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4-3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办院校大学生德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变化趋势。通过对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其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引导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对策,促进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

民办院校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试论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摘 要:本文以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当前中职院校德育教学工作的困境局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克服德育教学工作的困境因素,并积极探索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最佳實施路径。希望能够帮助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快速地走出这一困境,不断突破原有的德育教学模式,开辟全新的德育教学工作路径,开展全面的德育教学工作,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品质的德育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学 困境 对策

德育包含着广义与狭义这两层含义。广义角度上说,德育通常是指针对社会成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在道德、思想、政治等各个方面发挥影响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主要包含着家庭式德育、社区式德育、社会式德育。狭义角度上说,德育通常是指学校的德育,所谓学校的德育主要指教学者依据一定阶级或者社会需求,针对被教育者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道德、思想、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以让被教育者能够积极地认识、深刻地体验及付诸实践等,最终形成能够满足于阶级或社会所需的一种品德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来培养被教育者自身品德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

一、困境概述

1.社会与学校的价值观念方面

从目前中职院校总体价值观念上来看,单一性较为明显,而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社会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在社会与学校的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通常情况下,中职院校广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及思想素质不仅会受到在校教育的影响,还往往会受到多元化社会活动及家庭教育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故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外部环境之下,无论是社会这个大家庭,还是中职院校,均以中职院校广大学生德育事业为核心。面对着社会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化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向日趋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个体必须提高独立生存的能力,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但是,一些中职院校却过度提倡效率优先这一准则。为了能够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中职院校就必须尽可能地将这一差异缩小,以为广大中职院校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强化,创造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

2.德育重视度方面

从多数中职院校在职教师的指导思想方面来看,大部分在岗教师在指导思想方面缺乏科学性,并不能够切实地了解与把握德育的基本含义。各类中职院校之间的行业竞争,正逐渐向着升学及就业率等方面靠拢。故多数中职院校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广大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培养上,往往对德育抱有忽视态度。中职院校一些在职教师单纯地认为德育属于思想及纪律教育内容,却严重忽视其对于广大学生心理状态调节、道德行为指导等内容。那么,在对德育这一错误的认识情况之下,即便该中职院校开展了相应的德育课程,也往往有走马观花之感,实质意义严重匮乏,无法切实地将德育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

3.德育要求方面

由于中职院校在生源方面日趋紧张,中职院校对于广大学生的各项要求只减不增,松懈过于明显。尤其是在网络社会当中,一些人散布读书人无用武之地等各类错误言论,一些学生及其家长更加对中职院校持有片面性的认识,认为把孩子送进中职院校仅是作为踏入社会的最后一步阶梯。加上我国教育界对于民办学校的各项政策要求逐渐降低,各地民办学校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呈现着大规模的增长趋势。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中职院校的生源问题迫在眉睫,一些中职院校为了能够增加生源,极力挽留住在校生,内部教育及管理异常松懈,尤其对中职院校广大在校生德育要求过低,无法营造出一个充满德育及和谐气息的校园学习环境。

4.理论与实践方面

当前,虽有一部分中职院校开展了德育教学工作,但从德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来看,理论化过于浓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缺乏新意,与社会环境相脱轨。甚至有一些中职院校开展的德育教学工作仅仅流于形式,只是做表面文章,并未切实地深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德育逐渐在中职院校失去应有的吸引力,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无法将中职院校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

二、困境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可谓是一个大熔炉,它能够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也会出现社会底层的不良分子。那么,在如今网络普及的社会环境之下,各类信息在中职院校内部不断地传播,一些禁不起诱惑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良的思想波动,在中职院校当中违反校纪的学生较多。同时,社会环境中的一些不良风气逐渐侵入到中职院校,一部分学生的“三观”逐渐被侵蚀。不良的“三观”必将影响中职院校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德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能够确保德育教学工作能在中职院校有效地开展,中职院校必须把握住这一因素,尽早冲破这一困境,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施效果。

2.教学观念及模式因素

基于中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办学宗旨以就业教育为主,故大多数的中职院校均将专业技术教育及就业指导作为工作重心,对于德育教学工作抱有忽视态度。在这一忽视态度驱动之下,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可谓是处于两难的困境,即落后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德育教学工作中,不仅德育教学工作很难高质量地开展,也会影响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中职院校及广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故需中职院校愈加关注这一困境因素,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高质量的德育教学环境。

