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作业问题中环境设计论文

2022-04-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课程作业问题中环境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人才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还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课程开设先后顺序欠妥,作业过多,过于重视团队作业,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肤浅,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通过教学研究及实践,应当将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运用在教师教学中,积极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

课程作业问题中环境设计论文 篇1:

《居住空间设计》教学总结

针对我校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现存问题,笔者通过校企合作实践的教学的方式,尝试对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进行创新性探索,力求使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

引言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室内设计行业随之繁荣,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设计公司对设计类人才的急需。但由于现代设计教育进入中国时间相对比较短,加之近年来艺术高考招生扩招,专业建设不够成熟,导致有些学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往往不能和社会实际设计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各大高校设计专业同时也面临着培养设计人才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室内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率,是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下通过黄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居住空间设计》为例,进行探讨。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由设计基础课学习向专业课学习的过渡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习居住空间设计的流程、设计的风格、常用材料与施工工艺、家具陈设等相关知识,为后期专题设计打下基础。课程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完成居住空间设计任务。黄山学院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我校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笔者通过研究探索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脱离设计实践

传统《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授过程一般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大部分时间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并通过布置设计任务进行考核的上课方式。学生面对设计任务往往无从着手,设计方案东拼西凑,大多流于形式,设计作品缺少对方案的科学性与功能性考虑。这种上课方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缺少对市场与客户的了解。

2.设计软件与专业课程衔接有待完善

软件课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例如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软件课程,这些课程为居住空间设计等专题设计课程的表现做好前期准备。但由于软件课程开设一般只讲述基本命令与技术,缺少与后期专题设计内容的衔接,造成学生后期设计表达上的盲目。

3.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专业课的了解,加之学习任务重等问题,有些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够主动去学习,这对于设计能力提高有很大的阻碍。

4.课程上课时间短,课程涉及知识面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48课时,学生课上学习实践时间相对较少。虽然居住设计空间相对较小,但涉及的设计问题比较多,例如设计理论、材料、人体工程学、空间布局流线等等问题,学生需要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多,涉及的范围广,学习任务重,学生课程学习吃力,最终设计方案不完善,设计不规范,缺少实际解决设计问题能力。

5.《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室内设计专业对教师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双能型”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地方型,应用型”办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探索创新

1.校企合作实践课堂的建立

为把课堂所教授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黄山学院艺术学院与装饰公司签署的校企合作项目为大学生设计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现场量取平面图

由教师指导学生在校企单位以实际案例设计为目标进行实地设计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地现场,讲解房间水、电、采光、墙体承重、功能分区等内容,让学生现场感受空间。同时指导学生对业主毛坯房进行测量,教师通过示范教授学生手绘平面图的方法和要点,同时组织学生采用分组方法去分别量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实践过程中,并掌握量房的技巧。

(2)分析案例,方案导入

教师结合业主户型,选取类似设计案列进行方案分析,分析设计空间如何组织功能划分,空间界定,界面处理,材料的选取,色彩搭配等设计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分组讨论与初步设计,让学生初步掌握组织设计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写出设计案列分析,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优秀方案,分析方案的能力。

(3)方案初步设计

方案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对方案设计的基本构思、设计风格定位、材料选取、色彩搭配等,通过手绘或软件画出初步的设计草图。教师对较差的方案与较好方案进行重点分析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完善改进设计。这种讨论、设计、学习、修改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到设计实践的转化和理解。教师布置课下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方案进行材料市场调查,撰写材料属性、价格、尺寸等信息表,以起到学生对材料深入认识。

(4)施工工地现场考察

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到工地去调研,根据工地现场教师进行施工工艺与注意事项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邀请工人师傅进行现场答疑。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材料与工艺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设计的深入认识,为方案深入设计奠定了基础。

(5)方案的评定与确立

邀请公司设计师与客户对方案进行现场评价,让学生零距离与设计师、客户沟通,了解自己方案存在的问题。学生结合工地考察与设计师指正完善自己方案,进行最终定稿。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居住空间设计的练习,让学生清晰了解设计的流程及实际设计方案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设计体系。通过设计实践让大家更直观,更有效的接触到设计知识,让学生真题真做,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

2.课程作品与设计比赛的结合

居住空间设计最终作品要求设计创意、设计方案平面图、施工图与代表效果图、进行排版打印,教师组织学生在学校展厅进行展览。要求同学之间互评,同时邀请其他教师进行评分。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同时将优秀作品进行设计大赛投稿,进一步提高学生参赛水平。这种展览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增强。

