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婚俗范文

2022-06-25

第一篇:少数民族的婚俗范文

少数民族婚俗

布依族戴过“假谷”始为妻

按照贵州镇宁一带的布依族旧俗,儿女还在背带上时,父母已经为他(她)们谈婚论嫁了。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

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切都隆重其事绝不儿戏,但是“婚后”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娘家继续过他们的快乐童年。“假谷(又称假壳)”则是一种以竹笋壳为骨架,用蜡染布包裹而成的头饰。姑娘们因为舍不得自由自在的生活,多数都不愿带上“假谷”,所以在“戴假谷”季节,布依村寨就不时见到“已嫁”姑娘被强行戴上“假谷”的“偷袭”行动。每年的八九月或次年的四月间,男家的母亲、嫂嫂或亲戚中的两个女子,携带一只鸡、一顶“假壳”帽,悄悄地溜到新娘家里躲藏起来,乘新娘不备,突然把新娘搂住,强解其发,给戴上“假壳”,如没有解开其发须改日重戴。 偷水又摔跤彝族结婚要靠抢

如果你的新娘来自以下几个民族,你将发现房子和车子是多么苍白的财富。想成亲,你必须得有个强健的体魄、会摔跤、会唱歌、会抢亲、受得住打骂、会随机应变„„除此以外,你还得配备一支强大的迎亲队伍,并且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因为说不定你还得入赘女方家,被姑娘娶回去!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要选派未婚小伙子去接亲,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白族婚后竟有“性自由”假期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在恋爱、结婚、家庭问题上也是高度的文明和开化。虽然有婚外情的人会受到投江溺死的严厉惩罚,但是如果婚姻存在问题,每年都会有机会“转山岭”去寻找真爱。白族规定,每年在某个时段要给每个家庭成员三天时间,凡是婚姻存在些问题的家庭成员,在这三天中可以找往日的情人去到周围山中某个安静的地方互诉衷肠,可以卿卿我我甚至可以同居,以宣泄这一年的思念之情,别人无权干涉。三天过后则必须回归家庭。 傣族娶个小和尚回家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乡镇的街头,你常会看到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丽江戴眼镜黑胖男人是极品

丽江是男人的天堂,这里的纳西男人是从来不用养家的,女人养家干活,男人负责“琴棋书画烟酒茶”,只要会玩就可以了,越有知识的男人就越有地位,又因为以胖为美,所以戴眼镜的黑胖男人在这里就是极品。在这里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蒙古族婚礼] 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 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比如,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都是 蒙古族婚礼的共同点。 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 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 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表现了农区 特点。

西部牧区接亲时新娘骑马,整个婚礼仪式充满了牧区特点。 西部牧区婚礼申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还是 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 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 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 家要绕蒙古包一圈,d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 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间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 答如流。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娘才 可以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 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 达。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

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接 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 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申间走过。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 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

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 过公婆和亲戚长辈。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 宾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尽,并祝新人幸福。婚礼进入 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 的衷心祝愿。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回族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摸、羊肉 给女方家送去,口呕催妆礼"。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新 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 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 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 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 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 能沾地的。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目"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 首先请阿旬选诵一段《古兰经》,然后,阿旬当着证婚人间新郎: "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再间新娘,新娘 表示同意,阿旬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 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爱。"尼卡哈"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 洞房。

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 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 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 人,称为"撒喜"。晚饭过后,大家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司仪,出 点子,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三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即 回娘家,。有的当日"回门"。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2006-5-23 10:47:22

来源:中国56民族文化网

[满族婚俗]

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 如沈阳一般满族婚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 对照八字,如若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口H。相 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定婚,男方家要以头环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家,称"放定", 又称"过小礼"。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装烟、倒 茶敬给男方尊长,男家给以装烟、倒茶钱若干,亦称"斟盅"。

娶亲:由男方选二个结婚日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叫"送喜日 子"。男方在结婚前几天,择吉昏将聘礼(老酒一瓶30斤、猪一 口;或成衣4件,皮、棉、夹、单)送至女家,叫"过大礼",俗称《下大茶"。纳聘日,男方家长借儿子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称之"磕 头",女方家长赏以钱、针绣等物。女家将聘礼陈列到案桌上,两 家亲翁跪在案下酌酒,互相交递酒杯祭撒地上,称为"换盅",接 着是"开剪",将男方送的彩布与女方做衣服;同时,女改辫发而 盘譬,称为"练习"。

