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工业转型升级

2022-10-25

第一篇:推进县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二篇: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海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县经信委正在积极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作为这次大讨论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我积极组织并参与了各项活动,现就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转)

(一)上级号召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期待更高。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能有效增强发展合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

(二)现状逼着转。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县的必然选择。 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

1力较弱;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低产出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数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处于低质低效低价的尴尬局面。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省委、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十二五‛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就我县而言,近几年来,经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抢抓黄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根据全县的现状,‚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将会制约招商项目落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电力能源问题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因此,面对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走外延式扩张、资源高消耗拉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必然使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县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推进中,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念,不因一时的阵痛而动摇转型升级发展的决心,真正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是从我县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更是不转不行。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民工荒‛,我县也不例外。民工短缺不仅仅影响着企业的招工,也在逼迫着企业升级换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

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

(三)定位要求转。未来五年我县要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市发展的新城区、县域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需‚转型升级‛。近年来,虽然我县连连在全省考核中位置靠前,但经济总量不大,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亿元,规上企业(原口径)437家,规上工业增加值52亿元,全社会固定投资169.0亿元,要完成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县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新一轮区域竞争更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既要比速度,更要比质量;既要比发展水平,更要比发展活力;既要比发展成本,更要比创业环境;这些竞争的现实表明,唯有‚转型升级、率先发展‛,才能为实现富民强县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我县正值厚积薄发、加速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作为县政府的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服务率先崛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 我委要努力提升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能力,全力做好参谋和服务企业工作。

二、着力提升内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向哪转、怎么转)

工业化仍将是我县‚十二五‛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要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

层次和能级,为我县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加大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力度,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加快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升级若干意见》,突出转型升级主线,以开放和创新为抓手,以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为切入点,通过挂钩帮扶、要素保障、财政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加强资本运作,引导企业改革产权结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努力加快全县企业上市进程。

(二)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和资本流向,大力促进新兴产业落户,鼓励现有产业改造提升。指导企业坚持市场导向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传统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三)抓好应用突破,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抓好企业在生产、经营、研发、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抓好省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化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四)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工业经济活力。强化电力管理,积极推进有序用电。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继续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中小企业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全县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企业融资扶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和质押手段,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我区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现就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谈谈全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个人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转)

(一)上级号召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强化,触及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期待更高,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能有效增强发展合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

(二)现状逼着转。转变式,调结构是我区的必然选择。

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缺乏核

1 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弱;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低产出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数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处于低质低效低价的尴尬局面。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省委、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十二五”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就我区而言,近几年来,经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抢抓基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根据全区的现状,“十二五”期间,我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将会制约招商项目落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电力能源问题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因此,面对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走外延式扩张、资源高消耗拉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必然使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推进中,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念,不因一时的阵痛而支援转型升级发展的决心,真正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

三是从我区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更是不转不行。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民工荒”,我区也不例外。民工短缺不仅仅影响企业的招工。也在逼迫企业升级换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式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

(三)定位要求转。未来五年我区要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文明城市发展的新城区、区域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需“转型升级”。近年来,虽然我区推新工作连连在全市考核中有名次,但经济总量不大,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原口径)7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全工业固定投资19.08亿元,要完成2012年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富民强区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新一轮区域竞争更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既要比速度,更要比质量;既要比发展水平,更要比发展活力;既要比发展成本,更要比创业环境;这些竞争的两被表明,只有“转型升级、率先赶超”,才能为实现富民强区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我区正值厚积薄发、加速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我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服务率先崛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区要努力提升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能力,全力做好

3 参谋和服务企业工作。

二、着力提升内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向哪转、怎么转)

工业化仍将是我区“十二五”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要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的层次和能级,为我区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帮强做大。进一步加大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力度,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加快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意见》,突出转型升级,以开放和创新为抓手,以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为切入点,通过挂钩帮扶、要素保障、财政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加强资本运作,引导企业改革产权结构,提高行业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努力加快全区大型企业上市进程。

(二)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和资本流向,大力促进新兴产业落户,鼓励现有产业改造提升。指导企业坚持市场导向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传统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三)抓好应用突出,推进两化深度整合。进一步放大工

