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

2022-10-04

第一篇: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

XX 县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和发展 趋势的调研报告

XX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人们对冷冻冷藏生鲜农产品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迅速拉动了冷冻冷藏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冷链物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专业人员的缺乏和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我县的冷链物流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一、XX 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3.42 千公顷,粮食总产量 15.56 万吨。其中,稻谷种植面积15.20 千公顷,水稻产量 10.39 万吨。蔬菜种植面积 7.91 千公顷,蔬菜产量 24.64 万吨。果园面积 2.98 千公顷,水果产量 5.18 万吨。全年出栏生猪 49.84 万头,出栏牛 4.5 万头,出栏羊 10 万只,出笼家禽 1400 万羽。肉类总产量 29831 吨,其中猪肉产量 19796 吨。水产品总产量 4204 吨。近年来我县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 24 万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的比例逐步提高。

(二)冷链设施情况。

目前全县只有 2 座上规模的冷库,冷库 1.39 万平方米,冷库总容量 9400 吨,其中冷冻设施库容 4500 吨,冷藏设施库容 3000 吨,保鲜设施库容 1900 吨,冷链运输车辆 14 辆。其中 XX 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在农产品冷链储、

运、销环节投入资金 5000 多万元,建设原料及成品冷库 1.15万立方米,一次储存量达 7000 吨以上;购置冷藏车 5 台;销售终端商业冷柜 280 个。计划两年内再建 500 吨冷库一座、50 吨速冻库一座、冷链生产隧道一条、冷藏运输车 5 台、商业冷柜 200 个。XX 湘南物流园冷库 2400 平方米,一次储存量达 2400 吨以上。2017 年,县农业局在 7 个乡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共建成设施 46 座果蔬贮藏,其中通风库 39 座,贮藏能力达 3660 吨,冷藏库 7 座,冷藏库容达 570吨,涉及农户 10 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9 家。XX 县舜溪香芋农民专业合作社香芋营销中心于 2018 年新建 1 座 2000 多平方米的冷库。

(三)冷链物流企业情况。

目前全县只有二家上规模的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即舜华XX 鸭有限公司、供销 e 家湘南物流园,分别具有储藏、加工、销售蔬菜和鸭肉一条龙产业链初步功能,冷链关键基础设施已经具有一定能力,但是储存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全县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的种养、收购、加工、储藏、运输、分销一条龙发展方向的形势要求。特别是一旦进入到了我们当地的大宗香芋、脐橙、枣子、乌梅、红心桃等具 XX 特色的农产品收获期,积压滞销和走不出去的被动局面直接影响到我们本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生产收益,影响到了农村商品基地的培育和发展,甚至打击到了下一或者以后好几个的种养的积极性。

二、目前我县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普通消费群众对冷藏冷冻食品存在传统偏见。

在日常接触和走访调查中,发现我县群众普遍喜欢食用新鲜农产品,总认为冷藏冷冻食品品质不高、味道不好、价低质差。大部分群众由于对冷藏冷冻技术缺乏科学了解,对冷藏冷冻食品能够保证品质甚至强化品质持怀疑态度。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县多数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设备基本维持在常温的货车运送水平,并且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也不够顺畅。从生产地到超市冷柜的冷链物流运输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运输效率低下。同时,零散的社会冷链物流资源比较分散,冷链物流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方法比较陈旧。在销售环节也没有保证农产品的低温保鲜,从而大大降低了食品的鲜活程度,不能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三)冷链运输设施的小慢差是阻碍发展的明显缺憾。

我县现有的冷藏设施和认识观念普遍比较陈旧,除二家上规模的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即舜华 XX 鸭有限公司、供销e 家湘南物流园),民间的冷链设备设施基本停留在几家商超的自备服务,根本无力承担发展需求,设备的现状属于小、散、差、慢、旧的状态,制冷效果普遍较差;果蔬冷库拥有量较低,去除大型超市以外的小型果蔬销售点建立配套冷库的比例较少,装卸生鲜果蔬等易腐食品时多数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常温货车;很多物流企业从降低费用上考虑,一般不愿意进行冷链运输,所以很多生鲜农产品因此而损坏,降低了运输效率。冷链物流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

