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科技创新

2022-08-02

第一篇:文化产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科技信息 0本刊重稿0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2010年第25期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以秦皇岛为例

魏玉亭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 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视科技创新,充分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去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魅力,开发新兴文

化领域的各个项目,扩大文化产品的影响范围,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当今世界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秦皇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学技术

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发展,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打造就

了许多新形态的文化,如: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手机文化、网络出版、

数字节目、三维动画等。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使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其传播速度更加便捷迅速。科学技术使

得传播的载体更加宽泛,数字技术制作的文化节目,可以同时在网络、

数字影院、电视台、手机、数字出版物上使用。以互联网为载体,学术文

献数据库、游戏出版、教育出版、音像出版、网络原创文学、电子图书出

版、网络博客出版等都发展迅猛,这都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以秦皇

岛市为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皇岛市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各种文化需求十分丰富。它位

于河北省东北部,东北接辽宁省绥中县,西北临河北省承德市,西靠唐

山市的滦县、迁安,北依燕山,南临渤海,风景绮丽,气候宜人,是历史

文化名城,也是唯一一个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旅游城市。西南距石家

庄483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秦皇岛有天下

第一雄关山海关,有国际知名的夏都北戴河。从地理位置上看,秦皇岛

毗邻京、津、唐,独特的两环区位优势,京津文化圈和环渤海经济文化

圈的强势文化和文化产业为秦皇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信

息、经营、管理、产品等方面的机遇和样板。

秦皇岛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底蕴厚,文化遗存

多,艺术种类多。目前秦皇岛市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1项.昌黎

地秧歌、抚宁鼓吹乐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昌黎地秧歌、抚宁鼓吹乐、抚宁太平鼓、青龙猴打棒、孟姜女传说、

伯夷叔齐历史传说、昌黎民歌、昌黎吹歌、抚宁皮影雕、抚宁剪纸、卢龙

县秧歌、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秧歌、卢龙县民间诗词、赵家馆饺子制作

技艺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先后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名录。秦皇岛的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人文优势。

近几年,秦皇岛市适应旅游消费新需求,贴近市场,围绕着秦皇岛

旅游业,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不断创新文化产业,把创新文化产品与

活跃旅游市场紧密结合,不断的提高秦皇岛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建

设的水平,旅游和文化产业互相促进,互相支撑,仅北戴河一个区文化

及文化创意产业一年创造的产值占到该区GDP的25% .近几年.通过

不断创新文化产品。秦皇岛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不断增 长,2008年达到11亿元。以市场之手.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合理 调配。秦皇岛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秦皇岛的文化产业的各种活动,都和科技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把高科技的工业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运用高新技术去 改造和开发新兴文化内容;把高科技的文化创意和传统的文化产品结 合起来,把传统的文化产品和旅游市场结合起来,扩大文化产品覆盖 范围,提高其影响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 景区剧院里上演的的大型室内乐舞情景剧《海誓·南戴河》中,LED背 景、雨幕、落沙等现代舞台手段的综合运用,当地独有的传统抚宁吹 歌、抚宁秧歌.以及抚宁太平鼓等民间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入到舞台; 2010年8月14,同一场地上演的“我们的节日·七夕”首届中华爱情节 演出中,五只、十只、千百只喜鹊由远及近,形成鹊桥,银河两侧的牛 郎、织女星渐渐靠拢,在会合的一刹那,观众席里无数个粉红色的“心” 形气球舞动成爱的海洋。在碧螺塔酒吧公园的高科技的灯光音响、北 戴河首届海滩音乐节中多元立体舞台、奥林匹克公园高清水幕投影、 秦皇求仙人海处景区的舞台设计和灯光舞美的千变万化,为演出增色 颇多。这些都是大产业、高起点、高科技的产业化运作.这样大大推动 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个文化应当通过高科技手段用现代人喜欢接受的方式展现出