4 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抓好省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化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四)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工业经济活力。强化电力管理,积极推进有序用电。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继续开展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中上企业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全区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企业融资扶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和质押手段,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5

第四篇:强化项目支撑 壮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强化项目支撑 壮大主导产业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2016年X月)

近年来,XX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强县,强力实施工业振兴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以项目扩总量、调结构、强支撑、促发展。2015年,全县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7个,当年完成投资68.9亿元,竣工投产25个,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1.9亿元,增长12.4%;百强工业企业税收达到3.9亿元,增长24.9%。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开放带动引项目。把引进工业项目作为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任务,积极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去年,我们召开了4次产业招商动员会、汇报会,组织各乡镇办事处、县直经济部门和重点企业开展了3次外出集中招商活动;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成立京津**、长三角、珠三角3个招商小分队和装备制造、医疗健康、造纸、食品4个产业招商小组,绘制招商图谱,定点定向招商。一年来,我们先后引进了投资10.5亿元的智慧电谷基地、投资10亿元的中州电气智能电网输配电设备、投资3.7亿元的金大众动物药业等11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二、突出产业培育抓项目。把项目建设与产业培育充分结合,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着力推进优势产业关联项目建设。一是围绕主导产业抓项目。去年以来共实施主导产业相关项目36个。医产业方面,开工建设了投资10亿元的泓皓公司年产1万套DR影像设备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项目;祺祥生物、金大众生物和华隆药业等医药项目正在安装调试设备,即将建成投产,医产业由制药向医疗装备等多领域拓展延伸。装备制造产业方面,磨料磨具产业园已建成项目17个,粮油机械产业园已建成项目8个,中州电气智能电网设备项目厂房建设基本完成。二是依托重点企业抓项目。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延链补链谋划重大项目,推动链条延伸、效益提升。江河纸业公司与瑞丰纸业公司合作,启动了投资12亿元的30万吨节能型造纸生产线项目。支持重点企业围绕优势产品产能扩张上项目,飞鸿安全玻璃、富耐克超硬材料等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实施了高科技玻璃、超硬纳米材料及航空电子超硬精密工具产业化等二期扩建项目。三是致力转型升级抓项目。引导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技术平台和节能降耗类项目,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华康科技公司实施了节能型木糖生产线项目,可减少生产用水50%以上。依托黄河交通学院,与中汽中心**专用车研究所合作,实施了专用车检测中心项目,为专用车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支撑。

三、完善载体平台聚项目。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建了城际西路、兴业路东延等主干道路20公里,铺设供热管网15公里、供气管网8公里;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方案得到省发改委批复,新增规划面积3.19平方公里。同时,围绕重点产业上下游链条延伸和资源循环利用,规划了1.24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园区,积极构建区中园发展格局,着力破解医药、造纸等行业重点企业长远发展难题。

四、着力创优环境促项目。一方面,创新服务机制。对所有落地项目逐个明确一名县级领导牵头抓总、协调解决从落地到投产的所有问题;明确一个县直部门跟踪服务,负责项目所有手续帮办;明确一名公检法班子成员分包,负责解决施工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强化要素保障。筹资8000万元建立企业转贷资**台,实施了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努力帮助企业和项目解决资金问题;以土地总体利用规划调整为契机,优先保障重点工业项目用地指标,有力促进了项目顺利推进。

总之,我县虽然在推进项目建设、稳定工业运行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保持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任务还很重,下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的好做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推动工业转型、持续壮大。一是实施工业振兴620行动计划。即:推进20家企业股权改造,争取20支企业扶持基金,实施20家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培育2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推进20家企业实施战略合作,帮助20家三有企业解困。对620行动计划,逐项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专门部门牵头,集中资源要素保障,切实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二是以项目为抓手壮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实施好泓皓高端医疗器械、30万吨节能型造纸生产线等49个相关产业项目。同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实施专业招商、中介招商、精准招商,努力引进更多产业关联项目,为工业发展积蓄后劲。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产业集聚区南延东扩工程,启动一批道路工程和供电、供热、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增强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支撑平台。

第五篇: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前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工信部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作为立部之本。泰州是制造业大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在工业2.0、3.0方面“补课”,努力追赶工业4.0,最终实现智能制造。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要求将其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抓手,力争早日迈入全省工业两化融合第一方阵。为此,市政府办、经信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先进发达地区、企业、研究所考察,召开专家、企业家座谈会,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又广泛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力求此报告能为全市两化融合工作提供建设性对策建议。

