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科技的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农业科技的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基于皖南H镇的经验,探讨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现象及其生成逻辑。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都主要倾斜于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而不断弱化对广大小规模农户的服务,使其在农技服务中逐渐被边缘化。

基于农业科技的农业发展论文 篇1:

基于微信的农业信息服务研究

摘要 微信作为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APP,其点对点的信息接收与传输方式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农民用户的不断增加,利用微信这一新型软件进行农业信息服务,不仅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服务效率。创建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快捷传播特性,向广大热区农业生产者、基层人员提供农业科技知识,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获取关注用户读取信息的数据,分析关注用户阅读信息的喜好,以期更好地开展热带农业信息服务,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提高热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效率。

关键词 微信;科技服务;农业;信息

Key words WeC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信息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将是解决“三农”问题有效措施之一[1]。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人。此外,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人,较2014年12月增加3 679万人。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以及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在微信平台上根据关键词“农业”进行搜索,搜索到相关的公众号数量多于500个,相比与2014年9月搜索到的130多个,可见数量增加之快。广州市农科院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传播营养健康、家庭园艺、品种推介、植物科普、农业百科等方面的知识[2];张志扬等[3]提出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海南民营橡胶科技推广,以期解决以往科技服务形式反应速度慢、覆盖面小、效率低等问题。岑美婷等[4]提出建立“三亚市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微信公众平台” (以下简称“三亚微信公众平台”),创新农业信息服务的思路。因此,创建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尤其是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居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的地区,其操作简单、收费低廉的特性成为传播热带农业信息的基础,为热带农业信息服务利用新信息技术拓展渠道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1 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功能介绍

1.1 信息设置

“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根据平台功能设置以及服务需求,自定义了3个一级菜单功能模块,分别是“市场价格”“栽培技术”“综合信息”。在此基础上,“市场价格”模块设置了3个二级菜单功能模块,分别是“瓜菜”“热带水果”以及“天然橡胶”每日的市场参考价格,为农户以及相关生产者提供信息服务;“栽培技术”模块设置了“芒果”“香蕉”“辣椒”“黑皮冬瓜”等热带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等相关技术信息,以及建立了一个病虫害社区;“综合信息”模块下设置了“农业气象”“使用说明”以及热带农业相关网站信息,以便农户获取更多的农业信息资源。由于公众平台信息设置功能的随意性,农业信息可根据季节性、重要性及需求随时更换,即时发布。除此之外,“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还可进行一对多的信息服务设置,在群发功能中编辑好相关的农业图文信息,可根据对象、性别、地区进行选择性的推送。

1.2 管理功能

微信公众号管理功能下有“消息管理”“用户管理”和“素材管理”。“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管理者可在消息管理中查看用户的咨询问题、留言等情况,以便快速帮助用户答疑解难。“用户管理”功能,方便管理者根据关注用户的地区或者种植作物一致性进行分组管理,以便有针对性的推送相关信息。“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根据热区分成了海南、云南、广东、福建、广西和贵州6个组,如图1。

“素材管理”功能可编辑图文消息、图片、语音和视频,在此模块编辑完成的内容可用于群发信息和自定义信息。

1.3 主要的统计功能

统计功能下有用户分析、图文分析、菜单分析、消息分析等模块。每个模块都图表并茂,管理者可直观其中相关的数据。

1.3.1 用户分析。管理者可根据用户增长和用户属性统计关注用户的信息。图2为2014年4月3日至2015年12月3日,“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累积、净增、取消和新关注人数的变化趋势图。管理者可选择不同时间查看期间关注人数的变化。

另外,管理者还可查看用户属性里提供的性别分布、语言分布、省份分布、城市分布、终端分布及用户使用的手机机型分布,对关注用户进行详细分析。

1.3.2 图文分析。

图文分析主要分为单篇图文和全部图文两种方式为管理者提供推送的图文信息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单篇图文中只能看到推送信息的标题、时间、送达人数、图文阅读人数盒分享人数,而全部图文统计中,不仅有图文页阅读次数的日报和小时报,还有阅读来源分析及趋势图,如图3为“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公众号2016年2月18日~3月17日图文页阅读人数趋势图。除此之外,还可根据时间导出全部图文分析的数据信息,统计从公众号会话打开图文、从朋友圈打开图文以及分享转发图文等不同路径阅读图文的数据,方便管理者对推送的信息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析,作出一定的信息调整,避免推送信息资源的不实用性。

