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项目结题报告例子

2023-02-25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研项目结题报告例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教研项目结题报告例子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自2001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

3、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中,我们认为该课题选题需要突破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法学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 二是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教育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教高[1998]2号文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等五个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别注重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重视本地区和本院校的优势和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研究情况

(一)研究计划和项目分工

整个项目的年底进展计划及目标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3月拟定法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4年4月——2005年3月实施计划,包括大量阅读理论专著,开展调研,搜集材料,撰写论文等;第三阶段:2005年4月——2005年9月加工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结题报告、成果应用。为保证上述计划的顺利完成,提高项目组成成员的工作效率,在课题组内部进行了项目分工。其中,付晓梅同志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及对外联系、撰写结题报告等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

(二)项目研究过程回顾

2003年5月,当时的法学教研室主任付晓梅同志在一次教研会上提出,法学专业学生仅有理论水平是不够的,随着社会对本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经过这次教研会,达成了“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立项的一致决定。鉴于当时法学教研室师资力量有限,而申报课题对研究者又有职称上的要求,故决定由有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付晓梅、寇桂君、刘德玉、罗辉国四位同志担任该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003年9月,该课题获得学院批准并列入该工作计划。为此,课题组成员紧接着召开会议讨论、确定关于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事宜。这次会议商定了该课题研究中各位研究者的具体任务分工,课题的项目进度即进展计划及目标。 2004年4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实施计划,搜集材料。鉴于研究者研究经验不够丰富,职称不高,课题组成员在着手实施计划的具体工作中,特别作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用教改经费的四分之一购买了一些理论书籍,认真阅读,以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为课题的研究服务;二是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参考、学习他人在该课题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强了对外联系,为实践性改革的具体实施作准备。

2004年4月——2005年3月,课题组成员积极的展开了研究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具体适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其中,2004级和2005级的教学计划中,增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532学时(21学分,其中军训2学分,专业实践5学分,毕业实践8学分,“两课”社会实践2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占总学时的19﹪。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更为丰富,时间的配置也更为合理。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学期为期2周的军训,第一或二学年暑期为期3周的“两课”社会实践(调查),第四或五学期为期3周的模拟法庭,第

三、五学期为期2周的法律咨询实习,第七学期为期1周的法学专题辩论,第八学期为期12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除了继续坚持运用带领学生去法院听庭审、课堂讨论之外,还增加了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同时多次要求学院建设一个规范的模拟法庭,方便实践教训环节的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任务和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认真地开展研究工作。他们在较广泛、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途径、方法的研究

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课题组认为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是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从四个层面加以考虑:一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三是对符合其目标的实现途径的探讨;四是对影响其途径实现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课题组对我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方面如课程体系、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均十分重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经费投入充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我校的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课题组通过本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当前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课题组研究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至少包括办学思想的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教师培训和各种保障机制以及监督、反馈、评价、激励和社会参与机制等。

课题组提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任务是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完成的,必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个职能部门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各司其责,形成合力。 课题组提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已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性提供了支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体性开拓了道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拓宽了境界。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课程内容体系研究

该部分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部分还可由各专业教师针对具体课程继续展开研究,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如有更为系统的体会与认识,可着手教材的编写工作。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测评体系研究

课题组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客观、科学和完善的测评体系,这样才能以评促改,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收到更为良好的效果。如建立测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若干测评指标,建立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法、创意方案设计测评方法和教学反馈测评方法等。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中,课题组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占据基础地位,这是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能所决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能力基础,为专业教学注人情感激励,为专业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分的途径有二:一是加强对专业课本身的研究,找准切入点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二是寓“道”于“业”,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四、项目研究的几点结论

1、提高对法学专业学生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和实施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培养人才。而恰恰相反,由于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使得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相当一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和法条的死记硬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思维方式单一,知识面狭窄等等。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是“片面人”,而不是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全面人”。这是不能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的。因而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整合学科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整并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特别是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法学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还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文科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现状,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当务之急。面对21世纪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尽快改变法学专业大学生在能力培养上的诸多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法学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对我们的高校法学教育所提出的直接要求。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就是我国当前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同时,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锻炼,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成为“四有”人才;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开矿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2、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基础。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学科教育,而是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军训、“两课”社会实践(调查)、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实习、法学专题辩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方式的锻炼,以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必须以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为依托,使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能有机整合。如模拟法庭的运用要于《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等课程的开设有机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尽可能覆盖法学主干专业课。另外,从长远考虑,可专门编写这方面的教材,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3、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切实保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体现,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法学专业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的目的。课题组努力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的方式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该课题自立项研究启动以来,课题参与者按照工作计划积极参与研究,课题进展顺利,项目研究已经形成研究成果,发表了论文两篇(分别发表于《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和2005年第4期),基本完成了阶段任务,形成阶段性成果。但由于本课题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涉及法学教育的各个方面,难度大,学校投入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模拟法庭至今尚未建设起来,加上课题研究人员本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课题研究尚待深入。该课题结题后,我们将加强实践,充实成果内容,提升成果水平,为全面提高法学专业教学质量而努力。

