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

2022-10-06

第一篇: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

节水措施的主要内容

节水措施

一、生活节水

1、节水工艺及设施

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先进的节水型器具,如陶瓷内芯的节水龙头、冲洗阀、便器及高低位水箱配件和淋浴制品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确认的节水型器具,不仅使用方便,维修少,寿命长,而且可使水量、水压、供水时间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2、中水回用

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在新建居民小区建设中水道工程,回用部分生活污水用于冲厕、园林绿化等,提高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仅节约水资源,而且改善水环境,将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3、供水管网建设与维护

加大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力度,采用新型管材,逐步建立分质供水网络。

积极推广使用新的查漏检修技术,定期开展管网查漏维修维护。 逐步建立建设GIS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4、用水管理

加强节水型示范社区建设,制定节水型社区标准,建立节约用水社区监督网,设立免费的节水热线,以社区、家庭为单位进行节水的日常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立社区节水系统。

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和计划用水,通过水价改革,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累进加价制度,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杜绝水资源浪费,促进合理用水。

建设智能水表网络系统,分时、分质计量扣费,对用水进行科学准确的计量管理,使居民自觉合理控制用水量。

二、工业节水

1、节水工艺及设施

积极改造落后的旧设备、旧工艺,广泛采用高效环保节水型新工艺、新技术,包括发展高效冷却节水技术、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技术等,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生产单耗指标。

按生态工业园理念,采用水网络集成技术,实施工业园区内厂际串联用水、污水资源化,逐步实现工业园区内废污水零排放。

加强工业企业中循环冷却水工程技术开发研究,增加生产工艺过程中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新增用水量。积极开发新型节能冷却设备及附属设施,满足工业企业的客观需要。鼓励开发生产新型工业水量计量仪表、限量水表和限时控制、水压控制、水位控制、水位传感控制等控制仪表。

2、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水资源条件和行业特点,通过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审批、用水节水计划考核等措施,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引导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

将发展节水型工业与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有机结合起来。缺水地区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高污染项目,鼓励发展用水效率高的产业;水资源丰沛地区高用水行业的企业布局和生产规模要与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条件相协调。

加大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力度,依法定期发布“限制和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艺和设备(产品)目录”、“鼓励使用的节水工艺和设备(产品)目录”。严格禁止淘汰的高耗水工艺和设备重新进入生产领域。

3、中水回用技术

加快工业废污水处理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杜绝工业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环境和浪费水

资源。针对不同行业污水水质特点和性质,研究不同的污水处理回用技术,以适应工业发展节约水资源的客观需要。

4、供水管网建设与维护

建立分质供水网络,按照生产工艺对水质的不同要求,推广工业园区串联供水技术,增加工艺水回用率。

研究开发水质稳定剂和防腐技术,保障工业企业水供应和水循环系统设备和设施的安全运行,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维护及运行成本。

定期开展管网查漏维修维护,减少跑、滴、冒、漏。

5、用水管理

强化工业用水项目源头监管。加强对高耗水产品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健全依法淘汰的制度,采取强制性措施,依法淘汰落后的高耗水产品、设备。严格执行“三同时、四到位”制度,即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用水单位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制定生产企业工艺、设备用水标准和限额,建立和完善工业节水标准和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用水统计报表,逐步建立和实施工业项目用水、节水评估和审核制度。

加强企业用水管理,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强化对用水和节水的计量管理,重点用水系统和设备应配置计量水表和控制仪表,逐步完善计算机和自动监控系统。

积极在高耗水行业和用水大户中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活动,落实各项节水措施,鼓励和推广企业建立用水和节水计算机管理系统和数据库。

切实落实国家有关节水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符合国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政策的节水项目和产品。对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节水产品实行认定制度,依法享受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三、农业节水

1、渠系防渗

在灌区建设中,对渠道采用混泥土衬砌、“U”型渠槽等适当的防渗措施,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合理采用暗渠、隧洞等也可减少渠道输水损失。