今年4月起,我们利用近两个月时间,围绕工业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课题,先后调研了我市30多家典型企业,组织全市经信系统负责人及40多位企业家座谈交流,赴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及常州市、佛山市等地参观学习;在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广泛征求了省经信委业务处室、市经信系统负责人及工信部赛宝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慧德咨询公司、金蝶软件泰州办事处、太平洋精煅等单位20多个行业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形成了现在的调研报告,以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一、两化融合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根据2014XX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省经信委、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评估),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得分为46.3分,列全省第7位,比省平均分低2.6分,处于第二梯队。一是总体处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过渡的发展阶段。工信部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从我市列入样本的862家企业来看,14%处于起步建设阶段,66%处于单项覆盖阶段,16%处于集成提升阶段,4%处于创新突破阶段。二是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与省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泰州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医药56.2分(省均55.5分),电子55.6分(省均51.6分),石化50.6分(省均52.5分),机械48.7分(省均49.3分),冶金45.9分(省均46.4分),轻工45.1分(省均46.4分),纺织41.8分(省均47.9)。可以看出,我市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在全省并无比较优势。三是试点示范工作成效初显。江山制药、口岸船舶2家企业列入国家贯标试点企业;恒力制动器、双乐化工2家企业成功申报省两化融合诊断项目。获得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分别为26家、100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分别为19家、36家。泰州港核心港区、高港临港经济园、靖江经济开发区城南园区3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泰州城北物流园区、姜堰经济开发区等2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四是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不足0.1%,20%的企业设置了信息化部门、制定了信息化规划。在单项应用方面,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41%,生产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达46.7%,利用信息系统开展财务、办公、库存、人力资源、销售、采购等管理环节的企业比例分别为65.9%、79.2%、53.2%、57.3%、61.9%、59.7%。

总的看,我市企业两化融合与深度融合的要求还有较远距离,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中小微企业对两化融合认识不清。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从工人到管理人员对信息化认知度低,企业负责人对两化融合的认识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OA)、文档处理等层次;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既认识不深刻,又没有好招数,由此造成规划设计缺乏、资金保障不足。同时,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加之信息化投入大、见效慢,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顾虑。二是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实施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很多企业反映,当前既懂行业生产又懂企业信息管理的人才十分匮乏。大多数企业尚未设立CIO(首席信息官),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引进难、留不住。特别是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维护升级、应用分析没有专人跟进,导致信息化项目成功率较低。三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性不强。调研发现,规上企业中尚有41%的企业未建设主干网,实现企业内部产供销财一体化运作的企业比例仅为8.5%、企业间业务协同和一体化运作的企业比例仅为5%。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设备的购置率、利用率都远远不足,生产制造过程的高效率、准确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创新、精细化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节能减排等核心业务融合度不高。51.9%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但专业电商平台建设甚少。四是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全市从事两化融合的服务企业基本都是外地驻市的分公司或分设机构,而且数量极少,大多被金蝶、用友等服务商垄断。本地企业信息研发能力薄弱,更没有专业从事第三方服务的本地机构,与泰州传统制造业大市的地位不相符。五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我市光纤覆盖开发园区、企业水平居全省中等水平,但基站总数、基站分布密度分列全省第9、第8位,特别是2015年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上的新增投资与投资规模均居全省最低。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IDC)均为单线机房(相互不共享),空余面积达7643㎡,使用率低,导致用户上网感知较差,网页首屏、视频速率、下载速率分列全省第12、第13、第13位。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等重点区域由于基站规划缺失,基站建设得不到保障,导致无线信号较弱。六是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常州市三年前就出台了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意见,并组织专家免费咨询诊断服务,每年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目前,我市没有出台两化融合专项规划、相关扶持政策,也没有安排专项引导资金。两化融合工作主要停留在贯彻国家、省有关文件的业务层面,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体系,媒体宣传、研讨交流、专业讲坛等活动的常态化还未形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二、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推进难点

