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2023-02-27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可持续发展战略论

21世纪,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急速推进、区域的不平衡加剧等,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制约。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往往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但在中国能有效地克服发展路径上的障碍,而且能给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提供光明的发展前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作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已经把可持续发展从一个理念变成了一个执政纲领,从以前的学术概念变成了社会的共同理想,最后达到了执政党战略的高度。实行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对我国当代及子孙后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及本质特征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既可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又蕴含着现代人类活动的实践总结:“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同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时;只有当人类为当代的努力能够同为后代的努力相平衡时;只有当人类为本地区发展的努力能够同为其他地区共建共荣的努力相平衡时”,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 1发展瓶颈的突破两方面去体现。一方面通过物质基础的储备,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基础的储备,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延续提供潜在的能力,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性。毋庸质疑,可持续发展应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持续度”(时间维),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上的长期合理性。这里所指的长期,近者可能包含五代或者十代人的时间,远者直至整个人类的未来。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换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中所关注的发展度和协调度,不应只是在短时间内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它们建立在充分长时间维上的调控之中。

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度)、质量维(协调度)、时间维(持续度),从本质上表征了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满追求。

二、可持续发展: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我国拥有全球1/15的陆地面积,目前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也就是说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尽管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由于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以及过去一些政策的失误,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急剧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因此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中国发展历程重新审视,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它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唯一选择。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必备条件。任何生活活动,或是工业、农业或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都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富饶的资源宝藏是一笔天然财富,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无偿“恩赐”。自然资源分为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和非再生资源(如矿山)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

- 3水土流失,河道堵塞,抗灾能力减弱;工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成本消耗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格体系没有彻底改变,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偏低,从而制约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改革,切实完善价格体系,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和使用量,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持,才能全面完成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邴正:《当代发展与文化观念的变迁》,《光明日报》1993年1月11日)。

(三)它是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促使社会全面进步。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充裕的国家,但目前我国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有复杂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少,文盲率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合理的分配关系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分配的严重不公是社会稳定的大敌。为此就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合法的高收入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努力消除贫困,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本世纪末基本解决56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追求尽可能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是人类的本能和社会发展目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产生消费方面的异化现象。例如: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以占世界人口的少数,消耗着75%以上的商业能源和80%以上的原料,还在第三世界实行“生态殖民主义”,通过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而进行新的“生态犯罪”,如印度的核污染事件就是一例。正因为这样,我们需要像马克思所研究的那样,建立一个摆脱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稳态”的市场经济模式(辛树帜、蒋德麟:《中国水土保护概念》,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210页)。

- 5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同时,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有效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今后工作要在约束机制与投入机制上下功夫。尽管现在颁布了很多环保方面的法规,但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将环境成本外部化的行为屡屡发生,这不仅需要完善立法,更要加大执法力度。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能有个严格的执法队伍和严格的监督也难于发挥作用。

我国现有环保投入仅占GDP的1%,还要用来解决所有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这些钱分到全国各个环节,就是杯水车薪。要想根本解决环保的资金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让环保产业化,也就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的环境治理。除了一些利在当代、惠及千秋的大工程由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负责外,其他的环保工作完全可以依赖环保产业的良性循环来自行解决。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扶植环保企业,给它们资金上的、政策上的支持,引导、培育环保市场。同时,居民也要有环境成本意识。企业本身控制技术成本,推广环保产品也很重要。环保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始的回收环节到处理后的利用环节应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才有利于环保产业化的实现。与环境污染治理相比,生态环境破坏后,生态修复更困难,需要的时间也更长。怎样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活动是关键。生态环境的治理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当地人的生存问题,否则破坏的速度会远远大于治理的速度。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是要尊重自然,只要不去破坏它,给自然一段时间,就会自然修复。总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引起的,是人类社会发

- 7

第二篇: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再现说)

4.形象性

5.主体性

6. 审美性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回答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2)为什么说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3)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2)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3)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略。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模仿说”

2.“游戏说”

3.“表现说”

4.“巫术说”

5.“生产劳动说”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

(3)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的?

