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信念伦理精神

2022-12-12

信念伦理是德性伦理中最具基础性的元素,或者说是促成德性成长最重要的基元,其他德性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它的影响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凝炼出的对德性要求,都与信念伦理有着密切的关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崇尚道德价值的信念伦理,这是我们以信念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大课题的根本目的所在。

一、人类文明的下伦理新问题

德性问题或者说美德问题涉及作为人格最重要方面的品质,是关系到一个人是不是好人或者说是不是善良的人、是不是高尚的人的大问题,当然也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是不是道德的社会或者说是不是好社会的大问题。在当代世界性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的品质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生活、精神生活问题日益凸显,人类生存因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现代文明条件下,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问题,我们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是具有悠久德性传统的文明国度,自古以来历来十分重视人们的德性教育和修养,新中国建立后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历来强调在培养和使用人的时候要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是,多年来,我国主要侧重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考虑人的德性问题,较少从比较典型的道德意义上给予考虑。近年来,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学者越来越注重从伦理学意义上研究德性问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这方面的研究将会为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道德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二、信念伦理精神在当代的发展

从社会道德的现状看,当今的时代可以称之为“犬儒主义时代”。由古代犬儒学派演变而来的当代犬儒主义对现时代各个领域的道德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去道德化现象日趋严重,道德价值、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被削弱。信念伦理强调对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接受,它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强大而有力的精神支撑。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不可分离,每一个公民都对践行核心价值观承担着道德责任。

1)儒家思想与伦理价值。儒家思想是产生在我国经济停滞的2000多年前,在这一时期人民的福祉来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而200多年前处于经济发展成长时代产生的现代西方思想则认为,人民的福祉除了社会的和谐安定还要有经济的成长即人民所得跟财富的增加。但两种思想的基本核心理想并不冲突。

现代伦理应该涵盖四项原则,其一为仁即爱人,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谋求人类生存发展的贡献;其二是义即公平,旨在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让百姓等任何利益方都得到应有的对待;其三是诚,要不自欺也不欺人,作为个人不能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其四则是信,即做有信誉、值得任信赖的个体。

一个人的全面的发展,要包括人的自我、人互相之间、自然地球,甚至包括天人的关系。在自由、理性、权力、法制和各种尊严中间有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义和利,要以义为先。假如没有正义观念的制衡,人就会放任。笔者认为,在强调权力的同时强调责任,强调法治的同时带入礼的观念,强调个人尊严的同时强调社会和谐,强调自由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如果现代人坚持这种内心价值,这也许会是人类文明转向的一个契机。

2)时代呼唤信念伦理精神。信念伦理精神始终是精神图谱中最被广泛认同、最具感召力的精神,不论历史怎么变化、时代怎么发展,信念伦理精神都是人们追求崇高、卓越、幸福生活的精神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怎样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实做细,怎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落地生根,怎样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立足岗位做贡献,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抓手就是持续不断地把学好伦理道德搞好,把伦理道德精神传承好、续写好。

重申信念伦理精神,是为了医治我们业已严重萎靡的精神心理和文化道德,为了改善我们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心理,以期能够建构一种与迅速崛起的国家硬实力相适应的民族国家之文化道德软实力。“信念与伦理”可以帮助抵抗浮躁之风、增强心理意志定力;“道德精神”可以让我们谨慎而客观地审视生活于社会和群体中的自我个人,加深对群体、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信念是我们抗拒现代商业流俗化社会里不时泛起的奢侈之风和享乐主义的解毒剂,是当代社会发展急需人们重新获取和增强、以彻底摆脱腐败、慵懒的精神正能量。

三、信念伦理精神是当代文化自信的基石

“文化自信”与中国近代社会紧密交织在一起,如果能够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卑”、“文化自虐”、“文化怨恨”倾向,就知道“文化自信”是多么不易,“文化自信”不是“语词”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民族心态的转变。湖南师范大学王泽应教授指出,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他结合毛泽东的思想经历对这一观点深入阐释,认为毛泽东的核心思想就是伦理思想,从灵魂深处改造人,达到思想道德上的自觉。结合《道德与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我们可以知道伦理学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我们应该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学科。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和文化共同体,离开全球化来谈文化自信、谈传统文化的价值都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超越“文化自卑”心理,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觉意识,充分展示民族道德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和现代价值,并以开放的姿态培育公民理解和尊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道德精神。文化自信就是对自己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创造力的执着信念。现如今,我国政府将“三个自信”发展为“四个自信”并凸显“文化自信”的更深含义,这显示了党中央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待本民族文化要坚持“坚守、传承、融合、创新”的原则,继承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道德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伦理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导向,不搞教条主义,要真懂真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注重问题意识,做真善美的追求者。

摘要:伦理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导向,不搞教条主义,要真懂真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注重问题意识,做真善美的追求者。

关键词:信念,伦理,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新儒家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君劢著,2006

[2] 当代中国伦理精神[M].广东人民出版社,吴灿新著,2001

[3] 当代外国伦理思想[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宋希仁主编,20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用水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下一篇:高职财经英语教学创新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