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片中主题的作用

2023-03-19

第一篇:浅析影片中主题的作用

影片欣赏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欧玲

摘要:本文就国内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在实验班上的一些实践,提出英语影片欣赏是把文化导入和语言知识的习得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并用实例证实其可操作性和优越性。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n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cultural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e in experiment teaching, seeing film has been put forward as an efficient way to combine the cultural introduction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us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target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The concrete example is demonstrated to prove its feasibility and its superiority. 关键词:影片欣赏;文化导入;语言习得;交际能力

Key words: seeing film; cultural introduc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communication ability

一、国内现代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学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此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即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仍然难如人意,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因素,如全国统考、大班制、固定的课堂环境以及学生难以接触到真正的语言环境和素材等等,但还有一些因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输入,忽视输出;文化导入不够等等。文化导入在近几年来已引起了外语教师的普遍关注,因为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Sapir,1921)不同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差异,即“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不管是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还是在语言的使用上都得以体现。这些差异使学生在接触目的语时产生困难,在交际时造成障碍。虽然外语教师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因为在文化导入中所采取的方式不当造成的。传统教学中太注重语言知识而忽视文化知识,而现在很多教师注意到文化知识的输入,却又没有和语言知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有效地改变现状,就需要在教学中把文化导入和语言知识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注意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知识进챌令际的賽勛フ答薗坿趟责篿畿英语忿乮于课塚浿动中퓜坿担任误听说骞珽课筻乯屝试컎奛种方彿￿具中畵彿正赏湯杧乾杉敭邔忄之乎㐶

二、电影歫赏在彦习潿盶牽点=†††††英敽学中誊知识盶孿习咜南知识兵盔方彿忟夛l쿏姛文学佟哕阅读〱拧刚阇쯻筻等,颻乎咜迟忟淽彏相翿畵彽死跏朋仈湯牻烹呲

†††††英敽学中誊知识盶孿习咜南知识兵盔方彿忟夛l쿏姛文学佟哕阅读〱拧刚阇쯻筻等,颻乎咜迟忟淽彏相翿畵彽死跏朋仈湯牻烹呲

1. 濯发罿畿盄学湠兵趯

忿觏佟品乏呜从旇彿佟品。柷孿佝哑翿寻靟正￿覉读完乏杯小说翔辏耗时肌丞我滮盶孮生絿孛敱是瑷巽秱孷罿词汏￿盾对辇彟功课繁闝セ时헽杯雔,块知诇￿绾寻匾佟读文寿佟哑杍乞寛盆难廾乏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影视作品生动形象,有真实语境,有故事情节,能满足人们的感官刺激。学生有可能听不懂里面的一些话语,但他们可以根据画面及上下语境推断出大概意思,不会影响他

们对整个影片的欣赏,如果他们有一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能对影片有更好的理解,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从对听说班的调查问卷分析来看,98%的学生都指出电影欣赏是他们非常喜欢的课堂和课外学习英语的一种方式。

2. 促使学生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故事都有其发生的时代背景,电影欣赏自然能提供有关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每看一部好的影片,就会接受一次文化熏陶。例如,学生在观看电影《乱世佳人》时,其中出现的战争场面、关于战争的对话、人物的着装都会让学生思考其发生的历史背景,如果他们对此没有了解,他们会有主观能动性去探个究竟,毕竟故事情景是很有吸引力的。

3. 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

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文化、语体知识,大都是一些知识性的介绍,虽然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同实际言语交际脱离,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既然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用语言,那么感性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比理性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掌握,即实际运用。再者,现代外语教学对副语言知识(paralinguistic knowledge)涉及甚少,殊不知,非语言交际(包括副语言手段)在交际领域中的作用甚至大于言语交际。正是由于各民族在体态语、面部表情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才会经常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困难或失败。非语言交际与言语交际是同时进行的,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电影正是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纽带,它通过大量的真实画面的刺激使学生感受到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学习各种微观变体,有助于他们同外国人在各种场合下进行适合得体的交流。

