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与美育教育论文

2022-04-3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绘画艺术与美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内容摘要:“绘画艺术体验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批的国家级项目,该项目依托理论性教学研究,以通过使青少年对艺术产生兴趣从趣味性出发逐步形成的美育素质教育,该项目开展期间运用到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究出项目实施的可能性,项目团队对体验馆设计及规划已有较为完善的成果。

绘画艺术与美育教育论文 篇1:

艺术教育的第三条道路

摘 要:艺术教育通常分为侧重实践的专业教育与侧重研究的学术教育,二者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自觉继承蔡元培开创的艺术教育传统和主动适用艺术升格为门类之后的需要,探索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兼得的第三条艺术教育道路。第三条艺术教育道路的重点是综合基础和分流培养,通过人才分工协作的形式,克服艺术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矛盾,实现蔡元培“兼容并包”的理想。

关键词:北京大学;艺术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教育;综合基础;分流培养;蔡元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对于艺术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正在探索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所有艺术人才模式中最为独特。对于北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反思,有助于我们推进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历史。尽管北京大学在1997年才正式建立艺术学系,而且建系之后本科生又经历了广告学、影视编导到艺术史论等方向的变化,但追溯起来,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从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而且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本科教学模式的变化,一方面是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百年传统的发扬。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摇篮。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北京大学自然也受到了欧洲的影响。欧洲高等教育的主要科目很长时间都限于“七艺”,即语法、修辞、辩证法、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七种“自由艺术”。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只有音乐在“七艺”之列。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等,在很长世间里只能算作“手工艺术”,由私人作坊来进行教育。到了18世纪,随着分门别类的现代性的深入,欧洲高等教育的分科体系得到发展,其重要标志就是现代艺术系统的确立。于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由专门的学院进行教育。同时,受到康德区分知、情、意的学说的影响,大学教育围绕德、智、美来展开,美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主要由具体的艺术教育来实施。由此可见,在欧洲高等教育中,有两种艺术教育:一种是注重技能的学院艺术教育,一种是注重美育的大学艺术教育,它们之间的区分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自由艺术”与“手工艺术”之间的区分 [1]。

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得益于蔡元培校长倡导美育。也正因为如此,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从一开始就不同于专科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它要兼顾学术教育和专业教育。学术教育的目的是艺术研究,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艺术实践。与艺术有关的学术教育,主要体现为课程教育,由文科各院系开设课程。与艺术有关的专业教育,主要体现为技能训练,由相关艺术研究机构负责。

尽管北大没有专门的艺术系科,但在文科院系中开有不少与艺术有关的课程。例如,1924—1925年度,中文系开设与艺术有关的课程有(括号中为授课教师):戏曲(许之衡)、戏曲史(许之衡)、普通乐学(肖友梅)、普通和声学(肖友梅)。历史系有:本国美术史(叶瀚)、西洋美术史(授课教师不详,疑为哲学系邓以蛰)。哲学系有:美学(邓以蛰)、美学名著研究(邓以蛰)、西洋美术史(邓以蛰)。英文系有:戏剧(郁达夫、陈源)、莎士比亚之研究(柯夫人)、戏剧史(宋春舫)。德文系有:戏曲(杨震文、海理威、鲁雅文)。1931—1932年度,中国文学系B类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戏曲及作曲法(许之衡)、戏曲史(许之衡)、戏曲(余上沅)。史学系乙类专业有:中国雕版史(赵万里)、东洋建筑史(梁思成)、西洋建筑史(梁思成)。哲學系有:美学(邓以蛰)、美学史(邓以蛰)。外国文学系英文组有:戏剧(贝德瑞)、莎士比亚初步(杨宗瀚)、戏剧史(王显文)、莎士比亚(王显文)、希腊悲剧(余上沅)、易卜生(余上沅)。法文组有:戏剧(贺之才),德文组有:戏剧(杨震文)。从这些课程名称中可以看出,北京大学文史哲和外语院系,有开设艺术类课程的传统。

