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岗位分类改革论文

2022-04-2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职业岗位分类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从开发背景、开发思路、开发研究方法、开发内容等方面对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视阈下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探索。

职业岗位分类改革论文 篇1:

基于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分析入手,以专业调研、论证为支撑,明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科学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协调,做到“四明确”,即明确职业岗位,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课程设置,明确证书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海波(1968-),男,山东青岛人,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开发质量直接制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因此,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基本依据进行课程改革,变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为以项目课程或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开发与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从2000年开始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载体,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比较成熟的“工学交替、‘一轮半’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一、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内涵

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中才能得到体现。为此,学院根据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依托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了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一)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立足以就业为导向,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分析入手,以专业调研、专业论证为支撑,明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建立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协调,做到“四明确”,即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职业岗位,明确证书要求,明确课程设置,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的程序

在“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的指导下,学院研究制定了基于职业岗位分析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的程序,课程开发采用逆向分析法。即:①分析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标准;②确定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③确定核心技术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④根据核心技术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够用、实用”的原则整合与设置一组专业与专业基础课程;⑤将分析结果进行系统化设计,构建出岗位针对性强、能力主线清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我院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在此开发程序指导下,基于职业岗位采用逆向分析法构建(图1)。

二、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特点

基于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有效实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科学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及科目课程。具体特点如下:

(一)以校企合作共建为平台

基于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中,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从职业岗位分析到教学计划制定与论证,均为校企双方合作开展,校企共建贯穿始终。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在探索“工学交替、‘一轮半’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与71家种子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校企合作共建为平台,通过职业岗位工作调研与分析,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二)采用逆向分析法,瞄准岗位(群)建立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构建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源头问题。由于学科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学计划制定者往往在原有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从其专业课内涵中找出对应的职业岗位。表面上看,课程体系具有岗位针对性,但由于因果关系的错位,使得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对应性不明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性不明了。我院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借鉴国外成功的课程体系开发经验与国内先进的课程开发理论,立足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分析,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出发,与企业行业合作,逆向构建出以符合实际工作任务的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使专业教学计划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结合,实现了课程体系构建的源头为职业岗位技术,即瞄准岗位设课程,使课程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纽带,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前提保证。

(三)把握了“两个关键”

我院在实施岗位分析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中,把握了两个关键点:一是专业调研。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技术水平与结构决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决定就业结构。为此,学院时刻关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开展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工作,准确把握市场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学院每年都组织市场调研,组织或参与人才市场招聘会活动,并认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二是专业论证。学院每个专业均建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中,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每年一次的专家论证会,修正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立足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在专业调研与论证中不断修正,保障了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成效

(一)实现了“四明确”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明确界定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及应取得的技术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可适应的工作范围等。我院在实施岗位分析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中,实现了课程体系“四明确”,即明确职业岗位,明确证书要求,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课程链路,使得课程体系设计较好地承载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一是职业岗位明确。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由于是从岗位职业分析入手,首先明晰的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确立课程设置的源头。我院所有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职业岗位,实现了瞄准岗位设课程,使得课程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指向职业能力标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更加明确,对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更为清楚的界定。

二是人才规格要求明确。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分析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确定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明确了人才规格要求,使得课程围绕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而设置。

三是证书要求明确。职业资格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所以“双证书”制度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明确职业岗位的基础上,分析专业核心技能,确定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与要求,确保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岗位针对性,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之一,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使得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转向社会评价。

四是课程设置明确。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分析职业岗位与证书要求设置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并以每门专业技术核心课程为源头设置内容相关的一组课程,使得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劳动过程为主线,每门课程的设置均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得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相辅相成,实现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岗位工作有效设置课程。

(二)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

由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分析,人才培养紧紧围绕企业需要进行,创造了校企共赢的结合点,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

一是使校企合作成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顶岗实训课程是以生产实景设计的,既符合企业人力资源使用计划,又使学生有时间完成全部的工作环节,训练形成完整的知识经验,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由于课程体系与企业生产的一致性,使得我院学生校外顶岗实习顺利实施,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均在半年以上。

二是使工学结合成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以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设计的,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产任务相吻合,由此,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全真职业氛围,实现在干中学,学中干的工学结合,有效提高了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学院连续四年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位居自治区高校前列。

