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工程管理论文

2022-05-0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学院工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改革“3+1”培养模式的专业实践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注意专业特色的凝练等措施,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学院工程管理论文 篇1:

浅谈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工程管理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及发展历程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积极大力推动和扶持高等教育发展,民办高校教育也如火如荼,不管从办学层次上、还是从办学规模上,都已经初步形成良好发展态势。本文将以浅谈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工程管理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发展、壮大、稳定等历程,总结一下项目组的一些建设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管理;区级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

【基金项目】宁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NXBJG2018112)和中西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工程管理专业自2008年设立以来,特别是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工程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以来,取得了在学生人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方向建设方面的长足发展,赢得了区内工程领域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1.1学生基本情况

(1)在校生人数情况

经过学院近年来的整体扩张式发展,也迎来了工程管理专业的飞速发展,从历年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中能够见证这种积极变化。

①建设前本专业在校生人数为867人,其中工程造价方向为634人,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人数为233人。

②建设后本专业在校生人数截止当前为966人,增长率为11.4%,其中工程造价方向为707人,增长率为11.5%,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人数为259人,增长率为11.2%。

(2)毕业生就业情况

本专业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毕业5届学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6%。

1.2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自2008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以来,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跟学院整体师资队伍建设一样,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至今仍然在解决的路上。

当前,在15个专职教师当中,副高以上教师4人,占26.7%,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有10人,占66.7%,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12人,占80%;老年教师4人,占26.7%,中年教师6人,占40%,青年教师5人,占33.3%。双师型教师人数逐年增加并趋于稳定,人数为6人,占40%。

总体而言,由项目建设前的人数偏少、学缘结构单一、学历结构偏低、职称结构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发展到了人数基本稳定、学缘结构多样化、学历结构硕研为主、职称结构基本适中、年龄结构基本合理的一支能够胜任教学任务、教科研任务的师资队伍。

二、项目建设目标及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

2.1项目建设目标

(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建设任务,根据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立足宁夏、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和“学以求精、行以求正”的校训,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管理、社会服务诸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着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2)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适应西部大开发对人才的需求,立足宁夏、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巩固与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在宁夏本科教育中的既有优势,进一步发挥本专业立足中矿大银川学院的背景优势,将本专业建设成“技术与人文沟通,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用与创新结合,个性与共性相融”的优势专业;力争在建设期内,将工程管理专业打造成具有自身优势,在区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良好示范作用的特色专业。

2.2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以工程建设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细化教学管理、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增强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等方面建设,努力把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区内的优势特色专业。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强化“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实现“教、学、做”合一。

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实训、专题任务教学和企业自主实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践行人才培养方案。“3+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3”采用项目实训等教学模式,主要完成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专项技能、自我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学习与训练;“1”采用专题任务教学和企业自主实习等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结合学生实际、专业实际、工程实际的专题任务设计,引导教师与学生做细、做实、做好企业自主实习,培养工程职业人。

(2)注重专业内涵发展

突破按学科划分构建的传统课程体系,重构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新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课程内容,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把各学科的主要内容在新课程体系的框架下进行有机融合。自主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的教材、课件、软件、视频等特色鲜明的教学资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打造一支数量上够用,质量上过硬的具有教学素养高、工程能力强、团队执行力高、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学管理精细化就是要求将学风、考風建设与教风建设有机结合,将常抓教学规范与提高教学能力结合起来,将科研引领教研与优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将注重考试分析与提高教学效果结合起来,将发挥评价体系与提高教学成绩结合起来。

(4)加强建筑职业岗位培训

通过职业岗位等培训,进一步和工程市场接轨,引导学生积极向卓越工程师角色转变。

(5)增强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

已建成与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等教学设施,满足学生示范演练、操作实训、企业自主实习等需要。

三、工作进程

自项目建设立项以来,项目组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整个建设期间的工作进度通过如下表格来展示。

3.1总体工作进展

3.2具体工作进展

四、建设成果

项目建设期间,在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总结如下:

4.1公开发表的教科研学术论文(9项)

4.2公开出版或拟出版的专业教材(7项)

4.3主持或参与的教科研建设项目(5项)

4.4项目组成员所获国家级、省级奖励(1项)

4.5学生参加的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项目(4项)

4.6项目组成员取得各类执业资格证书(5项)

五、创新及特色

5.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技术应用培养特色

(1)时间方面的“3+1”:3年集中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

(2)教学模块方面的“3+1”:3模块(通识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多样化教育),1模块(实践教育)

