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世界对中国的影响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时隔三年,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仍具有重大影响,并将持续影响世界的经济走势。处于经济繁荣发展阶段的中国也未能幸免,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少打击。2010年,中国超越德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然而世界经济依然低迷,中国处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出口贸易不如人意。

第一篇:世界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华民族最早利用茶、栽培茶,发展了茶产业,形成了茶文化。千余年来,中国茶伴随着中华文化不断对外传播,对世界人民的饮食结构、经济发展、文化礼仪及其宗教、交通、军事、政治、外交、民族、语言、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改善各国饮食结构

饮茶自中国传向世界,从首先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到风靡世界,从一种时髦的珍贵饮料到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从身份地位的象征到大众消费品,走过了千余年的漫长历史。人们对饮茶功效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就是饮茶习俗不断传播及其固化的过程,也是饮食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

饮茶具有诸多功效,为中国古代先民不断认知。饮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脑,延年益寿,消脂解油,益思少睡,解毒止渴,兴奋解倦,消食除毒,清喉去痰,利尿明目,增加营养,增强体质,防病治病。这些保健作用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明。正因为如此,饮茶才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性饮料。虽然这一局面的形成与追求时髦、饮茶成习、嗜好上瘾不无关系,但主要还是由适量饮茶有益健康这一特点决定的。南宋时,两次来中国的日本高僧荣西在其著作《吃茶养生记》中说:“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则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乎。”[1]朝鲜、日本是中国周边最早饮茶成习的国家,时间大体是唐宋时期。欧洲饮茶风俗的兴起要迟得多,直到16世纪初才开始学习饮茶,18世纪饮茶风习逐渐遍及欧洲各国。饮茶在欧洲兴起后,1640年由荷兰人传到北美的荷属新阿姆斯特丹(纽约),18世纪风靡全美国。如今,全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的20多亿人在喝茶,茶已成为真正的世界饮料,在世界人民饮食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饮食结构中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源。为解决这个问题,医学上提倡科学饮食的关键是少喝咖啡,少喝酒,少吃巧克力(可可制品),少饮甜饮料,而将茶叶归属为保健珍品,甚至视为主要抗癌食物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利于健康的生理作用和药用价值不断得到揭示、证实,茶作为特殊保健功效的饮料,不仅经久不衰,而且不断得到普及和发展。从世界茶叶消费量的变化及主要茶叶消费国对茶叶的持续消费即可看到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年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消费0.5公斤。不产茶的国家则大量进口茶叶以供饮用。1900年,世界茶叶进口消费量为26.72万吨,2010年增至161万吨。不产茶的英国有300多年饮茶史,它曾是世界上人均饮用茶叶最多的国家,人均消费茶叶最多时的1958年达4.55公斤,后来有所减少,1990年人均消费量仍有2.52公斤。爱尔兰、卡塔尔人均年消费茶叶也达数公斤。香港、约旦、伊拉克、土耳其、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叙利亚、突尼斯、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人均年消费茶叶均超过1公斤。

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经济影响巨大,并催生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茶产业,诞生了世界茶叶贸易行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催生世界茶产业。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也是茶产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国,最早利用、驯化、栽培茶树,进行茶叶采摘、加工、制造、销售,形成了茶产业,诞生了茶经济。随着中国茶向外传播,茶叶知识、茶树栽培、茶叶生产传到国外,世界茶产业应运而生。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上了茶树,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茶叶生产,促进了国际贸易,加强了国际协作,繁荣了茶叶科学。在世界农业经济作物中,茶业逐步成为令人瞩目的产业。现在五大洲都有茶区分布,茶园分布最广的地区介于北纬6度至22度之间,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区索契山地的图亚普谢区茶区为当今世界最北的茶区,阿根廷的米逊斯茶区是世界最南的茶区。亚洲茶区分布最广,非洲次之,美洲再次之,大洋洲、欧洲分布较少。

茶业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从茶产量可见一斑。年产量20万吨以上的国家为世界最重要的产茶国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这三国茶产量占世界茶产量的60%以上。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肯尼亚、日本、土耳其。以上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茶国。年产量万吨以上的产茶国有孟加拉国、坦桑尼亚、马拉维、乌干达、伊朗、莫桑比克、越南、阿根廷、巴西、津巴布韦、卢旺达、南非,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比较重要的产茶国。此外,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尼泊尔、菲律宾、朝鲜、韩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卢旺达、马里、几内亚、毛里求斯、埃及、刚果、喀麦隆、布隆迪、刚果(金)、埃塞俄比亚、留尼汪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巴拉圭、牙买加、墨西哥、玻利维亚、圭亚那、美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澳大利亚、葡萄牙、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产量在世界上虽无甚影响,但茶产业在本国经济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在满足本国饮茶需求的同时,对减少茶叶进口,平衡贸易格局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仍具有产业意义。