1.3.3 菜单分析。菜单分析功能主要是对自定义一级菜单和子菜单信息获取的数据统计,包括菜单点击次数、菜单点击人数和人均点击次数,如图4为“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公众号2016年2月18日~3月18日一级菜单和子菜单的点击次数的趋势图。

1.3.4 消息分析。消息分析中可查看消息发送人数、次数和人均发送次数的情况趋势图,另外,还可以查看消息关键词的详细数据统计。

2 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平台服务模式

2.1 即时推送

结合微信平台用户管理功能,按照关注对象地域、性别、关注内容等信息进行用户分组管理,根据群发、自动回复功能进行农业信息的精准推送,推送方式可分为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多样化的信息推送可以增加用户的农业信息阅读兴趣。同时,在提供农业信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微信平台的图文、消息分析功能,搜集农户接收查看信息情况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根据农户需求的信息进行调整,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保证农业信息的精准推送,帮助农民真正获取到他们需要的信息。“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1次,每次推送4条信息,内容包括农业政策、实用技术、农民致富经及灾后恢复生产技术等。信息推送后,根据图文分析哪一部分内容受关注人数多,即可在下一次推送信息时调整内容。

2.2 实时查询

通过微信服务号的自定义菜单编辑信息,“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号的自定义菜单可分为“市场价格”“栽培技术”“综合信息”3个一级菜单,农民用户只需根据自身需求点开相应的菜单栏,可随时查询相关的农业信息。另外,管理者还通过添加规则让农户只需回复数字即可查看相对应的内容,如农户在聊天对话框中输入“1”,可直接获取芒果的主要常见病害防治,里面的内容包括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而管理者只需在编辑模式下简单地更新内容即可,节约了人力成本。目前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作为首批提供给开发者的智能识别技术能够帮助应用开发者实现语音转文字、图片扫描等功能,这项应用能够帮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避免了手机输入上的问题,方便进行信息的查询[5]。

2.3 在线咨询 微信平台除了自动回复、实时查询信息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平台的互动性,实现在线咨询模式。广大农民用户在实时查询模式中如查询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可通过图片、语音、文字等方式发送需解决的问题到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平台上,由微信平台管理者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发给相关专家,由相关专家进行解答后,再由管理者把答案反馈给求助者;或者通过微信平台开放的“多客服”接口功能,建立微信专家团队,实现农户与专家直接沟通交流,为广大农民用户快速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3 “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公众号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关注用户较少 服务区域范围小 “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致力于为热区农业科技服务,自2014年4月搭建至今,已经积累了500多个关注用户,根据公众号用户管理中的统计数据得知,热区九省区中,关注用户主要集中在海南省,占用户数的62.06%,其次是广东省和云南省。用户数排前3位的主要城市是海口、儋州和三亚市,其他省区的关注用户较少。据海南省部分实地调研得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大部分年龄都处于45周岁以上,且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等功能。尽管少数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农户,也仅仅是通过微信或QQ等软件进行聊天与游戏,基本不会利用通讯工具主动去关注和搜索与自己相关的农业信息,也不会依靠网络去寻找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的方法。

3.2 关注用户使用公众号的频率不高

通过前期的科技下乡、调研、农户培训等活动进行“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公众号的宣传推广,关注用户虽然不断增加,但是通过这个公众号寻求帮助或是阅读农业图文信息的用户却不多。据“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图文分析功能提供的数据统计,如图5,是2014和2015年关注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会话、好友转发、朋友圈、历史消息页以及其他不同来源阅读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数据,可看出关注用户主动通过“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获取信息的人不多,结合单篇图文的分析数据,原因有可能是关注用户对其推送的农业图文信息不感兴趣。

通过消息分析提供的数据显示,关注用户主动向“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发送消息的人均发送次数2014年是531.39次,2015年是211.37次,说明用户使用“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公众号的频率不高。

4 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的发展

农业信息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6]。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偏远的地区,尤其是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农村,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安装微信软件后,就可以实现互动交流,“一对一”的方式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精准推送信息的同时更能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实现信息、图片、文件的实时传送,具有不可比拟的应用优势和潜力[7]。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要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首先应完善公众号里的服务内容,根据微信公众号后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哪些内容关注用户较多,并将其保留且进一步完善;定时推送关注用户感兴趣的农业信息,同时保证农业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增强关注用户使用微信公众号的依赖感。其次是通过农民培训、示范等方式进行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的推广与宣传,使农民用户在掌握新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化的意识,由传统型转向新型农民。充分利用专家团队资源,邀请不同产业专家提供相关作物科普知识,丰富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里面的作物知识版块,传播可靠的农业信息,另外,利用微信平台的多客服功能,建立一支长效专业的专家团队,与关注用户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关注用户答疑解难,增加专家与农户的互动性。

