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2022-11-01

第一篇: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摘要]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深刻理解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特殊重要意义着手,深入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并且对中央一号文件的新提法和新部署进行了思想观念层面和任务安排层面的解读,有助于更准确深入地理解党中央一号文件的内涵与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4-0046-0

3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岁末年初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关注于“三农”问题。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深刻理解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特殊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的衷心拥护。三个月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中央一号文件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为什么要干”:中央一号文件使我们更加准确理解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解决了关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突出地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不充分。其次是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部署,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三农”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再次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应当看到,这些年来我们的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城市,体现在大中城市及其居民,农村和农民受益相对不多。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善这种分配格局,且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实现了逐年缩小,但是与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相比,我们还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应该怎么干”:中央一号文件使我们更加全面理解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总体部署。但是,鉴于信息不够直接和不够全面,难以满足社会各界的知识和信息需求。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向全社会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指导思想,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重点明确了到2020年和到2035年的目标、任务,并且从七个方面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将党管农村工作作为首要原则提出,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了原则要求,强调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等等。

(三)“具体如何干”:中央一号文件使我们更加系统理解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任务繁多而艰巨。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重点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人、地、钱”三大要素,从十个方面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重大任务。

中央一号文件的新提法和新部署

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顺应新时代发展新要求,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政府的农村工作重点,形成了诸多新提法和新部署。这些新提法新部署主要体现在“知”和“行”两个层面:一是思想观念层面,二是工作任务安排层面。中央一号文件切实做到了逻辑严密、知行合一,表达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新境界和新做法。

(一)在思想观念上,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新境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中央一号文件系统深入地论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具体路径,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之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是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定位,这是前所未有的新提法,以前中央文件只是在教育和就业问题上用过优先这个词。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是要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新安排,以前我们主要是讲农业现代化,这次明确将“农村”加上,主要是在空间上对应于城市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全面。

三是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新主张,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党的十九大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四是要走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之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针对我国特殊国情农情而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新要求。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五是要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之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实现从民主管理乡村到有效治理乡村的新举措。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既符合国家基本制度和基本国策的要求,也适应乡土中国的传统道德。这对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任务安排上,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新做法:顶层设计和工作任务创新。

首先,在顶层设计层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至少体现在以下15个方面:1.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2.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3.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4.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意见;5.制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6.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7.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8.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9.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10.探索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11.抓紧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和加快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12.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和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13.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14.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15.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决策咨询制度。

其次,在具体工作任务层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其主要包括以下15个方面:1.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2.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3.实施兴林富民行动;4.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5.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6.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实施乡村绿化行动;7.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8.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9.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10.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11.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12.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13.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4.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15.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组织实施好这些新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继续为全球解决乡村发展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韩 俊.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J].求是,2017(5).

[4]栾相科.三问乡村振兴——国家发展改革委“周三大讲堂”深入解读乡村振兴战略[N].中国经济导报,2018-01-30.

(作者简介:吴晓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第二篇: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发展目标,农业政策)

一、四川省农业发展概况

总体概况: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1%,居第五位。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2012年末,四川总人口909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85.3万人,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4410个乡(镇)。 全年肉猪出栏6579.1万头,比上年下降5.0%;牛出栏267.3万头,下降0.5%;羊出栏1780.4万只,增长1.4%;家禽出栏65259.8万只,下降3.7%。猪肉产量下降4.5%,牛肉产量增长2.7%,羊肉产量增长1.3%。禽蛋产量下降2.4%,牛奶产量增长1.5%。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54.6万公顷。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769.9万公顷。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64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9个。年末森林覆盖率38.03%,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2.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水产品产量154.4万吨,增长6.2%。

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1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87.6万公顷。全年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7万公顷,累计945.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530万千瓦,新增80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89.4亿千瓦小时,增长3.4%。

二、四川省农业政策

政策制定在我国国家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时制宜的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有一个目标,针对大的方针各个省市自治区因自身条件而异,制定合理的政策。从自身出发,结合中央总体规划以及中央指导指示意见,建立各个层面的完善政策 发展总规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引导传统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紧密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相协调,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资源环境特点,挖掘各地独特资源环境优势,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坚持市场导向从源头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双轮驱动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为重点,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构建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环境;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农科教联动,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托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建设,构建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总规目标

