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教学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2022-04-1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实践性教学农业经济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类院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存在内容体系庞杂、教学形式难以突破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应在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形式多样化和考核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篇1:

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模式在农业硕士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集合了理论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丰富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本研究以农村发展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设计了“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为其在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案例教学;混合教学模式;农业硕士教学;农村发展领域

The Application of Case-centered "Quaternity" Mixed Teach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Postgraduates —— Taking the Field of Rural Development as an Example

ZHANG Ying, JIA Xiaohu, SONG Yu, Deng Mengzhi, ZHANG Xu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46,China)

Key words: case study; mixed teaching model; master of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當前,我国正处于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经营形式向现代农业经营形式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发展面临着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转型期,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亟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管理应用人才,这对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发展领域进一步要求该专业的研究生能够了解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具备农业经济学、农村公共管理学、农村公共政策分析、农村社会学等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拥有阅读和综述农村发展领域的中外文文献与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农村发展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农村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具有独立承担农村发展领域实际工作的专业水平。由此可见,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

传统教学强调理论的阐释,对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完整性、问题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同时,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优于传统教学方式[1-2],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潜能,因而也更受学生欢迎[3]。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引入了案例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4-8]。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普遍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课程教学中。虽然农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也采用了举例和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但是需要进一步针对农村发展领域的特点,探讨多手段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农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为以后独立承担农村经济发展与实际管理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一个以案例教学为核心,集合理论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与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以农村发展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设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为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在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问题,采用文字声像等媒介对某个真实的情景(或个案)进行客观的描述,为学生提供浸入式、全景式的学习情境。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在案例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学习,将案例教学、传统理论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与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图1)。

1.1 “四位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课程小组规范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提倡采取“线上课程预习(教师超星自建课程+MOOC视频)+课堂基本理论与技术讲授 +教学案例课堂讲解与讨论+课后文献精读与研讨+小组讨论与翻转课堂+实地调研与考察+课程论文撰写/汇报”的教学思路,改变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案例选择与设计

教学设计是“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案例库建设、案例选择、案例调查、案例文书撰写、案例使用说明编制是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案例展示、案例讲解、案例讨论、案例应用等环节则贯穿于理论教学、小组谈论与翻转课堂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

1.3 案例教学评价机制设计

针对相关课程师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师生对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环节与过程的意见与建议,制定有效措施,完善混合教学法的实施策略,提高教学的效果,推动“四位一体”多元互动式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

2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总体实施策略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基地实践、课程考核以及课后评价与反馈等多个环节(图2)。

课前准备阶段,要求教师录制好学生课前学习的视频和阅读资料上传到超星系统或大学慕课网中;确定课程使用的案例,收集案例信息,撰写案例文书,整理学生课前需要阅读的文献与案例资料。

课堂实施阶段,教师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情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制定研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对案例的全过程做知识总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设置成小组讨论主题,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阅资料、头脑风暴,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基地实践阶段,组织师生到学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分小组进行实地调研,开展与课程相符的实践活动。

课程考核阶段,设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除了考试和课程论文之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与讨论。

课后评价与反馈阶段,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3 “四位一體”混合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策略——以《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案》

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必修课(包括专业公选课和领域主干课)和公选课。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和授课目标,案例教学在不同课程中所占比重不同。例如在“农村公共管理”和“农村公共政策分析”的课程中,案例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方法穿插在不同章节。“社会调查和研究方案”、“文献综述与写作”等课程则需要大量的案例教学,并结合实践使学生掌握农村社会调查的方法和研究方案的设计技巧。本文以“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案”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3.1课前准备

组织“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案”课程相关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案例教学开展讨论,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依据大纲组建教学团队。撰写案例教学文书,制作案例教学课件。要求教师录制好学生课前学习的视频和阅读资料上传到超星系统中。要求研究生课前阅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掌握STATA14.0软件操作,熟练掌握统计分析方法;阅读课前老师指定的资料与文献。

3.2 课堂实施

优化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课程知识讲解。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概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研究类型、分析单位、研究流程);社会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问题的选择及明确化、概念和变量选择与理论建构、调查研究方案的撰写、调查研究中常见误差来源);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与方法(抽样调查、个案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与研究报告的撰写(问卷调查整理、数据资料初步整理、定性资料整理与初步统计分析、各类研究报告的结构及撰写方法)。

