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我国

2023-02-17

第一篇: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我国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根本出路是加快城镇化

中国收入分配研究中心最新的一份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而中国收入差距有将近一半来自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为什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如何缩小?

一、为什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

至少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现在农村真正收入比较高的,能力比较强的农民,大部分都已经在城市买房、定居或者落户,成为真正的市民。现在留在农村的是能力比较差的,在城市很难谋得出路的,要么是老人或者小孩,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体现的十分明显。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房地产的问题,农村尽管土地比较多,但是不可交易,是集体产权。住房是我们国家国民最大的财产性收入,城市居民获得了大量的财产性收入,至少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要缩小这个差距,根本的出路还是要把大部分的农民转变为市民。现在政府提出要加快推进城镇化,我们现在的城市化速度尽管很快,但是城市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刚刚过了50%。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我们的工业化水平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城市化。

另外一个出路就是农业的生产方式要逐渐的从当前的传统小农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的或者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并且要多样化的生产形式,增加农村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才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根本出路。

地区差距的确是影响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但是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现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外贸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很明显,这种地区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应该还会持续下去,但是也要注意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不足,避免走弯路,走“枉”路。

另外,行业差距的确是影响市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根本原因或者是最主要原因,现在差距目前来看确实还没有缩小的迹象,但是现在我们马上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其中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肯定是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重视发挥如社会保障等制度在再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将来只要收入分配改革一步步推进,由于垄断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可能会比较明显。

通过这些手段,相信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能够逐渐缩小,城乡之间能够均衡发展!

第二篇: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沙流河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雷焕新

听了有关领导关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讲课,很受启发,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的看法和体会,不妥之处,请领导、党校老师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党中央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战略举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区沙流河镇党委、政府就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来抓,全面系统地进行谋划,提出了“大手笔,大投入 ,大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立足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镇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被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改革发展重点镇。

通过总结分析,发现这镇的主要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1面: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经济发展迅速,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导致企业布局分散,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不易治理,基础设施难以配套,不能激发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针对以上问题,沙流河镇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布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发展;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城镇特点;突出发展经济,注重工业小区建设;突出布局合理,注重功能分区;突出功能齐全,注重设施配套;突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注重生活环境的原则,聘请河北理大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真科学的考察和勘测,由唐山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15年的城镇化总体规划以及村镇体系、交通、通讯、环保、消防、电力、绿化、给排水、居民住宅、公共设施等专项规划。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发展工业小区和商业区,加强功能区建设,筑巢引凤,为各类经济实体进区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促进工业小区的健康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800亩,38家企业落户区中,年产值可达14亿元,创利税超亿元。

二、搞好建设,改善环境

营造良好的城镇环境,提高城镇形象,是推动城镇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沙流河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条件,搞好环境整治和绿化,几年来,逐步形成“六横四纵”道路网,总长60公里,建成排水管路21公里,安装路灯1500盏,建成3000平方米的邮电大楼,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建成110千伏变电站2座,架设高压线路50公里;镇区设有医疗卫生、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电力等公共事业单位和法庭、派出所、交警队、刑警队等执法单位;建有灯光球场、公园、图书馆、文体馆等文化娱乐场所。镇区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城镇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吸引了社会各界能人志士纷纷来沙流河镇投资建企、经商置业,仅200

4、05两年就吸引镇外资金2亿多元。

三、以产兴镇,促进发展

几年来,沙流河镇确立了“工业强镇,农业稳镇,三产兴镇”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发展不动摇,大力实施以产兴镇,不断把经济发展推向新阶段。

1、实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开发新项目。几年来,这镇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加大工业小区开发开放力度,利用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和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

吸引一大批企业入住小区,产生了较强的聚集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以建材为主导,冶金业、塑料加工业、木器加工业、金钢砂制品业等几大产业的几十家企业。全国大型企业冀东水泥集团与沙流河冀丰水泥厂联合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的年产60万吨的水泥厂,是中国市场研究中心确定的AAA级企业,年产值可达1.75亿元,利税1500万元;民营企业汇丰家具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3亿元,年创利税1000万元。今年5月,有引进了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的超薄带钢企业,年底投入试生产,年产量在50万吨以上,产值20亿元,利税1.2亿元。

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构筑农业现代化格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根本途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该镇以市场为导向,以日光温室大棚、奶牛养殖和林果种植为突破口,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名优特产品,逐步扩大规模经营,以沙流河、石佛寺蔬菜大棚特色村,蘑菇台、大张屯等果品特色村为带动,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林果面积达到3740亩;建成沙流河1000头奶牛养殖基地和潘家庄、安家坨、葛家屯、薛家屯、张家庄奶牛养殖专业村,全镇奶牛存栏达到4000头,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以靳家屯、池家屯、吕家洼等养鸡专业村为带动,全镇鸡只