除了文科各院系的课程教育之外,蔡元培还设立了与艺术有关的专门研究机构,从事各艺术门类的专业教育,如音乐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歌谣研究会等。肖友梅、徐悲鸿、陈师曾、沈伊默等著名艺术家担任导师。1922年将书法研究会和画法研究会合并为造型美术研究会,蔡元培任会长,导师有胡佩衡、盛伯宣、刘子泉、陈半丁等,接受来自校内外的会员。同年,将音乐研究会改为音乐传习所,作为正式的教学机构,对外招收学生。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国乐大师刘天华等担任导师。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宗旨是培养乐学人才,既传播西洋新乐,又传承中国古乐。音乐传习所分本科、师范科和选科三种。本科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不定年限,修完所有课程即可毕业。师范科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分甲种四年制和乙种二年制。选科是专为音乐爱好者开设的,选课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习各种课程,不定年限,修毕选习课程即可结业。音乐传习所划分的这三种专业方向,基本上涵盖了现在的中国音乐教育的三个方面 [2]。

尽管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动荡、战争频仍,但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前,北京大学基本保留了蔡元培任校长时的建制,文理各科齐全,各门类的艺术研究机构齐全且实力雄厚。蔡元培采取这种学科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将美育和艺术教育视为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任何一名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不管他学的是文科还是理科,都要接受美育和艺术教育。蔡元培特别看重美育和艺术教育在提升人的道德素养和智力水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方面的艺术教育类似于现在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尝试培养有良好学术训练和人文修养的高级艺术专业人才。从艺术在欧洲的起源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多半是工匠,没有多少学术训练和人文修养。中国的情况比欧洲要好,书法和文人画很早就重视人文修养,但是从总体上来讲,大部分艺术实践者侧重的是技术训练,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学术教育。蔡元培在综合性大学中开展艺术教育,希望能够弥补传统艺术教育忽视学术教育的不足,培养有深厚学术基础的艺术专业人才。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初期,由于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分并不像后来那么明显和严格,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并对全国的艺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90年代之后,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取得了突破。先是成立了艺术教研室,负责全校的艺术类公共课的教学。随后经过叶朗教授等人的多年努力,于1997年成立艺术学系,2006年成立艺术学院,最初招收广告专业本科生,后来招收影视编导本科生,再后来招收艺术史论本科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之所以没有开展美术、音乐等侧重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本科教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京大学一直只招文理科学生,不招艺术类学生。广告专业侧重创意和营销,影视编导侧重编剧和导演,这两个方向对于专业基础的要求不是很高,借助艺术特长生的渠道,在文理科学生中也可以找到好的苗子。十来年的实践证明,北大完全可以培养优秀的广告策划和影视编导人才。但是,随着艺术升格为门类,艺术学理论成了一级学科,如何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中开展本科教育,成为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更重要的是,由于艺术特长生受到限制,无法借助此渠道物色有一定艺术基础的人才,无论是广告策划还是影视编导,多少都会受到影响。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北大艺术学院将本科专业由影视编导调整为艺术史论,希望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探索一条崭新的道路。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在的艺术教育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技能为主的专业教育,一类是知识为主的学术教育。例如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教育,通常在专业艺术院校中进行;美术史、音乐学、舞蹈研究、戏剧研究、电影研究等学术教育,通常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当然,专业艺术院校也可以从事学术教育,综合性大学也可以从事专业教育。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专业艺术院校更擅长从事专业教育,综合性大学更擅长从事学术教育。如果专业艺术院校要从事学术教育,综合性大学要从事专业教育,就得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避免自己的不足,形成自己的特点。

