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话题之互联网

2023-04-02

第一篇:申论热点话题之互联网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政务互联网

背景链接

2018年5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李克强说,我国“互联网+”等有些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要以此为契机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奠定坚实基础。“要坚持联网通办是原则、孤网是例外,政务服务上网是原则、不上网是例外!”并指出,“各级政府的信息孤岛要坚决打破!”“我们的政务服务要面向公众、为企业发展和群众办事增便利。”

2017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部署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17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为国务院系统内打破“信息孤岛”定下“时间表”。2017年12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部署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而在今年3月的总理记者会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被李克强总理列入“六个一”,承诺要在今年“下硬功夫”。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权威论述】

要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习近平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习近平 推进一网通办,要确立统一标准,这样有利于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避免形成新的“孤网”。——李克强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是普惠性的服务管理,除特殊情况依法保密外,政府系统的信息网都应该实现联通,打通孤网!——李克强

【内涵】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资源实现融合创新的过程,除了通过“连接”提升运作效率、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反应”和“基因再造”,重构流程,重塑公共产品和行政服务,实现政府服务体系的“升级和重塑”。

多维度的互联网——互联网绝不仅是传输信息的介质,而是技术、思维、资源的有机结合。技术层面,现阶段互联网的内涵已经扩展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核心信息通信技术的集合。思维层面,要摆脱以往电子政务以行政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并运用用户思维、技术思维、创新思维,以互联网的模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资源层面,强调政府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政府在提供政务服务过程中可调用的社会资源包括信息途径和入口(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即时通信等)、数据资源(需求数据、交易数据、社交数据、定位数据等)、工具(支付工具、安全工具等)。

不同层次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不仅是已有政务服务的电子化、在线化,它将会产生“连接——升级——重塑”三重效应。“连接”的核心是政府与社会更广泛互联,降低相互之间信息获取成本。“升级”通过对公共产品生产或行政服务流程进行重组,进而改变政府的组织架构、服务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效率,行政服务的个性化、O2O都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重塑”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平台化、政务信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

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催生出全新公共产品和行政服务,并伴随着政府职能和运作模式的相应调整。

质变的政务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能促进原有政务服务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将产生更多的新服务模式、新服务形态和新服务主体,满足全新的社会需求,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智能化的政务服务体系。

【重要意义】

“互联网+政务服务”有着深刻的战略意涵,即采取“行政发展-发展行政”的战略组合推动政府自我革新,形成内外双向的驱动力,推动社会发展。

一方面,“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自觉引入时代信息,利用外部力量驱动自我变革的行为。信息通信技术具有开放、共享、去中介化的意向结构,非常适合运用于构建整体政府和加强协同治理。与传统电子政务自我驱动不同,“互联网+政务服务”从社会引入互联网技术、思维、资源,打破政府趋于稳定、保守的格局,并利用社会公众与政务服务的互动倒逼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政府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改变和完善,加速现代政府建设。

另一方面,“互联网+政务服务”基于政府变革,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提升国家整体竞争优势。互联网产业的强势发展,为中国各领域提供了基础设施、人才智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互联网+”则进一步将比较优势纳入到以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范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提出,是构建政府领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政府通过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政务服务,引导、推动、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实质是用“发展行政”的思路提升国家整体竞争优势。

【原因分析】 “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是中央政府作出的庄重承诺,背后彰显的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便利群众办事创业的决心。

不可否认,“互联网+政务服务”在一些地方的实践的确取得了积极成效,老百姓和企业的满意度也不错。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已有部分政务服务微信、政务服务APP出现更新不及时、沟通不畅通、流于形式等问题,“僵尸化”现象比较突出。更令人担忧的是,与“马上就办”“只跑一次”等政府办事方式相比,一些公共服务行业却“风光依旧”:“开半扇门、关半扇门”,开一半窗口,关一半窗口,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止步于“一米线”前。如此慢作为、懒作为,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损害了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老百姓的痛点,提示着改革攻坚的方向。“互联网+”带来的不只是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治理理念的全方位变革。换句话说,“互联网+政务服务”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把政务服务放到网上,更意味着政府部门施政思路、行政导向以及服务主体的革命性改变。这就需要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更新治理理念和方式,以政府自身治理能力和手段的现代化,确保政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老百姓少跑腿、少烦心、多顺心。