(3)3的含义细化:专业技术教育中的3(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方向),多样化教育中的3(博雅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4)实践教育中的“3+1”:通识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技术实践+自主创新实践。

5.2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特色

(1)新课程体系已初步完善

(2)新课程教学大纲已修订

(3)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制度初步完善

(4)课程实训及课程设计教学制度初步完善

(5)企业自主实习教学制度初步完善

(6)毕业设计教学制度初步完善

5.3积极推进教学、科研项目建设,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特色

(1)已成功立项区级1个科研项目,并顺利结题

(2)已成功立项区级2个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结题1项

(3)已公开出版4本教学改革教材,拟出版3本专业教学改革课程教材

(4)已公开发表专业论文9篇,其中3篇为核心期刊

5.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细化教学管理特色

(1)教学管理相关制度已初步完善

(2)教学评价相关制度已初步完善

(3)青年教师培训相关制度已初步完善

5.5加强建筑职业岗位培训,培养卓越工程师特色

(1)创新与技能实践学分认定制度已初步完善

(2)建筑工程类职业资格培训制度已初步完善

六、经验与教训

经过项目组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建设过程当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是客观原因使然,但很多方面却是主观方面导致的,具体有如下三点:

(1)企业自主实习基地的建设,没有取得预期结果

从项目建设角度来说,该项工作留下了缺憾。项目建设是要惠及学生和教师的,因而,项目组建议,在将来的工作中,重视和加强企业自主实习基地的建设。

(2)教学改革論文质量方面有待提高

项目组缺乏事关工程管理特色专业整体发展的研究性论文,这需要后期整理、完善和总结。

(3)项目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组织团队建设的过程,这方面教训突出

理论上来说,建设一个项目,为了实现项目目标,需要项目团队按照计划、共同努力,将工作目标完成。而实际情况是项目任务60%以上的工作都要由项目负责人来完成,甚至有项目成员连提供一些支撑材料都不愿意配合,团队意识之淡漠,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姜轶.浅谈对建筑工程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J].工程管理,2014,2:107.

[2]于平.新形势下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专业新经略,2013(4):37-40.

[3]李旭玲,张宇.浅析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3,5:11-12.

[4]周文波,张一敏,李茂林等.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2,6:37-39.

作者简介:王晓明(1979-),男,汉,宁夏海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测量、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

作者:王晓明 刘科元 黄月娇 于晓琦

学院工程管理论文 篇2: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改革“3+1”培养模式的专业实践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注意专业特色的凝练等措施,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專业;实践教学;“3+1”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力威,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卫志勇,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 靖江 2145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HDJ1602017)的研究成果。

一、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历程

工程管理专业是 1998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的新专业。 [1][2]工程管理(学科代码:110104)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代码:1101)的二级学科,凭借其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专业覆盖性而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近四百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随着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独立学院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出现在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当时称为国有民办二级学院。1998年底,江苏省率先于全国批准省属及在苏多个普通高校举办这种二级学院。[4]这种灵活机动的办学模式也使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成为可能,因此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必将成为工程管理人才发展的新契机。

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开始对此类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进行清理整顿,正式提出“独立学院”说法。2008年教育部发布“26号令”,进一步明确了独立学院的含义。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筑业的壮大,很多独立学院也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并积极探索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自2004年被批准设置工程管理专业以来,实行工程管理实训教学,基本建立了课堂实验、课程设计、校内计算机信息化仿真试验和现场见习四位一体的实训体系。提倡人才培养多元化,实行“3+1 教学模式”,用三年完成共性基础教育,1 年进行个人优势拓展教育。[5]长春建筑学院城建学院在“3+1”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出一套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及方法,建立了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型机制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全方位的立体的交叉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采用的“3+1”教学模式是前三年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后一年主要在实习单位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及参与实习单位的开发研究等工作。学生认同这种“3+1”模式,用人单位、企业对学生评价高。[7]淮海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孙虹与刘红则提出了构建全面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加大实践经费投入、加快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模拟教学,强化实习基地功能,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完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的相关措施。[8]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在教学环节中实行以增强实践性为目的教学改革,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结合,把着力点放在“实践”上,为独立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有益的尝试。[9]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自2014年开始招生以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在既有条件下,对培养方案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新增实践性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所占学分比重、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进行了更合理的调整,基本形成了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一定特色而较为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在实施中与创新项目等“第二课堂”相呼应,提高了学生对实践性课程的兴趣。2015级培养方案开始按“3+1”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整合部分实践性环节内容集中在最后一学年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具体包括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等,这是理论课程全部结束和部分实践性课程结束后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特定的时间段,与毕业设计同在一个学年开设。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思想活跃,进取心强的特点,传统教育模式容易让其产生抵触情绪。[10]因此,探索适合各自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是独立学院关注和普遍在推进的工作,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对实践性教学普遍重视,提倡实践性教学改革,以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但不同学院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不尽相同,而实践性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阻碍了实践性教学改革,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实践性教学。为此,分析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意见,期望对推进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二、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