推动世界茶贸易。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推动了世界茶贸易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发展与饮茶风俗的传播关系极大。长期以来,中国茶主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虽然茶叶贸易随之兴起,但贸易数量仍然有限。只有当饮茶风俗传入欧洲,并随西方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后,茶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茶叶贸易勃然兴起,世界茶贸易数量才不断被刷新。19世纪40年代前,中国几乎提供了世界茶叶贸易的全部货源。据笔者推算,16世纪的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微不足道,17世纪约在21010担以上(1050.5吨),18世纪增至8889241担以上(444462.5吨),19世纪40年代,达1500万担左右(75万吨)。如果加上每年2.5万~5万担的帆船运茶出口量,则总数更多。从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前的约300年间,中国出口茶叶总计2396万担(约119.8万吨),1840年约为40万担(2万吨)。此后,世界茶叶市场上出现少量日本绿茶、印度红茶,且数量不断增多,但中国茶叶出口量也不断增加,1886年达到巅峰的13.4万吨。这一时期,中国茶叶90%以上销往欧洲。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世界茶叶生产、出口、消费均有所下降。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茶叶产量迅速增加,但世界茶叶贸易额同样增加迅速。世界茶叶出口贸易由19世纪70年代的12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78.37万吨,显示了这一贸易产品的巨大活力。

刺激世界茶生产。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刺激了世界茶的生产。随着茶的传播,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茶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茶叶生产得到稳步发展。笔者曾估计,中国茶作为世界茶叶唯一产地时的1832~1837年,年均茶园面积为34.73万公顷,茶叶产量13.03万吨,单产374.9公斤/公顷。由此可知,中国茶向世界传播对茶叶生产的巨大刺激作用。以1832~1837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单产为基数,1934年这三项数据分别增长了2.59倍、2.93倍和1.13倍,1990年这三项指标则进一步增至7.2倍、19.3倍和2.68倍。从1934年到1990年,世界植茶面积增长1.78倍,茶叶产量提高5.6倍,茶叶单产增加1.36倍。进入21世纪,世界茶叶产量持续增长,每年均超过300万吨,2010年跃至408.7万吨,2012年增至452.80万吨。茶叶生产的惊人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三、丰富人类文化礼仪

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不仅是饮茶风俗的传播、茶叶知识的输入、茶叶贸易的开展及茶产业的兴起,更重要的是礼仪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一道远播海外的茶文化,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结合,日益生根发芽,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饮茶礼仪、饮茶文化。在新产生的茶文化中,东方茶文化最具典型的是朝鲜茶礼、日本茶道,西方茶文化最为典型的是荷兰茶会、英国下午茶。这几种最为典型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茶风俗传入这些国家的产物。

朝鲜茶礼。随着中国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流入朝鲜,茶随之传入该地,并加以传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唐太宗时期茶传入朝鲜。据朝鲜正史《三国史记》载,新罗善德女王(632~646年在位)时,留学僧人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十)兴德王三年(828年)十二月条载:“入唐回使大廉带回了茶种,种植于地理山上。在此之前,善德王之时茶已有之,但是自兴德王时代兴盛起来。”朝鲜李朝文献《东国通鉴》说:“新罗兴德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帝(827~840年)赏赐茶籽,公元828年种于金罗山的异山。”这是茶的再次传入,表明饮茶已有一定程度的普及。新罗时代已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人向民间传播、发展。这一时期新罗国内开始植茶、制茶,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茶礼形成。

日本茶道。日本奈良时代,“文化的引进,并不仅仅限于制度、技术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其中之一,即饮茶之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2]以最澄、空海、永忠为代表的学问僧在学习、传播佛教的同时,还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茶饼、茶具。从弘仁饮茶中对陆羽亦步亦趋的模仿及弘仁茶诗与中国茶诗的相似表达,可以推测《茶经》一书及唐代饮茶诗文也由以此三人为代表的学问僧带到了日本。以嵯峨天皇为首的日本上流社会对新传入的饮茶文化怀有极大热情,尤其是嵯峨天皇不仅多次参加茶会,还在皇宫中开辟茶园,下令在近畿地区植茶。饮茶文化在日本迅速发展,形成一股“弘仁茶风”,为13世纪后南浦缫明、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在日本传播茶道打下了基础。