(4)如何理解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①“模仿说”、②“游戏说”、③“表现说”、④“巫术说”、⑤“生产劳动说”等五种。

(2)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要有具体阐述(略)。

(3)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4)略。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审美认知

2.审美教育

3.审美娱乐

4.艺术教育

5. 美育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

(2)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4)为什么讲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必须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

(5)简要概括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6)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2)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理解: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4)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5)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 (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6)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理论认为,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俗话讲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艺术,他或者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或者听音乐,或者看电视,或者欣赏舞蹈等等,总之,现代人必然涉及艺术,或多或少地与艺术有关。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文化

2.哲学

3.宗教

4.科学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如何理解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彼此间的相互关联作用。

(3)如何理解文化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

(4)艺术在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是什么?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艺术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每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又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2)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例证,便是西方现代哲学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道德影响艺术,也体现在艺术影响道德。道德题材(家庭、 婚姻、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题。

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仅从精神文化内部来看,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艺术与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它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4)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 4 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合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本章的重点概念

1.实用艺术

2.建筑艺术

3.空间

4.形体

5.比例

6.均衡

7.节奏

8.色彩

9.装饰

10.园林艺术

11.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12.工艺美术

13.现代设计

14.产品设计

15.环境设计

16.视觉设计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实用艺术

5

(1)艺术分类是最基本的6种方法分别是什么?

(2)说出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3)请简要阐释实用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4)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

(5)为什么说在欣赏园林艺术时,不但要欣赏园林的自然美与建筑美,更应欣赏蕴藏其中的文化美。

(6)如何认识工艺美术品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略。

(2)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3)实用艺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美学特征。

(4)略。

(5)作为实用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样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一般来讲,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们游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更是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史上,古代许多动人的诗歌赋,往往是凭借着园林景物抒发出来的;许多流传至今的绘画,也是描绘园林的美景;许多文学作品同园林分不开,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等;甚至一些戏剧故事也是在园林中发生的,如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正是在后花园观赏春色时,触景生情,感梦伤怀的。可见,中国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绘画、中国诗词、中国戏剧、中国文学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欣赏中国式园林,不但要注意欣赏它的自然美、建筑美,尤其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

(6)略。

第六章 造型艺术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1. 造型艺术

2. 绘画艺术

3. 中国画

4. 雕塑艺术

5. 摄影艺术

6. 书法艺术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简要阐释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即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2)如何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从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4)指出标志中外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的几个高峰时期。

(5)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手法是什么?

(6)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特征。雕塑艺术更是在三度空间里创造出立体的形象。摄影艺术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纪实性造型艺术。书法艺术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样式。

(2)造型艺术具有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美学特征。

(3)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 ,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4)略。

(5)摄影艺术独具的审美特征主要集中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首先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给人以逼真感。

其次,这种纪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伯和环境,摄影艺术又必须在纪实性的基础上具有艺术性,杰出的作品必然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首先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 ( 或色调) 三种主要造型手段。

(6)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

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书法最早也是一门实用艺术。书法最初只是用于人们书写文字的日常活动,只是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此外,中国书法同绘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书画同源”正是对这两门姊妹艺术的形象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特点。

第七章 表情艺术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1. 表情艺术

2. 音乐艺术

3. 声乐

4. 器乐

5. 旋律

6. 节奏

7. 和声

8. 交响乐

9. 舞蹈艺术

10. 抒情性

11. 表现性

12. 表演性

13. 形象性

14. 节奏性

15. 韵律美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2)如何理解表情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如何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音乐舞蹈的抒情性与表现性,从而加深对表情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4)怎样欣赏交响乐?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 包括音乐与舞蹈,能够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和表现内心情感。音乐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可将其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中西方音乐均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也有多种分类,特别是艺术舞蹈、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和现代舞需要多加关注。

(2) 表情艺术具有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

(3) 略。 。

第八章 综合艺术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综合艺术

戏剧艺术

悲剧

戏曲艺术

电影艺术

蒙太奇

电视艺术

独特性

情节性

主人公

文学性

表演性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怎样认识综合艺术包括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主要种类的特点。