【参考对策】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核心在于以民为本,即让民众使用在线政务服务并从中受益。如果民众不使用和不满意在线政务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为了让在线政务服务既“叫好”又“叫座”,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

首先,要进一步创新在线政务服务,使其更加简便、透明、高效,令民众能用、想用甚至爱不释手。目前特别需要政府部门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是,许多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更新不够及时,功能不够完善,反响一般。因此需要创新在线政务服务,使其各项功能更贴近用户需求,使民众能够及时便捷地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

其次,特别需要加强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数据互通和信息互联,使人们“少跑腿”和少费事,并增强公共服务的获得感。目前在线政务服务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层级、部门和领域之间的差异悬殊,亟待弥合日趋拉大的数字鸿沟。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区发展较快,但一些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公安、司法、旅游、交通、团委等部门发展较好,而同民众生活最密切的市政、医疗、教育等领域仍需加强。与发展较快的省市级在线政务服务相比,县乡级发展较差。许多政务服务都涉及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层级的信息交换,如果不能实现信息互通,就很难令民众满意。

再次,要进一步推动公众参与,并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民众是在线政务服务的客户,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有发言权。应鼓励民众参与在线政务服务的设计和体验,使民众同政府合作完善相关功能。一些互联网企业推出的微博、微信和手机应用端等公众平台,具有很强的衍生性和拓展力。政府部门应“借力”和“嫁接”这些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在“两微一端”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大可不必另起炉灶或推倒重来。

最后,亟需加强网络安全,为“互联网+政务服务”保驾护航。公民在使用在线政务服务时需要披露许多个人隐私,并涉及金融财产安全问题。如果无法为网民提供安全可靠的互联网环境,就很难期望在线政务服务得到更大发展。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为政务服务插上“互联网+”之翼 “互联网+”让政务服务更上一层楼

【精彩开头事例】

1.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正在引发新一轮政府治理模式变革。“互联网+政务服务”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与改进,而且是政府治理理念、服务机制等的革新,对于政府加强和改善治理、更好提供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少跑路就能办好事、不求人就能办成事,是老百姓找政府办事时最大的心愿。如今,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出现与进阶,“互联网+”带来的不只是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治理理念的全方位变革。与之相应,当政务服务遇上“互联网+”,便不只是政务服务换场景、上个网那么简单,在技术、物理层面的接入背后,是政府治理与服务理念的革新。

【精彩结尾示例】

1.民有所呼,“会”有所应。把老百姓的痛点变成改革的着力点,改革才能真正取得突破。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彰显了中央政府的改革定力、勇气和韧劲。

2.想要用好网,必先管好网。各级政府不仅要在行动上上网,更要在思想上、理念上紧跟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新渠道。

原标题:“互联网+政务服务”如何“叫好又叫座” 来源: 新华网 马 亮

原标题:“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府自我革新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勇,邹雅婷

原标题:“互联网+”让政务服务更上一层楼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张一琪

原标题:“互联网+政务服务”:百姓的痛点就是改革的着力点 来源: 南方网 作者丁恒情

原标题:用工匠精神把“互联网+政务服务”做到极致 来源: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原标题:政务新媒体管好才能用好 来源:

新华网 作者:徐可

第二篇:申论热点:实名制连续出台 加强互联网监督管理

【关键词】 实名制 网络安全 【背景链接】

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在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网络欺诈、网络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严重威胁网络运行安全,网络失窃密等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利益。这些问题制约了互联网健康持续发展,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抓紧解决。

2010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的不可替代作用,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中国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努力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中国依法管理互联网,政府在互联网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实名制系列政策]

●2010年6月初,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规定,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自然人,需向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提出申请,提交姓名和地址等真实身份信息。这意味着,网上开店正式开始进入“实名制”时代。该办法自2010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

