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角度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新闻写作角度范文

新闻角度

第三章 新闻角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新闻角度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角度的意义和作用

一、新闻角度的含义

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二、新闻角度的由来

一是报道者的立场、观点决定了角度;

二是媒体风格、定位决定了角度;

三、角度选择得意义和作用

1. 新闻角度选得好,新闻的价值倍增

一个角度好比一个“窗口”,从不同的“窗口”看去,所见的风景不一样。角度选准了,就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容易表现其新闻价值。

2.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其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3.不同的新闻角度,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

新闻事物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不同的新闻角度,会满足不同受众对同一新闻的不同需求。

新闻角度实际上包含着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即新闻事实的多样性与新闻报道必须进行选择之间的矛盾,选择恰当的新闻切入点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

4.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当今在新闻时效性的激烈竟争中,通过打时间差获取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在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受众更多关注的是谁的新闻更好看,谁的新闻更具有吸引力,也就是新闻的独家性。而要独辟蹊径,就要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获取非时间差独家新闻,便成为记者们努力的方向。

“要使人们真正发现美,就需换一个角度。”

第二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什么是最佳角度?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也是选择新闻角度的坚实基础。构成事物的诸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选择哪一个侧面更鲜明、更能叩响读者的心弦,就应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这个角度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

质,又能准确体现时代的需要,及时回答受众欲知、应知却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新闻报道的最佳新闻角度。

西方记者有这样几种选择的标准: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读者最关心的角度;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最有人情味的角度。

我们注意到,除了第一条,其他四条都与读者有密切关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二、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角度的选择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辨角度,即选择哪些新闻素材说明问题;二是表现角度,即从哪里下手具体切人。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有几种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可供参考:

1.全局高度找角度(全)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念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找最佳新闻角度需要这种登高效应。

2.关注民生选角度。(民)

如果我们的新闻抓住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报道,读者会普遍乐于接受的。受众关心的问题,就是记者和新闻媒介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

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对于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在客观上起着引导和监督舆论的作用。社会上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动向,群众中一时议论最多的共性话题,常常是新闻报道应选取的最佳话题。

3.人情味中选角度。(情)

西方新闻学者把“人情味”列入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正确运用人情味因素,可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新闻被称为“事学”,事都是人做的,必然会有情感流淌其中。

4.时空近处选角度。(近)

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告诉我们,努力寻找所报道事实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是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抓住特点选角度(特)

记者写新闻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发展变化、有共性有个性的。我们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不会写成千篇一律,才会受读者欢迎。

6.切中要害选角度。(要)

批评性报道、“问题”新闻发挥着舆论监督批评的重要作用。采写这类报道时,需要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选取新闻角度。只有这样才能直面问题,突出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7.推陈出新找角度(新)

推陈出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8.以小见大找角度(小)

以小见大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

9.求异思维选角度。(异)

千古文章重独至,陈陈相因无好文。新闻角度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独特、新颖。

⑴ “同中见异”,求得与众不同。

⑵ 逆向思维找角度

10.分析比较选角度。(比)

比较是识别客观事物、选择报道角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所谓比较,就是现在同过去比,正面同反面比,先进同落后比,正确与错误比,此一事物与同类事物相比,此一人物与同类人物相比。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弄清哪些思想和角度是陈旧的,以往报道中已经用过;哪些思想和角度是新鲜的,报道中尚未用过,从中筛选出最佳的独特的报道角度。

11.侧面切入选角度。(侧)

选取一个侧面去报道,角度小了,报道面窄了,材料相对集中,报道反显得精悍、活泼、可读性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2.虚中觅实找角度(实)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虚中觅实”找角度对改进会议报道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选择新闻角度时应避免的两种倾向

一是没有角度。

二是强扭角度。

第二篇:试论新闻角度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看似描绘庐山在不同视域中所展现的千姿百态,实则以形象寓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结论会不尽相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事,说法和表述各异,效果各异。清朝湘军统帅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把草拟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里的“战”和“败”两个字仅仅只是调换了个位置,看待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新闻报道作为文字交流的一种形式,其角度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新闻角度的选择是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它把握得如何,是直接关系一篇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传播者对采集的新闻素材,总是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其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

