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形成机制探析论文

2022-04-18

小编精心整理了《应试教育形成机制探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某一群体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包括思想、理念、习惯、风俗、信仰以及代表人物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校在教育教学中依据自身的发展需求等制定了“启航教育”校园文化,这一文化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并将科学文化修养与启航精神相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但同时也使一些问题突显出来。

应试教育形成机制探析论文 篇1:

中小学特色学校的保障机制探讨

中小学特色学校的特色凝炼、形成与发展,需要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来推进与维护。怎样构建保障机制?应该从特色学校的概念理解和特色学校的发展进程两方面入手,经过分析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要素,指导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所谓特色,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特色”包含“独特”和“出色”两层含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特色,就是事物表现出独特的形态、色彩和风格。根据这种理解,特色就是事物呈现与众不同而且特别优异之处[1]。所谓出色,就是特別好,超出一般。最通俗的含义,特色就是学校的个性特征。什么是“个性”?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如果将“个性”用于指向学校,个性即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具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一种办学特征[2]。特色学校就是有个性的学校。有学者对“特色学校”定义进行了粗略归纳,不下20余种,典型的有以下五种含义:[3](1)特色学校是一种有办学特色的学校;(2)特色学校是一种个性化的学校;(3)特色学校是名校或重点学校;(4)特色学校是一种学校文化模式;(5)特色学校是一种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整体化的成功学校。这五种表述分别揭示了特色学校的含义,作为科学定义还应该进行概括。学者马翠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概括的表述:“所谓特色学校是指遵循现代教育规律,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创造性地建构新型办学模式,使之成为具有独特的整体办学风格的学校。”[4]

创建特色学校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政府应当将其转化为施政行为,但暂未见到专门的相关信息,只有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市级教育局的不均衡推进,当然是职能机构的官方行为,不能代表政府,因而,使特色学校的研究与推进进入“半官半民”状态。所以,为了加快特色学校的创建与发展,需要建构中小学特色学校的保障机制,作为支撑和支持,促进特色学校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中小学特色学校的保障机制,就是保护支持特色学校的凝炼、形成与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的整体措施。这个机制由“观念引领、政府介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区域均衡推进、学校组织实施、教师主动参与和学生积极响应、与社区(或国际)合作”等六个方面构成,简称“一领三维两要素一合作”的保障机制。

一、一领:观念引领

所谓观念,就是一种思想意识,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它属于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系统。大到国家政体的确定,小到组织的存在乃至个人行为都需要观念作为指导。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反映一定社会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实践中所提的“传统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等都是一种思想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观念。作为思想意识,就有积极与消极或先进与落后之分。如果人们秉持一种积极或先进的思想意识,那么行动上就主动作为,干出突出成绩。如果人们秉持一种消极或落后的思想意识,那么行动上就无作为或作为不力,也就不能获得良好的业绩。因而,观念指导人们的实践行为,或者说人们的实践行为受观念的引领。特色学校的特色凝炼、形成和发展需要观念的引领才能完成。这是因为观念具有指导认识、引领方向和支配行为的三个作用。

1.观念指导认识

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观,人们要在现代社会中求得生存,首要任务是人人学习,而且是不停地学习、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现代教育观相信学生“人人都能学习”,承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并认识到学生在自信心、创造力、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对社会和自我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学生是具有极大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向的人,隐藏着极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既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又是主体,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发挥其特有的智能。提高学习能力,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受益[5]。由此,我们认识到,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这些认识都是观念指导的结果。

2.观念引领方向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观念。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引领人们的行为朝着明确的方向行进。

3.观念支配行动

观念一旦被人们所接受,不容易转变。实践中,如果一个国家秉持传统的国家观,那么,它的现代化进程就会放慢速度,它的体制和一切制度必须与传统国家相适应。如果一个国家秉持的是现代国家观念,那么,它就提倡创新,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它的体制和一切制度需要重构,与世界接轨,适应现代国家的要求。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育观念一旦被人们所接受,要转变它也非常不容易。应试教育的观念被人们所接受,要转变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建特色学校等观念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观念支配行动。构建中小学特色学校的保障机制需要“创新”、“创建特色学校”等观念的引领,才能完成。