人文社科学院 付晓梅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校本教研现象由来已久,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苏格拉底就具有这种基于自身办学、基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思、研究的最初理念,进而提出了有名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等,后来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也对学校教育教学都提出了研究与思考的思想。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行,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目前此项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是:研究其内涵和特点、理念和原则、制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

首先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调查显示:将近3年的新课程改革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新问题、新困惑也层出不穷,诸如,教师所面临的困难、课程资源匮乏、评价制度滞后、课堂教学改革不尽人意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专家的指导是不够的。实践证明: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它是素质教育的需求。陈至立在2001年6月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由此可见,重视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就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基于自己学校的现实,寻找自身的办学出路和办学特色,这就热切呼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就迫在眉睫。

它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告在总结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时明确提出:“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并且还指出,“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2、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运作模式,尤其是科组有效运作机制的研究;

3、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4、校本教研队伍的建设;

5、小学校本教研制度的专业支持与条件保障;

6、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评价指标和监控、管理机制。

研究本项目的科学意义

1.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对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发展的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2.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9月试行以来,已有3年了,2007年将全面启动新课程。对其试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找到切实有效、可行的途径去解决,实践和经验证明:校本教研必不可少。本课题对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作一探讨,并尝试提出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发展的策略,为今后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借鉴意义。这是本文所力图实现的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应用教育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真实问题,因此,它是本项目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于日常的具体教学生涯中。我们认为,行动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主要用于问题诊断过程和课题立项阶段的多角度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2)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的试验研究日志及教学反思录、试验课的课堂观察记录、师生互动情景的数码照片记录、教学录像片段记录、教师和学生的个案研究等。

研究实施的几个步骤:

1、筹备阶段 (2005年12月—2006年元月 ):广泛宣传,制定方案,召开开题会,教师学习,访谈,确定试点学校,初步实施等。

2. 项目实施阶段(2006年元月—2007年10月)队伍建设,科组运作,专题研讨 , 现场交流、外出学习参观,检查总结评比等。

3.项目评估、总结阶段 (2007年10月—2007年12月):对项目进行评估,完成项目研究总报告以及成果的集结和资料的整理等。

四、 课题的实施和成果

几年来,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实验学校的各个科组和每位教师都积极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在此期间,探索出了一套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适应本校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富有时代特点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起有效的科组运行机制,使科组活动能够具有研究和学习能力,并且成为每个教师发展的舞台;形成了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评价体系和监控、管理机制;完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和高效地开展。

1、规划到位。教研室从全县角度,客观分析我县教研现状,制订全县校本教研三年中期规划,提出对各实验校、各校学科组的具体要求,并设计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各校校本教研工作。学校各科组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让教师主动构建个人成长历程,激发内在成长动力。教研室要求实验校全体专任教师人人制定一份详实的《个人成长计划》,此计划既是学校“教师成长档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依据。《教师个人成长计划》是以一学年为周期,要求教师从师德、教育、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基本功等方面拟定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互助伙伴,并制定达标措施。

2、组织到位。建立起以学校、教研组、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科研处负责、教研组抓落实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这个网络运行畅通。

3、制度到位。

首先,为规范各校的校本培训,教研室先后出台了《扶风县校本教研室制度建设制度汇编》小册子,内容包括: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章程、学校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学习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学校校本教研检查制度,对校本教研的活动进行宏观上的指导。其次,各实验学校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4、人员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县教研室教研员的包片抓校、蹲点制度。为搞好校本教研,县教研室全部致力于教研工作,从领导到教研员,根据各自的责任权限和他们的特长,他们分别参与到基层学校相应的教研组,支持教研组长工作。向组长全面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能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能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研组长以及科组成员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指导教研组长根据目标一步步地探讨实践。平时要求每一位蹲点的教研人员还必须参与教研组的活动,与组员同学习、同讨论、同研究。坚持随堂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结束时,还要帮助教研组总结教改经验,以巩固研究成果,激励教师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在科组自评、成果展示的基础上,评出优秀教研组。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加强教研室对各实验学校教研组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及时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先进教研组经验,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氛围。