浅谈到新闻角度,有人以上就会同报道的主题选择联系起来,甚至把这二者划上等号,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它方面,这是不全面的,那么,新闻角度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呢?假如有这样一件事:一个人乱扔烟头,引起一场火灾,由于广大群众的奋力扑救,保住了国家财产。这件事,可以反映这样两个主题:一是防火,二是赞主人翁精神。报道究竟反映什么,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看待问题的视角。主题视角定下以后,就要以此为据来确定选材视角,如果以防火为主题,选材视角就要着眼乱扔烟头方面的事实;如果以赞主人翁精神为主题,就要侧重选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奋力灭火方面的事实。主题和题材一旦确定,就要设计好报道结构,考虑如何安排题材和表现主题了。可见,一堆新闻素材,摆在新闻传播者面前,从哪个方面写,写什么,采用什么表现手法,都涉及新闻角度问题。另外,受众在阅读或收听新闻报道时,也有一个角度问题。受众站的角度不同,对报道的看法和反映也会不同。这就是经常出现的,同一篇报道,有时会引起不同意见甚至截然相反意见的缘故。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闻角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新闻的立意角度——新闻主题的选择;新闻的选材角度——报道所用题材的选择视角;新闻的表现角度——新闻写作技法的运用;新闻的接受角度——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事实时所持的观点。前三个角度,是从新闻主体——新闻传播者这个方面研究问题的,而后一个角度谈的是新闻客体——受众的问题。

下面着重探讨一下新闻角度与新闻主体有关的三个方面。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在这里肯定了立意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立意又称作主题的确定。在新闻报道活动中,主题被视为报道的灵魂,因此,报道确定什么样的立意角度,即选择什么主题,是关系到给报道铸造什么灵魂的大事,是确定什么导向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因此,新闻立意角度的正确把握,既是业务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是新闻报道活动中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那么,在选择新闻的立意角度时,应该把握哪些东西呢?

紧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首先要把握的。新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我们无产阶级的新闻报道在立意时,其角度就是要符合我们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为此,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便正确导向,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对人民群众有引导作用。只有这样的新闻,才会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权威的指导性。

紧扣受众心理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需要把握的另一具方面。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指导性、引导性,还必须具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指导性、引导性就无从谈起。新闻应该面向大众,读者和听众有什么认识需要澄清,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报道的立意角度就要针对这些作出选择。新闻还应具有贴近性(或称接近性),即新闻必须贴近受众。群众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是新生活的创造者。新闻如果不贴近他们,而是远离他们,也就一文不值。所以,读者和听众最关心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新闻的立意角度就要对准什么,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具有可读性和可听性。

紧扣新闻的价值,也是新闻立意角度必须把握的一个方面。事物是复杂的,人们观察事物也是多侧面的,所以要从多角度中去比较主题,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新闻价值蕴含于新闻事实之中,客观地摆在那里,如何把它挖掘出来,并使立意角度与之紧扣,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这个主体的功夫。“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这两句哲理性很强的诗告诉我们:只有手指拨动琴弦,即主体与客体相结合,才会有琴声。新闻传播者应该做高明的琴师,去拨动新闻事实这根琴弦,使选择的新闻主题这首曲子产生出绕梁三日的动听旋律。

下面再来看看新闻的选材角度。面对一大堆新闻素材,选择怎样的新闻题材,选择题材的角度如何掌握,是每一个新闻传播者在写作报道时首先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选材是把原始材料变成表现主题的题材的提炼过程。这个提炼过程是报道写作的又一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报道内容是否充实、扎实、精当,关系到报道意图能否得到充分体现。主题犹如报道的灵魂,题材好比报道的血肉,一个人肌体健康与否与血肉好坏直接相关,一篇报道的成败与选材角度是否恰当密不可分。

新闻选材角度的把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与报道的主题需要相吻合。新闻主题靠新闻题材体现,不同主题需要不同的题材。一旦报道的主题确定以后,选材角度就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寻觅材料,使稳定取的题材紧扣这个主题,为表现这个主题服务。因此,新闻的选材角度一定要把住“主题需要”这一关。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就是这方面的范例。这篇通讯的主题是要表现出铁人王进喜为迅速改变我国石油落后面貌而英勇奋战的崇高思想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作者围绕这个主题,把选材角度对准了这样几个题材;没有吊车,就带领大家用绳子拉、撬扛推,终于把钻机从火车上卸了下来;打井缺水,就用盆子端来;他腿被砸伤,仍然坚持上井场,指挥钻井;为了压住井喷,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子搅拌水泥浆。这些题材,件件闪耀着王进喜铁人性格的光彩,件件表现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可见,选材角度吻合了主题的需要,就能使报道主题得到充分展现。

