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心理疲劳的调节研究论文

2022-04-1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老师心理疲劳的调节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的研究定位在如何去防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功能性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忽视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老师心理疲劳的调节研究论文 篇1:

浅析初三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疲劳”现象及疏导策略

摘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初三学生在中考前夕几乎都会出现“心理疲劳”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校、家庭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在深入探讨初三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心理疲劳”现象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希望提出的这些对策对广大的初三学生和家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理疲劳;初三学生;措施

近年来,教育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学生的压力仍然持续增大,特别是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在学习的中后期出现了“心理疲劳”现象。最常见的表現就是说“累”,之所以会出现“累”,是初三学生在经历过了一整天的学习之后出现的“疲惫”状态,这种状态既有身体上的疲惫感,但是更多的是内心的疲惫感,即“心理疲劳”。想要降低或消除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家长、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初三学生在学习中“心理疲劳”现象表现

(一)、不愿上课,不想学习

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发现,初三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疲劳”现象主要集中表现在:“学生讨厌看到所有的任课老师,不愿意进教室上课,觉得上课没意思,更加不愿意背诵一些枯噪无味的知识点”。特别是到了初三复习阶段,理科老师布置的卷子比较多,经常是今天发两三套卷子,明天就要上交;再加之文科老师布置的背诵作业也比较多,当其他同学在认真做卷子背诵默写的时候,有些同学就坐在座位上发呆,当课代表收取卷子上交老师的时候,他经常抄别人现成的答案,应付了事,老师布置的背诵作业也是如此。

(二)、注意力不集中、一看书就犯困

由于初三的学生马上面临中考,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所有的任课教师都特别勤劳。学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卷子和背诵不完的知识点,由于作业太多了,有些学生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外界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难于集中,有时虽然是在看书,但是看不下去,注意力常常集到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上,甚至有些同学胡思乱想,如做一道数学题,可能时间过半了仍然是一道题都没有——还有些同学经常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跑神,有的时候不跑神就坐在座位上发呆,要么就直接打瞌睡。

(三)、逆反、心情烦躁不安

大多数的初三学生还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逆反、脾气暴躁,烦躁不安。在学校时,很多的学生只是埋头苦学,缺少锻炼,内心的压力无从释放。当在学习上或者生活上稍微有一点不如意,立马就会大发雷霆。有的研究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跟青少年的年龄以及渐热的天气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对自己的未来忧虑,从而导致的脾气暴躁。

二、缓解初三学生“心理疲劳”现象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要营造松宽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里面,学生待的时间是比较长的。首先,作为初三的班主任老师,在发现学生产生了“心理疲劳”现象时,不要急于批评他们,班主任可以利用晚自修的时间或课间时间跟学生进行面对面促膝谈心,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后,老师再慢慢地开导学生;通过谈心让他们懂得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让他们更加理智地对待成功和挫折,在成功和挫折的经历中,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做事态度。其次,班主任可以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由于基础不同,学生学习成绩也不尽相同,也不可能人人都能考上重点中学,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同学制定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力求在要求中融入我们的关爱之心,多鼓励多关怀,少批评少斥责。再次,班主任可以在班上搞一些文娱活动或体育活动,例如利用空余时间在班上搞个唱歌比赛或朗颂比赛;还可以在每天的早上或者下午放学后组织学生在操场跑步,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释放压力和疲劳。

(二)、家庭方面,要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初三学生十分敏感,逆反心理相当强,如果此时与父母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声音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特别是到了初三后期,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当学生在学校里进行了一整天的高强度学习,家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自己最后的一个温馨之地了。这个时候的家长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努力创造一个安静、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在孩子面前,尽量避免大声喧哗和吵闹,以免刺激孩子;同时在家庭环境的布置上,尽量以暖色调为主,营造一种温暖的氛围;很多的家长都在思考自己到底要不要问孩子学习上面的事情,个人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尽量不主动去问孩子学习上面的事情,孩子已经十多岁了,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孩子在主动跟家长沟通,家长则需要认真倾听,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建议,缓解孩子内心的焦虑,同时在交谈的时候,家长不应以成绩至上,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这次谈话。

