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论文

2022-04-18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普及化及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素质教育全面铺开的难关,究其原因,既有狭隘思想的束缚,又有过去落后的体制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对称发展问题,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加合格的人才。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论文 篇1:

论高师音乐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方式的变迁

摘 要:高师音乐本科生的培养由于处在不同的时期而显现出强烈的时代特点,纵观我国高师音乐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方式的变迁也大致可以理顺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可以对其在21世纪下个十年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期和展望。

关键词:高师音乐本科教育

自1952年7月,教育部颁发试行《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对全国高等师范学校办学的一系列方针和措施作了统一规定后,我国对于高校音乐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逐步上升到制度化和轨道化。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音乐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纵观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几十年来的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年至1956年)、50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1957年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至1976年)、改革开放初期(1977年至1989)至90年代(1990年至2000年)以及跨入新世纪后至今这几大脉络清晰的发展时期。

1 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年至1956年)的高师音乐专业本科教育照搬苏联的教学模式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基础,伴随着社会形势的需要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但是由于社会动荡以及经费等问题的限制,其学制设置一般为两年的专科教育,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百废待兴,全国各行业尤其是教育行业急需音乐方面的人才,为了能满足这一需要国家教育部1952年7月颁发试行《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对全国高等师范学校办学的一系列方针和措施作了统一规定,主要内容有:“高等师范学校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基础、高教文化与科学水平和教育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学校师资。师范学院培养高级中学及同等程度的中等学校师资……”“师范学院修业年限定为四年,师范专科学校修业年限定为二年。”由此可见,在建国初期音乐本科专业主要是为高级中学培养输送师资,其课程设置也是根据中等学校教学计划以学习苏联经验为重点进行设置的,从音乐教学管理、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一直到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一律学习苏联模式。教学计划中公共必修课程的时数占课程总时数的43.69%,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教育部对音乐师范生思想文化修养的培养非常重视。所用的课程的教科书均是翻译苏联教科书的版本的苏联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材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系统性、规范性。

这一时期音乐专业本科生培养特点是学习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其缺点是受时代的制约过于偏重学习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忽视了有关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而且教学指导思想等方面过于繁琐,公共必修课程所占的时数过多。由于只按苏联教育的单一模式办学,而对欧美的音乐教育经验一概否定,因而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其规范、严谨、系统性强并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的优点也很突出,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长的音乐师资,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走上正规化、科学化、健康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50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1957年至1965年)高师音乐本科教育发展与失误并存

在前一时期全盘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后,人们逐渐发现苏联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在1958年至1960年开展了“教育大革命”,内容大致可分思想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工农兵、劳动生产等几方面,就其目的来说主要是要克服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中的教条主义倾向,走我国高等教育自己的发展道路。主要体现为:党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学、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重视艺术实践,并在艺术实践中创作出一批新作品。关于中国音乐的教学内容如中国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乐器等被纳入到了选修课的内容当中,许多学校也开始自编中国民族音乐的教材运用到教学中去。

然而,此阶段高校教育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片面地强调了实践的作用,以社会实践来代替上课,造成了学校的各种劳动过多,在1958年以后全国的高校都实行全校停课参加劳动,此状况直至1961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60条》,规定“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社会活动的时间要安排得当,以利于教学”后才有所缓解。

综合来看,尽管此阶段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产生了许多违反乐教育规律的现象,但总的来说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仍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音乐教育建设链条能持续良性发展做好了应有的一环。

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到1976年)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遭到全面破坏,出现历史性倒退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全国上下都蒙受了巨大损失,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更是由于“走资本主义”而被专政。全国各高师音乐系科的一大批学有专长的教师被诬蔑为“牛鬼蛇神”、“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严重摧残。在进行复办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校只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专业课程,所用教材均由任课教师自编。由于工农兵学员生源复杂,在文化程度、音乐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也由于經常受到政治活动的干扰和冲击,许多学员不重视专业学习,教学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

文化大革命使高师音乐教育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音乐专业的本科教育自然也在波及之列,此阶段的教育成果与文革前相比质量大大降低。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学生经常参与配合宣传文化大革命需要的文艺演出与革命样板戏的普及活动等演出实践,艺术实践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他们被分配后也缓和了一些中等学校对音乐教师需求的矛盾。

