动本身的意义,弱化社会实践分数的附加作用;争取社区资源,专业资源,促进社会实践的实施;社会实践学分统计规范化,定期公布。

关键词:社会实践;措施;困境;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的重视。随着政府部门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尤其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各高校已经得到了普及,实现了常态化。上海电机学院的社会实践也已经引起学校重视,2011版的《上海电机学院学生手册》中被称为“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对每项社会实践以学分的形式计算,规定累积到达10分才能毕业。

一、上海电机学院为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了相应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组织机构,使各级社会实践工作有专人负责

上海电机学院全校上下积极响应《意见》的要求,学校在校级层面成立领导小组及校级认证中心,由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全面领导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同时,学校也成立各二级学院认定中心,为学院提供制度保障,审核社会实践整体规划及项目执行情况。其次还成立班级社会实践小组,负责传达精神,认定每位学生的社会实践学分。组织机构的落实使本项政策能责任到人,使政策的落实成可能。

(二)建立具体详实的社会实践学分认定细则

学校在制定学生手册同时,也对社会实践学分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翻阅众多的文献,各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看法不一。本文立足于本校,参照最新版本的《上海电机学院学生手册(2015版)》中“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规定,将具體内容分为五大模块: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社团活动,技能培训与其他。2015版学生手册对每一大模块包括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详实的规定:比如参加一场博学讲坛每次0.1学分,参加4次志愿服务活动计1学分。这样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细化为许多个小项目累积的分数。每位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个性寻找可达到基本要求的途径。

(三)学校和二级学院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并有专门人员负责落实统计

根据上海电机学院学生手册要求,学院自上而下都有具体人员负责社会实践,并且能将社会实践的政策宣传到位,并有人将此项政策落实到位。首先,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二级学院都会有老师将社会实践学分的政策宣传到位;每位新生班主任助理也会再次与新生一起学习学生手册,强调社会实践学分的重要性。其次,每个二级学院设有专人负责统计每位同学的社会实践学分,并在毕业之前将此学分进行汇总,进行毕业资格审核,4年社会实践累积必须达到10学分才具备毕业资格。

(四)建立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

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门设立“卓越奖学金”“笃行奖学金”以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卓越奖学金”是学生每学期将自己的比赛类,论文类、专利类的成果申报奖学金。“笃行奖学金”是学生每学年将自己参加的各项社会实践的情况按照要求折算成学分进行累积汇总,并且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每年学校按照各二级学院上报的各学生的分数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选择一定数量的名额进行奖励。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激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

(五)提供各类资源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提供各类资源支持学生参与活动。首先,包括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学术活动的指导,诸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一些文体类竞赛等。其次,为各类学术竞赛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使学生参赛的问题得到保障。最后,学校还积极与校外机构联系,许多专业与企业达成实习共建协议,为在校学生提供专业實习机会,就业机会。同时,学校积极推广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记录方式,学校要求各二级学院使用上海市慈善义工网记录学生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的时间,使学生参与服务时间有据可查。通过上述政策手段的实施,上海电机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每一位同学的重视并且参与,具有一定的效果。许多同学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且表现突出,涌现出一批在各领域表现突出的同学。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

(一)锻炼学生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社会实践要求的制定,推动了学生走出“寝室-教室-食堂”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部分学生特别内向,不擅人际交往是个比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许多同学在大学能够迅速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建立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同时有些同学参与活动与校外社会实践服务基地联络促进了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个人成长。

(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部分同学在学校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下,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业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相关专业的学科竞赛,获得各类竞赛的大奖。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提升了专业认可度,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且对专业知识技能及其运用有更深的体会。有同学通过课堂学习产生想法,组织同学进行暑期调研活动,运用之前所学的统计学知识研究问题。他的统计调研获得市级奖项,自己和同伴也加深了对统计学这门课程的理解,对统计软件SPSS的运用也有了更好的掌握。有工业工程专业的同学参加暑期美国迪斯尼组织的实习活动,了解了本专业在美国的运用状况,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更加有信心,有动力了,也有了继续学习的决心。