第二部分为案例情景引入。课题组根据课程设置,组织课程小组教师对学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查与访谈,编写教学案例文书(包括案例正文、案例思考题、案例使用说明书、附件等)。将案例穿插于各个部分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过程和技巧,并寻找案例中的现实问题。

第三部分为基于案例的研究方案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确定研究题目,查阅文献,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方案。以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的形式,汇报小组成员撰写的研究方案,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和调查问卷。

3.3 实践基地

利用实践课时进行田野调研,组织学生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或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每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利用自由访谈时间对受访对象进行一对一访谈与调查。

3.4 课程考核

整理实地调查数据,根据小组的选题进行描述性统计或实证分析,返回课堂汇报研究成果,教师对小组汇报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学生于期末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授课教师综合学生的线上学习时间、课堂小组汇报表现、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规范性和创新性,对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3.5 课后评价与反馈

第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案例使用,知识点讲解,问题排查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二,学生对教学资料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案例库、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研究报告进行打分。第四,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使用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参与度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3.6 教学反思与实施策略优化

教师对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后,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与课题组召开研讨会,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学效果。

4 “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反思与实施建议

4.1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授课教师通过对案例材料和知识点的深度剖析,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调查,将课堂讲解、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线上资源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发现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理论运用与文本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实地调查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研素质。

4.2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混合教学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课堂授课时间,但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学生的参与度与配合度要求更高。如果教师能够将案例教学和自己的研究方案相结合,利用案例教学整合资料,利用课堂讲解发现问题,利用实践教学搜集数据,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激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动力,刺激教学水平的提高。

4.3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需要学院、教师和实习基地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合作

案例教学源于实践,也要归于实践。数据收集、调研访谈、参观考察等环节都需要社会组织的高度配合,这为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增加了难度。积极推荐“校企合作”,打造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组建专家团队,在获得社会组织支持配合的同时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促进科研转化率,稳定学校与地方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

5 结 语

以案例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与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丰富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中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四位一体”混合教学法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起点,以案例库为教学素材和支撑,利用线上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理论进行剖析;利用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对现实问题和科学问题进行讨论与展示;利用实践教学进行参观与考察,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混合教学模式帮助农村发展领域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充分理解国家相关农业政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各个专业和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BOEHRER J, EVANS D. Spectators and gladiators:reconnecting students with the problem[J]. Teaching Excellence, 2010, 2(7): 1-2.

[2] HOLSTI O. Case teaching:transforming foreign policy courses with case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tes, 2010, 19(2): 7-13.

[3] HANSEN W F, FERGUSON K J, SIPE C S, et al. Attitudes of faculty and students toward case-based learning in the third-year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lerkship[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5, 192(2): 644-647.

[4] 郭忠兴. 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1): 59-61.

[5] 郎永峰, 孙文远. 研究生案例教学:美国商学院的经验及其启示[J]. 科教导刊, 2016(1): 9-11.

[6] 磨清辉. 案例教学在专业硕士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J]. 亚太教育, 2016(14): 277.

[7] 王应密, 张乐平. 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4): 166-171.

[8] 赵波, 高阳, 储张杰. 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管理观察, 2015(34): 89-91.

收稿日期:2020-12-27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教指委2019年研究生教育管理一般课题(2019-NYYB-4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21-ZZJH-16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CJJ079);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KJCX2020B02);全国农业教指委2019年研究生教育管理重点课题(2019-NYZD-03);2021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S2021AL048);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9);“农业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19);新媒体环境下“4+2+4”主题研讨式教学模式重构研究-以《財政学》为例(2020)

作者简介:张颖(1987—),女,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合作经济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贾小虎(1986—),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研究。

作者:张颖 贾小虎 宋宇 邓蒙芝 张旭

实践性教学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类院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存在内容体系庞杂、教学形式难以突破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应在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形式多样化和考核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尤其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懂农业、愿意为农业服务的高级人才。《农业经济学》一直是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畜牧兽医、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的重要选修课,学习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研究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作者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难,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指望考前突击,考试不及格率逐年上升。本文基于我校《农业经济学》教学,分析应用型本科学校《农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 我国应用型本科农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庞杂的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与应用型本科教学发展的矛盾冲突