荷兰茶会。欧洲茶会,以荷兰为最。中国茶传入欧洲时,价格高昂,非普通人所能饮用,只有贵族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要人才能享用。荷兰输入中国茶叶的同时,中国茶壶、茶杯也一起被输入,使之能够同时使用。1637年前后,有些富商的妻子开始以茶待客,于是茶叶输入量稍微增加。1666年,茶价有所下降,但每磅售价200~250弗洛林(相当于80~100美元),茶叶仍然只能为富人所享用。此后,输入量再次增加,价格下降,饮茶略有普及,这个时间是1666年至1680年。富有的家庭辟有专门茶室,普通市民则在啤酒店饮茶。饮茶俱乐部的形成,推动了一般妇女的饮茶热。茶会是一件十分郑重其事的事,饮茶客人多在下午2时光临,主人郑重接待,礼貌周全。女主人取出各种茶叶,放入配有银制滤器的小瓷壶中。女主人请每位客人选好自己的茶,然后放入小杯中。需要加其他饮料的客人,女主人则以小红壶浸泡番红花,用较大的杯盛放较少的茶递给客人,让其自行配饮。饮茶时,要咂吸有声,表示女主人的茶味美好。大家足靠火炉,一边喝茶,一边吃着糖果饼干,一边交谈。饮茶结束后,再喝白兰地酒,吃葡萄干、糖等食品。茶会风靡一时,成为荷兰妇人重要的社交方式,这一著名活动丰富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内容。饮茶习俗对荷兰人社会生活产生了许多潜移默化积极影响:政府通过社区免费聚餐,加强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生意兴隆的茶馆,丰富了近代荷兰的城市服务业,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彼此联系;追求饮茶,刺激了人们对茶器收集及茶亭兴建的热情。[3]

英国下午茶。欧洲茶会,以英国为次。英国饮茶晚于荷兰,但发展势头迅猛,至18世纪已形成午后茶。1763年,在哈罗门诸贵妇轮流供给午后茶与咖啡。此后,鉴于人们早餐食用丰富,中餐与晚餐间距时间太长,晚餐后则在会客室饮茶的情况,第七世裴德福公爵夫人安娜推出了17时进茶、饼干的项目,午后茶遂成为时兴礼仪。这种礼仪一经产生,风靡一时。同时,饮茶习惯迅速普及全国各阶层,英国遂成为世界最大茶叶消费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最多时竟然达到10磅。饮茶方法的讲究,为其他国家所不及。泡茶是一种艺术,全国男女老幼都懂得怎样泡制一杯合口的好茶。[4]

四、其他方面的影响

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除了改善饮食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礼仪这三大影响外,还对世界宗教、交通、军事、政治、外交、民族、语言、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领域均程度不同地打上了茶烙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茶痕迹。随着大量茶文献的出现,茶的内容进入了诗歌、散文、小说,并与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歌曲等艺术日益紧密结合,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茶艺术。这一切,无不反映了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证明和影响力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荣西等.吃茶养生记[M].王建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熊仓功夫.论茶之东渡日本[J].农业考古,1991(2).

[3]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风俗[J].历史研究,2013(1).

[4]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作者系解放军理工大学人文教研室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作者:陶德臣

第二篇: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摘要时隔三年,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仍具有重大影响,并将持续影响世界的经济走势。处于经济繁荣发展阶段的中国也未能幸免,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少打击。2010年,中国超越德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然而世界经济依然低迷,中国处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出口贸易不如人意。本文将根据中国出口贸易现状,从需求、汇率和政策三个源头分析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贸易影响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地区国家都相继被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各经济大国,如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体消费需求缩水,贸易保护主义趁机抬头。作为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的中国,在此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其出口贸易受到了自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最剧烈的影响。本文将首先对当前中国出口贸易的现状进行阐述,接着从需求、汇率和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出口贸易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并在2010年超越德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2007年高达66.8%,出口贸易依存度从2004年开始连续4年超过30%,对美出口贸易依存度也从2005年开始超过7%。

作为一个对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巨大。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08 年1到10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188617 亿美元,同比增长24. 4 % ,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 3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增速更是显著放缓。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3225 亿美元,增长2519 % ,较上年同期的27. 8 %也下降了1. 9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降幅之大,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第一次。