(三)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学生通过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践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志愿服务精神。同学们通过组织与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事务的认识,提升了个人的思想境界。学生通过参加暑期“三下乡”,知行杯,爱心暑托班等社会实践活动,带着问题观察社会,更加了解社会,能更深入地思考现实问题。有同学大学两年多以来完成了校内外志愿活动2000多小时,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加强了社会责任感,加强了奉献精神。他参与火车站的志愿者以后对火车站的基本设施,运作情况等有较多的了解,并且为火车站的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受到了多方认可。有学生关注农村教育,农村环境卫生,通过暑期在农村中大力宣传,得到当地媒体的报道。学生们在活动中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感,打算持续关并提出建议,期待有好转。

(四)学生提前进入职场开展实习工作,促进就业,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可能

同学们进入社会,参加实习工作,加深专业认识,能较快较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学生参加实习可以认识职场,促进就业,待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尽快适应职场,减少毕业后适应职场的时间。同时,许多同学通过实习等社会实践,及时发现自己可行的创业机遇和空间,及早准备,为毕业后的创业早作准备。U8 STORE便是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发现可行的商机,然后不断地尝试实现了个人的创业。

(五)激发了同学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发展了个人兴趣,加强了艺术及人文修养

上海电机学院自从2011年开始正式将社会实践以综合拓展学分计划写入学生手册并且正式落实以来,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并且获得社会实践学分成为许多同学在课余时间参加各项活动的动力。校园里许多活动都有同学们参与的身影:高雅艺术进校园,博学讲坛,各类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许多同学在获得社会实践学分的外力推动下参与各类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许多同学在获得社会实践学分的推动力下参加一些社团,接触一些艺术类的课程发展了个人的兴趣爱好,丰富了个人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个人艺术修养。班上有位学生大学四年参加社团学习贝司演奏,由最初的只有一些基础到以后经常参加公开演出,毕业后直接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有同学从高中进入大学以来,不放过每一场高雅艺术进校园,工作后也经常自己去参加类似的活动,丰富了自身的业余生活。只是就对当前学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状况进行调研,访谈,发现学校社会实践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的实施出现了多种问题。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困境

(一)学校各项活动走向追求社会实践学分的功利化

许多同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是出于自发的意愿,他们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上会选择比较容易实现的内容进行,或者选择“搭便车”这样的方式走捷径获得学分。同学们进入大学以来迫于毕业的压力,迫于社会实践学分的压力,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他们并非自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是迫于外在压力。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首先会问“有没有学分”。如果有学分,他们就会过去参加;如果没有学分,那么活动就会受冷遇。有些同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选择走捷径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别的学科竞赛团队挂个名字却不承担任何工作,这样计算社会实践成绩的时候也可以算参与了。最后有些同学知道参与实习工作可以计入自己的社会实践分数,因此他们没有参与实习,却开了一张实习的证明来充社会实践的分数。所以目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走向片面追求社会实践学分的功利化怪圈,忽视了活动本身的意义,本末倒置。

(二)学分制的统计方式导致参与活动表面化

学校采用学分制的方式统计社会实践的参与量,部分同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即把重点放在“参与”上,导致参与表现化,忽略了参与活动的质。有些同学去听讲座就是为了拿学分,开场前签到,结束前签到,至于讲座内容他们完全不关注,讲座时间全程玩手机,打瞌睡。所以学分制的统计方式使学生只重视参与活动的量,至于参与活动的投入度则没人关注。部分同学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也缺乏主动性,面对问题时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较差。

(三)各种资源的短缺导致个别社会实践项目的指导精英化

有一些专业类的学科竞赛,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業指导,能够参与的同学人数也较少。这类的社会实践项目往往成为学校集各项资源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得荣誉。这样的社会实践项目需要集中学校的许多人力、物力,耗费相当多的精力成就一个较为成熟的可参与比赛的成果。这样的社会实践项目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并且这类项目转化成实物,做成实业的可能性也较少,与学校倡导的社会实践普及化的初衷不符。

(四)学分统计的繁琐导致学分评定随意化

学校将社会实践学分纳入学生毕业条件之一,要求学校的社会实践学分达到10学分。所以学校必须在每位同学在大学四年的从事社会实践的分数作汇总,并且提供相应的佐证材料。社会实践的五大模块每一小项的评分标准不统一,并且累计计算也比较繁琐,许多学院将此项工作由负责团学的辅导员老师一人承担。虽然最后毕业前学校也会统一公示,只是一人负责一个学院的几百位同学的计算与审核,迫于时间和工作量的压力,最后结果便不那么精确,很可能走向随意化。

