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论文

2022-04-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对话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氛围、心理健康,以及未来的就业。文章分析高职院校人际关系相关课程及高职生人际关系现状,探索切实可行的高职生人际关系引导方案。

对话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论文 篇1:

“互联网+”视域下 医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路径研究

摘要:“互联网+”属于一种新信息传播形态,在各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互联网+”应用在医学领域,在改革和发展传统医学人文教育方面,能够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优势。在“互联网+”视域下,无论是医学人文教育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医学生;中华文化;路径

“互联网+”视域下的医学生中华文化,就是医学人文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在医学领域中,借“互联网+”的平台,开展教学创新,有效运用相关课程开设和强化培训师资以及规范整合资源等相关策略,将新的医学人文教学模式构建起来,既能够将医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有效地提升,又能够对医学生进行引导,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人文关怀。

一、“互联网+”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诞生了,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大数据和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也相继出现,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尤其在教育事业中,无论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还是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价等相关方面,各种技术都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互联网+教育”时代诞生了。翻转课堂和在线教育以及微课程等相关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运用于新教育模式,说明这些技术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医学生文化教育也应该与“互联网+教育”的时代相适应。

二、医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缺失

国家发展的主要见证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能够使医学生对国家心理的归属感得以加强。但是,由于受文化多样化的影响,致使医学生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缺失。从当前来看,医学生认知传统文化不足,对于西方文化盲目地推崇。

(二)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弱化

中国占有主导地位的主要意识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是,医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比较弱化。医学生信仰欠缺,主流意识形态比较弱化。

(三)传统医学文化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化

对医学院校而言,传统医学文化教育主要采用说服式教育模式和灌输式教育模式,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难调动起来,效果较差。“互联网+”时代,不但为医学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广阔和更便捷的工作平台,而且在教育观念和组织形式以及方式内容等相关方面,也为医学文化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四)“互联网+”视域下,学生运用网络的常态化

在“互联网+”影响下,无论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将人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上也有创新化和行为化以及群体化等新的变化。在我国互联网中,90后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原住民,他们出生的时期,既是改革深入和加强社会转型的时期,又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开放扩大的重要时期。他们不但是“互联网+”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运用手机APP等网络工具,将属于自己的群体寻找到。

互联网已完全渗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可以有效运用搜索引擎来解决疑惑,在线听课,运动数字图书馆线上进行查阅,还可以与网友交流和切磋。因此,无论对于传统医学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还是医学生文化学习,“互联网+”都是重要的途径。

三、“互联网+”视域下医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路径

(一)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

对中华文化氛围,这一代医学生没有特别浓厚地体会,中国优秀文化有些都淡忘了。自己根文化的喜爱和崇尚丧失了,在基础上认同中华文化也很难构建。因此,应该运用中国梦来引导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这就需要大力地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其能够深入人心。

(二)严守思想意识阵地,引导医学生看到新的面貌

有些医学生追求价值意义欠缺,致使他们与主流价值观一致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很难形成。但是,提出中国梦以后,对于有关理论要求,常和国家积极地践行,取得了好的成效。将此作为基础,医学院校应该将宣传工作加强加大,致使医学生们能够认同“中国梦”带给社会和国家的积极效应,从而引导医学生认同我国主流文化。

(三)加强思想引领,丰富课程内涵

针对医学人文教育而言,医学人文课程是主渠道,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利用理论学习對价值引导进行强化,将错误思想摒弃。从当前来看,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体系构成,即公共基础性的人文课和医学人文的选修课以及医学人文的必修课。课程内涵必须要丰富,在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中,融入人文教育元素。

其一,公共基础性的人文课。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课,开设的目的就是医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将科学世界观树立起来,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效地培养。在共公基础性人文课的主干课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内容,例如,将医学史教育融入到《中国近代史纲要》中。

其二,医学人文的选修课。该类课程是将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包括医院管理和公共关系学等。改革该类课程,将融入培养人文素质内容作为侧重点。例如,医学专家创业的故事和著名科学家事迹以及专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有效运用人文知识,将医学生真、善、美的追求进行引导,从而使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有效地提升。

