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

2022-05-08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今年为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3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1950年即开始招收研究生,1950年至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2700多人。从1966年开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立即恢复了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

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 篇1:

基于信息素养培养视角的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今后的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安排在总体重视系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专业信息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图书馆学;课程

一、引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这一概念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会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在全国高校开展文献检索与运用课》拉开了我国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序幕,体现了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每个人都要了解并掌握信息素养基本技能。然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课程的内容与形式都难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无法适应研究生搜索、使用信息资源与增强信息素养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学属于方法性学科,它的优势在于能为人们提供读书治学的方法、分门别类的意识与方法、信息或知识获取与利用的方法与能力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应更多地偏向于培养研究生的信息能力,即信息素养。本文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视角出发,以云南大学为例,对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优势分析

图书馆学隶属管理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信息学、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信息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学高级专门人才。由表1可见,云南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以理论研究、信息素养教育为主,辅以教学实践活动及学术活动。此外,在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上独辟蹊径,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基础较为薄弱这一缺陷,加设了辅修本科课程这一项要求。要求跨专业研究生均须在前三个学期内,在规定的10门本科课程中选修够5门课程,考试合格,方能取得毕业论文开题资格。这一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专业基础的稳固,使研究生能在短期内集中学习专业知识,为后续学习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劣势分析

通过对培养目标及课程开设的分析可以发现,图书馆学研究生的培养着重于理论功底及信息管理素质培养,技能类课程设置的较少,学时也较少。

如公共选修课中的文献检索,图书馆学专业对该课程要求必选,但是由于文献检索隶属于公共选修课,面向的对象是文科研究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通用色彩,同时其开设学时较短,仅18学时,不利于研究生的学习及实践。

三、课程优化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应从教学模式创新着手,推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不能只在信息管理教学中实施,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信息素养课程设置力度

就目前来看,云南大学图书馆学在信息素养课程设置上分为两个模块,即必修课中的信息检索等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文献检索、信息处理技术等课程。从学时上分析,文献检索、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等涉及上机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培养方式呈现阶段性,而研究生对于信息素养的要求是持续性的;从培养层次来看,文献检索更多是培养研究生通用的信息素养能力,对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因此,课程设置中应有效利用学科资源,将通用的信息技能和课程内容有效整合起来,增强信息素养课程设置力度,为研究生构建一个持续性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课程设置的新模式

结合研究生自身的条件和需求来创新课程设置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科创新,也有利于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而课程的设置应结合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授课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使其获得更为真实的信息体验。

(三)优化考核方式

要使得信息素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考核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图书馆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获取信息能力强且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情报分析能力的人才。因此,除了考试和论文之外,有必要增加上机实践及检索报告的考核比重。即在课程中增加上机实践的比重,课程结束之际,围绕某一课题完成检索报告。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可以使研究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对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四、结语

信息技术以它无所不在的体验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今后的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安排在总体重视系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专业信息技能的培养。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发展,才能有效地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整体信息素养,构建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铁钢.慕课应用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J].管理观察,2016(09):33.

作者:范文静

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 篇2:

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30年步伐

今年为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30周年。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1950年即开始招收研究生,1950年至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2700多人。从1966年开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立即恢复了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制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中国学位制度从此建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此有了长足发展。

“文革”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较为落后,到1966年总共才招收过两名研究生——侯汉清和张涵,培养单位为北京大学,1964年入学,导师为刘国钧,研究生学历迟至1980年方承认,承认于1967年研究生毕业。侯汉清1979年再次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78年武汉大学率先开始招收图书馆学研究生,南京大学亦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1978年招收了两名图书馆学研究生卢贤中、顾志华,导师为钱亚新和施廷镛。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78级研究生有张厚生、乔好勤、倪晓建、惠世荣,导师为彭斐章、谢灼华。79级研究生有杨廷郊、况能富、杨筱玉、李景正、王冰、曹直,导师为严怡民、黄宗忠、郭星寿、皮高品、孙冰炎、周继良、廖延唐。80级有马费成、匡兴华、马大川、汪建平、孙凌、黄慎玮,导师为严怡民、陈光祚、彭斐章、谢灼华。1978-1980年共有研究生16名。我国学位制度1980年仍在讨论之中,1981年1月1日开始实行,也就是说78级图书馆学研究生无硕士学位。

1978年前,全国只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设有图书馆学专业,培养四年制本科大学生。据1995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8所高等学校设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在4000人以上,其中大学本科教育点53个、硕士研究生教育点11个、博士生教育点3个。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于1981年开始。图书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从1991年开始,主要设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生班是1984年开始招生的,学制二年,不写论文,不授学位,工作一年后可申请学位。