在各实验校,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负责制。即各教研组的活动由组长负责,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学校领导各联系一个组,指导并参与各个组的教研活动。

5、激励到位。

各校制订了针对教研组的考核内容,主要从教研组的思想建设、活动情况、承担公开课的情况、科研成果、“学生的得奖情况、资料的积累、教研组活动记录、学习内容、公开课教案、科研论文等方面进行考核,还有加上平时教学常规检查的情况和行政人员对教研组活动的评价,这些方面对教研组进行考核。这样做到了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县教研室每年对各校教研组工作进行总评,评出优秀教研组,并对其进行奖励。

(二)、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课堂案例式教研

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多人同上一堂课。

※自研式汇报课:

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

※出外学习课堂实录:

教师出外学习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它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

※多人同上一堂课:

两三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给教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调控等之外,更需要临场的教学机智的发挥和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

通过多种途径的案例式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边教边悟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课题组在学校教师中开展 “边教边悟”活动,要求老师们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写下来,教中悟,悟中学,学而后教。通过边教边悟,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合理的规划。

※经验分享

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了各自的实践体验,就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之后也需要我们给一个平台给他们进行经验的分享。因此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内都有一次经验分享,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进行展示。

(三)积极开展各类专题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大赛活动

为配合宝鸡市教育局开展的“强师兴教”工程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我县教研室每年组织开展一届“教学新秀能手”大赛活动。按照市上赛教要求的几个环节,组织一系列教育教学大比武、大练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般情况下,我县的大赛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进行。步骤为: 10月份,全县性说课比赛,由教师的说课和听者提建议构成;11月份,分科组的精品课大赛,以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为主;12月份,思课活动,由教师的反思和答辩组成;来年1月份,个人和科组分别总结。最后评选出县级“教学新秀能手”,来年推荐上市参赛。

教研活动专题化

专题化主要是指每次活动再不是随意地指派几位老师上几堂公开课,然后大家评议评议完事,而是代之以有明确的研讨主题,而且这个主题还必须是这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求通过研讨,能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得出相关结论。

各实验校教研组每学期都有专题研究的任务,在一学期贯穿始终。我们将一个学期的研究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落实到教研活动,成为教研活动的一项主题。如全县小学语文科组2004学年的研究专题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在这个研究任务之下又分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型模式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式研究。

“五个一”工程

为了使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迅速成才,各实验校应积极开展教学练兵活动,努力实施“五个一”工程。“五个一”是对同一教学内容从备课、说课、上课到思课、评议一气呵成,其中前四项由同一教师完成,评议由科组成员完成。每个教研组每周推出一至二位教师,轮流进行,其余教师参与听课评课。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对“课”的设计实施、评价有一个完整的体验,与教学实际衔接紧密,对提高教师对“课”的驾驭能力有明显实效,也有益于及时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的实施,为年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良性运作机制,建设学习型教研组。

1.加强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学习型的教研组在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教研组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开展课例研究。制定教研组长学习制度。每月固定教研组长学习的时间。教研组学习制度,每周安排有各教研组的科组活动时间,科组活动的内容分为思想和业务学习两方面。建立异校交流制度。每个学期和省内外知名学校的教研组至少交流一次。

第三篇:广河七中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广河七中《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课题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研修的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在我校的实际需求,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我校教师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研修策略在当前的发展和新成果,为构建新的研修模式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边实验边总结,形成阶段性总结,在下一步的研修中进行 推广。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8月——9月)

开展课题研究是提升我校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根据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统一要求,做好思想动员工作,采取大会动员、小组学习、座谈讨论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重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确保宣传动员的效果。

1、申请课题立项,成立课题小组。

2、认真学习收集有关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专著,广泛收集他人的优 秀成果,做好理论准备。

3、对全校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全面分析、研究制约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撰写出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调查报告。确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内容。

4、帮助实验教师确定子课题,指导实验教师撰写简单的子课题实施计划。

5、 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讨论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5月)

在宣传动员的基础上,课题研究周期内,重点研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著,展开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研修 。 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相关的提高有效研修经验总结,初步提出适合我校教师的有效研修策略的基本理念、结构及方法。重点探讨各科适合我校校情的有效研