来,而不仅仅是通过文字去阅读。过去只有印刷复制,而现在录音录 像、电子出版、网络直播、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 化艺术产品可以批量生产,文化艺术品的附加值增长。在过去,一场演 出,只有现场的观众能欣赏到,现在电视、电脑可以转播、直播,网络技 术可以录音录像、直播,用现代化的方式.使得文化艺术能成为产业。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新兴文化产业的兴起.也 被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舞台表演、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成为促 进传统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秦皇岛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的大型

情景剧《海誓·南戴河》,运用数字技术,极大丰富了舞台艺术的表现手 段和艺术魅力,歌舞为主的舞台表演中,民歌、渔歌号子、拉网小调、抚 宁吹歌、抚宁秧歌、抚宁太平鼓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巧妙地融人,武术、 柔术、杂技绸吊等手段的穿插运用,剧目形式变幻多样和现代声光科 技与LED相结合的方式,将海洋元素引入剧场,其间万帆齐放、海市 蜃楼、海底世界、海潮汹涌等场面。展现给观众的是优美的视觉享受. 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海洋之中,在室内体验碧海金沙南戴河的动人传说 和善良的秦皇岛人民的勤劳勇敢,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秦 皇岛政府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建设,吸引高科技企业及文化产业公司.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 度,以人才优势推动河北文化产业科技升级。2010年5月17日,第七 届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设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邀请新

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百度网、新浪网、中新社等 5O多家新闻媒体出席,请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毕福剑主持,借助广

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借助文艺创作与表演,开始开展地方性文化

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运营。很多实际例子表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 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而在我国的文 化产业领域,重视科技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秦皇岛借助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在科技创新层面、文化创新层

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且卓有成效.对于在其他城市的推广也是有借 鉴意义。

.

作者简介:魏玉.~(1982 lO一),女,硕士,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系助教。

※基金:2010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科

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 以秦皇岛为例》阶段成果,项目 编号201001A439,课题主持人为魏玉亭。课题组成员有王文龙、张竹 岩、焉树芬、贺敏。

[责任编辑:汤静]

15__

第二篇: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张华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乘数效应,已经引

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在世界文化与经济、科 技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企 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的 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具有根本支撑作用。

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直接产物,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 步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带动了文化产业向更广、更深的空间发展,科技进步深化了文化产 业的内涵。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会拓展出新兴的消费市场和就业空间,为传统文化产业发 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高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二十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 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

产。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渗透,使文化产业出现多种形态。最典型的就是互联 网的出现使其成为第四媒体,并由此产生了网上电影、网上出版、网上论坛等一系列新的文 化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它是知识经济时代 的先导性产业,它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展与应用,促进了当代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技术领域的数字革命对文化的形成、交流、传播、演变、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

息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影视、演出、娱乐、广告等文化产业在制造、传播、营销等方面离不开的

工具。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值 得我们去重新开发和演绎的作司凡科技的进步,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可能。不断的科 技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技术支持,产生了一大批的文化精品,为传统文化的 推陈出新,增强其发展后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广西桂林推出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通过聘请专业的导演和技术人员,通过对光、电、影等新技术的运用,产生了

美轮美免、迷幻离奇的影像效果。这一山水实景演出获得了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 地”、“10大演出盛事奖”等多个奖项,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祈和技术进步优化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结构

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各种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构建了新的

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同时,它还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文化产业 更新换代,日益向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型发展,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二十世纪后期,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大变革,诞生了以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 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网络服务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数字技术应用于传媒产业,使 传媒产业迈人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让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成为新的 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增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更

是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网络传媒(包括电脑互联网络和移动网络)。数字技术还在更广领域创造了具有超强互动、服务个性化、传媒分众化的“数字新传媒,如数字照相 机、数字摄像机、MP4播放器、3G手机等。

另外,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如多媒 体设计、网页设计、游戏设计等,离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其发展是无法想象的,更谈不上产业

提升。Photoshop、nash、CorelDraw、3DsMAx、iliustrator、Drearnweaver等设计软件的开发,让

文化产品的设计师们更加得心应手,为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技术的 进步,不但使得文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世界随时享用成为可能,同时,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结 构优化。