5 结语

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传播是创新农业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手段,其成本低廉的优势是现代农民可接受信息服务的其中一种方式。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处理、传播、应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并指导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信息支撑”作用,为农业信息服务提供技术和组织保障[8]。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目标是为热区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信息服务。但依目前建设情况来看,首要任务是服务好海南省地区,借助热带农业科技服务这一微信平台为三农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火国,胡海燕.论农业信息服务的模式及其在“三农”中的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2):137-140.

[2]谢秀菊,胡红,陈胜文.微信在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实践与应用[J].科技风,2015(13):273.

[3]张志扬,谭昕,袁晓军,等.微信公众平台在海南民营橡胶科技推广中的应用现状和推广建议[J].热带农业科学,2015,35(4):85-90.

[4]岑美婷,李阳,刘勇,等.微信公众平台在三亚市农业科技110中的推广应用[J].热带农业工程,2015,39(1):33-37.

[5]陈文静.微信服务在福建省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探索[J].台湾农业探索,2014(2):65-68.

[6]樊振宇,戴小鹏,张且.基于微信的农业信息扩散模式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5(9):126-128.

[7]罗煦钦,张科良,童小虎.微信公众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4(7):1115-1118.

[8]薛晓丽.微博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12):49-50,69.

作者:邓春梅 刘燕群 李玉萍

基于农业科技的农业发展论文 篇2:

规模经营背景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现象分析

摘 要:基于皖南H镇的经验,探讨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现象及其生成逻辑。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都主要倾斜于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而不断弱化对广大小规模农户的服务,使其在农技服务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分别基于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和逐利逻辑共同推动的结果。在广大小规模农户仍然构成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基本面的前提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亟待纠正。为此,需要从农业发展观、农技服务定位和小规模农户组织建设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技推广;垒大户;规模经营主体;小规模农户;地方自主性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各级政府的引导,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38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是2008年底的33倍。虽然普通农户仍是主要流转主体,但也产生了大量规模经营主体(下文简称“大户”)。截至2012年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合作社30多万家,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1]。由此,在农村形成了小规模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并立的局面,尽管小规模农户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经营面积上仍占据多数,但规模经营主体也已经占据相当比例,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小规模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而不致有所偏废,不仅对基层农技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是值得学者思索的重要现实问题。

有关基层农技服务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棟,尤其集中在对以下问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2-3]、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农技推广效率及其制约因素[5]、农户的技术需求[6-7]等。这些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对基层农技服务的研究,但是它们基本都是在将农业经营主体视为同质群体的前提下做出的,因此,无法注意到基层农技部门在应对已经分化了的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大量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规模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及现有农技服务与这一需求的差距。陈洁等通过对安徽省种粮大户的调查发现,种粮大户对农技推广服务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中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在仓储、运输、市场信息发布、气候及病虫害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服务比较欠缺[8]。其他更多的学者则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了规模经营主体兴起后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作用和政策选择等[9-11]。此外,还有学者从农民分化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及依此进一步优化农技服务的建议[12-13]。

这些研究忽视了地方政府与基层农技部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作为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部门[14],他们也会因应形势的变化对基层农技服务做出主动的调整。尤其是在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部门自然会根据地方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基层农技服务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此,学术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近年来,笔者通过多地的实地调研发现: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兴起,尤其是在地方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过度倾斜于规模经营主体而偏废小规模农户的问题,笔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垒大户”的本意是指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和某些行业过度集中的现象,有些学者将此概念运用于对反贫困项目、家庭农场的研究[15-16])。在实践中,这种倾向已有多方面的展现,并使广大小规模农户逐渐被边缘化。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分别基于各自利益共同推动的结果。尽管笔者的以上判断是基于多地调查得出的,但为了便于分析和表述,本文主要选取笔者详细调查的皖南H镇根据学术惯例,本文对省级以下地名和所有当事人的姓名均做了技术处理。2010年以来,笔者所在研究团队每年至少都会有一批学生或老师到H镇进行调研,笔者也在2012年和2014年分赴该镇进行了总共为期4个月的专题调研。的实践作为经验表述对象,从相关主体自主性的角度来探讨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运行机制和生成逻辑。