要瞄准典型材料。要使题材很好地表现报道的主题,就需要从占有的大量新闻素材中,瞄准并选择那些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本质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更具有代表性,能更好地揭示新闻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新闻事物的本质,从而深刻地表现报道的主题。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体会中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会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因此,在选择新闻题材时,角度一定要对准以一当十的典型题材,忍痛割舍那些虽然生动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

新闻的选材角度还应对准新闻的主角。

最后谈谈新闻的表现角度。新闻写作除了好的立意和题材,还必须选择最佳的表现角度。最佳表现角度,就是新闻传播者在写作时要从最能说明主题的那个方面去表现事实、反映事实,也就是说要通过对材料的巧妙安排和新颖构思,写出别具一格而又能充分体现报道意图的新闻作品来。语言怎样表达才精美,结构怎样安排才合理,如何构思才新颖,都是表现角度涉及的范畴。我们这里谈的表现角度,主要指构思方向的问题。

表现角度也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与报道能否充分表现题材和深刻揭示主题关系极大。报道的主题定得再好,选择的题材再生动,表现角度不新,这个报道就会一般化;在题材一般,主题老套的情况下,表现角度的正确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表现角度,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外包装,是报道能否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同样的主题和材料,外包装不同,宣传效果大不一样。

表现角度的选择应把握住两点。首先是要扣住新闻的本质,不能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我们说报道要形式新颖,要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其前提是要有利于内容和主题的表达,要在真实反映题材,深刻揭示主题的情况下力求形式的新颖,不能讲究形式而损害主题和内容。其次是要独辟蹊径,敢于创新。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创新,是新闻传播者应该着力探索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传播者并不是每天都能抓到新鲜的东西,而新闻的性质又要求报道不断给受众以新鲜感。这样一来,就给新闻传播者提出了善于和敢于创新的要求。同样一个事实,同样一个主题,转变一个表现角度,换一种手法来写,就可以写出不同新意。

上面初略分析了新闻写作中的立意角度、选材角度和表现角度,最后要提起注意的是,不论是选择新闻的立意角度,还是选材角度或表现角度,一定要突出一个“新”字。新闻姓“新”,所以报道所选的角度必须做到立意新,题材新,表现手法新。选择新闻角度还要切忌牵强附会。“材料不是万能的‘钥匙’,什么锁都能开;不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预制件’,建什么楼房都行;不是有伸缩、可大小的‘面团’,既可以做小馒头,又可做大蛋糕;不是画家配色盘中的颜料,想配成什么色就配什么色。”(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传播者要切记:不要以偏概全,有了成绩乱找经验,不顾事实乱贴标签。

第三篇:从新闻学角度浅析科技新闻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论文

学号:

姓名:

前言:由于从高中起,我接触的基本上都是社会人文类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对生命科学知识的了解更加少。接触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让我对自然科学的社会价值,自然科学产生的经济效益,自然科学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等等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结合我自己是一名学新闻的学生,立志将来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传媒人,由于自身知识面的狭隘性,以前很少关注科技新闻,科技频道方面的传播学知识。上了韦老师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后,特别是上课过程中所播放的视频,视频中节目的编排,节目在传播过程中使用宣传技巧,以及我自己做为受众在看节目时的情感,让我对科技传播有了新的思考。于是想联系当下媒体宣传的沸沸扬扬的转基因事件,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浅析当下我国科技传播的现状,科技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情感问题,科技传播的意义,科技传播过程中注意事项等方面来阐述我个人观点。有的观点是我结合中国知网部分文章,结合韦老师上课过程中所提及的内容,等方面得出的结论。

就我个人而言,无论是转基因食品还是安乐死,我都赞同,我始终认为科技的进步有可能会带给人类不安全的因素,但是没有科技的进步,也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以转基因技术宣传为例---------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浅析科技传播 摘要:本文从最近61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这件事情出发,追述这件包含自然科学的媒介事件,在联系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科普知识等方面谈谈当前科技新闻的现状,科技新闻传播过程受众的情感问题,科技新闻的意义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转基因新闻传播受众心理

