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论文

2022-04-2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缩小政府财力差距,确保各级政府工作稳定运行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加速区域经济的稳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吉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吉林省建设进程,本省要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更要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加以重视。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论文 篇1: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资助效果及政策建议研究

义务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分配。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国家的支持弥补了部分农村义务教育资金干涸的状况,然而也还有许多类似转移支付资金不到位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管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链,争取早日实现教育公平。

目前我国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的特征影响义务教育的公平分配。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占有较大比重,农村义务教育的落后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其经济来源主要依托于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如何完善财政性转移支付,使政府投入更好的落实在需要的地方是我国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现状

(一)农村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表1.1罗列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我国农村财政性转移支付中的付出情况(2007-2015),可以看出,对照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和农村初中的教育经费投入均呈增加模式。

(二)城乡教育经费差距缩小

图1中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与国家生均经费的比值越来越高,这一比值越高,说明城乡间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越小。同时,政府对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的由于明确了不同的等级政府支付项目的分工,强调突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不同转移比例,不仅使管理日趋规范,也为更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足时,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会将更多资源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范畴,轻视地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从而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形成障碍。而随着义务教育惠及农村,及“两免一补”政策的出台,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同时提高了监管力度,这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财务经费配置获得了优化。

二、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使用问题

(一)个别财政薄弱地区力有不逮

在“两免一补”政策出台后就要求在补助学生的数目上,地方必须与中央保持同等。然而该政策实施一年以后,有地方发现:中央政府财政对实施义务教育“一免一补”绰绰有余,而地方上则对此力有不逮。

(二)转移支付不够规范,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我国政府其实对农村义务教育足够重视,所以每年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上的投入总数额还是很大的,但由于部分存在计算标准标准、流程管理、监管责任等方面的缺陷,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每每滞留于中间环节,财政困難的地方反而最不容易到达。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依然巨大

政策上,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撤并,以及后来推广的“小班授课制”,一些财政紧张的农村地区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与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甚相符。农村学校的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的缺乏也成为了全民素质教育的阻力,教育经费缺口依然很大。

三、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使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事业与财政脱节

财政部门发放教育经费,但并不规定经费的具体使用办法,教育经费的使用由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财政部门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从2004年度审计署发布的50年度县级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中得出结论,教育经费发放仍存在问题。

(二)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使得信息不对称

中央政府为了得到地方的积极响应,往往优先许诺以得到地方提前做出适当的配套支持;而农村为了获得中央的财务撑持,则不断允诺,双方在义务教育问题上出现的博弈。

(三)义务教育供给方式单一

我国政策上义务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私人很少被允许介入,私立学校仅担负了小部分初等教育的本能机能。在我国,办教育权为政府所把持,政策上也对民间资本进入办学设置了一些障碍,政府办学和民间办学没有形成良性竞争,进而影响了义务教育供给方面的效力和质量。

四、对农村财政使用问题的改革建议

(一)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横纵都要抓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来源是以中央向地方投入为主,以省内小规模地区间的财政支持为辅。但是,我国几乎不存在大规模省与省之间的横向财务转移往来。中央和省政府也应该加快投入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步伐,尽快抚平农村义务教育财务不足的创口。同时,也应以实现地区教育水平均等化为目标,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和教育支出水平。

(二)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强化专项转移支付

在许多农村地区,其经济发展落后,许多地方存在挪用教育的财政性转移支付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现象。中央就应在进行财政性转移支付前做好预算管理,增强专项转移支付,使转移支付更有针对性。

(三)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一是削减中间环节转移,踊跃推动省直管县的革新。二是中央政府不但要填补教育经费的缺口,还要主动勉励下级政府加倍正视义务教育,制止基层政府操纵信息不对称向上级索取更多地财政转移支付而不投入到义务教育,加大监管力度。

(四)拓宽义务教育资金供给方式

政府不妨减少政策约束,鼓励私人部门进入中小学教育办学,使民间办学踊跃起来,使各类中小学形成良性竞争。政府和公办学校也会重视义务教育的投入和发展,进一步树立服务理念。这样所形成的良性竞争,某种程度上也可缓解部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紧缺的状况。(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本文获得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号:YB15010)的资助。