娶亲时,一般男方要操办三天。第一天叫"响栅"。这一天婆婆、婶婆去请老亲少友。头一天动鼓乐、搭灶、劈柴。第二天叫 "晾轿"。迎娶前一天,男方乘轿或车至女方家迎接嫁妆和新娘。 女方送嫁妆和新娘上车,新娘要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 称"打下处"。女方只把嫁妆送到男家,列于门前案桌上,俗称"过 箱柜"。男方设迎风酒接迎女方送嫁妆人,俗称"下马杯"。

第二篇:少数民族茶文化与婚俗趣闻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茶与婚俗趣话。

云南拉祜族人,载茶是好手,评茶也是专家。当男方去女方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而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因此,茶叶质量的好坏就成为青年男、女相爱慕的先决条件。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方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则派一对夫妇接亲。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蓬、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必不可少的。

藏族人民把茶叶作为婚礼的珍贵礼品。藏民结婚必须熬出大量色泽弘农的酥油茶来招待贵宾,并要由新娘亲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满、恩爱情浓,这种古朴风俗一直沿用至今。

在湖南绥宁苗家,有一种“万花茶”,是苗家男女青年恋爱的“媒人”。当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时,姑娘会捧出一杯“万花茶”来,若姑娘对婚姻事中意,小伙子的茶杯里会有四片“花”;两片并蒂荷花、两片对鸣喜鹊;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不满意,那杯中只有三片“花”而且都是单花独鸟。这万花茶中的“花”是姑娘们每年在秋收季节,用冬瓜片、橙子皮等精心雕成的。

广西瑶族自治县聚居在茶山的瑶族兄弟的婚礼是“一杯清茶一堆火”,娶亲的一方家里由最年长的人迎接新人,纸杯一杯清茶、一个要的旺旺的火堆,婚礼就是由长者给新人奉茶并指吉祥祝词,便告完婚。

在贵州侗族,当男女婚姻由双方父母决定后,如果姑娘不愿意,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具体做法是,姑娘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方家中,对男方的父母说:“舅舅、舅娘,我没有福份来服侍两位老人家,请另找好媳妇吧!”说完,就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然后离开,这门亲事就这样给退掉了。

在辽宁、内蒙古一带的撒拉族,男方请媒人说亲,经女方家长或姑娘同意后,双方便择定吉日由媒人向女方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一般是2千克,分成两包,另外,还要加一对耳坠以及其他礼品。

居住在苍山脚下的白族同胞,从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他们都必须以茶代礼,而且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对前来闹洞房的人,新郎新娘都得一一敬上三道茶。第一道称“苦茶”,是将茶叶放入烤热的砂罐中,待烤至茶叶色泽由绿转黄,且发出焦香时,注入烧沸的开水,随即取浓茶汤饮用,此茶虽香,味却苦涩,“苦茶”之名由此而来;第二道是“甜茶”由核桃仁、红糖加茶水冲泡而成;第三道叫“回味茶’,茶水中加蜜糖和花椒调制而成。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生活的甘苦及主人的美好情意。三道茶献罢,方可闹房,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受欢迎而使婚礼不欢而散。

第三篇:奇异独特的婚俗

羌族

等夫长大

过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甚至指腹为婚。择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于男,因此,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求婚必备彩礼

求婚多由男方请媒人提着酒到女方家去求婚,若女方收下酒就表示同意,反之则不愿结亲。双方同意后,男方即携带礼物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议定结婚的彩礼。

嫁人要办“花月酒”

结婚的头一天,由女方办“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同辈的亲友、介绍人一齐到女方家去赴宴,并抬着花轿到女方家接亲。这天晚上,新娘邀请全寨的姑娘“话夜”,通宵唱歌跳锅庄舞。黎明时分,男方接亲的人催新娘上轿,新娘与家人润泪,并由兄长背上轿去。新娘到了新郎家,新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进新房,随后即拜堂。结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并带去酒肉等礼物。往后新娘便留在娘家,到当年的腊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归夫家。

回族-奇异独特的婚俗

人 舅舅很重要

在回族的婚俗中,有两种人很重要:一是媒人,一是男女双方的舅舅。回族有句俗语:"媳妇美不美,全凭媒婆一张嘴"。意思是有了一个好媒人,就能娶到一个聪明贤慧、勤劳善良的好媳妇,足可见媒人的重要性。经媒人多次说合,男女双方有所了解后,媒人和男方主婚人便携带简单礼品到女方家去相亲。在相亲过程中,不但由女方父母相女婿,而且要有意安排一个"偶然"机会,让男女见面,女方家若肯收下男方所赠的礼品,即表示"相中"。然后,商定订婚的日子。 主麻日定婚期

