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山区留守儿童好读书之“三部曲”

2022-09-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前言”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并在“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 (第一、二、三学段) 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 (含课文)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 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 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现状

(一) 家长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孩子读书的态度

从事山区教育多年, 深知跟随农村孩子长年生活的多为年迈的老人, 他们与老师唠的总是家长里短, 嘴边总是挂着:让孩子吃饱穿暖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至于学习一是农活繁忙, 无暇顾及;二是自身知识匮乏, 无能为力。因此, 孩子回到家中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任其漫山遍野玩个痛快, 早把学习抛到九霄云外。

(二) 缺乏良好的课外读书书氛

家庭阅读氛围严重缺失:留守儿童在家的监护人往往是老人 (爷爷奶奶、公公婆婆) , 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低, 没有读书的爱好与习惯, 再者忙完农活, 不如借机搓搓麻将娱乐娱乐, 看看电视消遣消遣, 拉拉家常轻松轻松……自然而然谈不上对孩子阅读的熏陶, 更不用说指导了。

(三) 缺乏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籍

买一本价格不菲的课外书籍不如添置柴米油盐来得实在, 这是农村家长共同的观点;遇上开明的家长, 顶多买两本作文书。再加上乡村学校图书室的图书不能及时更换、添置一些与时俱进的新读物, 难以适合儿童的需要。

二、培养农村山区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兴趣

(一) 多管齐下, 诱发兴趣

1. 巧用故事, 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 尤其是小学生, 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 个个都会挺直身子, 竖起耳朵, 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 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爱听的故事不要说听一遍, 哪怕听上十遍, 孩子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当老师讲完故事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 这诱发阅读兴趣的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 榜样激励, 诱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青少年喜欢模仿, 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 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 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前, 不失时机地通过榜样示范来激发阅读兴趣。首先教师经常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与体会, 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 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3. 开展活动, 诱发阅读兴趣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让学生增强自信, 体验成功, 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 (1) 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 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人文章, 摘录好词好句, 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 以课外促课内, 相得益彰, 体验收获的喜悦。 (2) 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 (如讲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故事……) ,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 授之以渔, 深化兴趣

调查发现, 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 影响了课外阅读兴趣, 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方法不当。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教给他方法, 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兴趣。

1. 阅读方法指导。

1读唱结合:在课外阅读实践中, 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 充分发挥唱的作用, 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 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 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 边读边思, 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3读疑结合。“思缘于疑”,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 而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质疑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和创新意识。4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 问一问, 说一说, 做一做, 写一写。

2. 组织形式的指导。

阅读的方式可以是个体与群体阅读, 而组织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 安排不同水平的学生同读。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优势互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达到以强带弱, 共同提高的目的。 (2) 阅读目标自选。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充分发扬民主, 调动每个学生阅读的潜能, 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的阅读状态, 教师也容易通过此种阅读了解学生的喜好, 及时地予以指导。 (3) 师生同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 使每名学生都感受到一种榜样的力量。

3.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 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 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 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为学生提供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 进行时空的穿梭, 领略各种风情, 充分感受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

(三) 多元评价, 内化需要

1. 评价标准多元.

以往的评价比较多地以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标准。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基础、性格、智力等存在着差异。所以,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的共性, 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性, 既重视阅读的价值导向, 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会量出更多的好学生。

2. 评价主体多元。

以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是惟一的“裁判员”。学生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 这种评价显然是违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的。我们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改革了过去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 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分别引入阅读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之中。

3. 评价内容多元。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以知识为本位, 往往着眼于学生学懂了什么, 至于学生是怎么学到这些知识的、愿不愿意学等却很少顾及, 只重学习的结果, 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 久而久之, 学生只会“复制”知识。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 评价的内容应是多元的, 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我们的老师经常这样评价学生:

你读书时的姿势真美!让人看了特别舒服!

你读得很投入, 你仿佛就是书中的那个孩子!

看了你的读书笔记, 我已明白了你回家是多么认真, 你是个自觉的孩子!

你读书笔记的字写得工工整整, 就像一位书法家!

……

4. 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 如果放任自流, 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可以设立“图书角”, 教师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 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还可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 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中, 形成习惯。

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 坚韧性不成熟, 做事容易虎头蛇尾, 半途而废, 因此, 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让读书逐步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让读书慢慢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 让读书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与绩效评价浅析下一篇:烟草专卖管理队伍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