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23

小编精心整理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科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是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教学水平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科学课程的特点,构建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的三种基本教学模式: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论文 篇1:

对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与探索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观念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师的共识,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都提炼出不少的成果。特别是在假设环节、设计观察活动与实验环节、解释环节,教师充分预设、精准施策,学生合理猜测、有序操作、搜集证据、做出结论,环环相扣,上出了不少的优质示范课。但是,在组织学生的探究式活动中,有一部分教师在学生观察实验后的事实数据的呈现与分析、数据的处理与解释、认识的碰撞与交流这些环节上,往往借助个别优等生的发言,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究其原因,主观上,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没有扎根;二是科学探究活动中重假设、轻设计,重观察与实验操作、轻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重科学结论、轻思维过程的教学思维在作祟。客观上,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既能有效地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又能有效评量与诊断学生学习的时效,既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能实现生生之间与组组之间的互动的现代教学技术 。

三年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引进了台湾网奕公司的醍摩豆(TEAM Model)智慧教室系统。笔者满怀期待地为全区教师提供了一节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较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实现了生生、师生、组间、人机的有效互动,实现了生本课堂、创生课堂的教育理想。现对该课中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融合的契合点做切片式分析,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教育界同仁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实践成果。

教学技术准备

教师——课件、显微镜、洋葱切片、人体血液涂片等,相关细胞的资源包,醍摩豆(TEAM Model)教室系統、智慧助教手机HiTa APP。

学生——每人一个IRS反馈器,每组一个平板电脑、一台显微镜及洋葱切片、人体血液涂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2分钟)

教师操作醍摩豆(TEAM Model)中HiTeach互动系统技术:利用“计分板”对学生进行组织教学。

【利用HiTeach互动系统技术进行组织教学,设置小组学习竞争机制】

(一)开门见山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板书课题)

师:看见今天的课题,你最想知道,最想了解什么?你最期待什么?(归纳学生的问题)

(二)引导观察

师:想亲自去仔细观察这些“积木”吗?希望今天的科学课,能带你走进奇妙的微观世界,解答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血红细胞 (18分钟)

(一)播放PPT1,讲解观察要求

组长组织同学一一观察,注意不要挡光。把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的形状和结构特点用图画加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画完后,再次观察修正。组内交流,汇总观察结果,时间6分钟。

教师利用HiTeach互动系统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在课堂中的技术操作:使用计时器,设置6分钟计时。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巡视,使用手机HiTa拍摄学生观察记录,上传到HiTeach互动系统(不同小组六幅图片);活动时间到后,回传到学生小组平板电脑,组织小组观察,赞同谁的观察记录;使用计时器,设置1分钟——使用即时抢权,学生操作反馈器抢答(你赞同谁的观察记录,说明理由)。操作计分板即时为小组记分。(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二次抢权。)

【小组观察结果的呈现与交流,一直是课堂教学的软肋。选谁的观察结果来展示呈现,选哪个小组的观察结果来展示呈现,往往是教师凭自己的经验和教学任务来权衡。在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意愿与完成教学任务上,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小组内的共学、组间的互学及全班的群学很难实现有效的共振,很难实现生生之间、组组之间的多向的立体的互动。在此环节中,教师设置6分钟计时,让小组内的共学活动控制在有效的时间内。教师使用手机HiTa适时拍摄不同学生的观察记录,充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选择六幅观察记录(六个组的观察记录),实时上传到HiTeach互动系统,然后回推给每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平板电脑上可以清楚地呈现这六个小组的观察记录,让这六幅观察记录成为全班的学习资源,变小组共学为组间的互学和全班的群学,让展示与交流真实有效。以赞同谁的观察记录为由,让学生用IRS反馈器进行即时抢权,并利用HiTeach及时统计学生学习的数据,及时反馈全班的学习成效。通过学生陈述理由,及时矫正部分学生的学习错误,统一全班的认识。

此环节教师利用手机HiTa、开启HiTeach的作品观摩、回推小组平板和即时抢权技术,及时呈现小组学生的观察记录的图片,实现了组与组之间、组与全班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深入学习。】

