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论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要求教学内容也不断提高,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

第一篇:语文课程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作品”理念和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作品指语文教育专家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精心设计、反复打造,蕴涵其教育理念和独特风格的典型例案的总称。它包括语文课案作品、课堂作品和课感作品。语文课程作品是语文教育专家课程体系的主观具体呈现和展示。戏剧家通过戏剧作品展示本人的戏剧创作实绩、戏剧艺术造诣和创作水平,小说家通过小说作品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语文教育专家则通过课程作品展示和反映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风格。研究语文课程作品的理念及其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对于贯彻和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建构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需要的语文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就语文“课程作品”理念和教师教学评价管窥蠡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语文课程作品理念探析

(一)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教育背景

语文课程作品的产生具有长期的教学改革背景。20世纪中后期,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辉煌时期,涌现了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等一大批语文教学改革家。具体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20世纪末期,“我国的语文教育大致经历了‘反思——改革——繁荣’三个阶段。其繁荣的标志就是形成了诸多的教学流派,呈现语文教学改革百家争鸣的局面,提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①。各个流派的专家通过精心设计的典型课例,展示教学风格,宣传自己的教育新理念。语文课程作品就在这种教学改革背景下诞生了。

(二)语文课程作品蕴涵了施教者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语文课程作品是教育专家长期教学改革实践的产物。他们从对教育弊端的反思中悟出教学改革的方向,产生教学改革的动力和行动。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产生教育理念和独特风格,进而凝练出课程作品。宁鸿彬在谈到《故乡》教学感受时说:“我教《故乡》20多年,直到退休前才感到满意”。宁鸿彬退休前十多年正是他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旺季”。因此可以说,课程作品《故乡》,是宁鸿彬长期教学改革实践的结晶,蕴涵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②

语文课程作品蕴涵了施教者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作为语文教育专家,可能进行无数次的教学活动和观摩课、示范课,真正属于课程作品的并不多。判断课程作品的标准,一是考察施教者是否具有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背景之外,再者就是是否真正体现了他的独特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如著名教育家于漪从事语文教学五十年,作课无数,《于漪文集》收录了大量教案和教学感受文章,在第三卷收录6篇阅读教学实录,可谓“千锤百炼”之举,然而用上述标准来衡量,《春》、《晋祠》勘为典型的课程作品。《春》体现了她一贯倡导的“声情并茂”、“熏陶感染塑心灵”的独特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晋祠》蕴涵了于漪“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做学生脑力劳动辅导员”和“立体化”的教学理念。其他如宁鸿彬《分马》,钱梦龙《孔乙己》,魏书生《得道者多助》等。

(三)语文课程作品要素分析

语文课程作品是语文教育改革者精心建构的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课程体系的具体展示。它包括语文课案作品、语文课堂作品和语文课感作品。从课程体系的角度看,它们构成了课程作品有机整体,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如两根红线贯穿始终。就课程作品中三方面要素关系看,课案作品是专家课前设计的具体呈现,是课堂作品的基础,课堂作品是专家教学过程的具体呈现,是课程作品的主题部分,课感作品则是专家课后反思结果的具体呈现,反映了教育专家对课案作品的反思和再认识。

语文课堂作品是语文课程作品的核心。语文课程作品三要素构成了课程作品的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存,又彼此区别,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个有机整体中,课案作品、课堂作品、课感作品的逻辑顺序不可颠倒。在三者中,课堂作品是主要方面,是课程作品的核心。这是由课堂作品的功能和特性决定的。首先,课堂作品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融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导和教学内容为一炉的有机整体,同时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次,课堂作品承载着检验课案作品和为课感作品提供论据的功能。课案作品是否适合于课堂教学,必须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课堂作品的形成过程也是对课案作品不断补充、优化的过程。课感作品是作者对课堂作品反思的结果,课感作品的形成过程必然把课堂作品作为主要的论证对象。第三,课堂作品蕴涵着比课案作品、课感作品更丰富的教育理念,它更充分显示教育专家的教学个性。第四,课堂作品与两者相比,有着直观、可操作特点,有着示范、借鉴和启迪的功能。

语文课案作品是课堂作品形成的基础。在课程作品这个系统工程中,课案作品承担着课堂作品所必需的前期预备工作。教育专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反复“打造”课堂作品的过程,其前期工作就是反思课堂教学,修改教学方案。因此,课堂作品形成的过程就是:

由上图可知,由课堂教学优化为课堂作品的过程,首先是从课案开始的,课案作品是课堂作品形成的基础。

语文课感作品是课堂作品的理性阐释。语文课感作品是对课堂作品的反思。这种反思的过程就是对课堂作品的理性分析和阐释。从课程作品的组成体系看,课感作品的反思主要是教育专家对课堂作品的反思,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建构者直接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另一个方面是建构者吸纳别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此外还包括建构者吸收、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语文教育专家多以课后感的方式,阐释课堂作品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其反思的结果就是他的课感作品,它为进一步优化课案作品,进而促进课堂作品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四)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理论依据

第一,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结构理论依据。曾祥芹认为。“现代科学的各个门类都可以构成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三个层次”。③就课程内涵而言,目前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并列的概念,前者指教学内容,后者指教学方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涵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果采取第二种观点,课程的三个层次为:课程论——课程教学棗课程作品。课程作品应属于“工程科学”的范畴。该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足。

第二,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哲学辨证的角度分析,课程论属于应用理论学科,课程论所研究的基本理论对于课程教学、课程作品具有指导作用,课程教学对课程理论具有检验功能,课程作品是在课程理论指导下课程教学的结晶。它彰显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对于教学实践具有借鉴和启迪价值。如果只重视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而忽略作为教学改革成果结晶的课程作品研究,对于课程研究的极终目的来说,是本末倒置。因此,重视课程作品研究,就是抓住了课程研究的主要矛盾。

第三,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心理学依据。语文教育专家的“角色意识”是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心理学依据。韩雪屏认为,“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必将成为未来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教师应及早地、自觉地投身于教育科学的研究中去,不仅做教育实践家,而且要成为一个教育理论家。”④作为已经硕果累累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他的角色意识与一般教师自然有所不同。他们的角色意识就是充任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锋和指导者。语文教育专家的这种角色意识促使他们打造更多的“课程作品”,并且靠它们影响和指导广大教师的教研和教改活动。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语文教育改革家的课程作品对广大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活动中的影响就充分证明这一点。

(五)语文课程作品的特点

语文课程作品与其它学科课程作品相比较,其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微型化、个性化、灵活化和可操作性。

1.微型化。语文课程作品微型化的特点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相对完整所决定的。语文教学内容是有诸多相对完整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构成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也决定了其课程作品的完整性。相对而言,政治、数学等以“章”、“节”形式呈现的学科,其课程作品则是持续的和不完整的。如果把“章”的课程作品作为相对完整的话,相对于语文课程作品而言,这所谓“完整”也只能算作“环节”的相对完整,不是真正的独立的“完整”。比如《药》和《祝福》,由此形成的课程作品是完整的,而赵祖荫主编的《网络制作教程》第二章“网页和网站的创建”和第三章“网页编辑和超级连接”,⑤由此形成的课程作品只能算作“环节”的相对完整。《网络制作教程》相对完整的课程作品应该是该门课程终结所形成的课程作品。因此,这种课程作品是宏观的,与此相比,《药》和《祝福》所形成的课程作品则呈现微型特征。

2.个性化。语文课程作品的个性化特征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课程作品的建构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建构的课程作品,是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的具体呈现。没有“个性”就没有语文课程作品。我们将于漪的《春》和魏书生的《得道多助》进行比较,其个性化特点不言而喻。具体而言,《春》体现了于漪“声情并茂,熏陶感染”的教学风格;而魏书生的《得道多助》则呈现“管理教学”的个性。

3.灵活性。语文课程作品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内容上灵活多样,可以是课文教学,可以是写作教学,也可以是演讲、采访教学等。其次,结构上的灵活性,可以是整体(课案作品+课堂作品+课感作品);也可以是部分的或局部的:或课案作品,或课堂作品,或课感作品。第三,呈现方式的灵活性,或文本描述,或音像作品,也可以拍摄成微型电视剧。

4.可操作性。语文课程作品是教育专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建构的课程精品,其蕴涵了建构者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也是建构者独特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如钱梦龙自读课教学模式,魏书生“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模式,宁鸿彬的“课堂常规训练”模式等。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特点,作为教学模式具体体现的课程作品理所当然具有这一特性。

二、语文课程作品和教师、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作品的评价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施教者及其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

(一)语文课程作品和教师评价

具体而言,语文课程作品对语文教师评价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作品的示范作用客观促使接受者对施教者进行评价。由于课程作品涵载了教育专家教改理念和个人教学风格。他们的“角色意识”,使他们的课程作品具有较大的示范价值。这种示范价值具体体现在教育改革家的“榜样作用”。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他们多是领军人物,他们的教改经验往往成为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榜样,他们的课程作品理所当然成为广大教师的学习样板。如魏书生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的教改大潮中,曾进行数百次的观摩课,有力推进了教学改革。人们在学习、借鉴课程作品的过程中,首先对其可借鉴价值进行分析评价,这种评价理所当然包括对施教者本人的教学评价。