现在的问题是,这两种艺术教育是否有交叉融合的可能?是否可以形成第三种艺术教育的模式?我想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从总体上看,北京大学本科阶段的艺术教育,明确走的是学术教育的道路。这一点从招生对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本科生与其他院系的本科生一样,都是文理科考生,他们可以像学历史一样去学艺术史,像学哲学一样去学艺术理论,像学管理一样去学艺术管理。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真的像历史系、哲学系和管理学院的学生一样,那么就没有必要将他们集中到艺术学院进行训练,而且也就背离了蔡元培确立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传统。按照蔡元培的构想,北京大学的艺术人才,既要有学术训练,又要有专业技能;既能做出一流的学术研究,又能做出一流的艺术创作。由此可见,蔡元培给北大确立的艺术教育道路,是第三条道路,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兼容并包”。北京大学在这条道路上进行艰难的探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与蔡元培时代艺术专业教育、艺术学术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分野尚不明晰不同,现在它们被截然区分开来了。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含艺术学术教育)的学生来源不同,前者来自艺考生,后者来自文理科生。尽管北京大学现在已经有了艺术学本科教育,但她仍然不招艺考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办好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就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在组建艺术学系的时候,问题并不严峻。艺术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不同,前者是针对艺术研究的学术教育,后者是针对艺术技能的专业教育。艺术史论人才的培养与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可以不同,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从事艺术史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并不涉及艺术实践人才的培养。如果将蔡元培时代分散在文史哲和外语院系的相关教师集中起来,就可以组建艺术学系。从上述列举的开设课程中可以看到,北京大学已经有音乐、美术、戏剧等方面的课程,只是分散在不同的院系而已。如果将它们集中起来,加以适当的补充完善,就可以组建一个很好的艺术学系。这样的艺术学系,相当于美术史系、音乐学系、戏剧研究系、电影研究系、美学系等等的集成。但是,这样的艺术学系并不是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全部。从上述分析的蔡元培艺术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到,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尽管侧重学术教育和素质教育,但是它并不排斥艺术专业教育。

2006年在艺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艺术学院的时候,原本不太严重的问题就被放大了。中国现有的艺术学院都是侧重艺术技能或艺术实践的专业教育,即使有侧重研究的学术教育,也是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专门从事史论研究和教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就显得有些另类。如果顺着建系时以艺术学系区别于艺术系的思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准确名称应该是艺术学学院。如果真的用艺术学学院作为名称,北京大学就突出了自己艺术教育的特色,同时将另类进行到底了。但是,我们并没有采用艺术学学院的名称,而是采用艺术学院的名稱。艺术学院能够没有艺术技能或艺术实践教育吗?抛开名称上的因素,没有侧重艺术技能或艺术实践的专业教育,还符合蔡元培开创的美育和艺术教育传统吗?

经过多年的摸索之后,北京大学艺术教育走出了一条独特道路。首先是综合基础教育,其次是分流专业培养。

先谈综合基础教育。北京大学的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教育,不同于任何高等院校的相关教育。同样作为学术教育,在其他高等院校也都是侧重不同的艺术门类。例如,美术院校或美术专业侧重美术史论,音乐院校或音乐专业侧重音乐史论,戏剧院校或戏剧专业侧重戏剧史论,电影院校或电影专业侧重电影史论,舞蹈院校或舞蹈专业侧重舞蹈史论,如此等等。但是,北大艺术史论本科专业要学习所有艺术门类的史论知识。打通各艺术门类的史论基础教育是可能的吗?不同艺术门类的史论知识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本科生能够承受这么大的知识量吗?

我想这些问题通过合适的教学设置和课程建设是可以解决的。北京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过文科实验班的探索,进入文科实验班的同学要学习文史哲三个门类的基础知识,它们之间的跨度比不同门类的艺术史论知识之间的跨度要大得多。在文科实验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培教育,更是打通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之间的壁垒。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涉猎知识的范围越来越广,完全有能力突破学科之间的区隔。当然,综合基础教育并不等于不同知识的简单相加,还涉及教学方式的变革。只有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综合基础教育。

再谈分流培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论本科教育的综合基础教育在前三个学期完成,第四个学期开始分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可选择进入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文化艺术管理三个方向进入更加专门的学习。艺术史论侧重研究,属于有关艺术的学术教育范围。戏剧影视文学侧重创作,属于有关艺术的专业教育范围。文化艺术管理侧重组织和领导,随着艺术由个人手艺向团队制作方向发展,组织和领导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由此,我们在一种特殊的意义上克服了艺术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实现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艺术教育理想。之所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意义,原因在于我们并不指望培养三者都会的通才,而是通过不同方向的人才的合作,来克服艺术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实现“兼容并包”的理想。如果说单一的专业教育是现代艺术教育的特征,综合的素质教育符合后现代思想的旨趣,那么是否可以说北大艺术学院在实践的这种综合分流、分工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当代社会的需要呢?

参考文献:

[1] Paul O. Kristeller. The Modern System of the Arts: A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in Peter Kivy ed. Essays o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992:3-64.