(二)播放PPT2,结合学生交流

师:刚才观察到的这些一个个的近似于方形的小格子就是一个细胞,每个细胞里都有细胞核,每个细胞的外皮都是双层的,分别叫细胞壁和细胞膜。

师: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是这样的呢?(师播放PPT3)下面按照刚才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方法观察血液细胞,时间5分钟。

教师在课堂中的技术操作:使用HiTeach互动系统计时器,并设置5分钟计时。组织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切片;教师巡视学生观察活动,适时询问学生的观察发现,使用手机HiTa录微视频30秒,上传至HiTeach互动系统。观察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观看刚拍摄的微视频,并请微视频主角分享观察发现,观察到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排列起来的?每一个的结构是怎样的?组织其他学生补充,使用计分板给小组记分。

【手机HiTa随机拍摄一个组的学生观察记录血液细胞的微视频,上传至HiTeach互动系统;在学生完成小组学习后,向全班播放微视频,迅速聚焦学生的思路,在视频主角交流完毕后,迅速引发争论。独学、互学、群学活动相互交织,促进学生观察交流活动的深入。】

(三)结合PPT4,对血液细胞的形状进行小结

(四)出示PPT5,进行对比

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血红细胞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利用HiTeach互动系统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课堂中的技术操作:教师使用HiTeach互动系统的即问即答,学生使用IRS反馈器抢权,使用计分板给小组记分;组织学生使用反馈器再次抢权,使用计分板给小组记分。

【课堂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请优等生发言,这样会使教学过程比较顺畅。但这实际上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不是课改追求的生本课堂。该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用IRS反馈器抢权,使全班同学都有机会参与交流,面向全体,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实现了教育公平。通过二次抢权及时反馈學生观察活动的成效,对学习进行有效调控与评价,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两种细胞的异同。】

(五)结合PPT5,适时小结

标注(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并评价学习活动。

三、认识其他细胞(14分钟)

(一)期待

师:刚才,只观察了两种细胞,对于细胞,你们小组还有哪些迫切的期待?你们小组还想研究什么?还想观察什么?老师这里有些资源,可能会满足你们的需求,老师分别推送给你们,把你们的学习收获用一个关键词写在平板电脑上,回传给老师。

教师在课堂中的技术操作:教师使用HiTeach互动系统,选择额外资源包;使用“灯泡”按钮,选择不同的小组;使用页面推送按钮“双箭头”,选择不同的资源,点击“双箭头”,实现分别推送;使用计时器,设置3分钟计时。使用“作品观摩”按钮,设置观摩作品数量(六幅),回收学生研究收获(六幅学生研究作品);使用“推送本页”按钮“单箭头”并点击,将全班学生上传的记录回传每个小组学生,组织小组观摩学习,使用计时器,设置1分钟计时。师提问:你们最希望哪个组来交流?选择即问即答按钮,组织学生使用反馈器选择最希望交流的小组序号;选择统计图表按钮,现场查看统计图,统计学生心声;现场请全班呼声最高的两个小组来分享学习收获。

【教师根据不同小组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不同的资源,利用HiTeach互动系统的页面推送功能,向不同的小组定点推送不同的学习资源,开启“作品观摩”;回收小组的学习心得,用IRS反馈器让全班学生推选小组做全班分享交流,充分尊重小组的学习需求与研究任务,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小组学习与全班的群学、共学有机结合,将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落到实处。】

(二)全班交流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哪些不同的细胞?它们的形状与结构有什么特征?细胞会运动吗?细胞会生长吗?细胞会死亡吗?