四、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建议

(一)加强宣传,使每一位同学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

作为实践开展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实践的成败。因此,不但要有组织保障,领导重视,还要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除了设置学分之外,学校社会实践方面涉及的重点领域可以举行专题培训。很多学生对于实践并不是很了解,因此,要让学生明白社会实践是什么,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来提升自我。可以选取之前在实践中比较突出的个人、团队,进行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对于已经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学校可以通过易班,海报、经验介绍、微信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在同学中树立的榜样作用。

(二)调整要求,强调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及学科竞赛相结合

学校在社会实践要求方面可作调整,紧扣社会实践的思想引领性,专业性,对社会实践的专业性作政策性的引导。社会实践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思想上引领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现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想的导向作用。社会实践项目必须加强与专业,学科竞赛等活动的结合。此类社会实践必须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会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校可以在对契合专业特色,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实践项目上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这方面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大力扶持与指导。

(三)重视活动本身意义,弱化社会实践分数的附加作用

社会实践分数应该是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附加证明,它不应成为参与活动的首要目标。所以,在学校开展各项工作中需要强调活动本身的意义,重视活动的质量,动员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分应该在宣传动员中被弱化,而不应该喧宾夺主。

(四)争取资源,促进社会实践的实施

学生大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相应的资源作保证,这包括社区资源,专业资源等作为社会实践的基础和保障。所以,高校应重视社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并督促学生开展定期的活动。另外,有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则更需要与相应的企业、单位建立共建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方面的认知实习,在假期为学生提供一线的实习机会。这样的专业实践基地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需要人力、财力的支持。学校需要在人力、财力方面大力加强,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吸引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投入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为初具形态的社会实践项目投入经费支持,扶持项目继续成长,吸引学生连续不断地累积,争取获得认可。

(五)社会实践学分统计规范化,定期公布

社会实践学分的统计有必要与其他课程一起可供学生查询,这样学生可以定期了解自己获得情况,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学校可以采用统一的标准由专门老师每学年一次统计学生学分,最后毕业前作累积,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到临毕业前才发现自己的学分不够,临时东拼西凑分数,真正保证社会实践学分统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实现良性循环。总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作用显而易见,在学校中还需要更多的改进措施真正发挥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05年2月1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13/200703/20558.html.

作者:陈庄瑜

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进程和主要类型,针对当前高校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

1.1学术实践类

是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或是由大学生自发在社会中运用专业知识了解、认识并服务于社会的一切操作性的活动。主要包括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研究、学术交流、创新创业等形式。

1.2学生社团类

勤工俭学是通过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自主意识并获取一定报酬的活动;文体艺术类实践是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艺术品味等方面的活动;社会工作是学生通过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职务或加入一定的社团在校园范围内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1.3志愿服务类

志愿服务是学生走出校园、志愿投身社会、回馈社会、获得成长动力的活动,是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的援助。

2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内容单调

个别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时存在脱离实际和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有的高校舍近求远,耗费巨资,其实就是以社会实践名义游山玩水;有的高校确定了富有时代感的社会实践主题,但内容却毫不相干,流于形式;有的学生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调查报告东拼西凑,随意找一些单位盖章鉴定,以求蒙混过关。

2.2普通学生的参与率低

目前,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分队的成员都是由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当地户籍学生组成,学校考虑更多的是节省经费开支和提高调查报告的理论水平,忽视了普通学生的参与愿望,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转变为少数学生的特权,这种社会实践的组织模式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离开社会实践这个重要舞台。

2.3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个别高校在考核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效时,主要以调查报告和实践证明为依据,这就为一些学生提供了弄虚作假的机會,实践不成反而促使学生养成造假、抄袭的不良习惯。

2.4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

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到特定的区域去调研、考察,没有充足的活动经费支撑,活动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有时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不得不去拉赞助,带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

2.5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个别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以国内形势为风向标,实践主题和实践地点年年更换,没有一定的连贯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深入体会到实践过程,浪费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后续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制造了诸多障碍。