饲养量超过200万只,每年出栏肉鸡80万只,年产鲜蛋1万多吨,农民人均农业收入超过2500元。

3、兴市场活流通,发展繁荣第三产业。加强城镇商业街和市场建设,促进商品流通,占地190亩开发建成两个综合市场,摊点达到3000多个,从业人员7000多人,年交易额近亿元,客户覆盖京津唐秦和东北三省。在镇区内拆迁改建两条商业街,建商业楼228栋,总建筑面积57000平方米。商业街的开发建成,促进了餐饮、服务、商品批发零售等三产业的发展,新增个体经营者280多户,年经营额达到8000万元,创利税600多万元。

小城镇建设还带动了建筑业、运输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工程直接拉动了沙流河镇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到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可达到16亿元,财政收入达1400万元。被省文明委确定为全省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区,镇区沙流河村被国家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目前,沙流河镇还在不断改善城镇环境,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共同繁荣,向全国示范镇迈进!

2005年9月13日

第三篇: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镇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可以推进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乡村工业的聚集和结构升级,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主要采取几下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核桃园镇利用山石资源丰富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合理有序的开发山石资源,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山石资源为依托,洋葱、大蒜种植为基础,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核桃园要充分利用金山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以旅游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2 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

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我镇积极与人设局进行沟通,了解劳动市场的需求,提供经费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使其专业技能能够符合市场要求,能够找到好环境,高工资,有前途的工作。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镇积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做到乡镇全覆盖,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

4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核桃园镇府前广场建设全部竣工,正式对外开放使用。府前广场总投资218万元,占地16.6亩,毗邻满庄新村商贸一条街,于金山旅游区练成一体,成为核桃园镇娱乐、文体休闲中心。镇党委政府注重广场日常维护,致力于服务全镇群众,为全镇群众日常健身娱乐提供了一个设施齐全、广阔卫生的绿色场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摆到了更高的位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推动乡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趋势,更是群众生活需求的体现。针对群众需求,近年来,核桃园镇坚持高定位、高起点,结合金山旅游资源,精准谋划,快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开工建设满庄新村、

齐山新村,建设完工府前广场,为近千户群众提供规范化高质量住房,为两千多户群众提供了完善现代化的公共休闲娱乐设施。

下一步,核桃园镇计划快步推进环镇北路建设,现已完成前期道路清障工作,道路建设已全面开工,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规划建设吴平坊新村、凤凰山社区,将核桃园镇新农村建设推向高潮,实现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

第四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巨大引擎,必将给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区域综合发展。

城镇化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最终目标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目前,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2.7%,双辽是37%。差距很大。要尽快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通过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人才落户

我市的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基本设施欠账较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有重要作用。所以未来5——10年,我们要重点打造城市环境,硬件上要加大投资力度。一是打通城区路网,实现城市规划的“六横六纵一连环”目标。二是科学铺设地下管网,借助国家目前有利政策争取资金投入

使陈旧管网得到改善,新建管网高标准高质量。三是加强绿化建设。生态园林建设的水平是各城市之间竞争的主要条件。我市的园林城已基本建成,今后要在公园、广场建设上加大力度。另外双辽风沙大,应加紧城市防护的建设。四是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使旧城面貌有力改善,并且通过改造使市区道路 1

及配套问题一起解决。五是加强城市管理,切实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通过发展优质教育吸纳人口集聚

百年育人,教育为本。让孩子受良好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据目前,双辽市普通农民进城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进城读书。从小学、初中、高中数量都不少,那么教育质量作为吸纳人口集聚的作用明显,所以我市的教育部门应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不仅留住我市本级的学生,招收农村进城求学的学生,还要吸纳周边一些地区学生。这样对人口的集聚将做出巨大贡献。

三、通过优势产业带动城市人口的增长

产业的发展是带动人口机械增长的必然,尤其是通过优势产业来增加人们就业,能够有大批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这是加快城镇化最有利的途径。所以我市要把现有优势做大,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一些大城市淘汰产能过剩企业的时机,引进一些优势产业落户双辽。产业发展双辽是有优势的,一是土地资源优势,二是地域和交通优势。我市为三省交界地,应把边缘劣势变为前沿优势,并且三条高速公路拉近了我们和长春、沈阳及通辽等大中城市的距离。我们应重点打造区域性物流基地,促进沿边开放合作和区域联动发展。