4 改革开放初期(1977年至1989年)至90年代(1990年至2000年)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本科生培养实现了规范化的高速发展

1978年春季,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的音乐教育开始复苏,各高师院校的音乐系科相继复办,许多高师院校还趁此时机新增设了音乐专业。专业设置主要有声乐、钢琴、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要求培养学生要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既要突出师范性,又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允许同一门课程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同时容纳几种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教材,供各校选用。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自1987年起,在国家教委指导下我国高师的音乐本科教育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高师音乐专业更名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更强调对学生进行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强调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此时的高师音乐本科教育更为注重对学生质量上的培养,已经慢慢向更为专业和更为长远的目标、方向上发展。但高速发展的高校音乐教育随着人数的扩招和音乐教育专业点的增设也出现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另外,由于受商品经济的影响许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当音乐教师,毕业生流失和改行现象较为普遍,形成了实际培养结果与原定培养目标相悖的矛盾。

进入90年代后,国家教委开始对各高校的音乐教育办学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整改,要求把德育和美育渗透在到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和专业课中去,在专业课中渗透教学法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该门学科的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以确保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

此阶段我国的高校音乐专业生的培养实现了更为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大大增强,全国上下的音乐教育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健康景象,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跨入新世纪后,专业复合型人才成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

有了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基础,其所培养的优秀师资陆续进入各级学校,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和美育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也为各音乐专业院校和高师音乐教育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经济发展跨上了一个新高度,随着国内一系列的改革的展开,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生也已经不再包分配,众多高校音乐专科生二年或者三年学制逐渐被取缔,本科生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的主流培养方向。

首先,随着音乐本科生的招生逐步趋向市场化,高校音乐专业的本科生的数量也随着连续的扩招而达到顶峰,但社会需求却相对少了很多。普通综合性和师范性院校音乐专业开始针对高师学校的特点以培养具有音乐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音乐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音乐社会活动能力、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能力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

在传统专业课的培养目标上,学校开始注重加强基础史论的培养和学生实际创作能力的锻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把知识直接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的能力,并为学生举办作品音乐会,为其创作提供直接的舞台实践机会。另外,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必要教学环节的教育实习学校予以了重视,尽量从师资、设备、辅导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理论—实践—理论”的完整实际锻炼机会,并且根据实际锻炼的结果对教育实习的时间、时长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虽然现阶段高校的招生数量仍然没有做到“量出为入”,“产销”与社会需求也很难配套,但是由于有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升入研究生继续深造的理想,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以前要高很多,社会对于需求的人才也可以实现择优而用。

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和高师音乐本科生的培养由于处在不同的时期而显现出强烈的时代特点,纵观我国高師音乐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方式的变迁也大致可以理顺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可以对其在本世纪下个十年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期和展望。未来十年的高师音乐本科教育势必会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教育思想等发面的培养,让其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教育出版社.

[2] 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Z].2002.

[3] 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

作者:宋瑛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论文 篇2:

谈高师音乐教育面向农村中小学培养人才的新趋向

摘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普及化及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素质教育全面铺开的难关,究其原因,既有狭隘思想的束缚,又有过去落后的体制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对称发展问题,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加合格的人才。及时调整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方向,树立符合现代教育新理念的高师音乐教育思想,使高师音乐教育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教育理念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对音乐教育的偏见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滞后的症结

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常常把时间花在学音乐的孩子归类为“不务正业”的落后生,他们常被父母戴上“不好好学习”的帽子。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在将来考大学有用的“主课”上,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不仅可以给父母脸上带来光彩,还可以在将来获得孩子经济上的返哺。对于校方来讲,学生的升学率是教师评职、领导晋升的主要指标,这种功力性教学思路势必在素质教育发展上带来很大的障碍。在这种状况下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免不了要遭受被挤占或根本不开课的命运。这种农村基础教育形成的“合力”,构成了农村应试教育的一个顽固的“堡垒”,久攻不破。这种应试教育不但排挤着“无足轻重”的“音乐课”,也阻碍了新时期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应试教育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师资状况严峻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滞后的关键