(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我县域范围内的冷链物流园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冷链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大部分还处在规划起步阶段,特别在 XX 县城中心以外的 9 个镇,4 个乡,其本没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除少数企业外,全县物流信息基础设施总体运作水平还不高,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物流中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全县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也未形成总体规划,信息平台尚无法对接,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如 XX 鸭养殖有淡旺季之分,养殖旺季时 XX 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需租用第三方冷库使用,在养殖淡季,又有一部分冷库闲置。

(五)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由于我县的经济发展较其地区来说相对落后,所以伴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偏低,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尚未苏醒,县内没有一家正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促进 XX 县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

一是根据冷链物流行业的特点,在各项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为冷链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根据冷链物流企业经营特点,重点对承担政府保供职能的企业在税费减免、冷链运输绿色通道等方面按食品企业优惠政策执行。冷链物流企业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执行工业企业(仓储用电)最低标准,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进冷

链资源设备完善和功能提高,促进冷链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县人民政府设立冷链物流发展专项促进资金,加大部门专项资金和财政资金投资支持,加快仓库群、冷冻冷藏室、冷冻冷藏设备、专用运输工具和与销售配套的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对超过一定规模的投资方,建议县级政府给予土地、税收、前置审批、车辆管理等方面的优惠,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对引进国内或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建议县政府安排一定资金予以财政贴息,对一次性投资大、回报率低的公益性项目,申请市财政对建好并投入营运的项目给予专项奖补。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切实拓宽冷链物流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制订县城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要结合县冷链现有基础条件和物流要素优势,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或不顾现实条件,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冷链物流。

(二)根据我县目前的现状,整合现有设施资源和社会力量,是搭建冷链物流平台的捷径之一。

一是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从地方财力划出一块扶持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或单位来承担任务具体落实,也可以由企业间的互惠互利结伙组团来共同承建。二是利用现有企业平台,完善配套。惠通电子、供销 E 家等电子商务企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站点,初步构建了我县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实现了村级电商服务机构覆盖的地方,物流已经通达,为农产品进城提供捷径。三是盘活现有的农村货运站,完善设施。完善农村货运站冷链仓储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将其

建成为乡镇级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三)加快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设。

积极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和现代化物流园,一是可以减少冷链运输过程中由于周转不到位而浪费的时间,提高周转效率,发展快速运输的新模式,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在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区域和主要销售区域之间搭建快速流通通道,在运输管理方面做到科学安排、平衡调度,减少由于管理不当浪费的不必要的时间,使整个运输过程更加顺畅。三是可以发挥网络的作用,在把生鲜农产品按照市场需求依次分类整合的基础上,创建一个集仓储、加工、批发、信息化于一体的冷链物流网络平台,随时发布冷链物流的状态实现信息共享。

(四)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和建立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结合我县现有基础条件和物流要素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我县农产品主产基地建立集加工、配送一体化的冷链配送中心(如已建成的双溪 XX 县舜溪香芋农民专业合作社香芋营销中心)。依托 XX 县农产品加工园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低温物流中心。以现有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为基础,建设生鲜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冷藏、加工、装卸、运输、销售、信息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冷链物流区,其成为生产贮藏区域中心,以调剂周边县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支持供销 e 家以湘南物流园为中心建设面向湘南粤北的蔬菜、水果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硬件设备设施的同时,也要重

视软件设施的建设,建立冷链运输的全程监控系统,从而可以轻松掌握物流状态与运输设备的情况。所以,信息化已经是各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应大力推进对于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建立 XX 县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使全县商户都能方便的进行网上查询,轻松获得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信息,并实现网上支付功能。

(五)大力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冷链物流工作是一个需要兼具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知识于一体的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若要满足冷链物流的发展需要,首先应规范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其次应积极开展物流企业和各大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出这些具综合性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才;最后,企业里也应经常开展物流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从而造就一大批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

