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以弥陀镇铁林村为例

2022-09-10

1 贫困原因

1.1 自然生态因素

铁林村地处山区, 自然环境恶劣, 区内多崇山峻岭, 奇峰异石, 土层较为浅薄, 肥力较差, 涵养水源能力差, 水利设施又不足, 难以发挥灌溉作用, 主要靠天吃饭, 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有限的耕地面积中大部分为坡耕地,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农业收入增长有限, 农民增收困难。

1.2 社会文化因素

经济来源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主要靠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 饲养家禽、家畜等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生产上投入不足, 科技含量低, 传统的种养模式依然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农民增收缺乏发展后劲;由于深处大山、交通不便等因素, 信息较为闭塞, 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综合发展滞后, 闭塞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较为落后的生活习惯及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 因病致贫现象突出。

1.3 村级负债因素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民生工程资金投入不足, 大干快上, 产生资金缺口。比如:“村村通”工程, 许多工程需要村级配套部分资金, 导致产生村级债务, 如果不实施这项工程又不能享受该项惠民政策。二是筹资筹劳困难。民生工程实施后, 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但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谋生计, 筹资筹劳困难, 最终转化成村级债务, 很容易诱发矛盾, 导致社会不稳定。

2 对策及建议

2.1 完善保障体系, 整合机构职能

太湖县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又是革命老区, 抓住国家精准扶贫这一良好的政策机遇,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整合政府机构职能。一是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机制、适龄儿童助学机制。现有贫困人口中既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供养亲属的特困人群应保尽保, 防止农户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解决贫困户子女辍学问题, 保障其受教育权利。二是整合政府机构职能。

2.2 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

一是因地制宜, 发展红色旅游。太湖县属大别山余脉, 多崇山峻岭, 奇峰异石, 1947年秋,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开辟红色根据地, 现留有刘贩乡刘邓高干会议旧址, 无数革命先烈在此留下了光辉脚印, 1932年10月至1933年3月, 弥陀镇铁林村这块热土上诞生了太湖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铁林寨苏维埃政府。建议以铁林寨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等为题材发展红色生态旅游项目, 带动农民增收。二是精准施策。对有发展产业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 支持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实施产业扶贫。对于生存发展条件差、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户, 优先安排进行移民搬迁, 实施搬迁扶贫。对缺乏技术和就业技能的贫困户, 开展“雨露计划”培训, 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实施智力扶贫。对缺乏资源、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不足的, 加强技能培训, 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 实施劳务扶贫。

2.3 创新机制, 精准帮扶

一是创新机制发展产业, 实现稳定脱贫。做到“四结合”, 种养结合、长短结合、龙头结合、金融结合。充分用活、用足各项金融扶贫政策, 运用扶贫小额贷款, 支持、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红或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同时, 通过积极的金融扶持政策, 匹配到龙头企业, 减轻龙头企业财务成本, 鼓励、引导支持龙头企业承担、落实扶贫责任,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精准脱贫攻坚中来, 把龙头企业基地建起来, 把贫困户带动起来。二是精准帮扶。针对不同类型的致贫原因, 分别制定贫困户脱贫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帮扶措施, 做到户户有发展目标和增收项目, 形成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对五保户和低保户 (属于无劳动力户) 要逐年加大五保救助标准和提高农村低保标准, 实施政策兜底脱贫。对一般贫困户要重点帮助他们提高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 支持发展种植、养殖、劳务、加工、光伏发电等产业, 通过实施扶贫项目增加收入。要确保贫困户有基本住房, 对不适合居住的实行扶贫移民搬迁, 对D类危房需要改造的要优先安排。

2.4 化解村级债务, 维护和谐稳定

建议相关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 有计划, 分步骤化解村级债务问题。一是加强村级“三资”清理, 防止被个人侵吞、非法占有。二是依法有效流转集体土地、山场、公共资产, 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三是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提供后续支撑。四是启动问责制, 避免民生工程建设盲目性。

摘要:消除贫困, 改善民生, 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结合太湖县现状, 以弥陀镇铁林村为例分析贫困原因, 提出建议。

关键词:太湖县,精准扶贫,贫困原因,对策建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军事法律文化与依法治军的关系下一篇:浅析《报关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