以上是观念引领的内容,解决方向性的问题,它适用于个人活动、组织,乃至国家和政府,进行重大战略活动的时候,都需要观念的引领。三维则是在观念的引领下所进行的实践。

二、三维:政府介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区域均衡推进、学校组织实施

1.政府介入

创建特色学校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将其转变为自己的施政行为,改变“半官半民”状态,引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有以下四点理由:一是国家明确提倡创建特色学校,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方向性的政策指导。政府介入,从宏观上对创建特色学校作出规划,引领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方向,将“半官半民”行为转化为政府行为,体现国家提倡创办特色学校的战略思想。二是政府介入的世界性。现代国家都提倡创新。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创新才有希望。”创建特色学校是中国提倡的教育创新,政府应理所当然地将其落实。英、美等国家一样强调教育创新。英、美政府大力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英国政府在国家“第三条道路”思想的指导下,创办了“专门特色学校”、“灯塔学校”和“城市技术学院”等。所谓专门特色学校,就是指政府补助经费,学校自主选择专门特色的科目进行教学,提高水准的学校。所谓灯塔学校,就是具有某种特色的学校,一旦认定为灯塔学校,必须将其特色与其他学校分享。所谓城市技术学院,就是指企业和国家共同投资,私人资助的公立学校。美国20世纪末出台了《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拉开了美国全面教育改革的序幕。政府将其转变为施政行为,大力推行,创办了“蓝带学校”,就是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学校。创办了“特许学校”,就是允许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团体、企业集团和社会组织申请开办、政府补贴、独立于地方当局的领导和管理的学校。还创办了“磁石学校”,就是指学校除了教授读、写、算基本技能外,还给学生提供其他专业选择,如音乐、戏剧、计算机、科学、视觉艺术等,使学生学到特殊的专长的学校[2]。因而,我国各级政府应将国家提倡创建特色学校的意志表达转变为自己的施政行为,制定特色学校的建设规划,指导特色学校的建设工作。三是民间的研究成果为政府介入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国家提倡创办特色学校的情势下,研究者研究特色学校的论文如雨后春笋,前期主要集中在“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辨析上,随后,对特色学校的内容、方法、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探究,成果颇丰。目前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先有“学校特色”,后有“特色学校”。这是中国学术界的基本观点,但英、美国家沒有这样解释。从相关资料的分析看,只要是学校某个方面的独特创举,都理解为特色学校。因而,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为政府介入提供了理论上的认识基础。四是义务教育的举办者是政府。特色学校是针对中小学提出的,一般是指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主办者是政府,它的建设、形成和发展沒有政府的介入是难以实现的。从举办者的角度说,它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介入。创建特色学校,如果沒有政府的介入,就像物体失去重心一样,立不稳、站不住。所以,政府必须介入。政府的介入,主要编制特色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公布特色学校的评价标准和制定特色学校的激励政策,指导特色学校的建设、形成和发展。

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区域均衡推进

创建特色学校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政府应将其转化为施政行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区域均衡推进。从百度和其他政府网站进行搜索的信息得知,暂未见到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对创建特色学校的专门部署信息,而市级教育局倒是走在了创建特色学校的前面,制定了“关于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方案”或“意见”,有效地指导了区域特色学校的建设工作,但推进不均衡。上级教育管理机构应加大推进创建特色学校的力度。市级教育局积极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工作,使创建特色学校进入“半官半民”状态。这种状态还在发展,最终将会推动政府出台《关于创建特色学校的战略规划》。目前,政府和上级教育管理机关还未对创建特色学校作出全面规划时,市级教育局则挑起了推进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的重任。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均衡推进本区域创建特色学校的实施方案,明确均衡推进的指导思想、创建原则、创建类型、申报与评审方法、保障措施和实施步骤等。在创建特色学校的实施步骤中,应做好以下工作:(1)正确区分“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不同点。在创建特色学校的实施步骤的环节中,要注意区分“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不同点。前者是局部的特色,后者是整体上的特色。将二者的不同点区别开来,正确有序地推进。(2)分步均衡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学校特色的凝炼、形成与发展,不分乡村和城市,发达与不发达地区都有特色。所以,要均衡推进,不要以为只有城市、发达地区的学校有特色,而农村、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沒有特色。特色的形成不能搞速成,也不是通过设计出来的整齐划一的样式,而是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校个性。特色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不能急于求成,一窝蜂地上马,而应该分步推进。第一步,总结凝炼学校特色;第二步,巩固发展学校特色;第三步,交流分享学校特色;第四步,二次总结凝炼特色学校;第五步,全面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第六步,维护特色学校的持续运行。(3)提供制度支撑。如名师工程制度、名校长工程制度、十佳管理干部工程制度、名校确认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特色学校激励制度等等。(4)组织人员进行特色学校的创建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形式,分为专训、普训和联训三种。所谓专训,是指对校长、领导干部和骨干进行的培训。所谓普训,是指对所有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培训。所谓联训,是指区(县)——镇(乡、社区)——校三级相结合的培训。