3.软件课程的改进

设计类软件讲授时应有目的结合专题设计课程进行讲解,例如Autocad软件学习,通过实际设计方案绘制过程与制图标准展开讲解;3Dsmax课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建模渲染的技法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从cad到3d规范建模,如何表现自己的设计方案的特殊效果等;Photoshop软件重点讲授效果图后期处理及排版制作。通过一轮的软件课程学生能够清楚应用软件对设计案例表现。

4.“双能型”教师的培养

专业教师除了有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黄山学院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计划为设计类教师提供了转型的机遇,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让教师在设计一线去学习锻炼。通过锻炼教师学习到设计的整个流程及实践知识,这对教师自身职业技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对教学质量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室内设计师是人们居住生活的服务者与引导者,这要求设计师要掌握的较为全面专业技能,包括科学的理论知识、良好的交际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优秀的团队精神,同时学生要对材料施工工艺有深刻的认识等。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学习实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设计体系。总之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探索研究,争取能够对本专业教学有更好的效果。

作者:石琳 徐宁

课程作业问题中环境设计论文 篇2:

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教学改革

摘  要: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人才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还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课程开设先后顺序欠妥,作业过多,过于重视团队作业,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肤浅,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通过教学研究及实践,应当将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运用在教师教学中,积极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阿坝师范学院2019年质量工程项目“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教学改革’(201909076);课程建设项目《公共空间设计》(201907066)研究成果。

环境设计专业是与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等室内与室外环境设计相关的实用专业,在国内各所高校中大多都有开设。目前阿坝师范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并辅以其他方式教学。专业第一届至第三届学生均顺利毕业,学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这几年学校环境设计专业办学及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人才培养教学中还存在问题。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设先后顺序欠妥。本校环境设计专业有些基础课程本应先开设,但开设时间却晚于其他课程,给学生的课程学习及考核带来不便。例如,2020级大二第一学期最先开设的“室内装饰材料学”课,制定教学大纲的教师在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中,写明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专题实训作品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專题实训作品评分细则中施工图占20%,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室内工程制图与识图才能完成作品,而“工程识图与制图(室内设计)”课程却开设在“室内装饰材料学”结束之后。

(二)作业过多。很多学生反映有些老师布置的作业非常多,学生们经常熬夜甚至通宵做作业,许多学生视力大幅下降。

(三)过于重视团队作业。任课老师普遍要求学生提交团队小组作业,目的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然而有学生反映团队工作分配不合理,部分成员态度潦草、敷衍了事,导致团队的作业大多还是由一个人完成。这样的情况下,团队作业仅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的作用,反而不利于学生个人独立能力的形成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

(四)掌握的知识技能尚浅。在学生提交的专业课作业中可以看出有些学生设计、构思、创意、制图、软件操作、效果表现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在软件操作技术上不够成熟,相关设计知识也有欠缺,设计构思创意还有待提高。

(五)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几乎每一届在外实习的学生都会反映所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不上,然而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却没有在学校里得到充分锻炼。

上述情况说明教学中有些课程开设先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亟待改变。遵循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1]。教学如此继续下去,会导致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不理想,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就业和升学竞争中处于弱势,甚至影响学校办学。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课程开设顺序合理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开设顺序欠妥,主要是为了照顾个别老师因家事或出差等情况。这些问题其实可以解决,如某位老师不方便上课,可以让其他老师代替。因此建议排课时应注意课程知识技能的先后需要,按知识技能所需合理排课。

(二)趣味故事引入

在课程内容教学开始前,教师可引入一个与本专业或本课程相关的趣味故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也可在教学时引入专业趣味故事。但是,故事要与课程相关,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并获得知识技能。这样就避免了干巴巴的说教,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当然,趣味故事教学需要结合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示范教学来进行,效果会更好。例如,讲苏州园林的设计时,可以提及参与设计建造的古代著名画家文徵明、唐伯虎的故事。在引入趣味故事的同时可以融入思政教育,这样也避免了单纯思政教育的枯燥。如在讲授苏州拙政园时,拙政园园林作为重要文化载体,其重要价值就在于思想性,而这些“思想”也即所立之“意”大多取自中华文化元典[2]。

