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策划属性管理论文

2022-04-2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新闻策划属性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当前,出版业转制工作正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向纵深进行。而在转制的热潮中,总编辑的角色和作用却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各社制订转制方案的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转为企业后其组织结构框架应遵循《公司法》的要求,但《公司法》只规定了以总经理为主体的经营班子,没有对总编辑设置的规定,因此,在确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时不知如何安排总编辑一职。

新闻策划属性管理论文 篇1:

给新闻版面一个“时间性”

【摘要】传统新闻版面的划分和布局大都根据新闻的内容属性来区隔,全国唯一一份以对台新闻报道为主的都市报的《海峡导报》在这个领域做出积极探索,以第一时间新闻、第二时间新闻、第三时间新闻进行采编运作,经过将近3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央视CTR市场研究机构连续二年调查阅读率和读者喜爱程度均位居全省纸媒前列。第三时间新闻版面的《说法》栏目更被评为2005年度福建省新闻名专栏。

【关键词】新闻版面;第一时间;第二时间;第三时间

新闻版面的布局就如一张报纸的“筋骨”,“筋骨”强不强壮,直接影响到报纸的体质,笔者认为,那种单纯以新闻内容属性(如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来划分新版面布局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同城媒体竞争激烈,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局势了。如何改变传统的新闻版面布局,让读者有全新的阅读感受,从而突出新闻同质化的重围,彰显主流媒体的新锐理念,成为眼下平面媒体竞争的一个焦点。

《海峡导报》是全国唯一一份以对台新闻报道为主的都市报,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张子报。《海峡导报》新闻采编的定位是凸显新闻性、本土性和台海性。我们提出要打破单纯以新闻内容属性来划分新闻版面的传统做法,而以第一时间新闻、第二时间新闻、第三时间新闻进行采编运作。其中,第一时间新闻包括24小时内发生的现场突发新闻,市民热线和新闻资讯,具体对应的版面是《新闻现场》、《新闻热线》和《新闻超市》版;第二时间新闻主要是72小时内的部门新闻解读、记者调查及一些新闻专栏,对应版面是《新闻解读》和《新闻调查》版;第三时间新闻是涉及一周内本地发生的重大新闻纵深及各专副刊,如《城事》版、《学堂》版和《说法》版等。

在这种具有“时间性”版面定位的运作模式下,三类新闻版面层次分明,特点突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第一时间的版面及时、鲜活和资讯,颇似“前锋”;第二时间新闻版面重点、可读和独家,算是“中卫”,第三时间新闻版面,实现新闻的深度、关注和差异化,可谓是“后卫”,有了这种“时间性”版面的布局,整张报纸就象一个组织严密、阵型强大的足球队,与同质媒体比较而言就具有了更强的战斗力,带给读者全新的观感。

1第一时间新闻版面:及时、鲜活,丰富

第一时间新闻版面的最明显特质是24小时内的本地新闻,即真正意义上的昨日新闻,我们所布局的本地新闻版面有《新闻现场》版、《新闻热线》版和《新闻超市》版。

《新闻现场》版是最具现场感的新闻版面,版面口号是:追击鲜活,一触即发。《新闻现场》版突出“事件”两字,新闻题材可涉及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火灾现场、现场执法等等),也可以是一些重大文体、群众活动的活动现场。版面风格采用大图片、大标题的形式,突出头条新闻,其它现场新闻标题下均以“发生时间”、“事件地点”形式来统一包装,一个《新闻现场》版新闻条数一般不小于7条,这些形式和要求,让《新闻现场》版有十分明显的版面特质,读者的阅读率很高,是第一时间版面中的主打版面。在《新闻现场》的采编执行中,我们推行记者组合连动式采访,一个重大事件,有现场记者和外围记者,现场记者在现场采访,外围记者可采访有关部门、当事者家人等外围情况,力争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做足做透。