2、田间节水灌溉

田间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作物缺水的重要措施,不仅节水、节能、节地,而且能够增产增收。推广先进的灌水技术,应大面积推广水稻旱育秧、免耕、免泡田,灌溉期采取“薄、浅、湿、晒”的浅水勤灌的灌溉模式,旱作物广泛推广小畦灌、长畦分段灌、隔沟灌、膜上灌等行之有效易于推广的灌溉技术,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如蔬菜、经果)采用喷灌和软管浇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3、农耕农艺

采取先进的农耕农艺措施,优化耕作制度,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贮存,有效地控制灌区农业用水总量。如采用间种、轮作、套种、立体种植等;合理使用保水剂、复合包衣剂,采用秸杆还田、地膜栽培等均可增加地表覆盖,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从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调整种植结构,引进优良耐旱品种减少用水量。

4、用水管理

科学管理是控制灌区农业用水总量的根本措施。加强工程管理,减少渠、闸漏水;加强田间管理,杜绝串灌、串排,减少灌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推行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合理进行水量调配。实行按方收费,超用加价等管理措施,也是控制灌区农业用水量的有效措施。建立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和灌区管理自动化系统是灌区实现科学的水利现代化管理的根本性措施,是灌区控制灌溉用水总量必要手段。

第二篇:农业抗旱节水有效措施探讨

摘要:农业抗旱节水技术,重点是节水灌溉技术,也包括旱地节水技术,它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环节。本文对输水系统节水技术与田间灌溉节水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抗旱节水技术措施

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膜上灌技术、水稻灌溉技术、改进沟畦灌技术等。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和形成产量的过程,包括水资源调度、输水、配水、灌水、土壤蒸发、植物蒸腾等许多环节,节水必须在这些环节上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全面实行节水灌溉是农业抗旱的重要途径。下面介绍两种有效的抗旱节水措施。

一、输水系统节水技术

1、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防渗技术是减少输水渠道透水性或建立不透水防护层的各种技术措施,是灌溉各环节中节水效益最大的一环。渠道防渗按材料类别一般分为6类:土料压实防渗,水泥土护面防渗,石料衬砌防渗、混凝土衬砌防渗、膜料(塑料薄膜等)防渗、沥清护面防渗等。衬砌材料大致分为刚性材料、膜料和土料,其中刚性混凝土衬砌是当前渠道防渗的主要形式。通过采取渠道防渗技术能够提高水的利用率:一是提高渠道的抗冲能力;二是降低了渠道粗糙程度,加大了水流的速度,增加了输水能力,节省输水时间,一般可缩短时间30一500/0;三是减少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有利于对地下水位的控制,防治盐碱化发生;四是减少渠道淤积,防止渠道杂草生长,节省维修费用和清淤劳力,降低灌溉成本。

土料压实防渗技术是以粘性土、粘砂混合土、灰土、三合土或四合土等为材料,在渠床表面建立一层压实的土料防渗层。因其有造价低和施工简单等优点,故在我国沿用长久,特别是一些资金缺乏的中、小型渠道上应用较多。良好的土料防渗层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土料颗粒级配比好;二是石灰与土料能很好地胶凝固结:三是夯压的防渗层密实稳定。土料防渗应特别注意优选土料含水量,含水量过大或过小都不易压实而影响防渗质量。

水泥土防渗技术是由土料、水泥和水拌和而成的材料,主要靠水泥与土料的胶结与硬化,故水泥土硬化的强度类似于混凝土。水泥土防渗因其具有就地取材(土料占80-90%),防渗效果好和技术简单、易推广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水泥土防渗的主要缺点是早期的强度和抗冻性较差,因而适宜用于气候温和无冻害地区。

砌石防渗技术结构形式有护面式和挡土墙式两种;按材料及砌法分有干砌卵石、干砌块石、浆砌块石、浆砌料石、浆砌条石等多种。砌石防渗具有能就地取材,适于山丘区和石料采集方便的地区。在性能上具有抗冲击能力强,坚固稳定等优点。不足是机械施工难,施工质量难控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大中型渠道上广泛应用砌石防渗技术,现有的渠道防渗中砌石防渗约占45%,而且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膜料防渗技术就是用不透水的土工织物(即土工膜)减少或防止渠道渗透的技术措施。土工膜是一种薄型,连续、柔软的防渗材料,具有减少渗漏90%-95%的高防渗性能,适应变形能力强,质轻且耐细菌和化学腐蚀,造价低等优点。膜料防渗多采用填铺式,其结构一般包括:膜料防渗层、过。。。。。。。。。。。。。。。。。。。。。。。。。。。。。。。。。。。。。。。。。。。。。。。。