一回顾2013年转基因食品的宣传报道

转基因食品的讨论,近几年一直都争论不休,2013年的转基因的讨论

更是上各大报刊的头条,微博,贴吧,视频网站等各种采访都冲刺人们的眼球。本最早的关于转基因食品报道从2013年6月22日新浪刊登了提为36名网友聚集品尝转基因大米的新闻,到2013年7月14日新华时报刊登了近千名自愿者在华中农业大学试吃转基因大米把转基因食品新闻事件推向了一个小的高潮,后来陆续的有新闻报道人们尝试吃转基因大米,到61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要求转基因稻米产业化推广,方舟子与崔永元不同的观点的强烈争论,把转基因的讨论推向了高潮,这些报道的前前后后也夹杂着来自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的声音,他们否定转基因技术,主要是从它的安全性,环保问题,以及其中涉及的商业利益的问题角度出发,以及西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在研讨会上提出转基因技术是从根本上灭绝人类的大胆说法。也有一些不可靠的新闻报道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如有报道说转基因玉米导致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转基因技术使得环境失控,造成农民更多的使用农药,以及番木瓜,小西红柿都是转基因食品的说法,等等。这些前期报道的新闻真实性,在后期都得到权威专家的澄清解释。推动这些新闻解释的背后,有新闻媒体记者的宣传要求,也有很多微博网友对真理的探索,或者是满足好奇心的需要。

二、以转基因技术为例----浅析我国媒体科技宣传现状

1、地方视频:从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中可以看到报道到我国2013年转基因的各大电视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等各大地方台,对转基因技术的报道都只是停留在3到5分钟的时间内,很少有超过10分种的。都是以新闻事件的角度来大致提到某某在某某地方某某时间提出了对转基因技术的看法。一个懂转基因的人都懂,这样的新闻报道根本解决不了普通人对转基因具体的了解。有些新闻宣传,大量使用人们听不懂的学术术语。这样的电视宣传提高了科技的神秘性,容易夸大科学,神化科学。

2、视频网站:同样在百度网站搜索可以看到有的视频是对地方台的转播,也有门户网站对转基因技术做的独家转访,有的时间长达1小时,也有制作动画形式对转基因技术的解释的,也有采访一些所谓转基因受害者的画面,相对于国内电视媒体来讲,视频网站的宣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宣传的形式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宣传的深度更深。同时,视频网站的宣传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视频网站制作过程中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值得人怀疑,背后有没有利益链的存在。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更快,如果一旦存在不负责任地宣传,容易形成一种潜在的误导,甚至“以讹传讹”。

3、报刊门户网站:同样在百度网站收缩关于转基因的新闻,大部分报道也是某某人在某某地方说了关于转基因技术的某某话语,做了某某活动,一般都是某某专家,某某科学家或者很多人聚集一起干了某件关于转基因的某件事情。至少我在百度上收缩难以收索到关于转

基因技术的深度特别是知名报纸的报道。这就说明对转基因技术的宏观报道上的欠缺,容易让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理解片面化。也有为了吸引眼球的转基因宣传报道,这一点体现了新闻记者的阶级性,因为传媒经济毕竟属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记者为了自己所报道的新闻能获得高的“收视率”,也避免不了在新闻报道中过大的夸大事实,在语言上追求标新立异,情节上注意扣人心弦,所以会存在不准确报道的科技新闻情况。由于如今媒体从业人员流动率高,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社会浮躁气息很重,在加上当今媒体从业人员的流动率交高,很多新闻记者难以静下心来做科技宣传报道,科技新闻宣传报道需要记者对科技事件个体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报道。

三、以转基因技术报道为例------浅析宣传报道受众情感心理

从某一方面科学技术自身的凝聚力,这一刻,社会舆论关于转基因技术让两院院士,各类企业人士,知名电视节目传媒人,以及普通老百姓在一起各抒己见。同时各种言论的发表也体现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态环境,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当然,有些言论也体现了人们科学素养低,对社会宣传的判断能力差。也有不良的新闻媒体工作者趁机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对转基因技术恐慌,妖魔化转基因技术,这些都是对科学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缺乏客观公正的结果。同时也尚失了新闻传播的灵魂-----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科技宣传也是如此。它是否被宣传,传播的结果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还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早在十几年前,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就呼吁人们重视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

在转基因食品报道中,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的科技含量高,不是普通人能理解转基因这个名词,普通的非生命科学大学生对转基因技术概念的理解都不透彻,更何况一些学历更低的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他们的情感更容易受一些过激的新闻报道所影响,或者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所影响。

普通人由于自身学识有限,受众的媒介素养低等,加上有的记者隔靴搔痒的宣传,或者刻意的新闻炒作影响着普通人的心理情感。一旦宣传不当,让人们对正当科学技术的尊重情感大大降低。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国家的进步。