回族把定婚称为"道喜"。道喜日期以"主麻日"为佳,这天凌晨,男女双方家要过乜贴,以寄托美好的希望。定婚前,要赠给女方一定的礼物。然后由男方舅舅或媒人与女方议定婚期,一般也以主麻日为婚期,还要看是否公历、农历的双日。之后女方家长即向未来女婿回赠衣服鞋袜等礼品,等待婚期到来。

路遇水井盖红布

订婚的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一个月,新人不能见面。在结婚的前一天或当天凌晨,新郎才到女方家举行"尼卡罕"仪式。仪式后,男方即可迎娶新娘。回族称新娘为"新姐姐"。新姐姐梳洗打扮完毕,临行前要大哭一场,即使没眼泪也得挤几滴,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要用红布或红纸覆盖,表示新人将来不会遇到坎坷。娶亲途中,还不能与其他的娶亲队伍相遇,若不期而遇,新娘要相互交换裤带,以防"冲喜"。

仪式上,宾客们会向新人索要"喜物"。新郎于是端起早已准备好的一大盘核桃、红枣等撒去,引得男女老少争相抢拾,以求喜庆。随后主人邀请宾客入席欢宴,庆贺新婚。

注:由于回族在我国分布较分散,且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在此就不一一介绍。

朝鲜族婚俗中,定婚前,一般也要经过提亲 请婚 定吉日 送聘礼等程序。

到了婚期,新郎须由长辈护送亲自去迎娶,按规定的时间进到女方家,把带来的一对木刻的大雁献上去,比喻今后要像大雁一样比翼双飞、永不分离。随后举行“醮礼”,女方在正室中央按东西方向合放两张桌子,中间放青松翠竹,松竹上披青红线;桌两边放上木雁,摆上酒食,在主礼者引导下,西边的新郎向对面的新娘敬酒,新娘谢拜回敬。接着,新郎入上房接受女方为他准备的"大桌",上摆鱼肉、水果、糕饼、糖果之类食品,在接爱"大桌"时,新郎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并且说一些礼让双亲和宾客的话,以免失礼。这个程序之后,新郎才可骑马领轿娶回新娘。

六十年金婚温旧梦

朝鲜族还有一种特殊的婚礼,称为归婚礼,如果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周年依然健在,且子女中无人夭折,同时拥有孙子、孙女,就可进行归婚礼。

婚礼上,两人必须穿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其隆重程度不亚於年青人,这天,子女、亲戚按辈份远近,年龄大小依次向老两口敬酒并跪拜以示祝福。随后,幸福的两位老人坐上一辆婚车,绕村一周,左邻右舍,男女老幼纷纷前来祝福,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瑶族-奇异独特的婚俗

广西融水元宝山一带的瑶族盛行一种于春节期间一个寨子的人集体到另一个寨子做客的习俗。这种习俗,既是一种民间交际活动,也是男女青年寻觅配偶的大好机会。活动中如果客寨的某一位后生看上了主寨的某姑娘,晚上他使来到姑娘的木楼前吹奏动听的芦笙曲。姑娘听到芦笙声,她便会找个借口出来观望,如果是她意中的人,她便唱歌请后生进屋来吃茶。第二天两寨集体宴席上,这后生一事实上要找机会向姑娘敬上一碗酒。对小伙子的敬酒,如果姑娘一饮而尽,即表示了她已经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情。如果是这样,他们俩会等不到宴席结束便会互使眼色而先后离开宴席,双双走进密林深入互相以歌倾诉衷情。 “爱你就咬你”(连南排瑶)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每当农忙时节一过,未婚的青年男女便分群结队外出做客“串情人”。不管到哪一个寨子,该寨的异性青年都会热情款待来客。他们摆起歌堂,互相对唱,通过对唱,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在交往中情投意合者,总会通过眼色心领神会地双双对对离开歌堂,走出寨子,到幽静的山林中倾诉衷情。如果谈得情深意笃,双方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的时候,情哥哥就会捧起情妹妹的手,在情妹妹的右手背上咬一口,情妹妹也会捧起情哥哥的左手在情哥哥的手背上咬一口,以印下看得见 摸得着的伤痕为恋情的见证。恋爱发展到“咬爱”,已是难舍难分 至死不移的程度了。

蒙古订婚送礼多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徵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娶亲路上巧争先

娶亲路上,依照习俗,彼此都想抢先到家,男女双方互相追逐戏逗。有时,女方的送亲人抢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没法,只好下马拣帽,这样就耽误了时间。有时,聪明的男方也有办法,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桌酒席,款待送亲人,女方盛情难却,只好下马喝酒,男方趁机抢先到家。一路上这样纵马奔腾,你追我赶,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不拜天地拜炉火