作者:刘章发 孙启慧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论文 篇2:

完善吉林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摘 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缩小政府财力差距,确保各级政府工作稳定运行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加速区域经济的稳定、协调 与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吉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吉林省建设进程,本省要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更要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加以重视。

关键词:吉林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策建议

完整意义上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中央对省、省对市、市对县和乡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以及省与省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构成。目前,中央对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而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步履缓慢。由于地方政府层级多层化及各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因此,改革和完善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促进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吉林省目前的转移支付形式主要有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原体制补助、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出口退税基数返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等形式。通过不断完善吉林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渐缩小地方各级政府财力差距,确保各级政府工作运转稳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从而促进吉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中央对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相对于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来说较为完善。现阶段,应逐渐建立中央对省级以下政府的直接转移支付,这样有利于防止资金被层层截留,使得基层政府得到的财力有限,导致基层财政困难。吉林省应大力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改革试点,逐步取消市管县的财政体制,实行省级财政直管市、县级财政,市级财政只管市辖区,市、县级政府可以行政不同级但可以财政同级。中央政府应考虑越过省一级政府直接向市县级政府转移支付,即让接受中央直接转移支付的县乡政府及时足额得到中央对其的跨级转移支付资金,进而实现省级以下财政收支平衡,降低转移支付的行政成本,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率,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了促进长吉图区域的发展,中央政府可以从吉林省与中央政府共享税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来建立专项扶持资金,专门用于长吉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合作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一直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应适度引入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补充。德国政府所实行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的发展就取得了重大成效:一方面,横向转移支付促进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有利于平衡各地区的财力,使各地获得基本上均等的财力来提供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多层次的调节制度提高了转移支付的透明度,还可以更迅速、简捷地划转和结算资金,省掉许多中间环节,执行起来简便易行,更有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团结合作。

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形成比较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区域,主要包括辽宁省以大连为中心的沿海经济带,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城市群,黑龙江省的哈大齐经济带等地区。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联动不紧密,使得吉林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经济实力与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相比还比较落后。因此,吉林省要加强东北地区的项目合作,加强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与人才交流,实现黑吉辽东北三省间的横向转移支付模式,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联动。还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域在经济、技术、资金、人才等领域的互补合作,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吉林省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合理划分省以下政府间财权与事权

中央十七届二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增强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因此,吉林省应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关系,合理界定省以下各级政府职责,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进一步明确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处理好长春、吉林和图门之间以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与省内其他地区之间的政府财政资金分配问题,确保财权和财力相一致,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三、科学构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

(一)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资金分配方法

在我省转移支付结构中,各大地区财力性转移支付比重最大,税收返还比重最小,税收返还虽然占比最小,但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税收返还的性质是保障地方既得利益,它不具有均等化的作用,所以应逐渐取消税收返还,将其全部资金归入中央对吉林省的一般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具有平衡财政收入的作用,可以使公共产品的供给均等化,而专项转移支付则作为中央和省调控县乡经济发展、解决特殊情况的重要手段。因此,吉林省要建立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吉林省要不断扩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特别是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这样有利于稳定资金来源,缩小各地区财力差距。另一方面,吉林省要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由于各市县人口、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不相同,吉林省应根据各市县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科学测算各市县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不断调整和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测算中选取的因素,合理确定对各市县的转移支付规模,进一步缩小市县间财力差距,缓解基层财政矛盾,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同时,积极研究按照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分配转移支付资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应提高对长吉图的财政支出比重,不断建立和完善对长吉图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扶持政策。

(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配套政策,提高市县财政的统筹能力

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配套政策的出台程序,将市县转移支付配套的总体负担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今后,除中央有明确规定外,省里应严格控制出台新的要求市县配套的政策。对属于省级事权的项目,由省政府全额负担,不再要求市县配套;对属于省与市县共同事权的项目,区别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配套政策;对属于市县事权的项目,为了鼓励市县推进工作,可逐步采取按地方绩效予以奖励或给予适当补助。财力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予以分配,力求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三)规范专项资金设置,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管理的透明性