二、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现象

皖南H镇位于长江南岸的沿江平原与丘陵山区的交错地带,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该镇下辖1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约3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3万人,农户9 000户。全镇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58万亩、山地5万亩、水面 16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H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也是所在县唯一的纯农业型乡镇。2007年之前当地的农业经营主体基本都是小规模农户。2007年以来,H镇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发展规模经营,使H镇迅速产生了大批规模经营主体。截至2014年7月笔者调查结束时,H镇统计在册的规模经营主体共有67户,总经营面积高达26 32895亩,占到全镇耕地总面积的近45%。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崛起,在H镇形成了小规模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双足鼎立的局面。从经营面积来看,前者占到总面积的55%,后者为45%;从数量来看,规模经营主体只有100户左右,但小规模农户至少有4 000户。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引导规模经营以来,各级政府都要求基层农技服务应重点支持规模经营主体,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规模经营发展相对缓慢,基层农技服务并没有发生巨大变革。从皖南H镇来看,只是随着近年来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当地基层农技服务才开始发生重大调整,即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都全面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从而导致了基层农技服务的“垒大户”。

(一)服务对象上的大户为主

在规模经营主体兴起之前,小规模农户是当地农业经营的唯一主体,是县乡农技部门的主要服务对象。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当地农技部门很快将主要服务对象指向规模经营主体。访谈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和H镇农技站负责人都表示,近几年及以后当地农技服务的定位就是“以大户为主,兼顾散户”。他们所指的大户正是近年来兴起的规模经营主体,而散户就是广大小规模农户。“以大户为主”,是指农技部门的工作重心要围绕规模经营主体而展开,并主动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而“兼顾散户”是指在主要服务于大户的同时也要顾及对小规模农户的服务。从基层农技部门的目标上已经可以清晰看出,规模经营主体已经替代小规模农户成为了基层农技部门的主要服务对象。由于小规模农户还广泛存在,所以当地农技部门在服务目标上也要兼顾小规模农户,但是实践中这种兼顾也很难做到。调查中,H镇的小规模农戶普遍反映,“以前县里和镇里的农技人员还往小户田里跑,现在都是往大户那里跑,你不找他,他也不找你”,甚至有农户极端地说“小户没有农技服务”。该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也承认,“我们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管不了那么多,将重心转向大户后,小户就忽视了一些”。从县乡两级农技部门来看,规模经营主体兴起前后,它们的人财物等方面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还有所下降以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人事为例,2007年以前该中心共有44人,当年减少到37人,而到2014年就仅有21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后,势必会减弱对小规模农户的服务。

(二)服务渠道上的厚此薄彼

基层农技部门服务于小规模农户的主要渠道是借助于村级农技服务组织,即镇农技站通过村农技员、村民小组长和示范户等层层嵌入在村庄社会的服务主体才将农技服务传送给广大小规模农户[17]。但是税费改革前后村级农技服务组织出现“线断网破”问题[18],此后,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非常凸显。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当地农技部门另辟蹊径,开创了直接对接大户的服务渠道,即农技部门无需任何中间组织就可直接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比如建立短信平台和QQ群,通过这些平台直接将病虫情报、新品种、新技术、天气状况等科技信息发送给规模经营主体。此外,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上,也直接在一些大户的土地上进行试验、示范并进行推广。这种直接对接服务对象的方式之所以能应用于规模经营主体而无法应用于广大小规模农户,主要是因为规模经营主体较之于小规模农户数量较小,整体素质较高,而广大小规模农户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素质参差不齐(比如有的不识字,不会使用手机、QQ的现代通讯方式)。

除了这种专门针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渠道,当地农技部门还将普惠性的服务倾斜于规模经营主体。H镇农技站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农技培训班据H镇农技站站长介绍,2013年H镇共举办各种农技培训班21次。,这是基层农技部门进行农技推广的主要方式之一。原来培训班的参加者主要是各个村的农技员和示范户,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即虽然村里的农技员(多为会计兼职)还是要参加,但是原本各个村的农技示范户几乎被全部替换成了规模经营主体。与此类似,农技部门开展的“包村联户”工作也是如此。按当地规定,县乡每个农技员都需要包1~2个村和10户示范户,主动为其提供农技服务并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农技人员不仅要为联系户提供各种信息,而且还要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并召集他们座谈。在H镇实施中,虽然县乡农技员为了照顾面上情况会选择若干小规模农户作为联系户,但主要的联系户都是规模经营主体。正是以这种方式在H镇实现了农技员对几乎所有规模经营主体的一对一服务。