(六)大力培育专业的第三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通过提高各个环节的利用率节省费用,使农户能够从分离费用的结构中获取利益,它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并壮大第三方物流,大力宣传和吸引更多成规模的物流企业到 XX 县落户,逐步培育出具有专业服务能力并具有影响能力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第二篇: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1、电子物流的兴起。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在线追踪发出的货物、在线规划投递路线、在线进行物流调度、在线进行货运检查等,都将成为21世纪物流发展的趋势。

2、物流规模和物流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流企业将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作为服务业的物流企业,也要满足全球化、区域化的物流服务要求,主要表现为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物流企业的兼并与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是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3、物流服务的优质化和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随着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的发展,社会和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活动的优质化是物流发展的趋势之一。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据资料,目前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为76%,美国为58%,且需求仍在增长。

4、绿色物流不断发展。绿色物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二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5、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物流设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系统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篇: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物流现状

进入新世纪,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都十分重视物流业的现代化,从而使现代物流星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1物流发展的背景

物流的概念是在发展中形成的,最初的物流术语在西方国家出现也不过50多年历史,它源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军事系统,后引入工商业。英文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写为PD),即实物分配,包括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和搬运等活动。50年代引入日本等国,1956年,由于日本政府担心物流的发展缓慢可能拖累处于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遂由日本生产效益本部(现社会经济效益本部)向美国派遣了一个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考察团回国时带回了这一术语,直到1965年日本政府在所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报告时,对物流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在报告中首次使用了“物的流通”这一术语,并强调了加速“物的流通”现代化,1970年左右,日本开始用物流这一更为简洁的表达方式来代替“物的流通”,自此,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物流得到了迅猛发展。该术语由日本引进、传播后传入我国,我国则在80年代初才接触物流这个概念的,而在我国广泛运用物流概念并重视物流的作用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物流首先作为“第三利润源”而引起重视的,所谓第三利润源,是针对企业的利润来源而言的,企业第一利润源来自企业销售额的增加,第二利润源是生产成本(针对制造商而盲)或者进货成本(针对流通商而言)的降低,而由物流降低成本所得的利润则成为企业第三利润源。在这里,物流被定义为对物资的流通配置,包括制造商、流通商的装卸、运输、仓储、搬运等一系列的过程,对物流的重视被提高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高度,成为物流定义的第一个转折。

随着经济的发展,将物流仅仅定义为装卸、运输、仓储等过程,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生产规模化、系统化的要求,大规模的、系统性的生产作业要求物流作为生产销售供应链条上的一个系统环节,因此提出了物流一体化系统的概念,物流一体化系统是指将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结合成有机整体,实现流通与生产的纽带关系。其目标是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充分考虑整个物流过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商品的实物活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行,要求企业不断适应市场要求,促使生产、采购与市场保持同步的管理系统,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整个系统包括了生产、采购和物流部分。

到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纷纷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开始共同合作的旅程,以最优的商品供应体系,实现了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是集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运输、信息及其他物流服务供应商为一体的管理。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对整个链的计划和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分销配送,到商品销售给顾客的物流过程进行统一运作和管理,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实现了对顾客的快速反应,提高了顾客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典型的运作模式是物流外包或缔结战略联盟。自此物流一体化系统由企业内部走向了外部物流系统一体化,具体表现为企业将物流的运输、装卸、仓储和搬运功能移交出企业,而由专门的物流企业运作,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概念。然而在实际的运作中,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设计和整合供应链流程的相关技术。为克服这些不足,又出现了所谓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从定义上讲,第四方物流企业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的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企业主要是对制造企业或分销企业的供应链进行监控,在客户和它的物流和信息供应商之间充当唯一“联系人”或者“交响乐团总指挥”的角色。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第四方物流正日益成为一种帮助企业实现降低和外包业务的真正的资产转移运作成本。它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当然,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概念尚在形成