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

各地独特的婚俗

在泰安有一种独特的婚俗:夜里娶媳妇。据说,无论是属虎的、属龙的,都有犯相,都有忌讳,比如,鸡忌虎、马,白天嫁娶,属鸡的,难免会碰上属虎的和属马的,这是犯大忌的。而夜里嫁娶,即使碰上了,黑灯瞎火的,看不清楚,权当没看见,也就不会有"倒霉"的事了。因此,几百年来,在泰安市郊,这种习俗沿袭至今。

泰安近郊,嫁闺女都要"查日子",也就是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哪月哪日迎娶最好。一般是要避开自己的出生月份和父母的出生月份。但也有避不开自己或父母的出生月份的,因为除这个月份以外,其它月份对新郎、新娘都不利,所以只得定在父或母出生的月份,在这一个月内不能与父母见面,叫"爷娘月,不见面"。泰安人又将爷娘月变通了法儿,待嫁的女儿可以回娘家,不过,只准说话,不许见面,娘儿俩只能隔墙交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闺女出嫁,娘要在陪送的箱子里押上枣、栗子、花生、一对芝麻阶、一对豆阶。寓早立子,男孩、女孩花着生;芝麻阶、豆阶意为:押上一对芝麻阶,生个孩子好做官儿。

婚俗流传到现在,可以不押这些,但最要紧的一件催生袄还是必须送的。据说闺女出嫁后,第一个冬天还一定要穿上娘家送的袄,这样就会早早生个胖小子。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娘希望女儿早生贵子,在婆家能有个地位。

上海婚俗

-- 新娘换鞋离娘家 一路红伞到夫家 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味的传统礼仪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甚具阅读价值。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此机会,一窥他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仪式。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北京婚俗

新郎虚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饺子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过礼",但这只是"小定礼",婚期前一个月,得送"大定礼",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

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催妆"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催妆"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安徽婚俗

前夜新郎宿女家 新娘新郎对换鞋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

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后进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仪,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福建婚俗

手帕一方定终身 带副碗筷到夫家 订亲必须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门,聘礼相当简单,并当众交送女方,女方回赠一条手帕,这样就算订下终身。

出嫁前夕,新娘会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则叙旧话别,二则取个"旺气"兆头。次日中午女家办"送嫁酒",散席后,母、婶、姑和姐妹围着新娘,抱成一团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

新娘出门时多穿上裙装,但也可用全套红色衣裙代替。

新娘的嫁妆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为了让女儿嫁得风光,女方会预备数量多而贵重的厚礼,于出嫁当日随新娘之后浩浩荡荡地送到男家,有时候送礼的队伍会由好几辆车和一大群亲友组成,场面壮观。

在新娘嫁妆中,除传统的中式礼仪用品及金器外,并包括家庭电器,大型家具甚至单车或电单车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会带一副新碗筷,以示从现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饭。

新娘进门后,要向男家家中所有亲属敬茶,即使是几岁小孩也有份儿,次序按辈份年岁而定,敬茶时,长辈会送赠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妇。而向女性长辈敬茶时,会将一个发夹夹在长辈的头发上,并回赠一只戒指。

完成大婚仪式后,便会设宴招呼亲朋邻里,传统上,男、女家会分别设宴,如男家于婚礼当晚摆酒,女家则于翌晚设宴,遇有亲朋众多或同村乡里甚多时,婚宴可能连续数天。

嫁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回门,一般不留宿,待婚后满月,娘家再请他回去长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满月"。

次年正月,娘家请春酒,新娘会与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门后,娘家房族亲戚轮番摆宴请酒。事后,新女婿回赠每家一包红枣或冰糖,以示答谢,至此,嫁娶过程才算全部完结。

第四篇:介绍越南的婚俗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从出生到失去都要经过了许多重要的仪式,在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礼仪,礼仪的形式和内容也是不同的。现在,在开放的时代,越南人陷入了工业生活,所以归结为只存在了三个重要的仪式:婚礼、 葬礼和祭礼。还有加官仪式,以前儿子到20岁就参加这个仪式表明这个儿子已经成年人了,长大了,能当家庭的支柱了,但是现在这个儿子的婚礼也包含加官仪式。 越南的婚俗

传统的越南婚俗有很多复杂的礼节:说媒拉纤、相亲、索礼、导礼、代茶、报喜事、准备婚礼、娶亲、婚宴、拜高堂、洞房、给婆家做饭、回门。 现在的越南婚礼简单得多,主要包括相亲、彩礼(定礼)和娶亲三个仪式: 相亲:

定亲前家长或者本人到对方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以前,旧社会总是重视男女双方家庭是不是门当户对,可是现在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有了相亲就是有了男女双方的父母的赞成。男方的家长会托人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订婚的良辰吉日和吉时;在实际上,选择订婚良辰吉日吉时是女方的家长决定的。同时,女方家会要求男方家财物,要准备几个聘礼的托盘,

7、9还是11个都按照每个地方的风俗,在托盘上放着萋叶和槟榔、茶叶、饼干、喜酒、等等,其中槟榔和萋叶是必须的。

也许你会好奇越南人为什么这么喜爱“

7、

9、11等”这几个数字呢?而为什么必须要有槟榔和萋叶呢?