(三)课程作业精炼

部分课程老师布置作业过多,却没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经常导致学生某门课程作业还没做完,其他的老师又布置了作业。学生为完成规定时间要上交的作业,只好熬夜或者通宵做作业。实际上,学生的作业,即使是一个对电脑或手绘熟练的人,也要在构思上花上一定时间,设计制作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况且与作业相关的电脑软件操作课程也未能得到及时安排。甚至在学生没学CAD与3D高级渲染器渲染或其他渲染软件知识的情况下,老师就要求作业要达到高级渲染的效果图水平,或是要求绘制其他的高级施工图。在没有软件操作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有些老师建议学生自学软件去完成作业,导致多数人无法按时完成作业。

还有些老师布置了与本门课程无关而又量大的作业,这也是不正确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作业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因此布置的课程作业能涵盖课程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即可。

(四)小组作业以学生独立设计为主,团队协作为辅

大型环境设计项目的确需要团队协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但是,老师布置的团队小组作业,一直有学生反映团队作业中成员完成情况不一,有些团队作业是由团队中一位学习认真、能力更好的成员独自完成,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甚至有些学生阐述毕业后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有些学生完成作业时不够积极,有吃大锅饭的心理,还有些同学抱有投机取巧心理,认为在团队中即便是不干或少干照样有成绩。因此,团队作业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因此作业应该以独立完成为主,团队协助为辅。团队协作就要求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最后统一协调。一旦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得到提高,面对分配到的团队任务也就能很好完成,协作也就不成问题。

(五)现场观摩

为了解决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欠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带学生到室内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及工地现场进行观摩,听取专业设计师、工地管理人员与工人对设计流程及实践经验的讲授。通过现场观摩,学生能够有极大进步,能够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能够更快地熟悉设计操作。

(六)作业评析

教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作业打分后很少再评析作业优劣。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作业中存在什么问题,也很难知道别人的设计作业中有何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作业进行评析,并让其他同学参与评析,最终的教师总结并指出作业的优缺点。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修改自己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七)设计竞赛

设计竞赛是一项能够锻炼环境专业学生专业综合知识、技能、创意等水平的活动。通过参与设计竞赛,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其他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融入设计竞赛项目,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学习锻炼机会,而且竞赛奖项对学生升学和找工作也很有益处,所以应鼓励学生多参赛。学生在校期間没有充足的机会参与实训,而设计竞赛能够弥补学生在创意、表现、软件运用等方面实践不足的缺陷,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国内与环境设计相关的竞赛不少,然而有些认可度较高的学科竞赛,其涵盖面过于广泛,竞赛内容不仅包含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而且还涉及有数字绘画、音乐等相关知识。这种学科竞赛的公平性和专业性一度受到质疑,例如在2021年的赛事中,某市某高校的参赛老师提出比赛不公,说他们团队的学生用了一年时间做作品,还请了企业两位工程师进行全程指导,却连一个省赛的奖都没获得,而有些尚有缺陷的作品却得了奖。有些学校学生在省赛中获了奖,但在国赛中难以得到认可。

尽管学科竞赛可能存在难以避免的问题,但教师仍然要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比赛,当然不一定只参加某些学科竞赛,其他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也可参加。要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面对竞赛,无论作品获奖与否,这都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宝贵机会。让学生参与设计竞赛,能极大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

三、教学改革结果

教育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但知识的结构决定了设计的能力[3]。在教学研究及实践中,教师应当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这样才能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学结果如下:1.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2.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3.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4.部分学生参加了省级或国家级多种设计比赛,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5.指导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结合时代发展和地区特色进行多视角与多方位的思考[4]。

四、结语

依据目前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应当采用兴趣教学、布置精简作业、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的教学方法,并辅之以团队协作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获得专业知识,在少而精的作业练习中巩固知识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既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的能力。教学改革强调实践性,为此,教学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即将课程成果“推出去”,让学生参加全国性专业竞赛项目[5]。改革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目的是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全面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就业或升学中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解决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厌学、恐惧的心理,以及存在的其他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裴.景观效果图手绘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工业设计研究2019(1):135-138.

[2]刘韩昕,马建军,曹林娣.中华园林文化的承传探索——以苏州“抱拙”八景为例[J].中国园林,2021(6):133-138.

[3]赵农.艺术概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55.

[4]韦学飞,李建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发展——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包装,2021(5):75-77.

[5]梅欹,陈炜.环境设计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2021(2):35-37.