●2010年6月22日,文化部出台《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进口网络游戏上线运营需获得文化行政部门内容审查批准;网游经营过程中不得设置强制对战;而游戏账户需通过有效身份证件实名注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网络游戏进行管理和规范的部门规章,对中国网络游戏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改办法将于2010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10年于8月底,工信部向各省通信管理局及三大运营商下发实施手机实名制的正式文件,要求对用户的有效身份进行登记,加强用户的实名制管理,实行手机号码的实名登记制度。用户注册实名后,即将相关信息存储在互联网数据库上,在其他需要查询时,通过手机短信查询的方式,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将分两阶段实施电话用户实名制,第一阶段:从2010年9月1日起,全面实行新增电话用户实名登记;第二阶段:以电话用户实名登记相关法律出台为依据,用三年时间做好老用户的补登记工作。

手机实名制能够有效减少信息骚扰,减少犯罪的发生

【标准表述】 [网络发展新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演变,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新变化: 一是在信息形态方面,信息传播形式以文字为主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转变。目前,我国网上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占互联网流量50%以上,这极大丰富了网上信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加大了信息内容安全监管的难度;

二是在应用领域方面,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这对于优化我国互联网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网络诚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在服务模式方面,互联网正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以博客、播客为代表的Web2.0服务模式使互联网的平台功能更加突出,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创造者。这大大丰富了网上的信息内容,同时也对网民的守法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本目标] 中国管理互联网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互联网的普遍、无障碍接入和持续健康发展,依法保障公民网上言论自由,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推动互联网积极有效应用,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民权益,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

[权威观点]

要把对网络虚拟社会与对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抓,积极构建和谐虚拟社会。

——周永康

[对策措施]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科学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与管理水平。

第一,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发展应用水平。必须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快发展,推动互联网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以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快调整互联网应用结构,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提升我国网上公共服务水平的互联网应用,促进互联网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协调发展,大力促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教育的发展,加快各类为民、便民、利民信息内容建设,引导人们把互联网广泛用于工作、学习和商务活动,形成结构合理、比例适当、发展均衡、健康规范的网络应用格局,同时,要加强互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开展重大项目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领先核心技术,提高我国互联网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适应三网融合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使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占据网上主导地位。

一是抓好网络文化工程。制定促进网络文化发展规划,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数字化多媒体研发等网络文化工程项目建设,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二是抓好网络文化创新。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原创文化精品的网络化、数字化,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三是抓好网络文化产业。加快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鼓励国有战略投资者投资网络文化企业,培育扶持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实力雄厚的网络文化企业和企业集群,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创作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第三,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完善我国互联网法律制度。加强互联网立法的统筹规划与总体协调,加强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的前瞻性研究,定期梳理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根据互联网发展和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及时制定新法、修订现有法律法规、废止与实践不相适应的规定,加大司法解释力度,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一句话点评】

共同承担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责任,促进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分享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和成果,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公民自己的追求。

(作者:中公教育申论名师团队)

第三篇:申论热点之创新

创新城乡互帮互助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要求。近年来,宁海县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推进了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展。

搭平台,创新互帮互助方式。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的互帮互助网络平台,是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有效途径。宁海县积极整合各类资源,通过以城带乡、以企带村、以强带弱的方式,重点开展了五个层面的结对共建活动,构建起了党委统一领导、城乡组织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城乡互帮互助工作平台。建立县领导联系乡村企制度,明确每位县领导负责联系一个乡镇(街道)、一个示范村、一个贫困村和一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突出部门优势,按照“党群部门联组织涣散村、政法部门联矛盾复杂村、经济部门联经济薄弱村、涉农部门联产业专业村”的思路,组织全县72个部门、企事业单位与18个乡镇(街道)、72个重点农村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依托非公企业党建联促会,在697家会员企业党组织中择优推选出100家,组织开展了“百企联百村,共筑大党建”结对共建活动。采取产业带动型、合作开发型、基建资助型、公益慈善型等多种结对共建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优势,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同时建立以强带弱、以强村辐射带动帮扶的机制。一方面,通过行政村规模调整,集中力量、集中优势推进中心村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村村联姻共建的方式,由强村辐射带动周边弱村,实现区块统筹发展。另外通过党员之间的互助帮。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加强了城乡党员个体的结对帮扶。开展党员人才互派交流活动,加强结对双方党员干部的互动。