其三,医学人文的必修课。该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概论以及卫生法学等。将这类课程进行设置,就是对医学生进行引导,将人文社科方法有效地运用,对医学人文前沿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对生命价值正确地认识,进行更好地医患交流和沟通。改革此类课程,应该与临床案例相结合,有效运用案例教学将最佳的医学教学效果实现。

(四)调整教育资源,改善医学文化教育模式

医学人文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勇于改革和创新。“互联网+”视域下的三种教学手段:其一,翻转课堂,就是课前教师将微视频录制,上传云端,使学生能够提前进行观看,教师在课堂上以引导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交流互动。有效开展翻转课堂,不但将学习流程重新构建且明确了教学信息,而且,也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复习,为提高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慕课,就是在线进行的大规模公开课。运用慕课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学习过程、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以及学习体验都能够在线实现;其三,移动学习APP。有效运用APP课堂,能够将深度整合和挖掘资源得以实现,从而使教育教学个性化得以促进。

(五)提高网络素质,清除语言隔阂

“互联网+”视域下,医学人文教学发展的基本保障,就是要具有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高校医学教师既要将医学哲学和医学人文理解再造课程的责任承担起来,又要将启迪思想、答疑解惑以及人生领航的重要使命承担,在传播知识和引领思想的过程中,教师掌握着语言权,教师与学生平等进行语言对话的前提,就是具备良好的网络素质。培训教师的活动,医学院校应该适时地进行开展,从而使医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得以有效地提高。其一,将培训教师的内容丰富和拓展,将立体式和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建立并完善。其二,改善培训方式,开导教师将教育教学与“互联网+”有机地结合,开展集中培训、专题培训、赛课以及分析案例等活动,将教学实践能力作为培训教师的导向;其三,将网络用语熟练地掌握,在教学课堂和交流互动中,渗透网络用语,将学生心理共振和情感共鸣引发,从而提升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凤杰,陈显兵,谭刚,赵方毓.“互联网+”医学形态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8(24).

[2]陈丽娜.“互联网+医疗”背景里的医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J].文教资料,2018(18).

[3]张雪文,仇蕾洁,杨雅妮,赵键,傅连臣,李前前.“互联网+”医疗视角下医学生网络就医行为及就医意愿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03).

[4]徐帅,王温,黄璟,王璐颖.论“互联网+”时代下医学人文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11).

[5]束会娟,刘媛媛,郭忠信,蓝秀万,黄绍明,蓝玲,杨伯宁,谭国鹤.“互联网+”时代下医学神经生物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3).

[6]张红萍.“互联网+”时代医学生传统医学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究[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7(02).

(作者单位: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作者:唐懿鸣

对话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论文 篇2: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策略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氛围、心理健康,以及未来的就业。文章分析高职院校人际关系相关课程及高职生人际关系现状,探索切实可行的高职生人际关系引导方案。

关键词:高职生;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方案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标准,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

人际关系一词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了人际关系论。于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也在各国相继展开。随着各领域对人际关系这一概念研究的不断拓展,不同学科对人际关系也有着自己的定义。例如:从社会学中的社会关系角度考虑,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从行为学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关系;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人际关系是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关于人际关系的详细阐述,我国学者刘晓新这样认为: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活动的起点与手段,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与行为的互动,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们在人际交往后情感上产生的一种结果,进而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离不开周围的关系和周边的支持,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受着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职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又影响着学生在校的生活氛围、心理健康,以及未来的就业。目前,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并没有系统的人际关系引导方案,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容易忽略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这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成績得不到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内心比较脆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塑造期,容易受周围人情绪和观念的影响,缺乏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高职生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存在于师生、同学和家庭中,如因学业困扰而产生自卑心理,得不到肯定而产生逆反心态,从而回避人际交往,缺乏主动和积极的交往情绪,不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存在混文凭的心态。