在不同的地方要求不同的数字,在越南北方人眼中,

7、

9、11等单数被视为吉利的数字,而大多数越南北方人在结婚时多喜欢选择“7”,在越南南方人眼中,双数被视为吉利的数字,比如在我的老乡-海防市,海防人喜欢选择“11”。

因为越南俗语有一句:“槟榔与萋叶是故事的开头”。越南有许多老人喜欢嚼槟榔。嚼槟榔的传统一直传了下来,成为越南人的一种生活习惯。现在京族人把槟榔当作爱情的信物,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男青年向女方求爱,没有槟榔可不行,结婚的时候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贺礼。 定礼(彩礼):

彩礼一定要举行提前婚礼至少7天或者10天。彩礼是正式给男女双方家人宣布承诺他们的关系。按照女方家要求多少聘礼的托盘,男方家会挑选多少未婚的男青年和家庭幸福、美满的老人,分别坐在多少辆越南特有的三轮车上,那些男青年的手中都抱一个大托盘。吉时一到,那些三轮车从男方家出发前往女方家接亲。挑选家庭幸福美满的老人是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福气和好运带给结婚的男女青年,而要乘坐越南特有的三轮车也是有讲究的,一方面是为了继承越南婚俗的传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种三轮车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到了女方家后,女方也要派出相称的未婚女子从未婚男青年的手中接过托盘,接着引领男方的贵客进入堂屋,接着大家围坐一堂,参加彩礼有新娘、新郎、男女双方的父母和女方的家人,大家都穿越南国服,使得整个订婚仪式仿佛变成了越南国服的时装秀,让人大饱眼福。然后,先由女方派出一名德高望重的人致欢迎词,并一一介绍女方家的代表,并简单介绍男女方的恋爱过程。最后双方家长再定黄道吉日举行婚礼。最后,新娘的家长都送给全部未婚女子红包,然后女家邀请男方团留步家里用餐。 娶亲:

与定礼仪式相比,婚礼仪式也有很多讲究。新人不再穿着越南国服,取而代之的是笔挺的西装和洁白的婚纱。清早,新郎家的亲戚朋友都开始忙活起来,在男女双方家的门前都贴上大大的红双喜字。到黄道吉日吉时,新郎和新郎家的亲戚向新娘家娶亲。新郎和新郎的家长先进新娘家去,新郎的手中带着一个红包、槟榔、妻叶送给新娘的母亲,新娘的母亲接受新。她陪新郎进新娘的房屋接新娘出来,新郎和新郎家长需向亲戚朋友简单介绍新娘。随后,新人必须祭拜祖宗,并祈祷祖先保佑新人天长地久;最后,并请亲朋好友吃喜糖、喜饼。

现在的越南人喜欢将婚宴设在星级宾馆,更喜欢在自家门口用一个蓝色棚布搭建起房子以便亲朋好友到来时在这里就用餐。在宾馆门口,你会看到摆放着连个红色的心形纸盒。一个写着“新娘”,一个写着“新郎”,这两个盒子是想告诉宾客婚宴是由新娘、新郎两家合办的,男女各方的亲朋好友要将礼金分别放入各自的盒子中,最后各归其主。随着“婚礼进行曲”的奏响,新娘、新郎手挽手,在掌声中缓缓迈上红地毯。

 一些婚俗的禁忌:

        忌讳一年之中连嫁两个女儿。

牛月不嫁娶,怕夫妇俩像牛郎织女一样分离。 举行婚礼之前,新娘和新郎不准见面。 忌讳父母送女儿到婆家。

娶亲的时候,忌新娘出门回头望家里人。 在婚礼不准说不吉的话。

忌用刀或剪子切槟榔送给亲朋好友。

如果新娘出门,在路上碰到别的婚礼团,新娘一定要扔一朵自己婚礼的鲜花在路上。

 洞房一定是一个家庭幸福和美满的女人准备的,别人不准进来。  结婚后,过三天新夫妇才能回门拜见岳父岳母。

第五篇:彝族人的婚俗

白彝人的婚俗

白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广泛分布于师宗罗平和泸西,其婚俗充满着欢声笑语。

白彝婚姻旧社会是包办婚姻,结婚年龄比较小,十

六、七岁结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女孩的联姻对象首选舅舅家,因母亲是舅家人,意为还亲。若不嫁舅舅家则需征得舅舅的同意方可以另嫁他人。舅家以外的人中又以沾亲带故的作为优先考虑对象。若有自由恋爱而想结合的,只能选择私奔,断不能得到亲友的接受和承认。在白彝人家,若有合适的配对对象,孩子一出生就得答应许配给舅舅家,就算女方比男方大。舅舅家不要方能另嫁他人,要不,用彝家人的话说,就是一棵树桩头都得守着。所以,在旧时的彝家,表兄妹夫妻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的终身,可能在

五、六岁,甚至两、三岁时就已经定下了。

订婚需请媒人,带上一斤酒,半斤红糖,到女方家,过个仪式就算订婚了。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再请媒人出马,这时的聘礼稍重些,不过也就两、三斤酒,一斤左右的红糖而已。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旧社会,这已经是“重礼”了。媒人这时是为商定结婚的日子而来。需指出的是,媒人在这其中一直起着双方信使的作用,是个比较麻烦的角。

正式结婚之前头一天,男方须牵一头牛到女方家,喂养到婚礼结束后再选个日子牵回去,如果牵来的是母牛,生了小牛后,则把小牛留给女方家。这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有时牵到女方家的牛又瘦又小,可以看得出,纯粹出于应付差事的目的,不免引起女方的抱怨。男方送到女方家的聘礼也很简单,最多十公斤酒,一公斤左右的红糖,稍好一点的人家除此之外还能送一些面粉。有的也送玉米饭做成的白酒(这种白酒不是液体白酒,而是玉米饭加入酒药发热而成,比玉米饭稀,甜味,吃时,加入开水调匀饮用),解放后,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聘礼也渐渐加重,由送酒,到送火腿,再到现在的送现金。

双方的婚礼一直持续三天。因婚礼中女方的种种刁难,新郎要找八个腰圆膀大的伙伴协助讨媳妇。女方来客人的第二天天黑后(天黑后才能进新娘家),新郎在媒人的陪伴下到女方家来了(倒插门的则看生辰,有的头天晚上来,有的第二天早上才来),所找的八个伙伴则第二天一大早赶来。这天新郎所起的作用只是在晚餐时给客人倒酒(可见晚餐也应该吃得很晚的)。这天晚上还有一个内容,就是男方和女方分别找能唱的人对歌,有些婚礼能通宵达旦。在彝族的婚礼中,唱歌对歌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边喝酒边唱歌,从来客人的第一天就唱,直到新娘出门时还唱。只是不同时间,唱的内容不同,第一天唱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第二天新娘出门时则唱各种各样的神,门神、路神、灶神、财神等等留下来,不要随新娘一起走。新娘已经出门很远了,唱的还在唱。

第二天一早,婚礼中的各种风俗算是全面展开了。

一大早,新郎所找的伙伴也来了。首先进行的内容是新郎由新娘的哥哥带着在供桌香位前磕头认亲,所说的认亲是指和新娘正式成为一家人,新娘该叫爹的跟着叫爹,该叫妈的跟着叫妈,该叫舅舅的跟着叫舅舅,该叫叔叔的跟着叫叔叔。新娘的舅舅给新郎挂红。只是,这头不是好磕的,这亲不是好认的。-认完父母后,在认其他亲戚时,新娘的伙伴便用早早准备好的荆条往新郎脖子上便套,阻止新郎跪下磕头,新郎的伙伴便把新娘的伙伴拉开,保护新郎磕下头去。有的地方在新郎磕头时,不是用荆条套,而是用事先准备好的锅烟灰就往新郎的脸上抹,新郎伙伴也用准备好的锅烟灰展开反击,双方乱作一团,从屋里撵到屋外,不一会儿功夫,个个成了大花脸,严重的整个脸都成了黑色,就两只眼珠的白色眼仁一会儿翻左一会儿翻右,甚是滑稽。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管事的便吩咐:“不要玩了,赶快去挑水,挑完水回来吃饭。” 于是,新郎和伴郎便各自拿起水桶去村外水井挑水。当然,这挑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娘的伙伴会乘人不备,抓起沙子泥土往桶里扔,一旦被扔进泥沙,新郎只好重新回去挑。这样,新郎的伙伴就得高度戒备,看到有抓泥沙的过来,得赶快保护好水桶。但是,防不胜防,新郎要挑回一桶干净的清水,往往得往返几趟十几趟,有时眼看就快挑到家了,距成功仅仅一步之遥,一把泥沙或懊糟让挑水的功亏一篑。偏偏什么时候挑回水,客人什么时候才能吃饭,并且需要挑三挑干净的水。所以,这一礼俗对新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其间的欢声笑语,常常引得附近的汉族同胞也来看热闹。 挑完水,可以吃饭了。饭前,新娘及伙伴们把新郎送来的白酒调匀好给每桌送去。吃饭时,唱祝福歌的亲友长者便再次为新娘唱歌。吃完饭,得娶亲上路了,这时新郎须弄点饭菜及酒到供桌上供起来,大门上则只放一碗酒。做完这些事后,就到大门外等候新娘。这些年有嫁妆的,嫁妆已早早被新郎的伙伴装好车,在门外等候了。