4. 提供生动的听、说练习素材

整部电影的对白给学生提供了听的机会,但这仅仅是泛听,学生可以通过电影

画面和人物的行为等方式理解电影内容,但很多语句并未听懂,这时老师可以从中选取精彩片段,在学生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精听训练。影片中的语言,都是真实语言使用的过程。学生通过理解、学习这些生动有趣的言语,有意无意地学习、巩固了语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建构话语做好准备。除此之外,电影还能提供很好的口语练习机会和素材。某些精彩片段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表演,由于影片中有真实的场景和语境,使对白的内容容易记,学生对语言有切实的感受,有助于学生真正活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再者,学生每观看完一部电影,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对于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学生可以就某些情节进行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口语练习相比教师在课堂上给出题目学生进行讨论要活泼、有趣得多,而且这种活动可以加快学生学习的步伐,记忆单词与句型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因为有容易引起联想的场景和语境。

5.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原版影片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刺激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北大高一虹女士认为,“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的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互相促进,学习者的潜能得到发挥,人格向更加整合,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高一虹,1994)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培养他们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信心,这种信心反过来会促使他们更有胆量来用外语与他人进行交流。

三、实践操作

电影欣赏在外语教学中并不陌生,英语教师常把它作为精读、泛读等课程的一门辅助工具。学生把看电影当作是放松娱乐,教师也不用费神去作过多的准备,这

归根到底是因为教师、学生没有认识到电影欣赏可能发挥的潜力,误解了电影欣赏的教学目的。要真正使电影欣赏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还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以下就实验班的实例予以叙述。

1.选材

不是任何影片都适合作为教学片。第

一、选择的影片应该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内涵,要让学生通过看影片获取大量的和影片有关的背景知识。这可以根据学生的一些文化盲区有目的性的予以选择。例如,学生偶尔在英文报上看到Passover这样一个节日,感到很茫然,问他们对《圣经》有没有了解,都摇头,但非常希望能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学习英语需要对《圣经》有一些基本了解,由此我想到一美国朋友向我推荐的一部动画片The Prince of Egypt, 这部影片改编自《圣经》中的“出埃及记”,里面对Passover有详细的描述,而且影片中的语言难度不大,适合作为听力材料,出于上述原因,我选择了这部影片。

2.组织

影片选定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如何让学生从中最大可能受益才是最终目的。 在选择了The Prince of Egypt,我并没有立即放映(尽管学生很急迫),给学生一定的信息差,让他们在有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在课外去查阅一些有关《圣经》的资料,不管是哪方面的。在课堂上他们必须先和其他人分享他们得到的资料,这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圣经包含的东西如此之多,他们学过的很多词汇、很多典故都来源于《圣经》,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归纳,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圣经》。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再来看影片就会容易得多。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不能将影片全部放映,教师应事先选好需要放映的重要片段,学生在观看时特别认真。但只欣赏到片段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这时就可以适时的布置课外任务:

一、利用业余时间欣赏整部影片,写观后感;

二、某几个情节需要重点关注,下次会有听力测试练习;

三、影片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原因是什么。下次课堂上小组讨论。具体的任务使学生再次观看影片时会更注重语言和对影片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在此阶段,学生已得到足够的输入,下一步就是如何让他们能够输出。学生在调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材料时,会有一种自我诱发、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我补充的过程,这样才能引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这时需要做的就是作为合作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精听节选的片段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在交流对影片的感受时遇到困难时,为他们提供支持。当然还有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材料使用,就The Prince of Egypt而言,里面的插曲When You Believe不但旋律优美,歌词也非常有感染力。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Though hope is frail, it’s hard to kill. Who knows what miracles you can achieve. When you believe somehow you will. 歌词激励人们永远充满信心,奇迹就会出现,在语言学习中这个道理不也同样适用吗。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影欣赏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好帮手,但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意识到影片欣赏里包括的东西很多,并非只是放松放松,而是把输出和输入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交际技能。就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可以有所变化。在课堂上我们有具体的教学安排,电影欣赏可以作为二课堂的一项常规活动,让众多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当然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不轻松,课下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如果能利用好这个工具,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语言环境和气氛的改善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2)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0 -- 150