一、高职院校人际关系相关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包含人际关系引导的课程,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上个世纪末已有雏形,自2011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通知后,各高校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于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学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并日渐壮大。

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有“护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旅游心理学”等课程,旨在为学生日后就业提供良好的心理认知和人际关系基础。但需要重视的是,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大同小异,存在感不强,通常集中于一个学期,课时量较少,大多采用合班的教学模式,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同时,学生对心理问题及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关注,这是当前心理教育需要改善和调整的方向。

二、高职生人际关系现状

高职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学生结构来看,高职生群体庞大,年龄偏小,不具备成熟的心智和独立完善的人格。高职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是中学阶段心理健康问题的延续或延迟表现,与之前未能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有关。传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认为高职生的社会地位较低,入学后无所适从,造成心理失调,所以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教育。二级学院的护理、会计专业大都以女生为主,其余技工类专业以男生为主,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现象,这导致学生与异性交往较少,缺乏形成完善人格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和渴望获得异性友谊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这也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从在校时间看,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专业课学习和实习几乎占据全部的学习时间。心理教育相关课程作为大课,多个班级共同上课,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最有效的引导学生人际交往的课堂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匆匆过客”。在实习阶段,学生对行业和职业缺乏了解,同学间的竞争关系、复杂的工作环境等,都会引发学生的人际关系压力。

三、高职生人际关系引导方案

要解决高职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院校、高职生、家庭、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准确掌握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总结其人际交往的特点;深入分析高职生人际交往的问题,找准其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结合新形势下广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

本研究以“引导”为切入点,结合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特点和人际交往问题,结合相关心理学知识,以行为测量、个案研究、控制变量组、期望效应等为研究手段,让学生从意识、认知上有明确认识,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人际交往行为有所改善。本研究从心理课堂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引导进行科学的指导,不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从根源上改善学生的认知,并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为高职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相应理论和实践指导,真正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校园人际关系氛围融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长足而深远的发展。

1.优化教学内容

要以高职院校心理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各专业特性,遵循二级学院学生的群体特点,调整教学内容,让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和延伸性。在心理教育课堂上教师应介绍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包括人际关系的含义和本质,人际关系的特点、结构和类型,人际关系的功能等。教学内容的优化,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学习沟通的重要意义。

2.优化课程设置

要遵循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课时要求,每周有不少于2课时的授课量,根据学期的专业课教学内容,调整心理课的教学方向,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培养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成熟度和个人发展状况也处于不同的层面及水平,对人际交往的内容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设置不同的人际交往课程。

3.专业课教学渗透

教师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引导。例如,“护理学基础”“老年护理学”等课程都是与人际交往结合密切的课程,专业课教师在普及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如何与别人沟通,掌握沟通者心理、对话技巧等,将人际关系引导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对人际交往与多种学科的延伸学习,如学习人际关系与心理学、社会学、成功学等,学生可以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认识和了解人际交往。

4.引导教学提升职业匹配度

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在人际关系引导过程中需要突出其职业特点,从对职业的认知,到角色转变的心理调适、易出现的人际问题等方面都要着重进行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游戏和情景剧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感受,最终在情境中感受和运用人际交往能力,体会整个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5.构建多方评价体系

对人际关系引导的结果,要有相应的多方评价体系。由学生自评、教师和实习单位组成的多方评价体系,能够让评价结果更具参考价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营造平等、和谐、愉快的校园氛围。

人际关系的引导不应该局限于心理课堂,还应当贯穿于全方位育人的整个过程中,渗透于各门課程教学中。不仅仅是心理教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变化,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让学生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学业、人际关系、人格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帮助高职生形成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陈秀兰.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7).

[2]叶健健.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及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陈桂霞,张晓华.高职院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1(12).