3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公开选拔队员,组建专业优势互补的复合型实践团队

要组建一支优秀的社会实践团队,首先,要做到公开选拔队员,让广大学生都能得到公平的参与机会,这对营造浓厚、良性的实践氛围有积极作用;其次,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看待同一个实践主题,会从不同角度思考,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3.2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要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出新思路。社会实践既要有集中实践,也要有日常实践;既要有社会调研,也要有科技服务等,积极做到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主题的鲜明化和活动内容的创新化,才能丰富社会实践,真正锻炼学生能力。

3.3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突出实践主题的多样性,就要吸收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由教师准确把握专业导向,解决专业难题,这样有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实践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3.4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能够保证实践活动的连贯性,加强双方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首先,学校要主动联系社会各界,根据专业特点,联系适宜学生参与、素质发展的实践基地;其次,保证宁缺毋滥,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真正学到知识,避免出现公费旅游的不良现象。

3.5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和激励制度

高校可以将社会实践与课程学分挂钩,设置成为一门必修课,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建立一套可行的激励措施,对优秀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充分发挥示范教育作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氛围。

参考文献

[1] 胡树祥,吴满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新界定.中国高等教育,2009(2):42~44.

[2] 石艳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高教论坛,2008(2):45~47.

作者:杨再旭

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道德评价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各高校的志愿服务形式多样,但总体而言,志愿服务还处在初始阶段,存在活动开展不经常、影响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志愿者的专业培训良莠不齐,以及志愿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发展尚未建立。志愿服务要持续发展,必须提升实效性,走专业化道路,同时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创新,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跨越。

关键词志愿服务 专业化 长效机制 互联网+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青年价值的选择,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向,甚至决定了未来整个民族发展的价值取向。青年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心理需求、思维方法,他们既追求崇高的理想,又过分在意眼前利益;既向往成功的事业,又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决心;既羡慕竞争的成功者,又缺少扎实奋斗的精神,价值疏离和“无根”心态几乎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所有的中国青年身上。

当代大学生正在经历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过渡阶段,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正在走向成熟但却尚未成熟。同时,在当今快速的全球化及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下,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新观念,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阵地,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学生了解社会、把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己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志愿服务如捐赠物资、义务劳动等非专业的低级阶段,专业化志愿服务己成为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专业实践平台,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调动了学生學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将个人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融合于志愿服务中,为他人和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以重大活动为载体,让广大青年了解国情,走进百姓,增进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深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感情和认同。

2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志愿服务作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及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平台,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坚持在实践中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增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创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制和激励保障措施,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

大学生代表着时代发展和社会主流价值方向,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情感,使他们从实践中优化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大学生志愿者以自愿、无偿的行为服务社会,强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与信任,于无形中感动受助者和周围人,促进众多受助者和旁观者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凝聚人心,有利于大学生服务社会、展现特长,同时打牢青年团体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首先是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鼓励学生参加与自身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型、创新性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高校青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一性,设计合理、科学并且科学管理,不仅能够站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有利于艺术类学生专业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志愿服务的开展是集思想政治教育于实践中,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知国情的能力,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3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建立全校园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把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固定下来,不断发扬光大,同时建立长效机制,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

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首先应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机制,形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在组织志愿服务时,应当以教育和培养的理念为主,着重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素质拓展培训,设立志愿者培训机制,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特别要重视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同时,建设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网络,建立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平台,优化管理流程,提供管理水平。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保护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奖励和回馈制度,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同时针对优秀事迹进行大力宣传,把志愿者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最后,针对志愿服务的形式、内容、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在志愿活动中融入育人工作,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性发展。

4志愿服务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活动开展不经常、服务水平不高、影响力不足、作用不明显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开展,不仅要坚持制度化管理、坚持创新,同时发展“互联网+志愿服务”新模式,使志愿服务获得新的社会生存土壤,为志愿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持久发展的思路与模式。

互联网如校园网站、微博、微信、自媒体等新媒体,己成为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提供各种及时有效的志愿服务信息和资讯、安排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志愿者,让志愿者快捷有效地了解志愿项目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线上发布,线下圆梦的有效对接,“互联网+”如同桥梁,为志愿服务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精准化的契机和平台。

同时,利用重大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地遏制了社会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影响,在大学校园中树立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高校志愿服务在遵循志愿服务活动本身规律的前提下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从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力的提升、服务水平的提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志愿文化发展组织管理优化等多方面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志愿服务的新思路,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跨越,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

作者:熊蕾 赵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论文下一篇: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