四、通过新城区建设集聚城镇人口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把我市规划为区域中心城市。为了强化中心城市的领域作用,我市的城镇规模需要放大,改造老城建设新城,功能互补、紧密联系。

辽东新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重点打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用宜居宜业的环境来引进现代化新兴产业和急需的技术人才。由于政府投资有限,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方向为有实力的投资集团,征地拆迁建设运营都由投资者打捆操作,建城市综合体,从规划的核心区开始有序推进。另外,征地拆迁也要调整思路,以往我们都是只征收土地,把新区内的农民迁走,为了加快城镇化,也为更好的安置被征收农户,应认真细致的研究一下移民政策,将新区内的农民就地转为市民,让更多的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和改革发展成果,这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五、城镇化发展应把握方向避免盲目性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进步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我们加快城镇化的重点是中心城区,也就是县城。因为它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条件具备,加快发展中心城区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由于全市的人口有限资源有限,所以应避免“辅摊子”式的城镇化,盲目圈地占地、投资开发、资源浪费。

第五篇: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兵团突出区域特色、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突破口,是解决团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推动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实现团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兵团发展,在战略地位重要、团场集中连片的垦区新建几个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加快兵团城镇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兵团城镇化发展现状

兵团的创业史,也是兵团小城镇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前,兵团在新疆的戈壁荒漠和边防沿线布点,靠发展农业和自身积累,在团部所在地建成阡陌纵横、树林成阴的绿洲营地,打井、修渠、磨面、发电,承担着团场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改革开放后,兵团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团场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十五”以来,兵团党委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和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做强石河子市,培育壮大阿拉尔市,加快五家渠市、图木舒克市和北屯建设,启动38个团场小城镇建设,逐渐形成以城市为中心、重点城镇为依托,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兵团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2.9%提高到2009年的48%。

二、影响兵团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一)政治体制因素

在影响兵团小城镇发展的诸因素中,政治体制因素影响最大。兵团实行的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政府、军队和企业,承担着政府的职能,拥有教育、医疗、卫生、公检法等机构,既要负担团场管理费、离退休费用,又要承担民兵边防值勤费用,社政支出庞大。繁重的税费和社会负担,造成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小城镇建设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二)城镇体系因素

兵团城镇体系由城市和团场小城镇构成,兵团城镇分散在50多块较大的绿洲上,构成线型“串珠”式城镇带和片状城镇群,少部分驻守在2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彼此独立,遥遥相对。城镇体系存在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功能单

一、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造成兵团团场小城镇带动功能较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而全、小而全”,难以共享。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团场小城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和流通成本高,难以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三)规划滞后

团场小城镇规划编制观念陈旧,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部分规划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细致的分析,深度不够,功能不全,造成用地集约性差,给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集中供热、燃气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道路和镇区布局设计不合理,造成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少数规划贪大求全,不切实际,缺少城镇详细规划指导,制约了小城镇建设。同时,执行规划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规划修改随意性较大,导致规划实施不到位,造成资金浪费。

(四)投资主体单一,建设资金缺乏

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瓶颈。一直以来,兵团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依靠团场税后利润的投入,团场资金积累少,自筹能力有限,而且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导致城镇建设的路子越走越窄,资金不足的困扰越来越大。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和兵团加大了对团场小城镇建设投入,但稳定、健全、有序的投资机制远没有形成,建设资金难以保障。从银行信贷资金来看,对小城镇中长期建设贷款渠道尚未疏通。而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限,同时,由于目前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启动不了小城镇的内部消费,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小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运营普遍亏损,社会和个人投资极少进入。单一的城镇建设投资结构,造成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

(五)兵地资源难以共享

新疆客观存在着兵团和地方两个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由于在行政区域、行政管理体制上各成体系,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统一协调,导致兵团城镇与地方城市不能连动发展,城镇体系相对独立。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共享和融合局限性较大。兵地城镇之间横向联系薄弱,城镇建设中各自为政,经济结构雷同,功能不能相互补充、依托,城镇体系功能不强,缺乏相互影响力。

(六)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基础薄弱

兵团长期以来坚持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一业独大的问题。虽然兵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团场以农为主的经济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团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明显;职工收入相对较低,消费增长受到抑制。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基础薄弱,造成城镇发展动力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低下。