第二,课程作品本身就是衡量施教者的一个“标准”。语文课程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专家本人的认可度方面。人们衡量一位教育专家的主要标志,不是本人如何自诩,而是通过其课程作品来衡量是否达到专家的水准。从这个角度看,课程作品是衡量和评价一个教育专家的客观标准。作为教改专家一定要打造属于自己的课程作品,将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和创新教育理念融汇其间,以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外在显示。另外,通过课程作品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改业绩,在当前的教学评价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

第三,课程作品直接引起学生对施教者的评价。教改专家在施教的过程中,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始终是教改专家关注的重点。他们会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师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评价教师的过程。

(二)语文课程作品和教学评价

对于语文教育专家来说,语文课程作品是其长期教学改革和教学探索的结晶,是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个性的集中体现。而体现在课程作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都具有“个性”。从某种角度分析,这种“个性”同时包含了施教者的优点和缺点,课程作品是优点和缺点相依相存的矛盾共同体。这犹如一个人的相貌,太高、太矮、太胖、太瘦都不合适,而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完美人”是不存在的。课程作品是施教者个性的“产品”,其受施教者自身素质、环境和条件制约。这种优点和缺点相依相存的矛盾共同体本身就有被反思、评价的“吸引力”。课程作品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学效果来说,是辨证统一的。一般而言,语文教改专家课程作品所引起的教学效果是好的,但他们的课程作品则因本人的气质不同而千差万别,令人可褒可贬,可圈可点。在教学评价中,人们可以依据课程作品的施教语言,评价他的课堂语言艺术,或依据课程作品的特点评价他的教学设计,或联系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他的教学效果等不一而足。如苏立康教授就曾经在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观摩课大赛前的学术报告中通过课程作品评价一位教师在执教中的优点和不足。

语文课程作品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大示范、启迪和借鉴价值。示范价值体现在课程作品向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课程教学的样板或榜样,诸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程度。启迪价值指课程作品所显示的教学创新思路对广大语文教师的启发作用。有人根据某情感派教师的课程作品评价该教师时认为,老师教学声情并茂,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同时又有一种忧虑:如果让学生堂堂课都陶醉教师的教学艺术之中,学生是否会成为老师情感教学的“俘虏”,进而产生一种被动学习心理。如果这样,将严重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主动探求,进而影响对他们能力的培育、智力的开发。

(此文为作者所主持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语文课程改革和课程作品研究》的核心成果)

注释:

①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论[J].平原大学学报,2004,(2).

②张正君.为〈语文课程标准〉进一言[J].中学语文教学,2003,(3).

③曾祥芹.1985年文章学研究的新进展[J].语文导报,1986,(3).

④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⑤赵祖荫,网络制作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张正君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张正君

第二篇:语文素养与新课程语文教学探究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要求教学内容也不断提高,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

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来提高语文素养。开放性教学坚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分层施教,各有提高”的教学原则,这是又一突出特征,使每名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信心十足地向新的目标努力。开放性教学的第五个特征是实行三结合考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三结合考试即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年级、学段考试与平时能力考查结合,并实行竞赛成绩分层加分。口试是个难点,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先测出教学班的水平分,在教学班水平分控制下,测出每名学生的听、说能力。考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创新教育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名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力,并且这种潜力在教师的引发和培养下是完全可以挖掘和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名学生都有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创新素质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平等地给每名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每名学生都能把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获得创新性发展。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班级授课——分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的多种有机教学形式,进行“差异教学”;可为冒尖的学生设置“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组织试卷进行考试,等等。

从教师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式、参加学术交流的情况及效果来看:教师对自身素养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学历的提高上,而且通过相互的比较和讨论,很快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错误,将教学中的某一问题或难点推向深入,并找到更适合学生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性,教师的职能和自我成就感也得到了加强。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语文是人文的一种表达,能使学生自身得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积累。只有丰富的语言素材积累才能把自己的意思精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学生的语文素养则主要包括下列几项:

(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

(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

(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

由此可见,语文素养是整合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提高语文素养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丰富的语言积累。要想学生学习好,必须教师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不断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能充分体现主体、活动、发展的新思想,在注重教学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语文教学要抓住语言,而语言是通过语感培养出来,良好的语感培养是抓住对语言材料的不断感知、不断积累中丰富形成的。没有形成审美意识无法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文体阅读和语言。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时尚”,通过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泼。

多媒体教学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快速的闪动“画面”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过多放映影视片段,限制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而过多的音乐,也干扰了学生的阅读,因此要相互结合。

注重文本阅读和语言阅读的好处在于:学生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自己走进文本以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老师能根据课文内容,并给学生创造一个深度思考的空间。