修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在研究中要及时发现问题适时改进,提炼撰写并且分析有效研修范例,形成研修的论文集。

1、围绕课题继续进行理论学习。 (1)组织教师以《走进新课程》、《新课标的解读》、《中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新课堂教师角色与行为的变化》等理论为学习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及教学论文,使教师对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得到升华。

(2)以沙龙形式开展课题研讨和交流,邀请县教研室的教研员进行诊断、 辅导和引领。

(3)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组织课题全校教师进行一次教育教 学经验交流会。

(4)组织学校部分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同时对派出学习人员加强组织,提高要求,规范管理,写好学习笔记,回来后做讲座,做引路课,疏导示范,以 点带面,对课题研究工作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5)组织课题培训活动,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建立发展档案,制定专业 发展计划。

2、围绕课题进行课堂诊断活动

(1)开展策略研究观摩活动,从策略的体现和对教学的有效性等角度在全校教师中进行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即如何设计一节课、如何说好一节课、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评好一节课)。全体教师以教学日记、随笔、案例、反思等形式进行评课、议课、诊课的经验总结,并明确提出调整意见。要求全体教师每月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每学期撰写一个教学案例和一篇教学论文,每周 听课不少于两节。

(2)通过听课、座谈、调查等方式了解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筛选具有导向性的问题,与教师共同商定,制定研究方案,进行研究,重点加以 突破。

3、围绕课题进行反思,调整研究方案。

(1)根据理论学习和深层次的讨论研究修订课题方案,进一步明确课题研 究的目的和意义。

(2)在课题研究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教研制度,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进 行。

(3)根据学校课题的总要求及调查结果对个人子课题(策略实施方案)进 行修订。

(4)做好研究过程的跟踪记录和数据采集。 (5)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策略研究方案。 (6)讨论交流策略研究中的成果及困惑。 (7)积累资料,形成中期成果。

3、组织有效研修案例分析研究会,定期开展活动,探讨在有效研修实践 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做好教师成长记录袋的日常收集整理工作。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1.6——2011.7)

在完成课题研究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大力推广研 究成果,及时表彰先进。

1、全面收集、整理各种研究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为结题做 好资料准备。

(1)探索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特色教学模式;

(2)整理研究成功的典型案例、录像、教学课件,汇编撰写的论文集。

2、完成结题报告,进行反思运用。

三、研究措施:

1、校本教研的理论学习、培训,增强教师专业成长意识。(马锦辉)

课题确立以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在课题研究的专题会上,在每次的教研组长例会上,在每周的业务学习会上,我们都不失时机地进行校本教研的理论学习。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积极探索校本教研促进教学的实践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以往难以解决的课堂低效问题找到了解决的理论支撑,“怎样充分发挥教研的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更 高效”成了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2、成立中心教研组,领导挂帅,集体教研。(马锦辉)

初中学科特征明显,各学科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各教研组在学校教研室和教务处的领导下,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确定了各组有效教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并在各教研组组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全员参与,积极进行高效教学的设 计与实践。

3、骨干教师率先垂范,汇报课、同课异构比赛异彩纷呈。(史晓松)

由于我校建校不到5年,教师的平均教龄不到3岁,因此,学校努力培养校级骨干教师,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确保课题研究有质量,这些骨干教师纷纷献课,将各学科的有效教学行为设计运用到实际中,用具体的课例进行验证,并在上课后结合所采用的行为设计进行了教学反思,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案例,同时也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并拉开了课题实践验证的序幕。随着骨干教师的引领式研究的开始,各教研组也开展了组内的研究与实践。相继开展了各科教师汇报课、同课异构大赛,各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选定一节所要验证课型的内容,先自行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组长带领全组教师进行课前试讲。这种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式的教研活动收到了极大效益。教学行为设计明显得到完善。

4、集体听评课,保证研究的落实。(马全忠)

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服务于教学,我们制定了集体听评课制度,由教研室和教导处联合执行。本学期,我们继续保持集体听评课的传统做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听课,课后集体分析诊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实施再次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提倡授课教师进行研讨后的二次设计,逐步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设计。

5、请进来,走出去。邀请专家来校培训,分批安排教师外出培训。(马锦辉)

为了更新教师观念、拓宽教师的视野,学校开展“五课”教研活动期间抓住时机邀请州教科所的刘所长进行了专题讲座,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走出校园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宝贵经验。

6、实行高效课堂改革。(史晓松)