以上措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规模经营主体的需求,但是当地农技部门将普惠性的农技服务过度地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却不利于小规模农户。原来的示范户基本都是村内的种田能手,属于中坚农民,由于其经营模式与其他小规模农户类似且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对小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就非常显著。但是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在种植模式和经营方式等各方面与小规模农户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对小规模农户的带动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比如,H镇的规模经营主体一般选择稻麦轮作,而小规模农户主要种植双季稻;在经营方式上,规模经营主体属于资本密集型经营,而小规模农户则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而且多数规模经营主体都不是本村或本镇人,他们与周边小规模农户的来往非常少,这些都限制了规模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三)服务项目上的过度倾斜

税费改革以后,大量惠农资金投入农村且主要以项目制的形式出现[19],在农技服务领域也是如此,即很多农技服务都是以项目制的形式进入农村。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崛起,H镇的农技服务项目也主要向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从H镇农技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大体有两个趋势:第一,相对于小规模农户,农技项目主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第二,相对于一般规模经营主体,主要向若干个典型的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以H镇2013年实施的“万亩高产创建项目”为例,由于项目资金有限并为了突出重点,该项目在实施中划分出百亩攻关区、千亩核心示范区和万亩示范区三部分。在项目区的选择上,百亩攻关区就选在该镇最大的规模经营主体王某的土地上,千亩示范区主要是王某和其他若干规模经营主体的土地,而项目区的其他部分才会涉及其他规模经营主体和广大小规模农户。而在资金的投放上,则主要集中在百亩攻关区范围内,其他两个区域的资金投入量依次递减。

作为当地政府树立的典型,王某几乎可以享受到H镇所有的农技服务项目,诸如机插秧工厂化育秧建设项目、高产创建项目、测土配方项目、统防统治项目,不一而足。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王某所获得项目的总资金不低于1 000万元。当然不是所有的大户都能像王某那样得到这么多项目的惠顾。正如折晓叶和陈婴婴所指出的,地方政府在项目“打包”运作中的一个倾向便是对“示范”点进行集中投入,以造就出一些“政绩亮点”,甚至导致示范点的公共品过度建设,而那些特别需要项目支持的弱势社区却得不到项目[20]。这种现象在H镇的农技服务项目的投放上表现非常明显。作为县乡政府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王某曾经获得过“全国种粮大户”和“省劳动模范”等称号。,王某获得了大量项目。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技服务项目都是稀缺的,因此,农技项目向大户的倾斜,使广大小规模农户无法分享国家的惠农资金,也背离了国家实施项目的初衷。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H镇的农技服务正在从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逐步将重点转向大户。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体系可能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却造成小规模农户在基层农技服务中边缘化。尽管小规模农户在逐渐减少,但是从总数上看仍然占据绝对多数,他们仍然构成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面。而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将使他们很难接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农技服务,这不仅不利于农技服务的均等化,而且将迫使小规模农户更加依赖于农资零售商。由于农资零售商的逐利性,他们只会向农户推销利润高的农资产品,而不会推销效果最好或最为适合的农资产品,因此农资零售商不具备为农户提供基本农技服务的公共职能,尽管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这种职能。所以,小规模农户在农技服务上过度依赖农资零售商,不仅不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而且也不利于其农业生产的正常維系。

三、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生成逻辑

H镇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其背后必然有着值得思考的深层次原因。从其发生的时间来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是伴随着当地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过程而产生的,因此,需要由此切入来探讨其生成逻辑。从笔者调查来看,县乡政府、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构成了规模经营背景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产生的直接动力。尽管它们各自的出发点和行动逻辑相差很大,但是却在同一个方向上汇聚成了一股合力。

