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产业发展讲话稿

2023-02-02

第一篇:关于茶产业发展讲话稿

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讲话稿

围绕中心强服务 努力推动**茶产业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按照大会安排,我代表**县茶业协会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工作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茶园面积12.34万亩,有机茶生产面积2.96万亩,从事茶产业生产的茶农6万多人。2013年全年产茶1.72万吨,产值6.5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385吨,产值3.765亿元。茶产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我县惠及面最广、产业化程度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县茶业协会较好地发挥了指导、协调、服务、沟通、监督的职能,为我县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围绕茶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调研献策工作。我们始终把调研献策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精心选题,就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开展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协会会同**茶城管委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围绕加快**茶城建设课题开展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快**茶城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领导、合理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市场品牌建设等5个方面的建议。县政府专门听取了协会有关调研情况的汇报,并对调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协会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县政府的采纳,有力推动了**茶城的建设。为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推动茶业经济发展,协会组织开展了白姆乡水阁村古茶行专题调研,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了古茶行的历史和现状。与此同时,协会还专门组织到磐安县玉山古茶场考察学习保护和建设经验,提出了茶文化挖掘与旅游宣传相结合、与茶叶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思路建议,并得到了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二、坚持以会员为中心,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协会始终把服务作为立会之本,坚持以会员所需,尽协会之能,创新方法,努力为会员提供服务。一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协会创办了《**茶业信息》刊物,及时向会员发布行业信息,共已刊发13期。同时,结合召开理事会、会员大会通报茶叶行业最新动态以及政府扶持政策。二是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协会采取以会带训、邀请专家上课、赴外地考察等形式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如今年6月,全省红茶加工技术培训现场会在我县举办,县茶业协会组织会员听取专家授课、实地参观,努力促进了我县红茶加工技术的提升。为培养茶文化人才,县茶业协会先后会同县农业局、县总工会等单位举办了2期茶艺师培训班,共培训茶艺师 70多人。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活动12次,促进了茶叶技术的推广,提升了会员茶叶生产的技术水平。三是提供考察展会服务。县茶业协会先后组织理事到台湾、福建安溪、安徽皖南茶区、四川成都茶区以及我省嵊州、新昌、安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经验。会同农业局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会茶事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北京国际茶叶展、浙江省·静冈县绿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华市万人品茶大会等展会共12次,使会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加强了我县茶叶企业的对外交流,提升了我县茶叶的知名度。在各类展会上,我县共有14个茶产品获奖。四是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为促进茶城有序经营,协会会同县农业局、茶城管理办公室召开了茶城经营户代表座谈会,鼓励各经营户诚信依法经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五是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春茶生产期间,很多会员反映用电紧张,协会立即向县政府反映,并与有关部门沟通,及时解决了企业用电问题。一位理事在组织员工采茶运输鲜叶时不幸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协会迅速召开理事会,共捐款162200元,帮助他渡过难关。同时,邀请县交警大队民警给会员上安全教育课,引导茶企业增强安全意识。近年来,协会共为会员解决各类难题20多件。

三、积极配合参与中心工作,增强了会员的大局意识。一是积极参与做好重大茶事活动筹备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国际有机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更香杯”武阳春雨炒茶大赛、中国·**首届名优精品展销会、“武阳春雨”万人品茶活动、中国**国际养生博览会、“武阳春雨”杯第二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的筹备工作。每次活动中,协会做到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按照分工认真完成任务,确保了活动的圆满成功。二是积极配合县农业局做好“武阳春雨”参评省十大名茶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沟通协调。经过考核争取,“武阳春雨”成功蝉联,成为金华市唯一入围的茶叶品牌。三是认真配合做好茶叶品牌管理工作。协会按照**县“武阳春雨”茶商标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武阳春雨”茶品牌日常管理和新加盟“武阳春雨”茶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报送等工作。清溪茶业专业合作社、叶常香茶业有限公司、嘉南香茶业有限公司先后被批准加盟“武阳春雨”,“武阳春雨”品牌茶企业从七家发展到十家。县茶业协会还与县农业局联合开展“武阳春雨”茶质量抽查活动,有力推动了茶叶质量的提升。