(3) 张红玲。外语教学中开设录像课的重要性。 外语电化教学,1998年第三期。

(4) 夏纪梅,吴潜龙。中西外语学习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外语界,1999年第三期。

(5) 钱汝敏。跨文化、经济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年第四期

第二篇:浅析色彩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

摘 要:色彩是影视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在当代影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电影中担当着再现客观事物,交待环境;用色彩的视觉表达情感、渲染意境;用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内容的内涵,形式的美感;用色彩的象征,张扬个人的个性,引起观众的共鸣的作用。而色彩视觉效果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关系更为热烈,更加具有冲击力。

关键词:色彩;作用;叙事;象征

色彩随着彩色电影的出现在电影中运用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虽然在电影中运用色彩的历史不长,而色彩已成为电影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和造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电影艺术产生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色彩在电影中仅仅发挥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色彩衍生出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电影艺术表情达意、参与剧作造型、传达象征意蕴的基本元素,不少导演甚至是独具匠心地夸张和造假,强化某种色彩。正因为有了色彩使得电影艺术以一种再现艺术的美学品貌区别于其他姊妹艺术而独具魅力,丰富强化了电影的主题。

现将电影的色彩作用归纳如下:

一、叙述事物,交代环境,增强视觉形象

这种色彩的运用是从绘画、摄影等平面艺术中借鉴过来的,这里的色彩是构建影片的一个因素,它和影片中的形象等诸元素一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影片的框架,影片中的一切情节和故事都是在这个框架中发生、发展的。比如一些怀旧的影片,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运用土黄色调来表现黄土高原的贫瘠,象征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人们是无法逃脱被大自然吞噬的命运的。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通篇采用红调,张艺谋向我们展示了东北人的血性,和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的英勇不屈。像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等等,就加上一层淡淡的黄色,制作出年代久远的感觉,与现在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电影《无极》中人物穿上色彩华丽、美纶美换的服装,而背景则沉沦在一片昏暗平淡的色彩中,反映出电影中人物外在的尊贵与内在的空虚委蛇的反差与对比。

二、、烘托影片氛围。表达人物感情,产生情感互动

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斑斓、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与暖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

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剧情的推动与演进作用是显见的,从开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了故事本身的情节以外,色彩心理学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色彩还可用以确立和展现整部影片的总体悄绪和主题基调,表现影片的风格 《英雄》讲述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关于残剑和飞雪的故四个故事分别用情杀、假死、殉情和殉义描述了残剑和飞雪的最后结局。全片以黑衣无名自述十年练剑作为开端,同样一袭黑衣的皇帝不断引导出一段段色彩斑斓的猜想画面。整个画面以黑色为基本起调、肃穆庄严。色彩运用的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这部影片中色彩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还与情节的结合恰如其分,兼具区分故事情节的功能。

四、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和表现性

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会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和象征。在电影中,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设计影片的色彩。影片《 辛德勒名单》在浓黑与惨白中的出现了两次红色形成的强烈对比,一次是身穿红色外衣的小女孩不屈地走向死亡,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的时候,她已经成了躺在运尸车上的尸体一次是烛火,给人温暖与希望,通往新生,同时又仿佛会刺痛你的双眼,憾动人心。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幻笼在大面积阴暗、沉闷的压抑环境中出现已不是喜庆的象征,暗喻着封建女性生命中的渗淡、悲哀凄凉、苦闷等心理情绪。《英雄》色彩的运用中,白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炽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回忆,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都体现了色彩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全片的总的倾向和风格。

五、在同一部影片中运用不同的色彩,可以生动地表现幻觉、回忆与现实之间的不同情调,转换不同时空内的情节,并创造特殊的审美趣味

影视作品中常常在全片中用色彩和黑白的变化进行表现戏剧内容,第一种表现情节的不同时空,或者用彩色片表现现在时,用黑白片表现过去时或者反过来。总之,运用它只是为使不同时空易于区别,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现实部分为黑白片,过去时用彩色片表现爱情之美好,第一种是表现与再现相区别的心理时空。第二种是表现与再现相区别的心理时空。《辛德勒名单》 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狄人人恐怖罪行的电影。 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火绝犹太人的恐怖,当影片到末尾,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的时候,影片由黑白骤然转向彩色,一时间大放光彩,由压抑阴沉的黑白两色到丰富的色彩, 形象的展不了人们摆脱死二走向光明的心情。这样一部让世人震惊的影片与恰倒好处的色彩运用及处理密不司分的。