三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倾心于教师,乐于接近教师,课堂气氛融洽、聚精会神、积极思维,学习状态良好,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巧用各种手段:如用表演、儿歌、一字开花扩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被吸引,产生多读、多背、多写的兴趣,从而产生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是组织活动,提供写作素材。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关键是见得少、听的少、素材少。多开展有益的语文活动:如景点参观、郊游等使学生接触课外知识,也是他们对课外书产生浓厚的兴趣,爱读、爱看、爱想、爱问,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创新。再加之老师的细心辅导,课堂的教育学互动,我们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有更大的进步。

五是教室布置、人性化。学生学习的空间与学生好学有直接关系。教室的布置人性化,首先从心理使学生产生温暖,在温暖的环境下互相竞争,互相努力,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氛围。在温馨的教室中有利于学生朗读的语感培养,背文章时记得快,写字时心情平和。

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持之以恒的朗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习惯,从而积累丰富的词语。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开发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滦县李兴庄学区小闫营小学)

作者:段玉杰

第三篇: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近年来,基础语文教育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影响下,对教学方法也做出了一定调整。因此,在这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课程大纲与教学方式进行更深入探究。还需要深刻贯彻学校课程改革的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以此促进语文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和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语文教育 课程改革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9.039

目前教师岗位竞争压力愈加激烈,新课改下对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所以,基础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时俱进地接受新的教学策略,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改革以学生为目的

要想在本次教学改革中真正将改革内容落地,达到优化基础语文教育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多种情况,例如在教学时应该侧重于如何教好农村学生,对传统语文教育的课本进行资源整合,从中选取适合农村教学的内容,增加基础语文教育的特色,通过研究国家近年来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随时掌握动态,并因地制宜针对这些模块做出一些合理的调整,如基础语文教学,针对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兴趣,在其中加入趣味性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在教材中加入具有时代气息、创新性的内容,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二、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1.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基础语文教育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其功利性较强,学生无法深入感受基础语文教学的魅力,难以从中提取到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对基础语文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2.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时期我国对基础语文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素质教育的落实是关键,更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对基础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能融入时代最新理念与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实际工作经验与学生联系在一起的桥梁,也是基础语文教育改革的主体。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教材的整合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又充满个性的过程,这导致语文教学需要根据不同区域和生源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师紧跟社会发展,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更强的综合素质以及不断自我提升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对于学校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具备对专业课课本资源改进以及整合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容易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期间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来保证语文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除了根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和改编外,还需要教师深入农村或乡镇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场,通过现场听课、采访等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做深入的了解,方便在进行教材改变时抓住改革重点,有针对性地去改变。只有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真正将改革落在实处。

四、教学改革以创新课堂形式为手段

在语文教育课程改革中,合理的创新能够为教学改革增添源源不断的生机。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不断革新,用更新颖、灵活的方式去培养人才。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认同。在基础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采取现代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为学生创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将课程的框架以及其中一些难点和重点提前录制,在课前就通过互联网传送給学生,让学生在上课前就对本节课的框架和难点有一定的印象,这样一来在课堂上教师再进行讲解时学生就能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节约了课堂时间,让教师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做一些知识的扩展。

教师还可以在上课时将课堂内容录制下来,方便学生反复观看,巩固知识点,或者对于一些因故请假的学生而言,即使未到校也不耽误学习的进度。同时,互联网中多元的教学资源能够丰富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中,起到丰富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1.改变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评价先于教学活动的意识。通过调查目前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加以重视,了解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做准备。

利用笔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看似是最有效和直观的评价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考察结果。但从实际来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应该增加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更客观、更准确的评价。如在评价中加入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课堂表现等。评价要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不能伤害学生自尊,需通过评价,让学生有所启发,提升对基础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其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学业质量评价

学业质量评价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评价,教师通过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本节课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便于教师及时修改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进行随堂测验,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试讲,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评价,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解答,以当堂解答和交流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了课堂中的评价以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学习习惯,以及平时的表现等,对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于学习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教师评价的重点。同时教师也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通过反馈机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创设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活力与动力。

总而言之,基础语文教学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做好课程资源整合的建设工作,不断创新、优化课堂,将课程改革的内容落到实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勇、廖成有《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评〈中学语文教学论学程〉》,《语文建设》2018年第28期。

[2] 王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智力》2020年第21期。

[3] 郑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4期。

[4] 孟勇、何骋宇《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探究——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4期。

[5] 牟晓霞《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文学教育》2021年第3期。

[6] 赵福庆《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改进策略》,《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3年第11期。

作者:汪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务英语信函论文下一篇:抗震结构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