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科研管理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息化建设科研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的行业资源整合以及成果转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作为教科研工作成果创新和转化的重要阵地,在享受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信息化建设科研管理论文 篇1:

加快信息化建设 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摘要: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分析了信息化工作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管理制度、资源整合、扩展应用、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科研管理 信息化 队伍建设 信息整合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基地,高校科研工作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信息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加强信息交流,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是新时期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关键。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重点工作在于引导科研发展方向,推动学科建设与改革;推动科研机构发展;组织、培育、协调与管理科研项目;选拔、培养和引进科研人才;组织申报优秀科研成果奖励;推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管理科研领域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其它相关业务。借助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快速准确、全面高效地管理科研数据,使科研部门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科研规划等其他的工作中,而且还能够为科研决策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

1,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高校科研管理的需求,在近2 0年的时间中不断发展、完善。在信息技术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单机的DBASE数据库发展到现在的基于WEB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系统功能方面,从简单的文档管理、项目管理,发展为包含科研管理、信息发布和办公自动化等模块的管理平台,构成基于知识发现的具有门户性质的科研管理系统。目前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实现了科学研究、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信息交流的流程化、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了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交流的效率和水平。但是目前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还跟不上科研管理发展的需求,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以下若干问题。

1.1缺乏信息化规划,信息化成效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对信息化的工作缺乏中长期的规划,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实施部门,往往一个系统运行了一段时间又推出另一套系统,使得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疲于应付各种信息系统的学习、使用,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信息化过程中的“朝令夕改”使得科研工作人员不仅没有感受到信息化工作带来的好处,还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科研人员对信息化工作缺乏认可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1.2信息条状管理,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

高校要正确地进行科学规划,引导学科发展,首先要对高校自身的资源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才能做到真正的明目扩胸。然而,目前高校内部各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往往从各部门自身管理需求出发,“自建自用”式的应用系统自成体系,如: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仪器设备管理系统等,各系统之间关联度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科研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得教师相关的人事变动、教学、研究队伍以及仪器设备支撑等情况,对教师的研究项目不能进行过程监控;人事部门需要教师相关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等信息,则需要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人事部门;学校订立学科发展规划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向各个部门获取信息资料进行汇总等等;“信息孤岛”现象不但效率低,而且浪费高校各部门建立的信息资源。

1.3信息缺少面向需求的深加工

大多数信息系统的应用仍停留在档案管理、简单查询和静态统计等方面,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增值服务的意识不强、手段不足,对于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力度不充分。虽然已经有些高校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科研管理系统中,只是单独对科研管理的某方面进行数据挖掘,没有与科研管理有关的其它数据库中的数据相联系,形成系统的决策系统以及知识学习平台。

1.4信息受众面窄,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的科研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管理部门的数据管理,基本采用权限管理方式进行数据管理,由于数据权限归属设置过于粗犷,使得科研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难以获取校内其他人员的科研相关信息。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无法从现有的科研信息系统中快速地获取需要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队伍等相关信息,使得在组织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时缺少信息依托,从而失去竞争力和竞争时机。另外,管理部门开发信息系统基本上从管理层面需求来考虑,而很少考虑服务层面的需求,信息化建设的基层单元的需求没有在信息系统中体现,从而在推广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基层人员的主动性不够,往往造成信息系统速设后使用率低。

1.5科研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滞后

科研管理信息化队伍人才的特点就是既要精通科研活动规律,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还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现有的科研管理队伍的组成基本上是文科背景或者是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员,凭着在所从事的科研管理实践中自学或有一些“经验”办事,缺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知识。同时各高校对管理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科研管理人员依照传统的管理模式,被动地从事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低,难以适应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工作。

2,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对策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开发建设组织原则,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能和效益为目的,统筹规划,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推进信息化工作。

2.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建立专门的信息化队伍

在学校层面成立以校院和各职能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各职能部门与学院选派有信息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依托高校自身的信息专家或者委托社会力量组成专家咨询小组,这样就能在专家组的指导下逐步建成以基层单位为基本单元的信息采集、应用平台,以信息网络为依托、涵盖高校管理综合资源的信息系统,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系统化、集成化,并由此带动和促进高校科研工作。