与完善过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现代物流是物流发展进步的结果

众所周知,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也被认为是21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T--段。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美国和日本已经走在物流发展领域的前列,欧洲的现代物流起步稍晚,但最近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下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关键推动力以及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物流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商务、生产模式,最终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部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曾说:“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 000m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 互联网不仅将世界各国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还逐步将发展带到高速的道路上。然而,这只是互联网初试锋芒,在愈来愈多的人接触互联网之后,各个领域都慢慢地搭上这班通向未来财富城市的公共汽车,并融合产生许多新的行业,电子商务便是如此。电子商务是一种崭新的运作方式和商务模式,并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引发了经济领域里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诸如身边的淘宝、阿里巴巴、现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都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典型代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快速转型的同时,物流业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3我国物流目前的发展状况

我国物流业最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以2003年为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统计分析,2003年中国物流业的各项经济指心标均高速增长。①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9.543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按现价计算)。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②社会物流总成本为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6.9%的增长速度低13.3个百分点,说明由于物流运行条件的改善,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③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7 880亿,同比增长10.5%。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说明物流增值服务在加速发展。④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信息化决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特别是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说明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简单应用发展到复杂应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

现代物流已被我国政府、企业所重视,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政府从产业发展高度将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支持经济持续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降低社会成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策略,生产企业把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和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机会,传统物流企业(运输、仓储等企业)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新打造企业、寻求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再发展的战略目标。

4我国物流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物流作业一体化

现代物流的精髓在于其系统整合的概念,即整合传统的作业领域,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越各企业部门的活动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

一个系统来管理,使物流活动各作业环节有效地组合,形成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与效益。

4.2 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物流活动不但活动范围广阔、涉及部门众多,而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物流活动范围、流动速度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物流业正向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EDI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条形码技术的普遍应用,则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的科学水平,使商品在各种需求层面上的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信息化已成为物流活动的核心,成为物流创新的动力。

4.3物流资源社会化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的发展,一方面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各专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生产企业与零售行业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与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和零库存。现代物流社会化趋势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物流规模经济效益、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然结果。在大城市出现现代化综合性或专业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已成为普遍现象。

4.4物流体系综合化

现代物流离不开运输与仓储。仓储现代化则要求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以组织高效的人、机、物系统;而运输现代化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这是物流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物流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4.5三流一体化

按照一般的流通规律,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商流可以使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经过商流,物质资料就变更了所有权;物流解决的是物质资料从其生产地域向其消费地域的位移,无法变更物质资料的所有权;信息流解决的是流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不同的材料,产品或商品的转移形成不同的流通方式与营销形态,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发达国家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已基本实现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此外,代理制的推行也使现代物流更趋科学合理,因为这种方式的流通体制更有助于实行三流合一。“三流合一”已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之一。

5我国物流在发展中的不足

我国物流总体水平并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水平、规模均不能令人满意,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几乎没有,而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尚处于理论研究和探讨阶段。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这是制约我国物流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轨期,由于体制因素特别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4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亟须相

关环境的支持。由于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存在着标准间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等同题。同时,我国对物流领域的立法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技术领域缺乏具有宏观指导能力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权威机构。

我国物流赖以发展的环境大大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至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另外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与障碍。目前物流企业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大部分仍停留在一点式应用和某一部门的应用上,个别企业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同客户问实现部分或全部信息共享,计算机联网只是极少数的几家。物流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硬性的准入资格,像JIT、MRPl、MRP2等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现代管理模式本身就是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前提下发展起来的。我国低端物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高端物流市场却少有人问津的现象存在,信息化总体水平低,也无法实施像JIT、MRPl、MRP2等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现代管理模式,自然只能在低端物流市场上拼杀。据统计,我国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含量仅占6.29%,商业系统仅占2.0%,我国商业系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物流企业的人员素质,尤其是领导层的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运营所要求。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十分低廉,物流企业在选择用人还是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时,往往选择用人来代替某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更为经济,因为这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但人是无法替代现代信息技术给物流企业所带来的效率,目前国有物流企业的领导层人员结构大部分都是在计划经济末期参加工作,在本企业中逐步走到领导岗位的,管理和领导企业思路中的“近亲繁殖”因素不可能彻底避免,再加上未经过强化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其经营思路难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开拓意识不足。这些都是我国物流有待解决的问题。

