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课程思政”是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树立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适当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中,与育人育德互相融合,有效衔接,培养热爱护理事业的实用型儿科护理人才。

第一篇: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基于思政元素嵌入方法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

[摘 要]工程力学课程是大多数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覆盖面广并且其理论在工程领域应用广泛。文章基于课程自身特点,以该课程绪论课堂为对象,以思政元素嵌入的方法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改革,以达到践行课程思政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力学;思政元素嵌入

[基金项目]2019年郑州轻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示范课堂项目“思政元素嵌入工程力学课程-绪论”;2018年郑州轻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2018BSJJ054)

[作者简介]秦恒洁(1989—),男,河南滑县人,博士,郑州轻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安全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是目前能够有效且全面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合理的选择课程,结合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在完成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同时达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标。

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和构件承载能力的科学,其内容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1]。涉及的力学理论知识在土木建筑、桥梁隧道、矿山开采、机械化工等工程生产过程中应用广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规模都处于空前高速发展阶段并领先于世界,其高速发展离不开工程力学理论知识的基础[2];另外该课程作为国内大多数工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有更广的覆蓋面。因此笔者认为工程力学课程绪论课堂作为思政元素的嵌入点,进行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实现基于思政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工程力学课程特点及绪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一)工程力学课程特点

工程力学是一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学科,其中不仅包含有许多实用工程技术,而且包含了许多科学的思维方式,然而工程实际仍然与书本知识存在许多差异[3-4]。另外针对大多数非力学类工科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不能够使学生对工程力学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因此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放在如何使学生更加深刻、更加清晰的掌握力学问题解决的逻辑思维。学生只有真正学到工程力学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

(二)工程力学绪论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地融入工程力学绪论课堂中,本课堂拟完成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目标:

1.知识教育方面。①从宏观层面了解整个力学领域的形成、发展与现状;②明确工程力学在整个力学领域的地位以及本门课程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框架;③掌握力学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与逻辑思维。

2.思政教育方面。①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践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祖国快速发展的自豪感,进而引导学生践行制度自信;②强化学生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扎实促进其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③激发学生作为力学工程师或者安全工程师所需要的责任感,塑造学生“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尊重公平正义”的可持续的价值观;④强化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矛盾对立与统一并存的客观存在规律,以及人类认知物质世界“实践—理论—实践”的一般方法。

二、思政元素发掘及课堂实施方案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为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研究其课程性质并从以下几个角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融合。

1.力学为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作为力学领域的分支,阐述自然界物质存在于运动的一般规律。学生学习力学知识的同时要强化其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扎实促进其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2.以工程建筑本身为挖掘对象,从鉴析古代建筑(赵州桥、黄鹤楼等)在“力学客观规律”与“美”之间寻求完美平衡的过程,来领略中国独有的建筑文化,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践行文化自信;从我国大型基建项目(京港澳大桥、三峡水坝等)雨后春笋般的开发建成,激发学生对祖国快速发展的自豪感,进而引导学生践行制度自信。

3.以力学破坏失稳导致的工程死伤事故案例为切入点,突出强调科学合理的力学设计以及保质保量的工程施工对后期建筑物安全使用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厚植工程伦理,强化学生的责任心以及使命感。通过工程伦理教育,塑造未来工程师“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尊重公平正义”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4.绪论中设计到工程力学的主要任务为“强度、刚度、稳定性”,在对其概念讲授过程中,以构件设计的安全与经济问题,这是一对矛盾,考虑安全就需要多用材料,用高强度材料;考虑经济,则要求少用材料,用较差的材料,这一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何协调呢?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条件公式给出了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经济与安全这一对矛盾统一了起来。

5.还比如材料力学的研究始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某一杆件的力学现象,科学家应用理论推导出力学公式,最后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遵循实践—理论—实践这一认识规律。具体实施方案如图所示。