抓载体,创新互帮互助内容。丰富活动载体和内容,是增强活动效果的关键所在。宁海县围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开展城乡互帮互助活动中,切实找准工作最佳结合点,开展了以“五联”为主要内容的互帮互助活动,较好实现了城乡优势互补、双向获益和共同发展。一是党建工作联动。积极参与结对共建村党建工作,大力实施先锋工程建设,重点指导和帮助结对共建村在加强基层组织、增强班子活力、提高党员素质、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通过班子联建、队伍联管、活动联动、工作联创等共建方式,拓展和完善了基层党组织功能。二是科学发展联谋。深入结对共建村调查研究,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指导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着力在共谋农村发展上下功夫。三是活动阵地联建。通过共建党员学习园地等方式,组织党员学理论、学业务、学法律、学经济、学科技等各方面知识。帮助农村改善文体、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积极引导农村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强传统道德建设,形成“友爱、互助、奉献、进步”的文明乡风。四是党员队伍联管。加强结对共建双方党员干部的互动管理,采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帮助结对共建村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担负起培养锻炼机关干部的任务,把农村建设成为机关干部实践锻炼的重要基地。五是民生实事联办。每年帮助结对共建村,力所能及地兴办1—2件民生实事。每年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到对结对共建村开展政策宣讲、党课辅导、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服务活动。每逢“七一”、“元旦”和“春节”,组织走访座谈活动,了解村情民意,帮助解决困难,增进群众感情,密切党群关系。

强基础,创新互帮互助制度。在组织方式、活动载体实现创新突破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制度,力求城乡互帮互助工作的长效化。建立由县、乡镇(街道)、

村三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城乡共建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安排结对共建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分析解决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交流共建工作经验。建立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工作责任制,把城乡结对共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选先进党组织的重要依据。建立共建工作联络员制度。结对共建双方各指派一名党员担任联络员,负责具体工作联系,定期沟通情况,反馈信息,指导党建业务工作,有效推动城乡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上互促共赢。建立共建工作定期服务制度,采取“组团式、项目化”服务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欢迎、双方党员广泛参与的服务活动。建立共建工作督导制度。参加结对共建活动的城乡基层党组织每季度向所属党组(党委)汇报一次工作情况,县级机关党组织每年11月底前向县委组织部、机关党工委作一次书面汇报。县委组织部、机关党工委定期对结对共建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主要领导不重视、结对共建措施不落实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第四篇:申论热点之“创新”篇

申论热点: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背景链接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2015年以来,“新一轮创业潮”成为外媒讲述中国故事时的一个热词。《华盛顿邮报》网站以《去东方吧,创业者们》为题刊文称,中国正在迅速改变,技术和创新逐渐引导中国走向新的高峰。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创业精神已在中国蓬勃兴起,这是不可逆转的进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简单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要在社会上刮一阵风,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权威论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双创”的人越多,社会就越有活力,也能带动更多就业。

——李克强

通过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创业空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热潮。

——李克强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就是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李克强

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李克强

[新一轮创业潮行成的良好环境和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当前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1600多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毕业企业超过5.5万家,其中上市和挂牌企业近500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200多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2014年,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诞生科技企业1.3万余家、武汉东湖超过5000家,115家国家级高新区总收入达23万亿元,每年吸纳应届毕业生超过50万人;技术市场体制不断健全,201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77亿元;创业投融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全国创业投资机构1400多家,资本总量超过3500亿元。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带动我国创新创业愈加活跃,规模加速扩大,效率显著提升。

透过大众创新创业繁荣活跃的现象,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不难看出其出现的必然原因和基础条件。

一是新技术革命为新一轮创业潮提供了便捷工具。互联网、大数据、开源软硬件、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让社会大众可以方便地将创意和想法形象化,并快速转化为现实产品,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和成本。

二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为新一轮创业潮提供了条件保障。我国信息产业在移动通信、宽带网络、超级计算、卫星导航、智能终端、光通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走在世界前列,互联网企业提供了电子商务、社交网络、O2O等创新平台,带动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