(一)政治逻辑:政府发展规模经营的需要

基层农技服务的转向在根本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的方向。由于农技部门的三权(人、财、物的管理权)全都归属地方政府,因此,基层农技部门的工作方向必须服务于当地政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既是地方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农技部门的自觉意识。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并将其作为农业治理的中心工作,H镇所在县乡政府也不例外。笔者在H镇调查发现,在农业治理目标上,近年来当地县乡政府逐渐确立了改造小规模农户、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的目标。在这一治理目标下,小规模农户被视为落后的、需要加以改造的对象,规模经营才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县乡两级政府都采取了各种措施,甚至不惜动用强制半强制的措施挤压小规模农户的发展空间以发展规模经营主体。而H镇作为该县唯一纯农业型乡镇,更是县乡政府重点打造的典型,不仅县级政府将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重点倾斜于H镇,而且H镇政府也比其他乡镇更加积极地发展规模经营。这是前述H镇规模经营主体在短短几年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而县乡政府之所以如此积极地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固然有回应农业转型现实需要的考量,但更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为了更好地追求政绩[21]。在上级政府将发展规模经营作为重要任务的情况下,在“晋升锦标赛机制”[22]的作用下,下级政府的主要领导为了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会更加积极地发展规模经营以在与同级政府的竞赛中获得更加突出的成绩。所以,发展规模经营实际上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务,换句话说,地方政府发展规模经营所遵循的逻辑是政治逻辑。

在这一逻辑的作用下,县乡政府将发展规模经营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农业治理的中心工作。为此,就需要各涉农部门服务于政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需要,表现在农技服务上就需要基层农技部门重点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H镇农技站站长的话可以为证:“这几年大户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倾向于大户,以大户为主,兼顾散户。这也是政府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行政逻辑:农技部门自身利益的考量

县乡农技部门之所以在农技服务中过度倾斜大户,除了当地政府给予了明确要求,农技部门的部门利益也是重要原因。其中的部门利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农技服务中倾斜于大户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工作中的行政风险。

1.减少交易成本的考量。县乡农技部门在服务于小而散的农户时始终面临着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基层农技部门主要是借助于农村基层组织来降低与小规模农户对接的交易成本。但是税费改革后,一方面随着国家大量资源的下乡,基层农技部门的农技服务任务在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却在人员、资源、治权和治责等诸方面都在走向弱化[23]。这两个方面的同步变化大大增加了基层农技部门与小规模农户打交道的交易成本,这不仅使农技部门在农技服务过程中十分吃力而且往往难见成效。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崛起,县乡农技部门出于减少交易成本的考虑自然会更加倾向于服务这些规模经营主体。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农技部门的工作量而且可使其工作成效更加凸显。还是以上面提到的“万亩高产创建项目”为例。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告诉笔者,“百亩攻关区之所以选在大户而不是小规模农户田里实施,一是项目好实施,什么事情都好商量,跟一个人好讲,要是跟十个人就不好讲,让这十个人都听你的就更难了;二是如果有什么闪失,补偿也好搞”。从中可以看出,基层农技部门之所以将项目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大户的田里,主要便是从降低交易成本的出发的。这样,不仅更容易使项目按照项目本身的各项要求进行实施,而且更容易使项目成为供各方进行参观的“示范点”。其实这一逻辑在其他农技服务的实施中也普遍存在。

2.降低行政风险的考量。该县植保站站长告诉笔者,“我们现在之所以抓大户,他们成为重中之重,是因为他们面积大,一出问题就比较严重,影响也大;而小户只要不出问题就行了,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出大问题,有问题也都是局部性的小问题,况且他们也不可能颗粒无收”。这位站长的话道出了他们对行政风险的考量。较之于规模经营主体,小规模农户的生产管理更加精细化,即使农技服务不到位出大问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尽管可能存在许多小问题。而规模经营主体由于经营面积比较大,一旦由于农技服务不到位产生问题就可能是大范围的问题,造成不良影响,进而使农技部门被问责。因此,基于降低行政风险的“不出事逻辑”[24]也是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重要原因。

以上两个方面都可归结为基层农技部门基于自身部门利益考量而遵循的“行政逻辑”,前者可看做是积极行政中减少成本、凸显工作绩效的考量,后者可看做其从消极行政角度降低行政风险的考量。

(三)逐利逻辑:规模经营主体的积极争取

除了县乡政府与基层农技部门,规模经营主体也构成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重要推动力。由于规模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较大,农业技术给其带来的边际效益比较明显,因此,较之于小规模农户他们不仅自身比较重视农业技术,而且对于基层农技部门提供的农技服务也有更加迫切的需求。所以,笔者在H镇调查中发现,这些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不仅对于农技部门的服务质量要求较高,而且还会积极向其表达自己的服务需求,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农技部门为其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一方面是因为农技服务对于他们的切身利益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行动能力和组织能力比一般农户要强出许多。更何况,这些规模经营主体大多都是当地的工商企业或富裕群体,本来便与当地政府的往来就比较多,他们向政府表达诉求和争取利益就非常方便。而相对而言,一般农户向政府和农技部门表达自己的诉求就比较困难,而且由于组织能力较弱,也很难形成强大的合力来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利益。规模经营主体较之于小规模农户的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一般农技服务中,而且更体现在对农技服务项目的争取中。较之于小而散的小规模农户,规模经营主体在获取项目信息、“跑项目”的能力、与相关部门的关系、运作项目的能力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加之,本来用以增强小规模农户能力的合作社也大都被一些规模经营主体包装成自己的谋利工具[25]。所以,导致很多农技服务项目没有被占据多数的小规模农户分享,而是为少数规模经营主体所独享。