1.专业特色不明显,有待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是某学校中一个专业的突出特点,是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同一专业而言,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多方面。专业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彰显的过程。工程管理专业往往开办时间短,专业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大都尚未形成明显的专业特色。部分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难以准确把握技术定位,专业特色区分度小;部分财经类院校中由于缺乏专业技术背景,专业特色弱化以及专业核心能力匮乏,以致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难以在竞争中占有优势。[11]而专业特色的不突出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实践教学上缺乏特色。

2.官僚主义影响实践教学改革开展。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盲目决策、虚报浮夸等官僚主义现象在高校仍有存在[12]。反映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则导致实践性教学设备和软件不能合理而及时配备,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实习、实验实训难以有效开展,不能充分滿足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官僚主义也表现在过于追求“管理”功能,忽视“服务”功能,甚至以非规范的所谓管理来要求和督导别人。也表现在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考核和考勤上,仍采取落后的考核和考勤方式,造成考核不公和考勤不准确。由此恶化了实践教学环境,造成教学管理的不规范,影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3.师资力量薄弱。近几年新补充到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人数较多,专任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而青年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技能欠佳、教学不够规范、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多数青年教师只具有理论知识储备,缺乏职业实践积累和工程经验,严重制约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4.“3+1”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新形式。作为应用型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3+1”培养模式中的实践环节普遍采取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传统方式,甚至出现用课堂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的不规范现象。由于实践经费的缺乏,部分高校的工程技术实验室条件简陋,实习时间不足,严重制约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工作。

三、推进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1.在专业特色的凝练上多下功夫。要在教学各环节中,注意加强专业特色的培育。特别是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加以体现,注意形成独立学院自身的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在教学计划审批、实施各环节中,为实践教学的改革多开绿灯。努力建立突出专业特色而科学有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提高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深化教育和教学体制改革和创新,全面加强和改进学院各级组织建设,消除官僚主义产生和泛滥的体制和机制基础。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以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对官僚主义问题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有效打击和消除。形成有利于专业发展和实践性教学开展的教学组织架构,改革教务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如采用电子考勤技术进行考勤,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考勤操作失误,实行全面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等。加强思想建设,教学和教学管理者要增强服务意识,摒弃官僚作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为第一要务,落实到实践教学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和支持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减少繁文缛节。规范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进、管理、培养工作,建立起风清气正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为专业实践性教学营造良好环境。

3.改革“3+1”培养模式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全面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坚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为此,在实行“3+1”教学模式时,第四学年全部设为实践性教学内容,并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在第四学年开始即确定实践指导老师,实行指导老师指导下的第四学年的实践教学,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活动及第二课堂等的指导。具体方式为:①在第四学年允许和鼓励学生到专业相关单位,特别是工作意向单位去实习和开展毕业设计(论文);②允许学生在校内进行实验、创新创业活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毕业设计(论文)、第二课堂活动等。允许学生选择以上两种方式之一,让学生按照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意愿自主选择实践学习的方式。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复杂多样,难以一言蔽之。这些问题需要学院各级各部门、相关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会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提高“3+1”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效果,建设好有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树荣.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J].建筑教育,2009,18(5):43-46.

[2]沈蕾,骆建艳,陈戎.我国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2009,(4).

[3]刘光忱,王春霞,李欣.新时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建设监理,2016,19(1):9-10.

[4]刘翠秀.独立学院的产生、发展及原因[J].继续教育研究,2005,(4):153-156.

[5]刘帅,姚少臣.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2):127-128.

[6]张治江,杨靖,徐硕.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交际,2015,(11).

[7]宋梅,刘伟.独立学院“3+1”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8]孙虹,刘红,程赟.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

[9]高洁.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华建设,2013,(5).

[10]赫桂梅.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12,(12):55-56.

[11]刘光忱,王春霞,李欣.新时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建设监理,2016,19(1):9-10.