四、以转基因技术为例------浅析科技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笔者看到的转基因食品宣传报告中的,关于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科学家他们的描述,特别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的写法并不是很多,有些新闻报道过多的描述科学家的头衔,虽然体现了专家的权威性,但是也难免会流露出一种媚权性。笔者认为,作为科技新闻的报道,除了向展示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显示成果背后的艰辛,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效应。当然,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也需要某一个栏目长期的坚持,如中央电视台的〈走进科学〉的节目,这个节目获得了比较好的收视率,同时也拉进了普通人与科学的距离。

五、结语:

我作为一名学新闻学的学生,由于自身知识面的狭隘性,在关注新闻的同时太多的关注过社会新闻,而忽视了科技新闻的传播,上了韦老师的课程,在知网中找了关于科技新闻传播的知识,才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提高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我也知道,要想今后写好科技型的新闻报道,离不开自己对某个科技的领域的长期关注。在关注的同时,能掌握好一些科技领域的术语,只有这样,在转述的过程中不会断章取意,也不会出现转述上的用语不当,造成受众的理解错误。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转基因名词解释

百度--------------转基因视频 网页

中国知网文章:

《 科技传播“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佘小琼

《科技传播的整体解决方案》作者:冯小素 潘正权 《论电视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作者:姜海

《主流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作者:苏晓梅 庞晓敏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传播学分析》作者: 曹霞 《从《生物安全议定书》看转基因产品的国际法规制 》 作者:王军

《高校科普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策研究》作者:万群 沈扬 《我国高校科技传播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作者:莫扬

第四篇:惊爆内幕新闻角度分析

迈克尔·曼在1999年讲述的《惊爆内幕》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影片的内容是关于美国烟草业的,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涉案金额最高的一宗烟草诉讼案。由忠诚与背叛两个关键字构成,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就是新闻自由正义与法律自由正义的体现,很不幸的是我们看到了新闻自由存在的虚假也看到了法律正义的虚假,当然,我们还是很庆幸,我们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做为一个学新闻的人应当明白“你不是一个商人,而你是一个作新闻的人”,做为一个学法律的人也应当明白“我们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赋予我们自由与正义。”很高兴的是,我作为一个新闻的学习者,又一次看到了正义,又一次摸索到了自由的痕迹。

Michael Mann执导的这部The Insider决不是普通的商业片,同样是关于对大众揭露被蒙蔽了的事物真相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片有着跟JFK一样的现实意义,只是JFK针对的是政治,而本片针对的对象则包括了托拉斯企业、媒体以及个人道德。

本片的主角分别是Al Pacino扮演的某知名电视台拳头新闻栏目Sixty Minutes制片人Lowell Bergman和Russell Crowe扮演的前烟草集团科研部门负责人Dr. Jeffrey Wigand,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是以这两个人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事件的进程,同时摄影机(其实是导演和编剧)作为记录这两人行为以及互动的工具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带着观众以一种泛会性的眼光看待整个事件的进程,在客观上成为了剧中人物与

他们所在社会互动的见证者,而正是这两个人物三种关系四种视角构成了这部发人深省的电影!

首先要澄清一件最显而易见的事情——本片虽然矛头直指香烟的危害(尼古丁的成瘾性),但是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影片阐述的重点是事件背后的诸多社会问题,事件充其量也就是个导火索而已!

Bergman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新闻制片人以他敏锐的新闻嗅觉捕捉到了可能的问题所在,无论是出于职业本能还是社会公德都促使他不惜一切代价的想要揭示事情的真相,而他也凭借自己的诚意和能力打动了Dr. Wigand得到了新闻但是又因为上司在权衡商业利弊之后压下了这条原本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新闻,他的强烈反应不只是因为自己的心血落空了,严重一点说就是这种对新闻的打压是对言论自由的严重亵渎,是对民众知情权的无耻践踏,也是自己对Jeffrey承诺的落空甚至是无情的背叛(即使并非本意),这种原则性的打击无异于信仰的轰塌,所以当我在看到两个无比落魄的男人通过电话互相鼓励的场景时,那种热血沸腾并不亚于子弹横飞血流成河的奥马哈海滩,正如Shawshank的Red所说的那样——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对于其他人来说他对整个烟草行业的挑战只是螳臂当车而已,对于他的老板来说保住电视台才是新闻自主权的根本,对于他的老搭档来说他的这种做法过于激进没有退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战并非只是为了自己或者单纯的为了新闻事业,甚至还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度,既然有了打压新闻的前例那么篡改或者捏造新闻也就不远了,即使这