《新闻热线》版是第一时间版面中媒体与读者互动性最强的新闻版面,版面口号:听你说,帮你忙。通过公布统一的新闻热线968801,加强读者、报社和权威执法部门之间的三方互动,关键词是“维权”,当百姓利益受到侵害时,督促行政执法部门来解决市民实际问题,充分反映社情民意。版面以栏目引导为主,《记者帮》栏目是主打头条,以媒体介入监督的形式来帮助读者解决困难和问题。《想说就说》栏目也是每天固有的栏目,以一句话的形式来刊登读者的建议和意见,内有小标分类:环境、打工、出行、提醒、招领等等。该栏目有效地释放了民情、民怨,是架设于政府和百姓之间的一座沟通桥梁。《一周榜情》栏目每周一见报,以表格的形式见报,点评上周《记者帮》执行的情况,对一些经报道,马上整改的单位上《红榜》;没有反应的上《黄榜》,拒不改正的上《黑榜》,该栏目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新闻超市》版也是第一时间版块中极具个性的一个版,它的口号是:这里总有你想要的。其体现“全面”、“可读”、“实用”的版面宗旨。首先它将新闻进行适当的分类,如“服务”、“奇闻”、“提醒”、“搜事”等等,及时给读者提供短小精悍的实用新闻和新闻资讯,并对新闻进行分类包装,实现新闻超市的功能。在版面包装形式上分六栏竖条,一个整版有近30条的新闻条数,可谓是真正的“全面”。在采编执行方面,要求所有的部门跑口记者,每

天必供二条《新闻超市》稿件,并要求记者从实用性、新闻性角度进行有目的采写。

2第二时间新闻版面:重点、可读,有独家性

第二时间新闻版面有《新闻解读》版和《新闻调查》版。《新闻解读》版要全力打造重点新闻;《新闻调查》版,要真正实现深入新闻背后,探索事实真相,挖掘独家新闻。新闻解读和新闻调查版定位优势互补,力争将第二时间的本地新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深”的境界;力争以独到的新闻策划和角度,深刻、有层次的新闻写作,准确、简约、传神的新闻标题制作,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

《新闻解读》版要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地打造重点新闻,其口号是:告诉你更多更细。新闻的形式和包装固然重要,但“内容为王”始终是新闻竞争的终极PK标准,《新闻解读》正是对重大新闻的背景、演变、趋势、意义、影响等相关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和强势处理。

海峡导报曾见报《厦门今年将推广“成品房”》一文,就是典型的新闻解读,这条新闻本身是“厦门今年将推广‘成品房’”,除了“新闻是什么”外,记者还专访了出台这一举措的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这篇专访体现了新闻背景以及“为什么”要出台这一举措,此外,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对这一举措推出后的前景做了预测;又采访了具体执行这一举措的二家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看看作为执行的业界代表反映如何;最后还采访了普通市民的看法和意见;在服务性方面,做了小贴士——“如何买‘成品房’专家教你四招”等,整个新闻解读一层一层剥开,将读者可能产生的疑惑一网打尽,算是一篇十分典型的全景式新闻解读。

在对重大新闻进行新闻解读时,记者可以将消息、通讯、专访、评论、读者观点、专家评析等体裁都用上,并相互补充和增色;编辑在版面的表现手段上,除了对新闻主体进行强势处理外,还可以将名词解释、重要提示、相关链接、图表、照片等各种方式灵活运用。总之力求以最详尽的内容,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手段,最富有冲击力的版面组合,达到让读者对重要新闻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了解。

《新闻调查》的版面口号是: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其宗旨是深入新闻背后,探索事件真相。本报的《新闻调查》版主要是偏向社会类的调查。新闻调查版的重头稿件一种是关乎民生的现象性调查,如小区乱停车调查、医托现象调查等;一种是事件性调查;另一种是政策法规出台后的调查,调查执行情况及各方反应等。

本报的新闻调查版内容包涵以下几方面:一种是记者主动性的新闻调查,如本报曾在《新闻调查》版上刊登《办一场丧事要花多少钱?》,当天正逢清明节,该问题又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所以这篇调查的可读性和关注度都挺高;《夜幕一降临“摩的”又乱窜》是民生类的现象性调查,“记者调查”、“对话”和“快刀短评”,整组调查稿件问题抓得好,可读性也很强;《厦门惊现qq卖春群》也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暗访调查,其新型的卖淫方式让人唏嘘不已,也给有关部门的打击提供了帮助。此外还有对第一时间现场新闻的追踪调查,透过事件找根源,找到根源谋出路。例如厦门曾在一段时间内土方车肇事频频,突发了数起交通惨案,第二时间的记者通过突发事件及时跟踪调查,最后引起城管、交警部门的高度重视,最后推出《治理土方车,四部门出招》,让该现象得以遏制,本报记者的该组报道被城管部门印制成土方车司机的教材。以上这些都是较好的现场追踪调查,也是新闻调查版的主角。