(2)如何理解综合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中国戏曲独具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三次重大变革均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5)简要说明电视艺术的分类。

(6)通过西方话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阐释它们作为综合艺术的共性,各自具有的审美特性。

(7)阐述影视艺术基本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仅西方话剧史上的悲剧,就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现代悲喜剧”等多种类型。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三种历史最悠久的戏剧艺术之一,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的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艺术。

(2)综合艺术具有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文学性与表演性等美学特征。

(3)—(7)题请同学们参考本书有关部分做出归纳概括。

第九章 语言艺术

一、本章的重要概念

1.诗歌

2.抒情诗

3.叙事诗

4.格律诗

5.自由诗

6.散文

7.抒情散文

8.叙事散文

9.议论散文

10. 小说

11. 人物

12. 情节

13. 环境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是什么?

(2)怎样理解语言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说出诗歌的分类方法。

(4)散文的重要特征主要是什么?

(5)小说的“三要素”的内涵是什么?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文学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与其他艺术在性质上产生了重大的区别。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本身是一个艺术种类,它又可被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不同的体裁或样式。

(2)由于文学以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使得语言艺术形成了许多自身独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情感性与思想性、间接性与广阔性、结构性与语言美等几个方面。

(3)诗歌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4)一方面是自由灵活,另一方面体现在形散而神不散。

(5)主要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

第十章 艺术创作

一、本章的重要概念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艺术创作过程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灵感思维

艺术风格

艺术流派

艺术思潮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如何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的几个阶段?

(3)解释艺术创作心理。

(4)简要阐释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

(5)如何理解形象思维的三个特点。

(6)什么叫无意识?

(7)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8)艺术流派形成的三种类型是什么?

(9)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艺术家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2)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这样三个阶段。

(3)艺术创作心理中,以意识活动为主,但也有无意识活动;既以形象思维为主,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使得艺术创作心理蕴藏着多种心理因素。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流派则是指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则形成了艺术思潮。

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虽然典型与意境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至少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5)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

(6)-(9)的解答请同学们参考本书有关部分自己思考、归纳。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名词

1.艺术语言

2.艺术形象

3.视觉形象

4.听觉形象

5.文学形象

6.综合形象

7.艺术意蕴

8.典型

9.意境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从哪几方面说艺术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从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赏析来理解典型与意境。

(3)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4)解析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之间的不同与联系。

(5)什么是艺术意蕴。

(6)试通过唐代三位著名诗人的比较,了解儒、道、禅三家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如果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了艺术语言的层次;艺术形象的层次则可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等;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第三个层次,即艺术意蕴,它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2)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它是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和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3)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气、心、舞、悟、和等六个方面。

(4)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

14 学情趣。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典型与意境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至少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正是艺术的极致境界。

(5)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则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会感受到。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将这三个层次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作品才是传世不朽的艺术作品。

(6)略。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一、本章中重要的名词、概念

1.艺术鉴赏

2.注意

3.感知

4.联想

5.想象

6.理解

7.审美直觉

8.审美体验

9.审美升华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艺术鉴赏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接受美学?

(3)如何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

(4)阐释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5)阐释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6)艺术批评的作用和特征。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2)接受美学认识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3)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4)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中包含着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形成了动态的审美心理结构。

(5)艺术鉴赏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审美过程,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

(6)艺术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艺术批评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艺术批评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特征,一方面,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做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它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艺体裁。优秀的艺术批评文章不仅应当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而且应当文字优美、生动感人,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

第三篇:爱情的本质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爱情本质论认为:爱情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爱情的自然属性是指成熟健康的男女自身的性欲和性需求以及性爱,它们是爱情产生的最基本的生物前提;爱情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的性需求不是以一种自然方式来满足,而是以一种内容丰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方式来进行的(书上),是人的性欲本能随着社会发展而进行个体社会化的属性。 爱情的本质是性爱和情爱的和谐与统一。