2.2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库

加强信息系统的集中统一管理,是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只有信息系统的集中统一管理,才能避免重复建设、系统分割、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合理有效地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屏蔽不同资源之间的异构性,为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资源检索服务,

从而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做好数据整合,首先要对整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全局的分析,整理出全局数据视图,理清楚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然后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个系统之间数据的有序交换与共享。在保留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建立一个虚拟平台,以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实现对异构的多数据源的统一访问。用户通过平台的中间件技术,把查询请求转换成相应信息系统的查询语言和检索方法,分别发出检索请求,然后将各个系统返回的命中结果经过清洗,去重、归并等处理后返回给用户。同时,高校应该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挖掘潜在的信息,构建一个科研管理的决策平台,在科技发展规划制订,科研立项评估、科研项目管理、专家遴选以及科技成果的评估等方面提供有用的、科学的综合决策信息。

2.3开放数据接口,扩展信息应用

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一把手”重视,还必须充分调动全校各部门、各学院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专家、教授以及各级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要积极投身和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中来。这就需要在学校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与平台标准上开放数据接口和编程接口,使得管理部门以及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创建自己的应用系统,也可以把自己创作的应用系统整合到学校的信息系统中,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学校一方面要从信息安全和接口上进行把关,另一方面在制度、政策上保护创作人员的知识产权,调动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信息化工程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

2.4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

科研管理部门要处理大量信息和繁杂的日常事务,只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对科技活动进行合理组织、调控,保证科研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活动中制定、执行有关科研计划,了解和研究有关学科状况和问题,组织科研活动的专职人员。其素质和科研管理水平对高校科研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素质高、具有管理创新意识和管理创新能力的科研管理队伍,是科研管理创新体制建设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不仅能熟练运用科研管理系统,而且能处理与管理业务相关的信息并将管理问题转化成信息处理流程。使得科研管理人员能对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有更高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针对广大科研人员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化培训工作,使得科研人员能够了解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便利性,并能够真正从中受益。只有广大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用好信息系统,配合信息化的工作,才能通过信息化的工作来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显示信息化工作的效用。

3、结束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重要辅助手段的信息化工作必须要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以人为本,科学地决策,合理地评价,有效地协调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热情,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资源,以较少的科研投入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推动整个科研工作向前发展。

作者:陈 平

信息化建设科研管理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的行业资源整合以及成果转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作为教科研工作成果创新和转化的重要阵地,在享受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首先分析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健全科研管理人员组织结构,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硬件实力和软件实力、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升科研管理标准、利用互联网渠道健全科研管理体系以及线上线下科研管理工作联动配合等五个方面提出科研管理模式改革建议,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水平。

[关    键   词]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在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巨大突破进展,“互联网+”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对技术的发展预期。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技术发展正在向资源整合迈进,基于大数据的资源利用与整合为高校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以及成果转化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便利条件。高职院校作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之一,在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的技术引领下呈现出更好的发展趋势。但是,高职院校在传统科研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弊端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消失,这些问题和弊端阻碍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影响着院校的科研实力和科研质量,亟须进行模式改革,以真正适应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系统不完善

科研管理系统不完善,是当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科研管理系统和平台是保障科研管理工作高效准确开展的前提,也是科研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包括多项管理内容,其中科研管理系统和平台在管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科研管理系统和平台要实现组织人员管理功能、课题研究匹配功能、科研项目管理功能、科研成果管理功能以及科研费用管理等众多功能,其中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时效性以及可传递性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重视对科研管理工作系统和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平台功能不全、兼容性差、安全系数低,信息更新效率低,完全无法满足目前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系统和平台更像是办公辅助软件,这些软件不仅不会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反而会因为系统和平台中存在的功能缺陷而造成更大失误,最终影响到科研管理工作的实施[1]。

(二)科研管理资源单独分散

科研管理资源利用不充分也是当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目前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来看,科研人员、科研资源、科研信息以及科研经费等部分都作为分散的模块单独存在,科研管理人员无法将重要资源和信息统一整合,科研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以及研究动态成为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开展的盲区。科研管理工作也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管理层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充分重视,导致科研管理资源整合能力严重缺乏,管理工作阻碍重重[2]。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建议