2006年,图书馆学硕士点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湘潭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含分支机构)等39个,图书馆学博士点有北京大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吉林大学、中山大学8个,图书馆学博士后流动站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

30年的改革开放,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硕果累累,未来,需要进一步抓住机遇,深化发展,与时俱进。

作者:图 谋

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 篇3:

图书馆学期刊的“前世今生”

图书馆学期刊最早于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于欧洲,代表性的期刊有1834年创刊的法国《藏书家通报》、1840年创刊的德国《图书馆杂志》等。随着近代图书馆学的确立,图书馆学期刊开始在更多的国家出版。

20世纪以后随着图书馆活动领域的扩大和专业图书馆的兴起,图书馆工作内容日益丰富,图书馆学研究不断发展,图书馆学期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①数量急剧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图书馆学期刊已达650种;②内容趋向专门化,深入到图书馆学各专门领域;③出现了有关图书馆学教育与研究方面的期刊;④反映现代技术应用的刊物大量涌现等。⑤出版了一些报道图书馆学专业文献信息的检索刊物等等。进入新世纪后,与图书馆学专业相关的刊物数量几乎没有变化。

《津图学刊》曾经由著名图书馆学家来新夏先生主编,在图书馆学期刊中影响很大,但由于种种问题2004年《津图学刊》停刊。它的停刊引发了很多人对于图书馆学期刊发展的思考。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就谈到:“何为论文?抛开所谓的种种标准,论文要么是高质量的学术理论研究,要么就是高质量的实践经验总结,当然更好地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纵观现在的图书馆学刊物,其文章的质量如何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现在在图书馆学刊物方面,数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停掉几个未必不是好事。”而一位大学图书馆员游园对停刊表现出惋惜之情:“至于图书馆学期刊是不是太多,这个也不能武断的,和美国比起来我们只能处于质量上和数量上的劣势。”以上两人的讨论可以引发我们对于图书馆学期刊的思考——图书馆学期刊是多还是少,在市场环境下图书馆学期刊走向何处?目前,我国与图书馆学有关的期刊大约有60多种,其中包括许多内部交流刊物。由于我国有上万家各类型图书馆,图书馆员的职称评定、岗位晋级、工资待遇等都与发表论文的多少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看上去期刊数量并不算多。但由于学术功利化的泛滥和学术腐败的存在,很多图书馆学期刊文章质量不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60多种图书馆学期刊中,几乎都定位于学术期刊,很少有类似科普、新闻性的期刊。2005年,一本全新的图书馆期刊《数字图书馆论坛》创刊。其试刊之初,走的是科普路线,但正式创刊后,转向为学术期刊,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新闻、科普类专业期刊在我国很难发展。不同于其他的图书馆学学术期刊,《数字图书馆论坛》不定期地推出专刊,就某个话题集中讨论,影响较大,如《中国数字图书馆十年回顾》、《全国文化共享工程专刊》、《期刊评价专刊》等。这种类似于很多大众类期刊的编辑方式应用在学术期刊中,虽然难度较大,但效果显著。

在运营方面,和其他学术期刊类似的是,绝大多数的图书馆学期刊靠国家行政经费支撑,并没有多大压力;同时,编辑队伍老化,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不够;此外,图书馆学所处的行业产业化不够,没有大量的广告投放在刊物中,所以虽然学术期刊的运营有多种方式,但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学期刊大多停留在以发行为主的运营阶段。

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子期刊方兴未艾,很多图书馆学期刊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并且还有三家期刊对过刊进行全文上网,做到部分开放存取。如果学术期刊电子化以后,能够通过点击率更好地进行读者统计,比如什么类型的文章受欢迎程度高,什么栏目建设有待加强等,从而更加客观地对刊物进行定位。如印刷版学术期刊《Information Research》自1998年起开始改为纯电子学术期刊《InformationResearch:An Electronic Journal》,发行成本降低,影响更大,已经被很多传统的学术期刊所采用。2004年,Elsevier在互联网的收入约20亿美元,其中超过1/3是电子资源收入,而在今后几年,电子资源收入将会超过一半。除了降低成本和影响更大之外,网络的普及性也使得更多的广告用户投入到电子期刊中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44章第二节中,第一次对数字出版做出国家级规划:“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现代出版发行业,积极发展数字出版,重视网络媒体建设。”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冲击,我们的图书馆学期刊编辑部准备好了吗?

作者:一 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开放式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