爱情的本质是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念,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是具有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审美性和谐统一的人类两性关系。其中,生物性表现为人的性欲、性满足、性行为,是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基础;社会性表现为人的交际、尊重、赞同、相互认可、自我价值观等,是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特征;精神性是人对美好爱情的精神向往和道德追求;审美性是爱情的艺术象征,表现为好感、欣赏、美感、偏好、艺术观念等。爱情是在两性关系中人的这些特征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爱情的本质就在于爱情是人的统一与和谐的两性关系。

平等互爱性。真正的爱情已互爱为前提,相互爱慕是考查爱情的首要特征。爱情是男女双方发自内心的自主自愿的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这种平等是一对男女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的对等,是指二者人格地位的完全平等,也是双方爱的对等,是以互爱为基础。

专一排他性。爱情的专一性使人全身心投入、集中精力爱其所爱,不允许他人介入,彼此成为对方的唯一忠贞爱情,专一排他是衡量爱情的重要标尺。

强烈持久性。爱情是男女双方的真诚相爱,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是一种极为强烈持久的情感关系。

交织融合性。爱情是两个人、两段人生的相互参与、相互交织融合。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一半”重新回归完整的过程,既是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又是两个精神的互知互懂和由此而生的默契。

纯洁严肃性。爱情必须是有道德责任感的。爱情同人的善恶观(见书本249页。)

第四篇:演讲的本质和特征

演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演讲者、听众、沟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成不了演讲。演讲的传达手段包括: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

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它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以流动的声音运载思想和情感,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它要求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

态势语言就是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是流动着的形体动作辅助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感情,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它要求准确、鲜明、自然,协调。

主体形象是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主体形象的美丑,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它要求演讲者在符合演讲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注重装饰朴素、得体,举止、神态、风度的潇洒、优雅、大方,给听众一个美的外部形象。

必须指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演”与“讲”的和谐必须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演讲的意义。现在,可以给演讲的本质下一个定义了: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

那么,演讲都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是它的现实性。这是因为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不属于艺术活动范畴,它是演讲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看法的现实活动。

其次是它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在于它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和协调感,即演讲中的各种因素(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美感。同时,演讲不单纯是现实活动,它还具备着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某些特点,并将其与演讲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独立特征的演讲活动。

第三是它的鼓动性。没有鼓动性,就不成为演讲,政治演讲也好,学术演讲也好,都必须具备强烈的鼓动性。这是因为;

一、一切正直的人们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演讲者传播了真善美,自然会引起共鸣,激励和鼓舞听众。

二、演讲者以自己炽烈的感情去引发听众的感情之火,容易达到影响听众的目的。

三、演讲者的形象、语言、情感、态势以及演讲辞的结构、节奏、情节等均能抓住听众。

四、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可以说,鼓动性是演讲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第四是它的工具性,演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思想、任何学识、任何发明和创造,都可以借助演讲这个工具来传播。可以说,演讲是最经济,最实用、最方便的传播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

以上,我们谈了演讲的本质和特征。在现实的演讲活动中,有以下两种倾向很值得注意。一是有的演讲者只“讲”不“演”,只注重演讲的实用性而忽略了演讲的艺术性,使演讲不伦不类,干巴枯燥,因而削弱了演讲的效果。二是有的演讲者一味过分地“演”,追求相声、评书、朗诵、故事等其他艺术表演技巧,冲淡了演讲的现实性、实用性和严肃性,显得滑稽、夹生,起不到演讲应有的作用。这两种倾向都是必须认真加以克服的

第五篇:对创业能力本质特征的再认识

肖红伟 徐晓东

(1.宜春学院招生就业处,江西 336000;2.宜春学院招生就业处,江西 336000)

摘 要:在国家倡导和鼓励“全民创业”、“和谐创业”的今天,“创业能力”一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在广泛使用。然而,如何理解“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本质特征有哪些?专家学者对此的认识和表述都不一致。本文在综合分析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将创业能力与学术能力、职业能力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自己对创业能力的一种新的认识。