三是高素质人才为新一轮创业潮提供了智慧源泉。由于几十年坚持不断的教育发展,以当代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创新创业群体具备了扎实的科学基础、网络技术和开放视野,可以轻松快捷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社会大众需要什么,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新创意。

四是改革开放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宽松包容的政策环境。商事改革、第三方支付、P2P金融等改革措施创造了政策支撑条件。宽容失败、鼓励个性的社会文化氛围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观念,理解、认同和投身创新创业,使得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意义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第一,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扩大消费需求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第二,大众创新创业是迈向“中高端”的新途径。大众创新创业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这些初创企业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洗,一部分势必脱颖而出,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第三,大众创新创业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从而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现实。开放的社交网络使用户作为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与创业者充分交流产品创意、体验及个性需求。“众筹”“众包”“众创”的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将优化封闭的产业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

第四,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基本保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底层群众和年轻人发展存在“玻璃天花板”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就是要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自由分配,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全体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第五,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满足人的最高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列为人的最高需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创造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给人民群众创造出满足人生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渠道,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人民当中蔚然成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保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精神风貌。

第六,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大众创新创业从根本上是要通过完善法治环境和加大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破除一切不公平、不合理、制约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政策制度障碍,让政府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让有权者不可任性也不敢任性,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风。

[措施]

其一,净化创业生态。减轻负担以利轻松上阵,是增强创业创新者信心的必要之举。中央已陆续出台一批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政策,各地各部门也要尽快落实相关实施细则,严查并制止形形色色的“土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费。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严格规范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行为,惩治“小官大贪”、治理“苍蝇扑脸”,根除故意刁难、吃拿卡要、滥权牟利的“蝇贪”之患,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其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提升有利于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政府部门出实招推动。要研究制定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加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形成一套全链条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可以考虑在各地设立创业创新基地、创业扶持基金及创业创新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政策支持和市场分析指导。 申论热点文章素材: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标题示例]

1.实现大众创业创新重在人才“破茧” 2.点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 3.优化创业创新制度环境 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4.让“大众创业”为青年人争一个未来 [开头示例]

1.2015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经济发展现状下,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强发展后劲是应有之义。这其中,创新驱动必不可少,“创客”,也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只要给“创客”搭好舞台、留好空间,点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经济社会定能迸发出勃勃生机。

2.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3.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创业创新始终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掀起过多轮创业创新浪潮,每一次都给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可以预期,随着新一轮创业创新大潮的到来,通过深化改革将激发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的创业和创新潜能,从而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打造不熄引擎。

[分析示例]

1.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扩大消费需求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2.大众创新创业是迈向“中高端”的新途径。大众创新创业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这些初创企业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洗,一部分势必脱颖而出,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3.大众创新创业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从而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现实。开放的社交网络使用户作为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与创业者充分交流产品创意、体验及个性需求。“众筹”“众包”“众创”的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将优化封闭的产业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

[结尾示例]

1.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会一帆风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有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时不我待的改革精神和破釜沉舟的改革勇气,破除制约大众创新创业的各种障碍,才能充分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出全社会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活力,助力经济发展实现“双中高”目标,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2.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说,我们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稳经济作用的同时,还要密切跟踪其可能产生的其他积极效果。因此,我们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赴基层实现梦想而喝彩,为大量城市“白领”、“金领”有勇气从头创业而叫好,为已经取得成功却再起航的二次创业者而鼓掌,更期待着政府部门能够与创业创新者良性互动,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动力与活力。

3.在这个多元化的创新时代,点燃星星之火,就要以创客为基点,社会为土壤,全力营造鼓励支持创客追逐梦想、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创客们的内在能量,让创客“小圈子”影响社会发展“大环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梦想转变为现实。

申论范文:跨越经济意义看“双创”的溢出效应

跨越经济意义看“双创”的溢出效应

自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创业创新之火迅速呈现燎原之势。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鼓励创业创新已成为稳增长、保就业、促转型的重要抓手,被认为是中央推进经济工作的“一招妙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被实践证明,这里不必赘言。需要指出的是,“双创”战略看似是个纯经济政策,其影响和意义却绝不止于经济领域。各地政府不应仅将其视作稳增长的短期政策工具,更要用长远的眼光,重视其在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治理、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溢出效应。