(三)、作息方面,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初三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有些同学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可能出现“开夜车”现象,结果可想而知,不但身体疲劳,心理更加疲劳,经常上课睡觉,成绩又上不去;伟大的导师列宁同志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同样不会休息的同学肯定不会学习;所以做为班主任,我们要指导学生要科学用脑,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使生活学习有节奏性,生活学习节奏性会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交替得到恢复,从而发挥大脑巨大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到了初三,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一些学习中的“心理疲劳”现象,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减轻或消除这种心理疲劳,让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从不喜欢学到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

参考文献:

[1] 徐丽丽,王威威,于立娜.初中生学习压力、人格对学习倦怠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30-132.

作者:李华宁

老师心理疲劳的调节研究论文 篇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的研究定位在如何去防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功能性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忽视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案例,以积极心理学为背景,着重分析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力求从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性功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章 引言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是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中心,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防治性机制,解决少数大学生内在的可能的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并未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教育功能的定位应当发生变化,从过去的预防、辅导和治疗渐渐转变为引导大学生的心理自主发展、自我完善。1这一定位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性功能应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十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其发起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罩格曼(Seligman)。“積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2积极心理学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方面,提倡用积极的因素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解释,这样做能够人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提升生活质量。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利于开展此项工作。可以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改变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第二章 大学生案例中反映出的心理问题

(一)案例

案例一:大一新生,表现为紧张,心事重重。大学之前一直有父母照顾,无住校经历,成绩优秀。上大学后感到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尤其是室友有三个是来自大城市。她们能说会道,但却很少与她交流,她感到很孤独、很寂寞,非常难受。

案例二:刘某,自进入大学以后,感到学习压力很大,老师讲课速度快,听不懂。整天处于焦虑之中,并且感到非常自卑。长期造成不愿与人交往,感觉生活没有意思。

案例三: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一直和室友关系不好,主要的矛盾在于总是强调室友开电脑娱乐时音箱声音大,影响到自己休息,室友试图通过各种方法避免矛盾发生,效果不明显。李XX始终对室友作出要求,但是自己晚上11点半后玩手机时,却不允许室友关大灯休息。诸如此类的寝室矛盾时常发生,导致寝室一名室友申请调换寝室。寝室的两名室友很压抑,在寝室不能点击鼠标,不能对着视频笑出声,他们也提出过想搬离寝室。另外,李XX在寝室会自言自语,问一些诸如“你们怎么看待社会公正”之类的问题,表现出对社会、学校、周围人的各种不满。

(二)案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新生中比较常见,也比较突出。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心为了高考,父母完全承担了孩子该做的很多事,造成很多学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一点小事就感觉受到打击,从而使身心遭到困扰。这样,如果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后,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学会独立地生活,就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状况。

2.学业问题

大学学习与以往有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松弛,满足于一知半解,成绩不理想;学习过度焦虑,学习中不擅长调节心理状态,信心不足;学习心理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学习效率下降,出现失眠;考试焦虑和怯场,担心自己考试失败而忧虑的一种负情绪反应,从而在考试中出现应激反应。有很多学生出现紧张恐惧,甚至引起生理上的不适,这些都是考试心理偏差的表现。

3.人际交往问题

与中学相比,大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具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与同学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大学新生渴望交往,有的同学有社交恐惧症,此类大学生虽然不多,但也不乏其人,甚至在公共场合出现,对他们来说都非常痛苦,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第三章 积极心理学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3它包括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立足点。

2.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人格是指个体能在生活中持续主动地追求幸福,并体验到这种幸福,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4只有个体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的力量才能被消除或抑制。

第四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兴趣、爱、幸福感等能使人产生愉快感的情绪体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力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提升大学生个体的幸福感,是大学生变得乐观积极向上,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

2.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包括智慧、勇敢、创造力、热情、善于交际等。6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对提高大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满意度大有益处。

3.创建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与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密不可分。人格特质与环境相互影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创建一个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