3.学校组织实施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凝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一切特色都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来体现。要确保创建特色学校工作的认真落实,必须由学校来组织实施,统一计划开展工作。(1)校长负责制。在创建特色學校的过程中,校长是特色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党组织是特色创建工作的组织保证。因此,校长不仅要带头学习创建特色学校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创建特色学校的理念,而且,要将整个班子的成员发动起来,形成认识一致、行动一致和目标一致的工作风范,支持特色的创建工作,从培养或培训教师开始。(2)培养或培训教师。创建特色学校需要足以开展特色建设工作的教师作为支撑,合理的教师配置结构、年龄层次、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是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师的配置结构,要注意性别的比例。据《环球时报》2011年9月5日消息:英国学校最新调查发现,超过1/4的英国小学居然连一名男教师都沒有。“小学男教师荒”引发人们对男孩教育的担忧。英国全国教学委员会的数据表明,在英国4569所小学(占英国小学总数的27%),教师全是清一色的女性。在全国小学中,男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1/8。很多人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教师性别失衡会导致男孩缺乏行为导向,可能造成男孩过早辍学,扩大教育中的性别差距。专家警告说:“小学女教师太多很危险,这会给男生造成‘教育是女人的事’的错觉。全身心投入教育就‘不是男子汉’,因而对学习投入更少。”男女性别失衡,影响学校教育效果,也影响特色的形成。学校要有计划地培养或培训一批创建特色的教师,了解教师的特长,对已有特长的教师,大胆使用,给荣誉、给经费、给人力、给时间、给设备,满足其创建特色的条件需求,从而将其作为创建特色的领军人物;对初现特长的教师要热心扶持,孕育特色;要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加强课题研究,研出新成果。形成独创的个人或者团队风格,为凝炼学校特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3)凝炼学校特色。召开全校动员大会,宣传创建特色学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意义;召开专家型教师、骨干教师座谈会、学科教研室研讨会,进行课题研究与交流等,简称“动员——座谈——课题研究——交流”一体化,探究本校的“特色”特在哪里:是学校管理创新特色、班主任工作特色、教学模式改革特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特色、环境育人特色,还是艺术特色、体育运动特色、技术特色、校园文化特色、与社区(或国际)合作办学特色等,需要众多的智能型教师的智慧发现,才能凝炼出来,为确定学校定位提供磐石般的基础。(4)确定学校定位。创建特色学校,定位是关键。所谓定位,就是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凝炼本校特色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特色是最值得提倡的方法。如果凝炼出学校是某个方面的特色,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那就定位为“学校特色”,不要拔高定位到“特色学校”。如果学校是某个方面的特色,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那么就定位为“优质学校”,也不要拔高定位。如果学校在多个方面具有特色,但还不够明显,也不够稳定,也不要拔高定位,还是定位“学校特色”,继续发展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方向行进。如果学校在多方面具有特色,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那么就定位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学校,经过建设再确定为“特色学校”。当然,如果某校完全具备特色学校的表征,也可以一步到位,直接定位为“特色学校”。在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的实施方案,更具有针对性。(5)制定学校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定位、实施原则、实施内容、实施办法、预期目标、技术与实施制度保障等是制定学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学校实施方案应该明确近期目标、展望发展方向,内容与方法应该具体、便于操作和执行,并且定期进行校内交流与总结提高。(6)校内交流与总结提高。学校在创建特色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定期组织交流创建特色的经验,树立创建特色的典型,奖励教师的智慧成果,引领创建特色工作的发展方向,将会激起教师的创建热情。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是对学校特色的再次凝炼,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推动学校创建特色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两要素:教师主动参与和学生积极响应