3第三时间新闻版面:深度、关注,差异化

第三时间新闻版面本从本报的新闻周刊——《方言》演变而来。经多次改扩版,形成了现有的《说法》、《城事》和《学堂》三个纯新闻周刊。

《说法》栏目是2005年度福建省新闻名专栏,其版面口号是“你有说法,我有说法,依法说法,是好说法”,该口号由文化界名人易中天教授亲笔所提,其本人也是本报《说法》栏目智囊团的成员之一。《说法》的定位是以案说法,紧紧围绕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热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报道展开评析,折射出引人深思的法理,从而起到普法作用。《说法》专栏自2004年5月创办以来,每周一期,以案说法,报道了许多市民关注的法制案例,受到市民和法律界人士的肯定和喜爱,其中对市民影响较大的报道有“公摊‘注水’,问题出在哪”、“追查百万公共维修金”等事关广大业主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有“乡村集体私刑透视”、“人身损害赔偿,农村标准为何更低”等农村问题;有“17岁未婚妈妈杀死亲生女儿”这类震憾人心的案例,也有“见义勇为状告公交公司”等法律与道德争议;还有“拿什么拯救你,悬崖边上的未成年人”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制案件。

《说法》在报道过程中,能够做到以案说法、依法说法和法学界权威说法等。为体现《说法》栏目的权威性,本报还成立了阵容强大的专家智囊团,邀请各领域权威专家和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为《说法》提供咨询、点评,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朱珍纽评价说,《说法》是一个有深度,又通俗易懂的法制栏目,具有可读性、典型性、服务性,能起到较好的普法作用。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健雄曾为多期《说法》担任法律顾问,他评价说,《说法》能够抓住法律热点,深入浅出,释法准确到位,在法学界深受欢迎。

《城事》周刊一期三个版,定位为一周内本地深度新闻,要求题材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城事》的口号: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城事。要求每期必须有“话语”,牢牢掌握话语权。《城事》选题强调本地一周内的热点新闻或冰点,可以是第一时间、第二时间新闻延伸。采写要求有深度、有可读性。如2008年《城事》曾刊登二特写《奔走五年,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和《乞丐变“作家”》,这两篇均是人物体裁,也均是当周的日常新闻进一步延伸,通过对人物命运变化的深度采写,让读者在日常新闻中无法尽兴的阅读感得到完全的释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再如《中国美术界的“厦门现象”》和厦门职业乞丐特别调查《“月薪”6000元乞丐堪比“白领”》,这两篇均是通过事件报道后,对事件背后的现象做进一步的调查报道,也是第三时间版面《城事》经常出现的体裁。

《学堂》周刊其实就是教育周刊,每周一期三个版,口号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定位是服务家长,服务师生,关注教育热点,为读者提供权威、专业的教育资讯和服务平台。该版面还经常策划一些教育类的活动,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性,同时也开设了《对话名师》、《校园在线》、《谈心》、《阿文热线》等栏目,《学堂》周刊有相当稳定和忠实的阅读群体。

第一、二、三时间版面定位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执行3年多时间来,读者反映和忠诚度均不错,央视CTR市场研究机构连续二年调查阅读率和读者喜爱程度均位居本省纸质媒体前列。

作者:王晓燕

新闻策划属性管理论文 篇2:

出版社转制后总编辑工作不能忽视

当前,出版业转制工作正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向纵深进行。而在转制的热潮中,总编 辑的角色和作用却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各社制订转制方案的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 ,转为企业后其组织结构框架应遵循《公司法》的要求,但《公司法》只规定了以总经理为 主体的经营班子,没有对总编辑设置的规定,因此,在确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时不知如何安 排总编辑一职。再者,就是考虑了总编辑的设置,本来毫无争议的总编辑的职责和作用,也 就是总编辑的定位,却成为这次转制中热议的话题。

实际上,根据我国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要求,出版社总编辑是不可或缺的职位,然而面对转 企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不引人思考和关注。