二、田间灌溉节水技术

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是指灌溉水进入农田后采用良好的灌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溉水利用

效率的灌水技术。田间节水灌溉技。。。。。。。。。。。。。。。。。。

第三篇:加大农业节水力度的建议

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球用水总量的2/3,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成为各国共同采取的有效措施.美国、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推进农业节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与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无关系.综合来说,主要政策措施包括:明晰农业水权,允许水权转让;政府扶持与农民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投入机制;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体系,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农业节水;重视农业节水科学研究,建立健全农业节水科研推广机制;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随着省粮食购销市场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保作物虽仍占主要地位,但蔬菜、瓜果及花卉的种植面积增长迅速,油料、药材等其他经济作物逐年增加,山区的茶园、果园种植面积亦是稳中有升。农业用户是我省用水大户,据粗略估计,其用水量约占总用量的55%~60%左右。

我区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供水增长受水资源条件、投入力度等因素制约,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地表水供水量增长极为有限,同时还存在工程不配套,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未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缺水与用水浪费并存,节水有较大潜力可挖;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污染型缺水区域蔓延等问题。(2)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农业用水大都采用漫灌,且对已灌水量也很少采取较好的保水措施。(3)灌溉水源“农转非”。随着我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比例急剧增加,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是今后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应尽早采取措施。

几点建议:

一、鼓励用水户更多地参与灌溉管理,以改进灌溉工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具体做法是,将许多基本的灌溉管理职能从国家机构转移到私营机构、非政府组织或以农民为主的地方组织.最常见的灌溉管理转移形式是将灌溉管理职责从中央政府的灌溉机构转移到财务自主的地方性非盈利组织,此类组织一般由灌溉工程受益区用水户组成,或者用水户在该组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灌区运行和维护责任的转移,导致用水户必须支付灌溉用水的实际成本,促使用水户自觉节水。

二、依靠科技、积极推广高效益农业的灌溉技术,对灌溉提出更高技术要求。逐步提高喷灌、微灌的比例。

三、我省农业在种植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情况下,利用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早稻等耗水量较大作物面积调减,积极引进耗水量小、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作物。

四、增加对农业节水资金的投入,建立发展节水灌溉专项资金。确保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加快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五、给各当地管理机构提供有利于发展节水灌溉的环境,改革用水计量和收费办法,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

(镇江 谢荣 赵炬肃)

第四篇: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动力

摘要:文章在阐述我国农业水价历史沿革及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水价政策对灌区的影响和水价不能按成本收费原因,提出了水价改革建议:加强宣传和教育,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紧迫性,为水价改革奠定舆论基础;准确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认真地剖析现行水价政策的利弊,制订科学的水价办法;制定合理的水价目标,分步实施;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水价的改革。

关键词:农业水价 改革 节水

一、灌区水价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费经历了多个历程,灌区的水价也随之发生变化。1965年之前,供水不收费。1965年,水利电力部制定了《水利工程水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虽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在全国执行。由于长期采取无偿供水或低价供水政策,导致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设备更新费用严重不足,许多单位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同时不利于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为此,前水利部1982年2月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核定水费制度的报告》,报告指出,制定水价应以供水成本和利润为依据。1984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纪要提出“要修订水费标准,拟定全国征收水费的原则,对提高水费以后发生困难的地区和部门,要进行补贴,宁可将水费补贴在明处。”1984年冬水利电力部拟定了《重新核订水利工程收费制度的暂行规定》上报国务院,1985年7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并以国发[1985]

1 94号文《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转发全国遵照执行,此后许多省市都对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并拟定了水费改革方案,自此,灌区的水价收费有规可循,并逐渐步入正轨。