三是促进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实施中,由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校企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教授互聘,相互兼职,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在此良性互动中,我院建设了较好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目前,我院建立了一支由136名一线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主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四是促进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针对职业岗位设置课程体系使得我院推倒围墙开放办学,与企业合作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并通过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我院在积极实施校企合作中,以共建课程体系为纽带,建立了214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力促进了我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四、问题与思考

(一)校企合作是关键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解决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中的课程岗位针对性不足问题,使得课程体系适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此项工作的关键是校企合作。只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基于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才能有效进行。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机制是前提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中,企业的参与度直接影响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因此,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机制是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前提。

(三)系统化设计是基础

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其工作任务内涵是系统工程,各有特点。深入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把握其内在规律,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是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基础。

(四)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导向的单元课程开发是保障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对其中的专业技术课程提出了明确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导向的教学要求,由此带动的是涉及广大一线教师的单元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发出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导向的单元课程,是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等.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3]高林等.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王海波 刘志宏

职业岗位分类改革论文 篇2:

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视阈下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摘 要】从开发背景、开发思路、开发研究方法、开发内容等方面对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视阈下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探索。

【关键词】职业实用性体育 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 开发

《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529所,本科院校1202所,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高职(专科)院校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2.5%。至此,高职(专科)院校数量已连续11年超过本科院校。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体育课长期存在严重问题,难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为了有效地在体育课程中“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应立足高职院校的特色,通过调研分析实践,开发基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

一、开发背景

职业实用性体育是“通过发挥体育的功能,达到既使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得到发展,又使学生具备适应所学专业及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所需的特殊身体素质的教育活动”。国外普遍重视职业性体育研究,注重体现其职业实用性价值,而且锻炼的体育项目符合职业性质。但也不难发现,鲜有系统的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总体设置研究及实证探索。而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实用性体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在内涵、地位、作用、必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研究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职业实用性体育在我国只有一个大致清晰的框架,尚未构建科学、完整的体系,更有极少数声音极力否定职业实用性体育,强烈批评其“实用性和功利性”,认为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改革“偏离了教育的目的,势必将高职体育引向强身健体、为劳动服务的道路,贬低了体育的功能和作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八条和第二十条规定,“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以此为指导,本文试专门研究铁道专业这一优势和特色专业,把握其职业特殊性和特殊身体、心理素质要求,通过反思现行的体育课程,开发符合职业实用性体育要求的课程,以促使体育课程体现以生为本和为生服务的理念。

二、开发思路

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视阈下的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属于对高职院校职业性体育课程资源与职业性体育课程教学选择与开发路径进行实证的研究。所以应按照以下逻辑主线开展研究:高职院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该职业群工作特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调查分析→基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基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基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等。

具体的思路为:首先,运用社会调查法对高职院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该职业群工作特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调查分析,以数据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第一手材料。其次,运用价值哲学理论、泰勒理论,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实施具体路径是:设置铁道专业体育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课程目标(铁道专业职业体能、铁道专业安全健康知识和技能、铁道专业终身体育锻炼知识及技能);分析影响高职铁道专业岗位群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探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影响实施职业性体育课程中的地位,并对假设进行检验;同时有效优化“1+N”的高职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路径,“1”代表学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学生、“N”代表学校其他相关专业群学生,探究调控好铁道专业与非铁道专业职业性体育课程关系。再次,对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体育校本课程学生进行试验对比(从各体育专项单元教学实施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实施)。最后,制定符合职业学生特点及职业实用性的课程目标、评价标准等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三、开发研究方法

文献法:利用期刊、网络资料和前沿理论成果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中体育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的优缺点,并搜集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法:调查高职院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并做统计分析,从而掌握目前职业体育课程开发现状,为课题研究打下客观的事实基础。在校教务处、其他兄弟院校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将经专家论证的课程体系、校本教材、体育素养培养、体育教学实践方案付诸实施,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并得出研究结果。

访谈法:访谈广西区内高校体育专业,咨询他们对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意见,作为本研究的实施依据。

案例分析法:以广西唯一一所轨道交通类专业高职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个案为论据支持所研究的内容。

实验法: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为个案,对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学生进行试验对比,通过实施铁道专业体育专项单元教学及实行专门考核评价,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路径积极开发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

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回收并运用SPSS.19.00进行分析。

四、开发内容

(一)调研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调查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员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其目的是明确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掌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所必具备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情况。具体指标路线是调查铁道专业人才需求概况、铁道行业对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体现在职业身体素质素养需求、运动技能素养需求等。