6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物流发展是相当有潜力的,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紧跟时代脚步,在政府的支持和大家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道路。为实现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增添力量。

第四篇:浅析钢铁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

浅析钢铁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

邓云才

钢铁企业物流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原、燃料和辅料的供应,经过生产加工到钢材产成品的销售,以及伴随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的完整循环活动,包括物料和半成品在仓库与车间、车间与车间、仓库与仓库之间每个环节的流转、移动和储存(含停滞、等待)及有关的咨询管理活动,它由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等组成,是一个集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为一体的供应链。

钢铁企业的物流成本占社会物流成本很大的比重。钢铁企业的物流量大,如果全国年产钢3.0亿吨,那么,输入和输出各种原、燃料、辅料、成品钢材和固体废弃物等的物流量是13.5亿吨(全国平均吨钢物流量4.5吨),企业内部物流量是33亿吨(全国平均吨钢物流量11吨),人们曾将其称之为“钢铁大游行”。这里的物流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一.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现状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物流的发展,而且整体水平不高。

1.在我国,钢铁企业物流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将企业物流看作企业生产关键和企业形象的只是少数几家龙头企业,总体上“物流还远未被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所认识”。企业物流管理不畅,时间、空间浪费大,物料流混乱,重复搬运,流动路径不合理,产品供货周期长,废弃物回收不力,不仅直接阻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占用大量资金。

2.钢铁企业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效率低下。从运输方面看,我国许多企业的运输手段较单一,运输网络也不完善,重复、对流运输比率较高,有数字显示目前我国货运汽车空驶率高达37%,返空现象严重。另外,企业内部运输方式较少,铁路运输所占比重较大;仓库空间浪费大、保管不合理;大多数企业物料出、入库仍然由一些简易的机械设备来完成;很多企业的仓库仅具有传统的存储功能,还未向流转型转变。

3.钢铁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由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比较晚,不同利益阶层的人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着分歧。受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限制,一些企业的领导还不能接受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因而大部分企业还未能实施数字化的物流管理,先进的电子数据交换、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更无从谈起。这就使得企业无法对自己的物流进行即时监控,也无法实现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

企业的信息共享,更没有与社会物流合作的兼容接口。

4.钢铁企业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整个工艺流程,而且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部物流以及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而我国现在具备综合物流知识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钢铁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5.钢铁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6.钢铁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7.传统钢铁企业多数是按计划进行生产等活动,不重视订单管理的作用,导致了物料不能立即进入生产线,产成品也无法即时流通,即加大了库存量而占用大量资金,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了整体盈利能力。据资料显示,在英国,各种物流开支平均占货价总额的14.8%;在美国,各种商品的物流费用百分比最低占10%,最高可达32%;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一般商品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多在50%以上。现代企业的生产要求从按订单生产出发,选用准时化生产或生产资源计划或精益生产等生产方式,实施准时化采购和配送,将采购、生产、销售三者协调起来,达成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企业横向的双赢物流战略联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二.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

企业物流是现代物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钢铁企业物流只有与社会物流同步发展,人们才能真正感受

到现代物流的魅力。总体而言,钢铁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钢铁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上下游企业的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分享增值服务的利润,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强化了上下游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各车间(厂)之间的关系,使物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钢铁企业要与社会资源整合。经济全球化把物流管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可以利用各国、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分散生产和销售。这样,现代企业的物流就能延伸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企业在内的各个关联主体。企业产成品中,除了涉及核心技术的产品是自己生产的之外,其他大多数原、燃料和辅料、中间产品都是由供应商提供的,企业这种少库存或零库存的实现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系统。物流社会化能使企业可利用的物流资源成级数倍增长,经过整合的虚拟物流资源减少了企业自身的基建成本,提高了物流设施的利用率,优化了资源配置,节约了物流费用。