努力实现5大目标

农业基础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60%和63%,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

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88.8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达800亿斤以上,肉蛋奶、蔬菜和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快速发展,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进一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达4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农业生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治理有效,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同步建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在全省普遍建成市(州)级或县(市、区)级“四好村”的基础上,6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四好村”,农民生活达全面小康水平。

三、发展展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产业基地建设等十大行动,建好“四区四基地”,努力建设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农业质量效益好、三次产业融合深、服务体系建设优、农村生态环境美、农民收入增加快的农业强省。到202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稳定在全国前五位,主要农产品商品化率达70%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560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4: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 农产品加工壮大行动

总目标: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以上,建成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发展方向: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 工程: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

机制:建立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川字号”知名品牌创建行动

1、新增农产品(食品)中国驰名商标10件以上、四川省著名商标200件以上

2、创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四川优质品牌农产品(食品)200个以上

3、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创新品牌宣传营销,加强品牌保护监管

4、开展四川美食全球行活动,加大品牌创建支持力度 农业清洁生产行动

近年来,四川实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专项监测等监测计划,年定量监测农产品样品量达到2.4万批次,年快速抽检农产品样品量达到450万批次,有效排查风险隐患,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99%以上。今年以来,抽检各类农产品样品6655个,总体合格率99.1%。

“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进一步支持川字品牌的打造,保证农产品合格率,推进农业清洁行动开展。 科技创新引领行动 目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创新效能和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5项工程

粮油作物方面,以口粮优质化为主攻方向;特色经济作物方面,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为主攻方向;畜禽水产方面,以安全、优质、风味为主攻方向。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加强成果中试、熟化,搭建不同生态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社会化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升国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交叉学科创新基地(平台),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种养殖环节,以机械化、标准化、精准化为目标,建立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加工环节,立足节能、绿色、智能的产业新要求,开发安全、健康、方便的新产品。

围绕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信息智能化、农业管理精细化、农业生产设施化、农产品物流现代化。

第三篇: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乡村,是千百年来人们“渔猎种养、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息发展中始终具有特殊的含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还是一个精神寄托,更是一个梦想标尺。

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此后,2018年2月4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月8日,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4月30日,作为省级层面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和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5个工作方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其中,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在全国属首例。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一宏伟战略如何落地山东?本刊根据《规划》内容进行解读。

为何成为“三农”工作总抓手?

对于山东这样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无疑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

总书记对山东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寄予厚望,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宋伟看来,这一战略的出台有着深厚背景和现实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变化标志着农业农村发展站上了新起点、进入了新时代,这也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起点。

第二,当前乡村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r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还依然突出。扭转这种不协调的状况,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这个短腿短板,坚决防止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凋敝。

第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包括乡村在内的国家整体战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富强不富强,要看农村怎么样,这是标志性的。为此,就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山东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有基础有条件

总书记来到山东代表团审议,要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对我省来说不仅是重大责任、重大使命,更是重大机遇。之所以对山东提出这样的要求,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处长李秋生认为,我省素有改革创新的闯劲和干劲,多年来“三农”改革发展有着深刻实践和经验创造,打造形成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三农”改革发展,以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8%的粮食产量、9%的肉类产量、12%的水果产量、13%的蔬菜产量、14%的水产品产量和19%的花生产量,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4%,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全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出口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农业“新六产”的框架布局基本形成,农村电商、定制农业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方案出台,今年改革工作将扩大到所有涉农乡镇。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七改”工程全面提速,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

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七年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脱贫攻坚取得实质性进展,五年累计实现500多万省标以下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7.2%下降到0.3%。

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农村法治、德治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总体看,我省“三农”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已经具备了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齐鲁样板如何打造?