三、课堂教学效果与特色

(一)课程知识讲授方面

本课堂授课以问题为导向。基于课程基本逻辑提出四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讲授始终。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对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开展对各知识点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主动性以及其课堂的参与感,进而达到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学习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思政元素的融入是達到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但是生搬硬套的挤进课堂不仅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强行灌输的反感,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会打乱基本课堂授课的逻辑,造成主要知识学习效果的降低,得不偿失。因此思政元素的对本课堂知识点的有机融入方法是本课堂的特色所在。

因此本课堂以基本知识讲解为主线,以四个贯穿知识点始终的问题为逻辑引导,进而对解决各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点展开学习,然后以各知识点对应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根据案例挖掘合适的、紧密度高的思政元素,并提前做好课堂设计。

教师引导以非知识点形式、客观阐述现象(如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以及现代中国的基建现状)或者分享自己内心思考理解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内涵思想作为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升华,整个过程淡化灌输行为,强化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自发性吸收。

参考文献

[1]张斌,宇晓明,胡朝斌,徐学忠.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56):195-196.

[2]本刊编辑部.从“基建狂魔”到“交通强国”[J].中国公路,2019 (19):3.

[3]赵慧明.“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 (04):125.

[4]高士武,杨晓林,杨亚平,赵伟东,郭晓菊,万朔.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140-142.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urse; embed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作者:秦恒洁 李栋浩 吴则琪 张单

第二篇:思政教育背景下《儿科护理学》教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摘要:“课程思政”是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树立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适当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中,与育人育德互相融合,有效衔接,培养热爱护理事业的实用型儿科护理人才。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 课程思政 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是培养热爱护理事业的接班人。《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且随着国家和人民群众对儿科医疗和护理质量的重视以及三孩政策全面放开,其学科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儿童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呵护。教育部于 2020 年 5 月份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院从2020年开始,根据《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思政课程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课程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课程为育人载体,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同时注重思想价值引领,让传统课程教学同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临床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而轻视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及动力。以上现象不能够完全体现“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的思政教育理念[3]。因此,在《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开展符合本学科特点和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将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目标:培养热爱儿科护理事业的专业型人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加强儿科建设 [4]。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量儿科专业型人才。今年6月份,三孩政策全面开放,为了促进生育,国家层面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目的就是能够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儿科专业化特征明显,涉及系统较多,在理论授课和实践课程当中,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渗透爱专业、爱儿童、刻苦学习的思想。在绪论当中,导入国际战士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白求恩同志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及其博爱胸怀。培养学生掌握精湛的技术,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探索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

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5]积极开展医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探索思政教育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护生践行自身医疗服务价值。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例如:在我院“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这一医疗扶贫项目中,每次派专家团队到龙胜县、资源县等边远山村进行免费医疗服务时,让学生参与其中,深入到乡镇医院和乡村,协助老师测量体温、血压、儿童生长发育指标的监测,向家长进行儿童喂养和护理等健康知识的宣教,开展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儿科护理实践教学。同时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幼儿园、中小学校等开展窝沟封闭、视力检查、疫苗保障等志愿服务,这些实践活动让护生面对真实世界中的儿童,进一步提高职业使命感和认同感,为促进人民健康,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在这些深入到基层和一线的医疗服务项目中,亲眼感受和目睹中国政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采取的力度和决心,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事业。

4. 让学生树立起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纵观我国的发展历程,无不伴随着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应对每一次事件都体现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党和政府每一次采取的应对措施,人民群众支持配合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关键所在。授课教师应积极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结合点。在讲授“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这一章节时,可自然而然导入我国当前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体现了我国的制度自信和民族自信,进一步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 宣传扬祖国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对世界人民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践教学中因势利导进行教学。讲授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课程时,利用榜样人物的力量加入祖国传统中医药学元素,如青蒿素的发明人屠呦呦说过: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青蒿素的发现,为非洲人民解决了疟疾的痛苦,对世界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护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成就,感知中国骄傲和成就感。

6.《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6.1对社会的意义: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热爱儿科护理事业的专业型人才,缓解供需矛盾,让更多家庭和患儿获得优质护理,为三孩政策全面放开保驾护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儿科病房的护患关系。