因此,笔者认为规模经营主体基于逐利逻辑积极争取各种合理和不合理的利益也构成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重要原因。总之,正是县乡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三者共同推动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的发生。尽管它们的出发点和所遵循的主要逻辑不尽相同,但是却在推动基层农技服务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上达成了一致,并且在密切的互动中共同推动了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

四、结论与启示

农技服务是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然而,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尤其是在地方政府推动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趋势凸显,主要表现在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对象、服务渠道和服务项目上都主要倾斜于新兴的规模经营主体,而不断弱化对于广大小规模农户的服务。正如笔者在上文所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规模经营主体分别基于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和逐利逻辑共同推动的结果。基层农技服务“垒大户”对于这些利益相关者显然有着诸多好处,但是这却是建立在损害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占据绝对多数的广大小规模户利益基础上的。众所周知,在当下和未来较长时间内广大小规模农户都将构成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面。在此前提下,基层农技部门都应以广大小规模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当然,随着规模经营主体的不断兴起,他们的合理需求也不容忽视并且需要给予满足,但是增加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服务绝不应建立在损害小规模农户利益和弱化对他们服务的基础上。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得出的政策启示是:(1)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规模经营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能建立在对小规模农户排斥的基础上,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一条规模经营主体与小规模农户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道路;(2)规模经营主体和广大小规模农户都是基层农技部门的重要服务对象,都应给予充分重视,而不应有所偏废,在各级政府都在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服务力度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作为基本面但却不断被边缘化的广大小规模农户的服务,同时,应防止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过度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3)还要继续加强小规模农户的组织建设,这一方面需要使村级组织成为小规模农户真正意义的“当家人”,代表他們维护和争取利益;另一方面需要组建更多真正属于广大小规模农户的真合作社,而不是作为个别人谋利工具的假合作社。

参考文献:

[1] 万宝瑞.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应对[N].人民日报,2014-03-13(7).

[2] 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9(1):4-11.

[3] 黄祖辉,扈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弱化现象透视[J].中国软科学,2005(8):63-69.

[4] 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5] 焦源,赵玉姝,高强.我国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及其制约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18.

[6] 徐世艳,李仕宝.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4):42-47.

[7] 张耀钢,应瑞瑶.农户技术服务需求的优先序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7(3):65-71.

[8] 陈洁,刘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9(4):2-12.

[9] 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2013(2):78-87.

[10] 杜志雄,王新志.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合作经济,2013(8):35-39.

[11] 姜长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有新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4(9):61-65.

[12] 赵玉姝,高强,焦源.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2013(9):178-183.

[13] 焦源,赵玉姝,高强,等.农户分化状态下农民技术获取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4):97-101.

[14] 托马斯·海贝勒,舒耕德,杨雪冬.“主动的”地方政治:作为战略群体的县乡干部[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3:1-23.

[15] 朱晓阳.施惠原则、垒大户与猫鼠共识[J].开放时代,2004(6):24-35.

[16] 郑风田.家庭农场发展不能垒大户[J].中国畜牧业,2013(10):30.

[17] 陈辉,赵晓峰,张正新.农业技术推广的“嵌入性”发展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88.

[18] 田先红,王德福.乡村农技服务:在改革中沉沦[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8-180.

[19] 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J].社会,2012(1):1-37.

[20]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

[21] 孙新华.土地流转与农户家计:两种流转模式的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2(4):77-83.

[22]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23] 申端锋.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J].开放时代,2010(6):5-23.

[24] 贺雪峰,刘岳.基层治理的“不出事逻辑”[J].学术研究,2010(6):32-37.

[25] 冯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J].中国农村观察,2014(2):2-17.