习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大命题,对全省各级都是重大实践检验和历史考验。之所以称之为样板,就是能够“走在前列”,能够可复制可推广,能够在全国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梳理《规划》框架,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除前言外,共包括11章、39节内容。

第四篇: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某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实际大全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实践与思考——基于xx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实际

xx位于xx平原西部、xx北麓,xx穿境而过,全县耕地面积xx.x万亩,其中猕猴桃种植面积xx.x万亩,年产量xx万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但长期以来,农村发展不均衡、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xx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为破解这一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xx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的战略,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通过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强化“县校合作”、搭建平台载体等有效举措,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注入了新动能。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县政府成立xx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意见》,整合各镇街及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人社局、税务局、水利局等多方力量,形成了县镇两级联动,齐抓共管的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政策支持,全力推进。鼓励县级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中高级职业农民和部分优秀初级职业农民进行信用度评估,开放职业农民创业贷款绿色通道,有效解决职业农民发展资金难题。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对新学员进行资格审核,确保学员符合项目要求,同时,组织学员开展入学考试,确保新学员有一定的农业从业经验和农业技能;

在培育过程中,为确保认定质量,实行学员淘汰制,坚持每期淘汰xx%考核排名靠后的学员,有效保障学员培育质量和水平。截止目前,xx先后培育认定思想先进、业务技术过硬、文化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级职业农民xx名,中级职业农民xxx名,初级职业农民xxx名。

(二)引进了一批“视野超前、师资雄厚、带动力强”的高校院所。

开展“一把手进高校院所”活动。在每年x份组织全县所有县级领导干部和各镇街、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集中开展“一把手进高校院所”借智借力活动,通过刚性与柔性引才并举的措施引进大量专家教授和优秀博士服务企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20xx年xx通过“一把手进高校”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xx名,合作项目xx个。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根据xx猕猴桃产业发展实际,xx大力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即与xx大学通过“x+x+x+n”(即xx大学x名专家教授培训带动x名农技干部,农技干部培训带动x户农村实用人才示范户,示范户培训带动n个果农和贫困群众,大规模开展基层人才培训)培育模式,先后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次。鼓励农民上大学。借助高校院所人才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洽谈对接,签订农村高素质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协议,鼓励xx名xx农民通过单招考试录取方式,进入xx学院上大学。同时,将录取学员作为村“两委”正副职后备干部、农村实用人才标兵、高级职业农民重点培养对象。截止目前,已有xx名学员进入村“两委”班子,xx名担任村级班子正职,真正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三)搭建了一批“形式多样、推广性强、富有成效”的平台载体。

建强建好人才工作站。以园区和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县委组织部联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按照“六有”(有专门机构、有固定办公场所、有科研人员、有科研设备、有创新项目、有专项经费)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人才工作站x个,配套出台《xx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不断吸引各类高等院校专家教授、高等学者人才集聚xx,共话xx跨越发展新篇章。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按照“六有”(即有良好的培训实践场所、有较强的培训师资力量、有严格的培训管理制度、有灵活的培训教学模式、有较好的培训示范效果、有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要求建强建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截止目前,xx已建成xx猕猴桃示范园、xx示范园、xx樱桃示范园、xx职业农民培训学院等xx多个农村实用人才实训示范基地。建立互联网产业园区。顺应发展形势,建立xx互联网产业园,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培育孵化出xx商盟、xx农业、“xxx”果业等电商企业xxx多户,培训农村电商人才xxxxx多人次,实现20xx年xx农副产品网络销售xx亿的骄人成绩,涌现出了xxx、xxx、xxx等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农村实用人才标兵,为xx乡村振兴提供了数量充足的人才保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强化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比乡村振兴新要求中人才振兴的工作标准,我县在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尽管xx出台了《xx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xx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有关人才工作的相关制度办法,但是,在引进人才的关心关爱、待遇落实,人才创新创业空间及平台提供,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高技能人才回乡创业配套奖补政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总的来说就是“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招才引智的吸引力还不够强。

2.实用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动力不强。

我县现有的人才一般都是本地本村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能人,要让他们在示范引领乡村振兴和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政策号召力和内生动力,才能实现先富带后富。但由于相关配套政策的缺失,没有科学的实用人才认证体系,致使农村实用人才的劳动技能难以得到有效的权威认证和认可,导致实用人才在示范带动积极性不够、动力不强。

3.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受城乡发展格局不均衡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大量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肩负使命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放下种田的手艺,流向城镇当起了“商品粮”,而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的则主要是中老年和妇女。县、镇两级在组织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时,多以xx岁以上中老年和妇女群体为主,在全县范围内能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壮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太少,尤为严重的是在村组干部后备力量的培育上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发挥环境优势,提升人才培育支撑力。