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主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对幸福的感受和关注,主要形式则是以大学生参与讨论、游戏等活动形式为主,让大学生在主动参与下体会到自身生活中的幸福。培养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主要是在积极的思维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正面的观察视角、果断的行动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通过该课程不仅能使大学生在当下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幸福,而且还能将自己的幸福进行到底,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2、开展积极联想

积极联想,就是通过某一事物激发起对另一事物的想象,进而引起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关系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心理上可以产生正面积极的反应,避免消极

方面的反应。它主要通过四种形式去实现: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

果联想。通过对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感知和认识,联想到与之相似、接近、对比、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或现象。

3、快乐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快乐体验是人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它是为了满足某一种愿望

而受到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快乐体验的社会价值在于它能使人在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的伴随下,建立自信心,从而获得成就感。通过快乐体验,是大学生变得积极进取,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重任——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本文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尝试提出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遵循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丰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期为今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些许理论指导。

[1]陈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心理学(人人复印资料),2003年第6期

[3]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2~3

作者:崔娟娟

老师心理疲劳的调节研究论文 篇3:

高中生心理疲劳现象和“1234”干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中生的心理疲劳现象一直受到忽视,但它确实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奉化中学通过深入的研究,对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进行了内涵分析与实地调研,和逐步构建并实施 “1234”干预模式,既增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又促进了教学绩效与教学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心理疲劳;干预模式;研究实践

一、课题背景

当今社会,心理疲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学习与工作效率的降低。长期的心理疲劳会使人感到心情压抑、精疲力竭。在心理疲劳的研究对象中,学生群体一直受到忽视。在心理疲劳状态下,学生的心理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调,如认知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手脑协调性降低、情绪异常等。心理疲劳对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效率造成了消极的作用。同时,它还将影响学生的体质,造成其能量枯竭,出现神经衰弱等症状。

奉化中学作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近年在德育,特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我们还是感到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轻,心理健康程度并不高,学习疲劳的现象也有发生。显然,这种状态对学生的长期学业能力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客观地执行新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降低学生的疲劳感,自然成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2009年3月,我校校长室、教科室及相关部门统一了认识:必须采取务实的措施,降低学生的学习疲劳感。于是,学校经过和市县科研专家的讨论,申请了宁波市的教育规划课题,并成立了学生心理疲劳干预小组,对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开展研究,并逐步构建和实施 “1234”干预模式。该项研究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与实用价值,是富有创新色彩的校本研究活动,其意义在于不仅能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能促进教学绩效与教学管理,还能帮助年轻的心理教师更好地成长。

二、课题实施过程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从 “构建心理疲劳框架”“编制心理疲劳量表”“调研心理疲劳程度”“系统干预模式的开发与实施”四个过程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1. 构建心理疲劳框架:理论上探究核心概念的内涵

这是本研究的第一阶段。课题组成员通过研读文献、合作探究、走访兄弟学校,和高校心理系专家的探讨,初步认为学生的心理疲劳是一个多维度的中介变量。接着,通过对学生的深度访谈, 我们了解到了学生眼中的心理疲劳。鉴于某些客观原因,访谈时间选择在午休与周日下午时段,地点在心理咨询室或寄宿生寝室。访谈都使用了较齐备的记录设备,对结果进行了编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心理疲劳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变化的过程,是长期伴随学生的可预测的现象,可由身体倦乏或压力、目标设置、个性等因素引起或加剧。它分为由生理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与其他因素引起的心理疲劳两类,其症状包含情绪波动、学习效率低下、厌学、生理感受差四个方面(见图1)。

图1 学生心理疲劳内涵框架图

2. 编制心理疲劳量表:开发测评工具,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从文献看,国内并无直接测量学生心理疲劳的工具,这给我们后续的工作造成了困扰,所以开发测评工具就成了当务之急。从心理疲劳的测评历史看,人脑生物电的测定是主流,但对学校而言,测评医学实验指标并无可行性。所以,课题组参考国外经验,利用学校资源,结合专业心理学的统计技术,开发适合测量区域性的高中生心理疲劳量表。我们先编制了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提纲,随机选取高中生进行问卷作答与访谈,然后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提出学生心理疲劳的单维四因子模型。我们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编制了预试题目,然后对宁波和奉化的高中生进行抽样性的测评,对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指标分析,得到了区域性的高中生心理疲劳量表,结果也显示量表的信效度理想。最后,我们和一些心理学教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提高了科学性。