比如,鼓励创新创业将倒逼一些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这些年,少数地方将抓经济工作等同于“抓项目”,有的甚至异化为抓“招商引资”。为了找项目,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时要求干部职工全员上阵,甚至还要摊派任务指标。为了上马某个项目,有的地方不惜违反政策给优惠,违反百姓意愿搞拆迁,破坏生态环境搞征地。在这种思路引领下,经济工作的任务似乎变得十分明确,发展经济的政绩也能较快体现出来,但发展却留下大量后遗症,并且不可持续。

与上述思路不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是要让群众唱主角,把大众请到经济发展的中心舞台。政府不能再将目光仅仅盯在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项目身上,必须彻底转变理念,思考如何更好提供公共产品,更加科学地开展市场监管。本质上,这就是要求政府主动“自我革命”:只有破除了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门槛,创业者才能顺利走进市场;只有提供相对完善的社保医疗,创业者才能减少后顾之忧;只有搭建起科技、人才、融资等公共平台,创业创新的社会成本才能降低;只有科学履行市场监管、加强产权保护,创业创新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可以预见,创业创新的大潮有望倒逼政府转变经济工作思路,转变社会事务管理方式,这种作用显然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将有助于加快不同群体和阶层间的流动融合,形成更加良性和谐的社会互动。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看,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防止不同群体的相对固化和阶层割裂。试想,如果农村人难以找到进入城市的通道,年轻人要获得成功必须“拼爹”,拥有财富者可以一劳永逸,那长此以往,社会的公平公正就会遭到质疑,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也将降低。政府通过鼓励创业创新,正是要打破这样的固化与割裂,给一切有才能、肯拼搏、愿奋斗的人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和上升通道,给他们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将在全社会发挥巨大的示范引领意义和精神凝聚力量。

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说,我们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稳经济作用的同时,还要密切跟踪其可能产生的其他积极效果。因此,我们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赴基层实现梦想而喝彩,为大量城市“白领”、“金领”有勇气从头创业而叫好,为已经取得成功却再起航的二次创业者而鼓掌,更期待着政府部门能够与创业创新者良性互动,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动力与活力。

第五篇:申论备考热点之乡村文明

科信教育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城镇化、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一体化"的构思,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加快二元体制的变革;"美丽乡村"的指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统筹中兴起又一波乡村文明建设的潮头。可以说,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城市文明是先进的,是一个现代性的符号;乡村文明是落后的,是一个过去时的遗迹。这一两极化解读,已深深嵌入社会意识的思维框架,而它又全然是一个被集体误读被舆论因袭的错误认知。由此,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就是用城市形态改造乡村生态,用城市文明覆盖乡村文明。其实,这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历史沉淀,是长期城市倾斜政策的路径锁定,是单线进化论和经济决定论思维的必然结果。

城市与乡村,本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自有其不同的运行路径和发展规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追求城市和乡村一样,也不是让乡村完全变成城市,而是要尊重不同的文明,顺应不同的规律,走出一条生态、生产和生活契合,自然、文化与历史和谐的城乡差别化互动型协调发展道路。从文明的演进看,我们不可以割断历史;从社会的变迁看,我们也不可能消灭乡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城市本质的回归。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这是乡村魅力的诠释。

"美丽乡村"的建设,就是让乡村更像乡村,让文明照耀文明,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焕发其独特、永恒的魅力。乡村的魅力在自然生态,乡村的魅力在历史记忆,乡村的魅力在文化认同。

"美丽乡村"建设的旨归,绝不是孤独地去守住一个空心化的村庄,也不是简单地还原每一份从前的模样,而是要从乡土文化中汲取传统营养,从城市文明中吸纳现代元素,从而塑造一个崭新的乡村形态。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自然有村落居民的科学规划,也应有乡土文明的开发传承,时刻关心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努力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可以是政策指引,也可以是村企共建,但前提必须是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土传统、尊重自然生态。如此,便可以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利局放管服工作方案下一篇: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