显得很荒诞但是

Dr. Wigand作为一个从春风得意事业有成薪水丰厚的颠峰一下子跌到了失业的谷底的中年科学家,对于家庭的责任感让他无地自容,而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付出,在这种人生交叉路的当口他遇上了无孔不入的Bergman,也许是被他的坦诚和慷慨激昂所打动,也许是做为自己被无情抛弃的报复,他同意了揭露并指证自己前东家的谎言,事实的真相意味着利润丰厚的烟草行业的大地震,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他踌躇,但也正是这些压力最终把他推到了事件的最前台,随着他揭示的举国哗然的真相他发现先前遇到的那些压力相形见拙了,甚至在说出所知道的真相之后自己反而成了人人喊打的骗子,仿佛一下子被整个世界抛弃了,那种茫然无助和绝世的凄凉感让他感觉度日如年„„虽然到最后真相最终还是战胜了谎言,但是在经历过这种精神上的绝对放逐和与世隔绝之后他还能对人生寄予多大的期望呢?

难怪有人说Russell Crowe在本片中的演出比在Gladiator更应该拿奥斯卡影帝,虽然自从我知道他甩了Meg Ryan之后我就对这厮的审美和人品有双重质疑,但他在本片中的表现还是让我不得不赞同以上观点!

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被一直相信着的人或事其实从来都只是个谎言的时候,我们是愿意继续生活在Matrix里做一颗有着瑰丽梦境的生物电池还是前往真实但无比艰难的Sion呢?真实和虚幻其实也不过是一个难以辨别的悖论而已!

1. 根据电影剧情的发展原理,两个角色之间必定有一个要陷入绝境,这样故事才能曲折地向前发展。Lowell Bergman这个角色是在开头就出现的,在国外制作一档专访节目,并且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个段落以AL PACINO取下面罩,猛地拉开窗帘,阳光直射而入,电话拨通,一句“我们有戏唱了”而结束;随后Russell Crowe饰演的Lowell Bergman开始登场,他的登场与前面的段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一群正在狂欢的科学家,随后Russell Crowe在镜头的边缘淡入,他与那群身穿白衣的科学家不一样,西装革履,默默地将文件塞入自己的公文包中,没有告别的离开,通过电梯来到底层,慢镜头,离去。这一组镜头暗示我们——他被解雇了。

回到家中的Dr. Jeffrey Wigand好似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Russell Crowe的表演相当出色,通过脸部肌肉的抽动以及嘴角强装的微笑将一个刚刚被解雇的成功人士表现地淋漓尽致。他的妻子问到:“今天有点早,不是吗?”,他只是沉默,他不知道如何来告诉自己的妻子自己已经被解雇了。一个有哮喘的女儿紧接着出现在观众面前,一个混乱的家庭,迈克尔·曼就这么三言两语,呈现了一个家庭即将迎来的危机,有点类似于《盗火线》的开头。

Dr. Jeffrey Wigand与烟草公司之间是签署过保密协议的,他不能泄露公司的内部秘密,否则他将失去相当重要的医疗保险、车贷、房贷。这些是生活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所以当他鼓足勇气告诉妻子自己失业的时候,他的妻子首先就哽咽地问到“我们该怎么办?”幸好公司会依旧给付。如果一个人知道的秘密太多,他就会有危险,这是一个常理。握有强权的人往往会在一个秘密地场合悄悄告诉他“你知道的太多了。”这意味着你必须消失才能保证自己永不背叛,保证自己的忠心。当然,这是黑手党的手法。烟草公司的正人君子们是不会这么做的,当他们想进一步确保这个高级科学家不会背叛他们时,他们拿出了一份保密条款的补充条例,威胁他签署。于是Dr. Jeffrey Wigand开始反抗了,他决定开始自己的背叛行为,忠诚地向公众公布那些鲜为人知的烟草业内幕。

Lowell Bergman是忠诚的新闻战士,专职是争议性话题。在AL PACINO的演绎下他俨然就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的一切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告诉大众一个真相。他勇敢无畏。但是Dr. Jeffrey Wigand不一样,他是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男人,从他拒绝签署条款的那一刻起,他就被危险包围着,跟踪、监视、恐吓电话,所有的一切都是对精神的重大打击,被迫搬家,弄得妻离子散。

对于一个已经失去了一切的人来说,再多的安慰也是没有用的,Dr. Jeffrey Wigand的回答是“我已经失去了一切,而你,什么都不用失去。”的确,Dr. Jeffrey Wigand对于保密条款的背叛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背叛使他彻底摆脱了原位,投向了未知。他甚至会因为出庭作证而要饱受牢狱之灾。但是有一种美德叫做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对自己作为高级科学家的忠诚,他讲出了烟草业的惊爆内幕。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是Russell Crowe占据主要部分的话,那么影片的后半部分则完全是属于AL PACINO了。老戏骨在影片后半段中爆发出的力量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后半部分是Lowell Bergman的个人战斗,