3.钢铁企业要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实现企业的快速反应。企业的资源、生产、销售分布在全球市场上,市场的瞬息万变要求企业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使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成为企业实现其物流管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物流信息系统增强了物流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性,使企业与上下游节点形成紧密的物流联盟。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获取并处理供应链上的各种信息,提高对消费企业需求的反应速度。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包括ERP、MRP、WMS(仓库管理系统)、BCP(条码印制系统)和RF(无线终端识别系统)等。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物流管理,降低了流转、结算、库存等成本。

4.钢铁企业物流外包与部分功能的社会化。在工业化高度集中的今天,企业只有依靠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中存得一席之地。而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面面俱到,因此,企业将资源集中到主营的核心业务,将辅助性的物流功能部分或全部外包不失为一种战略性的选择。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是由仓储、运输等多个功能要素整合而成的。企业经过资源重组、流程再造形成一个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之后,不仅可以满足本企业物流的需要,还可以将剩余生产力转向物流市场,从事社会化分拨物流,获取更丰厚的“第三利润源”。

5.钢铁企业要跨行业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大型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产品在国内、

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

“跨行业结盟,打造最优供应链”,宝钢集团和东风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宝钢为东风集团提供汽车板剪切加工配送,以逐步实现东风汽车板采购的零库存。还与中船集团缔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由宝钢集团上海浦钢公司向中船集团提供船用钢板20万吨,约占中船船板需求总量的三分之一。内陆钢铁企业纷纷与各大接卸铁矿石的港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

6.钢铁企业要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半成品生产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上下游企业的快速反映,提高上下游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钢铁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物流体制。钢铁企业内部属于物流业务的主要内容有:

——采购:采购方式,采购谈判,供应商管理等;

——仓储设施:仓库和堆场数量与地点的决策,仓库和堆场的类型与设备的选择;

——库存管理:库存数量的决策,库存物品保管;

——物料处理:散状物料的卸车、分堆、混匀处理,废钢铁料的

拣选、打包、切割处理,产成品包装材料选择与包装设计等;

——运输:运输方式的决策,运输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等,包

括采购运输、销售运输和企业内部仓库与车间、车间与车间、仓库与仓库之间的运输;

——信息管理:与物流有关的信息管理;

——供应计划:根据生产需求制定原、燃料和辅料供应计划。这

些业务大多数早已客观存在,只是分属于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如物资供应部门,运输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等,现在需要对这些业务重组,统一到物流部门实行系统管理。在物流重组中,要求企业对从原、燃料和辅料进厂、中间过程存储、到最终产品出厂交给用户的物流全过程,统一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和管理,形成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为此,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行使产前、产中、产后的物流管理职能,并对供应链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企业物流现代化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有远见的企业经营者应该清醒地认识企业物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强化企业物流,为企业创造真正的“第三利润源”。(本院公用设施处)

第五篇: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商品经济的主导因素已从商品的制造转移到商品的流通,所以物流过程是否通畅、高效,物流功能是否完备,将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要发展我国的物流业,有必要分析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关键词:物流;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产业 引言: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商品经济的主导因素已从商品的制造转移到商品的流通,所以物流过程是否通畅、高效,物流功能是否完备,将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要发展我国的物流业,有必要分析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一、中国物流业现状透视

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在不同程度上也得到提高和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民经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促进了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但是囿于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人们只重视生产过程,而忽视由于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所引起的物流过程,致使物流状况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薄弱环节。目前,物流业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流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 (1)运输业

