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2022-05-0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分析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探索此业课程建设中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为此专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以实现新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践行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

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本文拟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文本,借鉴全国其他10所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经验,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探究适合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

在“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拥有全球化视野、国际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的明显。外语类院校、外语类专业具有顺应时代东风的发展优势,相较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等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境遇略显尴尬,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外语类院校所有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为94.05%(教育学100%,汉语国际教育97.87%,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小语种专业97%以上)。[7]如何借助外语类院校的语言优势,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革新,以培养专业、外语、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了必须要探究的课题。本文拟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文本,借鉴全国其他10所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经验,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探究适合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一、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是出于高等学校文科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完善学科建设体制、培养综合性人才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当前,全国16所外语外贸类大学中,除了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信息工程大学等,已有10所院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从目前各外语类院校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看来,英语课程是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大优势,有助于凸显和培养“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但就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存在特色课程不突出,课程设置不完备等问题。可见,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立足语言优势,走出一条特色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二、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一)课程结构(学分总数180)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安排

1.涉外文秘方向

2.中外文化交流方向

根据上述表格不难看出,涉外文秘和中外文化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大体一致,共计必修课程108门,284学分;选修课程24门,48学分。只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取的选修课程存在不同。

三、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相对模式化

根据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届涉外文秘和中外文化交流方向的课程设置情况分析,其专业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三类构成,课程设置比例较为科学合理,特别是通识课程学时、门类和实践教学周期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但是,其模式相对较固定。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一致,没有根据方向设置特定的需求课程。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设置可以培养出一批专业基础过硬的文科类人才,但是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换言之,两个专业名称仅是挂名,实则是同一个专业培养模式。加上综合性、拓展性和创新性课程较少,也将导致学生“缺乏文理渗透、缺乏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3],因而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二)重理论性学习,轻实践性教学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实践内容由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周活动、寒暑假实习、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组成。表面看来,实践课程内容丰富。实际上,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实践教学成效不明显。调查发现,虽然专业培养方案里安排了30周、16个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相较而言,理论性课程不仅课时和学分比重大,且每门学科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授课指导,虽然学校层面每周有两个课时的公共必修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对于培养应用型学生的目标而言,实践教学仍旧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三)英语课程设置达不到培养标准

根据201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育“较高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英语和第二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良好跨文化交流素质和能力”[6]的人才目标,结合涉外文秘和中外文化交流方向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英语课程在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构建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英语课程课时与学分安排不均,口语、听力、写作课程安排远远低于阅读和语法课程。正如前面表格数据所显示,英语课程主要为综合英语、口语、听力、阅读,共计40学分。大一、大二时期,每学期开设三门英语课程,共计8学分。大三时期,每学期开设一门英语课程,共计4学分。其中,综合英语课程开设了5学期,口语课程开设了1学期,听力课程和阅读课程分别开设了3学期,写作课程开设了1学期。这样的安排,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仅僅是入门级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培养的弱化,使学生空有语言类大学的光环,实则是“哑巴英语”。

参考文献: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

[2] 邓齐平.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J] . 怀化学院学报,2007(7):102-104.

[3] 郭秀敏,覃宏. 普通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3):85-86.

[4] 曲文军. 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4(4):1-4.

[5] 天津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 http://sc.tjfsu.edu.cn/info/1140/2121.htm,2016-06-22.

作者简介:蓝启红,女,文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  玲,女,文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温  涵,女,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项目批准号:JY176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蓝启红 王玲 温涵

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2:

新时代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与思考

摘    要: 本文分析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探索此业课程建设中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为此专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以实现新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践行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新时代    开放大学    汉语言文学    课程创新

一、背景

(一)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文化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建设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战略。

世界各国早已把文化发展纳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文学科代表,其施教过程中,如何在增强科学性的同时,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应对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重要课题。

(三)办好开放大学,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6年《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提出开放大学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当前,开放大学日益成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大学,肩负着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和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全民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情况说明

(一)针对学历继续教育设计《汉语言文学课程现状调查问卷》的调研情况。

1.学习目标。一些学生因热爱文化和文学而学习汉语言文学,期望提高文学素养。部分学生只为文凭,认为该学科通过考试相对容易,易获得毕业证书。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由于态度不够积极,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只是应付了事,致使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习情况,学生“预期学习成效”无法实现。

2.阅读情况。学生阅读频率和数量均不理想。受商业与科技化影响,通俗作品、青春写作与网络文学成为学生主要阅读对象,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却没能进入学生视野,学生多为浅阅读,潜阅读和深度阅读有待建构。学生阅读多通过网络,所读作品多为朋友推荐,偶尔会去图书馆,只有特别喜爱的书籍才会购买。

3.课程设置。部分学生认为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专业课程过于仓促,所得较少。

4.教学方法。学生多为成人,存在工学矛盾,均认同远程教学,但更期待灵活的教学方式。目前,网上互动流于形式,能积极参与网上实时教学活动的学生较少,即使参与论坛,气氛也不活跃。