片子惨遭CBS上层封杀,在办公室中的雄辩,表现地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坚韧。这种爆发从“什么时候开始,高层准许律师也可以决定《60分钟》的新闻内容?”的质问中正式开始,PACINO的大动作表演已经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了,淡化了《热天午后》中的年少张狂,增添了一分老道稳重。所刻画出的是一个为着信仰而艰苦奋斗的新闻人。大有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我自己投降的英雄气魄。

通过各种渠道以及关系,当新闻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一刻,面对着背叛了自己的同事,PACINO告诉了他原因:“因为我说道做到,说话算数。我未曾出卖过任何一条线索,未抛下任何人,直到现在。当初我到任时未曾食言过,而我离开时也是如此,去你的游戏规则。”

诗史的节奏,人文的情怀,造就了《惊爆内幕》的精彩。节奏感,157分钟的片长,中间却没有一个冷场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是多么的困难。我们始终为Dr. Jeffrey Wigand而感叹,又始终被Lowell Bergman所震撼。两个原本陌路的男人为了“忠诚”这个共同的信仰而走到一起,那一刻他们是世界上最相似的两个人。

当AL PACINO在海边寻找信号,不知不觉地走入齐腰的海水中时,我们彻底被他感动了;当他在电话中喊到“GET ON THE FUCKIN PHONE”的时候,他把我们彻底震撼了。不知道什么原因,从AL PACINO口中说出的FUCK总是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张力。正是这种张力,使一部又一部的影片成为影史上的佳作。

当Dr. Jeffrey Wigand的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了那部历经艰险得以播出的片子,看到自己的父亲为了忠诚而背叛的时候,Dr. Jeffrey Wigand知道自己成功了。咏叹调在这一刻再度想起,但是这一次的咏叹调并不伤感,并不忧愁,是一种由于看到期盼已久的光明而产生的兴奋,神经在那一刻瞬间得到放松。

Dr. Jeffrey Wigand的背叛最终变成了忠诚,成就了辉煌;而Lowell Bergman对CBS的背叛,使他摆脱了原位,投向了未知。一个出色的故事,一群出色的演员,一部出色的影片,当年败给《美国丽人》实在是让人感到遗憾。

第五篇:新闻采访如何抓好角度

上官志春

新闻角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额闻的立意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和新闻的表现角度。

一、抓好新闻的立意角度。紧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首先要把握的。新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所以在立意时要符合我们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为此,新闻报道要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便正确导向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对人民群众有引导作用。紧扣受众心理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需要把握的另一个方面。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指导性、引导性,还必须具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指导性、引导性就无从谈起。紧扣新闻的价值也是新闻立意角度必须把握的一个方面。新闻价值蕴含于新闻事实之中,客观地摆在那里,如何把它挖掘出来,并使立意角度与之紧扣。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的功夫。

二、抓好新闻的选材角度。要使新闻素材与报道的主题相吻合;要选择那些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本质的材料。

三、抓好新闻的表现角度。表现角度的选择应把握住两点。首先是要扣住新闻的本质。不能因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报道要形式新颖。要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其前提是要有利于内容和主题的表达,要在真实反映题材。深刻揭示主题的情况下力求形式的新颖.不能为讲究形式而损害主题和内容。其次是要独辟蹊径,敢于创新。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创新。是新闻传播者应该着力探索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传播者并不是每天都能抓到新鲜的东西,而新闻的性质又要求报道不断给受众以新鲜感。这样一来,就给新闻传播者提出了善于和敢于创新的要求。同样一个事实。同样一个主题,转变一个表现角度,换一种手法来写,就可以写出不同新意。

新闻采访 角度为王

杨宏刚

前不久鲁豫主持的一档谈话节目《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当期的嘉宾白岩松。出于对《新闻周刊》及白岩松的喜爱,我这个很少看情感类访谈节目的人也破天荒地静下心来聆听了一个内蒙汉子的电视情节。

由于自己多少也算是一个电视人吧,我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他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的阐释上,别的内容没有太多印象了,只记得当他和鲁豫在探讨做新闻节目的得失时讲了一个观点让我过耳不忘,他说:“所有新闻归结到一点就是两个字——角度”。这句话虽然只是一带而过,当时却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又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于是信马由缰,想到了自己从事电视新闻采访 13 年,对于角度的思考确是少有问津,于是开始思索起这“角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 观点”、 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看似描绘庐山在不同视域中所展现的千姿百态,实则以形象寓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结论会不尽相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所谓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取向或侧重点,也就是采写和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侧面。选择新闻角度的过程,就是通过选取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去揭示新闻主题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采写和报道;而选择的角度不同,所揭示的新闻主题不同,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报道效果。

新闻角度一般分为采访角度、选材角度、选题角度和表现角度,在电视报道上还包括拍摄角度。选择新闻角度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巧。那么,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呢?