3.调研心理疲劳程度:区域性揭示学生的疲劳现状

课题组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宁波市325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意欲摸清现在高中生的心理疲劳程度与差异。此期间,我们得到了很多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尽管也遇到了学生合作意愿差、问卷统计工作量大等实际困难,但我们还是克服了困难,揭示出区域性高中生心理疲劳的现状。调查显示:三类疲劳在高中学生中比较常见,分别是睡眠状况不佳、对考试感到焦虑与听课效率降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自农村与选修理科的学生疲劳症状明显。导致学生心理疲倦的诱因涉及三方面:首先是自身主观感受的压力太大,心理矛盾冲突大;其次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存在缺陷,效率太差;最后是学生自己不够自信,性格有缺陷,无法与他人和谐交流。

4. 系统干预模式的开发和实施:核心价值成果的体现

根据调研结果和学校情况,我们开发了“1234”网状系统干预模式,其直观图(图2)如下:

该模式体现了干预体系的“1234”,即一个中心、两条原则、三个层面、四个阶段。“1”指一个中心,即为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增进身心健康。“2”指两个原则:(1)实操性,每个阶段的每一个策略设计都有较为详细的操作程序;(2)灵活性,由于心理疲劳的原因较多,个体和团体间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故干预时将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的实施较灵活。“3”指模式开发涉及三个层面,即学校层面、学生团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学校层面包括学校德育策略实施和媒体宣传、校风建设;个体层面包括个体评价、个体反思、个体咨询、个体调节与个体治疗;团体层面包括团体辅导、团体授课等。 “4”表示心理疲劳的干预根据学生疲劳的程度分为四个阶段,即预防期、初步干预期、巩固期与深化治疗期。实施过程如下:

(1)第一阶段:心理疲劳预防阶段

由于心理疲劳的发生是可避免的,所以在干预的第一阶段首先要做好预防。课题组首先将前期的研究结论呈报校长室,得到校长支持,然后召开了德育部门会议、班主任会议、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布置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任务。在班主任会议上,学校指出班级的文化建设对学生的疲劳有很大影响,必须在班中建立精神振作、身心愉悦、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的风气,增强学生内在的激励因素,倡导良性的竞争。在会上,学校还指出班主任的作风必须民主,能鼓励学生增强其自觉性、主动性。学校还建议,为惩戒歪风、激励后进,在班上应形成一套以学生自主诊断性评价为主、班委成员集体诊断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肯定与激励的评价机制中成长。与此同时,学校层面上的德育工作也全面铺开,以期缓解学生的学习倦怠。学校现正努力逐步为师生提供一个满意和愉快的生活工作环境。利用现有的设施或新建、改建健康教育宣传场所,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心理咨询室,保证学校运动场的设备、建筑物的安全,保证足够的卫生设备和水、营养餐供应,全力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就餐环境,使师生都能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环境。最后,由于校园的媒体宣传作用较强,我校也加强了媒体对于心理方面的宣传。特别是教科室编印的《心灵驿站》深受师生喜爱。此外,我校也十分重视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故而开办了校园网络心理教育专栏,由我们学校的心理教师定时对栏目进行内容的填充,及时反映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且进行在线的疏导与干预。策略实施后,学校的健康氛围更加浓厚,学习疲劳现象有所缓解。

