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军队建设新局面

2022-09-26

第一篇:开创军队建设新局面

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进行了科学筹划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突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充分反映了全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时代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负责精神、优良的工作作风,全面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部署要求,努力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理论、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建设发展带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推进军事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当代军事发展的客观规律,既是兴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新任务新要求,表明党和人民对我们高度信任并寄予厚望。重任在肩,使命神圣,责无旁贷。全军官兵只有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清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时代要求,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理论和方针原则。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些年来,我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真正搞清楚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广大官兵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的能力素质,进一步分析和解决影响贯彻落实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切实把军队的各项建设和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必须把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要求落实到军队的各项建设和工作中。十七大报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强军队全面建设,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等;还指出,“台独”分裂势力加紧进行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我们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搞的就是这些建设,谋的就是这些发展,从而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神圣职责。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就要紧紧围绕这些具体工作来展开,一步一步筹划这些工作,一项一项落实这些工作。把这些工作一件一件做好了,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军事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部队建设中一些不适应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日益显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发展。十七大报告在标题中强调“开创”和“新局面”,表明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不能沿袭旧观念、旧模式、旧思路。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实践,以改革的思路谋划工作,以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切实清除头脑中与时代和实践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把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到十七大的要求上来,下功夫研究解决那些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是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的继续前行,是站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加速推进,特别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全军官兵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新思路,明确新标准,完成新任务,取得新成效,为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二篇:.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将围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以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我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应采取五项措施加大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争取达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

二是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初步计划“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扩建2万多个农村乡镇文化站,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实现“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主要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县县有分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50%的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网点”的目标。

三是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各地文化部门和单位加大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继续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提供基层艺术团体使用。

四是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是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可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要求,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文化强国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篇:努力开创和谐社区建设新局面

统筹发展 扎实推进

开创“和谐社区”建设新局面

——中共荆州市沙市区委副书记 李恒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建设为龙头,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四城同创”为载体,持续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大力美化社区环境,积极繁荣社区文化,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有力推动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为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区先后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等殊荣,全省城乡社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体系 坚持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强化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保障。

(一)构建联通上下的行政组织网络。实施社区建设改革以来,区和街道分别成立社区建设领导机构,由党、政主要领导担

任组长,相关部门责任人任成员。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并实行全覆盖。2006年起,实行区“四大家”领导及区直部门对口帮扶社区制度,先后建立市、区两级社区党建工作队联系制度,帮扶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协助社区依法开展居民自治,扎实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活动。

(二)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组织网络。在实行社区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的同时,依法为83个社区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做到社区自治组织不留空白。同时,积极组建以志愿者为龙头的老姨妈义务巡逻队、家政服务队、治安联防队、文化宣传队等服务队伍,志愿者服务人员达1万多人,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内容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组织网络体系。

(三)构建保障有力的部门服务网络。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基本原则,设置654个社区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岗位补贴300元;设置社区专职工作岗位(民政、劳动、计生、综治专干)160个,每月人均工资待遇800元。目前,全区83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工作人员400多人。市、区财政每年为每个社区落实工作经费2万元,2008年提高到3万元。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夯实和谐社区建设的物质精神保障 创建和谐社区,其根本是生活和谐。我们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着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强化社会保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不断提

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全面激发市民创建和谐社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大幅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突出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坚持以创业促就业,不断深化和拓展“百姓创家业”活动,2007年以来,累计发放贴息贷款5727万元,扶持创业户1200多户,带动就业1.5万人,“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万多人,全区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2009年,“百姓创家业”活动被《人民日报》和《湖北日报》报道,全省创业促就业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社会保险覆盖37万多人,社会保障实现按时足额发放,2007年以业,累计发放8亿多元。建立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3万多低保对象救助覆盖率达100%。积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取消救助“起付线”和救助病种限制,救助标准由原来的最高3000元调整为5000元。开辟单亲妈妈生活救助“绿色通道”和“托举夕阳,关爱高龄老人”帮扶活动。对9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给予特殊关怀。积极探索社会化为老服务新模式,全区“六位一体”为老服务工作模式在全省范围推广。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群众参合率达99%以上。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85%以上的居民群众。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五四制”向“六三制”过渡及学校布局调整,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依托社区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和家长学校等平台,进一步