(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内容。

而是否有高新科技支撑,成为检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 要指标。发达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 步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 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就提高创新能力来讲,科技创新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而文化 内容的创新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产品形式的推陈出新更是与新技术开发密切相关。科技 创新是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利用科技创新甚至可以开发出新的需 求,拓展出全新的市场。

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绝对成本和相对成 本。要想充分发挥资源效益而不破坏资源与环境,也只有通过高新技术应用才能实现,技术 创新是文化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证。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进步对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

„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20(巧年首次发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表明,2(X)5年,全国有九个省市文化 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省跻身其中。事实表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河南 经济强省目标的强力助推器,是顺利实现“两个跨越”的重要保障。

不过总体来看,河南文化产业近年来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就现阶段来说,河南省的文 化产业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还处在初级阶段,尚需大力开发。

(一)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落后

尽管这几年我们下了很大决心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但整体上进 展缓慢,效率低下。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仍 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 端,政府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造成管理的错位、越位、缺位。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意

识淡薄,不是找市场,而是市长,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致使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 力。在投资问题上,主要依靠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实践证明, 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制约文化发展体制性障碍,文化生产力才可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

(二)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作为一个中部省份,我省发展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从整体上看,河南文化产业总量小、比 重低。2005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9.6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

而全国部分文化产业发达省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6-

7%,相比之下我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河南文化产业还缺乏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 具体讲:河南大型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文化市场上市场份额小,竞争弱;资金规模小, 软、硬件水平都较低;创新少,精品少。虽然一些文化企业已初具规模,如河南文化影视集 团,河南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等,但与全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总 之,河南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还很大,但

后劲十足,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三)文化产业产业结构失衡

河南省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主体产业所占比重偏低。我省文化 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21.8:7.2:71.0,全国平均水平为24.7: 2

3.3:52.0。从中可以看出,河南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一一核心层与外围层构成的“文化服 务”仅占29%,远远小于全国48.0%的水平,特别是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居民生 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所占比重太小,仅为7%。核心 层比重比全国水平低近3个百分点,外围层比重低16.1个百分点,形成了“核心”不够核 心,“主体”达不到主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省文化产业的规模。

三、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撬动其发展的是创意,支 撑其发展的是科技。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依靠科技 创新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以企业为载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要积极实施项目拉动,重点建设和 引进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努力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垄断,培育 一批创新能力强,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集群 战略。任何产业实际上都由一系列产业链条组成,并通过链条之间互动使企业得到发展壮 大。

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同样需要集群。在集群内,容易产生专业知识、创意、技能、市场资 讯等方面的积累效应,使文化企业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中共同繁荣。集群内物质资源共 享,则可大大降低文化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会强化企业创新动力,实现规模扩张。文 化产业上下游各个点相互依存和协作,又可拉长产业链,使文化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不断增 加附加值。

(二)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要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等措施,规范文化产业管理体系。运用财 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增加科技投人。要利用法律武器,加强对文化产品核心 技术的保护,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要积极发挥消费 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族文化产品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有力支撑。要特别 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通过引人风险投资基金等手段,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创 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科技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法规,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引导高 新技术进入文化领域,不断实现科技创新。

(三)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建立开放的科技文化体系

要认清我省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加强和先进国家的技术

交流。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尤其是国外先进的技术,将其与国内的文化

产品和服务相结合。吸取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扬长避短,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 的跨越式发展。

(郑州大学)

第三篇:构建创意产业融资平台 推动文化科技金融创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海淀区金融办与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共同搭建了海淀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平台。

根据平台构建框架,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与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达成支持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为海淀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支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手段,积极配合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指导、协调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支持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为缓解海淀区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各项创新性工作。根据协议内容,在未来3年内,北京银行意向性向海淀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人民币100亿元专项授信额度,对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推荐的优秀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贷款支持。

北京海淀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平台的建立是海淀区为积极营造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加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又一项新举措。

(产业规划发展处)