以上所述,可以得知影观作品中色彩的运用不应是客观世界的重复,不应该是色彩的堆砌,也小应该是色彩形式的游戏,而应该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环境、交待细节、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

第三篇:浅析细节在新闻通讯中的作用

细节在新闻中的作用

——细节,通讯中的闪光点

08级新闻本科一班

李玉婷

指导老师:张俐 【摘要】有人说:“细节是通讯的生命”。的确,较之于消息,通讯比较详细和完整。立体地再现新闻事实,没有足够数量的细节,就没有详细与完整,又何言立体和再现。所以选准用好细节,对人物通讯的写作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中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一篇好的通讯若是要想让受众如同身临其境,细节的巧妙运用是关键。可以这么说如果通讯中的主题和结构是枝干,那么细节就是那枝头盛开的繁花。细节在通讯中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会让事件更完整,人物更丰满,使得通讯更加生动鲜活、真实可信。不得不说,细节是通讯的闪光点。

【关键词】通讯 细节 运用 生动鲜活 真实可信

细节,存在于生活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展现着人们的精神风貌。由于生活是由众多的有机结合的细节编织而成的,因此生活的画面才那么五光十色,才那么富有让人目凝神迷的色彩。钱钟书先生说过,人类观察事物有两种方式:一是“乘飞机下眺式”,视野广,但对具体事物看得不真切;一是“踏实的逼视者”,虽然不及俯瞰式那样宏观,但看得细,有真切感。而通讯需要的正是这种踏实的逼视者的真实感。

细节是新闻作品中概括作品中描绘人物、事物与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在通讯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些恰到好处,描写入木三分的细节,常常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细节可以起到“以鸟鸣春,以虫鸣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很多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一篇人物通讯如果只是大谈人物的种种品质,种种精神,却没有具体的事件来证明,相信很少人能够相信这是真实的新闻报道。同样的道理,谁会喜欢听一个没有生动的情节,没有感人的故事的枯燥的演讲呢?没有细节描写的人物通讯无异于一场枯燥的演讲。正如著名记者理由所说:“一个人物只需要两三个生动的细节,读起来就会呼之欲出。”因为如此,许多优秀的通讯都因为有着的精致而耐读的 1 细节而令人感受到它灿如夏花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学习细节的作用和怎样运用细节。

一、细节的具体作用

细节刻画避免行文呆板,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我们都知道,一篇消息,要完整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要交代清楚新闻事件的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经过和原因是必须的。然而,具备了这些新闻要素仅仅是“及格”水平,对于一篇优秀的新闻消息来说,仅仅具备了新闻要素远远是不够的。消息要吸引读者,行文形象生动,才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细节描写,恰恰是行文形象生动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细节的添加会让读者感到通讯真实可信,细节传神的描写会使得读者不再是面对一篇毫无生气的通讯,它会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如同现在的3D电影一般,感觉到通讯中的人或事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魏伟对于朝鲜战场上的艰苦并没有直接采用正面描写,而是运用了一个细节 “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不仅描绘出了志愿军战士所处的环境的艰苦,也生动的勾勒了以为可爱的解放军战士的形象。让读者仿佛在那名解放军战士的身旁,看着他吃雪,听着他说那些话。

细节增强吸引力,细节增强感染力。通讯写出的事件更完整,人物更丰满,可以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最突出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使通讯中的新闻事件和人物风貌清晰可见;另一方面是会使受众如同身临其境,感人肺腑。

新闻工作者往往捕捉生活中最典型的事实或形象,以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去再现这种典型。细节在一篇通讯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

2 作用,它会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真实可信。一条好的新闻要想打动受众,细节的巧妙运用是关键,能够使受众经久不忘。运用恰当的细节能够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起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在新闻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中,细节的作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是有些细微的区别。