(一)健全科研管理人员组织结构,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互联网+”時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和信息化水平,完善和壮大科研管理队伍。科研管理人员组织结构的优化完善,需要学校管理层和科研管理人员的有效沟通和配合。科研工作作为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创新发展的催化剂,是促进院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水平综合提升的助推器,必须得到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院校管理层要将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放在管理模式改革的首位,从科研管理实际需求和问题导向进行科研组织结构优化完善。院校管理层可以设立科研管理专项小组或者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科研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从而理顺当前管理部门任务分工不明确,弥补部门职能中的漏洞,纠正科研部门工作任务的重心和目标。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院校要保证科研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水平,严格遵循科研管理规范化要求开展管理工作。对一些年龄较大的管理人员或者专业技术不过关的管理人员,院校要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科研管理人员可以拥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以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科研管理工作。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随时关注科研动态以及技术发展趋势,根据最新成果和政策及时合理地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工作,促进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长效提升[3]。

(二)提升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硬件实力和软件实力

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脚步,开展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要从切实改善科研管理条件出发,提升科研管理部门的硬件和软件实力。高职院校在过去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忽视了管理人员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导致科研管理工作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落后和不足。随着高职院校对科研管理工作的不断重视和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工作条件也应当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以满足当前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的实际需求。当前科研管理工作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院校不但要为科研管理部门配备计算机、打印机以及扫描仪等基本的办公设备。同时,要建设以满足移动端和PC端高速协同工作的云平台系统。除此之外,院校还应当配备专业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以帮助科研管理人员高效开展管理工作。

(三)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需要加大科研团队建设投入,同时也离不开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管理水平。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较低,大部分科研人员存在科研热情不高、科研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科研任务无法完成的情况,这些问题成为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和质量难于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完善当前科研管理工作制度,提升科研管理标准,以严格的纪律和制度规范科研人员的工作要求,督促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进度,以保证科研任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高职院校可以将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评分标准,以充分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彻底转变高职科研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目标。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针对科研成果制定学术成果奖励制度,以鼓励科研工作高效开展。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学术标准和规范以及学术奖惩细则,对学术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学术不端或者不规范的现象要做到严查和严惩,以真正规范学术科研风气,减少学术不正风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科研课题往往是由多人共同参与完成,研究的成果凝聚了众多科研人员的集体智慧,而高职院校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课题主持人独立研究,其他参与人共享成果的情况,这样不仅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应当落实责任制度,对课题参与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考查评估,严格监督科研课题中不同人员的工作任务内容以及课题研究进度,以保证每位课题参与人都可以真正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杜绝只挂名不研究的现象。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标准,不仅是对科研人员的规范和监督,更是对科研人员的责任感、专业技术性、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以真正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团队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利用互联网渠道健全科研管理体系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要从互联网渠道健全科研管理体系做起。信息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科研行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科学的管理模式、高效的管理水平以及完善的管理机制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协同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改革科研管理模式的一大重点工作。高职院校首先要建设自己的网络科研管理平台,让科研工作更加高效和便利。科研平台的信息板块不仅可以发布院校实时的科研动态,还可以对相关科研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科研网络管理平台的更新和完善,使课题评审工作变得灵活和简单。院校可以把科研课题相关资料和文件利用云端方式进行存储,评委可以利用云共享和云处理等技术对课题内容进行审核评估。在评审工作结束之后,审核结果可以在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以大幅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效率。科研平台同时兼具信息透明和公开的优势,从而大大减少了工作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五)线上线下科研管理工作联动配合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要从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网络平台可以完成大量信息传递的任务,但是实际科研管理工作并不能完全依赖网络完成。对一些特别重要的文件和信息的傳递,往往不可以单纯依靠网络平台实现,而是要同时兼顾纸质文件等多种方式,以切实保证关键信息和资料可以准确、高效且保密地递交到相关人员手中。比如课题开题等工作会议的召开,单纯依靠网络平台往往很难沟通清楚,必须在现场面对面进行沟通才可以真正达到会议的目的。对这部分信息和文件的管理工作,科研管理人员要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完成管理工作,以安全和高效作为主要工作目标。

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充分重视过去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实际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现状出发,找出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短板进行改进。院校要从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改进科研管理组织结构,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科研管理标准出发,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综合体系。同时高职院校要利用好网络云平台和科研管理系统,促进科研管理信息透明化和高效化,让科研人员可以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的鞭策和激励下,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的科研实力和科研质量。

参考文献:

[1]田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4):94-99.