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支撑力量,要鼓励、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提高认识,创建特色学校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在创建中可以开阔自己的创新视野,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获得创新的成果,激励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因而,教师应主动学习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方法,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凝炼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培养人的特色。哪怕是最薄弱、边远少数民族的学校教师也能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汇总形成学校的特色。广西柳州地区民族中学,地处丘陵地区,是一所贫困自治县的学校。这所学校的教师在学校特色的创建中,积极主动总结自己的教学优势,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校在此基础上凝炼出了特色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加强自观教学,先基础后深化,先具体后抽象,先单一后综合。教学方法:低起点、密台阶、勤反复、多练习、重批改、细讲评。使学生既学会又会学、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思维水平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6],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特色学校的创建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参与。

学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培养对象,创建特色学校的目的和落脚点就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培养全面发展且有特长的人才。学生的特长就是学校特色的一面镜子,学生特长越多越能体现学校特色,因此,学校要调动学生积极响应,参与创建特色活动。沒有学生积极响应与参与,不可能实现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那是舍本逐末、表象热闹之举。因此,特色学校的创建要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从知识体系的传授方式、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到某个特长的训练与掌握、综合能力的提高等都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而且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积极响应与参与,切忌抛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而开展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那只能是淡化学校特色。所以,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积极响应是中小学特色学校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一合作:与社区(或国际)合作

传统学校关注自身的发展,不仅不考虑其所在社区的实际需要和具体特点,还有意识地与社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学校脱离社区、社区孤立学校的局面,使学校的特色发展失去了社区的支持,脱离了社区这个文化母体。反观学校特色发展的若干案例,成功的學校多是依托社区的背景和条件,积极主动地与社区各方面加强交往与合作,开发一切可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同时又积极参与社区发展,为社区发展提供知识、智力支持,形成了学校与社区的水乳交融关系。这不仅促使我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学校与社区的关系,而且也为特色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现实道路[7]。创建特色学校不能闭门造车,认为只是学校的事情,它与社会乃至国际紧密联系,应该走出去,与人合作,走开放的道路,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资源。目前,我国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中,一般与学校所在的社区合作(也有个别学校与国际合作)。与社区合作,可以获得信息资源、人才支持(应注意发挥五老的作用:老教师、老教授、老科学家、老模范、老干部)、场地设施、资金援助等等,同时,学校全力为社区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实现双赢。学校如果与国际合作不仅可以获得信息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办学模式借鉴、资金援助等,还可以进行出国交流、学生互访,扩大师生视野,进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与社区(或国际)合作是中小学特色学校保障机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起源于民间,再到国家提倡,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它的凝炼、形成与发展,需要观念引领。《纲要》出台后,特色学校研究再掀热潮。虽然政府、省级教育厅尚未纳入工作规划,但是市级教育局的区域不均衡推进,仍然指导着学校开展特色的研究与创建工作,形成了“半官半民”状态。所以,我们呼吁政府应将创建特色学校的国家提倡和意志表达,转化为自己的施政行为,加大介入的力度,将特色学校的建设工作转变为政府的官方行为,制定特色学校建设的战略规划,指导与加快特色学校的建设步伐,省级教育厅也要加强指导的力度。创建特色学校需要学校组织实施、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的积极响应,与社区(或国际)合作,不能以为是教育界的事就闭门造车。因而,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这个机制由“观念引领、政府介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区域均衡推进、学校组织实施、教师主动参与和学生积极响应、与社区(或国际)合作”等方面构成,我们简称为“一领三维两要素一合作”保障机制,为中小学特色学校保驾护航,维护与促进我国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清秀,崔波,柳隽宇.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 重庆特色学校建设专辑(上).人民教育,2010(3).