作者简介:叶俊东,硕士,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叶俊东

课程作业问题中环境设计论文 篇3:

基于活动理论的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研究

摘 要:网络课程是当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在网络课程盛行的今天,如何将网络课程与面授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做好一门实用的网络课程的设计,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之一。文章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活动理论的关注要素以及活动流程,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研究,对于课程中的活动要素以及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解构,以活动理论的视角阐述了混合型网络课程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关键词:活动理论;网络课程;混合型网络课程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信息化教学,网络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自身教学与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许多高校都踊跃展开网络课程的建设。

网络课程的质量如何来保障,如何将网络课程更好地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当下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热点内容。在网络课程热、MOOC热的大背景下,混合型网络课程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思路,在混合型网络课程的设计内容中,对于学习者影响较为深远的内容便是网络课程中的活动设计。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对网络课程的结构以及课程的混合型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二、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并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由维果斯基提出[1]。

活动理论视角中的活动体系主要含三个核心要素:主体、客体、共同体。主体指的是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活动的主体为学生,主体分析通常是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客体通常是指学习目的,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能够达到的目标,对活动的客体进行分析设计时通常需要根据学习者特征来进行。共同体是指在活动的过程中,除主体之外的其他学习者、教师以及教辅人员,在网络课程的活动进行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使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活动理论还强调三个次要成分的设计:工具、规则、劳动分工。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通过工具作为中介的[2],工具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为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提供支持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支持;规则在活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制约”,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离不开规则的制约,有效的规则对于学习者可以起到督促及管理的良性作用;劳动分工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指任务分工,明确的任务分工在学习共同体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活动理论指导下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

混合型网络课程是在近年来网络课程热的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能够将网络课程与实际面授教学进行融合的网络课程形式,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要素如图1所示,大体上可以分为面授主导型、MOOC主导型两类。

面授主导型混合式网络课程活动过程如图2所示,学习者和教师进行的大部分学习以及教学活动主要在面授课堂上进行,线下的面授课程承担了主要教学任务,线上的MOOC课程为教学服务,主要来提供契合实际教学需求的知识点讲解。

MOOC主导型混合式网络课程活动过程如图3所示,学习者的主要学习活动在线上MOOC平台中进行,MOOC平台承担了主要教学任务,为学生主要活动场所。线下的面授课程为MOOC课程服务,解决学习者在学习MOOC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现代教育技术》MOOC设计研究

1.《现代教育技术》 MOOC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为师范院校本科生以及教育硕士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广大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理念,并为教师在信息时代掌握信息化的教学技能以及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将信息技术结合课程特点,更为有效地融入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现代教育技术》MOOC结构解析

《现代教育技术》MOOC线上课程主要包括公告、学习计划安排、评分标准、课件、测验与作业、考试、讨论区七大模块[3]。

公告模块主要包含四部分:学习进度提醒、课程公告、即将到期、最近更新。学习进度提醒主要内容是学习者最近一次离开课程学习时,所学习的内容进度提醒;课程公告主要包含作业发布与相关说明、开课公告(学习内容、学习建议);即将到期部分主要包括单元作业截止提交时间提醒以及单元测验截止提交时间提醒;最近更新部分主要包括学习辅助课件以及拓展性学习资源更新提醒。

学习计划安排模块主要包含学习内容发布日期及测验安排、单元作业日期安排、互评作业日期安排、期末考试日期安排。学习内容发布日期及测验安排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内容、周次、内容发布日期、测验发布日期以及测验截止日期安排;單元作业日期安排主要包括各单元作业发布时间以及作业提交截止时间安排;互评作业日期安排主要包括各单元互评作业开始日期以及互评截止日期安排;期末考试日期安排主要包括期末考试开始日期、试卷提交截止日期、主观题互评日期、主观题互评截止日期以及成绩公布日期。

评分标准模块主要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成绩认定时所依据的评分细则。

课件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各章节中的视频资源以及文档资源,其中视频资源以微课视频为主,文档资源以PPT课件为主。

测验与作业模块主要包括测验截止时间、有效分数、有效提交次数。在测验与作业模块中含有进入各单元测验的入口,学生可以通过各入口分别进入每个单元的测试。

考试模块主要包含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当期中或期末考试开始时,学生可以进入考试栏目进行考试,并且可以查看教师设置的考试相关信息。

讨论区模块主要包括综合讨论区(不限主题)、教师答疑区(关于作业、测试、课件内容等对教师的提问)、测验作业讨论区(主题一般与测验、作业相关)、课堂交流区(主要是在课件学习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讨论)、作业与在线考试成绩申诉区(包括对于作业成绩以及考试成绩的申诉讨论)。

3.《现代教育技术》MOOC活动分析

(1)活动主体分析

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于《现代教育技术》MOOC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原有知识基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