[12]刘似丽.浅谈高校官僚主义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 .法制与经济,2008,165(3):137-138.

责任编辑 陈 莉

作者:王力威 卫志勇

学院工程管理论文 篇3: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 要:目前高校各专业面临新的形式:一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另一方面,新的专业规范也在陆续公布,各专业的内涵均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基于新的形势,在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针对具体问题的改革措施,构建出了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的框图。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1 论文研究的背景

目前高校各专业面临新的形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停留在原来几个专业的简单合并上,专业基本平台过于宽泛,难以确保专业教学的重点性与实效性,各课程之间因为内容发生冲突而无法彼此协调。特别是作为一个兼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间,尚未完成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整合,知识融合度不够,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也未能充分发挥“1+1>2”的效应。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2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因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与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四个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难度较大,知识融合度不够,所以还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课程内容交叉,课程之间融合度不高

专业教学计划中许多专业课程存在知识体系交叉和重复现象,知识条块融合度不高,使得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存在着浪费,甚至落后的现象,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工程合同管理》和《施工索赔》之间,施工索赔是一门仅20学时的课,但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又作为一章非常重要的内容存在,是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交叉非常严重。另外《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和《建筑法律》等法律类课程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内容重叠。

2.2 技术类课程耗时多,效果少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是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课程,目前技术课程存在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学生在技术课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却无法达到学以致用。像《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制图》等课程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不及格率最高的几门课程之一。

2.3 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知识应用障碍

学生毕业时对所学课程仍未形成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以适应未来面对面的工作与挑战,仅仅传授给学生一般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供整体优化的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现在用人单位对部分学生能力下降、进入工作角色慢的呼声日渐升高,缩小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差距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要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注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学生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课程所组成的系统。现在的教学一般都是按照课程单独安排的,每位教师都在强调自己所承担课程的重要性,要求增加学时,并力图保持其完整性,但却忽略了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而导致了课程体系被“人为”地割裂了,有时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很难獲得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本着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着眼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科学构建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3.1 整合课程内容

按照“技术是基础、管理是核心、经济目的、法律是保证”的总体思想对四个平台知识进行筛选、取精,并力图减少课程内容交叉和重叠。定期召开课程负责人协调会,合理规划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单元,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教学内容,合同确定学时学分,进而实现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解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课程内容体系不完整等问题。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对课程进行筛选、取精并整合。

3.2 白话技术课程

进行技术课程的“白话”革命,将复杂、抽象和枯燥的知识以简单,生动和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讲授。这要通过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来实现。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套专门适用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更不用说专用的教材了。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都是在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压缩和简化直接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上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更没有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其它课程平台的要求。所以,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亟待解决。另外,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工程管理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3 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摆脱传统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侧重培养教师“统揽全局”、“点面结合”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融合与知识集成,案例研讨与实践检验,系统科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新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观。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前导课程对自己课程的影响和自己所授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前导、后引”克服教师过分强调自己所授课程的重要性,人为割裂课程体系的弊端。

3.4 强化实践教学

利用对理论课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所节省的教学资源来增加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时间,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就业竞争性。

4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和公共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4.1 公共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保证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能力等基本素质,满足学生共性发展需求,其设置过程中既有严格的统一性,又体现出层次性。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与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系列必修课程。

4.2 公共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力求体现文、管、工、藝相互交叉渗透。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体育卫生与艺术、外语与计算机等五类。

4.3 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为学生提供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后续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的基本工具、方法和语言。主要由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系列课程组成,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图学、计算机语言等课程。

4.4 专业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应具有的主干知识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涵盖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反映专业发展前沿的基础知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融合。

4.5 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优势。

4.6 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主要由本专业或专业方向核心知识单元构成,重点突出专业主干课程,体现工程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优势和特色。这些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是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需不断更新和融合。

4.7 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反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而设置的课程。要侧重知识的交叉性,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和专业特色的传播,部分专业课程强调前瞻性。

5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缩小学校与工作环境差距的主要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与质量的保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性作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突出“实训、实战、实践”为特色,构建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组成的分阶段、全程化培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按教学的层次可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基础性技能;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专业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组织形式分为课内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育三个形式。每个形式下面分若干模块,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与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即能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完善基本的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对建筑领域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董肇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01):75-80.

[2]尹志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1,(06),28-29.

[3]常军.工程管理专业技术类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06):91-94.

作者:董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居室空间设计论文下一篇:民法总则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