[2]陈晓余,何晓琴.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8,32(7):42-43.

[3]沈坤.基于“互联网+”环境的高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6):18-20.

◎编辑 陈鲜艳

作者:苏国新 苏聿

信息化建设科研管理论文 篇3:

浅析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数据信息网络化逐渐成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科研管理体制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从而有效实现与时代背景完美匹配。文章详细分析了科研管理制度变迁,认为当前我国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科技进步要求、市场经营环节薄弱、科研数据治理存在缺位及信息安全意识亟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并从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力度、提升市场运营能力以及丰富科研信息安全观念三个方面提出了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关键词:科研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创新

一、科研管理制度变迁

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不单单要考量制度环境,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整体发展环境,分析过去制度对于当前制度制定所产生的影响。不管是科研管理机构还是科研人员,理想的科研环境是受到自身精神层面科研理想而不断激发出来的内在动力,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开展的科研活动。可是,因为我国科研人员普遍收入较低,国家整体经济水平较弱,因此科研制度当中,物质奖励依然是主要的奖励形式。而并不是依靠荣誉、声誉等奖励手段。因此,制定、完善科研制度,要将重点集中在奖励范围以及标准的制定上,保证制定出来的制度能够满足高校以及科研人员的真实情况,同时又尊重客观的规律。

我国因为高校中产学研机制不够健全,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从某种意义上看,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成为了一种公共品。科研成果作为一种知识产权,产出的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成本以及时间,可是复制以及模仿的成本却相对较低。这导致了科研工作者科研动力不足,因此要制定出详细的激励制度,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国家希望科研工作者能够出来更多成果推动经济的发展,学校则希望科研工作者能够出更多成果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同样希望科研工作者可以出更多科研成果,从而申报更多的硕士点与博士点。因此,国家以及高效管理部门会制定出不同层次的科研机制。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高校科研工作的特征也会不同,一成不变的科研机制无法长时间激励科研工作者。

二、科研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目前,科研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科技进步的基本要求,很多方面成为了科技创新的阻碍因素。

(一)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科技进步要求

我国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采用的是学校、院系、教研室的科研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对资源共享以及学科融合不利,科研机构缺少一定的凝聚机制,难以对科技队伍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以及学科优势,也难以满足将产品研发作为核心,多学科联合攻关的要求。此外,这种科层式的管理形式,过分注重自下而上以及按章办事的权威等级关系,导致了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之间产生了登记明显、主次对立的关系,院系也因为缺少科技管理自主权进而丧失了主动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完成科研项目的主要标志是成果鉴定以及论文发表,这在某种意义上化忽视了成果转化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导致了高校当中存在论文多、专利少等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创新的局面。

(二)市场经营环节薄弱

首先,科研工作者自身的成果转化观念不强。研究科研项目应用技术领域的时候,通常关注于学术含量,忽视了科研成果转化本身的可行性,将科员成果转化成产品和在市场中需求、定位以及饱和度等相关问题。在大数据时代,科研及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科研工作者过分关注于学术,忽视了市场,深刻的认识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意义所在,缺少对于科研数据市场的关注。

其次,科研管理本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能够达到既定的期望值。科研机构通常会委托第三方完成成果转化。比如,科技孵化器企业,这类科研中介部门,将收集到的科研数据全部外包给数据公司,这种运作形式使得市场产品和科研机构之间联系不足,显著的降低了科研成果转化率。比如,部分高校通常尝试利用校办企业的形式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可是机制不够成熟,效果不好,反而会产生体制性问题。

(三)科研数据治理存在缺位

我国科研管理数据治理依然在探索时期,所表现出的问题为:首先,跨部门、跨学科以及跨系统的横向协同机制不够通畅,科研数据的共享度较低。此外,很多机构还没有成立专门数据管理机构,造成了科研数据的治理不足,或者是治理的效果不足,即便是对行业数据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也没有传递到中基层,产生数据割据以及信息孤岛现象。