新郎送来的东西,新娘家不会全部留下,而是留下大部分,少部分仍的带回去,这叫留有余地。

出门时,新娘由哥哥带着围着场院转三圈,送亲的伙伴们跟在新娘的后面。新娘在出门时已是泣不成声了,边哭边跟着哥哥围着场子转圈。转完三圈后,一行人便出发了,走到村外时,男方女方要拖着悠长的调门各吼三声,意为让阴间知道,阳间有人结婚嫁人了。 新郎送来的东西,大都用瓶子、罐子或是袋子等器物装盛,女方把这些东西放在背孩子的背単里,由一个女伴背着,用围腰布盖在上边,伪装得像是真的背着孩子一样。一路上,男方便向女方讨要这些东西,女方不给,男方便来搜,女方说:“小心别弄了我的孩子。”送亲的人中有时真有背孩子的,于是男方便不敢怎么造次,只好拿一瓶酒来赎。一路上充满着欢声笑语。

到新郎家时,一行人并不急着进村,就在村外玩,挨时间,看看天色将晚,新郎便先回家通报准备,天将黑时再和媒人一起到村外叫新娘一行进村回家。须说明的是,天不黑,新娘是不会进村的,新郎媒人须再三地来请,最后,新郎的伙伴们便拖拽的拖拽,推搡的推搡,把新娘请进村去。到村子边时,新娘的伙伴们取出袈裟,一个人把袈裟穿起来,后面四个人各拉一角,新娘和伴娘躲在袈裟下,其余的伙伴们把她们团团围住,不让新郎见到新娘。稍富裕些的人家,新娘伴娘着一样的装束,更是让人分不清谁是新娘谁是伴娘。到门边时不急于进去,由新郎的妹妹舀来一瓢水,新娘伸出手来攒点水左边弹弹,右边弹弹,再往屋里弹弹,嘴里说:“你的祖宗在什么地方?”之后才跟新郎的妹妹一起进屋。进屋之后再进新房,这时才能取去袈裟。这时,新郎伙伴和新娘伙伴便对歌,是戏谑的内容。一直到很晚。

第二天一早,各种礼俗一一展开,首先进行的是“生火”,新娘到厨房里去生火,灶膛里的火本是着得很旺的,新娘要做的是把火拢的更旺,但实际情况是新娘在添柴的过程中,故意乱捅一气,把火捅熄是最吉祥的。这样的礼俗其象征意味大约也是生活艰辛的,充满挫折的。其次是“抢裤子”,裤子是女方缝制的麻布料裤子,异常结实,新娘及其伙伴保护裤子的决心异常坚决,导致男方不能得手,于是只好打一瓶酒来赎,那酒须女方众人分而饮之。

然后是“抢笸箩”,在一只大笸箩里装上饭,男方来抢。 不管是“抢裤子”还是“抢笸箩”都是娱乐性很强的礼俗,当时,兴这样的礼俗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看来,很容易让人想到吃饭穿衣这样人生最基本的需要。

这天早上,女方来送亲的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唱歌,唱的内容是为新娘子说话,比如,我家来的姑娘什么都不会,望婆家多多体谅,多多教导。唱歌的为新娘子的长辈。

这些内容进行完了,新娘及送亲的一干人就去串山,熟悉环境。饭熟了,新郎叫上自己的伙伴上山去叫。新娘出门和进门都须躲在袈裟下。

中午饭上,男方杀一只公鸡,女方杀一只母鸡,煮熟后,媒人给每一桌的客人分鸡肉,鸡头、鸡脚、鸡翅则自己留下。新郎和伴郎一桌一桌的给客人们倒酒。倒到新娘一桌时,则对新娘说:“孩子他妈,来接酒。”引起了客人们的起哄。