关 键 词: 创业能力 本质特征

“创业能力”(enterprise competencies)一词,是在1989年亚太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与华裔专家朱小奇先生研究后确定的,王一兵同志在《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发表的《学会关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的译文中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1989年11月底到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针对未来人才素质,埃利雅德博士介绍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关于“三本教育护照”的讨论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和观察员的浓厚兴趣,并最终写进了会议报告。这一概念是一位叫柯林•博尔的学者在1988年向经合组织提交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并引起了热烈讨论。他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学习和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护照”则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过去人们往往重视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而忽视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如果一个人缺乏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学术的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亚太会议报告还指出:“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要求培养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跟踪和评估的能力。” 1989年12月中旬,联合国教科 1 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泰国曼谷召开了“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的革新教育规划会议”。会议报告提出了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和开发创业能力的策略,并制定了实施这一项目的地区行动计划。1991年1月,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与革新教育”研讨会。会上进一步对创业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在现行课程中渗透创业能力教育的课程模式和评价模式。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大会,会议强调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并认为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

然而,如何理解“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本质特征有哪些?专家学者对此的认识和表述都不一致。

关于创业能力,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述,特列举以下7种观点: (1)毛家瑞、彭刚、陈敬朴在《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创业能力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程度的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特征的能力,是一种自我开发、自我实现性质的创造力;创业能力是与个性倾向、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操作方式;创业能力是知识、技能经过类化和概括化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范式。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三种,其中综合性能力又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非常规性的决策和用人的能力、交往公关社会活动能力等。”

(2)彭刚在其专著《创业教育学》(199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第8

5、90页)一书中提出:“创业能力与其它能力一样,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不属于情意活动的范畴,但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挥与情感意志过程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3)高耀丽在其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与高校管理变革》(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度硕士毕业论文)提出:“创业能力是指将自己或他人的科研成果或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捕捉市场信息及市场分析的能力、经营管理及理财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能力)等。在这里,专业运用能力是构成创业能力的前提,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基础,社会能

2 力是创业能力的核心。”

(4)郑登成在《中国冶金教育》2000年第6期发表的“如何在职业培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一文中提出:“创业能力就是要求劳动者不仅有知识、有科学技术,还应该是具有多种劳动技能(本领)的复合型劳动者,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5)徐兴海在《职教通讯》1999年第5期发表的“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业能力”一文中提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能根据市场规律和现代生产、服务活动的规律,自主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和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的综合能力。包括认识市场的能力、现代管理经营能力、自主创业能力。”

(6)申卫东在《渝州大学学报》2002年4月第19卷第2期发表的“在素质教育中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提出:“创业能力是指工资形式就业以外的自我谋职的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突出的创造性,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包括特殊的创业品质、专业技能、信息处理能力、决策应变能力、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其中特殊的创业品质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进取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

(7)严强在其专著《社会发展理论》(199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提出:“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具体讲,是以智力活动为核心的,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心理机能;是与个性心理倾向、特征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个性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是经验、知识、技能经过类化、概括化后形成的,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复杂而协调的行为过程。”

从以上各种关于创业能力的观点来看,有不少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创业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创造性特征的、以智力为核心的

特殊能力;是一种自我谋职的能力;是一种把自己或他人的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但不少专家学者是从传统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创业能力的,把创业能力限定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不属于情意活动范畴。有的学者把创业能力等同于开拓技能,把事业心排除在创业能力之外,对创业能力的本质揭示不够深。

以往心理学有二大派即心理计量学派和信息加工学派。心理计量学派多从静态来分析智力,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解为元素,这些元素构成智力结构并可以进行测量,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不属于情意活动范畴(非智力因素)。信息加工学派(认知心理学)认为,智力研究的单元应是主体根据特定种类的心理表征所进行的即时心理运算或操作。要用研究信息加工的成分或单元来了解和刻画智力。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斯腾伯格教授在其专著《成功智力》(吴国宏、钱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月11月版)一书中指出:“不论是基于结构还是基于过程的单一智力理论都不能对智力进行清晰完整的描述”。在对传统智力理论进行质疑和创新过程中,斯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成功智力理论”,并提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和实践性智力。成功智力是以“产品”为导向的新智力理论,强调智力发展的可能性,重视元认知能力、个性和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把情感意志等都融入成功智力范畴。而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则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力论”,多元智力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肢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