6.2对专业的促进:顺应改革新时代以及放开三孩政策的需求,针对性培养儿科专业型护理人才,促进儿科护理专业的发展,稳定儿科护理团队的建设。

6.3对学生的意义:通过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的教学方式,让护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团队意识、人文素质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等,为进入临床打下基础。

6.4对老师的意义: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教育根本问题,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将思政课与教学相融合,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真正践行课程思政的内涵,引导学生价值观形成,提升教学质量。

7.小结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感动人物和感人故事激励、鼓舞着无数高考生投身于医学事业。医学生教育的成果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健康,决定着我国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思政教育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有效的融合,培育人文情怀,增强爱国热情,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够对以后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进而发挥自身专业技能和优势,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进而推动我国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余结根,汪全海,刘辉,等. 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课程思政”内涵及实施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18(4):49-51.

[3]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教党〔2017〕62号).

作者:秦燕羽?曾慧杰

第三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探究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能与思政课程达到高度一致,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贯彻下去,需要顶层设计、教师提高意识、编排合理教材,提升教学效果。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包括个人素养提升、家国情怀养成、勇于社会担当几个方面,深入挖掘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推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有利于塑造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最大化将人文社科学科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关键词】高职 语文 课程思政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来,课程思政就成为全国高校各类课程授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大学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同为大一新生入校接觸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都具有人文社科特征,在人文思想引导方面能起到良好作用,两门课程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形成育人合力。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具有独特人文特征,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经多年发展尚并未达成程式化、固定化模式,这当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认识不清晰

课程思政需要教师以个人所授课程为载体,承托思政元素,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它本质是上而言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倡导下的教育理念要求所有教师都承担育人职责,要求全部课程都体现育人功能。虽然这一观点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教师未真正领会何谓课程思政,怎样开展课程思政。这类教师身在教育一线,却无法真正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少数教师依旧遵循守旧,将高职语文课上成了本科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全面深入讲解文学知识和脉络,经典诗词鉴赏、人物形象剖析等专业知识,一味注重知识传递,反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本身在价值塑造上的功用。或者在授课过程中生搬硬套向学生灌输思政政治理论,不仅没有达到育人目的,反而造成教学环节中断,引起学生反感。把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内容,要采用适当教学方法,让学生认为这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能接受并认同;要优选表达方式,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能理解吸收;要彰显现实意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能思考应用。只有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才能真正将大学语文课程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应用于教学。

2.教材编排不完善

语文学科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边缘化,导致大学语文教材在高职院校教材编排出版当中也处于边缘化。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编排蒸蒸日上、热火朝天且质量越来越高,公共基础课教材编排却一直不温不火。目前思政课程有国家统一教材,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修订了新的国家标准也会出台相应教材,语文、数学和体育课程仍在“各行其政”,未有统一标准。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多数以作品选形式存在,教材组织构架以大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仅有少量应用文或口语交际内容甚至没有。这种作品选式的教材势必会导致教师将大学语文课无形中上成作品赏析课程,而古代文学作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适合少数有文学爱好的同学简单欣赏,不能深入剖析,更加不适用于多数高职学生,这会使课堂变得生硬无趣,无法吸引学生,势必也会降低教学影响力。

现有教材编排不合理,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编一本教材,但现实问题是高职院校中高职称、高学历、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不多,有很多都是仅工作几年甚至零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职称水平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他们无法自编教材解决眼下存在的问题。

3.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和单招等具体形势,大批高职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问题更加突出。现实来看,他们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学习习惯较差,甚至没有学习习惯;贪玩好动,对知识本身缺少兴趣,缺少自我约束力;人生发展方向不明确。对于这类学生,将知识和技能传播做为教学第一要务,显然不够明智,高职学生确实要以技能学习实践为主,但前提是他们能够拥有优越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时下大批年轻人工作在一线车间厂房,但真正愿意在最基础岗位上打磨自己,坚持不懈的却少之又少。这与当下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不能说毫无关系,年轻人接触网络信息多,意识到互联网娱乐行业赚钱又快又多,多少会受其影响。这种错误思想意识,迫切需要在这些年轻学子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纠正,仅由辅导员或思政课承担这一任务可能并不够,其它课程的思政影响也要发挥作用。