1.师资短缺。目前,我国的师资队伍状况仍不能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音乐教师缺口依然很大,比较优秀的音乐教师则严重不足。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对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师配备的要求,到20世纪末我国中心校以上小学尚需专职音乐教师5万人左右,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需要音乐教师3万余人,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学需要兼职音乐2万人左右。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它对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教师素质普遍偏低。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所属农村中小学共有专兼职音乐教师387人,其中初中38人,小学339人,初中专职教师26人,兼职教师12人,小学专职教师9人,兼职竟达330人。农村小学95%以上是非专业毕业的兼职教师,有的地方甚至连兼职教师都没有,同时这些音乐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只能识简单的简谱,弹奏能力就更谈不上了。我国中小学艺术教师数量不足、合格率低、流失严重,而且这些艺术教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城区,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艺术教师则严重不足。农村小学和初中的音乐开课率很低,一些地区甚至还存在着大面积空白;中小学校的艺术教学随意性大,教学质量普遍较低;教学内容和安排缺乏整体规划;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3.教师离岗现象严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校方领导只关注学生在考试科目的学习,音乐课不受重视甚至被挤占,音乐教师也不受重视。评职、评优与福利待遇总是落后于主课教师。2006年年底对东北三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音乐教师认为在评职、评优中根本无望的占12%,想争取但机会很少的占25%,看似公平其实有别的占30%,公平竞争的占33%。工作中不受尊重得不到公平使音乐教师的工作态度普遍较为消极。有机会的音乐教师就转行或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处境。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生离岗情况的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八届本科毕业生177人、七届专科毕业生:255人,共计432名毕业生中,有109人离岗,离岗率为25.2%。这意味着每4名毕业生中就有1人离岗。

(三)教学设备落后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滞后的物质因素

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设备器材配备率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远远达不到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年底对东北三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设施和器材的配备情况比较齐全的占7%,基本齐全能够开展基本教学活动的占42%,不够齐全勉强开展教育活动的占45%,所缺较多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占6%。很多学生分不清竹笛和箫,更不知道西洋乐器为何物。在他们的概念里,任何可以发音的器乐都是“琴”;很多人在读高中前从来没有见过钢琴。这是农村音乐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意义与展望

《音东课程标准》是音乐教学的科学目标和实施准则,也是一份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它的颁布实施不是一次孤立的音乐教育课程改制,而是面向21世纪,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大规模改革步骤中的重大措施之一。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对整个音乐教育来说也是极大的鼓励。虽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一定的落差,与新时期各方位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有一定的距离!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只是时间问题、发展快慢的问题。新出台的一些教育政策、经济政策、思想指导方针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有利局面。

三、高师音乐教育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的理论依据

(一)新的就业理念和趋势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发展机会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扩大招生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就业难问题。就社会对音乐本科生的需求而言,大城市的中小学校已渐渐饱和、私立的学校对音乐教师专业要求也很高。就业形式的实际情况以及随着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的提高,就业的方向逐渐转向农村中小学。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教育工作的社会意义,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技术和思想合格的毕业生,满足社会所需。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需求均衡的教育资源

我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尽快改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薄弱的状况,是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中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说,抓好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也就抓好了学校艺术教育。近几年,一些高校都开展了支持边区教育活动,许多大学生自愿去老少边穷地区教学。大学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大学生树立起热爱教育、奉献教育的精神;树立起民族教育发展的责任意识,肩负祖国、时代对教育者的召唤,每一个大学生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三)国家政策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家政策不断增加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设施,吸引高师音乐人才执教农村中小学。国家政策对教育落后地区进行优惠和倾斜的政策照顾,对于那些落后、困难地区,进行“定向培养”。2007年,我国部分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已走出这一步,招收免费生,自愿签订合同毕业后志愿去农村中小学工作的考生,上大学期间免收学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台,带来很高的社会呼声,这些年来的践行反响良好。这让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可喜前景。

四、培养合格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实施对策

(一)牺牲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成为合格的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前提

教育事业本身就是需要牺牲奉献的精神,到物质贫乏、环境较差的农村去执教更是需要很好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准备。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对音乐这个“副科”的偏见仍是比城市要严重,在农村当合格的音乐教师真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农村要切实开展基础音乐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不为个人利益着想的无私奉献精神。农村音乐教育存在教学设施差、经费短缺、教学环境差等诸多情况,面对困难首先要具备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实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