一、 转制后设置总编辑职位是内容管理的需要

早在1995年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关于印发出版社社长等72个岗位规范和培训要求的通知 》中,对出版社设置总编辑岗位是有明确要求的。尽管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出版管理 条例》中没有对设立总编辑职位作出明确规定,但条例中强调了对出版内容的规定以及强调 了实行编辑责任制度,这实际上就是指总编辑的职责范围,因为总编辑是负责全社出版物编 辑工作的。从事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工作,党和国家对总编辑是有特殊要求的。

首先,出版社转为企业后,党对意识形态的管理原则没有变,国家对出版业的内容管理 没有变,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两重属性没有变,因此,总编辑的职责也不会因为 转制而自动放弃。其次,建国60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西方国家 对中国的遏制也在加强,相对来讲,中国的软实力包括文化的影响力还很弱,因此,在增强 我们自身的文化实力的同时,维护好国家的文化安全尤为重要。近几年,西方国家有些人不 愿意看到日益强大的中国,在各方面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干扰,包括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 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渗透反渗透、西化反西化的 一个核心,新闻出版工作正是处于两种不同价值观交锋的第一线。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牢 牢记住把握正确导向,这是新闻出版工作的灵魂,切不能只顾赚 钱赢利而忽视了方向问题。由此看来,对出版内容的管理,不能因为转制而放松,相反,更 需要在转制的过程中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巩固住我们的意识形态阵地。 这符合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与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文化实力是一致的。 也由此得出结论,出版企业的内容管理不能忽视,总编辑工作不能缺失。

二、 转制后总编辑工作应在把握主线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市场化 的管理需要

1.既要增强市场经营意识,更要强化社会责任感

出版社转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但国家赋予出版单位的职责没有变,承担的社会责任 没有变。我国《出版管理条例》“总则”中“第三条” 规定了“两个坚持”,它明确“出 版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第四条”的规定中指出:“从事出版活动,应当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出版单位的设立与管理”中 ,将“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作为出版单位设立的重要条件。在出 版的规程和制度中,总编辑承担着选题审批和内容终审的重要职责,决定着我国的出版物是 否符合国家对意识形态的要求,决定着以什么样的品位满足读者对出版物的需求。转制后, 总编辑仍要把握这条主线。

当然,转制后出版社作为市场的主体,首先要满足市场经营的需要。总编辑负责产品开 发,必须增强市场经营意识,这是出版社赢利的基础。以往对总编辑工作的认识有种误区, 就是认为总编辑只负责选题把关,只负责意识形态的管理,不参与经营,在许多出版教科书 上也都是这样描述的。但是,转制后总编辑工作不能是单一的,他必须参与经营,因为出版 社的大多数经营活动都是从选题策划开始的。

实际上,对总编辑工作的经营要求并不是转制后才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选题开发工作 早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时期就已开始,多年来一直在强化,而出版社在变为真正的企 业后更应强调,这是无可置疑的。但要看到,当今社会处于活跃的历史转型时期,来自读者 的需求多种多样,来自市场的信息五花八门。与以往相比,作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选题 反映的内容来看可谓泥沙俱下,必须筛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 化也成为大势所趋,如何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利用好境外市场和国际 资源,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作好内容选择, 这就要求出版人特别是总编辑必须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要有大局意识、安全意识,既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又要在国家文化建设中负起应有 的责任。总之,市场竞争和社会责任两个意识不可孤立地理解,两种意识都要增强,两个职 责都要兼顾。

2.既要多开发有市场效益的产品,更要为社会、为历史打造精品

毋庸置疑,出版企业也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负责内容产品开发工作的总编辑对此应 义不容辞。但另一方面,内容产品又是特殊的商品,《出版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强调:从 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为此,就不可偏 颇,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我们常讲要做到两个效益的统一,在实践中应注意三点。首先,开发和出版内容产 品要有社会责任意识,不能出坏书或者是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书,把握内容 积极正向是出版人的首要义务。其次,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书并非总是经济效益不好的书,关 键 在于策划到位,真正针对社会的需要去开发,真正满足社会读者的需要。近年来一些出版 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丛书就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好评,经济效益也很好。第三,要有历史 责任感和精品意识。出版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责任,要能经得起历史检验,平庸的书, 必将被历史淘汰。精品意识,就是要重视“树品牌”,而品牌的基础就是质量。随着新技术 的发展,出版载体越来越多样化,对内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转制后,传统出版社要 适应这个变化,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把好质量关,提高产品品质,这是为社会、为读者服好 务的基础。

