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体会

2022-09-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解决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进走路能力等方面却有其优越性, 已成为骨科解决某些髋关节疾患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1], 同时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我们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 对9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进行护理观察, 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96例, 其中男120例, 女76例, 年龄28~75岁, 平均47岁, 均为首次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原因:股骨颈骨折172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8例, 股骨颈骨囊肿6例;手术固定方式:生物型94例, 骨水泥型18例, 混合型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构成、病程和治疗方法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医嘱进行护理, 采用随机教育方式给予护理指导;观察组自入院起就进入临床护理路径, 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路径表进行护理, 以时间为横轴, 以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 制订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1) 入院第1天:入院介绍, 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及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术前各种检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等;作入院评估, 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 (2) 术前1d: (1) 完善各项检查, 并进行术前宣教, 以消除其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2) 注意休息, 避免交叉感染及受凉, 训练深呼吸, 有效呼吸;同时教会病人使用助行器及利用床上拉手进行引体向上和抬臀活动。 (3) 手术日: (1) 病人回病房后取平卧位, 患肢垫一软枕以抬高患肢, 两腿之间置一梯形枕, 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 以防止患髋过度内收造成人工髋关节脱位; (2) 观察生命体征、患肢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及感觉、局部切口处出血、血肿、尿潴留; (3) 术后协助患者多饮水, 卧床其间进易消化的饮食; (4) 观察并询问病人术后舒适度; (5) 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6) 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采用从远端向近端挤压患肢腓肠肌以促进静脉回流, 给患者穿弹力袜并指导患者主动做踝关节屈伸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运动;当日并遵医嘱使用低分子钙皮下注射, 连续3d。术后常规使用镇痛剂镇痛2d。 (4) 术后1~2d:深呼吸训练, 利用床上拉手做引体向上运动及踝关节屈伸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运动训练。 (5) 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装置后, 继续进行持续被动活动机锻炼, 并协助病人站立时上身与下身尽量成一直线, 先健肢下地;协助患者使用助行器, 根据病人关节假体的固定方式决定患肢负重程度。 (6) 术后第4天至出院:继续患肢肌力训练及步行练习, 加强髋部活动度的练习。嘱其术后3个月内避免坐位 (屈髋少于90°) , 不要弯腰屈髋捡东西, 不能坐矮凳, 尽量减少上下楼梯的频率及长距离行走。如发现其他部位感染, 如感冒、鼻窦炎、牙龈炎、手癣、脚癣等应及时治疗。

1.3 观察指标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McGilll疼痛强度指数 (PPI) [2];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3]。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PPI评分及SAS评分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长期卧床易致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压疮等并发症, 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其常见并发症。这是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器官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长期卧床, 下肢活动受限, 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所致。此外患者可因术前紧张、术后绝对卧床、生活全部由他人协助等原因产生心理应激, 导致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焦虑和抑郁情绪可引起失眠、全身肌肉紧张僵硬、全身或局部疼痛、排尿困难等躯体症状。传统的健康教育只停留在泛泛的一些知识传授, 缺乏系统性、连续性, 内容不深入,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4]。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 对何时该做哪些项目、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描述说明和记录, 使护理标准化。以病人入院到出院期间每天的成效护理作为标准值, 避免护士一次宣教内容过多病人接受不了或护士知识不足、经验少造成的护理效果差、达不到预期目标;使每天的护理工作具体化, 从“软指标”变为“硬指标”, 护士长可有效质控, 从而保证护理质量[5]。

本研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 应用系统的教育理论根据不同患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 制定护理计划, 并不断检查反馈, 修改计划, 并由主要负责的护理人员具体落实, 让患者能获得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护理。有利于护士对患者进行深入和扎实的护理。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并给予指导。同时能及早发现患者潜在的健康问题, 尽早采取相应的护理教育措施, 从而减少患者的并发症, 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总之,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 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减轻焦虑, 改善髋关节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19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 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护理,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PPI评分及SAS评分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 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减轻焦虑, 改善髋关节功能。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护理路径

参考文献

[1] 何恒莉.临床护理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6, 21 (2) :455~456.

[2] Melzack R.The Short 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J].Pain, 2007, 30 (4) :191.

[3] 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68~270.

[4] 董云红, 蔡霞, 王晓文.临床护理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11) :703~704.

[5] 张荣.临床护理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杂志, 2007, 4 (11) :42~4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中小学校管理策略初探下一篇:快乐与快乐的碰撞——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