中午饭过后,新娘和伙伴们去更远的地方串山,新郎和他的伙伴们须去找。女孩子们半真半假地躲起来,说是半真半假,一方面,她们须保持女孩的矜持,另一方面,她们又渴望和男孩子们嬉戏。所以在山上,姑娘们很快就被小伙子们找到,找到后,就在山上对歌,打闹。新娘倒是躲得很紧,不易被找到的,看看天色晚了,才会自己走出来。

晚饭后,由新郎伴郎给新娘伴娘倒酒,新娘伴娘躲在袈裟里手中各拿一个碗,在新郎伴郎倒酒来时,故意把手一缩,那酒便倒空了,于是新郎伴郎便来抢碗,抢不到就唱歌,对歌。酒须倒三次,倒的酒双方分饮。

双方一个晚上又是唱歌对歌。

又是一天到来时,该回门了,新郎由媒人陪着和新娘及新娘的伙伴们回到新娘的娘家去。结婚礼俗告一段落。

春节过后,新娘新郎相伴到娘家拜年,由新娘给缝一件长衫,衣服是精制的,什么时候做好,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并且是穿着这件新娘缝制的衣服回去,婚礼正式结束。

讲述:彭云珍(女,1936年出生)

记录整理:彭勇林

后记:

彝族的婚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迁,上述婚俗盛行于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之前,跟我记忆中的婚俗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主要是简化了很多礼节,特别是近些年来,包个餐厅,一顿饭解决,已简到不能再简的程度。

我大姐结婚的时候,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彝族婚事早在五十年代由父母包办改成了自由恋爱,父母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大姐和大姐夫也是自己相中的,有没有恋爱过不得而知,但绝对没有父母包办。我那时不到十岁,记得大姐夫首先来我家干了一段时间的活,后来大姐就跟他走了,再来的时候,他们挑来了火腿、沙糕、饼子等。到结婚的日子,头天晚上,来了很多客人,那时,客人送的礼不是现金,而是脸盆、茶壶、热水瓶、铝锅等日常用品。因为客人多,这些东西也就接得多,作为嫁妆给姐姐拿去一些,自己留下一些,用不完的就请村里的小卖部代为销售。晚上吃饭的时候,几位年长者同座一桌,给新娘子——我的姐姐唱祝福歌。第二天早上的礼俗有荆条套头,挑水,到了吃饭的时候,几位年长者又开始唱祝福歌。吃过饭,娶亲的队伍即将出发,嫁妆早由姐夫的伙伴装到了牛车上先一步走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嫁妆中除了客人送来的脸盆、水壶等物品外,还有父亲特别买的一台缝纫机,这在当时算是稀有物。我也跟去送亲了,但姐夫家那边并没有请客,该行的礼俗也就没有行了。在我的记忆中,姐姐她们这一班人结婚时男方家似乎都没有请客。

那时,物质生活虽不如现在丰富,但大多数人家已是吃穿不愁,所以,吃饭时,会有加饭甚至喂饭的习俗。现在分析,这应该是彝民好客的性格反映。所谓加饭,就是不断地给客人盛饭,客人已表示已吃饱,但因担心客人怕羞不好意思再吃,于是,乘客人不备,主人便眼疾手快在客人碗里又加上一勺。渐渐地演变成只要般配的人都可以相互加饭。所以,在彝家的喜事上要特别担心被加饭。再后来,因大家都对加饭提高了警惕,不容易加了,有些人便干脆在饭锅了抓起一把饭直接往别人嘴里喂进去,这样喂进去的饭当然是不会有人吃的,所以,喂饭就纯粹地变成了一种娱乐。这样的娱乐尤其在新娘出嫁的当天午餐时为甚,安放餐桌的院子里,到处都是饭粒,这可乐坏了村里的鸡狗,尤其是狗们,它们在餐桌下钻来钻去,大快朵颐,有时会为一块肉争得头破血流,免不了遭到人们的脚踢棒打。

近些年,彝族青年结婚,男方女方都要操办,客人送礼一律是现金。不少人家选择到城里或是镇上包餐馆。就算在村子里办的,礼俗也简化了许多,新娘家来客人的那天晚上,吃饭时,仍有长者用彝语给新娘唱歌,但是,随着彝族语言的丢失,很多地方已不再唱了。然后,由舅舅给新娘装箱子。第二天也仅是磕头、打花脸,打的花脸也不再是染黑,而是染红。

另外,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新郎的聘礼也变成了现金,并且还要给新娘的父母兄妹等家里人每人各买一套衣服。新娘的嫁妆也越来越丰富,衣柜、电视、摩托、冰箱、洗衣机、微耕机等等都可作为嫁妆的内容。

可以看出,彝族的婚俗是越来越简化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彝族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果再不加以抢救,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民族就将变成名义上的彝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爱你祖国母亲范文下一篇:社团各部门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