农业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和分析农业部门的重大经济问题一门学科。在科学研究中,它既需要应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又区别于一般的经济学;它不仅研究农业和农村相关部门的生产,更研究农业生产者本身。而我国《农业经济学》是在吸收前苏联农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将其中国化而形成的具有政策解释功能的学科。虽然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学》也引入了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仍没突破原有框架局限。在学科内容体系上,存在多学科简单交叉重复、学科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多理论说教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学生难以把握学科研究重点,无法掌握农业经济学研究特有规律。而且这种简单重复堆砌,对农业经济学仅仅是概念上的解释,理论上的套用,缺乏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应用型本科教学“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

1.2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矛盾冲突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在目前的《农业经济学》实践中,教与学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从教师角度来讲,我校多数老师认为《农业经济学》是理论型课程,教学中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多采取“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互动当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受到挫伤,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理想。从学生角度来讲,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多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专业思想不稳定,再加上大多学生受就业观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农业经济学》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存在应付考试思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可见,在《农业经济学》教学中,参与教与学的两大主体在更多时候处于分割状态,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和学生的被动式学习很难形成“教学互动、相互启发”的良性发展的教学局面。

1.3 单一教学形式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校《农业经济学》课程已开设多年,任课教师也非常重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比如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增加了案例教学、“三农沙龙”等教学形式。但从整体上看,教学形式仍然单一。首先,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也借助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增加了案例教学环节,但多媒体仅仅减少了教师板书时间,许多现代农业经济复杂的发展动态演变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推导演绎并没有显示出来,无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农业经济基本规律。案例教学仍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参与课堂的频次并不高,而且案例设计多与实际脱节,不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其次,部分教学环节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督,学生存在应付现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三农沙龙”一般安排在学期最后几周,由老师带领学生对当前“三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本环节设计的初衷是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运用能力。但在实施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使得课堂讨论往往是个别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参与较少,没有到达目的。

1.4 传统考核形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目前《农业经济学》的考试形式大致分为两种:如果是必修课,一般采用期末出试卷闭卷考试形式;如果是选修课,采用写小论文形式。《农业经济学》是部门经济学,它不仅是农业经济理论的介绍,也是根据经济理论,研究和解决农业经济领域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纯粹试卷考试,往往侧重农业经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考核,无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对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而选修课的小论文,学生抄袭现象严重,也达不到督促學生掌握农业经济基本理论的目的。

2 应用型本科农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2.1 完善教学大纲,理顺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关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完善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理顺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学校开设该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中,要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对中国“三农”问题应用,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尤其是对农业微观主体经济行为和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在教材的编制中,要着重体现农业经济发展所特有的规律性,以农业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为脉络,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研究。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重要主體,其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都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鉴于《农业经济学》特点,要求任课教师既要具备农业经济扎实理论功底,同时要熟悉“三农”,对世界,尤其是中国农业发展有深入研究。因此,在我校农业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吸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参与本门课程教学,同时在教学安排中,要做好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实行集体备课,这样既能集思广益,提高备课质量,又能对课程内容设置合理边界,避免重复讲授或遗漏重要内容。其次,为开展好实践教学,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多到企业跨职锻炼,多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料,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也可邀请企业管理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到学校讲学,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次,师资队伍建设中,还要注意师资团队的梯度。既要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要引进有创新能力、懂农业经济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青年教师加入,做到以老带新,取长补短。

2.3 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改革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等(曹健,2016)。农业经济学涉及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很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持久,也就影响学习效果。因此,相较于其它课程,《农业经济学》教师更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首先,创新传统案例教学在《农业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提高同学的兴趣度和参与度。这里最关键的在于案例的选择,教师可以带领同学参与案例的选择过程,如田野调查中搜集相关案例,将案例融进课堂深度剖析。其次,结合《农业经济学》特点,探索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其对农业经济的兴趣,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再次,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手段也要不断改变,除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外,“慕课”等已成为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的重要手段。第四,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参与到农业经济科研项目的研究中,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社会调查、数据整理,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可以致用,提高其专业认知度,增强专业思想稳定性。