[2] 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67,198-200,208,286-289.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彭锋

绘画艺术与美育教育论文 篇2:

“绘画艺术体验馆”项目实验及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绘画艺术体验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批的国家级项目,该项目依托理论性教学研究,以通过使青少年对艺术产生兴趣从趣味性出发逐步形成的美育素质教育,该项目开展期间运用到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究出项目实施的可能性,项目团队对体验馆设计及规划已有较为完善的成果。为响应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为目的而开展的本课题研究项目,绘画体验馆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人群了解绘画、喜欢绘画,让青少年对绘画产生兴趣并能积极的投入到艺术的海洋中。

关键词:绘画艺术体验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素质教育

一、“绘画艺术体验馆”项目简介

艺术绘画体验馆申报于2019年5月17日,属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我们的团队总共四位组员,由一名指导老师和三位成员构成,指导老师是汤澜老师,汤澜老师多年对于美术教育方面的学习以及对青少年美术教学实践的实际操作,对本课题的实施提供可行性的方案建议。三位成员分别是主持人蒲昌毅、财务管理孟繁孟、实践宣传黄琪龙,该绘画艺术体验馆是针对青少年人群而设置的,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除了学习还应该多增加他们的素质教育,这样多方面的知识相融合教学才能够达到较好的学习成果。“绘画艺术体验馆”一共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空间感知区,光影感知区,色彩感知区,作品展览区还有学习交流区,每个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二、“绘画艺术体验馆”项目实施内容

1、场馆整体设计及分区应用。“绘画艺术体验馆”馆区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A.空间感知区:我们准备通过线条的排列,3D墙绘和地绘作为这个展区的主要展出形式,通过视觉冲击,让体验者了解到我们作画的基础就是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展示出三维的立体感,以此带动体验者的兴趣。B.光影感知区: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光照和阴影,你看到的每样东西都是通过光影反射形成它的形象。视觉上,光影帮助我们辨别事物,认知他们的材质、尺度和透视。所以如果要让我们的绘画创作更加自然、有动感且真实直观,正确理解光影效果就变得非常重要。C.色彩感知区:通过色彩及光源光线的变化及排列帮助体验者更好的理解色彩,色彩来源于光,光线照射在各种各样的物体上,这些物体所反射出来的光是什么颜色,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什么颜色,所以色彩是我们通过眼睛、脑袋等感官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强大的作用,会让人产生联想。而在绘画创作中,色彩赋予了绘画作品的生命力,通过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不同的情感,闻一多曾说:“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d.作品展览区:会展出各種各样的美术作品,每个人都可以投稿参展,旨在交流绘画创作经验,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点,提高体验者的艺术素养。e.学习交流区:为体验者提供绘画创作的场地,让大家可以在馆内灵感来了也能即兴创作,还可以每天都来画画,一起交流学习,还会不定时的邀请高校名师来进行绘画演讲,绘画示范,不定时的组织绘画爱好者一起出去写生创作。