规范专项资金设置,对于属于同一部门性质和用途相似的专项资金,应予以整合,减少资金项目个数,避免专项资金重复交叉,从而扩大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和分配依据,在核算专项转移支付中采用“因素法”,通过选取影响专项转移支付的重要因素来设定规范化的计算方法,从而能够更准确的确定对特殊项目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避免专项补助的随意性,增加其准确性和公平性。

四、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有力保障。目前,中国尚缺少明确而又规范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省以下政府财政资金分配缺乏规范性和透明度,不利于监督资金拨付方式和拨付程序的公正性,人为干预转移支付资金的划拨和执行等情况屡见不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随意性较大。为了实现公平公正的政府间转移支付,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加快转移支付制度法律体系的建立,对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计算标准、分配过程、执行过程等程序都要加以明确的规定与规范,使转移支付资金划拨和执行的流程做到有法可依。因此,要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法》、《预算法》、《财政监督法》等法律法规,运用立法手段增进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性、公开性和权威性。

五、健全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监督机制

各级财政监督部门,要把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作为监督的重点,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对于教育、医疗等关乎重大民生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专项转移支付,应针对每个项目进行跟踪监督,对实施项目的验收、效益考核、经验总结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六、建立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和奖励制度

积极探索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模式,逐步建立健全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扩大纳入绩效评价范围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结果给予相应奖励,奖励资金作为均衡性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下拨。

参考文献:

[1] 李登全,付小华,陈格楠.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根本缓解县乡财政困难[J].中国财政,2012,(19):33-35.

[2] 张光.财政转移支付对省内县际财政均等化的影响[J].地方财政研究,2013,(1):4-22.

[3] 王爱君.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1-5.

[4] 吕雅琼.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4):113.

[责任编辑 吴明宇]

收稿日期:2013-08-06

作者简介:李晶(1988-),女,吉林吉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财政理论研究。

作者:李晶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论文 篇3:

从区财政支出的外部性看如何完善转移支付政策

摘 要 本文以区级财政为研究着眼点,围绕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完善当前转移支付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市区政府 财政体制 财政转移支付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己有二十多年,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中已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由于省以下财政体制还没有很好理顺,区级政府的财政困难与日俱增,收支矛盾日趋扩大,转移支付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为突出。城区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上级政府之间的财政体制及转移支付制度却发展得十分缓慢,远远没有达到规范化的要求。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上级政府往往看到城区政府较高的财政收入,而忽略其较重的公共服务负担,“多取少予”致使城区政府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带来负面效应。

一、区财政支出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是某一经济主体对另一经济主体产生的外部影响,并且这种外部影响对单个经济主体来说意味着其行为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不相等。伴随着财政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不断增强,现实生活中,由于政府(财政)原因所形成的经济外部性不容忽视,可将其称为财政外部性,可以定义为未在税收中得以反映的公共服务交易成本或收益。财政外部性划分为外部正效应(收益外溢)和外部负效应(成本外溢)。

对于促进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财政政策而言,首要的要求就是基于公共财政原则,找到当前政策体系的问题或不足,确定未来努力方向。外部性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在区域财政运行中,无论是行政区域还是经济区域,都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利益,区域之间展开的区域竞争、区域分工与合作都是以追求区域利益为核心动力的,因此,区域财政活动必然存在区际的外部性。区域财政活动的区际外部性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区域产生的不由该区域考虑或承担的正的或负的影响。外部性的存在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主动作为,统筹区域发展力量,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对区域财政的外部性定义如下:所谓区域财政关系中的外部性,是指区域A对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或者提供,能够对区域B或者其他更多的区域发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使区域B的发展受益或受损),而这种影响又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补偿。如果区域A的影响是使其他地区受益,则称为正的外部性;反之则为负的外部性。

二、区域财政外部性的形成机理

(一)区域内居民行为的外部性

由居民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性,可能仅限于区域之内,也可能延伸到区域之外,延伸到区域之外的部分,加总起来就形成了区域之间的外部性。对于这种外部性,本地政府有义务实施干预,以增进本地居民的福利。但是,由于存在溢出效应,本地政府事实干预的积极性注定是不够的,因而不能仅靠本地政府的努力,而应由上级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或者同级政府间实施必要的合作,以最大限度增进社会福利。