成功的细节刻画,可以用最少的笔墨,重现新闻事件,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取得以小见大的神奇效果。如1997年7月1日新华记者的特写性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其中“四点三十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旗杆。 零点四十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的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这些细节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特定时刻的现场情景。这篇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将历史性场面写得可谓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富有立体感、现场感,以致读者在读这篇消息时就像在看新闻纪录短片一样。

(一)、细节在新闻事件通讯中的作用

细节在事件通讯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使读者在远离事件的发生地却如同亲眼见证了事件的发生,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在报道这些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中,细节的作用也倍加突出。

1、 细节可以更好的讲述事实

细节对于通信中的场景描写和事态发展的描写,可以使得读者更好的认识客观事实,对新闻事件做出正确的决断。在朱小龙在《痛苦的战争记忆记利比亚战火中的普通百姓》的通讯中对一个细节的描写,“经历了数月战火的摧残,如今的米苏拉塔已是伤痕累累。穿行在市内的各个街道,几乎找不到一栋完好的建筑,许多曾经美丽的楼房如今面目全非,遍地废墟,空无一人。

战争不仅破坏了米苏拉塔的市容,更在当地百姓心中烙下难以愈合的伤痛。在米苏拉塔一条道路两旁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上

3 千名遇难者的名字。他们都曾是这座城市的主人,但无情的战争剥夺了他们享受生活的权利。”在这两段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城市被战火摧毁的时刻,也让我们对于利比亚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细节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一些通讯中,那些对于细节的描写往往可以使读者感受到那些新闻报道中记者的感受,会使得读者仿佛看到了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样在《痛苦的战争记忆记利比亚战火中的普通百姓》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些无辜民众的的痛苦“逝者已矣,但生者依然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米苏拉塔市民穆奈至今无法接受失去儿子的现实。4月的一天,穆奈的儿子阿卜杜从家中开车前往市区,打算救助战争中受伤的同胞。然而,一发无情的炮弹阻断了阿卜杜的回家之路,他的生命定格在33岁。”

(二)、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作用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正如杨洪东对电视新闻的细节所说“电视新闻画面和语言的细节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中最有意义、最有特点、最细小的情节、动作和特征。”细节在新闻通讯中了会深刻的刻画出一个任务的性格。 这些是人物通讯细节描写选择的几个重要方面,当然,通讯中的细节描写在进行选取时可能远远不止这些,但究其根源都可以归纳到这几方面当中。同时,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也不能过多过滥地运用。过多了,细节描写反而会冲淡主题,有堆砌之感,只有灵活多变的运用,将叙述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融为一体,使整篇文章真实传神,达到完美的境界。

1、人物特写有了细节描写,可以生动的反映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等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典型。在1936年斯诺《西行漫记》中斯诺对周总理的外貌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我们看到令人

4 心潮澎湃的场景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也容易受到感染,当我们看到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时,我们或许会情不自禁的流泪。细节的描写可以使受众更加能够理解新闻人物的思想并受到新闻人物的感染。

2、人物的细节描写,有利于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及可读性。很多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一篇人物特写如果只是大谈人物的种种品质,种种精神,却没有具体的事件来证明,相信很少人能够相信这是真实的新闻报道。同样的道理,谁会喜欢听一个没有生动的情节,没有感人的故事的枯燥的演讲呢?没有细节描写的人物特写无异于一场枯燥的演讲。细节也会更加容易的理解先进人物的思想

通讯报道中令人过目不忘的的细节能产生震撼力,可以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如新华社的长篇通讯《20岁的人生跨越》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一百零九家报纸刊用,拉开了全国范围内集中、广泛宣传李向群英雄事迹和成长道路的“宣传战”,从中央到地方都极为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说:“李向群这个典型抓得好,思想蕴涵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为李向群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这正是因为李向群的事迹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本质和主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典型性和导向性。而描写的恰到好处细节也会让人更容易理解和学习先进人物的精神。

二、既然细节的左右这么多,那么细节的运用也有很多运用的时候要注意的地方。

常见的细节描写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动作细节描写;