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除了外部需求减小,世界各国更对中国实行各种贸易保护政策,各种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抵制。中国成为出口第一大国,可能招致更多的贸易壁垒。目前美国和欧盟频繁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征收惩罚性关税。对此,欧美主流经济学界已经出现了更多赞同贸易保护的观点。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重商主义导致的出口盈余损害了全世界的利益,而且这种政策是掠夺性的。某些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为欧美现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中国会像80年代的日本一样,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而这样的情况也会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外部需求减小,竞争更为激烈

一直以来,美国是中国仅次于欧盟的出口目标市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最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国。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万亿美元。2005-2007年连续三年中国对美出口贸易依存度超过7%。然而,美国在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美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幅下跌,消费者财富缩水,购买力下降。而经济衰退、和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使得美国居民个人和家庭收入降低,消费支出减少,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这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对美订单减少,出口率下滑。因此,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消费者信心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出口增长。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到6%。这是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的直接影响,若考虑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将进一步下降。除了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是中国出口目标。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减少。由此,中国的出口增长进一步减弱。

在出口竞争方面,中国出口商品一直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获得世界的青睐。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持续,中国商品出口成本将升高,同时伴随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劳动力成本也一直上升。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在劳动力方面也有很大优势。从这方面看,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出口成本上升

由于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巨大,美元的地位在国际上减弱,贬值速度加快。而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而人民币迫于国际上的压力不断升值,因此,中国出口商品价值竞争力降低。对于目前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而言,价格优势仍然是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的侵蚀始终是一大威胁。

再者,由于美元处于国际货币地位,目前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的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因此随着美元的贬值,国际能源和资源的美元价格必然飞速上涨,进而增加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力降低。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改善,但价格优势依然是绝大多数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金融危机通过价格效应,使得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降低,从而导致出口增速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输入型通货通膨使2007年中国CPI指数上涨达4.8%,是199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2008年前6个月CPI上涨均在7%左右。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如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出口高度关联。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出口制造业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出口产业的竞争力。

(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世界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失业率上升,这些情况使美国“需求内部化”的要求不断增强。由于中美的巨额贸易顺差,处于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美国寻求各种办法迫使人民币升值。然而,这样的保护措施还不够,美国许多受影响的进口企业和民众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由,请求政府利用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手段对中国出口贸易进行抵制,为中国设立更多贸易壁垒,这一切都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了极大困扰。往日大量销往美国的中国服装、机电产品、纺织品、食品以及玩具鞋类出口苦难。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外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力度逐渐加大。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国家,不仅有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有像印尼、埃及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所涉及的产品既有快消品行业,也有重工业机械行业;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反倾销案件占世界总量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而加入WTO后,这一比例大大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国家之一。2007年上半年,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的数量达到21件,2008年同期为37件,同比增长76%,占到了当时全球反倾销调查总数的一半。

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都纷纷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对外实施贸易保护措施。中美一个作为出口大国,一个作为进口大国,两者之间的贸易摩擦更是层出不穷。2010年刚开始,美国又发动了对中国产品新的双反调查。同时,世贸组织也成立了专家小组,调查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由此看来,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问题日益严重,对出口贸易非常不利。

综上所述,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出口目标国家或地区对需求减少,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减弱,出口目标国家或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推出各种贸易壁垒。这一切都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不良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如何在金融危机的风暴下走出自己的道路是一个值得国人思索的问题,相关企业和政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林燕.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9(13):164-166.

[2]沙文兵.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财经科学.2010(269):83-90.

[3]陈茜茜.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沧桑.2010(1):10-11

作者:李蕾

第三篇:疫情对世界经济和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 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突然爆发并迅速擴散,给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冲击,包括:境内外运输联系被阻断、物流运输成本增加、商品交货时间延迟、中间品和劳动力供应紧缺等。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和港口生产运营面临巨大压力。本文将针对疫情期间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国进出口贸易和中国港口生产三个方面讨论此次疫情对世界经济及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中国进出口贸易;港口生产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疫情给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冲击。本文将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情况为分析背景,从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国进出口贸易和中国港口生产三个方面讨论此次疫情对世界经济及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20年1月16日,联合国在发布的《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明确表示,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达到2.5%。但在贸易摩擦、金融动荡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等的影响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加,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散,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强烈的负面冲击。

1.1 世界经济在2019年发展状况回顾和分析

根据全球数据分析,2019年全球经济的发展主线是不容乐观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9年内对全球经济增速评估结果进行了三次下调,从年初的3.5%到3.3%,再到3%,下调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情况持续恶化。联合国预测的2020年增速,则进一步下降到2.3%,这已经是最近十年的极低值。

