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有感

2022-07-02

第一篇:爱心与教育读有感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

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教授的《爱心与教育》,顿觉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李镇西教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无不渗透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读。

书中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他说:“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光荣与伟大,也暗示了我们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我看后心情澎湃,很想做好孩子们的天空、大海和春天,让孩子们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在大海中欢畅的嬉戏,在春天中感受勃勃的生机。虽然身在三尺讲台,但是心却放眼世界。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凸显出自己人生的价值,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应有的贡献。做到爱岗敬业、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热爱每一个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我国将来的建设者。无论今后他是参天的大树,还是碧绿的小草,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料,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禁快乐起来,原来自己做着这么快乐而有益的事,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

读书伴我成长,读书教我育人。快乐生活每一天,快乐工作每一天。把爱心撒向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第二篇: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之悟之,思之践之

——拜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彷徨的时候,你给我走出迷途的勇气;

寂寞的长夜,你为我撒播欢乐的笑意;

难奈的酷热里,你如一股清冽的小溪;

浮躁的人世中,你像一片幽深的天地;

……

读你,感觉像春天;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

更有幸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他那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心是教师职业的生命!是的,心灵需要真情和爱心去播种,去点燃,去强化,去升华!我尝试着去做,带着激情,带着责任,带着“视学生若亲子”的理念。我尽力去做,因为许多人已经去做了,他们做出了成效,成就了事业。我尽力去做还因为“亲其师、信其道”的至理名言鞭策着我必须去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李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一个个生动的爱心实例,把爱诠释的如此晶莹剔透,不能说不为之折服,不能说不为之感动!李老师的教学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的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爱学生的过程。“为师之本在于心”,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职的灵魂,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发自真心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营养品,是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兴奋剂,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李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它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活生生的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优等生,但我们应该为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努力。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看着,想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

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缺乏更多的是“恒心”,有时忍不住发火。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疑深深地震憾了我。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我们许多时候自我封闭了“善良之门”:为了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举起了惩戒之剑;为了充当“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而端起了“师道尊严”的架子;为了表面的成绩而因循守旧……我们应该学习李镇西老师,给学生以充分的阳光和雨露,用爱心浇灌爱心,用“善良之门”打开“善良之门”!

李老师努力实现着一个朴素,但难而又难的愿望:“让我教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李老师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多年来,他一直在自己的实践中悉心追问与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爱?细细品尝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只觉似一汪甘泉自然流淌,让我满脑子的真情感动。确有同感,对于班中的后进生和“闹将”,他们是不幸者。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享受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应还他们以本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馨。

给孩子一枝蜡笔,让他们描绘未来!

给孩子一份爱心,让他们感受温暖!

给孩子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翱翔!

给孩子一份信心,让他们成为强者!

——献上我们的爱心吧!如一缕春风一丝阳光,捎去一份善良的问候、温馨的关怀、无形的鞭策和诚挚的祝福。 ——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为了明天,我们无怨无悔!

【后记】: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书、感悟、人生。

读书、感悟思想、升华人生。

读好书、感悟先进思想、升华至完美的人生。

第三篇: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教育要有爱心和耐心

作者:刘凤敏 读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很感动!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作者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很感人。他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他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朋友、兄长、父亲。《爱心与教育》的每一页、每一个字都浸润着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呵护和关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那些很是不易,因为,我们很多教师把教书当成谋生的工作,而李老师则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所以我们在整本书中我都能感觉到那真挚的爱.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那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我们邀约学生(或被学生邀约)去家里玩;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讨论8090节目„„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只把我们当作老师。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有教师的尊严,也有朋友的尊严、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父亲的尊严。

“如果有教师抱怨学生不爱自己的话,并不是学生对我们缺乏爱,而是我们缺乏感受爱的心灵。‘人之初,性本善’,童心即爱——哪怕是最调皮的学生,也是爱老师的。”这让我想起了学校里惹事、捣乱的学生,常常令我很生气。但是在过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时我又常会收到他们的贺卡或苹果,他们也会帮我拿东西等等。“感受爱,回报爱。”

李老师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回报。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爱的回报,对后进生,对中等生,对优等生,这不是一般的老师能做到的,也是让我们佩服之处吧。从事教师工作以来,我都按自己的想法去“爱”我的学生,不管怎么说我有了一颗爱孩子的心。但是,看了以上李镇西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以及他和学生的故事,我发现我对学生的爱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爱”——“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去和学生做朋友了,也有一些学生把我当朋友了,然而,我觉得我还没有好好地“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于学生的“喜怒哀乐”,我还没有好好地和他们分享、分担,特别是对学生个人。爱学生,需要真诚,需要行动。