两化融合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企业,信息化已渗透到生产服务各个环节,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一是研发协同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协同,应用可视化建模、快速成型(3D打印)与虚拟仿真智能化设计系统等。在企业外部,出现了众包设计与定制服务,形成了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创新链条。比如,中国商飞公司通过网络协同研发平台,实现了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全球协同研制。二是生产智能化。通过自动识别、在线监控诊断、自动报警、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应用制造执行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目前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正在向德国工业4.0的智慧工厂发展。三是销售电商化。随着网络销售在企业营销环节的深度应用,传统工业企业线下销售渠道优势正在弱化,更多的企业将销售渠道电商化,实行线上线下联动(O2O),逐步形成以网络交易为中心、以供应链管理为支撑、后台大数据分析与品牌建设的协同发展。四是制造服务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使传统的生产厂商正在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拥有品牌和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更加专注于设计、研发、营销、品牌管理等高附加值业务,以提供线上线下智能化垂直化服务谋取更高的利润。

企业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有的是企业层面无法解决的,让企业望而生畏,严重制约了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一是标准不统一。工业领域缺乏行业性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在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信息系统间,软硬件接口、协议、数据结构纷繁复杂,多种标准并存应用,难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比如,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生产执行系统(MES)与底层设备管理系统(DCS)、上层资源计划系统(ERP)之间的互联较难实现。全市规上企业MES建成率低于全省3.4%的平均水平。二是信息不共享。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整合,是优化全产业链运行质态的前提。很多企业建设了一些信息系统,但由于企业内部、同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信息化系统与企业运行系统产生激烈冲突,信息化失败风险加大。三是应用不深入。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信息数据应用主要以内部数据为主,停留在扩大数据来源、增加数量的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大数据应用模式。比如,我市双乐化工,处于工业3.0阶段,建立了从DCS→MES→ERP管理链,但目前还没有在云端上使用,没有实现从ERP→DCS的逆向指挥,更没有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安全不可控。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获取信息的手段层出不穷,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来杜绝信息泄密。在信息管理制度不健全、网间通信监测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比如银企直联系统,一旦直联专线出现漏洞,银行端和企业端的信息安全将同时受到威胁。

三、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将是推动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应主动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趋势,致力服务“三大主题工作”,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信息技术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融合渗透,增强企业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经济向中高端升级,争创全国两化融化试点市,加快打造“智造泰州”。

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市规上企业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得分达到60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处于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占比达40%,其中50强企业占比达80%;成套设备和整机产品信息化率超过60%,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60%,应用计算机辅助研发设计的企业占比达80%,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达55%,关键业务环节全面覆盖的企业占比达7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比达60%;建成数字工厂(数字化生产车间)100个,应用机器人(臂)1000台;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3%,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固定宽带普及率达70%,4G站点总数达12200个,城市核心区WLAN热点全覆盖。

1.以普及推广为基础,充分激发企业两化融合自觉性。企业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主体,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唤醒企业的觉醒,建议将今后一年列为“企业两化融合普及推广年”,推动企业在广泛参与中动起来。一是实施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贯标工作是工信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第一抓手。进一步研究落实两化融合国家标准,规范企业贯标通用方法,指导企业完善管理体系,探寻重点行业务实管用的贯标体系。建议引导行业首企参加全国贯标试点、50强企业参加省贯标试点、100强企业(不含前50强)参加市贯标试点、规上企业开展对标评估,促进企业持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能力。二是组织企业诊断咨询活动。建议由两级经信部门整合研究院所、咨询服务商、软件服务商、设备提供商、运营商、企业家及优秀CIO等资源,组建诊断咨询服务团队,按照“点、线、面”思路有序推进诊断工作。“点”就是选取典型企业,既作为案例、又作为示范,重点在于推广和宣传企业诊断工作;“线”就是在各行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分行业制定梯队改进计划,形成适用于行业的共性解决方案;“面”就是面向全市工业企业提供免费诊断咨询,使企业不走或少走弯路。三是开展典型示范引导。通过对评估诊断结果的深度挖掘,分行业、分规模、分发展阶段选树一批标杆示范企业,对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引导企业开展对标赶超。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园区创建工作,国家级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示范区,省级开发园区争创省级示范区,科技孵化园区、创业园区等参照省级示范区标准建设,推动医药高新区建设智慧园区。四是加强人才团队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面向“一把手”的培训、交流、沙龙活动。建议在规上企业中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加快实施“百名信息主管(CIO)培养计划”和“千名信息化应用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资格培训、认证等。推动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或联盟组织,定期组织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和交流。