2.在青少年中推广的可行性分析。艺术是创意的灵魂,艺术家是创意发展产业的中坚力量,艺术的理念和思想是创意产业来自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未来大师正式在这批青少年艺术家中诞生,所以在黄石尽早发现并培养出一批青少年艺术家势在必行。鉴于此我们理出了绘画体验馆在黄石青少年是推广的可行性计划,通过一系列方案措施在黄石的艺术市场的繁荣创造出良好的土壤环境,培养出更多的艺术家,使黄石成为我国的艺术城市。(1)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理性思维。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理性思维是绘画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在青少年阶段,外面世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好奇心可以让他们对世界万物充满兴趣。他们喜欢把眼中的新鲜事物通过画笔描绘出来,即使是一个细小的事物,孩子们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它们更具体的结构组成,更丰富的颜色变化,这样才能把事物最本质和最传神的美描绘出来。这种观察方法也可以大大提高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孩子以后不管是学什么学科都有一定益处。(2)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许多造型的形式和色彩的组合都是可以根据孩子们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主观的创造的,这就给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训练平台。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受到许多社会附加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有更宽广的想象空间,由此可以产生许多自由想象的形式,这是成人所不具有的优势。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只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即可,这一点看似会跟第一点有矛盾,其实不然。一则要看画什么东西,二来要看孩子的认识阶段。如果是写生的话,那就让孩子先仔细观察,尽量忠实于原物,在可以准确把握写生物体的基础上可以让她尝试变形和各种自由的变化。有的则是纯粹的想象画,但实际上这种想象画里的各种造型元素还是来源于孩子们平常的观察。(3)培养较高的审美素养。培养较高的审美素养是学习绘画的较高层次,也是最不需要刻意培养的一项。只要让孩子学会带着感情去观察周围事物,并不断接触各类美好的艺术品和艺术形式,审美素养自然就会提高。多带孩子去一些装饰漂亮的环境活动和体验,孩子对于造型和色彩的敏感自然会提高,例如说宜家。有机会让孩子看一些大师的画册,去美术馆参观,这些都是必要的。同时,也要多接触各门类的艺术精品,电影、音乐、舞蹈等等,这些都将促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4)培养兴趣爱好特长。获得独立人格,可以把兴趣与志向培养成一定的关系,每一个人想做的工作如果是自己喜欢的自己的爱好,那么他做起来非常有动力事半功倍,更容易成功。即使没有从事自己的爱好,只是把爱好当作工作之余解压的消遣,也还是可以对实现志向有所帮助,毕竟爱好提高了生活情趣,给了大家信心和勇气。(5)保持身心健康。让孩子自由画画也是让孩子的心里得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孩子内心的抑郁,心理上的负担不会像大人那样通过和几个真心朋友谈谈心求得散发,他们没有这个能力,而绘画,特别是自由画是孩子心理的自诉,孩子平时无法表露的内心矛盾可以从中得到发泄,使心理负担减轻,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3、线上推广应用。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线上推广,在绘画艺术体验馆宣传海报及入馆处张贴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图片以方便体验者及时添加,实时掌握体验馆场馆动态并随时获取到艺术新动态。通过线上推广应用方式不定期上传名家名画供观者赏析,只有大量的知识输入才有足够的创意可以得到输出。微信公众号是目前最为普遍也是最被大众所接受的线上推广方式,绘画艺术体验馆公众号除了发布名画赏析,也会相应的发布写生活动信息以及优秀学员作品,开放线上交流版块,让参与者可以随时随地的畅所欲言,更便捷的谈论艺术各自抒发己见。在微信工作号上及时发布一些活动照片(外出写生的照片,大师来上课的场景图片等等)原创内容发布,刊文发布做到一个星期最少三篇,做到每天和粉丝互动。

三、对青少年绘画艺术的普及以及提升艺术涵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适合孩子学习的技能之一。我们绘画艺术体验馆能培养青少年的感知能力,画画主要靠视觉和触觉的感受进行,感觉是人发展认识的前提,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能通过画画培养。

1、丰富孩子的情感,画画过程中,孩子可以用画笔在纸上尽情挥洒,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时,学习画画又能陶冶情操,增加孩子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更高级的享受。2、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孩子通过创作绘画作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创造力与想象力得以提高。3、发展思维能力。孩子通过观察得以培养的视觉思维,通过创造视觉符号表现认识、发展智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发展。而学习画画可以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的完善。4、提高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画画以动手操作为特征,运用画笔、颜料和画纸,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从而让孩子以更丰富的经验进行各种实践活动。5、培养丰厚的文化修养。通过欣赏绘画作品,开拓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情况,了解艺术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学习分析和评价的思维技能,提高审美感受力和判断力。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对于艺术来讲,比画技更重要的是素养,现在的穷,穷的不是物质、不是文化,而是艺术素养。没有基础的审美观,只追求实用,这种现象就是生命枯萎的开始,而枯萎剥落出的是人最粗俗的一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校全面的教我们科学文化经济礼仪道德廉耻,唯独欠缺了艺术素养的重点培育。而我们的“绘画艺术体验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青少年的艺术涵养:1、从艺术历史入手。所谓的艺术素养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文化层面、另一个是视觉层面。所以作为绘画者来说,知道歷史兴衰路程对于艺术素养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体验馆会带领大家从西方艺术史、东方艺术史、当代艺术史等深入了解其多样的艺术形式呈现,包括绘画作品、历史建筑、电影、文创产品等。探秘背后承载的变迁、文化、宗教等。这是艺术的文化语境,更是培养艺术素养的底层知识。因为历史中有某种相似性,是一只在重复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在艺术鉴赏中学习提升。我们在赏析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中间的联系和线索,这能帮我们去思考问题。思考哲学、经济文化、媒介素材、艺术技巧等四个方的来源和特点、以及未来艺术在历史趋势下又将如何发展。2、去世界看看人类表现得极限在哪。如果从绘画上的修养来说,要趁早、趁年轻的时候,多到国外看一看是很很要的。我们会定期组织学生去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游学。列如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画家们在色彩方面,在造型方面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他们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去的,每个人都自己的一生去研究绘画,很值得我们学习。3、发现自己的长处,做到极致。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画的很好,就会想那么办?我一辈子也做不到这么好。但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一样的。要说差异的是,所有的聪明人会给自己营造一个非常恰当的生产环境。