二、现行水价政策对灌区的影响

现行的水价政策的核心和基本依据是国发[1985]94号文《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规范管理水利工程有偿供水行为的主要法律依据。该办法推动了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工作的全面展开,使水利工程由无偿服务转向有偿服务,对水利工程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它是计划市场经济的产物,与目前市场经济难以接轨,加之其制定过程中本身存在多种缺陷,其对灌区产生了极端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水价太低,节水意识低下,导致珍贵的水资源巨大浪费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农业水价偏低,这主要是因为:水价政策定价原则极不合理,水费标准背离市场价值,主要表现在农业按供水成本收费,其成本不包括农民投劳折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使得现行水费标准不到供水成本的一半,造成水费偏低,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水资源本身的价值被抛弃。水资源本身具有价值,此价值的产生是有水资源所有全所确定的,在水价确定时,完全没有考虑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家所有权的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失灵,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例如,现在引黄灌溉的水价从0.006元/立方米到0.056元/立方米,平均不足成本的25%,引黄1000立方米的水费只值一瓶饮料的钱,难以调动用户节水的积极性,造成

2 水资源极大浪费。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6,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50%,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80%。

2、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管理机制,甚至放纵浪费水资源 有效的节水管理机制是节水的关键。国际上普遍公认,通过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可以节约50%的用水。高效的节水机制至少应该包括:经济激励(惩罚)机制、水权交换机制、合理调配、规划、高效配置机制和交换机制,现行的水价政策不利于上述机制的形成,如目前的灌区收入主要依靠水费,在固定的价格条件下,水费的收入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甚至鼓励多用水,有些灌区虽然节约了水,但被无偿地调给其它部门,无利可图,严重地影响了节水积极性,不利于节水机制的形成。

3、灌区难以维修更新改造

健康的水利工程是充分发挥水利效益的前提,由于现行的水价太低,甚至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灌区工程更新改造由于没有资金来源而受到威胁,甚至采取了只用不修的“榨取式”的使用方式,导致隐患骤增。据统计,全国现有220个大型灌区老化失修,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全国现有111座大型水库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仅以渠道工程老化为例,在被调查的373座渠首建筑物中,严重老化损坏的占70%,失效的占16%,报废的占10%,完好的仅占4%。造成老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如自然老化、工程质量存在缺陷、规划设计不合理、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其中由于管理不善和人为破坏造成老化损坏的占

3 10.9%。如果不对这些老化的工程和设备进行改造和修缮,供水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难以支撑21世纪我国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正因为如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农业水价政策,根据农业的实际情况,至少应该保证按成本收费,但实际上据成本还有一定的距离。

1、习惯势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根本没有水资源商品性概念,尽管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有关专家学者的不断呼吁,人们对水资源短缺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水资源具有商品属性有了不同程度的认可,但用户特别是农民对此认识还有一定的滞后性,“水从地前过,不用白不用”的思想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消除,提高水价,尽管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一时间抵触情绪很大,接受有一断过程。

2、担心加重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过重,是近年来农村出现的突出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曾多次下文,三令五申要将农民的负担控制在上一年纯收入的5%之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将水费计收作为有偿服务行为,收入当做事业性收费进行管理,有的地方政府将水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并按预算外资金进行调控,所以,一提及水费问题,就同农民负担结合起来,担心如果提高水价,会增加农民的负担,与上级的精神相违背,清理行政事业收费时往往被列为清理和审查对象,导致水费标准难以达到合理水平。

3、有关部门缺乏改革的魄力

4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环境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水价改革涉及面广,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态势,所以,有关部门在对水价改革问题上过于谨慎,特别是由于客观上存在国发[1985]94号文,即《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更加束缚了手脚。尽管许多学者对此研究比较深入,也提出了不少对策,可相应的主管部门改革的魄力难以到位,顾虑太多。

4、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

由于工农业剪刀差的存在,农民的收益相对较低,客观上形成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极其低下。根据有关学者的推算,一些地区一亩地收益在200元左右,其中不包括农民所投入的劳动,如果将农民的劳动折价计算在内,种地的收益实际上是一个负数。如此低的承受能力,不可能承受过高的水价冲击,这是农业水价不能提高的最根本原因。