三、解决策略研究

1.提高德育工作重视程度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通过德育教学工作的深入落实,能够有效地缩小中职院校自身价值观念与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期间,应当凸显出中职院校自身教学的特色,将对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促进学生对于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期间,中职院校应当围绕着职业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进行德育核心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能够对中职院校广大学生开展标准化的、全方位的德育教学工作,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德育素质人才,让广大中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均能够以自己良好的德育素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2.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中职院校在岗教师,作为中职院校实际德育教學工作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故中职院校在岗教师自身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及先进性,均会对中职院校开展的德育教学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故需中职院校所有在岗教师能够积极转变自己对于德育教学工作的观念,扮演好德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发挥自己良好的引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实践中去,以能够促进广大中职院校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凸显出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价值。

3.注重德育教学方式及内容的优化

因多数中职院校开展的德育教学理论性过强,枯燥乏味,很难调动起广大学生对于德育教学的参与热度,必然会对中职院校开展的德育教学工作实施效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中职院校若想开展高效的德育教学活动,就必须结合广大学生实际的生活,注重德育教学模式及内容的优化,增强德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及趣味性,以能够激发起广大中职院校学生参与德育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地提高中职院校开展的德育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让广大学生能够养成参与德育教学活动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

4.注重德育环境的构建

校园环境,往往是影响中职院校德育教学工作实施效果的客观因素。为了能够尽可能地提高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效率及质量,就需要中职院校在岗教师能够注重德育环境的构建,一起努力为广大学生打造德育教学良好的校园环境。中职院校可通过对校园内部的校报期刊、广播站等传播媒介的有效利用,做好德育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将德育教学工作功能作用充分地凸显出来,构建校园育人环境,充分激发起广大中职院校学生勇于拼搏潜在能力,促进广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不断强化。

四、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中职院校若想能够开展高效的德育教学工作,就需要积极投身于实践探索当中,全面了解中职院校当前德育教学工作的困境问题,并深究这些困境存在的客观因素,深层次地构思德育教学工作冲破困境的实施路径。从而通过这一实施路径的有效实施,全面提升中职院校德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准,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宇,陈宇露,李天兰等.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

[2]赵国军,黄江红,马建华等.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0).

[3]魏巍,肖广锋,马长平等.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读与写,2016(13).

[4]孙德魁,白夜罡,潘源等.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重庆市中职学校为例[J].新教育时代,2016(10).

[5]周威,李一宁,吴新生等.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不足及改善对策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14).

[作者单位:承德技师学院(承德工业学校)]

作者:董晨

民办院校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变化趋势。通过对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其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引导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对策,促进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李星(1974-),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八一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研究”(编号:14DJ07),主持人:李星;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八一精神研究中心2014年重大招标项目“八一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引导实证研究”(编号:JD1483),主持人:李星;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八一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研究”(编号:16YB103),主持人:李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教院2013年度课题“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德育研究”(编号:ZJ1312),主持人:叶桉。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剧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就业价值取向是引导和影响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是高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体现。新形势下探讨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对加强高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对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产生一定影响。为真实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情况,促进其顺利就业,笔者以本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了8所有代表性的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8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835份,回收率98.2%,其中男生495人、女生355人。问卷内容涉及就业观念、择业目标、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薪酬期望等。笔者同时兼用了个别约谈、座谈交流、走访等形式,与高职大学生及30家省内用人单位深入交流,以期全面了解掌握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情况。总的来说,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高职大学生对将来就业的态度是积极、认真的,对职业选择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表现欲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思想观念比较认同,就业趋向务实。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想信仰淡薄、思想境界不高、道德水准下滑等现象;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自我本位主义,就业价值取向有所偏离等。

笔者将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归纳为四个特点,即主体性、多样性、务实性和变化性。具体而言,“主体性”,是指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对职业要求、目标定位和职业选择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根据所学专业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多样性”,是指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发展需要及社会需要的不同,对职业目标、职业种类、薪酬标准、择业价值评价、择业地区和单位等需求而不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同。“务实性”,是指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向理性,既注重所学知识、技能的“实惠”、“实在”和“实用”,又注重个人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契合度,提升就业成功率。“变化性”,是指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发展变化的,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时代要求而变化;另一方面随着高职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专业、生源地、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大学生属于“95后”,思想活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受全球化发展、国内经济转型、西方价值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影响就业。

(一)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

认为目前经济形势不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认为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是铁饭碗,才能算是真正就业。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对关于“当前就业形势判断”的回答,45.75%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找工作相当不容易;35.25%的人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即失业,很难找到工作;15.68%的人认为就业形势一般,找工作不难;3.32%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很好找工作。以上数据显示高达81%的高职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不看好,深感忧虑,自信心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不正确,对新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不是对就业不是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就是自我期望值太高,过分追求高薪,不切合实际,对自身缺少明晰的自我认识。加上受社会世俗观念尤其是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极思想影响,把好的物质条件、高的薪金报酬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就业价值观有所扭曲。