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分析:处于本阶段的学生,在进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之前需具备相关信息技术软件的基础知识,例如Word、PPT、Camtasia Studio,并且具备基本的软件下载、安装能力以及文档格式转换的基础能力。

认知能力分析: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多为师范院校本科生、教育硕士、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处于此阶段的学习者身心较为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外部动机减弱,内部成就动机增强,具备进行独立学习的条件,并且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2)活动客体分析

活动理论的观点认为对于活动的客体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指对学习目标的分析,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學习者能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能够理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内涵以及规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有所熟悉。

过程与方法:学习者在经过课程的学习之后,需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时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数字媒体进行教学的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者在课程学习后,能够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景有自己的了解,并且学习者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能够更新传统教学理念,逐渐具备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有意识地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改善教学方法,展开科研。

(3)活动共同体分析

活动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体验,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在线交互以及情感体验。在《现代教育技术》MOOC课程中,对于学习者而言,每位学习者都包含在两个共同体中,一是线下面授课程中的实体共同体,二是由网络构成的虚拟共同体中。在这两大共同体之中,参与学习及教学活动的主要人员包括MOOC讲授教师、面授课程讲授教师、学习者群体、助教人员。在共同体中,各种角色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共同影响以及建构着《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庞大的社区。

(4)活动的工具中介

硬件环境:学习者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时,所需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能够登录课程的终端(电脑、手机、平板设备)、《现代教育技术》参考书。

软件环境:学习者的软件资源主要有良好的网络环境,课程的视频资源,文档资料以及网络中的大量非结构化拓展学习资源。

(5)活动规则

在课程活动进行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服从课程管理者的安排,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测验内容并及时提交。在参与讨论或发起主题讨论时,学习者需根据主题的区别进入相应的主题讨论区参与讨论,并且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6)活动分工

教师角色: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中,MOOC讲授教师主要完成的工作是线上课程讲授,面授课程中的讲授教师主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学生在MOOC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助教角色:助教在课程的进行中作为学习者的引导者,需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将学习者的问题反映给主讲教师,并且协调主讲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课程后台的维护工作。

学习者角色:学习者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按时完成相应单元课程的学习,并且按要求完成单元作业的提交,完成单元测验以及互评作业,按时参加期中、期末测验,每周需参加面授课程,并且参与课程的讨论。

4.《现代教育技术》MOOC活动过程

(1)准备工作

课程的准备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任务分析、学习共同体构建、任务分工设计[4]。

学习任务分析指在分析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以及认知能力基础之上,为学习者设计适应学习者特征的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构建指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者需明确学习共同体中的角色有哪些,可以从何处获得帮助及支持;良好的任务分工设计可以使各种角色各司其职,保障活动高效进行。

(2)实施过程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习者首先阅读课程介绍,在了解学习目标以及任务之后,进入课程的学习。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界面中会出现一个问题,学习者需要直接作答,完成后系统会直接给予学习者反馈,用来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保障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同时,学习者可以实时地进行讨论,遇到问题之后,在教学视频观看的界面具有直达讨论区的入口,学习者可以自如地在讨论区直接进行相应主题的讨论,寻求教师以及同学的帮助,学习完每一单元之后需要完成单元测验,部分单元含有学习者需完成的单元作业,除此之外,学习者还需进行期中期末测试以及完成互评作业。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按时参加面授课程,在面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完成在MOOC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答,面授课程与MOOC课程交叉进行,这种方式可以保障学生学习的效率,能够有效防止学习者在学习MOOC的过程中出现辍学等问题。

(3)评价活动

活动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探究活动,指导学习评价的设计要在关注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进行测评。在《现代教育技术》MOOC中,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具体权重如表1所示。

五、结束语

如今,我们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网络课程层出不穷,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参与网络课程的建设,然而,网络课程是否能够促进教学?混合型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的有效应用提供了解决路径。本文的研究主要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混合型网络课程的设计探究,对《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型网络课程结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混合型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有部分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文双,傅钢善.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活动案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3):50-64.

[2]项国雄,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5(6):9-14.

[3]中国大学MOOC.现代教育技术[DB/OL].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SNNU-1001517001#/info.

[4]刘清堂,叶阳梅,朱珂.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4):99-105.

[5]中国大学MOOC.现代教育技术[DB/OL].http://www.icourse163.org/learn/SNNU-1001517001?tid=1001751008#/learn/score.

(编辑:鲁利瑞)

作者:刘暖玉 乜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应用下数字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