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研究论文

2022-04-12

小编精心整理了《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系延边州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有13所中小学校参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2014年12月,教育局为了向全市展示优秀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相继分别在四所课题实验校举办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研究论文 篇1:

基于能力培养的《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结合环境科学及工程人才需求的趋势,针对环境化学实验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革“单向教学评价模式”为突破口,通过课前预习评价、课堂过程评价、实验报告及期末考试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元化主体教学评价及新型交流平台构建等,有效提高了学生在环境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环境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改革

一、《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环境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环境化学实验则是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获取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1]。相對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2],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普遍现象是多理论、少实验教学,其结果是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的社会效益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工作能力与水平[3]。因此,对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与引导,以真正实现培养环保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校《环境化学实验》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成为成功者、参与者和反思者。目前,我校环境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体现在实验讲义的网络教学、实验内容教学现场化、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将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等[4],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环境化学实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我校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单向教学评价方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平时成绩评价形式过分强调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目前平时成绩一方面主要基于学生的出勤率统计结果,然后由老师进行评分,另一方面主要为实验报告的优劣评价。这种评价结果造成学生重视课堂前的签到而忽视实验过程中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掌握;亦会导致学生只重报告,忽视操作过程,不能促使学生重视科学实验的过程,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无法避免实验报告抄袭现象。因此,实验教学评价的重心应更加关注学生求知、探究的过程。

2.实验报告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健全。通常实验报告成绩都是教师通过审阅实验报告和实验数据后给出,但这一做法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考核,因为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重点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动脑构建实验方案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对于实验的考核不应仅仅局限于最后的实验结果,而应贯穿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预习、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以及最后的实验现象和误差分析(或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等。

3.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评价方式,难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控制。现有评价的主体是任课教师,而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存在评价活动中主客体分离现象。同时亦忽视了学生间的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不利于发挥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功能。

三、我校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多元化评价模式方面的举措

1.课前预习过程评价。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内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预习报告,并上传至网络课堂;教师针对预习报告,提出质疑和建议;学生再根据建议进行方案的改进;学生通过“学习—问题—再学习”的方式,具备了独立实验的理论基础,进而实现自主学习和思考。

2.课堂实验过程评价。通过设置实验过程考查,使学生树立严谨、规范和独立实验的意识和行为。具体方法是将每一次实验过程评价分为仪器操作、试剂取用、观察记录、结果分析、清洁卫生、合作精神、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态度、节约物品、考勤纪律等。以实验操作为例,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规范各种操作,主要考查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以及做实验的条理性和系统性。最后再将每一次实验平时成绩评价合成为一个平均成绩。

3.构建实验报告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实验报告评价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还体现了学生对实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一般性实验报告评价时主要根据实验报告中相关资料查找是否丰富、实验原理叙述是否详细、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实验数据是否正确和真实、实验课后反思是否深刻等情况给以评价。对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后公开汇报交流的教学模式,针对设计性实验报告,增设团队协作精神评价和实验报告汇报总结效果及探究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由学生互评和自评来完成。

4.期末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期末成绩由期末笔试和期末操作考核共同构成。笔试考核内容主要涉及实验仪器和试剂的使用常识、实验操作技能的基本问题、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成败关键、实验注意事项、异常实验现象的解释和处理、有效数据的应用等。操作考试分类指标体系包括: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实验组织纪律性、实验整理及卫生习惯、实验数据观测与数据记录等。

5.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模式的特点在于让学习者参与到评价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个人及同伴共同参与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具体的分配方法为平时预习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实验课堂过程评价及部分实验报告成绩(评定由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共同组成。学生自评方式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6.建立新型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相关实验操作视频和实验方案等,供学生自学和参考。同时,通过环境化学实验网络课堂交流区的议题发布、作业布置、作业统计功能,QQ群及讨论组等,建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新型交流平台,方便学生交流和咨询。

四、我校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多元化评价模式实施效果

我校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多元化评价模式实施之前,学生平时成绩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分别为100%、0%、0%,而多元化评价模式实施之后则分别为74%、20%和6%。学生平时实验报告的优秀率和合格率亦均有所上升。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由改革前的30%、44%和26%,变化为26%、63%和11%。因此,我校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多元化评价模式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分布更为合理,使学生期末总评的良好率以上成绩比例明显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在环境化学实验课程上的学习效果。

五、小结

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中,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评价、平时课堂过程评价、实验报告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期末考试分类指标体系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及新型交流平台构建等,有效强化了学生在环境化学实验课程上的学习效果。因此,科学合理的实验课教学过程多元化评价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民,叶兴南,郑志坚,董文博.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可持续建设模式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2,(01):127-129.