语文是多数数学生处认为还较拿得出手的、和学生之间具有天然亲近感的课程,加上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思政元素的参与,让树立正确价值观这件事变得更好实现。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里并未得到重视,开设课时多为28或32课时,甚至部分院校已经不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由演讲与口才、中华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替代。这些课程固然有技能或素质上的培养,但大学语文融合文学作品、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多元教学内容,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作用无可替代。由于课时减少,加上公共课不如专业课重要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较为轻视,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致使老师教学受到一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整合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以文、史、哲为主体,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优秀作品,包含着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展示了理想信念、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等重要内容。这些作品中承载着大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着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弘扬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等作用,把这些向善向上的信息传递给青年大学生,帮助他们塑造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从而达到预期的思政教育目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元,经整合提炼大概可以涵盖个人个人素养提升、家国情怀养成、勇于社会担当几个方面。

1.个人素养提升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是“史家之绝唱”中颇有影响的一个选段,项羽作为失败英雄典型,其故事历来被不同时代文人书写和歌颂。项羽幼年学“万人敌”的大气磅礴;少年见始皇东游时“大丈夫当如是也”的立志高远;“鸿门宴”上的刚愎自负,优柔寡断等等。这位悲剧英雄形象丰富,优点值得学习和发扬,缺点也能像一面镜子警醒后来人。历史对他有诸多评价,“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也好,“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好,还是“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也罢,项羽确实影响千千万万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作为历史的旁观者和后来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总结和评价项羽,进而能认识到性格缺陷对个人的终生影响,学会审视自我,提升自我。

苏轼也是大学语文授课内容当中极重要的一课,与中学语文偏重于作品鉴赏和介绍相反,大学语文课堂上需更注重对苏轼人生经历的介绍。他一生起起落落,宦海沉浮,却能始终豁达从容,用包揽宇宙之心面对人生风雨,这是极难得的品质。学习苏轼,了解苏轼,走进苏轼的一生,教会学生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让他们意识到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与如何正确处理人生逆境有重要关系,科学对待人生逆境,不因一时困顿而自暴自弃,不忘初心,才是人生圆满的保证。

2.家国情怀养成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学生最熟悉、接触最多的文化元素,通过对中国汉字发展脉络及不同时期汉字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甲骨文起源于商、成熟度高且从未失传,数量众多的甲骨文中蕴含中华民族早期祭祀、占卜等历史记录,起到文化传承作用。至于中国文字后期发展,乃至文字单独发展成一门艺术,也是中国文化魅力所在。让大一新生在第一堂大学语文课上真切认识中国文字、领略汉字之美,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有助于学生提升民族自信心,树立我爱我国的道德品质。

“千古孝思绝作”《蓼莪》表达了对父母的悼念之情。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美德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本诗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主题,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诏书中也屡屡言及。本篇诗歌意在向学生传播中华传统孝道,认识父母养育之恩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健康奉献的家庭观,树立正确公民道德观念。

3.勇于社会担当

应用文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实现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学上要求学生了解日常应用文基础知识和写作要求,能够自如完成日常应用文写作任务,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讲究实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开展职业道德上的潜移默化教育。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有基础性作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优秀个人品德养成上。计划和总结的学习能够使大学生意识到有“计划”的人生往往事半功倍,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和专业有清醒认识;通过实践提高认识,总结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及时发现不足,确定努力方向。古语有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口语表达模块,课堂案例选择上主要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卜算子·咏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主,让学生在朗诵、演讲中获得日常生活中不易得到的语言艺术享受,并在生动的语言艺术欣赏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无论是应用文学习或是口语表达训练,都旨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培养他们对于立足于社会,贡献于社会的高尚道德情操。

总之,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外,最能彰显思政元素的一门课程。要重视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和建设,利用语文课程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共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应有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婷婷.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2]王国庆.“课程思政”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大学语文教育[J].语言文学研究,2019

[3]邱伟光.課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

基金项目: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20年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探究——以四川电子机械技术学院为例(MZY20B21)

作者:孙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产科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项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