作者:孙新华

基于农业科技的农业发展论文 篇3: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摘 要 现阶段,我国正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这也是改变选择传统农业模式,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必经之路。但不容乐观的是,我国的农业高效发展不景气,其主要原因为缺乏农业基础设备、农业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有限、相关科技推广及其应用效果差、农业创新意识不足、发展资金欠缺和不重视农业一线产品的培育等。基于此,提出解决措施,并且进一步更新农业的发现思维,对防止农业风险的措施进行批量采取,提高科技创新的程度,增强农业科技、农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的导向等,进行主体化培育。

关键词 高效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 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高效农业是指将市场作为指导因素,充分利用资源环境,并将多种优秀科学技术进行结合组成最优,最终对经济、社会、生态利益等综合效益得出最优解的农业生产模式。高效农业并不只是以赚钱得利、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人类经济效益和人文社会生活,自然生态环境综合相得益彰的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和资金周转率等一系列指标[1]。对于生态系统平衡的良性状态和其高效循环的特性,也是生态效益的基础特性。控制和调节生态平衡规律和生态经济规律,以得到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也会使得人类环境不断进步,进一步实现生态效益的目标。

2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的配套标准较低,有些未开发区由于投资的标准低,不少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的配套标准也相对较低,不少未治理区域无法满足农业的需求。这也是农业基础薄弱的原因。

2.2 科技推广与应用水平低

对于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了解度较低,推广力度和广度不足,农业生产于标准化之下,生产管理不够精细,产品质量对应的也很低,其中的生产技术低下,很难满足流通量大的市场。与此同时,农业产业较其他产业收益较低,使得农业生产的人员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无法很好地理解和引进先进科技,使得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2.3 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不足

高效农业不仅仅是科技的发展,而且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农业的新型品种、高科技技术、科技设备要形成一套综合配套,但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只重视某个单一环节,而忽略了整个农业产业的结合配套进行科技创新,对科技进行攻关。这种现象也就影响了农业产业整体上的提升。

2.4 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对于高效农业的发展来说,科技创新的引进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些农户在有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要引进新技术,但由于缺乏流动资金,也就很难组织大规模生产。也是由于农业产业的利益低,很多农户积累不足,无法突破现状,使资金瓶颈问题格外突出。

2.5 不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

在高效农业发展中,很多农民和企业不是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的提升,更不重视产品品牌影响的塑造,产品的有名无牌、有牌无名的现象很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很低。有的农业产品在日积月累中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但產品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的状态下,对于市场的辐射效应真正影响不大,不能作为知名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宽度不足。

3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措施

3.1 进一步更新农业发展思想观念

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就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首先,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方面需要加大重视,更需要使农业生产产量低、质量低、效益低“三低”情况发生质的改变。更新农民、企业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观念,要树立现代农业观,保障产品质量[2]。其次就是改变传统的农业耕地观念,不能像从前一样对于现有的耕地进行有限的耕地活动,对于我国国土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而应拓宽加深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结构。

3.2 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高效农业风险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同时,也要为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风险提供一定的保障,因此要建立起高效农业发展风险基金。与此同时,国家的相关部门要大力扶持高效农业保险资金,大力保障企业和农民自然和市场的风险,增强抵御能力。重视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务,形成农业产业链,增大高效农业发展。

3.3 以高效农业为方向加强农业科研

在高效农业发展中,根据不同农业产品的用途和特点分类,研究每一种产品的优质特征,并进行生产,再将特色农产品推销形成产品优势,进入主打市场。重视产品的质量、育种、生产、管理过程,增强产品品质和抗逆性的特征。

3.4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

只有提高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不断研究,才能使农业生产领悟不能受局限,不断地改进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等重要环节。现代的高效农业发展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必须要面对高效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产品增益、农民增产、增收等。

3.5 在高效农业发展政策扶持上求突破

政府要支持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大力推广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农民的先进企业,起到示范作用。

3.6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主体培育

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在市场需求为指明灯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模式和流通格局进行,重视商家的引进,增强相关企业的先进企业的带动能力,形成整个产业在先进企业带头的飞速发展形式,提升整体的经营水平[3]。与此同时,制定土地流转和提升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长效机制。

4 结语

要想发展高效农业的,就要一一突破现阶段的问题,在农民、企业、政府的大力合作下,流动资金,提升农业生产链,进一步引进和创新高科技,就会加大高效农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鞠俊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7):377.

[2]陈诗波.高效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江苏省的调研实证[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8):33-36.

[3]刘秀霞.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11.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石志 覃瑞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甘肃省组织发展农业产业论文下一篇:全过程成本控制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