拓展社区教育空间。紧紧围绕社区文体阵地、文体队伍、文体活动内容和文体活动方式四个方面,大力加强社区文体建设,每个街道都设有文体站,全区共兴建100多个社区文体活动场所,成立各类体育协会13个,组建秧歌队、腰鼓队、健身操队、曲艺队、京剧票友会等群众性文化团体30余家,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200多人。积极开展“消夏纳凉晚会”等丰富多彩文体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文明单位和社区贫困户结对共建活动,初步形成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团结互助的社区氛围。兴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医疗服务站14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实现覆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三)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全力以赴开展“迎奥运圣火”、省级卫生城、“四城同创”活动,区财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社区综合整治,每年拆除违章建筑20多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街巷道路50多条,更换和维修各类窖井9800余座(套)。特别是近两年,市区联手投入6亿多元,黑化主干道8条。扎实开展绿化示范社区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每年植树2万多株。中心城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城市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小区管理物业化、环卫保洁市场化、门前三包规范化、日常管理网格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四)深化“平安沙市”创建。坚持维稳工作“责任在党委、功夫在平时、重点在基础”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维稳基层基础

建设,街道全面实现维稳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四到位”。全面强化维稳第一责任,坚持矛盾纠纷一月一排查制度,认真落实区“四大家”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成立5个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专班,大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每年成功控制和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10多起,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不断完善“技防、物防、人防”一体化防控体系,形成了专群结合的大防控格局,扎实开展打黑除恶和严打专项行动,不断加大传销活动打击力度,人民群众的安全得到保障。强化外来人口管理,做好两劳释解人员和吸毒人员的安置帮教。加强社区法律服务,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落实“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社区公民法律意识明显提高。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搭建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平台 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创建和谐社区的立足点,探索建立“居民说事”制度,着力解决居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拓展和谐社区创建的新途径。

(一)探索总结“居民说事”制度。认真总结社区干部群众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有益创造,明确推行“居民说事”制度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关于在全区城市社区全面推行“居民说事”的实施办法(试行)》,及时召开现场推进会,将“居民说事”制度推向全区。不断扩大“居民说事”范围,建立企业职工说事厅、医院患者说事厅、学校家长说事厅等,不断扩大居民群众的参与面;不断拓展“居民说事”内容,在说邻里小事、社区难事等基

础上,集中说国家大事、说社区发展大事,增强了居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不断创新“居民说事”方式,在收集群众意见说事的同时,开展社区定题说事,由社区“两委”确定议题,组织居民群众说事。通过深化和拓展,“居民说事”的影响日益扩大,效果更加明显。

(二)规范提升“居民说事”制度。注重把握“说事、理事、议事、干事、评事、查事”六个环节,成立“居民说事”调解委员会和议事会,民主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完善与“居民说事”制度相配套的软硬设施建设,确保“居民说事”制度落到实处。研究制定说事、理事、议事、办事、评事、查事“六步工作法”。做到开放说事、分类理事、民主议事、明责办事、公开评事、追踪查事,确保大事不出社区,上访不越级,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

(三)全面推行“居民说事”制度。我们及时召开现场推进会,将“居民说事”制度推向全区,有力化解了群众矛盾,确保了民意诉求渠道的真正畅通,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据不完全统计,自该制度全面推行以来,全区共受理居民说事2400余件,已办结2320件,群众对“居民说事”的满意率达到97%。社区治安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信访件比去年同期下降40%,越级上访事件基本杜绝。“居民说事”制度的推行,开创了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我区连续两轮被命名表彰为“全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我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省老龄办在我区召开全省为

老服务现场会。

“十二五”时期,面对社会管理的新要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努力促进我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四篇: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新局面

文章标题: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新局面

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小城镇、大战略”认识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都将发展小城镇作为民心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但是,由于各

地情况不一,发展小城镇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城镇规划不到位,建设资金匮乏,工程质量不高等。因此,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就必须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结合区域实际,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前提,是龙头,是灵魂。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为指导,那么,即使建出的小城镇,也只会是布局凌乱而无章法,品位低下而不美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规划修编工作。一是要依法规划。修编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贸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标准》等法律法规,否则,在具体建设时,将会因缺乏法律依据而影响工作进展,甚至导致工程下马。二是要科学规划。小城镇的面貌既是一个时期经济状况的表现,也是一个时期文化的象征。因此,在编制规划时,要认真研究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特点,遵循科学规律和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定位。同时,还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和着眼未来的胆识,适度超前规划,保证规划至少20年不落后。三是要做到特色规划。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规划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将工业、农业、商贸、文化、教育、生活、娱乐、水、电、路、气以及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设计出不同规模、不同功能、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建筑群体,以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功能。四是合理规划。小城镇建设,势必牵扯土地功能的再调整,因此,要本着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认真做好城镇区和农田基本保护区“两区”的划定工作,确保耕地总量平衡。五是要注重规划的功利性,即要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小城镇,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着眼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六是要保持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应坚决付诸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擅自改变和违反,要按照规划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作。