中国现有铁路6万公里,线路长度仅是美国的1/6,印度的4/5,按国土面积拥有量排居70位之后,按人均铁路拥有量排居世界第100位之后。不仅铁路数量少,而且装备陈旧,技术落后,能力低。近年,铁路运输密度高达2500万吨/公里,居前苏联之后第二位。但是我国铁路的装备水平,包括复线率(占32%)、电气化率(占20.4%)、机车功率和通讯信号设施也都远远落后于这些国家。据铁路部门统计,全路有1/3的路段和2/3的主要编组站目前已处于超负荷运行;1.3万公里路轨和占半数的机车及客车超期服役。因此,铁路已出现高负荷、高磨损、大密度、大运量的状态,设备使用周期缩短而养护时间越来越少,事故隐患增加。

公路运输问题也很严重。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中国,公路长度只有111.5万公里,每平方公里只有116米公路,其中

一、二级公路只占2%。在60多万公里县乡公路中,90%以上是雨天无法行车的土路,绝大多数柏油路面超期服役,好路率不足60%。同时,全国尚有20%的乡村未通公路。另外,在用货车大多数技术落后,效率低、能耗高。更由于公路上自行车、拖拉机、人力车、畜力车与汽车混合行驶,使汽车的平均时速只有20)30公里,不及经济时速的一半,繁忙路段发生长时间堵塞已司空见惯。低速、堵塞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10亿元以上。

水运突出表现在港口吞吐能力严重不足,沿海15个主要港口完成的吞吐量已超过设计能力的16%,压船、压港、压货的现象十分严重,高峰时每天压船500多艘,一些船只在港滞留长达两个月之久,年滞港损失赔偿金多达2亿美元。船舶老旧、能耗高、技术性能较差,船龄在10年以下的只占32%,20年以上者占26%,个别船龄已高达50)60年。此外,内河航道大多处于自然状态,缺乏应有的整治。

(2)仓储业

我国现有储运设施老化,仓库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到九十年代已有20%属于危房。仓库内的装卸搬运设施自动化程度低,很多作业还是靠人搬肩扛去完成。仓储能力分布不尽合理,仓储功能单一,技术装备落后。

(3)包装业

由于忽视商品包装和为了单纯降低包装费用而忽视商品安全,从而造成物流费用上升的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包装技术和包装管理差造成的商品损失每年已超过了140亿元。近几年来,全国水泥由于散装率低(13.9%),仍以袋装为主,在物流过程中的破包率平均在18%左右,损失量相当于产量的5%,直接损失4.5亿元;平板玻璃由于常年采取木制包装,破损率达8)10%,每年破损玻璃100多万箱,相当于大型玻璃厂一年的产量;化肥的破袋率达8%左右,直接损失达4.2亿元。 2.物流业管理分散化、行政化。

我国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有很大发展,但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其主要症结在于物流业管理上的分散化、行政化。

目前,我国有许多部门涉及生产资料的物流管理。如铁道部门的货运管理系统,内贸部、供销总社的储运管理系统,对外贸易部的外运管理系统。此外,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石油、煤炭、城乡环保、军队后勤系统,也都有自己庞大的储运机构。人们尽可以举出种种理由来证明这些各自独立的物流系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无可否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片面强调局部的合理性造成了宏观上的管理混乱和极大浪费。主要表现是,自我封闭,多头领导,政出多门;内部一应俱全,仓库林立,车队繁多、运力分散;外部互不衔接、互相封锁、各行其是、很少协调。这割断了宏观物流系统的内在联系,许多需要整体协调配套才能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而出现了在物流能力极度紧张、严重短缺的同时,却又普遍存在大量的浪费,物流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综合效益低,物流成本高。同时,大家各搞一套,物流能力分散化也限制了物流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

与分散化并存的是物流管理行政化。如果说我国经济运行普遍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话,那么生产资料物流领域则是突出的典型之一。物流管理行政化的主要特征是各自为政的领导部门采用行政手段和行政方式直接干预、调节物流活动。在行政化运行格局中,政企不分非常严重,物流企业缺少经济利益上的内在动力机制,也缺少自我发展能力,物流行业普遍处于低效率状态。

二、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际上先进物流业发展的轨迹和经验,结合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未来中国物流业将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发展趋势一:相关新体制及新政策的不断创新