(二)不稳定的就业心态

认为只有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就业,才是出人头地,而到西部地区、基层一线、乡镇工作不但条件差、待遇低,而且个人也没有发展空间;认为自己年轻有资本,更换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对有关“择业地区去向”的回答令人堪忧,72.6%的人愿意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就业,11.5%的人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12.5%的人愿意去内陆城市就业,3.4%的人愿意去基层就业。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高职大学生愿意选择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工作,而选择去西部地区、乡镇地区就业的比例明显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很不稳定,要不一心只想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大城市工作心理才安稳,要不就是对找工作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为此劳累而到处奔波,另一方面就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自私自利,不愿奉献,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很少;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三)不积极的就业意识

认为大学生有学历、有技能,就业不成问题;认为国家既然为培养大学生投入了很多,理应为大学生安排工作,就业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此次调查显示,一些高职毕业生往往在临近毕业时都没有明确的就业意向。对“如何实现就业”的问题调查,81.5%的人希望通过政府、用人单位组织的人才招聘会实现就业,5.2%的人希望通过人才交流市场就业,4.3%的人希望通过网上求职就业,3.8%的人希望通过毕业实习实现就业,3%的人希望通过家庭社会关系就业,2.2%的人希望通过自主创业就业。由此可见,大部分高职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动机和愿望不强烈。究其原因,高职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就业意识不够,求职途径较为单一,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依赖于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会就业。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有一部分大学生马上就业的愿望并不强,就业态度也比较消极;大部分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个人的创业能力也不够。

(四)不诚信的择业行为

认为诚信在大学生就业中不是重要因素,比不上个人利益;认为择业首先要考虑个人利益,如果择业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单方不去报到。“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或物质至上的色彩,尤其在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宽松的学生中表现明显。”[1]对“个人诚信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97.5%以上的人认为诚信十分重要。对“高职大学生在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又遇到了更好的就业岗位时应该如何处理”问题的回答,57.8%的人选择毁约,与后面的单位签订新的就业协议;35.6%的人选择保持原有的协议,6.6%的人表示不知如何处理。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高职大学生对诚信普遍认可,但仍有一些人在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知行不一、不讲诚信的思想现象。究其原因,少数高职大学生头脑中存在功利性的职业观,实用主义思想决定着就业选择,加上受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使得部分高职大学生在选择是否诚信时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更多地是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考虑,导致自身诚信缺失。

三、引导高职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的主要途径

实现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仅是大学生的个人要求,也是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的目标。深入把握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引导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引导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对引导高职大学生求职择业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社会多元化的价值意识形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这为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一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职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促进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在就业过程中处理好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自觉地把个人利益的实现统一到国家需要中去。二是要树立健康的就业思想观念。引导高职大学生牢固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想,摈弃“一步到位”的旧的就业观念,客观分析形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就业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就业。引导高职大学生紧密结合个人实际,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为顺利就业打下扎实基础。三是要合理定位薪金报酬。引导高职大学生理性对待薪金报酬,不要把高薪金报酬作为就业的首要因素考虑。正确认识用人单位的薪金报酬高低与毕业生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正相关。高职大学生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才能获取更高的薪金报酬。

(二)维系稳定良好心态,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稳定良好的就业心态,是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是否健康稳定,不仅关系到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对高职毕业生来说,顺利就业不仅要有扎实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此时心里素质不稳定,容易受到社会信息的影响和左右。”[2]引导高职大学生保持稳定、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促进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建设和谐社会。政府、社会、学校、大学生本人要高度重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支持,互相配合,政府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社会营造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高职大学生加强自我心理调试,多方形成合力,才能维系高职大学生的稳定良好的就业心态。二是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把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高职三年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了解专业课程内容、实践技能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择业就业现状等情况,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三是引导高职大学生培养良好就业心理。树立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目标,树立自信心,提升自身竞争力。学会自我调适,自我调节与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理性看待就业。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全面学习和掌握就业相关心理知识和技能,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三)增强积极就业意识,鼓励高职大学生多渠道择业

高职大学生就业意识是否积极,直接关系到高职大学生就业是否成功。只有保持积极的就业意识,主动地去就业,才能在市场中找到机会,实现成功就业。高职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强弱,受到国家政策、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增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要抓好国家政策、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从国家政策层面上说,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建设。政府要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强化就业服务功能、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等方面出台体系完备的法规政策,保证公平竞争,充分调动高职大学生就业积极性。“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法律体系和用人单位的薪酬体系应该为大学生就业形成良好的宏观和微观就业价值导向。”[3]二是从高职院校层面上说,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高职院校要把就业指导和服务自始至终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就业。如大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进行自身人生定位;大二安排相关就业讲座、模拟招聘、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大三安排学生毕业实习、顶岗见习,增强实践锻炼能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从高职大学生个人层面上说,要树立积极主动就业的意识。高职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学好专业知识才能很好就业”的思想,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能够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奠实基础。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崇尚诚信道德风尚,营造高职大学生就业良好氛围