[3] 马翠微.中小学特色学校概念探析,教育科学研究,2005(11).

[4] 王瑄.英国特色学校政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5] 崔相录.中小学特色学校100例(中学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 重庆特殊学校建设专辑(之二).人民教育,2010(4).

[7] 赵元政.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系统思考.人民教育,2009(3-4).

(责任编辑 付一静)

作者:柳清秀 付光槐

应试教育形成机制探析论文 篇2:

对“启航教育”文化建设评价机制的研究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某一群体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包括思想、理念、习惯、风俗、信仰以及代表人物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校在教育教学中依据自身的发展需求等制定了“启航教育”校园文化,这一文化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并将科学文化修养与启航精神相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但同时也使一些问题突显出来。本文主要探析了“启航教育”文化建设评价机制现状以及问题,最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启航教育  文化建设评价机制  问题  改进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学校长期创造形成的精神和氛围,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形象以及文明程度,其在潜移默化中对本校教师和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启航教育”校园文化的推进,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直面困难的开拓探险精神。有效的文化建设评价机制有利于增强学校凝聚力,提高学校文明程度,但当前我校文化建设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启航教育”文化建设评价机制现状

(一)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启航教育”文化寓意扬帆远航,迎风搏浪,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具有敢于挑战、突破自我的开拓探险精神,校园中“启航教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学校勇于开拓,在教学中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并选取具有优秀文化底蕴的特色教育,将民族乐器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音乐课堂,并形成独特的品牌系列,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形象。

(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启航教育”文化建设评价机制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体系,提高了学校文明程度。在“启航教育”文化影响下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改实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将“启航教育”文化与学校历史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使师生继承学校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启航教育”树立团结一致、开拓进取的精神,最终增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启航教育”文化建设评价机制问题

(一)文化建设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前“启航教育”的文化建设评价机制尚不完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当前我校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完成形成,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及相关人员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与评级机制的完善,导致“启航教育”文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二)评价指标与方法不合理

要衡量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其文化建设评价机制就要充分体现“启航教育”的文化建设内容和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适当突出重点文化建设内容,但当前我校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与方法过于片面,其文化建设评价指标过于注重校园形象的外在建设,忽略了学生思想教育内容,导致评价机制内容繁琐,甚至部分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同时其评价方法注重定性评价,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评价内容缺乏公正性,從而影响了学校决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三、“启航教育”文化建设评价机制改进

(一)完善船文化建设及评价机制

当前我校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导致其形成自私自利、过于自信的性格,在“启航教育”文化建设中,学校要重视学生勤奋、勇于追求、不急功近利和迎接挑战等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要将“和美包容、厚载、超越”设为核心价值观,并将船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断完善船文化的建设与评价机制。

(二)打造机构理念识别系统

要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学校就要积极打造机构理念识别系统,不断完善文化建设评价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及文化建设目标等,在此基础上制定校风、校训以及教风等,以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合理设置学校的整体布局以及人文景观,以船作为机构的主体形式,突出学习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文化定位,通过机构理念识别系统提高机构文化建设的成效。

(三)完善行为评价制度

要提高学校的文化建设成效,教师就要不断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对此,学校要完善行为评价制度,加强对教师行为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启航教育文化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差异。此外,学校要依据各年级学生的行为特点设定教学方式及目标,并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评价的结合,通过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的结合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发展,提升学校的文明程度。

综上所述,“启航教育”的文化建设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对此,学校要以“启航教育”文化为核心要完善船文化建设及评价机制、打造机构理念识别系统并完善行为评价制度,从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闭道展

应试教育形成机制探析论文 篇3:

大中小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培育路径选择

【摘 要】就目前来看,大中小学校都在轰轰烈烈的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大中小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存在着理念不明确、特色不鲜明和分工协同机制尚未形成的问题,继而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实现。因此,本文对大中小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对其培育路径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中小学校;核心价值观;问题;培育路径

在国民教育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所以,需要做好大中小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但就目前来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忽视了大中小学校的教育差异,继而难以达成预期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对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展开分析,以便合理完成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选择。