二、要突出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小城镇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而经济要发展,基础须先行。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就缺乏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对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因此,要切实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生命线”工程来抓。一是要抓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水、电、路、通讯、住宅、环保等问题,做到水流其畅,道路平坦,照明辉煌,环境优雅。二是要抓好社会公用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市场、金融、文化体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布局合理而不凌乱,建筑集中而不分散。此外,要做好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要教育广大群众,提高城镇意识和文明意识,自觉维护公共设施,从城镇建设和人的素质两方面来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三、要采取灵活的筹资政策,建立多渠道的投资机制。目前,我县各级政府财政都比较紧张,要在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发展小城镇,就必须采取灵活的政策,建立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一是用股份制筹集资金。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兴建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收益部分分配给投资者,已有的基础设施也可以有偿转让,或作为股份参股。同时,也可以采用拍卖冠名权等形式,吸取一定的资金。二是充分利用一切优惠政策,从政策里面“找”资金。目前,省上规定的用于城市维护管理的各项合理收费项目,经批准可延伸到建制镇,收取的各项费用由镇政府集中安排搞城镇建设,此外,各乡镇在土地开发和房地产经营中,也可以将收益部分用于城镇建设。三是四处“化缘”,募集资金。动员和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部门、专业大户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赞肋一些资金。四是加大跑项目力度,向上争取资金。要积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的历史机遇,加大跑项目力度,争取多立项、多上项目,以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五是采取积极的土地政策,通过盘活土地存量,发挥土地效益,聚集建设资金。要在坚持节约用地和合理用地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小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可以采取拍卖土地使用权、出租、出让等形式,将收益金用于城镇建设。这一点,我县在旧城改造中取得了成功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县城基础设施的建设。六是通过项目招商引资。七是争取各级金融机构对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移民乡镇要充分利用国家专项投资,以黄河滩商贸新区建设为中心,以安居工程为契机,搞好小城镇建设。总之,要积极疏通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

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引资力度,以确保小城镇建设不断发展。

四、加强管理,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各个层面。因此,只有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一是要成立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可靠的组织保障,协调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二是要严格工程项目管理。按照公开、公正、

公平竞争的原则,坚持招投标制度,确保工程质量。要树立质量立镇的观念,建设出一批精品工程,纪念碑工程,而不是豆腐渣工程。三是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管理,特别是针对农民群众受几千年封建文化影响较深的现实,要让农民转变观念,树立城市意识,既要靠长期的引导教育,又要靠严格的管理,同时,还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城镇等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来不断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素质,还步培养广大居民的城镇意识和文明意识,推动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奏响,我们只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通过务实而又灵活的工作方法,就一定会使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也一定会推动县域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新局面》来源于,欢迎阅读开创小城镇建设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建设教育生态圈 开创均衡发展新局面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3-0015-03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地区,农村面积占到了83.5%,农村学校26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0%。近五年来,雨湖区通过创建合格学校、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等,使全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硬件基本达到城区学校同等水平。然而,农村师资队伍的提升却是一个大问题,为此,我们建立了教育生态圈。

一、上下联动。推陈出新,构建教育生态新型结构

2012年11月,雨湖区全面启动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工作,先后出台《雨湖区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工作方案》《雨湖区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工作五年规划》,提出“1+1+1”(强校+弱校+农村学校)生态圈发展模式,建立完善了岗位设置管理、校长任期制、校际交流、跨校任教、定时支教、培养培训、评价激励等机制,支持城区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有效流动。

(一)区领导直联学校,缩短问题解决周期

2013年10月,雨湖区委办、区政府办联合下文《关于建立区级领导、区直部门联系学校制度的通知》,要求1名领导带领1至2个区直机关联点响塘乡、姜畲镇的1所学校,共有26名区领导、34个部门参与。两年来,区级领导及区直部门频繁深入学校,为学校排忧解难,解决学校电脑不足、师生饮水难等问题,改善学校路况,捐助财物近百万元,

(二)教育局干部直联教师。使教育教学管理常态化

教育局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均衡配置工作干部联系教师一览表》,每位机关干部联系1至2位教师,形成了“局机关干部”一“换岗教师”一“生态圈学校”的管理“责任链”,直接把生态圈各校的人员串联起来,带动生态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机关干部积极联系生态圈学校和换岗教师,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教研员定期教学视导,使课堂教学指导专业化

区教研培训中心出台《教研员联点生态圈学校制度》,组织各教研员定期对农村学校进行教学视导,通过对生态圈内学校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教学视导,及时规范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如谭念君名师工作室对华银金陵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指导。针对毕业生数学复习问题组织专题沙龙,农村教师倾吐了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得到名师工作室老师的有益帮助。

(四)校长任期制,使办学成本最小化

我们采用校长任期制,让校长们在生态圈学校内流动,让好的办学经验得到迅速复制。校长每届任期为三年,任届期满,经教育局考核称职的,由教育局重新任命职务,可以连任(在同一学校同一职位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也可以调任、转任其他相应职务。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而且使得一批有教育情怀,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校长有了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机会。