3.既要适应业务的变化,更要坚持和创新传统的、成熟的业务原则 和规程

当前,出版社的业务结构正处在转型阶段。随着通信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 统 出版遇到了不可回避的挑战,新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阅读形式和出版 形态,出版业务的调整势在必行,包括全媒体出版也将应运而生。作为负责编辑出版业务的 总编辑,要对未来业务形态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和应对。我认为,传统出版必须适应数 字出版发展的需要,早准备,早主动。转制是为了发展,而数字化转型恰恰是未来发展的转 折点、关键点。为此,我们的未来发展战略一定要适应由以纸介质出版为主向与数字出版互 补互融的转变,积极探索多媒体出版形态,调整我们的业务结构,逐步实现转型。总编辑 负责出版业务,必须有预见性,做好资源、人才储备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工作,以实现 “内容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的转型。

但另一方面,总编辑工作还应坚持传统有效、业已成熟的管理制度,包括配合社长的 经营管理和自己责任内的内容管理。在经营管理方面,总编辑要加强这几方面的精细化管理 :一是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预算管理,主要是对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管理,保证成本、费 用等核算的完整性、真实性,建立编、印、发全过程成本的概念,划小 核算单位,核定各生产经营部门的年度生产规模和成本,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对直接成 本支付等重点环节加强审核监督,针对纸张缺货、供应放缓、涨价等问题,制定具体应对措 施。二是以总调度制为中心的生产管理,要通过生产进度汇报制、分级调度管理制、计 划执行检查制、流程电子监控制等实施一体化的全过程管理。三是以效益考核为中 心的编辑考核管理,建立科学化、规范化、量化的考核体系。考核办法要体现以效益为中心 的 原则,建立编印发一体的考核联动机制,增加和细化效益型考核指标,加大效益型指标的考 核权重,着重提高单品种效益,强化成本意识,使考核真正起到激励导向作用,同时完善编 辑分级制度,对编辑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四是以营销体系为中心的营销管理,逐步建立 整合营销体系,大力促进策划编辑与营销的互动,形成整体的营销合力,力求建立从选题策 划到营销的一体化机制。

在内容管理上,总编辑工作更是不可忽视,“三审三校”、“齐、清、定”及质保体系 等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必须坚持,不能因为业务结构的调整而淡化,特别是随着数字 出版物的出现,要研究新的审读方式,制订适应其变化的管理流程。这要求在坚持传统制度 的同时,要适应新的变化;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从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采用新的技术 、利用新的设备入手,进一步改进和强化对内容产品的管理。

4.既要配合组建经营团队,更要适应编辑队伍职业化变化的需要

转制后,出版企业要组建更适合市场竞争的经营团队,这是社长或总经理首先要考 虑的问题。这支经营团队里自然包括策划编辑、营销编辑,因此这同样也是总编辑要考虑的 人才选用问题。因此,转企后,在组建经营团队上, 社长或总经理和总编辑都有责任和义务选好、配好这支队伍,而总编辑应侧重在产品开发方 面的人才选用上。这与在事业单位形态下总编辑只负责单一的业务工作有所不同,他与社长 或总经理是一种互补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总编辑在考虑编辑团队的建设时,要适应编辑队伍职业化变化的需要。目前,国家已开始出 版职业化建设工作,并在不断地完善。而出版职业化也正是传统出版社缺少的,也是需要在 未来的团队建设中应关注的。因为,出版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对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 现在大多数出版社离这些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未来的人才规划中,必须有职业化 人才培养和选用的整体考虑,才能适应出版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选用上,特别要重视复合 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

总而言之,随着转制工作的深入,我们对转制后总编辑工作的定位以及职责、作用将会逐渐 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出版企业,总编辑不能没有,他们应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这个课题无论是出版企业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政府部门在改进管理上,都应该认真地思考, 并加以完善。我相信,我们对总编辑作用的认识将会随着出版企业的成熟而成熟,总编辑也 将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国有联姻民营 运营模式很关键

