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媒介接触目前,国内外的专家还没有对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国学者谢金文将其定义为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加拿大媒介素养学者JaneTallim认为媒介素养是筛选、分析那些每天由各种媒体传递的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受众批判性思维反作用于媒介的能力。

第一篇: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安徽地方大学科研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高校科研管理是促进高校科学技术繁荣的保障,也是促进科研人员素质发展的根本。科研管理创新的实质是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模式,健全管理组织结构、明确机构职责,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服务保障平台建设,从而使科研管理从管理人转向服务人,实现高校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与学科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安徽地方大学;科研管理;创新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安徽省高校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目前,安徽省高等教育已颇具规模,发展重心也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

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标志着高等教育全面进入内涵建设的发展阶段;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高校的学术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则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安徽省地方大学的实际出发①,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顺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趋势,以科研管理理念创新为先导,探讨构建适应安徽省地方大学科研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期通过科研管理提高高校科研创新的质量、数量与效率,进而提升高校对国家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贡献度。

一、高校科研管理的本质及价值

高校科研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管理,其根本任务是保障高校科研系统有序地运行,是高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在这个子系统中,科研规划、组织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评价和科研交流等各方面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序运行的整体。

高校科研管理具有独特的制度价值。依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在技术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也能实现经济增长,即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大学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见解有许多相同之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包含对思维观念、组织体制、分配制度、投入机制等要素的创新,通过组建高素质管理队伍、实施创新管理方法等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结合的客观需要,也是繁荣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及保障。

二、安徽地方大学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安徽地方大学的科研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力量分散,缺少长期性、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目标;科研整合程度低,使科技资源和成果难以共享;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能得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等。这种状况已不能适应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甚或成为障碍,因此,进行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一)科研管理组织结构不完整

在科研体制结构方面,安徽地方大学已形成校院或校系的二级管理体制。在实际运行中,二级管理部门的权力存在明显的等级性。美国学者伯恩鲍姆把引用大学组织按照职责和控制构成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层次、管理层次和决策层次。他强调技术层次的职责包括主要教师承担教学、研究和服务;决策的职责是使人相信学校能够适应变化不定的外部压力,由董事会和校长承担;管理人员所代表的是管理层,它居于上述两个层次中间,保护教师和研究人员,并解决其技术方面的问题[1]。因此,强调以人为本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目标是以“柔性管理”手段服务于教学、科研,组织和协调技术层与决策层的联系。科研的管理结构是围绕科研管理的内容而建,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竞争的不断加剧,不同学科间的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科研组织分化、组合速度加快,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以及灵活交叉的科研管理成为新的趋势[2]。除了注重建立传统纵向管理结构模式外,更要注重建立以项目为主体的横向科研管理组织结构。

(二)科研管理人员编制匮乏

一方面,安徽地方大学管理队伍出现“高龄化”

(78%人员在35岁以上)特点(以安徽大学为例),年龄结构单一,有管理理念趋同和创新趋弱的情况。另一方面,整个队伍有低学历倾向,这很难保证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而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理论与实际的管理能力是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3]。为此,在建设科研管理人才队伍时须考虑:1.科研管理队伍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一是增加年轻且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人才参与实践管理的机会,并保持与实践丰富管理人员的有效沟通。二是对于年龄偏大的经验型人员,制定长期有效、适时的培训计划,完善更新其知识结构。2.营造良好的管理队伍氛围,加强创新团队意识的培养。大学科研管理队伍中团队意识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团队的精神建设。和谐融洽的团队气氛是培养团队创新意识的前提,这就要求为管理人才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放的国内外交流机会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并在群体最大智慧和力量上实现优势叠加,提高管理效益[4]。

(三)科研管理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笔者在对安徽地方大学科研管理机构走访时发现,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上强调过程管理、控制管理,如多层级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从立项一直到结果考核有冗长的审核程序,对科研结果则是重视传统形式论文定量评价,轻视研究成果转化;在运行机制上轻视权责界定,忽视信息的有效沟通(网络平台建设不健全等),强调权力等级关系。由于高校的科研管理在管理对象上有不确定性和不便测性,故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当秉承以激励为主、控制为辅,以结果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的管理理念[5]。由于高校科研管理是以提高办学和科研质量为根本之要求,因而,高校科研管理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公平合理、支持重点、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几个方面[6]。高校科研管理运行的保障机制必须牢牢围绕管理理念和原则来进行。同时,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普遍较低,需要建立从申请立项开始到最后结束等一系列行为约束机制,保证科研结果的最大转化。

三、安徽地方大学科研管理创新的策略与路径

要实现从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转变,高校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构必须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整合学校科技资源,推动科研队伍的迅速发展,集中学校研究力量,使学校科技工作质量持续提高,最终实现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