四、水价改革建议

农业水价改革关系到节水农业是否能够顺利发展的成败,因此,在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极端短缺的情况下进行水价改革更具有现实意义,为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宣传和教育,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紧迫性,为水价改革奠定舆论基础

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工具作用,让公民知道我国水资源供需形势,通过耳闻目染,强化水资源危机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有一种危机感。特别是利用好每一年的世界水日(我国为水周),宣传有关政策方针,

5 让公民充分地理解水价改革关系到国际民生、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等重要性,为激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水价改革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2、准确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

所谓的承受能力,是指人们在某种信号的刺激下仍能保持常态的容忍能力。它有一个最高限,超过这个最高限,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将会出现异常地变化,如对社会不满、破坏性行为,甚至游行、示威和暴动等。它包括物质与心理两个方面。物质承受能力在分析社会综合承受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从经济承受能力、生活承受能力和历史承受能力等角度加以考察和研究。对于心理承受能力,目前尚不能准确地用数量加以描述。但是在水资源价格中绝对不能忽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通过经济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对事物的评价与效果上,它关系到人的情绪、面貌与生产的积极性。在进行水价改革时,应该准确地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包括物质与心理两个方面,水价改革的幅度应该在可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

3、充分地剖析现行水价政策的利弊,制订合理的水价办法 目前,对现行的水价政策分析有很多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弊端探析上,这是很片面的,实际上,现行的水价政策也有一定的合理成份,如它具有充分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水权思想。我们应该全面地研究现行水价的利弊,为制订合理的水价办法提供充分地理论和现实依据。作者认为,新的《水价办法》也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一思想,同时,为了充分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水价制度体现市场经济运

6 作原则,做到成本补偿、合理收益,体现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律。考虑农业的具体状况,可以对农业粮食作物按完全供水成本核定,经济作物要加一定的利润;在此基础上,实行动态水价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确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

4、制定合理的水价目标,分步实施

合理的水价目标也是水价改革的方向。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利产业政策》对此进行了纲领性概括。合理水价目标制订应充分地考虑成本核算的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以及宏观经济学,在充分地测算基础上加以确定,目标确定以后,分阶段性地予以实施,同时搞好收费体制的改革。

5、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水价的改革

农业水价的改革,最终通过用户的支持得以失陷,用户是水价改革的主力军。我们过去水价的改革,大多采取由上而下的策略,完全忽视用户的作用,用户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其积极性被无情的抹杀,其意见和建议也难以得到反馈和重视,常常因阻力太大产生不良效果,我们应该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所以,我们在进行水价改革时,应该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按照《价格法》有关规定,用户参与“听证会”,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作为为决策层参考的依据;(2)建立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模式,用水协会作为用户的代表直接参与水价的谈判,

7 目前在我国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河北等五省进行的新型的经济自立灌排区试点值得关注与探讨。所谓的经济自立灌排区,是指在水利界限清晰、相对独立的灌排区上建立的旨在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对政府财政依赖、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济上自负盈亏、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强调民众参与的、非赢利的经济实体,试点单位表明,用户作为水价制订参与者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贾大林,吴景社,节水农业是缓解我国21世纪水危机的重要途径,1999 [2]姜文来著,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沈振荣、苏人琼主编,中国农业水危机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4]贾大林,农业用水危机及粮食安全对策,农业技术经济,1999(2)

[5]姜文来、于连生,水资源价格上限研究,中国给水排水,1993,9(2)。

第五篇:2008年度节水计划及节水措施的报告~~样稿

(示范文本)

2008年度节水计划及节水措施的报告

市水资源管理站:

为发展节水型社会,形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市的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建设生态环保型的绿色家园。我厂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的管理,在各个生产环节上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节约用水管理水平,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

一、节水措施:

1、加强水源的管理,加强生产的各生产工序的管理,从而减少水的消耗和水资源的浪费。

2、制定有效的节水奖罚制度,对浪费水资源的给予教育批评,严重者给予经济处罚。

3、教育全体员工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关注水就象关注生命一样重要。

二、2007年度节水计划:

通过以上的节水措施,我厂今年预计生产用水

万吨,预计比去年减少

%。

***************单位 ****年**月**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男友说分手怎么挽回下一篇: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