第四篇:九三科技创意文化产业园

(一) 产业园项目概况及背景

1、 规划背景

2、 项目位置

3、 九三科技创意文化产业园定位

4、 九江市发展概况

(二) 本案产业发展优势

1、 产业发展背景

2、 区位优势

3、 交通优势

4、 生活配套优势

5、 人才优势

(三) 本案项目定位

1、 本产业园面临的市场情况回顾

2、 产业园整体定位

3、 项目案名

(四) 本案项目规划

1、 功能分区

1.1本案吸收的产业及相关部门

1.2功能区的主要特色产业分区

2、规划理念

1.1整体规划理念

1.2组团规划理念

(五) 开发思路级招商策略和管理/

1、 开发思路

2、 项目招商策略(模式)

3、 项目运营管理策略

(六) 园区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

1、 经济效益

2、 社会效益

(七) 开发企业概况

1、 集团简介

2、 集团子公司介绍

3、 经典项目介绍

4、 集团具备优势

第五篇: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机制创新研究

唐晓旺

一、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与效益分析

(一)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分析

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这其中包括文体广播事业费、文体部门基本建设支出和宣传文 化发展专项资金。

从近年来的预算支出情况来看,文体广播事业费的支出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文体部门 基本建设支出和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金额也呈上升趋势。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文化事业建设费。2001一2005年,河南省文化事业建设支出年均增长32.6%。特别是2(X又年以来,全省各级文化事业建设支出都呈现出加速增长 的态势。

3.预算外财政专户支出—体彩公益金。自2001年全省开通体育彩票电脑发售系统以来,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十五”期间共发售体育彩票51.26亿元,筹集公益金17.54亿 元,有力地支持了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

4.对宣传文化单位的税收减免情况。按照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

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精神,河南省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对电影发 行单位实行营业税优惠政策。2001一20(辫年河南省共减免书店、报社和出版企业增值税

2.15亿元。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减轻了宣传文化单位的负担,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河南省文化亨业与文化产业投入的效益分析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的社会效益。这具体地表现为公共事业蓬勃发展和艺术

精品不断涌现。近年来,在政府投人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发 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条件较好的县(市)有 博物馆的目标。另外,河南坚持实施重点剧目带动战略,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 艺作品,如大型豫剧古装戏《程婴救孤》、舞剧《风中少林》、电影戏曲艺术片《村官李天成》 等。

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人的经济效益分析。这主要表现文化产业增长强劲,文化招 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和一批文化企业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等方面。

环境创新185

具体说来,2(X)5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39.64亿元,比20(辫年增长28.4%,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河南省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 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不仅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也扩大了河南文化的影响力。另外, 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杂技集团

等,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河南文化市场上,已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果丰富,亮点纷呈,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投人与效益基本上呈现出良性互动发展的态势。但是,在文化投人向 效益转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总量相冲不足,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2(XX)~2(X)5年河南省文体广播事业费财政拨款由n4886万元上升到368《X岭万元, 增加了22().32%,占全省每年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58%上升到了3.30%。但这与快速增长的 河南省居民对文化的需求相比,财政对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人还是不足的,远远满足

了河南省日益增长的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全国来看,河南省人均文化事业费连续多年处 于倒数第一的位置。从全省各地情况来看,各级政府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文化单

位的事业经费相对不足,每年递增的文化经费多半用于人员经费的支出。尤其是在广大的农 村地区,基层文化基本建设普遍缺乏资金,文化设施很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多。

(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文化投入差距较大,发展失衡

从近年来河南省各市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费投人、基本建设投人和更新改造

设施投人情况看,郑州、洛阳等经济较为发达城市投人额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且经济发达城 市与经济落后城市间文化事业投人的差距呈扩大趋势。郑州市2以洲〕一2《X万年对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共投人资金18.5亿元,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对文化及相关事业和产业的投人以每 年平均37%的速度增长。洛阳市20(X]一2(X)6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各项投人达到了18.88 亿元。与之相比,鹤壁、安阳、商丘、驻马店等市同期财政对文化的各项投人都不超过10亿