2.4 改革考试方式,锻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

鉴于农业经济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一门学科。在考试方式上应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实行“平时成绩+期末卷面考试+课程论文”综合评定方法。平时成绩由主题演讲、调查报告、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等内容构成;卷面笔试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测定为主;课程论文以当前热点“三农”问题为主题,题目可以由教师给出,供学生选择,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拟题。课程论文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生要实时向教师汇报论文的写作工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资料查阅、调研、数据整理等提出建议。考虑到教师教学工作量和学生科研能力,课程论文也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又能锻炼学生灵活思考农业经济热点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风。

3 结束语

《农业经济学》囊括了农产品供求、农产品价格形成、土地制度、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等众多理论,理论体系庞杂,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避免与其它课程重复,更要避免理论的堆砌。要根据培养目标,有重点安排理论讲授。同时,众多理论内容可能导致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学习起来有些枯燥,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要根据学生、课程特点选择合适教学方法,要与当前国家形势结合起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曹健.农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70-71.

[2]黄灿.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153-154.

[3]张守,忠王,俊杰,等.例教学在土地经济学中的应用——以“土地规模利用”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9,(6):138-140.

作者:吴珍彩

实践性教学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篇3:

新发展格局下地方农林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摘 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培养农林经管类创新复合型应用人才对于服务地方经济、提振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构建全产业链导向下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实践教学体系,以优化创新农林经管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此研究对于创新我国农林经管类实践教学,并为科学制订地方特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实践教学体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球经济低迷及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的背景下,这对于加快培育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当前,如何推进地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形成新的循环,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打造地方特优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三产融合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2]。围绕农业产业链部署高校知识创新链,以高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改造[3],这对于地方涉农企业和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目前,各高校现有的农林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实践弱于理论、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难以满足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目的[4]。如何科学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对接一二三產融合新要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链对接产业链,是农林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亟需回答的重要时代命题[3]。作为农业大省,广西已具备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广西于201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特色水果良种繁育等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提升打造特优农业产业集群,而全省特色农业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才挑战[5]。本文试图以玉林师范学院商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创新、特色、实践导向,以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培养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实现广西特色农业产业质的飞跃和高教强省的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1  新发展理念下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培养定位及需求特点

1.1  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明确培养目标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据2018年颁布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集农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于一体的农林经管类人才,不仅需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而且需具备研究和分析解决农林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6]。在专业开设方面,鼓励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类选修课和具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培养目标突出了创新、特色及实践导向,且能切合地方发展需要。未来农业的竞争实质就是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7],而能否优化创新农业产业链的管理正是涉农企业对人才潜质的重大要求。那么回应这一重大要求的社会关切,便是农林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即培养能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加强农业产业链的管理,从而解决全产业链导向下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问题。

1.2  地方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人才需求特点

地方特色农业产业链意指与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相关的具有经济联系的各环节组成的链式集合体[2],如地方水果特色产业,在产业扶贫带动下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民生产业,其含有与水果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及生态旅游等相关的环节,要推动水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水果全产业链的各类人才能够了解和熟悉水果产业的种子研发、种苗种植、管理、加工、贸易、物流等相关的技术[8]。通过不同环节的整合和合作,统筹整合产业链以实现其价值链增值,因此,只有培养符合全产业链所需要的多样性应用人才,才能满足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2.1  集农业生产技术及现代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农业生产是整个地方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基础,该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农业生产专业知识和相应的实践经验,熟悉农具设备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田间管理智能化及物联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掌握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及农产品市场营销等知识。现阶段人才培养多集中于某一类技能的培养,或者各专业技能单独培养,从而使人才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对于农林经管类专业来说,学校应切合时代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类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1.2.2  地方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需要基于全产业链构建的视角,基于农业需求侧的牵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分析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全产业链体系、功能空间布局和实施路径,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再造新模式,培养能胜任休闲农业、电子商务、期货管理和大数据服务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农林经管类人才具有创新型思维能力,能够根据农业生产实际灵活发挥知识再造功能,变知识生产力为现实生产力。