诚信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大学生诚信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重要标尺,也是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高职大学生中崇尚个人诚信的道德风尚,不但有利于促进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而且有利于促进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高职大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诚信品质,担负诚信责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诚信就业教育要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为导向,既要强调职业发展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4]笔者认为,高职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要从国家、社会、家庭、大学生本人等多方努力,增强诚信就业效果。一是国家要大力弘扬诚信道德风尚,坚决维护诚信,严厉打击失信。开展典型教育,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正面引导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行为,帮助大学生正确择业。二是社会要倡导诚信原则,浓厚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诚信监督和约束机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守法诚信教育,做到诚信招人、诚信用人,为高职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家庭教育要正面引导,以父母的言传身教、良好的家庭教育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就业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促进高职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与品德修养。四是个人要提升诚信修养,坚守诚信道德,严于律己,自觉抵制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不讲道德的不诚信行为,同时,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恪守诚信,做到诚信择业、诚信就业。

参考文献:

[1]林啟霞,张路.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差异性分析——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16(4):258.

[2]房立洵.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原因及指导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105.

[3]向凌云,蒋芙蓉.高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6):145.

[4]赵本纲.湖南大学生诚信就业现状与教育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0.

责任编辑 蔡久评

作者:李星

民办院校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新建民办高等院校网络德育的现状和对策

摘 要: 本文对目前兴起的大量新建民办高等院校的网络德育工作现状、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研究,并从网络对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网络德育的方法和模式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以对民办院校更好地应用网络技术促进学校德育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网络德育 民办院校 德育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互联网已经从“高科技概念”、“舆论宣传的热门话题”等社会兴奋点转而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院校近几年的网络建设和发展速度很快,但却更多的是投入到硬件和技术建设,而缺乏相应的软件配套和管理机制。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致网络德育工作无法稳步健康开展。

一、民办院校网络德育的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4.2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而这个年龄层的上网人群,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以上一系列数据和调查表明网络和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正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大学生。每个人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网络上的交流与沟通是以平等的身份自由进行的,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任何国家任何人都难以按其意志对网络实施监控,因此各种文化、观念等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全面的冲击。

1.民办院校互联网建设发展迅猛。

民办院校由于其后来者身份,因此对硬件建设更为重视。根据对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省十几所民办院校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民办院校都设立有可上网的公共机房,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公寓也已接入因特网。而使用情况,则是100%的大学生都接触过网络,网络使用过程中,真正直接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网络行为比例很低,基本以影视、聊天、游戏为主。

2.民办院校相关部门的网络德育的主动意识不够,工作滞后。

按传统的说法是懂网络的不懂思想政治教育,懂教育的又不懂网络技术。由于对网络的陌生,导致一些教师跟学生无法沟通。师生间的年龄代沟,已经从传统走向网络。部分学校由于不了解网络因而对其产生恐惧和排斥,以极端管理的方式简单处理,导致网络德育实际效果的空白,更无从谈起相关制度的建设。

3.民办院校自身的特殊性。

民办院校是一批相对特殊的学校,很多是在最近几年由中职中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建校时间较短,各种基础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再加上生源因素(学生自身能力相较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较弱)的影响,一些学校的重点方向往往是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为学生就业而准备。因此忽略了德育方面的工作,更不用说是进行延伸出来的网络德育教育。

二、网络德育的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进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讲话,则更加明确了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比较弱,而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在激烈交锋,低俗的信息在网上暢行无阻,使得大学生思想上、道德观上受到强烈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的教育和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式带来新的冲击。

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简单化致使传统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论坛和聊天软件普及,几乎所有的网络成员都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十分机械和单调。所以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间的矛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二。

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其次,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解决方法和对策

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我认为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改被动为主动,关注网络,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首先,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其次,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以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

2.建立红色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并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应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其次,随着网络在大学的教育教学及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校必须及时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不能采用事后补救的工作方式,而需要采取预防控制。因此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制度上,都需要提前有所准备,做到有技术保障,有制度管理,有队伍落实。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1.

[2]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法学刊,2003.4,VOL20,(2).

[3]孙振,丁立富.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巢湖学院学报,2003,VOL5,(5).

[4]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3,(60).

作者:王庆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化建设医疗服务论文下一篇:信息化中学化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