(二)区域内地方政府行为的外部性

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受益范围并不仅限制于本地,其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形成了区域关系中外部性的又一来源。从更高一级政府来看,下一级的地方政府都是独立的决策主体,而地方政府的决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从本地区福利出发的。所以,一旦公共产品有溢出效应,而且这种影响难以通过市场经济体系下价格机制所传导的利益关系得到反映,公共产品的提供便会受到影响。这本身也是一种外部性。只不过产生外部性的主体不再是居民,而是地方政府。在正的外部性情况下,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激励去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需要上级政府的支持。这是区域财政外部性的第二个层次。

三、解决外部性的市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

区域之间的竞争可能产生负的外部性。如果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能足额供应,所有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并且不存在国际竞争,地区之间自由竞争的结果应该是最有效率的。然而,一方面,资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各个地区作为一个整体,面临来自外部的激烈竞争。当地方政府存在发展本地经济和社会的较大冲动时,其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配置。从而,区域竞争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带来的负外部性引发了诸如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整体竞争优势受损等方面的问题。在权衡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上级政府往往会干预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有效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其典型的方式就是区属分工:鼓励一些地区优先利用某种资源发展某些产业,而鼓励另外一些地区优先发展另外一些产业。然而,受上级政府产业分工限制的那些地区,却要为提高整个地区的福利承担成本。这就要求上级政府对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制度设计,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需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在财权划分上,要适当加大主要税种留成地方的比例,放宽补助标准。在事权划分上,在各级政府之间应确立公共财政的责任原则,即“谁出政策,谁拿钱”。进一步明确中央对城区在大型公益事业等经济性事务方面的事权责任和承担份额。义务教育、卫生防疫、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涉及国民素质和国计民生的费用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提供,区级政府负责服务和管理,以便统一规划、统一调控、协调发展。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合理、规范统一原则。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无论在规模目标的制定、总体框架的构筑、相关因素的选择或操作程序的设计上,都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并根据国家及省市区财政体制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外部性的客观规律,力求做到科学合理。而规范统一是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在要求,不仅要求市区政府间事权划分清晰、职能定位准确、政策目标明确,而且在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和额度上应有严格的制度保障,以规范统一的方式保证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市区政府,尤其是发达城市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作用主要不在于弥补财政缺口,而主要是作为调节区域经济外部性的重要手段,其目标应该是为城区政府的活动提供一个激励机制。区域经济外部性水平过大,不仅会导致区域经济外部性的主体资源低效配置,而且会使区域经济失去其平衡的内在机制,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增加收入和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区域经济的外部性效应通过市区转移支付体制得到合理的补偿,才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3.公正透明、注重绩效原则。在测定与分配市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额度时,要在制度和计量方式上有所保证,根据各区域经济外部性的实际情况,在规模安排、因素采集、标准核定等各个环节上尽量提高标准化程度,运用客观变量对城区的财政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进行系统的测算,确保市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公正性。同时,要注重市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考核,考察资金使用效率以及给超越区域经济范围内的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方案设计

财政转移支付目标的确定,应立足长期发展,采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办法,明确均等化服务的项目和各个阶段应该达到的水平。分为两个部分:即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特殊性转移支付。

1.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解决不同地区间财政收入能力与基本财政支出需要之间的不平衡和各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均衡。方案设计中这部分财力来源应包括现行体制中的地方财政收入、税收返还、原体制上解或补助、体制调整转移支付等部分。

2.特殊性转移支付。主要用来解决区级政府在交通运输、通讯、能源、原材料、教育、科技等方面发展遇到的资金问题,即对其社会事业等特定项目进行的补助以及用于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等方面的支出。其资金来源主要应为现行体制中市对区的各种专项补助、专项结算补助等。根据本文对区域经济外部性的分析,参考国内外情况,可以总结出市区间特殊性财政转移支付所涉及的范围应该是:

(1)公共服务领域和具有效益外溢性的项目。如市政道路、高架桥、市内隧道等交通设施,区内主要城市河域的治理、城市湖泊达标建设、环境保护等。

(2)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自然灾害是一种特殊情况,上级政府必须通过转移支付帮助地方抵御自然灾害。