2  现行农林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培养目标缺乏精准定位

1)实践教学缺乏足够重视。在农林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中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多为理论课的附属课,且课时占比较低;一些课程即使设有实践教学部分,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困于实践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而难以开展。2)实践课程目标缺乏精准定位。现行的农林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均定位为服务于地方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却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缺乏针对桂东南特色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的精准调整,从而使人才培养在服务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方面能力不足。

2.2  实践教学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培养内容难以体现地方特色

1)因缺乏顶层设计,现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停留在围绕某一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而设立的实训课范畴,各门专业实训课条块分割[9],整体协同度不足,难成统一的实践培养体系。而依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应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按照地方涉农企业全产业链经营方式系统地设计实践项目,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强化“项目实践、行业对接、产业需求”的导向教育。2)现有实践教学内容以教材已有的理论演示为主,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际脱节;内容更新滞后,难以体现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特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已搭建的桂东南百香果高值产业化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实践平台虽与桂东南地方特色农业联系紧密,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是以服务教师科研为主,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2.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

1)现有实践教学主要由理论课教师完成,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尤其是“双师型”素质的专职、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因实践教学缺乏专门的规划研究和管理,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因而难以制订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2)实践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反馈机制。科学的实践教学监控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但监控体系缺乏足够的重视,质量监控保障制度不健全,多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师生参与实践的全过程,进而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

3  新发展理念下地方农林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全产业链导向下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实践教学方案修订

完善双循环全产业链导向下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相关理论及其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应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切实融入地方特色农林业产业发展要求,解决桂东南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全省打造特优农业产业集群的工作思路,依照地方特色种养类涉农企业的产业经营链条,以特色农业产业化及相关企业发展现状、瓶颈及突破为重点设置实践课程。1)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要,增加现有课程《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等的实践课学时。2)增开种养端农科类学科基础课,如《农业概论》《园艺通论B》《畜牧概论》;农产品加工端课程,如《食品营养学》《农产品储藏加工理论》;农产品营销端课程,如《现代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数字农业概论》《农产品品牌建设》。3)设置《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虚拟仿真实验》等课程,增设基于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经营的设计,并通过行业参与的方式,组织专家对实践内容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确保学生所掌握的实践技能能适应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使学生掌握并具备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创意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等能力,增强学生解决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问题的能力。4)增加创新创业类通识课。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增开《职业规划课程》《KAB创业指导课程》《创业就业指导及实践课程》《创业就业实践课程》,并结合实践课的培养增强學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3.2  整合各类实践平台资源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农林经济类专业现已搭建的各类实践平台,打破不同时点各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综合设计及创新设计的桎梏,构建起与理论教学既有联系又相对对立、全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图1),即通过厚实基础层级、提升综合层级及创新应用层级,分步骤逐步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以全产业链为导向的分层次渐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1)加强各专业理论课的专业技能实训。各专业技能实训是指借助企业沙盘等教学软件模拟农业经济管理环境,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如企业运营和农业政策的沙盘模拟;2)强化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可分为虚拟仿真类和课程设计类。其中虚拟仿真类主要是指体验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类技能,具体可以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背景,创设虚拟仿真试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村官、企业家等不同职业身份去参与角色,体验其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这一环节要特别凸显地方特色涉农企业设计全产业链运营环节的能力。②课程设计类是通过参与本专业教师的地方产业发展类课题研究或直接申报本专业领域的大创项目,以提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强化校企合作实习实效。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涉农企业,是吸纳人才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亟需直面经济主战场且具有实操经验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学院应挑选产业链条设计合理的优秀涉农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以引导学生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统筹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及学期任务,其中一年级(第1~2学期)要强化专业认知实践、二年级及三年级前半学期(第3~5学期)要强化专业知识理解和运用实践、三年级后半学期及四年级(第6~8学期)要突出专业的综合实践。

3.3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保障建设

目前,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学校及学院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完善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切实强化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保障建设。