[2]周雅露,管水能,熊亚洲.试析高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5):78-79.

[3]段孟常,邓正才,沈志.基于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评价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4):1672-8874.

[4]朱维琴.WPBL教学模式下环境化学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C].第七届高等学校环境论坛,2012.

作者:朱维琴 王娇娇 张杭君 金仁村 倪伟敏 丁颖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研究论文 篇2:

依托课题研究构建优质高效课堂

【摘 要】“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系延边州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有13所中小学校参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2014年12月,教育局为了向全市展示优秀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相继分别在四所课题实验校举办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每个展示活动的现场均由三大环节构成:一是学校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二是课堂教学展示,三是观摩文本课题研究成果材料。展示活动不仅推广了优秀成果,就实验教师关心的问题和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惑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展示活动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收获,还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成效显著;问题与思考

【关 键 词】

吉林省延吉市教育局承担的“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系延边州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编号为YA1109110)。该课题于2011年9月被正式批准立项,有13所中小学校(其中:4所朝鲜族初中、2所汉族初中、3所朝鲜族小学、4所汉族小学)参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在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教师的积极参与下,依据《课题研究方案》扎实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4年12月,教育局为了向全市展示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相继在4所课题实验校(活动按中、小学,朝、汉校)举办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一、课题研究展示成果显著

通过课题成果汇报交流,发现每所课题实验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依托课题研究,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打造各具特色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虽说每个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他们懂得:追求优质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课堂是永恒不变的中心,谁重视课题研究,关注课堂,谁就有成果和成效。所以,课题实验校校长不仅时刻抓课题研究,时刻关注课堂,还亲自过问、把关课题研究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课堂操作流程,经常下班级听课,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层进式推进,保证节节课有章可循。正因如此,课题研究才有了可喜的成就。

(一)实验学校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课题“延吉市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于2011年11月开题以来,延吉市教科所相关人员及时跟踪13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展动态,深入调研,亲临课堂多层次听课、发现问题跟踪指导,及时培训。但在课题研究中,许多教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去研究,怎样做才能使课堂成为优质高效的课堂。为此,教科所人员与课题实验学校的管理者们都动了脑筋:一是根据本校课堂实际,制定一些制度措施帮助教师彻底转变观念,二是结合教师实际,搞好课堂操作培训,两者结合起来,不断强化,不断改进,为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提供了支持和强有力的保障,使得课题研究成果显现。

延吉市多数课题实验学校都立足校情,结合师情,着眼学情,积极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以导学案为依托,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展示、教师解疑、巩固训练等环节贯穿课堂。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地位,极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讲堂”变成“学堂”,努力为学生发展创设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建立自信。教师们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各个学校也都在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机制中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如,进学小学在实施课题“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研究”中,探索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高效活力课堂“两段六步”教学模式。“两段”,即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第一段是指学生个体的课前研究,第二段是指学生小组及全班合作的课中学习;“六步”是指课堂环节六个基本步骤:即检查预留—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拓展延伸—总结提升—反馈验收。他们在实践中又做了相应的调整,使课堂教学更加方便易操作。目前多数教师已由开始的“临帖”到现在的“拓贴”,并能根据年级、课型、科目、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进行“创贴”。

延河小学课题“高效课堂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他们从备课入手,形成了“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听课反馈—优化策略”的备课模式和“前置研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课外拓展”学科教学模式的多种实施策略。这些策略带给教师的是课堂教学理念的转换,带给学生的是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教学充满了勃勃生机。

中央小学的课题“构建高效课堂各学科“师生共学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构建了课堂“预学—共学—反馈”三大环节流程。随着研究的开展与实施,探索出:“预习—展示(分大展示和小展示)—反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检验“师生共学案”效果,制定了“课堂评价标准”,几经调整完善,最终形成了符合教学实际的“课堂评价标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教师的自我成长。