(2)第二阶段:心理疲劳初步干预阶段

经过学校层面的预防措施,学生的疲倦有所降低,但仍有部分学生感到压力很大,故我们选出一百余名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初步干预。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学习精神状态较差,学习效率不高,平时学习付出很多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上课容易睡觉,作业不认真做。该阶段我们采取同时段分批次干预的方法,在一个半月约六周的时间内上课,地点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或画室、体育馆,授课形式为心理选修课,教师为三位心理老师与体艺组老师。授课的内容都和学生疲劳的诱因相关,如调整过强的学习动机、学会合理运用高中学习策略等。课题组还创新性地将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课和心理课相结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在课上,教师还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如按摩穴位、自我心理暗示等。从实践看,多数学生能够从课上有所收获,如一些学生学习疲劳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对成绩和名次太过重视,所以他们在调整学习动机这堂课上收获颇丰;有些学生疲劳的原因是无法有效学习,那么对他们而言,提供学习策略课就是重头戏。但是,由于筛选出的学生疲劳的严重程度不一样,故尚有部分学生感觉课程对他们并无实质性的效果,他们也只是象征性地参与。我们也对他们进行了个别的咨询,并对他们说明下一步的巩固性的心理教育计划,他们也表示会继续参与。

(3)第三阶段:心理疲劳巩固阶段

通过课程的设置,学生对学习的非理性追求意识下降,且会有意识地开发对学习的兴趣,学习也更有策略性,学习效率开始提高,倦怠感渐渐缓解。但是,部分学生仍感到学习很无聊,主动的学习意愿差,故我们采用进一步的巩固策略。该阶段将持续两个半月,参加人群基本上也是参与课程的学生,但有极少数学生中途选择退出。本阶段巩固性策略也涉及了学生、家长与任课教师。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也丰富,主要有心理讲座、校园社团活动、团体性辅导等。由于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和对象的复杂性,我们组织了面对不同群体的教育性讲座:有的面向家长,谈谈在家中如何帮助孩子放松;有的面向教师,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分配学习任务与控制作业量;有的面向学生,谈谈如何在备考时段防止疲倦效应,注意睡眠与营养。另外,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还能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放松身心,从点滴的娱乐中获得学习外的放松。我校三名心理辅导老师也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团体性辅导,辅导主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团体辅导中的讨论分享,增强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压力与心理疲劳感的自我认识、自信自尊,增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理解。

(4)第四阶段:心理疲劳深化治疗阶段

在前三个阶段的干预活动后,仍有几个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个负担,学习很痛苦,这样我们就需要进行个案层面的干预,建立个人辅导的档案,针对个体而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联系了这些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将情况告之,请他们配合干预计划。在这些典型案例中,有涉及睡眠焦虑的,有涉及学校恐惧的,还有涉及神经性强迫的。这些个案的辅导策略除了前些阶段所涉及的内容外,我们还应用了生理学的技巧,从医学模式出发,帮助学生进行身心双方面的治疗。

三、课题效果与反思

1.课题促进了学校、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成长

通过课题,学校创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建立了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课题,奉中的家长们也开始了解学生应在家中得到更多的休息,自己应在心理上更加地关注学生。通过课题,学生的心灵更加阳光,学习疲劳程度缓解,干预的100名学生效果尤其显著,症状减轻最多。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师的团队成长,三位心理教师在做课题期间,撰写学术论文数篇,且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相关成果也在省市科研成果与论文等评比中多次获奖。两位年轻老师也因参与研究而迅速成长,并获得相关教研员好评。

2. 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丰富

在课题研究之前,纵观整个心理疲劳研究,几乎是空白。我校从实践出发,积极探索学生心理疲劳的现象,从具体中抽象出四个指标,通过对实验样本大量的访谈与调研,获得科学数据,得出心理疲劳的内涵,并且探索出心理疲劳的形成机制,摸索出周期性发展的疲劳影响机制,这是值得肯定的。由于缺乏科学测量工具,课题组还用科学的方法编制问卷,开发出一套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问卷,作为心理疲劳的测评工具,这些无论从工作量,还是从技术面,都是不容易的,在基础教研方面也是有创新的,是具有科学性的。而且,我们结合校情,开发了“1234”系统干预模式,整个模式以“团体层面——个体层面——学校层面”为隐线,以干预的四个阶段为显线,交叉进行。模式中的策略既简单实用,操作性强,又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稿件编号:100210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奉化中学,315500,电邮:m11n11@tom.com)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作者:陈文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日语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心理疗法于精神病基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