比如说我是一个教画画的老师,我就在教学这个地方做到极致;比如说我是个画场景的画家,我就在场景这个地方做到极致。我们看到别人好的作品,要明白他是生长出来的,它的环境、语境、工作氛围和画家的一辈子诉求,是有个背景在里边的。每个人都无法超越,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一番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水,这条鱼就会长得很大。而我们绘画艺术体验馆就是为了发现每个人自身的长处,对于构图、色彩、空间等等方面擅长的部分,找到了就会发现你要营养到处都是,哪怕早晨起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对今天的绘画都有好处。

三、结语

绘画艺术体验馆项目由于受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影响,无法完成线下实操的体验,绘梦团队从线上传单的发放收集数据,从线上收集多方面的理论依据完成创新创业大赛策划书的撰写,为绘画艺术体验馆提供更充分的理论可行性分析并进行宣讲。该课题项目为响应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这一为目的而开展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青少年素质教育范畴,在青少年对绘画产生兴趣并能积极的投入到艺术的海洋中的同时还可以为更多的高校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绘画艺术体验馆的项目研究为是否每一个人都有学习艺术的潜力,通过该体验馆的分区体验,是否每个人都能像艺术家一样的看事物并且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体验者大脑的创造性潜力,从而在日常生活、学习、 工作中获得一种新鲜的富有创造力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论迈向新世纪的美术素质教育——审美文化与美术素质教育[J]. 谢雱.中国美术教育.1998,(02)

【2】论美术教育中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J].孟晓凤,谢笑添.教学与管理.2019(18)

【3】美术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G].曹晓勇.艺术大观.2020,(19)

项目名称:“绘画艺术体验馆”——针对青少年绘画艺术的普及及提高艺术素养 项目编号:201913256013

作者:汤澜 蒲昌毅 孟繁孟 黄琪龙

绘画艺术与美育教育论文 篇3:

浅析儿童剧之校外艺术教育的功能

摘 要:校外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提升校外艺术教育质量,就必须引入更加创新的教育素材和模式。虽然儿童剧在我国儿童教育领域盛行已久,但是大部分教育主体对儿童剧的校外艺术教育功能认知并不全面,导致儿童剧在校外艺术教育体系的应用趋向片面化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儿童剧之校外艺术教育的功能,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从而发挥儿童剧教育价值,促进我国校外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儿童剧;校外艺术教育;功能

前 言

儿童剧不仅是一种新颖的教育资源,也容纳着极为优渥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元素,是提升儿童艺术品位的优质素材,近年来在校外艺术教育领域备受推崇。从儿童剧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来讲,它可以多维度完善儿童的艺术素养。基于此,我们应该透彻了解儿童剧之校外艺术教育的功能,以期充分整合利用儿童剧教育资源,使校外艺术教育体系焕发新的生机。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简单剖析。