“高效课堂”的宗旨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效,基本思路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前置,老师先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自学,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内容,让学生提前自学解决,课堂上,仅仅是解疑答难,从而,避免了无用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高效。站在“学”的立场,力求“三不”效应:学生感觉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同时,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7、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马全忠)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的队伍建设,学校开展了由全体教师参加的“五项”素质达标活动,鼓励大家开展岗位练兵,提高教师应有的学科基本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要求教师书写反思、教育叙事活动,课后写反思不再是规定,反而成了自主行为。开展了教学论文大赛、教师普通话演讲比赛,丰 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丰富了教师的校园生活,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研究成果:

1、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校本研修制度。(马锦辉)

我校在建校初虽然制定了学校的校本研修制度但不够完善,在实际执行中发现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在这次有效研修课题活动中,我们对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不仅严格了研修制度、考核制度,还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研 修进行规划,在学校行事历中细致安排,使得我们的研修落到实处。

2、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热情。(马全忠)

由于我校教师都很年轻,精力充沛,敬业精神强,因此,都渴望自己的专业水平快速发展进步,有效研修正是他们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最迫切想要解决的是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研修的内容正是源自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来自教师实际需求,解决教师实际问题,学校发展问题,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有效研修的积极性和热情。与传统的学校苦心安排、教师敷衍应付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老师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修活动,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一起讨论,商讨解决办法。学校和教师研修的意识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外部控制驱动转为内在积极需求,因此, 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效的研修活动。

3、探索出适合我们山区学校的有效研修模式。(马玉华) (1)在实践中自我反思的研修模式

教师研修主要是行动研究,研修问题源于实践,强调在行动中研究,边设计,边实践,边观察,边改进,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我校教师一年来写下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反思、随笔等作品,每个人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2)集体研讨、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式的有效研修模式

在一年多的课题实践中,我们初步摸索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集体备课研修方式,归纳出“一备”、“ 二说”、“ 三议”、“ 四改”、“ 五上”五步备课研修法。通过这种研修方式,老师们贡献自己的智慧,分享同伴的智慧,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在一年的研修实践中,我校的史晓松、马全忠、马玉华、马成华、毛文海、马玉霞等老师受益尤其明显,在课堂教学上都取得了很 大的进步。

(3)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进步和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有效研修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坚持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注重了培训(缺乏对实践问题关注)与教研(缺乏对教师成长的关注)整合,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参与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反过来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做前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学校不断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在研修活动中不断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一年的研修实践中,我校教师进步很大,已经 有多人成为学校骨干教师,教学成绩也获得很大进步。

4、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优化了教学活动。(史晓松)

(1)、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体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意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培养了“以研促教”教学意识,掌握了促进教学效率和效益提升的基本策略,有意识地转变低效教学的行为,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同伴互助,取长补短,在不断反思研究教学实践和解决各种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过 程中,培养了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加快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教学活动得以优化。在“以研促教”理念的支撑下,教师有意识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 ,教师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针对山区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把一个个教材变“活”,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之更生动、形象。努力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 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5、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了学生学习行为。(毛文海) 学生是课题研究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我们研究课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情趣日趋浓厚,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自律学习等成为学生的主旋律。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 中,自我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不断发展完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6、通过课堂改革,形成了“双向五环”的课堂教学模式。(马金华)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合山区学生的教学模式。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探究质疑—当堂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成绩逐年提高。

7、关注课堂细节,规范了教学语言。(马玉霞)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课堂也是有许多小环节或情节组成的,通过研究,老师对自己的课堂语言进行了规范,一些老师从刚参加工作上课的随便状态转为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力争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8、收集了一批有价值的案例、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马全忠)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老师还阅读了大量的各类书籍,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写了大量教学随笔、论文、案例、反思等。教师专业素质迅速成长,这些沉甸甸的收获都证明了我校老师有效研修的成绩。

9、建立了教师成长记录袋。(马全忠)

我们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记载我校科 研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广河七中

2012-4-1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题

结 题 报 告

广河县回民第七中学 二0一二年四月一日

第四篇:创新项目结题报告

一、项目选题思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一项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RFID应用非常广泛,可应用于零售业库存、货架管理、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铁路的货物运输、牲口饲养,自动高速公路收费、人类追踪等领域。RFID在我们生活各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目前许多图书馆已经采用了RFID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读写距离长、可以一次性多次读取、安全性高、管理更加方便等等。

我们组设计的智能门禁系统集成了借书和还书功能,整个借书和还书过程无需人工操作,能有效地简化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二、实验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项目设计之初,我们不断查阅相关资料,首先确定了作品要实现的功能:

1)能实现自动借书、还书及门禁功能

2)使用液晶显示器在入口处显示可借数量、在出口处显示已借数量和状态。 3)借书成功自动门打开,借书失败则自动门不开、蜂鸣器报警。

接下来,我们根据要实现的功能,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经过组员的讨论后确定了如下解决方案:

1)该智能门禁系统使用单片机控制

2)将读写模块的天线部分嵌入到入口和出口处

3)单片机根据读到的图书数量及借书卡的可借数量,通过比较判断是否借 书成功,并跟距是否成功控制蜂鸣器及自动门 4)自动门使用舵机控制

三、项目的实施过程

总体规划:

将项目实施阶段细分为五个阶段文献资料收集,拟定最初方案、调查方案合理性及确定最终方案、购买工具和材料、着手制作项目、撰写总结报告。

3.1文献收集及方案设计

通过浏览网页,查阅相关书籍,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我们还到我们学校的RFID图书观实地观察、学习。现有的RFID图书馆管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许多公司专门设计RFID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管理系统都是将门禁设备、借书设备、还书设备分开设计的,都需要读者通过按键控制来借还书。于是我们决定设计一个集借书功能、还书功能和门禁功能于一体的智能门禁系统。

3.2方案的确定

经过上述分析,根据设计要实现的预期功能,我们决定使用单片机来控制该系统,使用舵机来控制自动门,将RFID读写模块的天线嵌入到入口的出口处,用于读取借书卡的信息及图书的数量,再将这些数据送到单片机进行处理;单片机处理后控制读写模块往借书卡里写数据,并控制蜂鸣器和舵机。

3.3购买工具和元器件

在确定好实施方案后,我们开始着手购买元器件和工具。由于我们对单片机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都不熟悉,所以我们决定首先购买单片机学习开发板和RFID学习开发板,将程序基本写好之后再购买其他元器件和工具。由于对当地的元器件市场不熟悉,我们决定在网上购买。因为RFID读写模块电路复杂,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所以我们决定购买成品的读写模块。考虑到系统是用单片机控制的,所以我们选用12864液晶屏显示,选用小型舵机控制自动门,用单片机IO口模拟输出脉冲来控制舵机。

3.4根据设计方案着手制作

根据设计方案,我们第一步是搭建硬件电路,然后下载程序进行调试,最后用PVC做外壳。

3.6撰写总结报告

一切工作完成后,我们开始总结整个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一步步的解决困难,撰写总结报告。

四、项目的预期成果及最终成果

预期设计的RFID智能门禁系统能实现自动借书、自动还书及门禁功能。当进馆时,入口出的天线将自动的检测图书的数量及借书卡的信息,实现自动还书。当出馆时,出口处的天线将自动检测图书的数量及借书卡的可借书数量,这些数据送到单片机,单片机通过比较判断是否借书成功,如果借书成功则打开自动门,否则自动门不开,蜂鸣器报警。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的作品已经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基本满足当初的设计要求。

五、项目组成员的收获及体会

通过这次RFID只能门禁系统的设计,我们获益良多。其实创新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难。很多时候我们在理解创新常常有个误区就是创新的东西一定是新意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不能不排除创新中新意的部分,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创新这种东西是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来的,只要你的观察力够强,那么在你的脑袋里就会有很多的灵感,这些灵感是来自于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创新的真正困难的是把想法和创意变为现实,看似简单的东西制作起来确很困难,首先是我们的经验确实有限,不能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可能出现问题想周全,导致在后期制作中遇到了很多麻烦。任何事情都只有通过实际动手制作,才能在实践中增长经验,通过学校给予的这次机会使我们锻炼了许多,不论是对材料的了解上还是我们的心理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使我们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扩展。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一定会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灵动的源泉。

第五篇:项目结题报告(正式)

常州市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结题报告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

随着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特别是常州近年来经济开始发展,使英语作为“世界通语”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而作为“城市脸孔”的景点旅游资料英译是给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士留下第一印象的中国的名片。有此而得旅游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旅游景点旅游资料英译亟待普及和提高。但是通过网络对中国大多数旅游景点的调查结果以及我们团队对常州各景点的实地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景点中, 景点旅游资料英译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因此,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日显必要,其目的很明确,即在必要的场合能够指示、提示、警示、帮助在华的外国友人更加方便的学习、旅游和工作。因而旅游翻译的质量无疑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认识和欣赏,具有重要意义。