一、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培育理念不明确

从根本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以教育对象为中心,以便完成具有层次性和科学性的培育理念的构建。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都应该所有不同,以便使其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都有所差异。但目前来看,大中小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缺乏明确的培育理念,各个阶段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标准存在着简单重复的现象,继而无法完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理衔接。所以,缺乏明确的培育理念,使得大中小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继而影响了大中小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开展。

(二)培育特色不鲜明

从根本上来讲,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只是需要面向部分学生。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求完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心设计。而通过设计将价值主题突显出来,继而使不同学段的学生明确各自的价值学习的目标,才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价值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体验。但就目前来看,大中小学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明显存在着培育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以“说教、灌输”为主,内容显得空洞和乏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也并无两样。在教学设计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仅仅停留在简单、粗放和不计教学效果的水平上,继而忽视了不同阶段学生在行动中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在实践主题的设计上,各实践主题没有整体性的联系,存在着孤立开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中小学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都过于形式化,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脱离开来,既没有照顾到大学生的人生观树立的需求,也没有照顾到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行动能力。而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品牌和特色,则导致了大中小学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普遍不佳。

(三)相互间的分工协同机制尚未形成

从系统理论角度基础,大中小学的德育教学是一个整体。而各个学段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子系统,不仅有着相互之间的差异,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儿童、少年和青年的接受能力在层次和广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针对各个学习阶段,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但是德育教育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按照由感性到理性和由低级到高级的次序逐步进行,以便体现德育教育的整体性。而做好德育教育的衔接,才能使德育形成一个整体,继而在符合学生身心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同时,达成较好的德育教学效果。但就目前来看,在大中小学开展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相互间并没有形成分工协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学段的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开展相互独立,彼此之间无法形成联系。而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没有形成分工和协同的教育机制,则导致了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没能真正将所学的德育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因此无法对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二、基于差异化的大中小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根本路径选择

(一)准确定位

针对大中小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差异化问题,应该完成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以便达成较好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首先就要完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顶层设计。而这样的设计可以为各阶段教育的开展提供方向、方法论指导和规范性约束,继而避免教育的无序和随意性。比如在小学阶段,价值观教育应该围绕“诚实守信”等具体的价值观进行。在中学阶段,价值观教育应该围绕“公平正义”等复杂的价值观进行。在大学阶段,价值观教育应该围绕“民主富强”等抽象的价值观进行。其次,需要合理考虑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以便将核心价值观培育高效融入到国民教育中。此外,要根据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制定学生守则,并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材的编写。在此基础上,则可以重新确定各学段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二)突出特色

为了达成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大中小学都需要要在德育教学方面进行教育特色的突出。比如,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组织特征提出学校的校训,以便使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有鲜明的学校特色。而根据这一价值观,学校可以营造一定的校园文化,继而在学校制度、文化和管理等方方面面渗透学习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例如,针对中学生来讲,“公正”是他们需要学习的核心价值观念。所以,学校就可以营造一个公正的学校文化环境,以便督促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应该保证一些教育实践活动能够长期开展,以便形成特有的教育品牌,继而突显核心价值观的特色。而不同的大中小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提出一个相对完整和有特色的价值教育框架,以便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和由成效的价值教育。比如在实践活动的组织方面,大学生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中小学生则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而这样的特色教育的开展不仅将体现强烈的民族特色,还能够进行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大中小学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机制保障

就目前来看,前后脱节是大中小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缺乏时实效性的重要原因。所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完成具体政策的制定,以便完成沟通与协调相一致的管理体制的构建。而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则能够更好的促进大中小学校之间的交流,继而更好实现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衔接。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相关部门要完成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以便达成教育内容的衔接。在教学方向上,需要重新完成大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此外,还要重视培育德育课程和其他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并将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到中考、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中,以便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总而言之,只有完成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才能正确开展大中小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则要突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色,并为教育的开展提供机制保障,以便确保大中小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月红.基于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19-21.

[2]辛向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和主要路径[J].学习论坛,2014,12:5-9.

作者:张鹏 赵爱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施工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论文

热门文章

应试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