三、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一)构建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强调的并不是城、镇个数的多少或单个城、镇规模的大小,而是城、镇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结、组合方式及其功能互补。按照这一思路,对现有兵团城镇体系进行调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发展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乌昌经济区,壮大石河子市经济实力,完善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市区域功能,培育产业基础,增强辐射能力,提高城市品位,实现突破性发展,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氯碱化工、节水器材加工基地,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城市,新疆高科技示范基地和轻工业基地,并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2.择优培育重点城镇。变“重点发展小城镇”为“发展重点小城镇”。总结、借鉴兵团38个重点团场城镇建设经验,在南疆库喀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伊犁和塔额片区,依托铁路、公路、边境口岸,选择经济基础好、区位条件优、发展潜力大的团场,再建设一批重点团场城镇。使之成为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对周边团场、连队和地方村镇具有明显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区域中心镇。

3.扶持改善戍边城镇。兵团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建立之初,为了对外守备边防,对内加强民族团结,团场大多选择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差、较偏远地带从事农牧业生产。特别是边境团场和南疆的一些农牧团场从政治军事角度考虑,主要分布于边境一线和沙漠边缘,布局分散,自然条件恶劣。对戍边型城镇要继续给予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着力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吸纳戍边人口,履行戍边使命。

4.积极申报建制城镇。抓住国发〔2007〕32号文件机遇,在战略地位重要、团场集中连片的垦区积极开展申报建制城镇工作,力争到2020年新建10个建制城镇。有效化解兵团城镇有名无实、行政权限缺位、财政功能缺失等体制性障碍。

通过以上措施,兵团城镇体系在空间组合上将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团场城镇和戍边城镇的等级体系;在功能上形成各有特色、各有分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城镇群体。最终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

(二)科学制定和实施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是合理利用和开发城镇资源,综合发挥城镇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和先导。首先,要科学制定兵团城镇体系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不同等级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从空间布局、功能结构、建设规模、目标任务等多层面指导各级城镇规划。其次,依据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科学制定城市和团场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要把好三个关口:一是专家把关,保证城镇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二是各界听证,努力实现城镇规划决策的民主化;三是社会公示,不断增强城镇规划的透明度。同时,在城镇规划上要打破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老式套路,体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适度、经济适用”的原则,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城镇规划的实施,必须尊重规律,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好近期、中期、远期的关系,将其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加强评估检查,强化群众监督,避免城镇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和主观随意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原则,提高规划的法律效力。

(三)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

加大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城镇建设投资多元化格局。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步伐,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参与建设和经营,拓宽投融资渠道;二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盘活土地资源,对城镇土地的使用权采取拍卖、出让、租赁、综合开发等市场方法,积累资金,滚动发展,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负责城建项目的投融资、管理、经营和市场运作,对现有城镇基础设施进行有偿使用,建立城镇经营型基础设施投资回报补偿机制,使城镇建设走上以城建城的市场化道路;四是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对兵团小城镇在电网改造、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资金的支持。

(四)加快城镇经济发展

城镇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产业支撑。结合兵团特点,兵团城镇经济应当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的发展道路。兵团城镇特别是团场小城镇的发展应当继续坚持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积极开发挖掘地域农产品、畜牧产品优势,利用新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林果业、畜牧业,开发有机食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夯实经济发展的根基。工农业并举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依托各地市场和资源,发挥区域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可从区域中心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郊卫星型、旅游观光型、边境贸易型、戍边型考虑,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二是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发展和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尤其是健全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把小城镇建设成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中心、农业产业化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三是与产业集聚、承接相结合。一方面根据城镇分工,引导企业向团场小城镇集中,利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节约和共享;另一方面,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五)提升城镇功能和品位

城镇具有强大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功能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强化城镇功能建设是城镇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兵团城镇化的分散发展,导致城镇集聚不足,加之城镇建设水平低、管理薄弱,使城镇功能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不强。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发展小城镇两大战略的有利契机,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打牢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提升兵团城镇功能和品位。按照面向未来、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完善体系的思路,合理确定城镇的必备功能和规模,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强供水、排水、供暖、供气、交通、能源、信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兵地融合共建,在小城镇建设中走兵地互助、共同建设、共同繁荣的道路。通过利益联结,以市场为纽带,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城镇的地域空间集聚,做到高效有序发展,使城镇切实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不断增强城镇吸引力。

(六)创新城镇管理机制

兵团城镇的建设管理办法是由兵团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因此,根据兵团实际,应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设施服务和管理的新机制,实行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管理模式。在城市管理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大胆尝试成立小城镇建设管理局,全面负责小城镇的建设、管理。强化依法管城的意识,加强城镇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又便于操作的城镇管理制度,规范城镇管理程序,促进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实行城镇政务、事务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参与意识,努力增强民众对城镇决策的影响力,推行重大事项民众表决制,防止和减少决策的失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科室上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掘进质量标准化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