(二)设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方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办学60年,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轨道交通类专业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典型个案,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具体实施指标为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分析、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开发原则;依据现代课程之父泰勒的课程理论,开发课程应遵循“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经验”四个步骤,所以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在设计方案时应以此为指导。

(三)构建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体育教学改革应主动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体育教学与高职学生专业及将来从事的职业特点相结合,开展体育与职业实用性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调控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未来专业特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体能、职业素质和技能。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点主要包括: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售检票人员、安全运行监督员、乘务人员、通号、车辆、AFC等系统维修、维护人员、行车调度、值班站长、车站站长、车辆调度、咨询服务、安检、售检票人员、车站管理等,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身体素质优良,站姿美,坐姿端,行姿正,精神优,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都应根据学生的职业素质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内容。

(四)优化“1+N”的高职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铁道专业毕竟不是高职院校的唯一专业,以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学生未来专业特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体能、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导向,还应注重调控好铁道专业与非铁道专业职业性体育课程关系。为突出重点全盘考虑,必须实施“1+N”的高职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1”代表学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学生,应紧密联系学生未来专业特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体能、职业素质和技能实施职业岗位综合素养课程;“N”代表学校其他相关专业群学生,如移动通信技术、数控技术、汽车电子技术、会电与物流、建筑工程技术等,借鉴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路,在其他各专业依据自身特点实施职业体能与运动保健课程、岗位工作身体技能课程。

(五)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二十一条规定,“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之“学生学习评价”,须包括该类专业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前者应彻底抛开选拔、甄别思想,只要学生认真练习铁道专业职业体能,培养站功、行功、坐功,努力掌握与人交往合作的技巧,尽量克服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困难,掌握知识,苦练体能,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给出评价。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之“教师教学评价”,不仅应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应涵盖教师业务能力,例如体育素养、教学能力、科研水平。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之“课程建设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具体来说,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体育课程内容的组合设计、优化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实施与铁道专业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对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学生进行试验对比实施。采用的是“多元综合评价”方式,既重视学生学习效果,又重视城轨、铁路企业的研究行家和优秀员工的评价意见。无论其中哪一方面,都应该牢牢建立在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基础上,是充分体现铁道专业又彰显体育特质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宋建德.对高职体育“职业实用性”改革的重新审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基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2015C420)

【作者简介】曾文军(1969— ),男,湖南湘潭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

(责编 刘健华)

作者:曾文军

职业岗位分类改革论文 篇3:

高职开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探析

【摘要】分析高职开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的必要性,指出应遵循学生今后所从事职业岗位体能需求的身体姿态为主线进行体育教学分类,构建职业体能与运动保健课程、岗位工作身体技能课程、兴趣选项课程及职业岗位综合素养课程,从实施职业预防课、健康生活方式课开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课程教学。

【关键词】高职 职业岗位体能需求 体育教学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具有直接适应某一工作岗位的能力,毕业后能马上上岗工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应顺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树立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的整体课程改革理念,在全面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设置一种与职业性身体素质相关的体育课程,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岗位前的身体素质,以满足学生的身体素质能胜任未来职业的需要。然而,在传统的高职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较少考虑学生职业技术特点的需要,导致课程内容落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不能真正发挥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和特色。为此,以职业岗位体能的需求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并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和提高特殊身体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将具有良好的影响。

一、高职开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该意见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标指明了方向。依据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不同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实施干预措施,提升学生对未来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把运动技能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体能需求相互结合,为学生职业体能训练打下基础。

(二)学生体质的下降亟须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性体育教学。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体现在爆发力、力量、耐力下降;此外,肥胖检出率及视力下降继续增加。高职院校陆续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要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该模式提高了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往往忽视对体育的锻炼,缺乏职业所需的特殊身体素质,难以适应企业大强度的工作量。显然,设置一种与职业性身体素质相关的体育课程极为重要。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依据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从坐姿、站姿、变姿、工场操作、特殊职业身体素质方面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能,全面的职业身心素质,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并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和提高特殊身体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将具有良好的影响。

(三)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引入职业岗位体能训练。“伴随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思想落后,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等。”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过于强调以学生的兴趣贯穿整个体育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的某些技能得到较好发展。但是我们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它强调的是职业性,也就是目前所开展的活动均围绕着今后所从事的岗位进行开展及未来职业体能的需求。高职体育教学如何引入职业岗位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服务能力成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为此。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围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从适应性、职业体能需求性等特点出发全方位地开展体育教学。