(二)基础音乐教育要本着不遗余力地推广素质教育的原则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中,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审美、音乐审美教育,其目标是在音乐审美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

高师课程设置要以培养新时期合格中小学教师为宗旨,遵循科学的培养目标,按照通识教育、专才教育、教育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使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综合,而且要能体现学生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念结构的综合,对学生的评价要更加注重其发展性。教会学生学习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要素

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艰苦条件,在对开展教学工作造成很大障碍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创造的广阔空间。如果教师在正确的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发挥想象因地制宜地开展创造性音乐教学,那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教育正是培养想象与创造力的一个丰富载体。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比音乐教育更具这种功能,因为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创造性为想象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音乐的现实性与指向性又为联想思维提供可能。通过音乐教育可直接充分地启发人类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现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最基本目标之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一定要体现创造性。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探索与研究,编写具有创新性、顺应教学改革潮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材,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音乐教育,使这种学生更能贴近社会,贴近人生,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精神的人才。

(四)合理整合课程、培养综合性、应用性人才

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包括专业课、文化课、教育类课程,在选修阶段还有文理交叉互选的跨学科课程。这些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文化层次和修养。但实践证明,这些课程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彼此呈分离状态。文化课侵占了学生大时间,专业技能被文化课程慢慢侵杀。而教育类课程业不能学以致用。这些课程诸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更深层次看是忽略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不断变化,难以满足学生个性自由发展需要,所以高师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要不断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各门知识相互渗透,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育资源。课改的主要形式包括音乐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音乐与教育类课程的整合、音乐与其姊妹艺术的整合、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把各民族民间文化、哲学、美学、姊妹艺术、科学文化知识等融入音乐教学。

(五)突出“师范性”,重塑师范办学特色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模式上一直在走专业音乐学院的老路子。许多人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层次办学的理念是对的,但一定要以培养高素质的音乐师资为特色和主流。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弹能唱,更要能讲能教全面发展,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将来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传统的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以及教育实习。这里要说的不是教育类课程多少的问题,而是能学以致用的问题。教育课程除了共同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应有突出音乐本身特点的学科,如音乐教学法。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音乐艺术学利的特殊规律,要求我们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与教学法具有自己的特色,解决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殊问题,比如,音乐听觉的训练、音乐审美教育、合唱合奏的训练、音乐想像与创造、音乐情感与表现等。

参考文献:

[1]毛小平.农村教育需要一场革命——一个关于农民知识贫困的个案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张聪.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3]课题组.应当加大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

[4]李郁兰.近十五年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生离岗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音乐教育,1997,(3).

[5]龙亦凤.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9).

[6]杨华.《音乐课程标准》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7]郑颜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究——面向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实际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沦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8]杨力.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音乐教育,2000,(2).

[9][12]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4,(7).

[10]刘磊,陈党生.中小学课程改革给高师教育带来的几点启示[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11]朱文华.音乐教育人文特征的探究[J].内蒙古艺术音乐,2005,(7).

[金镇国: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金顺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声乐表演]

作者:金镇国 金顺爱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论文 篇3:

论高师音乐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摘 要:高师音乐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中小学音乐教师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我们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的这种不适应性,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本文针对目前高师音乐教学现状、师范音乐教学及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 乐教育 高师 素质教育 社会适应性 改革

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应如何适应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音乐教育如何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我们高师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的这种不适应性,就会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针对目前高师音乐教学现状、音乐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高师音乐教学改革,有效控制整个音乐教育的恶性循环

师范学校是教育工作的“母机”,师范音乐教育是整个国民音乐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加强师范音乐教育,能有效减少或杜绝恶性循环现象的出现。

1.各级教育部门尤其师范学校的领导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足够认识。诸如提供精良的教学设备,重视音乐教师的劳动,让他们牢固树立起专业思想,防止音乐教师的流失。

2.在把好招生质量关情况下,扩大招生名额,多培养能满足地区实际需要的实用性音乐教师人才,以改变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匮乏现象。

3.师范音乐教育要注重师德教育,既要对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又要培养他们尽快成为精通业务的音乐教师。其次,加强教学活动的研究,培养学生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外活动组织能力。