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研究创业能力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说,创业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成功智力,创业能力不仅仅是认知活动的范畴,也是情感意志活动的范畴,是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意志智力的整合结晶,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综合。

人的每一种能力都是人的生命力的显现,而创业能力是人的生命力的综合表现,更是生命力的一种高级体现。它要融合集中自我生命的多种能量,将自己的理想(梦想)千方百计变为现实。具有创业能力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实践”导向,还具有一种强烈的“产品”导向,需要将自己或他人的创意或点子转化成“产品”,通过产品服务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理想(梦想),获得快乐成功的生命体验。这里所说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可以是无形的精神产品,也可以是服务性的“产品”,如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

在东京召开的“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与革新教育”研讨会上,专家学者

4 对创业能力进行了界定:创业能力是指,为了从事产生收入的活动并获得成功,目标人口(指失业或不完全就业的、生活水平在各国所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青少年,年龄为12—24岁)应具备的一系列能力,包括:激发行动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继续行动的能力;操作行动的能力。(参见王一兵“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在这个定义中,创业能力不仅是认知领域范畴,也是情感意志领域范畴。不仅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不仅包含事业心,也包含开拓技能。不仅包含操作行动的能力,也包含激发行动的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和继续行动的能力。是操作行动的能力、激发行动的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和继续行动的能力的和谐统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事业

心与开拓技能的和谐统一。这一点,与1989年亚太会议期间专家学者的本意是一致的,在那此会议上专家学者就将“创业能力”(enterprise competencies) 一词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当然,在这个定义中,笔者认为也有二点不妥:一是将目标人口的年龄范围限定在12—24岁过于狭窄,二是没有突出创业的风险性特点,容易将职业性工作能力与创业能力混同。

因此,笔者可以这样来给“创业能力”下一个定义:“创业能力是指目标人口为了能从事创收获得利润并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应具备的一系列能力。”

关于创业能力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从创业能力、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三者的比较中来把握。首先,创业能力与学术能力有相同之处,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创新能力,是一种研究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创新,没有对某种问题的研究,就不可能有创业,也不可能有学术。但创业能力又不同于学术能力,学术能力只是对某种学问的研究能力,而创业能力更侧重于对产品和市场的一种研究能力;搞学术不能带有明显的直接的经济功利目的性,否则就会导致学术腐败,而搞创业,其经济的功利目的性是很明显的,创办公司企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有利润,否则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学术能力侧重于纯理论研究,人的经济风险相对要小得多,而创业能力不仅要研究,更侧重于去行动,去“创”,因而人所冒的风险要大得多。其次,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也有相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业能力也是一种职业能力,因为创业可以创出一片新天地,创业可以创出一个新职业。但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有职业能力的人只是能让自己 5 就业,而有创业能力的人不仅能让自己就业,还能提供更多的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职业能力是一种谋职的能力,求职者大多侧重于求稳循规蹈矩,不太敢冒险和创新,往往缺乏事业心和开拓性,而创业能力是一种开拓事业的能力,创业者更侧重于市场变化,大多敢想敢干敢于冒险和创新,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

总之,创业能力与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融合,它介于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之间,是比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更具风险更具开拓性的一种能力,它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有学术能力的人如果没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其学术境界往往不会达到很高的水平,学术创新也是有限的。从科学发展史上来看,那些在学术上取得举世瞩目惊人成就的科学巨匠,有哪一个不是具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呢?!同样有职业能力的人如果没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其职业生涯往往也不会精彩,生命的潜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学者柯林•博尔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缺乏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学术的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先亮:“通过教育培养创业能力”,载于《教育情报参考》1991年6月第24期。

2、侯定凯:《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3、唐德海、常小勇:“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载于《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4、罗承选:“大力拓展独立创业者成长的教育空间”,载于《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2卷第5期。

5、毛家瑞、彭刚、陈敬朴:“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载于《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课程设计任务书美术馆下一篇:客房中心文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