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不断加强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依托扶眉战役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基地,开展针对性的爱国爱党主题教育,引导各类专家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推荐优秀专家依法依规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切实提高专家“政治待遇”。不断加大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利用报纸、新闻媒体刊发人才政策、人才工作宣传信息,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一种“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浓厚氛围。营造拴心留才的生活环境。提升人才关爱服务水平,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细化人才服务专员“一对一”服务机制,深化“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效能,提供工商注册、医疗服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等“一站式服务”,简化人才入驻办事程序。积极帮助来眉人才申报“三秦学者”、“千人计划”、“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落实相关配套奖补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营造有为有位的工作环境。打造区域化创新平台载体,要依托国家级(xx)猕猴桃产业园区管委会,打造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培养农业骨干技术人才,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引导更多高层次专家深入基层服务一线。建设“何积丰院士工作室xx科研基地”、“xx大学xx猕猴桃试验站”“xx互联网产业园区”等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人才平台,为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切实营造有为有位的工作环境。

(二)要发挥组织优势,提升人才创新驱动力。

聚焦重点任务,汇集人才合力。充分发挥镇(街)党(工)委作用,深入辖区田间地头、企业工厂等乡村振兴工作一线,摸排走访相关人才需求。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分领域分类别编制全县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目录,并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更新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再根据重点企业、人才市场、驻外人才工作站、高校院所等渠道中掌握的相关人才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乡村振兴生产一线调配人才资源、提供人才服务。特别是针对一些多学科、多领域的重点项目、复杂工程,发挥党管人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搭建活动载体,激发人才活力。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开展“五个一”“三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人才活动,以“结对帮带”的形式,不断提升人才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保持“请进来”的诚意,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组织专家教授xx行、乡村振兴项目对接会等活动,争取签订一批乡村振兴“县校合作”项目,引进一批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保持“走出去”的热情,建好用活建立的省外人才工作站,开展“招才引智走出去”等活动,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培训提升,确保持续发力。将乡村振兴中人才培训纳入全县培训的主题班次,充分运用农民田间课堂、集中培训、基地实习、现场教学等培训方式,切实加强农民经营管理和生产技能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修编印发相关技术材料,开展课题研究试验等多种途径,培育数量充足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不断加强农村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人员培育,通过培育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增添发展源动力。

(三)要发挥政策优势,提升人才聚集吸引力。

坚持顶层设计,构建配套政策体系。对标全国、全省先进地区,构建有足够区域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坚持县委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汇智圆梦.聚才兴xx计划”暂行办法》,实行“人才新政”,区分高层次人才、县管拔尖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不同领域,实施相关评审管理细则,设立xxxx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保证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围绕强化人才支持和服务保障,配套出台《关于加强县校合作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xx人才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等人才政策,通过突破性优惠政策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磁场”。坚持分类提升,放大重点领域政策优势。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政策保障力度,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社会服务型人才和技能带动型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研究出台《xx“农业实用人才标兵”评审管理办法(试行)》,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乡村振兴所需研究生、本科及专科学历应用型人才的配套政策,拓宽人才政策覆盖面、持续释放人才红利。坚持结果导向,发挥考核政策督导作用。将招才引才工作纳入全县目标责任考核,研究制定《xx人才工作考核实施办法》,设置乡村振兴专项考核指标,做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责任落实;

组织开展镇街党(工)委书记抓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工作,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充分调动镇街、部门单位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全县人才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美好愿景:希望通过打好环境优势、组织优势、政策优势的“组合拳”,充分借助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盘活用好人才鼓励激励政策,探索建立“支部+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的创新发展新模式,合力推进xx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打造乡村振兴关中样板的xx范例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最新“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清晰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列入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之一,再到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全面部署,进一步彰显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统领作用。

下一阶段,各地、各级政府将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再做《###乡村振兴规划2018-2050》。

为规范表述,简化前期政策学习过程,特编本文。

一、十八大以来,“三农”领域取得的4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2、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

3、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4、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三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

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五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七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八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基本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七条“必由之路”

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

(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二)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在研究制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估计不久就会颁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巡察组长动员会讲话下一篇:校地共建领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