一、儿童剧可以弥补校外艺术教育体系的缺陷

综观我国儿童校外艺术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在其结构体系中存在诸多缺陷。首先,儿童校外艺术教育并没有受到教育主体的足够重视,无论是儿童家长还是校外艺术教育人员,都将校外艺术教育理解为一种消遣式的活动项目,而没有将校外艺术教育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推进和落实,不仅导致校外艺术教育沦为形式主义,也无益于儿童艺术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儿童一般处于较低的年龄段,艺术基础和学习理解能力都比较薄弱,部分教育主体在对他们实施校外艺术教育时,陷入了揠苗助长的误区,往往会开设一些难度较大、内容比较深奥的艺术课程,不但会带给儿童严重的理解压力,甚至会引发儿童对接受校外艺术教育的抵触情绪,这对儿童自主学习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也是现阶段儿童校外艺术教育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儿童剧应用于校外艺术教育可以产生诸多益处,其中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儿童剧可以妥善弥补上述缺陷。首先,儿童剧具备良好的教育优势,不仅非常适用于校外艺术教育,而且其本身就属于一种系统化的艺术教育课程,教育主体只要根据教育目标稍稍加工,就可以收获满意的教育效果,从而改善校外艺术教育形式化的不良局面。其次,儿童剧兼具了教育性和娱乐性,对于刚刚接触校外艺术教育的儿童来说,不但参与难度不大,而且能够激发儿童的自主能动性,既显著增强了校外艺术教育质量,也使校外艺术教育体系更加健全。[1]

二、儿童剧可以丰富校外艺术教育内容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蓬勃推进,校外艺术教育的内涵与理念也被重新定义,儿童在艺术教育中的学习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给校外艺术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主体想要通过校外艺术教育促进儿童各项艺术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校外艺术教育内容的规划方面倾注更多创新元素,使教育内容能够适配、满足新时期儿童的实际需求。但是从以往的校外艺术教育情况来看,教育内容是比较单一的,教育主体一直无法突破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桎梏,校外艺术教育内容基本局限在简单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课程中。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有两点:第一,上述课程固然属于校外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常见的校外艺术教育内容,但是教育内容如果仅限于上述课程,就会阻滞校外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致使校外艺术教育禁锢在灌输式教育法和填鸭式教育法中,这既有悖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也难以推动我国校外艺术教育的长足改革;第二,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会极大程度地削弱校外艺术教育效果,儿童接触不到丰富的课程内容,艺术素质自然得不到全方位的开发与培育,导致儿童无法成为校外艺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从儿童剧的形式种类上来讲,其可以划分为小话剧、小歌剧、小童话剧、快板剧、朗诵剧、哑剧以及小戏曲等等,从儿童剧的特点来分析,其不仅蕴含着充沛的知识,也兼具了形象性、趣味性、故事性以及教育性,这些对于校外艺术教育來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此,将儿童剧引入校外艺术教育所产生的第二大功能,就是儿童剧可以丰富校外艺术教育内容。首先,与传统校外艺术教育内容相比较,儿童剧属于一种集成式的艺术教育课程,它不仅兼具了其他艺术课程的特点和作用,而且还实现了对基础艺术课程的整合,所产生的教育合力是不可估量的。其次,儿童剧的体验成分是传统艺术教育课程无法媲美的,以往的艺术课程大多是教师教,儿童跟着做、跟着学,儿童的思维受教师主导,所处的位置是非常被动的,在这种条件下,儿童很难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在艺术领域想要获得更高造诣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小了。儿童剧在校外艺术教育中最显著的优势就是更强调儿童的学习体验,这个体验包括兴趣、情感、思维以及行为等多个维度,儿童不但可以积极自主地全面参与到艺术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从而使校外艺术教育效率产生质的飞跃。

三、儿童剧可以赋予校外艺术教育德育功能

在我国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一切教育内容都追求五育并举,即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其中德育排在首要位置,这不仅深刻地说明德育为教育之核心,也为新时期的校外艺术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除此之外,著名艺术教育学者郑茂平先生曾经提出“艺术教育不是一个科目,艺术教育关乎心灵,是人的基本素质,专业艺术教育离不开品德熏陶”,这一理论进一步凸显了在儿童校外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就儿童校外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而言,教育体系的模块结构并不平衡,大部分教育主体只注重向儿童输出艺术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德育元素的渗透,不仅致使校外艺术教育丧失了德育功能,也有碍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儿童剧的创作素材源自平实的生活,但是其反映出的思想内涵是高于生活的。儿童剧的剧情浅显易懂且生动有趣,儿童在观赏或参与儿童剧表演过程中,不仅会潜移默化地接受优质道德思想以及精神品质的熏陶,而且还能把这些积极的情感以及优良的品质代入到日常生活中,一方面促使儿童做到知行合一,实现校外艺术教育中“教学做”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校外艺术教育体系中德育功能的缺失,从而引领校外艺术教育也加入我国立德树人的大部队中,显著增强校外艺术教育的育人品质。[2]