4.认真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获得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与改革不适应的音乐教学结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如一些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摸索和创新,逐渐改变了过去音乐课贪大求洋“经院式”的教学模式,而以一种集音乐教学、技能训练、表演服务于一体,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真正使高师音乐专业成为发展音乐教育的沃土。

二、重视音乐美育功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具有对自然、社会等一切形态的审美态度和对各种艺术的鉴赏能力。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主要目的,通过音乐美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平衡与和谐,用美好的心灵去创造美好的社会。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因而,教师应首先明白,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教学重点应放在素质培养上,让所有的教学对象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与审判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使全民族的素质得到提高。在音乐教学中,还可与德育结合,自觉渗透,即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通过音乐美的形式,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奋进意识,产生深厚的爱国爱民之情。

三、拓宽音乐教学内容,强调民族音乐教育

一个民族的艺术是经历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她直接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故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学生如果从小缺少民族艺术的教育,他们成人后,就不可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艺术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必须强调民族音乐教育,使年轻人受到中华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熏陶。通过欣赏、演唱、演奏民族乐器、民歌、戏曲以及当地的乡土音乐,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民间音乐,使他们热爱并弘扬中华文化艺术,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作为师范学校,就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来培养人才,做到学有所用。要在声乐、视唱、欣赏、表演、演奏中增大民族音乐的份量,增加一些乡土教材,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懂得民族乐器的基本常识,掌握其性能和演奏技巧。如果掌握了这些知识,毕业后并充分运用到教学之中,尽管学校条件再差,文艺活动也能丰富起来。这样既能活跃生活,又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其间的享受中汇入对祖国古老文明的自豪感。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与要求,变单一技能教育为全面素质培养,以突出师范性。

要改变单一技能教育为全面素质培养,笔者认为,应首先从教材的确定和教法的改革入手。教材的起点、广度、深度都应体现师范性、实践性。可适当调整一些课程的设置,如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适当增设中小学所必需的选修课程。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使学生在音乐素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一些常识课要开,要让学生了解各种西方民族乐器,了解其性能及基本使用方法和保管方法。键盘课应及早加入即兴伴奏。声乐课要采取班级与兴趣小组相结合的方法,共性的问题及一般歌唱常识放在全班解决,个性问题一对一地解决。在基础理论方面,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必须强调如何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去分析教材,解决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把知识向能力方面的转换、单一技能训练转向多种教学手段获得作为主要任务去重视,培养他们从事未来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五、重视音乐教育实习,推动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

高师音乐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教育实践活动在高师音乐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加强职业教育训练、专业技能和实际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和学生接触并深入了解普通音乐教育现状,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完善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然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学生从了解情况到观摩教师上课再到自己登台讲课,刚刚进入教师角色,很多发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实习就匆匆结束了。还有一些学校认识不足,整个教育实习仅靠几周的校内试讲来代替,使教育实习流于形式。这样的实习,根本没有接触到中小学实际,不了解中小学音乐新课标、课外活动及班主任工作情况,而且考察不出实习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音乐教育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中小学音乐改革的现状,学习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经验,培养他们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服务的感情,并锻炼和提高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在教育实习中要多听、多看、多问、多讲,学生只有到中小学以“准教师”的身份亲身体验如何上课、如何组织活动,才能逐步进入教师角色。

六、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多能一专”的人才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需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予以表现。所以高师音乐教育应重视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学的延伸,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组织合唱队、乐队、舞蹈队、创作小组等,组织音乐文艺演出、歌咏比赛活动、音乐欣赏会、音乐知识讲座等等。由于它的丰富多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既锻炼了个人能力,也满足了各自的需求,更体现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必须领导组织这些活动外,有时还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如演唱、演奏、伴奏、指挥等等。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演唱、演奏技巧外,还应该高度重视开阔知识面,尤其要广泛涉猎音乐相关艺术,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高师音乐教育的音乐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从而逐步内化为自身素质,最终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多能一专”的合格人才。

总之,作为一名高师音乐教师,我们的视角应该始终放在师范性这个基点上,瞄准社会化需要这个总方向,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改革师范音乐教学。这样,我们的“师范母机”才会产生出“人才精品”,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师资人才。

作者:赵 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论文下一篇: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