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例口服百草枯中毒的成功救治和护理体会

2023-02-16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37例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 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取得一些心得体会,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37例, 均为服毒自杀者。其中老年人占6例, 男性2例, 女性4例, 年龄60~90岁, 平均 (67.4±16.3) 岁。其余为青壮年, 其中男11例, 女20例, 年龄23~47岁, 平均 (37.3±12.6) 岁。

2 治疗和护理

入院后立即大量饮用清水、肥皂水或小苏打水, 催吐, 脱掉污染的衣物, 清洗污染的皮肤, 清洗时不要漏洗阴囊或会阴等可能污染的部位。眼被污染时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之后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 如中毒原因、染毒途径、剂量、神志、生命体征、口腔黏膜、皮肤等, 并据实记录。立即给予电动机洗胃, 通过胃管注入10%~30%的漂白土悬浮液300m L和活性炭40g, 同时以硫酸镁25g, 20%甘露醇200m L, 再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10~20L, 反复洗胃, 至洗出液澄清无味为止。洗胃后能口服者, 继续口服15%漂白土1000m L和20%甘露醇250m L, 每4小时1次。并给予大量静脉补液利尿、保肝、大剂量维生素C、E。静脉滴注氢化考的松200mg或甲基强的松龙40mg, 2次/d, 连用3d;当氧分压<40mm Hg或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才用>21%浓度氧吸入或呼吸末正压给氧等一般治疗。经治疗后生存21例, 死亡16例, 病死率42.2%。

3 讨论

百草枯属吡啶类高效除草剂, 可经胃肠道, 皮肤和呼吸道吸收, 百草枯口服中毒毒性极强、病死率高。因此, 早期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极为重要。我们体会到如下措施非常关键: (1) 要尽快加快百草枯的排泄和失活。在最早时间内进行催吐好洗胃是有效的方法。有人提出在洗胃及灌肠液内加入漂白土, 皂土可使百草枯失活。在洗胃使插胃管、肛管时应小心轻柔, 胃管头部涂石腊油润滑。为了不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应在餐前2h口服吸附等泻剂, 服后间隔2h方可进食。如有血便等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者禁用吸附等泻剂;大便干结者, 可给予开塞露肛入或肥皂水灌肠。 (2) 为了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早期使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换血等疗法。由于百草枯向周围组织分布速度很快, 口服后数小时内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出, 应尽早加强利尿, 可应用呋噻米等。准确记录24h尿量, 颜色, 及化验检测情况。 (3) 及时使用抗氧化剂, 阻止肺纤维化形成。有报道认为早期肺部病变主要为化学性肺间质炎性变,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消除此炎症和预防肺纤维化的作用, 可早期、足量、脉冲式应用, 一般成人剂量相当于甲强龙0.5~1.0g/d, 连用3d, 必要时重复应用。若需加强抗纤维化作用, 可与激素间隔给予环磷酰胺0.5~1.0g/d, 共2d, 必要时重复应用, 同时注意血象监测。百草枯是一种电子受体, 在细胞内活化为自由基是毒作用的基础。因此, 及早大量应用自由基清除剂是必要的。可用维生素C、维生素E、SOD还原性谷胱甘肽等。

百草枯中毒护理要点包括: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因百草枯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 给抢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强调加强护理措施和病情观察, 同时备好抢救所需的器械和药品, 重症患者直接收入监护室,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准确、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预防病情恶化。保持病室空气流通, 安静, 避免噪音等不良刺激, 使患者得到舒适的休息环境。口腔、咽喉疼痛可采用生理盐水漱口液含漱, 或吃冷饮减缓疼痛, 消除炎症, 促进溃疡愈合。腹痛、消化道出血时可口服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 可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等。 (2) 保持呼吸道畅通。注意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和深浅, 听诊有无痰鸣音, 肺纤维化是病人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鼓励患者深呼吸, 用力咳嗽。积极进行肺功能锻炼, 注意预防院内感染。密切观察记录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 定期进行胸片检查,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 合理应用心理护理。重症患者表现呼吸窘迫、窒息感, 但其神志始终清楚, 涉死感时刻威胁着患者, 表现为惊恐、痛苦, 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 稳定其情绪以减少耗氧量, 鼓励支持其家人多给予陪伴、爱抚。有时仅仅静静地握着患者的手陪在其身边, 对患者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摘要:由于百草枯口服中毒毒性极强、病死率高, 所在, 对于早期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极为重要, 笔者针对收治的37例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介绍了如何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处理的一些措施和要点。

关键词:百草枯,中毒,治疗,护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研究——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一篇:论尿素氮与尿素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