(二)、肖像细节描写;

(三)、言谈神态细节描写;

(四)、景物、背景细节描写;

(五)、场面细节描写。

当这些细节描写运用的新闻写作中的时候,你会在这些细节描写中发现不一样的人物通讯世界及消息世界。卡蓬曾说过:记者应把自

5 己的想象为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人。试想,摄像镜头全景拍摄了异国情调的豪华住宅后又定格在一间茅草屋上。不需任何文字,制作人通过镜头所展示的一切已表达了许多。记者也可以通过细节内容的灵巧运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首先,选择什么样的细节描写才能把人物通讯写得的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呢?

一、 选择有感染力的细节

美国记者修.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纸面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论著《与元九书》中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见,在人物典型报道中,以情感人,可以大大增强典型人物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受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他用生命书写新闻》新闻作品中,写记者采访甘志远的同事赵红记者是,有这样一段描写:“‘怎么可能?’记者赵红说。她的对面,是甘志远的桌子,上面一瓶药丸,一张贺卡,一只茶杯,里面还装着满满的茶水„„”甘志远桌子上的物品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看到甘志远同志的简朴与真实,感受到甘志远同志的艰辛与不易。

二、 选择可以揭示人物思想境界的细节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通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相当出色。孔繁森在第二次进藏前和老母告别,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要走了,孔繁森默默的站在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旁,声音颤抖的说:

“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多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地问。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冷水„„”

6 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孔繁森对母亲的说的一番话,可谓有情有义,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他选择了顾全大局。孔繁森为了大局毅然赴藏,体现了他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但内心仍然充满着对家人的爱恋。母亲的话体现她的通情达理,这样顾全大局的好母亲,无法不令人肃然起敬!相信读者读后无法不受感动。

三、选择揭示、呼应主题的细节描写

新闻作品中任何描写最终目的都在于表现主题,细节描写更是如此。

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中,为体现焦书记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的分主题,作者选取了焦裕禄同志同涝、沙、碱的斗争中肝病越来越重的细节:

„„很多人发现,无论开会做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住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住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室的藤椅上,右边也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鲁迅先生认为,细节描写可以起到“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对焦裕禄的这些细节描写感人肺腑,小中见大,三言两语便起到了呼应主题的效果,衬托出了焦裕禄同志一心为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细腻传神地表达出了作者的主题意图,深化了主题思想。

四、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新闻作品中塑造的人物都应该是不同的,要想人物的形象丰满逼真,那么人物的个性特点就应该鲜明丰富,与众不同。 1936年斯诺《西行漫记》对周恩来有一段外貌描写:

我一边和周说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因为在中国像其他红军领

7 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实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物。

这样的细节描写让人读后仿佛眼前站着一位精干、质朴、热情、有抱负的青年革命家。

我们平时怎样写人物通讯才会生动感人呢?

首先,要抓住人物特点,通过描绘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个性。名记者田流曾谈过这方面的体会。他说,“譬如,报道一个劳动模范,特别是那些老劳模,我们应该研究这位劳模和别的劳模有什么不同。有了这个不同,那些最能表现这个劳模本质的材料、事迹,就会站到前列来了。”

其次,通过典型环境的细节描写来烘托、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再次,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通过心理描写,能使人物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心理描写在文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然而在通讯中却运用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新闻事实可以通过行为和语言明确表现出来,但却很难通过对象的心理活动加以表现;其二是通讯在运用心理描写时,人们常常怀疑其真实性。但是真实准确的心理描写往往能够直接而充分的展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这是其他表现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归根结底,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这样才能抓到好题材,才能捕捉到真实、生动、细腻的细节。

虽然在通讯中加入细节有很多好处,但任何事物都如同剑刃一样具有两面性。多好的东西运用的不合时宜、不合道理也是就成了害群之马了。就如同花朵,只有在适合的时间和地点开放,才会被人欣赏一样。细节也只有运用的恰到好处,才会使整篇稿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庹震,《怎样当记者》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8 记者,朱小龙《痛苦的战争记忆记利比亚战火中的普通百姓》新华网