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其根本原因是美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趋尖锐,这使得全球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投资者也对市场失去了信心。美国政府对中国始终采取强硬的贸易保护政策,分别于2019年5月、9月实施了新的关税加征方案,中美两国之间有超过5000亿美元的商品被加征高关税,双边平均关税超过20%。中美两国的GDP超过了全球的40%,贸易摩擦使得两国市场要素分配受到影响,生产潜力遭到抑制,两国经济受到影响的同时也给全球的生产消费、贸易投资等带来负面冲击,拉低全球经济增长应有水平。

1.2 新冠肺炎疫情对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处于长期低迷状态并竭力寻求增长动力之时,新冠肺炎疫情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的负面冲击。2020年,世界各国的重心将落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各主要经济体能否完全控制疫情、消灭疫情将最终决定世界经济的增长情况。

按照中国统计局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前三个月,GDP总值达到20.65万亿,相较于2019年统计减小6.8%。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来分析,依次下降3.2%、9.6%和5.2%,对应的产值则是1.02万亿、7.36万亿、12.27万亿。美国在疫情影响之下,第一季度的GDP环比负增长4.8%,而在过去6年,该国都维持着正增长,在2020年第一季度,该国则创造了自2008年经济大衰退以来的最大跌幅。日本的经济延续了2019年的不景气,再加上疫情的影响,首季度日本GDP同比下滑3.4%,这是日本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从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数据来看,受疫情的冲击影响,世界各经济体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迹象。如果疫情导致经济停止一个季度或更长时间,全球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进而进入衰退。

2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疫情期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实行禁航禁运防控措施,导致中国无法有效出口,欧美等国无法有效进口,而其他经济体为了应对疫情也相继推出贸易限制政策。加上全球贸易活动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长期疲软,结合多种因素,世界贸易活动在短期内出现了停滞状态。各市场主体间面临合同履行困难、货物交付推迟、通关时间延长等问题,这将可能会引发世界范围内企业间的大量贸易争端。

2.1 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

按照中国海关数据,2020年前4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为1.3万亿美元,下降比例达到了7.5%。其中,出口6782.8亿美元,下降9%;进口6200.5亿美元,下降5.9%;贸易顺差582.3亿美元,减少32.6%。从数据分析,由于中国疫情在4月份得到很好控制,中国外贸4月份进出口总额为0.335万亿美元,相较于2019年同期减小5.0%,下降幅度有所减小。其中出口2002亿元,增长3.5%。这是继一季度同比出现两位数下滑后,货物贸易出口首次实现恢复性增长。

中国出台的一系列稳住外贸基本盘的有力措施已初见成效,这些诸多措施对公司的复工复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诸多税收的优惠以及租金的减少,来减小公司的负担,帮助这些公司能够稳步运营。5月7日,中国商务部还进一步提出,为了更好地对受到疫情影响的公司进行精准扶持,推动双循环战略,将会推出更多的扶持政策。

2.2 中国外贸呈现的特点

特点一是东盟正式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贸易伙伴。在前4个月,中国和东盟开展的海外贸易规模,达到134.9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5.7%,所占国内海外贸易总值的比例则是14.9%,这使之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排在首位的贸易合作同盟。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东盟间产业关联较为密切,另一方面是由于东盟国家疫情发展情况较欧美相对平缓。与此同时,中国“一带一路”红利开始得到较好释放,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规模,按照人民币进行计价,已经达到2.76万亿,增长0.9%,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0.4%,如表1所示。

特点二是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不断提升,已经约为6成。在前4个月,该贸易的进出口规模已经约为0.777万亿美元,相较于2019年统计减小7.5%,在中国全部的外贸总额中,占比约为59.8%。这个占比相较于2019年同期,增长约为0.2%。其中,出口396454.4百万美元,下降8.9%;进口380396.9百万美元,下降5.4%,如表2所示。

特点三是铁矿砂、原油、煤等大宗商品和肉类等重点民生消费品进口较快增加。在前4个月,中国进口铁矿砂规模高达3.58亿吨,相较于2019年同期增长5.4%;进口原油16.761万吨,同比增加1.7%;进口煤12672.6万吨,同比增长26.9%。

特点四是防疫物资相关产能大幅提升,成为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医疗仪器及器械、中药材及中式成药、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分别为4181.3百万美元、382.2百万美元、37311.5百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4.4%、2.9%。

专家预测,这种短期回升能否代表中国外贸发展的长期趋势还值得进一步观察。中国外贸的长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范围内经济恢复情况,而当前疫情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犹存,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复杂严峻形势。