民营策划人汪俊由辽宁出版集团转会湖南出版集团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并担任新成立的北 京涌思图书有限 责任公司总经理。业内人士认为,在近年来一片纷纷攘攘的国有与民营合作的浪潮中,汪俊 的转会说明,国有与民营之间的合作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制度上的,也有运营模式上的 。

虽然低调的汪俊不愿提及为何离开辽宁出版集团,但他告诉记者,好多人只看到了国有 与民营合作在体制上的问题,但他觉得运营模式才是最大的瓶颈。他认为,此次与 中南出版传媒的合作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汪俊说,国有与民营合作,多数是将其归属到集团中的某家出版社,但涌思公司是集团 直接所属的子公司。他认为在全国这是第一家,而且在短期内不会有第二家。其实,直属于 出版社或集团,根本差别不在于书号的使用。汪俊认为,出版社本身就是实体,再与一家民 营实体合作,本身就会有利益上的问题,而由集团直接管理民营公司,反而会帮助公司降低 风险,提高效益,利益上也不会有冲突。据了解,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占涌思公司90%的股份 ,汪俊个人以10%入股。

作者:杨西京

新闻策划属性管理论文 篇3:

湖北电视新闻传播形态变迁检视

[摘要]形态,《辞源》中解释为“事物的形式和状态”。所谓传播形态,就是媒体以它特定的传播属性、传播内容、制播手段、传播效果作用于媒介的总和,它是媒体区别于其它媒介的内在规定,是标称媒体发展现状和影响力最主要的指标。因此。从传播形态的角度聚焦湖北电视的核心业务——电视新闻,可以捡视湖北电视新闻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新闻 传播形态 变迁 检视

一、湖北电视新闻传播形态的变迁

湖北电视新闻传播形态的变迁起始于我国的新闻改革工作。1978年人民日报社等首都7家新闻单位申请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告。掀开了中国新闻改革的大幕。根据王锋同志《广播电视改革发展20年》一文,将30年全国广电领域改革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思想启动期”、“全面改革期”、“治理整顿期”、“强化管理期”和“集团化发展期”等。我省广电领域的改革基本也顺应了这种变革,经过了“合一分一合”三次重大转型。如今,湖北省拥有省级广电总台1座、省会市广电总台1座,地市州级电视台1I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9座,全省拥有发射台1175座,拥有数字广播和电视频道77个,形成了竞争与竞合并存的格局。

就这30年间湖北电视新闻传播形态的变迁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新闻理念的变迁

新闻理念起源于文化传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的政治属性赋予了新闻理念新的时代内涵。湖北电视诞生于1960年。作为党的宣传“喉舌”,也作为我国电视事业的组成部分。党性原则规定着湖北电视新闻观的确立。

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电视新闻集中体现了我国电视传播属性的这一基本要求。湖北卫视新闻栏目《湖北新闻联播》作为湖北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始终站在湖北改革发展的前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布权威声音,关注社情民情,多次受到省委和同行肯定。湖北经视民生新闻栏目《经视直播》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宗旨,自2004年推出以来,一直深受本地区观众欢迎,并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成为全国民生新闻节目中的佼佼者。近年来,总台电视频道不断创新传播思维。更新新闻理念,陆续推出了一批反映社会、民生、经济的电视新闻栏目,如《今晚六点》、《新闻非常道》、《综合1时间》等。

就新闻理念变迁而言。首先体现为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湖北电视新闻》作为湖北对外宣传和展示湖北的窗口。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有效性是该栏目的理念,时政新闻是其主要“内核”。党的十六大以后,“三贴近”促进该栏目的新闻理念发生改变,在有限的联播新闻中腾出时间加大社会新闻报道,关注社会热点和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使该栏目既跟踪时事热点、又贴近服务百姓。

新闻理念变迁还体现在传统新闻节目向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变。《经视新闻》原是湖北经视一档联播式的20分钟新闻节目,2004年在《南京零距离》等民生新闻节目的带动下,转变为一档60分钟的直播式民生新闻栏目,引发了本地区民生新闻热潮。《经视直播》关注民生、关注本土,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和社会弱势人群,关心他们疾苦。开播4年来一直受到本地区观众欢迎,《经视直播》也因此成为本地节目中最响亮的民生新闻品牌。