延吉市五中、延南小学、春光小学为了扎实有效地进行“运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他们都以多种方式开展了理论培训,“走出去”,博采众长;“请进来”,传经送宝;再辅之以校本培训,三所学校均在实践中探索新教学模式,在探索中解决新出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完善“导学案”,依托“导学案”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延吉市五中摸索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求索性”导学案和“3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延南小学“导学案”历经四次变革,研究出了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模式,由原来19.2%的学生喜欢使用导学案,现在有86.7%学生愿意使用新出台的导学案。春光小学探索出了“211”家长助学教学模式,且初见成效。

延新小学课题“学科教学中学生高效学习方法和高效课堂评价的研究”,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出延新小学校高效学习方法,即“四环分层导学”教学模式,力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校—展示交流—反馈小结”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成功乐趣,并形成了高效学习方法的评价机制。

延吉市六中的“‘自我适应式’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各学科都探索出了符合本学科的“自我适应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化学组课总结出了适合学生的“五步自主复习法”;物理组归纳出了“三结合评价方式”等学科研究成果。

延吉市十二中“实施分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推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即“一三五”高效课堂模式:“一”是指一个“三观”教育理念;“三”是指三个维;“五”是指五步教学法,即独学、合学、互查、展示、评学。它是十二中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现高效课堂校本化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延吉市十三中的“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确立了“理论培训—探索实践—推门听课—个别辅导—专项培训—观摩示范—反思提高”的教师校本教研模式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与反馈”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了显著转变

虽然展示课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但这并不能抹杀课堂教学转型成功之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质的转变。

1. 实验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从课题成果展示现场授课来看,高效课堂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显著体现:一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十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学习策略的指导还是教学评价多元化等方面的强化,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二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理念的体现。课题展示课教师们在教学中都能借助课件或者展板、展台,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注重优差搭配,让学得好的学生带动学得不太好的学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了。三是多元评价的理念开始渗入课堂。

“高效课堂实践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改变教与学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新理念。在展示课中,教师都注意了运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有的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还有的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还有的用眼神、用手势来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既注意结论性、成果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课堂评价方式的变革。四是体现了教师学会“用”教材理念。老师们在展示课的教学中,都对教材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二次加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示课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很多教师并不是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点儿一点儿喂给学生,自觉地摒弃了教师教一步、学生学一步的传统教法,而是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摸索,最后得到新知。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组内研讨交流—小组展示汇报—创新主题升华”的教学模块,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特点。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折射出的问题

虽说延吉市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个别校长和教师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行动不迅速、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对课题研究缺乏内化吸收等问题,对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尚存误解,在抛弃传统模式的同时,又刻意追求高效课堂的形式等等。

(一)从课堂教学层面上看

一是多元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得到普遍应用。很多教师的评价流于形式。不管学生学得怎么样都给予表扬,随意性太强。二是一些教师的教具选择过多,运用过繁太花哨。有的出课教师上课激情不够,不能感染学生,但课件制作精美,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达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三是抛弃传统步骤,刻意追求形式。表现在:对“导学案”过分依赖,把导学案当成课本和教材使用,缺乏内化吸收;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有余,教师主导地位严重缺失,教师该讲的不讲,一味地让学生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表面化、形式化。表现在:小组成员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不够明确,教师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适时的评价,没有做到让小组内的学生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效度不够。

(二)从课题研究层面上看

首先,对课题研究认识不够。少数学校领导和部分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者有之,等待观望者亦有之。有的课题实验校已有一定基础,实验工作在各年级全面铺开,成效比较明显。也有的学校放任自流,对课题研究虚于应付,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其次,不知道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缺乏周密安排。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对课改虽有共识,但不知如何实施研究,由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不敢越雷池半步;也有的学校缺乏对课题研究具有专业引领能力的科研骨干教师,难以引领和推动学校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和面子,仓促上阵,随便选出实验学科和班级,结果导致学校课题研究无氛围,更无结果,实验教师势单力薄,茫然探索,遇到挫折便裹脚不前。

再次,课题研究成效不尽相同。有课改基础的学校课题研究成效就大些,否则效果很差且无效;还有的学校课题研究成果不明显,只有结题报告文本成果,缺少过程性实证成果,依旧是人云亦云的所谓研究成果,没有自己课题研究的特质和特性。