其次,治理技术稍显不足,所引进的国外技术无法融合不同类型的中文数据格式,少数机构能够自主研发技术,但是也只能够供个人以及本单位使用。

最后,科研管理大數据理论欠缺,管理决策朝着社会化以及群体化的层面发展,这种综合化的管理理论以及实践研究不够充分。此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态势日益加强,部分科技企业研发部门专门设置了CIO用于数据管理,预防科研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数据问题,按照全国科研管理整体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部门中依然没有成立专业的数据管理部门以及职位。

(四)信息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科研管理中所形成的数据涉及到科研计划以及相关成果的保密性、知识产权与科研人员信息等。科研管理当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覆盖了从科研计划到科研成果,从科研项目人员的相关信息一直到知识产权安全保密,参与科研评价专家组的相关审核信息。这些内容都牵涉到组织、个人以及国家的利益,从过去所形成的部分科学越轨行为以及科研泄密事件看,我国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安全意识亟待提升,具体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缺少必要的防范意识。围绕着项目资料以及科研成果所产生的泄密问题,本来应该从保密期限以及机制上规避事故的产生,可是资料、文件以及样品在泄露给国外诸多不应知悉者以后,充分表明了科研管理信息安全预防的意识需要提升。

第二、法律意识不足。我国科研管理工作者对于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不确定自身所应该肩负的职责,导致科研泄漏事件的产生;不了解科研人员权益保护,形成了科研成果纠纷。

第三、群体安全意识不高。群体安全意识能够确保信息安全。科研工作者为了个人利益,将项目阶段性成果泄漏他人的做法,体现出了我国科研管理工作安全意识不强。

三、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一)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力度

首先,科研管理人员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動性,科研主体要满足科研工作者创新空间。对于这种投入相对较高的创新性工作,要加强市场以及资金支持,保证科研创新活动的有序运转,所以科研管理人员要尝试充分引导科研主体积极的参与市场经济,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得到高效转化。其次,这种创新互动模式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具备科研管理的创新性理念,在全面掌握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学科特征、发展阶段和客观环境的前提下,将深化理解科研创新风险以及机遇作为基础。因此,要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积极性,大力培养管理人员自身的创新意识,产生良性循环,最终形成高效的管理方式。

(二)提升市场运营能力

我国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在科研规划上关注学科的前沿领域,同时也要具备市场意识。科研数据产生特定规模数据资产要管理平台加以实现,先保证科研数据规模集中,然后产生科研管理数据资产。首先,执行层以及协调层按照既定目标,对科研体系当中的内部资源进行协调,制定管理政策,明确科技专项,加强科技管理创新,为科技研发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构建决策以及咨询机制,完善评级制度,保证科技健康发展。其次,我国科研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保持一致,市场化管理作为科研管理的集中体现,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将科研项目成果管理引入市场,发挥传播效果,实现科研管理工作桥梁作用。在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下,将我国经济政策作为根本导向所制定的市场化政策,推动科研成果逐渐的转变为生产力,实现完整的循环路径。

(三)强化科研信息安全理念

首先,科研主体对于自身的科研数据需要做出风险评估。大数据本身有着特定的伦理风险以及技术风险,使用大数据技术能够保证科技研究活动的利益以及安全意识共存。大数据背景下,科研主体是科研信息防护的安全以及责任主体,更加有必要把信息安全意识置于首位。其次,按照科研信息特征有效嵌入多层面风险管理理念。《网络安全法》出台,提供了信息安全防护的有效路径,科研主体能够以此为基础针对特定领域提出信息防护思路。最后,科研工作者作为科研数据的制作者与生产者,是科研信息的主要接触人群,需要提升信息安全意识,这是信息时代背景下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数据素养能力,实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杨丽君,王俊生,阿荣,李士珍.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8).

[2]冯翠,罗海荣,陈应柳,吴长付,付广青,冯亚明.农业科研院所“四位一体”科研管理模式探索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8 (05).

[3]禄競.论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效率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8(29).

[4]邓天桃.中美高校科研管理的差异及其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启示[J].西部素质教育,2018(14).

[5]张有龙,付金元,耿智广,徐小洲,赵瑛瑛.基层农业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08).

[6]王晓红,杜松怀,许朝辉,等.浅析高校二级学院科研体制创新建设与管理——以某研究型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作者:周舒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钢制导管中测量技术论文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