5.学习方法。课前自觉预习的学生基本没有,坚持课听讲并经常上网浏览在线学习平台的寥寥无几,听课后不再复习也很少拓展学习的占多数。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能力不够。

6.学习资源。近两年经过改革,课程资源质量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陈旧,数量有限,更新不及时、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喜欢短小精悍的微课程资源和相对系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7.学习教材。课程教材相对陈旧,缺乏新意,需要改进。

8.考核评价。国开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学生期待考试方式有所创新。

(二)针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设计《长春市民汉语言文学需求调查问卷》的调研情况。

1.学习时间。坚持学习汉语言文学超过半年以上的居民占有一定比例,但从未参加过的占大多数。

2.学习频率。居民平均每周文学学习或阅读时间,多在2小时以下。

3.學习形式。居民主要通过网络和线下阅读书籍自主学习。

4.学习动机。这里分为内部动机(兴趣爱好、娱乐休闲)与外部动机(工作需要、获得学历证书、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中存有外部动机者较多。

5.学习内容。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归纳为:汉语基础知识(古代与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外国文学、汉语言应用(言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文学理论等八大板块。居民喜爱内容依次为中国文化、汉语言运用、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基础知识和文学理论则较少。

6.学习方式。居民主要学习途径是书籍、移动设备(手机)或互联网(电脑),并喜欢随时随地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学习。

7.教学方式。居民多以自主学习为主,网络交流和现场活动均喜欢。

8.课程资源。居民多喜欢时长20分钟以内、制作精良、有声有色的多媒体。

9.课程评价。希望一段时间学习后有评价成绩、证明参与课程的证书等鼓励。

三、新时代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的思考

(一)创新课程模式。

建立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从总体评估上看,学历继续教育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生源逐年减少和教师教学任务量不满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开放大学重点专业,要在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必须全力以赴地提高课程质量,由本专业优秀教师承担课程设计开发和主讲任务。对应非学历教育,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居民对汉语言文学表现出旺盛的需求力,开发基于社区教育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激发市民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提升文化素养和生活品位与情趣。

(二)创新课程内容。

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但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历继续教育中,课程需要注重本专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非学历教育中,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大众化,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休闲、娱乐和趣味性,使蕴含真善美的文学作品通俗易懂,力求在专业与普及之间、在文学殿堂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造型优美的桥梁,营造一个雅俗同赏的审美境界,使学习变成惬意舒服的阅读之旅,逐渐激发学习者兴趣后,再指导其自觉自主地进行探索式学习。

(三)创新学习方式。

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灵活采取“互联网+”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面授课尽可能增加互动环节,更多采用讨论、小组发言等形式。远程课程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取直播方式,实时互动,课程教学界面应设置记录笔记、随感、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随时随地展开泛在式学习。精研课程活动,设置讲座、沙龙和论坛,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圈。

(四)创新课程资源。

一是建设优质的微课程。微课程具有粒度小、内容精、终端载体多样化、应用方便等特点,适应情景化、个性化、移动化学习的需要。运用微课程的制作理念,将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制作成精品微课程。如能再进一步发展,则以“知识付费”方式传播课程资源,调动人们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热情。实践中,组建围绕选修课程《经典电影作品赏析》,微课程开发团队,制作精品微课程20节。二是整合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长春全民学习网”等网络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实践中,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师利用终身学习公益性平台“长春全民学习网”制作《“长春全民学习网”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列表》(含视频69个、著作391个),为学生呈现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和温儒敏、孙绍振等教授的精彩解读。利用互联网制作《改编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资源列表》(涉及22位作家)和《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影视作品资源列表》(53部),呈现作家纪录片、影视作品和改编自现代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重要作家和经典作品。

(五)开发课程教材。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不能与时俱进。这就需要集中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的特点,打造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新时代优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在实践中,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选拔优秀教师编写《中国文学十五讲》,这一教材在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中均可使用,同时配套教材制作微课程22节。

(六)探索激励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探索学习者激励机制系。調研发现,抱有外部动机的学习者希望学习能获得实际收益。因此,建立学分银行,设计系列认证课程(例如文秘类课程),凸显应用型课程中应实效性,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实在收益。针对抱有内部动机学习者,开发能体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的课程,设计“微证书”或“无学分证书”,使学习者收获愉悦,激发兴趣。

四、 结语

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探索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发展,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化过程[J].卷宗,2018(19).

[2]崔新有.开放大学是什么?[J]. 终身教育研究,2018(4).

本文为国家开放大学“十三五”规划2018—2019年度青年课题《新时代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G18A1011Q)阶段性成果。

作者:吴晓辉

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3: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

摘 要: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等。具体措施主要有: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等八个方面。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方法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唐贤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下一篇:美剧的网络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