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给予我们的思考

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不仅让大家分享了成功的经验,而且从中也引起了我们的一些思考:一是明确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目的?二是懂得课堂上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如何使课堂更高效?三是弄清课题研究理论学习不是断章取义;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生搬硬套;学生自主探究不是放任自流;课堂展示交流不是教师不讲;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盲人摸象;教师集体备课不是轮流坐庄;导学案不是配套练习。四是课题研究不是教师个人行为,校长的引领课题研究不是可有可无。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把以上的问题弄明白了,只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吸收更多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研究,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才能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总之,学校的主战场是课堂,课题研究的根必须扎在课堂。学校只有依托课题研究,把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改革融为一体,让教师带着研究意识上课,带着课题在课堂上教学,才能使课题研究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满意、社会期待的优质高效课堂。

作者:丁波 朴今哲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研究论文 篇3:

课题研究要注重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基层学校的课题研究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并在调研教师科研状况的基础上,通过规范课题的过程管理、加强课题的研究指导、重视科研团队的合作研讨等策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提升教学效益,发展专业素养,在实践研究中享受轻松与快乐。

关键词: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效化,是木渎实验小学这所办学百年的省模范学校一贯坚持的科研方向。从“八五”期间的“小学语文教学‘低耗高效’教改实验”、“九五”期间的“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综合实验研究”、“十五”期间的“小学课堂教学‘低耗高效’整体策略研究”,到“十一五”期间进行的“小学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研究”,我们始终依托学校的省级主课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紧扣课堂教学效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的有效性及“优效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七优化、四关注、三联动”的优效化课堂实践操作样式,形成了优效化课堂的评价标准,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们成功申报了省规划课题“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希望通过“学生先学指导”的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希望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使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努力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优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开拓一条课堂教学优效化的校本研究之路。

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我们倡导教师们绕开高深和玄奥的理论探索,开启从实践出发的教育科研之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关注落到指导学生先学,探索态度、习惯和方式的优效指导,将视线聚焦学习主体,寻觅质疑、交流、反馈的优效策略,聆听专家、同事、学生的评说和自我内心的声音,催发坚持、扬弃或改变的优效反思。

一、调研教师科研状况,稳步启动课题研究

“十二五”课题实施伊始,结合区教科室校本性教育科研调查的开展,为了深入分析我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学校针对性地制订研究策略,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为常态。我们选取本校90名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从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开展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与局限等4个方面12个子项,开展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事教育科研的意识在逐步增强,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在不断明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行为在不断增多,并在逐步向规范化靠拢。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够强,能力不够足,素质也不够高。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动力的增强和他们教育科研素养较低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教师既有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也有从事教育科研的薄弱点和局限性,薄弱点还相对更为突出一些。分析调查结果,为了使我们教师的课题研究目的更为明确、过程更为清晰、状态更为有序,针对课题尚属起始阶段,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校本培训,分层管理

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贯彻分层管理原则,学校按三级梯队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一级是课题中心组成员,二级是学校骨干教师,三级是全体实验教师。我们主要通过综合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小组培训和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助推课题实验教师能力提升,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解读,分科实施

课题领导小组面向全体教师,认真做好“十二五”课题研究方案的解读工作,明确“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研究重点是科学地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優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是根据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研究、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优效化教学评价研究、优效化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资源优效化开发和整合利用研究等5个子课题板块,分解二级子课题,按照学科分组抱团研究,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和专长确立相应研究专题,扎实推进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实施。

(三)开题论证,完善方案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学校组织课题开题论证。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回顾梳理、研讨交流、思维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大家对课题的认识更深化、更具体、更清晰。综合专家组的调整和修改意见,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课题由原来“基于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更名为“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 修改后的课题方案,更为完善合理,更具可操作性。

二、规范研究过程管理,关注课题基础效益

课题研究必须求真、求实,加强实施管理,才能呈现巨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引领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扎实开展研究,区教科室要求各校开展“十二五”省市立项课题基础效益调测。结合“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实施情况,我们围绕课前先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方法能力等四个方面制订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选择四年级8个班409名学生分两轮开展跟踪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以合理指导学生先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两轮调查数据统计整理后,剔除干扰因素,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能力等各项指标总体来说是呈合理的上升趋势,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自主学习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缺失,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针对调查结果,课题组多次组织交流和研讨,重点就“指导学生先学”和“学生先学后的课堂教学”展开讨论研究,综合多方面的意见,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一)学生先学要实现“四个明确”