安徽地方大学科研管理在理念上必须实现从对教师及科研人员的传统管理向以知识为对象、以人为本的转变。学校科研工作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目标,以促进知识转化生产力为中心,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现代科研管理观念,从管理人事走向管理知识,在学校中营造知识共享的学术氛围。在制订科研发展战略规划、设计科研管理制度、实施科研管理计划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导作用,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调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健全管理组织,明确机构职责

考虑到安徽地方大学的层次、各校学科发展水平的差别,科研组织建设方面各高校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增设下列机构或在现有机构基础上配置相应的人员编制,完善下列职能:1.科技开发处。为了同各省、市、地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科技合作,积极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在科技转化、人才培养、教育、区域经济战略规划咨询等方面建立多种合作项目,有必要建立专业的科技开发处。2.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为了争取国家资源的支持,协调组织国家级基地的申报建设,推动学科交叉,充分挖掘院系的科研资源,以及争取社会资源,服务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管理办公室。3.设立科研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办公室,积极保护高校的科研成果。

(三)优化高校课题组管理机制,建立弹性的科研评价体制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尽最大努力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创新的积极性。高校要本着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根本原则,结合本校实际,从目标激励、管理激励、协作激励、竞争激励、团队激励、精神奖励等方面设置全面的激励措施,适当加大奖励力度。同时,为应对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评价机制也要进行相应改革。高校需要改变以往注重定量和个人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四)构建科研信息平台,发展科研管理创新

要大幅度提高高校科研管理的效率,必须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环境,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简化烦琐的办事手续和工作程序,保障高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

调动高校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对提高国家和地方的区域创新能力,应对经济市场变化,以及实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学科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整体实力的提高等有赖于高校科研创新工作的发展水平。

注释:

①笔者选取五所安徽地方大学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安徽大

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

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美]伯恩鲍姆;别敦荣等译.大学运行模式[M].青岛:中

国海洋出版社,2003:18.

[2]王清,江海宁.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对我国高校的

启示[J].煤炭经济研究,2007,(11).

[3]卢宝华等.论科研管理队伍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科

技论坛,2003,(4).

[4]马卫华等.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团队建设思考[J].华南理

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张远军,胡胜强.高校科研管理理念若干思考[J].陕西

行政学院学报,2009,(4).

[6]宋伟.论高校科研管理的原则[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2,(6).

作者:蔡华钊 怡炜

第二篇:安徽大学生媒介接触与使用情况调查

【关键词】媒介素养 大学生 媒介接触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还没有对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国学者谢金文将其定义为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加拿大媒介素养学者Jane Tallim认为媒介素养是筛选、分析那些每天由各种媒体传递的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受众批判性思维反作用于媒介的能力。对媒介素养的认识虽然众说纷纭,观点不一,但多数学者大体上将媒介素养分为三部分——批判性认识媒介的能力,利用媒介获取自己所需要信息的能力,参与媒介的主动性。

大学生是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鲜事物接受迅速的群体。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公民素养。近年来,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纷纷组织了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作为中等城市代表的合肥,这一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状况与上海、南京等发达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我们在合肥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鉴于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城市,高校众多,我们把这次的调查范围放在本科生内,按照一本、二本、三本等级原则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合肥炮兵学院和新华学院等8所院校,每校60份问卷。问卷调查对象选择了最能代表该校特色的专业,比如在中国科技大学选择了物理专业(基础学科),安徽大学则选择了哲学系(文科类),合肥工业大学选择电子科技专业(工科类)。按各专业分四个年级,每个年级15份(新华学院三个年级)。如果该校有涉及新闻传播类的专业,则在此专业再发放问卷10份。由于合肥地区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安徽省,故本调查对于安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实际回收为505份,有效问卷4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76.9%,女性23.1%,文科30.9%,理生69.1%,大学本科一年级为22.0%,二年级为28.0%,三年级为36.0%,四年级占样本总体的14.0%。

问卷调查外我们还选择了数十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其结果同样印证了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并让我们对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限于篇幅,仅呈现和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中的媒介接触与媒介使用情况。

1、媒介接触时间:网络最多,电视最少

合肥地区大学生每天接触各种媒介的具体时间是多少呢?问卷要求被访者回忆自己平均一周使用媒介的时间,经过综合计算得出:合肥大学生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为59分钟,广播31分钟,杂志24分钟,报纸22分钟,电视15分钟,我们与2004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南京大学进行的同类调查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制作了“表一”和“图一”。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网络接触时间最长。相比之下,合肥大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或网络接触时间均远远落后于上海和南京两座城市,由此也看出发达城市和中部城市大学生利用媒介的意识还有差距。合肥作为中等省会城市,经济建设处在快速发展期,大学里的校园建设的条件有限,很少有寝室里装有电视,校园局域网的铺设也只是几个学校完成,种种硬件的限制使合肥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状况有着特殊性,但在中等城市中又有代表性。比如,从广播的收听时间上来看,与前两座城市的差距最小,这也和广播媒介对硬件要求不高有关。