3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港口生产的影响

港口生产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功能。习总书记在2020年3月29日对宁波舟山港考察时强调,宁波舟山港率先恢复生产,对推动我国企业复工复产、恢复物流体系、恢复全球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疫情对国民经济和相关行业的影响开始不断显现,由于外部需求迅速下降,再加上整个供应链中存在着较多公司延迟复工等问题,这使得港口行业面临很多挑战,港口生产将出现200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短期下滑,港口面临的影响超过SARS和金融危机时期。

3.1 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对比与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最新数据 (如表3所示),2020年前4个月,中国的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达到近42亿吨,较2019年同比下降2.3%。前3个月同比均出现负增长,特别是在2月份,同比下降最为严重,降幅为9%。降幅最大是在2020年1—2月,由于国内外疫情的叠加影响,中国部分地区生产、消费活动受到了影响,国内部分工厂停工影响到部分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从2月中下旬开始,全球疫情蔓延,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停工停产,中国下游企业因为主要贸易伙伴上游供应的不足而使进口再次遭受到冲击,进一步影响相关产品出口。但从2020年3月开始,在中国严格的防控机制下,国内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整体形势明显好转。各级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帮助各行各业有序地复工复产。3月份开始,港口吞吐量相较于2019年同期下降明显,到了4月份,该指标相较于3月份则实现了正增长,达到了4.1%。

从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统计情况分析,指标的变化于全国港口的走势基本一致。这意味着这些沿海地区的港口生产情况将会对全国港口数据带来极大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在4月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年内首次出现正增长,但是涨幅与全国港口增幅比例相比较小,主要原因是国际疫情在3月、4月持续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使得国外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端和市场需求受到影响。国外对上游中间品及资本品产品进口需求和自身出口供给能力下降、下游消费品需求走弱等,会对中国外贸进出口需求带来明显影响,同时也会对港口生产带来明显作用。

3.2 沿海港口船舶代理企业业务量对比与分析

按照中港协水路运输分会统计的数据 (如表4所示),其中以13家沿海港口为对象,对其有关船舶代理企业业务量数据进行统计,得出这些企业在2020年1、2月份汇总的业务量数据,其中代理艘次呈现出负增长现象,2月份降幅最为突出,相较于1月份下降974次,环比降低超过40%。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此次新冠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使得假期时间延长,整个沿海运输市场,尤其是沿海煤炭运输市场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二是由于近半个多月处于停工状态,企业的工业用电耗煤偏低,后半个月下游企业开工数量虽然显示有所上升,但疫情尚未完全被控制、部分复工人员仍需隔离等因素使得市场整体需求恢复的速度远远达不到预期;三是随着对疫情的有效控制,煤矿开工率有所回升,因恶劣天气影响而导致的连续封航、港口库存也稳步上升,供应充足。这些因素对这两个月的港口代理总量增长带来很大負面影响。

对3月份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港口的船舶代理艘次开始呈现正增长,相较于2月份,代理艘次增长了1038,环比增长超过30%。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给工业和经济带来的冲击在短时间内逐步减弱,企业陆续复工复产,这也使得开工率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升;二是部分耗煤企业相继复工复产后,市场对煤炭的需求也逐渐恢复;三是由于境外疫情蔓延的情况还十分严重,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不少企业还不敢贸然提升产能,市场的需求还需要时间去消化。上述诸多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3月份沿海港口代理总量的回升。综上判断,疫情对中国港口生产的影响主要是短期的剧烈干扰和波动,对全年生产具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会很大。

4 结语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前4个月经济数据研究,疫情对全球的经济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体是可控的。根据相关指标分析,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稳步回升,经济运行初步判断已经回归到了正常轨道,进出口贸易和港口生产呈现了持续的恢复性增长,这种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由于疫情的影响和国际经济下行的冲击而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佟家栋,盛斌,蒋殿春,等.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全球经济与对中国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20(03):9-28+4.

何诚颖,闻岳春,常雅丽,等.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测度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05):3-22.

李牧原.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集装箱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集装箱化,2020,31(03):1-8.

沈国兵.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纾解举措[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07):1-6.

寿建敏.世界航运市场演变和疫情后中国港口发展趋向[J].中国港口,2020(04):3-8.

张茉楠.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及全球贸易的冲击与对策建议[J].中国远洋海运,2020(03):28-31+8.

作者:张幸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低碳城市论文范文下一篇:孙悟空形象分析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