一、针对新闻性选角度,体现时代特征。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每年都会有一些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中心任务出台及部署,当这些政策措施出台时,新闻媒体均会进行大量的宣传。其中,有的重复着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新闻,既没新意,也没特点,把新

闻弄成了工作介绍。而要出新、出彩儿,角度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针对受众的兴趣选角度,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去选新闻,以群众喜爱的视角去报道新闻,这是使报道成功的前提。笔者认为,要使报道更贴近群众,让读者更加喜闻乐见,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握群众脉搏,把报道的角度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写群众之所盼,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说群众想说的话,使新闻报道可亲可信,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企盼什么、最关心什么,我们的媒体就要反映什么。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只有从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想知道什么等方面提炼主题,选择报道角度,才能吸引读者,教育、启发和感染读者。

三、从新闻事实的“新”上找角度,增加新闻的“新意”。写新闻贵在“新”上。这里所说的“新”,包括角度新,尤其是老内容、老主题,就更要选出新的角度,从新的侧面突出主题,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让文章“出彩儿”。从人们的心理特点来说,一般是喜欢变化的。不论是观点,还是形式,第一次出现,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倘若经常重复出现,人们就会渐渐失去兴趣。党和政府乃至我们攀钢的许多中心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宣传,难免“老调重弹”,但我们在报道时不妨来个“老路新走”———用新的角度去反映老一点的内容。一个老主题,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选择新的报道角度,才能跳出常规俗套的圈子,把报道引向深入。我们要努力从平凡的事例中看出不平凡的精神来,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寻找出新意来。

请看一个实例。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论及新闻角度时谈到,新华社记者黄正根、傅上伦等接受采访“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工程任务后,首先遇到的就是角度问题。 三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东西万余里,该从哪儿跑起?“三北”风沙干旱危害几千年,第一篇文章又从哪儿做起?后来,穆青同志给他们出主意说:“东西万余里,就从北京跑起;上下千百年,就从眼前北京的风沙写起”。记者按照这个角度进行了采访,在一个星期之内,稿子就脱手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东西万余里,是一个新闻可能性空间,第一篇报道选择什么样的空间和多大的空间?上下千百年是一个新闻可能性时间,第一篇报道选取什么样的时间和多大时 间范围?穆青确定的新闻角度,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北京跑起”,是确定了在东西万余里中选取什么空间,同时北京的地理范围就是这个空间的量度。“从眼前写起”,就是确定 了在千百年中选取什么时间,同时,“眼前”的时间范围也就是一个量度。

这个事例讲的是采访角度。在新闻认知中,新闻主体选择储存在头脑中的潜在性—--或是一个时期的主旋律精神,或是关于对受众需求的认识,或是对某种倾向性问题的了解,与所要报道的新的事实相联系,以实现对新的事实的意义、价值的认识、把握。如《攀钢日报》和“攀钢新闻联播”为了贯彻落实干部大会精神,都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基层先进典型的报道,这些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角度的选择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做到了以小见大、从一件件具体平凡的小事中反映了贯彻落实干部大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正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综上所述,新闻角度通过对新闻可能性时空性质与量度的把握为实现有效新闻传播创造条件。新闻角度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新闻主体对客观存在的角度的运用,同时反映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任何有目的和有效率的新闻传播,都是解决新闻信息的流向流量问题。传媒业是创意产业,创造力是现代媒介的本质,创新是新闻规律的内核。当今社会,随着注意力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注意力日渐成为稀缺的资源,因此被称为“新经济时代企业货币”。受众的注意力,日渐成为媒体之间激烈争夺的财富,谁能够获取受众更多的注意力,谁便是赢家。新闻报道要成为“赢家”,就要尽可能多地吸引读者注意力,使每个角度折射的光芒都成为亮点。新闻角度,乃是新闻传播的一个要件。对于新闻采访,我认为把握好角度才是正确的方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闻写作目的范文下一篇:学天文学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