二 项目的研究目标与研究过程

1、研究目标

此项研究将以文化翻译理论为理论指导,对常州市主要旅游景点如:红梅公园、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常州博物馆等地的旅游资料英译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收集的语料,总结这些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这次训练使参加的学生能够充分锻炼实验动手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并且能够熟练 使用计算机等先进行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

2、研究过程

第一个月召开项目小组第一次会议分配相关任务,并选举项目的小组负责人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情况。2012.11—2012.12 :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并定期召开项目会议了解各自进展情况,并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商讨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全程指导。 2013.1—2013.4 : 参考文献,分析资料,利用已学知识对调查得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并撰写相关论文。2013.6—2013.9 : 对项目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2013.10—2013.12:进行结题的各项工作。

在进行常州公园公示语翻译现状调查过程中学生主要采用的方式为照片采集、归纳法和总结法。

三项目研究成果与分析

在对常州市区景点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收集的语料,我们发现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不少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总结。

一、景点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或多或少的翻译错误 1 翻译中的Chinglish 因为不同国家的语言、风俗、兴趣等各有不同,在旅游翻译中应该细心甄别、求同化异、查漏补缺。 就语言差异来说,忽视的后果就是产生Chinglish。我们在各个常州景区发现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例如溧阳天目湖山水园内“制茶表演”原译为“system tea performance ”。这里的“制”不是“制度”而是“制作”。我们认为应译做“Tea Making Performance 。” 再如“小心有电”不能译作贻笑大方的“Carefully has there electricity! ”而可以译为 “Caution! Electricity! ”通俗易懂。“小心路滑”有人译为“Notice: The roads are very slippery ” 为符合英文的标语习惯,可以改为“Slippery Road (Be Careful )!。”如果是室内,还可改为“Caution:Wet Floor!” 文化上的差异和缺失也往往是翻译的难点,弄不好还会在无意中得罪了游客。总之,要考虑中外文化差异,要依据情况意译,尽可能让外国人理解。 2翻译中的望文生义

如果懒于思考,只看文字的表面意义,不管景点的实际情况,或者根本就不懂相关的知识都可能造成错误的结果,给外国游客造成错误印象,甚至影响到景点的形象。例如“游船码头”原译为“Cruise Terminal”,“码头”译为“Terminal”,只抓住了“头”就认为是终点,可译为“Cruise dock/wharf”;“草堂寺”中的“草”就有人简单译成straw,给人的感觉是这个cottage全是用straw建的,没有别的材料。其实我们知道,这种茅草屋只有房顶是用茅草覆盖的,所以不妨将其译成“thatched cottage” 更好一些。 3缺少文化注释

对外国游客而言,在文化旅游中最有吸引力的是感触和体验异域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而这又是旅游翻译中的精髓所在。在一些景点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就缺少了对该景点的历史来源的补充,比如“苏东坡”仅仅译成“Dongpo”,可能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如果适当补充历史背景,增译为“Su Dongpo, the famous poet in Northern-Song Dynasty”就更能被外国游客所理解。如东坡公园的“洗砚池” ,除了翻译其名称,我们还可以适当说明“洗砚池”的来历。又如“寒山寺”(Hanshan Temple)名称的由来早在我国的唐朝,用一位叫“寒山”的和尚(曾住在这里)的名字来命名的,这座寺庙后来因为《枫桥夜泊》这首诗而扬名天下。按字面意义译为”Gold Mountain Temple” 或“The Bleak Mountain”,就是没有了解寺庙的由来和它本身的历史意义而造成的误译。由此可见,旅游翻译不但要力求准确、充分体现原语的信息及语言风貌,更要起到扩展知识、激发兴趣的作用。

4不会注意适当变通 汉语描写景色的词汇丰富,多用对偶、排比,翻译起来很困难,多采用意译。勉强逐字逐句照译,可能反而伤害原义。如“移步换位”(a different view with every step)不宜对号入座译为“take a step and the scenery will change”,“曲境通幽”译为“a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便可,形容商品的“琳琅满目”“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当然可以,但也可以缩译为“a wide choice”.有些汉语文字十分华丽,但可能文字重复,辞藻堆砌,我们不能字字照翻,应该变通处理。