二、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中体育教学分类

过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采用按单一学科课程内容纵向排列的方法,三年制各班级大学体育共三个学期,第一、第二学期为普修,即体育与健康1、体育与健康2,内容主要是耐久跑、跨栏跑、双杠、垫上运动、标枪、三级跳远、五步拳、排球、篮球、健美运动等;第三学期为体育专项选修,其中有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健美操、瑜伽等。纵观课程内容,几乎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无直接联系,这些“教学内容个性化不足,没有把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突出高职体育课服务于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首先应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再结合教育部2005年开始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某一工作岗位的主要身体姿态为主线,从职业体能特征角度将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进行科学分类(如表1所示)。

三、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内容构建

体育课程设置结构与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能否满足高职职业性体育的需要。为此,构建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内容为:首先,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其次,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完善“准职业人”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职业岗位特殊身体技能储备和职业综合素质储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成5个课程目标:职业综合素质目标、运动参与目标、终生体育目标、职业特色技能目标、职业体能目标。再次,对职业性体育课程设计,主要有课程培养目标、需求特征、培养途径、课程模块、时数比例。最后,按照职业岗位体能需求特点,构建如下课程:职业体能与运动保健课程、岗位工作身体技能课程、兴趣选项课程、职业岗位综合素养课程。

四、开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过去开设的高职体育课,其主要内容以传统体育为核心,其目的是培养宽泛的运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过硬的职业体能才是学生应对工作的保障,学生就业更需要与对口岗位适应的职业体能”,所以体育教学应该在了解职业体能特征之后,打破传统的按行政班级上课这一教学形式主体,按照高职院校专业性质分模块,设置三个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突出健康体育、终身体育这一新理念和核心(如表2所示)。

(一)职业病预防课。“职业工作过程本身有利于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职业体能的发展和提高。但职业工作本身并不是发展职业体能的主要手段,这种劳动是根据不同工种的特点,固定某种姿势动作,得到锻炼的主要是用力的那部分器官,其他器官则得不到有效锻炼,从而容易造成身体畸形发育。”例如,站姿类的车工、刨工种等,在工作岗位上长期上体前倾、含胸、弓背,特别容易造成腰肌劳损、驼背、背柱侧弯,护士、理发师、迎宾等工种易造成静脉曲张、腰酸背痛、腰肌劳损等常见病。坐姿类的文秘、会计、电脑操作人员等,较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易息颈椎变形、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导游、记者等变姿类容易产生全身性疲劳;工厂操作类易造成上肢麻木、臀部下肢酸胀等症。因此,“根据不同工种的特点,加强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职业体能训练,安排一些交替与对称的动作,使身体全面发展,以矫正或预防身体的畸形发育”。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中,除开设职业体能课外,还应该考虑如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全方位提高肌肉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柔韧性等(如表3所示)。

(二)健康生活方式课。健康的生活方式无疑是每一个职场人士都应该具备的,它对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不言而喻。健康的生活方式内容相当简单,但能够做到却不容易,而且实际能做到的高职生极少。中国在奥运会虽是金牌大国,但却遭遇全民健身尴尬:八成人不锻炼身体,15年病患增20‰教育部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多项健康指标呈下降趋势。此项调研通过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握力和跑步成绩等考察学生的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发现19至22岁年龄组的学生除柔韧素质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归纳各地学者对高职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以及结合笔者长期对高职生的了解,可以说,高职生的生活方式令人担忧。无论男女生,早上一二节课经常不吃或者来不及吃早餐而在中餐和晚餐暴饮暴食,没课的时候或者双休日睡懒觉习以为常,为了玩游戏、聊Q、看小说、看大片……直至晚上12点至凌晨5点才休息。相比职业体能课和职业病预防课,健康生活方式课更加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高职院校体育课当务之急就是针对所有专业学生,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体质测试,掌握学生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状况,及时有效地采取干预、调整对策,使大学生在校期间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表4所示)。

上述模块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配为:大一上学期开设健康生活方式课程,下学期开设职业体能课程;大二上学期开设职业病预防课程。诚然,高职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设置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也不太可能测算出学生今后就业的方向与具体岗位,但即使学生不能如愿从事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一样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在新的岗位上探索到培养职业体能的方法,游刃有余应对职业生活。

作者:曾文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专利信息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经营个人寿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