郭光华,《新闻写作》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

杨洪东,《发挥细节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突显作用》 新闻传播 2011年03期

第四篇: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各跨国公司及外资企业也看好我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各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们也认识到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竞争,也是文化上的竞争。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成就经久不衰的优秀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推进企业发展的根本。本文从企业文化的定义、内涵、、表现形式、特点及其作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企业发展;竞争

一、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和深化,特别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文化的竞争。中国年轻一代在企业人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素养也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留住好的人才,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并决定着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

二、 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这个词始现于20时间80年代初期。但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

国内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种社会活动及经营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思。这包括价值观、道德观、精神追求、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

所谓企业文化,广义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上讲,是指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最高目标、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是全体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

三、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

首先,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主体意识为主导、追求和实现一定企业目的的文化形态,并不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观念等文化形态的汇总。所以,总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的文化。其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有自己的共同目标、群体意识及对应的组织机构及制度。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是企业群体共同认可的,与无组织的个体文化、越过组织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

四、 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通常由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三个方面构成。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它能激发人们自觉的创造性地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外在形象的树立体现出来的,拥有好的企业文化才能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集中体现在一个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是企业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企业精神文化代表着企业广大员工工作财富最大化方面的共同追求,因而同样可以达到激发员工工作动机的激励功能。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生成和发育起来的,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企业规章制度为载体,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这种规范性文化是由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多-维动态结构体系,其中企业领导体制是关键与核心,企业组织结构是载体和支撑,企业管理制度是主要内容和基本保证。科学的企业制度文化能规范员工行为,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中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有利于破解企业兴衰之谜。

企业物质文化也叫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是指由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相对核心层而言,它是容易看见、容易改变的,是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物质文化就是以物质形态为载体,以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到的物质形态来反映出企业的精神面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体现出来的。

企业文化的这三个表现形式,可以看作: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

五、 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人文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也是企业文化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根本区别。工业文明是诞生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的传统思想带有浓厚的西方科学主义色彩。这样的管理把企业看做单纯的经济组织,把生产过程看作单纯的物的运作过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物,人被看作物(机器、产品)的附属品。这其中的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进步的桎梏,而企业文化理论这一充满东方人文色彩的管理哲学应运而生,有效地弥合了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先天不足。所谓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就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企业内外一切活动都应是以人为中心的。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不应是单纯地制造产品、追求利润的机器,员工不应是这部机器上的部件;企业应该是使员工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事业追求,和睦相处、舒畅生活的大家庭。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社会不应该单纯是商品交换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2、 独特性

许多企业的管理理论,往往总是试图寻找一种适合于一切情况的企业运行模式。这种“共性”化的管理模式尽管在今后也不应完全抛弃,但它的确是以往 “一刀切”弊病的原因之一,而企业文化理论则更强调把握企业的个性特征,强调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实际上,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品质。从生产设备到经营品种,从生产工艺到经营规模,从规章制度到企业价值观,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设施、不同的行为规范和技术工艺流程,所以,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体性、殊异性特色。任何一般的、空洞的企业文化,都不可能有持久、强大的生命力。

3、 集体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价值观、规范和制度积淀下来形成的。这不是哪个企业成员或哪一部分人所能完成得了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经营理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都必须是由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企业文化是依靠一个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所以说,企业文化具有集体性。

4、 规范性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所创造出来的,企业文化具有整合功能。这就要求企业内个人的思想行为——至少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行为应当符合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认同一致。当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与企业文化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企业整体文化的规范要求,在这一规范下,企业力图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起来。

5、 时代性

任何企业,都是置身于一定时空环境之中的,受时代精神感染,而又服务于社会环境。企业的时空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它的生成与发展,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必须要受到一定时代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的制约。由后者众多因子构成的时代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反映出来,即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

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时地演化着自己的形态。一方面,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代,其文化也有不同特点。每一个时代的企业文化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特点和风貌,反映了它们产生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竞争,效率等观念、文化都必然成为未来企业文化的主旋律。可见,时代特点感染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反映着时代风貌。