[4]宋井林.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韩莹

对话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论文 篇3:

手机微信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新兴的媒体通信手段手机微信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定位、方案设计和运用效果进行了阐述。实践证明,将微信的功能特点与实验性质、要求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服务。

[关键词]微信;医学实验;运用;教学效果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相对而言,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更显得尤为重要。为强化医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近年来,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近投入应用的手机微信辅助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可喜的成绩。利用手机微信开展实验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它是实验模式的新突破,丰富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使实验教学的演示、操作发生了质的飞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实验教学过程由观察、运用向创造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功能定位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

我们发现微信在实验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优势:

(1)微信软件本身是免费的,只需要付出较少的流量费。

(2)平台接受度大。据统计,我校学生中微信使用率几乎达到100%。另据2013年1月15日微信官方宣布其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亿。

(3)微信特别适用于互动式的学习。微信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和实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适合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向教师提问,以及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快速响应。教学双方在不断地留言交流中,可以实时的建立1对1以及1对多沟通环境,而无需专门的预约和安排。

(4)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良好辅助。任何一个在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班级学习组织,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群或圈子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的平台。通过教师发送推送消息,可以实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而不同兴趣爱好者之间可以在微信上建立虚拟班级和虚拟课堂。

由此可见,微信本身并不是一个类似数据库一样的学习资源载体,而是一个可以快速整合学习资源的强大的平台。在移动学习中使用微信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我们所尝试的提高移动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方法和平台。一是师生针对实验内容进行教学互动的一个平台。教师可通过微信群组织各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下通过激烈的对话和争论获取所需知识。师生之间像朋友一样进行对话交谈,能够有效克服学生平日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减轻学生的压力。二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强调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侧重讲解重点、难点,开展答疑、讨论,精简实际实验课时数。在有限的课时里,教师不可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微信交流客观地掌握到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三是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学生在微信上参加讨论的情况,可以作为教师评定学生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依据之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微信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角色定位

参加课程微信讨论的主要人员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微信中交互式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学作用,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适度原则,承担起对学生实验过程给予适当帮助、指导、调节、控制的责任。教师只需在一边旁敲侧击,在充分尊重学生观点的前提下,对正确观点予以肯定、鼓励,对不完善的地方加以补充,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纠正。

三、方案设计

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活动,教师在活动开展前必须进行认真的调查,制定详尽的活动方案,充分作好活动前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在活动开始前要明确目的、内容、形式、希望达到的效果等,科学合理的方案能够保证讨论活动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

1、讨论形式

(1)实时答疑:在微信群中实时讨论时,教师充当着重要的解惑答疑角色,这种形式通常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确定一个时间段,由学生提问,教师给予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取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2)专题讨论:确立适当的论题,有利于教师导学作用的发挥,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寻自己的观点,激发思维,不断深化知识,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高。在朋友圈中开展专题讨论,师生可以充分交换意见、形成共识,创设出一种合作式学习的新局面。

另外还可以融入竞赛法和小组协作,活跃学习氛围、弥补讨论时间难以统一的不足。

2、讨论主题

医学实验有内容多,口径宽,涉及的知识面广等特点,经过归纳,设计了五个平台作为主题:一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融合而成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二是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融合而成的“医学技能学实验教学平台”;三是由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融合而成的“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实验教学平台”;四是由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融合而成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五是由诊断学、手术学、核医学及临床技能培训融合而成的“临床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3、反馈

这里所指的反馈是指教师在学生上线后如何给予正确引导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得不到教师的反馈,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抑制,再次发言的兴趣也会降低,适当的反馈能够有效推动活动的顺利开展。

4、总结

每次微信实验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都应该及时根据讨论情况来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动向。在线集中讨论规模较大,时间统一,内容集中,在活动结束后应及时予以总结;课程讨论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定期进行总结。

四、教学效果

在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手机微信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效果是显著的,微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经常参加微信教学活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参加微信实验教学活动,他们对实验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也使他们更乐意上线参加学习,这部分学生考试成绩也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赵伟红,赵卫平《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年第6期

[2]蒋继宏.网上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新世纪全国网络教育学术研讨会”征文

作者:孙立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精神论文下一篇: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