2 新闻话语的变迁

新闻话语分析是用类似文本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电视新闻用语和新闻语义等相关问题,它与新闻实践活动密切联系,与社会发展潮流紧密相联。以《湖北新闻联播》为例,在1980年代。电视新闻的典型话语是“拨乱反JE"、“阶级斗争”等:到了1980-1986年,新闻宣传的语境逐步转变成“宣传规律”、“新闻规律”等;到1993-1996年。“市场经济”、“商品性”、“互联网”等成为热词时。“新闻伦理”“新闻职业道德”等新闻话语呼之欲出:新世纪以后。“新闻专业主义”伴随着“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语境出现。这些新闻话语的变化,折射出30年来我国社会环境的变迁。

这些新闻话语的变迁。渗透着我国媒介话语由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报道逐渐转变为尊重新闻规律、加强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提倡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所替代。这种变迁从深层次上折射出中国社会已步入法制社会阶段。

3 新闻品牌的确立

新闻品牌属于媒介的产业经济学中的概念。在媒介市场化大潮中,新闻不再是政治属性的附属品,它所具有的经营属性。使其成为我国新闻宣传领域最敏感、最活跃的一部分。CCTV新闻频道的改革就是以新闻“品牌”为核心的实践。这种改革模式正在被全国众多的新闻栏目所仿效。

湖北电视新闻的“品牌”理念形成于新世纪之初。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化”的总要求,使文化体制改革浪潮再次冲击着新闻传媒业。电视新闻作为新闻事业的排头兵,在改革浪潮中由单纯注重“宣传”功能向新闻“本体”功能转变,注重传播效果,注重新闻品牌。以《湖北新闻联播》为例,2003年该栏目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强片头、片花、提要、字幕和主持人背景包装,加强报道的贴近性、可视性,收到了很好的新闻品牌效果,2004年被广电总局评为“全国十佳新闻栏目”。2004年开播的《经视直播》栏目,从开播起就非常注重品牌包装和标识使用,一句“《经视直播》,就在你身边。”不仅赢得了观众,也赢得了同行赞誉。2005年《经视直播》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民生新闻栏目”,并成为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的发起者之一。

4 制播手段的变迁

近30年,湖北电视新闻在制播手段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包括新闻采集、编辑制作、信号传送等技术手段的变化;二是新闻生产机制的变化,三是直播常态化。

从技术变迁看,近30年来。制播技术经过了模拟复合、模拟分量、数字分量、数字高清等多代升级,图像和声音越来越清晰:传送技术也由30年前单纯由地面模拟微波传送、无线发射,发展到今天“天上三颗星、地上三个网”的多维交叉数字传送和接收格局。高质量和畅通的制播手段极大推进了电视各项事业的发展。

30年来湖北电视新闻在技术装备、制作条件和传送方式上也发生了升级换代的变化。新闻采集手段极大丰富。大、小摄像机能够满足各种拍摄要求:制作手段由单机线编发展到非线性网络编辑,无带操作也成为现实;新闻传送由过去微波传送。变为现在的数字卫星、微波、网络的多层次交叉传送格局。这些先进的制播技术为电视处理海量信息、提高电视新闻时效性、贴近性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电视新闻作为一种鲜活的信息产品,正成为了电视传媒一个重要的产业基础和支柱。

从新闻生产机制看,改革和疏通

电视新闻生产机制。是历任湖北电视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1993年,湖北电视台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新闻生产的“一条龙”机制。不仅在技术装备上重兵投入,还在人事、财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一条龙”管理,湖北电视台的新闻生产由此迈上了新台阶。据统计,湖北电视台当年上中央台《新闻联播》新闻260条,名列全国地方台之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青年文明号”。从新闻一条龙,到新闻中心,再到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30年的变迁说明,湖北电视新闻在机制创新方面是有远见卓识和卓有成效的。

直播常态化是湖北电视新闻改革的又一突破。这种制播变迁主要以《经视直播》节目为代表。为了架构起直播通道,湖北经视专门搭建了新闻制作的局域网、文稿网,并配备了SNG卫星直播车。保证本地乃至全国民生新闻协作体的新闻使用和直播。如今,《经视直播》在晚间版成功的基础上,又连续推出了早间版和午间版,成为本地区横跨早中晚三档具有影响力的直播节目。