2、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与报纸平分秋色,人际传播不容忽视

合肥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怎样?他们最希望获得信息的媒介是什么?他们更多通过什么媒介了解在合肥本地发生的事件呢?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各媒介均有涉及,在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中,27.3%、24.8%的人分别选择了网络和报纸,占据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比例;在最希望获得信息的媒介中,40.9%的人选择了电视,占压倒性比例,报纸和网络分占18.6%和17.6%,这与其它城市的调查中区别极大;在获得本地新闻的途径中,报纸、听别人说、广播各占28.8%、24.8%和21.6%,电视以13.1%的选择率也占有一定份额。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报纸的接触度和信任度基本平均,属于主流媒体。电视是最希望获得信息的媒介,可以看出青年学生对电视特殊的情感。在上大学后接触电视变得不方便,反而激发起大学生看电视的渴望。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也是和当前网络的快速发展相一致的,学生在上网娱乐、学习的同时可以很方便地浏览新闻。在获得本地新闻方面,调查结果显得相对多元化。因为本地信息往往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环境甚至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所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反而成为不容小觑的传播渠道。

3、媒介接触动机和内容:娱乐战胜了资讯

现在大学生接触媒介都在干什么,对于媒介的使用是否恰当和健康,直接反映出他们对于媒介的态度。

有关大学生报刊接触的主要目的,四个选项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有关大学生网络接触的主要内容,四个选项的选择情况如下表:

有关大学生收听广播的主要内容,选项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图表的数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无论接触的是报刊、网络或广播,其结果都惊人的一致。他们更多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娱乐休闲方面,媒介最主要的功能——提供信息,反而在大学生群体那里位居其次。不过,针对不同媒介,接触目的略有些不同。

在接触报刊的主要目的中,除了休闲娱乐和了解信息两大首要需求外,41.9%的同学选择了学习知识。报纸作为传统媒介,它的严肃性、公信力和知识承载能力在大多数同学那里得到肯定。在网络接触中,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和信息寻求,大多停留在看客的层面,而实际参与互动的只有28.8%。大学生经常登陆的网站是新浪(55.1%)、腾讯(48.3%)、搜狐(41.5%)、雅虎(32.6%)、网易(28.8%)。由此可以看出,90年代末成长起来的门户网站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这些商业门户网站的资讯内容丰富,还带有电子邮箱等私人网络空间服务,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仅次于新浪的腾讯,在我们后期的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并不是有意去打开网页,而是在登陆QQ时,网页自动弹跳出来,顺便打开而已,也印证了合肥大学生上网的娱乐性质。

4、报刊接触:“刊”胜于“报”

合肥大学生报刊的接触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如下图所示: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无孔不入的现代传媒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媒介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怎样和媒介打交道,怎样利用它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它所控制,这是每一个现代公民,特别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合肥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中,我们发现,代表合肥地区准知识阶层的大学生,对于媒介性质的理解力和利用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里,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各大专院校应该尽全力完善媒介接触的硬件设施,比如铺设校内网,在宿舍楼里安装电视等,硬件和技术对大学生的媒介观念影响很大,不能让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知识文盲”。其次,根据自身情况开设媒介素养公共课,或者以讲座的方式,教授大学生利用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媒体使用习惯。第三,利用本校或者外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力量,普及传媒知识,引导学生接触媒体行业,打破大学生对传媒的神秘感。最后,我们认为素养教育最为重要的还是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大学生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清醒、独立和自由。

(感谢刘凤仪、李树娟等同学对问卷调查的帮助,感谢欧阳艳琴、杨露、李燕华、张欣、高东九等同学的统计支持。本文是姜红主持的“2007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07sk043。)

参考文献

[1]孔祥武,南京地区媒介素养接触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2]蔡帼芬等,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马移萍,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导刊,20052

[4]淘喜红,王艳等 武汉市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报告[J] 教书育人,20066

[5]刘佳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2063

[6]水延凯等,社会调查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作者姜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朱静: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郜磊 姚少宝

作者:姜 红 朱 静

第三篇:安徽中医药大学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安徽中医药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药学2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将于明年招收首批博士生。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是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新安医学及其特色治法研究、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医证候规范化及其实质研究、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以及腧穴效应特异性、针灸临床应用研究等研究方向,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脑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等重大疑难病症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

基地,设有安徽道地中药及复方的药理研究、中药资源品种与质量研究、安徽道地中药的加工与开发研究、中药新技术与新剂型研究、中药活性物质筛选与结构改造研究等研究方向,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中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徽中医药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该校已经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多层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综合竞争力和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取得,也填补了安徽高等教育中医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空白。

作者:本刊通讯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改革创新勇于担当论文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师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