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论文

2023-01-08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出现心理问题, 甚至发展成的心理疾患的情况都日趋严重。大多数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差, 以为只有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异常症状才算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因而忽略了大学生一些心理异常状况的早期表现。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价值观念、情感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 心理受挫的几率增高, 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甚至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这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 对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行, 对家庭和整个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因为专业的独特性, 其心理问题也突显出特殊的一面。因此, 深入分析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探讨问题的成因, 加强心理指导, 是艺术设计类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1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专业特性和家庭影响, 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1.1.1 社会环境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经过了20多年的迅速发展, 艺术设计已一跃成为国内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社会对艺术设计的认识却始终停留在较低的层面。部分考生报考的真实原因是进入非艺术院校无望, 而不是因为兴趣和天赋的驱使。因此, 外界看待艺术设计大学生群体总带着“有色眼光”, 认为学艺术设计类的学生都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使得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外界的压力加上这部分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和天赋, 学习效果不佳, 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 这就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1.1.2 专业特性

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是每个家庭最幸福的时刻, 但在欣喜之后, 许多家长考量的就是通知书后面高昂的学费。据近年一些研究报告显示, 除了豪华型合作办学类专业外, 艺术设计类是我国民办高校学费最高的专业, 高的可达26000元, 四年学费就高达10.4万元。即使在公立院校, 艺术设计专业学费也比其它普通专业学费高出至少1倍, 大部分都是10000元以上, 再加上每年的住宿费、生活费、购买学习设备的费用等, 一年的花费差不多也要近30000元。这对于大多普通家庭来说, 都是很沉重的经济负担。

随着艺术设计类专业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 竞争的趋势日益激烈, 加之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很多学生和家长才恍然发现:“高投入换来的却是低回报”。部分艺术设计类大学生, 在遭遇到数次应聘失利后, 难免产生消极情绪。即便是找到工作的, 也因为自我定位过高, 面对长时间、高强度、不稳定的工作现实时, 难以做到平和、积极的应对。时间一长, 就会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状况, 最终导致心理疾患的形成。尤其是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 他们的家长一直依靠助学贷款和东拼西凑来解决经济问题。家长们期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以后都会拿到令人羡慕的高薪, 但现实的残酷让他们猝不及防。家长在无力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下, 也会不经意将一些消极、焦虑、甚至是责备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使得来自贫困家庭的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增高。

1.1.3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 这一问题在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中尤其具有代表性。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但诸多的研究个案显示, 独生子女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是最为突出的。首先, 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方式多以宠溺为主, 大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和才艺培养, 往往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 造成部分独生子女性格上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类孩子在生活和精神上缺乏独立性, 进入大学后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环境, 而又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产生压抑、自卑和胆怯的心理。以上的心理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调整和改善, 很有可能演化成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封闭, 或是对外部世界更为激烈的宣泄。

时下单亲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也就突显出来。在单亲家庭或家庭氛围紧张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 由于受到家庭的不安定、不和睦等因素的影响, 学习兴趣较低, 学习效果不佳, 进入艺术设计院校的比例也相对较高。长期和家人之间情感沟通的不顺畅及家庭温暖的缺失使他们容易形成冷漠、烦躁、孤僻的性格。同时, 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子女考入艺术设计院校后注意力往往更多集中在经济支持上, 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则关注不够, 导致与子女之间无法及时、顺畅地进行情感交流。以上这些因素的累积, 更容易导致原本性格冷漠、孤僻的单亲家庭学生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1.2 主观因素

1.2.1 个性特质

由于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 有过一定学习艺术及相关知识的背景, 与其它专业的学生相比, 他们对色彩、图形等感性事物的认知能力很强, 在个性上他们大多情感丰富、思维活跃, 并且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进入大学后, 艺术设计专业比较特殊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的个性特质在专业学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提升。同时, 也可能导致其中一部分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学生出现悲观、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而过度追求个性化的部分学生则可能产生自我膨胀、焦躁、极端、过度敏感等情绪。以上情绪若不能得到适当的引导和调节, 这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就有可能增高。

1.2.2 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 是指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及其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强调专业知识精深的同时, 更强调基础知识的广博。如果个体一味强调专业知识的精深而忽略基础知识的广博, 就会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平衡, 进而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就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而言, 他们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往往对文学、数学、哲学、历史、生物等缺乏兴趣, 这不利于建立丰富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 一定要正确引导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避免因知识结构过于片面、狭窄, 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2 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2.1 引导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艺术设计院校工作者应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具体措施为: (1) 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 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并根据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 (2) 避免学生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压抑、焦虑、自卑等情绪; (3) 正确给予学生引导及适当鼓励, 使他们充分体会到被关注的幸福感, 从而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

2.2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环节。其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可以帮助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自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2) 可以使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 有助于他们知晓心理发展规律, 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增强自我调整的能力。

2.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严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也迫在眉睫。就艺术设计院校而言, 由于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其它专业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多差异, 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有其特殊举措: (1) 开展具有艺术设计院校特色的岗前培训, 通过岗前培训, 让教师深入了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个性特质, 以提高其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 增加师资队伍的数量, 从而让更多学生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 避免忽视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 (3)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 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从而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

3 结语

当前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诸多因素中, 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影响尤为突出。学校应根据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心理特点, 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以提高艺术设计院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因其专业的独特性, 其心理问题也突显出特殊的一面。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了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并提出了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艺术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娄德利.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解决方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7 (2) .

[2] 沐牧.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大舞台, 2008 (5) .

[3]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7中国民办高校评价研究报告[R].中国校友会网, 2007 (5) .

[4] 朱效传, 吴艳艳.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与对策[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7 (12) .

[5] 赵任凭.论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7 (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地产行业的纳税筹划论文下一篇:电子信息上市企业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