二、有些旅游景点的英译还不常见

常州作为一个拥有环球恐龙城、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三河三园、淹城春秋乐园、天宁宝塔第4层“罗汉示迹”、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的城市,我们发现仍有许多场所只有中文标语没有英译,甚至没有标示语,要使常州变为国际化的都市,我们首先得呼吁各级政府机构加以重视这些现象,尽早制作标牌、提供相应的景点介绍,并确保有些旅游景点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统一性。

三、归结原因

通过这些错误,我们经过仔细分析也找到了两方面的原因:

1、文化背景知识欠缺,正确翻译景点名称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景点名称含义的基础上,假如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只是根据景点名称死译硬译,这样不但无法传播中文名称的深层含义,还让外国游客感觉不知所云。

2、语言本身的问题。如果译者的语言功底不深,在翻译表达方法,语法层面或拼写上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公示牌就应该译成英语,只要懂点英语就可以当翻译。为了省钱、省时、省力,许多人在有翻译需求时不是去找专业机构,而是随便找一个他们认为懂英语的人翻译一下了事。译者由于受语言水平的限制,要么死译,要么错译,译出的句子不伦不类。

四、收获成果

除了发现常州市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小组也收获良多。对于我们来说,这次的项目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因为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大多被学习所环绕,很少有机会来参加这种实践创新类的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1、专业知识得到锻炼

这次对常州市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的研究活动,对我们的英语专业知识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我们需要如孙悟空火眼金睛般的精确的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将它们改正。起初的我们憧憬中带着几许迷茫,憧憬是我们即将开启一趟新的英语旅行,迷茫的是我们似乎不知道应该从何处下手。刚开始我们对景区英文标语中的许多表达都不了解,不知道它们这样的表达对错与否,我们就一个一个单词查,在网络上找了许多的资料,就这样经过一次次的锻炼,以至于我们到后期对景点的英文标语的翻译中的不合理或是错误的地方可以一目了然了。因此在这次研究性活动中,我们的因与专业知识得到了锻炼与成长,这队我们来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

2、 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起初我们的团队的每个队员并没有很明确的分工,以至于忙活了几天,实质性的资料很少,时间到和花费了不少。所以我们团队就进行内部讨论,由两个人负责资料的收集,两个人进行英语翻译错误的发现与改正,剩下的两人是进行资料的整理与总结。虽然在外面收集资料的队员会比较辛苦,但他们为了团队的荣誉也毫无怨言;虽然负责分析景点资料英译错误对两位队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为了研究的成功也勇往直前;虽然整理总结资料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但面对团队的所有努力无畏无惧。终于当我们手捧一叠总结报告时,我们知道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这是我们每个队员合作努力的结果。

3、能为常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一切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既然我们在常州上学,那常州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只希望通过这次对常州市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活动能为常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五.项目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及广州亚运,2011年西安世园会,中国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迎来了八方来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涉外旅游热潮。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十年后的中国将跃升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世界第四大旅游资源国。旅游翻译的重要性也随之日益突显,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亟待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希望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秀丽河川等。对于绝大多数的外国游人而言,他们游览各个旅游景点的时候一般需要通过阅读旅游景点告示语的方式来了解此景点的历史渊源和不同之处。因此,虽然旅游景点资料英译的功能各异,但是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堪称旅游产业涉外经营的门面,一方面直接体现着我国目的语使用水平,代表着我们的精神文明风貌,也彰显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国际魅力;另一方面影响着旅游产业的经济收益和民族文化的传播。

经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作为一种公共宣传工具,用简洁的语言、图示和图片为人们提供公共信息,起到指示、劝说、约束及强制的社会功能,它是一个国家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多元文化的今天,正确的旅游资料英译显得尤为重要,它对推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许多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交际功能,而且极大地影响中国在国际旅游中的形象和地位。本次研究活动发现规范性和创造性是旅游景点资料英译英译的两大特点,也是旅游景点资料英译所必须遵守的两条原则。因此,在旅游景区的英译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把握这两条原则,既要使译文规范,又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创新,又要保证译文准确。我们应当让资料英译研究为旅游景区的美丽景色锦上添花,而不是给它的脸上抹黑。

景点旅游资料英译研究在公众和旅游者的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一个区域的汉英两种语言的旅游资料英译应用是否广泛,是否规范,翻译是否得法,都是该区域整体素质的直接体现,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料英译作为旅游及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一道有效窗口,对常州旅游的对外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的本次研究对翻译及相关工作人员就加强中英语言及所属文化的对比提出了有效的提高翻译质量的意见,从而将旅游资料中的丰富信息真实准确的传递给外国游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培训行业工作总结下一篇:教育系统财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