2.以智能制造为方向,明晰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路径。建议结合我市重点行业特点,以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逐个行业分析两化融合的现状和突破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装备制造行业,以新世纪造船、太平洋精煅、兴达钢帘线、春兰集团等企业为重点,推动数字化研发,建立零件模型库、模版库;推动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等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深化以物料需求计划为重点的生产管理应用;以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为主线,推动装备智能升级、基础数据共享、远程诊断等。医药行业,以扬子江、济川、阿斯利康、江山制药等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辅助药物工艺设计,建设虚拟筛选平台、临床统计分析系统,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学习国际领先药企“数字化工厂”建设规范,对接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加大原辅料、半成品和产品的全面质量控制和分析;结合国家药监部门电子监管码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全产业链质量信息追溯。化工行业,以双乐化工、泰州石化、梅兰化工、新普化学等为重点,在已有良好底层自动化基础上,实现对设备的运行参数以及温度、压力、浓度等运行环境参数的在线监测、报警,并自动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推动生产、财务、供应链管理三个全过程信息化;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出原有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断改进工艺设计水平;推广变频节能技术,建立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中心,促进节能减排。食品行业,以双鱼、红五星、安井、益海等企业为重点,在原料的供应、生产过程及商品流通特别是市场终端管理等环节,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和自动化加工水平;推广应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移动物流信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产品质量控制及可追溯系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立面向全国市场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和面向专业市场的食品信息服务平台。电子行业,以纬创、可成、博泰、恒力等为重点,推进数字化产品模型下的产品设计打样、仿真模拟、分析计算、工艺设计等,构建协同研发平台;加快产品数据管理的应用,实现对产品在生产、运营及供销、出口服务等领域的无缝衔接;搭建产业链协同的信息化平台,以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平台带动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

3.以产业转型为关键,积极培育智能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主要以现有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为主,但也应顺势推进产品升级、产业转型和优质增量培育。一是发展智能化绿色化产品。引导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在产品中嵌入传感器、数控装置及控制系统,丰富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性能。引导企业开发绿色节能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模式,降低能源消耗,积极发展环境标志产品。建议对全市销售前500名的重点工业产品进行研究,与同类先进产品进行比对,落实产品智能化绿色化方案。二是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目前,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机器手)、数控机床、可穿戴设备、3D打印等智能制造项目产业化进程加快,市场需求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产业之后的下一个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建议:一方面,结合我市现有产业基础,高位嫁接一批智能制造项目,比如数控机床;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位策划工业机器人(机器手)、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力争形成产业集群。比如,佛山市利讯达机器人公司原先生产不锈钢制品,现在从国外进口工业机器人,通过改造机器手、开发相关软件为企业量身定制工业机器人。三是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14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41.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0.6%,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很弱。大力发展工业软件,依托现有机床、空调、汽车配件等产业,鼓励企业参与开发嵌入式软件的研发。以泰州数据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引进国内外重点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的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落户。以企业为主体,重点突破云计算、物联网应用集成、移动互联网通信和应用、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讯关键技术,深入实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四是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两化融合将会衍生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引导信息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将信息服务业务剥离出来,注册独立的信息服务企业,既保障母公司信息化建设,又推动整个行业信息化发展。比如,我市的中润油墨是报业油墨生产商,正在建设油墨网络交易平台;佛山科达洁能股份公司,原从事陶瓷生产,现转型为清洁能源方案供应商和专业设备制造商。建议鼓励我市的太平洋精锻、恒力制动器等企业,成立专业化信息服务公司,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4.以集成创新为抓手,致力破除企业两化融合瓶颈。两化深度融合其“深度”应体现于信息系统之间高度集成创新,以高度共享的信息流支撑“智慧制造”。一是促进企业内的纵向集成。引导企业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推动各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部门之间、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构建打通各个生产运营环节的信息流,建立起从设计到销售再到设计的“信息闭环”,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二是促进产业链的横向集成。当前,企业将研发协同、供应链管理、制造销售等环节从内部扩展到上下游企业之间已成为趋势。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打通上下游企业的数据流通环节,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向企业以外的供应商、经销商、用户进行延伸,实现全流程串联。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应逐步构筑起围绕全产业链运行的智能信息交互网络,提高整个产业的系统协调效率,实现关联企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三是促进电商拓市。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和电商平台,创新商务营销模式,推广工业制成品和原材料的网络交易模式,逐步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开发App终端,开展微博和微信营销。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分析,逐步实现精准营销。围绕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支持石化、医药、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信息化,增强物流响应能力。