六、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企业竞争模式从过去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竞合”关系,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使企业能够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乃至“多赢”,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

1. 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队伍

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企业员工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济钢的企业文化为例,济钢人提出了和顺文化,提出了发展企业富裕职工的先进理念,在这种文化的感染下,济钢员工在有限的条件下,齐心协力将济钢一步一步发展成为千万吨的大钢厂,同时职工也在济钢的强势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好处。

2.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性,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各钢厂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济钢提出“以客为本,以信立市”的营销理念,济钢不仅实现了自己千万吨大钢厂的目标,也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标新立异。

3.企业文化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有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员工从潜意识里感受到企业的利益就是职工的利益,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企业和职工事业的相互发展。

4.企业文化有助于职工形成共同理念,实现自我约束

企业要规范约束职工的行为趋向合理化,仅靠规章制度和行政手段是不行的。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同是规范约束职工行为且能长久地起作用。由于企业文化是员工共同认可的一套价值体系,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员工都曾参与,使企业文化具有一种非行政、非经济的控制功能,引导企业和职工进行自我控制。当这种约束由少数人的自觉性变为多数人的自觉性之后,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无形的精神力量,自然而然地促成企业中的良好风气。

5.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企业的形象

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成功的企业文化不仅会影响本企业的发展,也会使一个行业朝着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一个企业从建立到成长,成为一个行业乃至市场经济中的品牌和象征良好企业文化必不可少。

6.企业文化能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和发展 企业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它会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 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近年来,众多企业所提倡的第二次创业,其目标实际上就是可持续成长。企业文化就好像企业的灵魂,因此一个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7.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网罗人才留住人才的制胜法宝

在当今社会,人才是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如果单纯以金钱报酬为标准,只会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频繁跳槽,企业不敢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而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职工有一个更好的发挥舞台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而企业文化正是职工产生这种归属感的所在。

七、 结语

虽说一个企业没有好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企业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无形的资产和财富。建设出一套好的企业文化会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在日后的竞争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和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 【2】 加雷思·琼斯与珍妮弗·乔治:《管理学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 钟洋:《关于企业文化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浅析》,大众周刊,2011第6期。 【4】 王驰:《当代企业文化导论》,湖南出版社,2000。 【5】 陈春花:《高成长企业的组织与文化创新》,中信出版社,2000。 【6】 郝镇华、赵安邦:《企业文化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第五篇: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浅析

2009年09月07日 08:51人民网—人民日报

孟凡驰

当今时代,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那么,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管理不仅是科学、是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其贯彻落实,而且是一种文化。因为企业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怎样点燃人的激情、挖掘人的潜能、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从根本上说,要靠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注入文化因素、运用文化手段,对于提高企业管理的品位和效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能,具有根本性作用。文化是引领性的规范,是一种软实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文化的引导,没有自觉的文化建设,员工就很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企业就很难达到优秀以至卓越的境界。

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战略方向、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因此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融,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产品要有丰富的文化含量,服务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经营要有突出的文化特色,管理者要有全面的文化素质,战略规划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因而,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和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显性化,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技术和管理制度、方法等都是可以引进的,但企业文化及其决定的经营理念、管理哲学等是难以引进的,需要企业在明确自身价值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凝结、锻造、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全体员工认同的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内在底蕴。企业竞争在市场上直接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竞争,其中价格竞争只是较低层次的竞争,因而成熟的产品和服务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品牌竞争。在成功的企业品牌当中,无不凝结着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说,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市场表现,企业文化是品牌的内在底蕴。从市场需求方来看,现代社会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产品的文化内涵,越来越追求消费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感受。有竞争力的品牌,能够适应和提升消费者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在形成这样的品牌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环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等方面,很少考虑文化开发。实际上,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贯彻、企业精神的提炼和弘扬、企业作风的锻造和发挥——这些企业文化方面的因素不仅决定人力资源体能、技能和智能开发的方向和成效,而且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基业长青的关键,因而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环节。发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重点是培育企业家的文化自觉,提升其建设和应用企业文化的能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使其对企业文化产生高度认同,并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追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小结下一篇:企业安全工作计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