元,有些地市六年来的总额不过1亿多元,与郑州、洛阳相比差距明显。

(三)财政投入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益欠佳

目前,河南省的文化投人一方面表现为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使用效益低下、投 人和产出不成比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投人激励机制。其 一,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没有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 起来的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河南省的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人分配制度改革还没有全 面展开,而改革的核心—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其二,没有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各项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尚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考评制度,这在一定程 度上降低了对文化投人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缓慢,导致财税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是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加快推进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2(X拓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两个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 制配套政策文件,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资产处置、人员分流安置、养老保险等13个方面明

确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优惠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成功实现改制,注册成立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构建了以资产 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然而,有更多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的道路上步履缓 慢,裹足不前,以致无法享受到相关的财税优惠待遇。

(五)政策不配套,对政资金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引导不理想

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单位的市场化转型,离不开巨额

资金的启动和扶持。目前,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单 一,基本上靠文化企业自身滚动发展,这就大大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不足,已经成 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而河南省引导社会资金多方投入文化产业的措施并不到 位,首先是财政引导资金投人文化产业的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其次是缺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的相应的投资融资政策。

三、完兽河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对政投入力度,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地区倾抖,各市要按 照中央要求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

各级政府应按照有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公益性文化 事业的财政投人。财政部门应根据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规模和标准,核定公益性文 化单位正常运转和实施项目所需的支出,并予以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财政部门要通过大 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内容建设、功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各级财政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积极调整支出存量结构,安排增量, 逐步提高文化事业支出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各地市要按照中 央要求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努力构建农村文化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推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 实施办法

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深化河南省公 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一是全面推行聘用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精简富余人员,严格 控制人员增长,使财政核拨的经费,更多的用于事业的发展。二是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 行不同的收人分配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合理调节收人分配。三是调整内部收人分配机制, 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尽快出台河南省的文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 实施办法,将收人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同时,通过调整、合并、转制等

方式,合理配置文化艺术资源,改变文化单位设置零散、服务单一的状况,充分发挥文化单位

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作用。

~呀(三)探索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采购制度在支持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投人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对财政拨付的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和量化评估,建立起激励机制和

问责制度,从而强化监督,把各类专项资金切实落到实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考评 指标既要考虑对专项资金分配、管理过程的考评,也要考虑对资金使用效果的考评。在此基 础上,量化绩效目标,明确绩效责任,对经费使用进行追踪问效。将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 文化产品作为增加财政投人的重要依据。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采购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有效地引人竞争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实现从“养人办 事”到“办事养人”的转变,以更低的代价得到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政府财政投人的

质量和效率。

(四)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切实落实财税优惠政策

在《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 制,其中,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实行国有事业体制,在科学划分宣传业务

和经营业务的基础上,把经营部分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出版单位除河南人民出版社保留 事业性质外,其他出版单位全部转制为企业;文艺演出团体除河南豫剧院保留事业性质外, 其他文艺表演院团和演出场所全部进行转企改制。根据纲要,河南省应全面加快经营性文 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对于艺术院团、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一般报纸杂

志社以及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等经营性文 化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姗、有步骤地推动其逐步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成为文化产

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加快转企改制的步伐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其转制进程,在转制进 入到实质性阶段之后,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财税优惠政策。

(五)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走金融市场筹款之路,是解决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鼓励金融部门把文化产

业纳人重点支持范围,增加文化企业贷款额度。实行资助性信贷政策,通过低息、无息、贴息

等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以及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行资产抵押政 策,对效益好、有偿还能力的文化经营部门,金融部门可给予开办资产抵押业务,也可发放简

易设备维修贷款,以支持文化部门的经营活动和硬件改造。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股票市 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同时,鼓励建立以吸收社会资

金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对文化产业的主导 行业和重要产品提供资金支持、把扶持单位改为扶持项目、扶持产品、扶持服务、扶持产业 化,重点用于扶持和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化引领特色发展下一篇:网购每日销售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