四、两化深度融合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由于我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应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促进作用,优化顶层设计,创新政策扶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

1.强化谋划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必须坚持整体谋划、稳步推进。一是构建领导机制。建议市、市(区)分别成立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抓好各项工作的整体部署和措施落地;市主要领导每年专题召开一次以两化融合为主题的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家、CIO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协调解决矛盾和困难。完善跨部门联动的长效推进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二是科学制定规划。牢固树立两化融合中长期发展理念,加快研究编制专项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以企业分级分类为中心思路,对不同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分别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三是融入智慧城市。围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从战略层面探索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资源、信息、产品、服务的深度整合,同步建设工业云平台,逐步增强智慧城市平台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两化融合的意义、目的、措施等,促进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定期组织专家讲座、系统培训、标杆企业观摩及参加展览展示会等,制作并印发行业企业典型案例集,推进企业更直观了解两化融合工作。组织经信系统业务骨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指导企业两化融合的能力水平。

2.完善扶持政策。工信部将两化融合作为“立部之本”,XX正在开展全国智能制造示范省份试点,两化融合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经济政策扶持的重点。一是积极开展上争。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国家试点城市争创工作,明晰路线图、时间表,争取得到工信部的重点支持。深入挖掘省近期下发的互联网经济、技术改造、中国制造2025XX行动纲要等系列文件精神,细化梳理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做好两化融合项目包装、资金上争工作。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建议合理调配转型升级等财政专项资金,设立泰州市两化融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诊断咨询、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试点企业奖励、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培育等。建议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模式,发布第三方服务机构推荐名单,引导其为本地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经信部门逐期发布诊断咨询企业(每期可设100家),按期组织绩效考核,给予服务机构一定工作性补贴。三是落实税收金融政策。引导两化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对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服务企业按规定予以减免企业所得税。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支持两化融合项目贷款、投资、担保,对市级及以上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增加授信额度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

3.搭建服务平台。我市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必须通过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体系来弥补。依托行业协会,推动成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和服务联盟。大力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重点在软件制作、工业大数据、云平台、评估贯标、诊断咨询等领域提供服务。高端引进国家部委、高校院所下辖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企业技术实力强、影响力大,特别是在上争方面有独特优势。比如,工信部下属有多家检测、咨询、信息服务企业,赛宝已在姜堰区成立了研究分院。建议市政府与赛宝、省邮电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开展两化融合信息服务战略合作。鼓励中小企业选择云计算、行业信息资源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相关应用,避免重复建设。

4.推进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将通信基础设施摆到与道路港口基础设施同等重要位置,为企业两化融合提供支撑。一是统筹规划设计。针对我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缺失问题,加紧编制发展规划,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完善城乡各类管线布局。建议在新建园区、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规划前期,充分考虑信息基础设施覆盖问题,将通信管道、无线基站建设纳入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二是适度超前建设。实施泰州“全光网城市”工程,力争年内实现市(区)、集镇有线宽带全光网覆盖,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区域覆盖;开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试点,实现新旧网络平滑过渡。推进“无线泰州”建设,加大4G基站建设力度,推进城市热点区域和各开发园区的无线全覆盖。开放公共设施,用于支持基站、室内分布系统和通信管线建设。三是优化服务保障。有效整合三大运营商服务资源,加快三线IDC数据中心建设,建好基础数据管理中心、存储备份中心、信息资源中心等。推进“提网速降网费”,建议提高开发(创业)园区基站密度,逐步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重点区域无线网络免费开放,逐步降低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资费,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维护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搭建预警监测平台,逐步实现网络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全覆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特困教师补助申请书下一篇:土建施工员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