(五)教师定期交流,使优秀人才辐射作用最大化

一是严格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要求,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控制,引导教师自主从名校、大校向农村学校、相对薄弱学校合理流动。二是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划分9个跨校任教片区,鼓励专任教师在完成本校工作任务后跨校任教。三是实行流动定时支教。特级教师和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服务,人均须完成40课时以上的兼职支教任务。四是推行城乡换岗模式。以教师总人数10%的比例,让位于城区的学校与响塘乡、姜畲镇学校的教师进行岗位互换,时间为一年,这种伙伴关系促使两者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二、建章立制,动态管理,为生态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建立保障机制

雨湖区先后实行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履职考评津贴制度;给予跨校任教课时补贴每节30元;城乡换岗教师交通补助费3000元/期;在绩效工资中设立农村教师远郊津贴,对于在农村边远学校任教的教师按照200元/月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2013年至今发放城乡换岗、跨校任教、流动支教、边远学校津贴共计100余万元。

(二)健全激励机制

对参与教师均衡配置工作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岗位定级、职称评定、提拔任职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参加高一层级岗位设置聘用、参评特级教师或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评选的教师,要有异校交流的经历;参加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支教一年以上工作经历:终身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在培训、进修、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晋升职称时予以倾斜等等。同时,对于在教师均衡配置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计分内容。

(三)调研总结,及时调控改进

为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系统规划和系统推进,我们每年对生态圈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总结、提炼并推广生态圈发展模式和经验,鼓励各合作学校之间输出人才和优质教育理念,科学推进均衡配置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及时调整优化。2015年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将换岗教师的津贴由1500元调整到2500元,使得津贴的设置更为合理,更以人为本。

三、帮扶先行,发展融合,生态圈工作卓有实效

我们为各合作学校提供教师均衡配置自主权,生态圈内以大学校为龙头,组织圈内学校制定校际研训计划,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教师专业水平差距,使教师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一)取长补短,教师配置科学合理

每学期初,各生态圈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和部署教师均衡配置工作,制订方案,确保生态圈学校都能开齐、开好专业课程。针对农村学校专任教师缺乏的情况,生态圈内选派教师参与城乡换岗。如响塘中心校多年来没有信息技术课教师,金庭学校陈明就来到响塘仁兴、长龙、烧汤河任教信息技术课。跨校任教、城乡换岗的实施充实了乡村学校及城区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的师资得到有效的调剂和补充。

(二)骨干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迅速

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是均衡配置工作的“排头兵”。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输送到农村及城区薄弱学校,为乡镇学校的管理、教研、教学诊断、把脉;为学校发展、教研定位:提供范例、方法指导,打造探讨平台,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大幅提升。换岗到姜畲中心校的石桂花,是湘潭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主要负责全镇的教研教改,她用心策划组织了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从学校行政班子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意识入手,带动全镇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校校联动,教学效益大幅提升

为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推进教研教改工作,雨湖区编织了一张生态圈区域的教研大网。如开展“理论学习、问题探讨、实践尝试、深入反思、行动跟进”主题研究式的教研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等。随着生态圈工作的推进,姜畲、响塘参加各项教学竞赛活动的获奖人数不断增多,仅2015年语文赛课获奖达40多人次。仙女中学石艳红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中学化学实验创新大赛获二等奖,仙女中学吴健清参加湘潭市中学语文赛课获一等奖,姜畲中学周湘江参加市中学数学赛课获一等奖,打破了两镇无市级奖励的历史纪录。

(四)凸显特色,生态圈工作各有千秋

各生态圈在做好常规动作的同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亮点,明确主攻方向,认真编制自选动作,特色凸显。如姜畲中心校选取“农村小学数字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为课题,带领全镇学校进行研究与实践,该课题于2014年6月申报立项为湘潭市重点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独立立项课题。韶西生态圈制定了《韶西逸夫小学生态圈章程》,以“送教送管理送文化”为目标,将韶西的教学新理念、读书文化以及心理健康特色带到姜畲:该校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模式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究农村学校如何利用教育生态圈资源促进自身发展。

四、内涵发展,总结提升,生态圈工作影响深远

雨湖区举全区之力,积极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新途径。全区各类学校以11个教育生态圈为平台,300多名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师均衡配置工作中。到目前为止,全区进行交流的专任教师达到19.6%,范围囊括了中小学数学、语文等15个学科。对此,《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湘潭日报》、红网、湘潭电视台多次进行宣传报道。

经过多年努力,雨湖区城乡学校更新了设施设备,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教学内涵愈发深厚。为此,雨湖区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全国与湖南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素质教育实验县、湖南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优秀单位以及省教育强区先进单位等称号。

教师的岗位置换带来学校的巨大变化,而教学的进步又为农村孩子的未来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湖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宏伟蓝图必将完美实现。

[责任编辑:刘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五大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建筑业涉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