3.3.1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导师责任制

源起于14世纪的英国教育家导师制在很多高校已得到普遍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0]。基于前人的研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①引导高水平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工作;②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③落实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④承担理论课教学的主讲教师必须参与相应实验课的教学指导;⑤落实研究生协助教师指导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活动;⑥学院应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作为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践以强化学生实习效果,并给予相应报酬。逐步形成“理论硬、强实践、重参与”的实践师资队伍。2)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建立导师责任制(图1)。主要流程:①学生入学即按照自愿原则成立研究小组,并配备专业实践导师,且这种配备可以允许学生在进入大二时因兴趣的转移调换一次,否则会影响导师持续培养效果。②专业导师按照既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培养,本着优化“实践实训实习有机结合”的培养理念[9],督促学生按时参与并完成各种案例教学、专项能力训练、实操实训、情景模拟并适时给予创新创业的指导。同时,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开展校企合作的基地为学生配备校外职业指导老师,进行农业全产业链实习,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适时安排学生担任科研助手进行科研训练。以上指导直至大三后半学期,即可开始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直至毕业(包括调研-学习研究方法并构建研究方案-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这期间也适时穿插给予学生考研或者创业就业的指导。3)建立导师制的激励机制,营造创新驱动的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建设环境。建立集教学-科研-服务地方所需为一体的切实有效的创新驱动实践教学体系,在学校绩效考核中应体现实践教学的环节,形成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相贯通的激励机制;支持专业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中创新教学,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或者资金支持。

3.3.2  加大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落实专业实践教学实效

1)结合导师责任制,在学生入学后配备指导导师后即可建立实践教学档案。在实践教学前,按照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要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实践教学计划。针对实践教学能力层次要求,进行实践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及实践结果评估等各项工作安排及保障工作。2)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借助实践计划实施、现场操作及PPT演示等阶段性的考查,促使学生深入参与实践教学;可以座谈会、实践企业走访等形式,充分把控实践教学进展情况和效果;可设立由教务部门、教学督导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和涉农企业共同组成的实践教学督察小组,督察并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3)在实践教学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形成实践教学评价结果,把实践全过程汇总进行评价,以总结实践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运用激励机制来强化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3.3.3  创新实习实训基地及实验平台建设,建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由于该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植根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客观要求学校应加强产学研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农业大数据实验室、实训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室、实训室在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制订相关的制度和优惠政策,鼓励能提供实践平台的企业和业内人士进入课堂与学生交流,鼓励教师以研究课题等多种方式到企业和基层等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或实训等。通过加强与涉农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积极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研究项目,通过产业调研、经营策划和规划开发等科研服务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与咨询服务,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专业实践领域。

4  小结

未来农业竞争的实质就是农业产业链的竞争[8]。“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涉農企业是市场的重要载体,关乎乡村振兴的根本[11]。针对涉农企业全产业链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以涉农企业为出发点,进行全产业链的构建和设计是涉农企业家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关乎农林经管类毕业生能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重大考验。本研究试图构建基于导师制的全产业链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以切实对接地方农业生产实际,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充分满足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蒲清平,杨聪林.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实施路径与时代价值[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4-34.

[2]  李道勇,刘孟格,张勃,等.全产业链导向下农业特色小镇现代化发展研究——以北方国际种苗小镇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2(3):1-10.

[3]  张淑辉,高雷虹,杨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困境与突破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7):56-58.

[4]  王从严.“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30-37.

[5]  林树恒,许忠裕,黎丽菊,等.广西特色农业强优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3):32-34.

[6]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  曹芳,王凯.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研究,2004(1):71-76.

[8]  陈超,徐磊.流通型龙头企业主导下果品产业链的整合与培育[J].农业经济问题,2020(8):77-90.

[9]  杨红强,邬松涛,杨加猛,等.我国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维比较与改革创新[J].林业经济,2014(9):123-128.

[10] 雷秀雅.大学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3(4):78-80.

[11] 聂哲.台湾地区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实践及启示——以南投县信义乡为例[J].中国农业文摘,2020(3):33-35.

(责任编辑:敬廷桃)

作者:张洁瑕 朱禎安 朱璐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律经济法主体体系毕业论文下一篇:义务教育阶段普教与职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