四、儿童剧可以帮助儿童领略艺术之美

审美情趣是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儿童的审美情趣是校外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只有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才能赋予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使他们拥有可以自主生产积极情感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关于美的体验内化升华,产生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表面上看培植儿童的审美情趣只是一项艺术教育内容,深入剖析后我们可以探知到,审美情趣实际可以延伸到儿童健全人格的培育范畴。但是从过往的校外艺术教育情况来看,儿童审美情趣的培育效果差强人意,大多数儿童对艺术之美都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体悟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主体采用的艺术教育方法和内容都不够科学。儿童剧之于校外艺术教育的功能表现在多个层面,其中最卓有成效的一项功能就是儿童剧可以帮助儿童更透彻、更全面地领略艺术之美。[3]首先,儿童剧容纳了多种艺术元素,这一优势不仅顺利打开了儿童的艺术视野,也为儿童审美情趣的提升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其次,由于儿童剧艺术表现形式以及题材的多样性,所衍生出的美育效用也是不可估量的,通过观赏和参与儿童剧表演,儿童不但可以获得思维品质与艺术技能的强化,也能体察、领略到无限的艺术之美,进而得到智慧心灵的启迪,这些都可以让校外艺术教育迈入更高的层次。

五、儿童剧可以激发儿童探索、创造艺术的兴趣

校外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儿童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更关键的是要培育儿童自主探索、创造艺术的意识与能力,使儿童能够将课外艺术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并养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艺术思维品质。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兴趣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众所周知,儿童对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表层,各项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处于启蒙阶段,他们一切主动学习行为都源于兴趣,兴趣也是提升儿童课外艺术学习效率的原动力。将儿童剧应用于校外艺术教育所产生的激趣功能是非常强大的,不但可以调动儿童自主参与校外艺术学习的内在动机,也能充分唤醒儿童对于探索艺术、创造艺术的心理期待。一方面显著强化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挖掘了儿童的艺术潜力,另一方面助推校外艺术教育收获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从而使艺术学习成为儿童的内源快乐以及生活方式。首先,儿童在观赏和参与儿童剧表演过程中,思维和情感都是动态化的,儿童不但可以自主将思想感官代入剧情中,也能通过自身的内化生成更多随机性的学习资源,进而有效激发儿童探索艺术的兴趣。其次,虽然儿童的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都有待完善,但是他们通常思维活跃,被新奇事物吸引后,就會产生极为强烈的创造欲望,这种思维特质与儿童剧的校外艺术教育功能不谋而合。儿童剧的内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儿童来讲,就是新颖而奇妙的事物,儿童在探索、欣赏、认知儿童剧过程中,不仅可以收获优渥的人文知识和精神体悟,也能将收获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其他思维情感体验有机整合,产生浓厚的创造艺术的兴趣。可以说儿童剧宛如星星之火,在校外艺术教育中点燃了儿童有待开发的艺术荒原。

六、结 语

总而言之,经过对儿童剧在校外艺术教育中应用功能的剖析,我们了解到儿童剧教育功能之强大、影响之深远,都是传统校外艺术教育模式不可比肩的。基于此,相关教育主体应该秉承以生为本、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新时期的校外艺术教育中积极引入儿童剧,多角度弥补校外艺术教育体系缺陷,多层面培育儿童的艺术修养及综合能力,全方位彰显儿童剧卓著的艺术教育优势和功能,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进程。

(甘肃省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

参考文献

[1] 赵蕊.浅析当代儿童戏剧创作的艺术表达[J].戏剧文学,2019(10):82-85.

[2] 彭韧.浅谈儿童教育与儿童剧艺术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9(17):213-214.

[3] 景俊美,王松.当前中国儿童剧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戏剧文学,2019(04):4-8.

作者:马晓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固体废弃物绩效审计论文下一篇:资产负债表审计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