(三)出示PPT6

师:你同意这句话吗?——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同意选1,不同意选2,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在课堂中的技术操作:教师使用HiTeach互动系统,选择即问即答按钮,组织学生使用反馈器进行选择;选择统计图表按钮,现场查看统计图,统计学生选择情况;选择显示答案“梅花”按钮并点击,查看每个学生的选择情况;选择依选项显示按钮并点击,查看每个选项的选择者,任意点击两个学生交流;选择计分板,分别为交流小组计分;出示PPT7,小结。

【利用HiTeach互动系统,查看学生的思维结果与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师生共同建构细胞的概念。】

四、检测反馈,形式——依次出示选择题(题略),学生抢答(5分钟)

教师在课堂中的技术操作:教师使用HiTeach互动系统,选择即时抢权按钮,组织学生使用反馈器进行选择;学生抢权,请抢权者交流;使用计分板为小组计分;点击灰色部分,组织学生再次抢权;使用计分板为小组计分。

【及时检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学习学习结果。】

五、课后延伸(1分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想研究关于细胞的哪些问题?请大家课后继续研究,上网查询,去感受生命世界的无穷奇妙和乐趣。

教师在课堂中的技术操作:点击HiTeach互动系统计分板,总结小组学习成效,提出小组学习改进意见。

【使用技术的目的是激励学习,提出小组学习建议。】

该课较好地践行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借助醍摩豆(TEAM Model)智慧教室互动平台的教学、评量、诊断、补救技术,关注每位学生的科学学习;通过手机助教HiTa和IRS反馈器与平板电脑,实现探究数据的及时传输与分析,实现思维过程的显现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组之间、人机的立体互动;通过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定向推送与回收甄选,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名师简介:刘晓敏,正高级教师,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四川省小学科学微课大赛专家评委,四川省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专家评委,成都市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专家。所执教的《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全国小学科学现场赛课一等奖,指导两位青年教师执教的《看月亮》和《简单电路》分别获全国现场赛课一等奖和录像课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专著《小学科学教学撷英》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刘晓敏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科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是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教学水平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科学课程的特点,构建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的三种基本教学模式: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信息技术如何通过这三种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可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一、引言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影响教育教学最深刻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将原来的课程融为一体,突出“整合”和“探究”两个特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这对信息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挑战。本文结合科学课程的特点,构建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可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构建

普通《科学》课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而整合教学模式则应重视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与探究。结合科学课程的特点,可构建以下三种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1.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用常规教学媒体不能很好地表现的),利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CAI教学课件,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象、动态的变化轨迹等多种信息组合,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2.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

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地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来分析,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具体表象、视觉形象、听觉意象等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在这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下学习其它抽象的理论知识,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网络环境,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得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三、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模式构建的案例——《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1 .教学分析

《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这一课内容丰富,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虽然初一第二学期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学习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会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但空间想象力与抽象想象力在整体上仍然较弱。

2 .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实施

(1)教学准备—“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通过信息检索技术,在网络上搜集课程相关的资料,包括:花的颜色与香味、花粉和受精的关系等。要求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就资料中的一些问题通相互沟通。教师则精心准备上课用的课件和教学工具。

(2)教师导入新课—“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首先播放准备好的桃花、玉兰花、荷花从花骨朵到含苞欲放到怒放的视频片断,视频中还包含有美妙轻柔的音乐,视频片断生机盎然,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教学内容的引入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3)花的结构的教学—“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花开的过程视频片断播放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了解了花的哪些东西呢?”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花的结构”的学习上来。教师把桃花的标本放到实物展示台上,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桃花实物标本,要求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纸上;然后教师呈现“花的结构”的动画,同时也讲解花的各个部分及其功用,让学生对照自己记录在纸上的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原先认识的不足,此时教师进行小结。

(4)花的传粉与受精的教学—三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教师继续提问“知道了花的结构,那么同学们是不是很想知道花是如何结出果子的呢?”从而引出对“传粉”的教学。此时引导学生根据在网上所查阅整理的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将每组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然后,播放风媒花和虫媒花的视频,为传粉教学的引入提供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归纳出它们的特征,得出传粉的概念(“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知道了传粉的过程,那么花粉的精子与卵子是怎么结合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受精过程的动画。在观看动画过程中,教师边放映,边讲解被子植物双受精的过程,并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

(5)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播放“受精后花的结构的变化”动画软件。观看完动画后,教师提问:“子房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回忆,做出回答。“那么果实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种子呢?”教师拿出新鲜的桃子,让学生讨论桃子由哪些部分组成,用小刀解剖桃子,演示桃子的结构,让学生对比子房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并记录下自己的推测过程和依据,展开讨论。

四、教学效果分析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无论是课前准备,新课导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具体阐述,信息技术都通过本文构建的各种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融入了课堂教学的实施。“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这三种模式的综合应用,能够使信息技术全面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从课堂教学的气氛、学生课后的反映以及形成性练习结果来看,这样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潘克明.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 2004,(4).