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物流产业的市场化和适应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政策、制度环境的创建与创新。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各方面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如日本早在60年代就已着手对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物流产业进行规划研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政策。而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致使目前物流业划分不明确,物流行业管理职责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形成所谓的“体制障碍”。不过,中国政府及物流界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瓶颈”效应并积极应对。早在1999年n月国家经贸委同世界银行召开的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上,吴邦国副总理就曾指出:“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系统工程,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此项工作”。.2001年3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政策性指导文件,主要内容包括了:1.中国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2.提出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培育物流服务市场;3政府部门要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4.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5.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6.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一划》中也明确提出,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销售等体制形式、服务方式。中国政府还在继续研究制订有利于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2002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物流高层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陈文玲女士也提出:“建议国务院成立协调全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领导小组和组织,指导协调全国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2.发展趋势二:中国物流业渐趋市场化、标准化和体系化 物流的市场化是其形成体系化的基础。如果缺乏足够的专业化外包业务的物流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的方向与供给的方向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物流的市场就很难成熟发展。在中国迈向物流体系化的进程中,物流的标准化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虽然目前在中国物流的标准化工作还没有很好地得以实施,严重阻碍了中国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但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物流标准化工作正在有序地推进,成果之一便是一部新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于2001年8月1日付诸实施这意味着中国物流业正逐步走向规范并告别无序。

可以预测,物流统计标准、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工具标准等其它标准也将于不远的将来面世。中国物流业的体系化发展是目标,更是趋势。物流专家王之泰先生认为:“目前,由五大行业组成的物流产业基本构架已经形成”。在这个框架下,通过物流市场的市场化、标准化等,我国的物流产业最终将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与商品流的统一。

3.发展趋势三:物流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产业飞速发展

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已被列人了国家的“十五”计划之中。“十五”期间重点鼓励和扶持发展三种类型的采购、配送中心。一是以工业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为主的配送中心;二是以产品贸易批发为主的配送中心;三是以运输、仓储、货代等专业服务为主的配送中心。各地也积极投身进来,上海市出台的<“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着重发展三类物流,适应商业批发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即为其中之一,并计划在“十五”期间建成市内配送中心20个,市外配送中心3一5个。

根据王之泰先生的观点,第三方物流业现在的方向是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一路是我国自己瞄准高起点建立起的全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大多是对新政策最敏感的民营企业,其代表是宝供物流企业集团;一路是国际物流企业以不同方式进人到中国市场之后产生的不同形态的第三方物流。特别是我国加人WTO之后,随着物流市场进人壁垒的逐步消除,国际物流企业势必大规模进人我国,带来大量的资本和先进的经营方式;第三路是由中国传统的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业务基础和在客户、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中外运集团、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等,这一领域企业规模大,资本、资产实力雄厚,如果能够突破体制障碍,会很快成为中国物流领域的“航空母舰”。

4.发展趋势四:现代物流信息化水平将极大提高

我国物流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严重滞后,物流信息网络尚未建立。特别是在一些由传统流通企业转变过来的物流企业,这种现象尤其严重。而这种低下的信息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间的差距会随着大型跨国物流企业如毛用S、马士基等的进入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可喜的是,中国物流企业的一些先行者,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宝供物流早在1997年就在国内率先建成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全国联网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并在近几年进一步大力提升了物流信息服务水平。这表明,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物流企业正在开始全面实施信息化,从而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首届中国物流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2002.4 [2]中国物流基地联盟网() [3]中国物流资源网() [4]曲凤杰,我国物流市场的开发策略[J].中国物资流通杂志,2002,(4). [5]今真,唐浩.现代物流)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0. [6]梅绍祖,李伊松,鞠颂东.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7]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8]张亦弛.物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M ].北京:中国物资 出版社, 2004. P155 -162; P166 -172. [9]夏玉春.现代物流概论[M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 社, 2004. P178 -184; P394 -39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下一篇:民主生活会批评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