(3)实现上级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目标。这些目标本身固有的全局性和长远性,要实现这些目标,市级政府必须对区级政府给予专项补助。

特殊性财政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解决的主要是特殊问题,对于解决具体经济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区域经济外部性问题尤显重要。

(三)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和配套措施

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和配套措施来加以保证:

1.政策建议

(1)加大中央及省级财政对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充市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由于市级财政许多主要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都来自于中央及省级财政,所以,要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及省级财政首先要加大对市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2)要建立起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固定资金来源。市级政府不能只依赖中央和省级财政,还要积极地壮大自身财力,确立相应的资金来源,努力扩大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规模。一是将现有的政府财力分为存量资金与增量资金两部分,并以纳入预算规范管理的办法将存量资金中已安排的部分在合理调整的基础上加以固定下来,这其中应包含中央及省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部分。而对增量资金部分应以规定固定增长比例的办法计提,以确保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源稳定且逐年增长。二是发展经济,扩大财源,不断壮大财力。三是加大非税资金征收管理力度,逐步把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使用,可适当集中一部分,增加转移支付方面的资金。

(3)调整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结构,规范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于专项转移资金在实际执行中缺乏严格的标尺测算,许多专项转移支付逐步形成惯例而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一般转移支付,没有起到解决区域经济外部性问题的目的。所以,市区财政转移支付要对项目结构进行调整。加大用于解决区域经济外部性问题的资金,对具体资金使用设立专门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走向规范,充分发挥其作用。

(4)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外部性的横向补差,使市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达到完善。就我国目前来说,省以下的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基本上是纵向的,缺乏横向的转移支付。完整的市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包括纵向和横向的转移支付,失去其中任一组成部分,都会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无法完整消除区域经济外部性的影响。横向均等化的空缺,在影响整个转移支付制度健全的同时也极大影响了市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健全。需要按照目前各区的经济和事业发展水平,根据各区区域经济外部性的实际情况在各区间建立起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5)加强市区财政转移支付方案中因素法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研究。改革和完善市区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进行因素法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研究。譬如搜集和整理实施市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建立完整和准确的信息库和数据库;探索均衡拨款的技术模式;进行局部支出(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在经济上产生的外部性研究等。要在不断创造条件、积极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只有这样方可提高因素法分配补助金的效益。

(6)建立健全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机构。机构是执行制度的保证。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市区财政转移支付机构的责任是:组织设计转移支付制度,搜集、处理有关政策信息和数据材料;负责转移支付的计算与年终清算等工作;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正或调整;对转移支付的支出效果进行评价。

2.配套措施

市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形成、完善和运行离不开现行的经济和财政政策,还需要加强与其相关的配套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区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要求必须按公共物品的层次性来规范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范围,这是划分政府间事权最基本的原则。对于财政收入的划分,要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只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才能真正完善起来。

(2)尽快转变市区政府职能。我国的经济体制己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各级政府的职能有所转变,即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揽一切转变为主要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地方政府应负责地区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社会福利、社会治安等支出。但是,区级政府职能的转变却非常缓慢,仍然是包揽过多。要加快市区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将其主要职能转移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并根据各区政府所承担的公共事务产生的区域经济外部性的大小合理确定转移支付资金的数量。

(3)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税制是增强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力的保证。在完善税制改革中,一是要建立和扩充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现在地方主体税种只有营业税,应进一步发展城建税、房产税等地方税种。二是要加强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流失,控制税收减免,强化税法约束,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上缴。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行费改税,将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把合理的收费改为税收。如把教育附加费、教育性基金改为教育税,将资源性收费、基金纳入资源税,把城市维护建设方面的收费、基金纳入城市维护建设税等。通过税制改革,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为扩大转移支付规模提供资金保证。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C.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2000.

[3]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研究出版社. 2001.

[4]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卢洪友.分级分税财政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政府间财政关系课题组.政府间财政关系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严文奎,方荷生.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走向“共赢”的中国多级财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马晓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学校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普通发票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