[3]蔡铁权.从知识观解读课程三维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4]胡东伟.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好教学“脚手架”——关于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探析[J].教育探索, 2006,(5).

(作者单位:浙江瑞安市锦湖中学)

作者:洪万乙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论文 篇3:

浅谈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摘 要: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可以明显而且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师生的负担。这正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学;课堂;整合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CAI课件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并且发挥着巨大的教学优势,给传统的教育体制带来巨大冲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适时呈现CAI课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科学课内容广泛,有知识的获取部分,也有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如何在科学课上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又如何进行学科整合?这正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一、利用CAI课件,激发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主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计算机不是简单地表述科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科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呈现,这些特别适合于表达科学。计算机能提供可交互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它做科学实验、学科学知识。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科学的科学实验环境,能够实现“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因此,小学科学教育需要计算机辅助。

利用CAI课件具有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它以动画形式创设出新颖有趣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悬念,由此来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如在教《它是什么》时,这是一节枯燥乏味的思维训练课。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物王国运动会》的动画课件,然后让学生讨论“羊属于哪支运动队(哪类动物)”“蝙蝠是不是鸟?”等问题,学生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运动会”的情境,主动探讨问题,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二、运用CAI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都受到限制,“动态”展示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是对于难以再现的内容,教师无法准确地表达,学生也学得朦朦胧胧,而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那些迷茫的知识清晰展现。如在《水的变化》一课,学生做完实验后,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后,通过自制的课件来模拟水的“三态”变化,效果远比用教材上静止的图片要好得多。学生的每一台电脑上都会出现“水的变化”几个字。“你想知道水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吗?那么就请你随便移动一下鼠标,它会告诉你答案。”学生很好奇地移动一下鼠标,发现画面一下变了:寒冷的冬季,北风呼呼地刮着,大片的雪花纷纷飘下来,河里的水渐渐地结成了冰。他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很自然想起自己的家乡,心中油然而生自豪感,拉近了和课程的距离,同时也渗透了德育的内容。这时,屏幕中心出现一个大大的“水”字,这个“水”字慢慢地变成了“冰”字;在学生们看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画面又一变,寒冷的冬季过后,春天来临,气温逐步上升,天气开始变暖,河里的冰慢慢融化了,变成了哗哗流淌的河水,屏幕中心大大的“冰”字,又慢慢地变成了“水”字;然后画面又一转,到了炎热的夏季,太阳火辣辣地照向大地,地上的一小滩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变成水气飘向天空,屏幕中心的“水”字,慢慢地变成了“水蒸气”三个字;水蒸气继续上升,越到高空,温度越低,遇见了冷空气,变成云,云和云相互碰撞,形成了雨,洒向大地,屏幕中心的“水蒸气”三个字,一闪一闪地合成“云”字,又慢慢地变成“水”字。至此,完成了冰、水、水蒸气的演变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的《云、雾和雨》一课做了很好的铺垫。于是老师提问,它到底是什么?学生开始讨论,说出种种可能,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在激烈地讨论过后,很快得出结论:水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利用多媒体演示,不仅克服了条件的限制,也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既好看,又能增长知识,学生兴趣很高。

三、采用CAI课件,构建起信息化并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老师就是魔术师”,能将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当然这样的效果决离不了让我受益颇多的信息技术,在充满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体验着探究带来的乐趣,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讨论着、探究着,充满了生命活力。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的各种活动提供着支持,成为了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总之,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可以明显而且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师生的负担,这正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牛顺小学)

作者:吉雪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诚信道德研究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技术工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