二、湖北电视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过30年的创新与发展,湖北电视新闻已经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宣传力量。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国内传媒业必将面临来自国际传媒巨头的竞争:经济的全球化还将带动文化全球化,对我国的本土文化造成冲击。这些都迫使我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大媒介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媒体中同质媒体与异质媒体之间的竞争。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传媒必须具有全局的发展视野。因此,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中国和世界这个大坐标系中考量,找出自身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目前湖北电视新闻发展存在四点不足:

1 新闻理念中规中矩。机制创新稍显不足

虽然近30年来湖北电视新闻理念发生过几次变迁,但这些都是合乎新闻规律和社会发展潮流的自我校正,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客观、公正、真实地报道新闻方式的一种回归。但是,这只是一种中规中矩的回归,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新闻视野窄、策划不够。比如去年年初的全省抗雪灾报道,我们在电视上很难看到全省各地受灾情况和老百姓生活受到影响的系统报道,也很难看到全省人民抗击冰雪恢复生产的系统报道等,这些明显表现为新闻视野窄、策划不够。

——机制创新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常态下的新闻报道得心应手,一旦出现非常态的突发事件,我们缺乏预警联动机制和重大新闻插播制度,不能迅速从频道的播出编排、直播启动、人员响应等方面作出反应。导致新闻“失色”。在这些方面,国内已有多家媒体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2 缺乏深度新闻栏目,新闻事实停留表面

目前,在湖北为数不多的电视新闻栏目中,新闻报道类栏目居多,而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缺乏。我们为什么需要深度报道?一方面,人们常用露在水面的“冰山一角”来形容发生的事实,而水面下的巨大冰山才正是我们需要正视和挖掘的新闻事实。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百姓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你播我看”的表面新闻,而是迫切需要可以透视、可以解惑、可以明辨是非的深度新闻。如果他们在电视上得不到答案,就会转投网络或相信其它渠道的信息,导致事实失真。

这次四川地震,中国媒体以透明报道感动了全世界。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新闻媒体的报道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特别是电视媒体以大量及时的信息、破天荒的长时间深度直播报道,使远隔天涯的人们及时看到了灾难景象,以及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现场。实践证明。深度新闻节目是今后电视新闻立于不败之地的必备武器。

3 主持人驾驭不够,新闻形式单

一个成熟的电视新闻栏目,需要一支素质良好的专业队伍、一个政令畅通的运行机制作后盾。同时还需要几个能够能征善战、驾驭娴熟的主持人。纵观湖北电视新闻的主播们,基本没有干记者的出身。

正因为我们的新闻“主播”对新闻节目的题材和内容驾驭能力有限,在实时性直播新闻节目中,我们无法看到对事件的展开分析,以及对各种资源的综合调用,导致新闻形式单一。

4 拍摄手法混用,新闻叙事模式单一

电视拍摄主要有纪实型和表现型两种手法。对于进行时态的事件,一般采用纪实型拍摄,而非进行时态的事件一般采用表现型拍摄。两种手法从观众接受的角度看,前者比较受欢迎。反观湖北电视新闻的拍摄状况,我们通常只能看到推、拉、摇、移等静态表现性的镜头(有时还没有同期声),很难见到记者身在现场,捕捉事发时刻不可逆转的纪实画面,两种拍摄手法存在乱用混用。因此,每当记者用摄象机记录下一个个经典时,观众被感动的同时也记住了这名记者。例如,湖北名记者向培凤在1998年拍摄的围困在洪水中的小江珊的难忘场面至今还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1948年,美国人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开创了最简明新闻报道叙事的先河。这种叙事模式后来很大影响着电视新闻报道的叙事。60年后。人们发现这种叙事模式又阻碍着新闻叙事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进行时态的事件中,我们很难对一个没有完结的新闻事件说全5W(缺少了What和Why)。于是,纪实性事件与传统的5W叙事模式之间发生了矛盾,新闻“故事化”叙事模式就诞生了。

目前电视新闻的叙事模式单一。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电视新闻的报道理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拍摄实践不够深入造成的。电视区别于报纸和广播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够给观众同时带来图像和声音,让观众产生现场感、逼真感和即时感。因此,电视新闻拍摄需要更多地关注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相关当事人的反应。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段可以给新闻报道“增色”。

作者:张昌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外国教师评价标准论文下一篇:珠宝产品网络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