1.明确先学的目的。即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先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明确先学的方法。教师要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先学方法的指导。

3.明确先学的时间。教师要根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先学的时间,课上先学花的时间不宜太多。

4.明确先学的内容和任务。教师要明确学生先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在先学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二)先学设计要落实“四个根据”

1.根据学生心理设计先学。先学的设计,教师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低中年级应侧重培养他们的先学兴趣、习惯;高年级侧重训练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2.根据教师的要求先学。教师要根据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具体安排学生先学的范围。

3.根据课程的特点先学。先学的方式方法是精细的,还是粗略的,精细到什么程度,粗略到什么程度,都要在先学前想到。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宜的先学方法,“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4.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先学。先学要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以及个人学习的习惯来安排,并注意不同学科之间在时间分配上的相互协调,以保证学生先学的时间和质量。

(三)先学后的课堂要掌握“三个注意点”

1.学生“学得会”,教师就“倾听”[1]。有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先学后基本能够理解,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先学的收获。

2.学生“说不清”,教师就“点拨”。有时学生通过先学还是存在问题,说不明或说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然后组织教学。

3.学生“看不到”,教师就“补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先学时难以理解掌握,这就需要在课堂上适时“补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三、注重生成研究指导,推进课题实践研究

当研究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问计科研专家和教育名家,开启研究的新思路,形成操作的新策略。

(一)构建“四段八环节”模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度产生了如何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实现“优效化教学”这一困惑。对此,我们结合区教科室开展的教科教研“两课对接”活动,开展深入的研究,邀请省特级教师周永沛、周岳和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全程参与研讨,探寻指导学生先学的优效化教学实践操作模式。在各级专家的多次指导下,通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我们逐步确立了“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四段”是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八环节”是创设学习情境─厘清学习任务─先学方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疑难节点点拨─引导讨论交流─开展目标检测─延伸拓展练习。学校明确每一堂课原则上都要有“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四个教学段的呈现,其中每个教学段对应2个教学环节,但是,也可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对教学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增删。通过这一生成性研讨,突破了课题研究的瓶颈。

(二)把握重点深化研究

为了使全体教师充分领会“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要义,我们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刚教授作了题为《教学设计与优效教学》的专题报告,请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作了《课题研究和教学设计》专题讲座。通过后续的实践研究和反思,我们进一步明確了推行“四段八环节”教学模式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到研究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关键要看学生是怎样学的,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个性和能力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先学方法指导,是开展优效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疑难节点点拨,是实施优效化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引导讨论交流,是实现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着力点;开展目标检测,是推进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生长点。

四、重视团队深度研讨,优化研究操作流程

经过多年的探究,我校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设计、反思、修改、研讨”相结合的操作流程。这为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保障了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也提升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专业素养,实现了由个体研究到团队研究的转化。

(一)关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围绕课题研究的实施,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暴露的问题,我们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效性的调查研究,精选10种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现象设计调查问题,对五年级共455名学生和小学部112名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意愿相悖。通过集体的反思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必须进一步转变评价理念,调整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优化评价实施过程,同时,明确即时评价要体现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要有激励性和多样性,要有肯定性和发展性,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丰富优效教学评价体系

为化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优效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我们邀请吴刚教授作了《先学指导:课堂优效化教学》专题讲座。谈到课堂教学的评价,吴教授认为评判一堂课是否好课,简单说就是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资源优质化、学科教学整合化。对此,课题组通过反复研讨交流,多渠道听取意见,联系课题研究实际,确定从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等“六个纬度”展开评价[2],并制订和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总之,把教科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是无端地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恰恰是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呈现出特有的专业素养,在保证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享受到春水浮舟的轻松与快乐。朱熹说得好:“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教科研正是那托举优效化教学之舟的潺潺春水。

在教科研观照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学校赢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苏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精品课题、苏州市第七次教育科研“优秀团队”等荣誉。“十二五”期间,教师在《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研究》和《江苏教育》等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135篇,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比638人次获奖,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2人,市知名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区知名教师4人,区学科带头人35人。近几年,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在各级各类的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霞.高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反思[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

[2]许新海.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深度追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5).

责任编辑:石萍

作者:赵卫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研究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