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我们的大多数老师都是有爱心的,对于后进生,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想到用爱心感化他,可面对一些后进生的屡教不改时,我们又有多少老师能有耐心反复地对其进行教育呢?大多人想到的都是放弃或愤怒。很多老师也曾遇过不少后进生,也用爱心感化过一些后进生,但当面对一些软硬不吃、屡教不改的后进生,大都选择了放任自流。我曾在办公室里对一个顽劣的孩子进行教育时(他多次被我叫到办公室),一个前辈就说我,“那样的玩样你就不要管他了,还把你气够呛”后来我就放弃了。的确,当你的孩子做练习题时,第一遍不懂时你教他,第二遍不懂时你也可以教,可第三遍时我想你就要发火了,不是吗?当老师久了,变得一点耐心都没有了。我们老师的耐心已在与顽皮学生周旋中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看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我想我们该检讨一下自己了。万同是一个父母离异,跟着母亲过着贫寒生活的学生,他开学没多久就偷了同学的随身听,还经常与街上的小混混一起做些令街坊咬牙切齿的事,整条街的人都认识他,如果我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于预料的反复变化呢?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想我也会如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可能会伤心、会生气,会觉得他已无药可救了,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会放弃。可李老师没有放弃,他所做的一切让我羞愧,那得用多深的爱和多大的耐心来支撑的教育信念啊。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就不能支撑起你的爱心。让我们每位老师都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吧!

记得有这样的一种描述,“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教育做为一个服务行业,需要我们在岗的每一位教师(乘务员),都能带着我们真挚的爱去发现并扶正学生(乘客)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让我们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也让孩子们能感受到我们的这颗爱心,孩子们也同样会真心喜欢我们。有了爱心的教育才更有意义,让人更容易接受!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有耐心有智慧的爱心!

第四篇: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投入情感换取真心以对

——拜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说起来惭愧,第一次读《爱心与教育》,是为了完成随笔征稿而机械地大致浏览了一遍,之后生宝宝、带宝宝,一直没有充裕的时间拜读,但爱学生的李镇西老师和他与学生间那些感人的故事却深刻地留在我的脑海中。适逢暑假,终于有充裕的时间为自己充电,第一件事便是再次拿起《爱心与教育》,在宝宝睡着后那一个个安静的夜晚,如饥似渴的读起来。书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封封真挚的信件,吸引着我一口气读下去,就像看连续剧一样着迷。我被书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有时甚至潸然泪下。书中宁玮的经历让人有一丝遗憾,却又佩服她的善良与勇敢;万同的反反复复让人揪心,最后的结果又让人舒心;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勇于挑战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势,不仅学业有成,更锻造出了卓越人格。李老师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有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后进生之艰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这些都和李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李老师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成功!

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正是本书的主调。“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老师如是回答。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而这些一般的老师恐怕难以做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李老师! 看着看着,愧疚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是爱学生的:我会为学生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学生成绩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是我的脾气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对于学生的成长往往急于求成,有前劲没后劲。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一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这位真诚的教育者,以他的真诚赢得了众多的心灵。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该善于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每个孩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如同一棵棵正在生长的树苗,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扶持,才能茁壮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心中只有装满爱学生、爱事业的情感,才能闪现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

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爱才有教育”。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经营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第五篇:读《爱心与教育》有感900字

庄韵留馨读书会 张进党

不爱喝茶的人,说茶苦涩;爱喝茶的人说茶香浓。同是一杯茶,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茶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茶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其乐境。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气质,而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越是读书,就越感觉自己的贫乏,在恐惧之余,就又一次地卷土重来,疯狂的读书。读书让我的心胸感到从未有过的开阔、舒展。在我眼前展示出一幅幅的大世界:生存智慧、生活品味、世间冷暖,尽收眼底。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当做谋生的职业。从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我学到许多经验,同样,这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到了我。比如关于转化后进生,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让学生们上台表扬进步的同学等等,都有很大的收获。对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我的教育之路还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爱心与耐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老师自己本身也爱读书,他说:"我们无论多忙,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么无论怎么忙,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

董卿,因为《诗词大会》,又火到一个高度。她的点评总结能力令人钦佩,被人称为"人如其名,兰心蕙质,清新隽永".她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跟从小抄写古诗,背诵古诗有莫大的关系。董卿说:"读书是已深到骨髓里的需求,就像穿衣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已过不惑之年的董卿格外年轻?她的语言,她的动作,她的神情,分明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啊!

外表的美丽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我们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它总会在未来的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的更出色。读书时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打磨;

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

每一颗色泽圆润的珍珠,都是砂砾与河蚌肌肉的磨砺。

李镇西是,董卿也是。当然还包含许多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人。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在你的手上,世界就在你的手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爱心小橱和谐校园下一篇:安全整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