四、精心设计宣传载体,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一是邀请媒体开展集中采访宣传。协会积极参与更香公司邀请的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浪网等在京主流媒体来我县开展了以“探有机茶乡、寻低碳茗香”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活动期间,媒体记者实地考察了有机茶园、鲜叶采摘、春茶加工生产流程,举行了以有机茶产业的低碳发展优势为主题的座谈会,有效提高了**有机茶的知名度。二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宣传。协会领导先后多次参加省内外茶协工作交流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努力当好宣传员。三是多形式开展茶文化宣传。县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充分利用协会与研究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优势,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先后组织开展了茶文化“四进”活动,与县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更香杯”茶文化全国征文大赛,在当地媒体《今日**》开办了《**茶文化》专刊,促进了茶文化的宣传普及。四是加强媒体宣传。充分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开展宣传。近年来,共在县级及以上新闻媒体刊发新闻稿件90多篇,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着力提升素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协会理事会十分注重政治理论、科技、行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以会代训、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开展学习。协会组织全体理事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举办了茶产业专题研修班,通过听报告、实地考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事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协会会长会议、理事会议、会长重大事项沟通联系等制度,推动了协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积极改进理事会议形式,围绕议题,把会议开到企业车间,提高了会议效果。俞学文会长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2011首都杰出茶人。四是加强协会党建工作。根据县委两新工委的部署,建立了协会党支部。支部建立后,积极完善设施,创建了党员活动室,进行了规范化布置,并积极组织党员开展活动,被评为全县新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协会工作得到了上级协会的肯定,协会被省茶叶产业协会评为全省茶叶行业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茶协名誉会长许行贯,原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等领导先后来**考察,对协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也深深感到,**茶业协会的工作与兄弟县市协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会员期盼仍有不少的距离。我们认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抓好服务,不断提升协会服务质量。要认真总结协会服务工作的经验,查找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要在做好传统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拓宽服务的领域。要把上级行业协会、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会员需求相结合,围绕服务多听意见,做到问需于会员、问计于会员,不断增强协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使协会成为会员之家。

二、如何抓好调研献策,努力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要继续发挥协会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的优势,开展建言献策。要精心选题,围绕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广大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要注重调研方式方法,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求做到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提好建议,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有价值、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共同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三、如何抓好重点,提高协会服务中心工作和宣传的能力。要不断增强协会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做好在**举办的各类重要茶事活动,对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做到积极主动,尽心尽职,努力完成。要把扩大**茶叶知名度,提升“武阳春雨”品牌作为协会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精心设计宣传载体,通过组织开展活动,组织媒体采访、参加各类展会、开展协会对外交流,编印宣传册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努力为**茶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当好宣传员。

四、如何抓好基础,不断提高协会自身素质。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继续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形式,组织理事会成员和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要积极改进作风,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多征求听取会员和对协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协会工作。要建立健全协会各项制度,推进协会“三化”建设。要加强协会与兄弟协会的联络联系,相互借鉴工作经验,提高服务的水平。要主动邀请县领导和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理事会,到协会指导工作,积极为协会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为协会增添新鲜血液,增强协会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蓬勃发展的**茶产业为**茶业协会履职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将认真学习这次会议上交流介绍的各地先进经,以饱满的热情,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议讲话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茶产业发展。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调度会精神,总结回顾xxxx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今秋明春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刚才,县农牧科技局局长冉茂超同志总结回顾了xxxx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

具体安排部署了今秋明春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县茶叶协会会长周小刚同志总结回顾了上半年协会工作,具体安排了协会下半年工作;新景乡、塘坝乡、黄土乡、晓景乡、谯家镇、土地坳镇就生态茶产业发展作了交流发言;县财政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国土资源局、供电局就生态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懿兴茶业、新景茶业、富民农牧专业合作社代表也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会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相互借鉴。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正确估价,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自200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生态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茶园面积快速增加。2008年至xxxx年春全县新建生态茶园13.2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6万亩,幼龄茶园7.64万亩),发展速度居全省41个重点产茶县的第14位,茶园总面积居全市第五位,现有投产茶园5.6万亩。建成塘坝、新景、黄土、谯家万亩茶叶乡镇4个,千亩以上的茶叶村34个,百亩以上的种茶大户86户。有无公害茶园面积6.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6.3%;每年套种花生、蔬菜等适宜作物5万亩以上,达到了以短养长、以种促管、以种促收、以产业促农业的目标。同时,加大了全县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力度,做到基地建设与良种繁育配套发展,每年繁育良种茶苗300亩以上,基本实现了自繁、自育、自给的目标。

(二)产业链条逐步延伸。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资质、有实力、讲信誉的生态茶产业企业落户我县,为生态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加工企业逐步增多。引进茶叶加工企业6家,总投资达4600万元,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的方式,发展茶叶加工企业20家和专业合作社1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地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4家,小型加工厂17个。二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懿兴茶业、新景茶业两家重点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已达千吨,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化精细加工。全县茶叶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涉及绿茶、珠茶、红茶、黑茶等多类茶产品。三是市场开拓初见成效。通过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切实加大茶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以“懿兴雀舌”、“画廊雀舌”、“谯家翠芽”、“千年古茶”“武陵春富硒茶”、“武陵功夫红茶”等为代表的茶产品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为市场占有率打下坚实基础。

(三)主导品牌基本形成。按照“党政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组织茶叶企业以“xxxx古硒茶”为主导品牌,先后多次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茶博会及万人品茗活动,其中“懿兴雀舌”、“画廊雀舌”、“武陵功夫”茶等产品荣获名茶金奖3个、银奖6个,逐步提升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一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县茶叶总产量累计达3600吨,产值1.8亿元,农民收入1.08亿元,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二是收入水平显著提高。xxxx年农民采摘茶青共增收3150万元,茶区10500户,户均增收3000元,积极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2.9万人就业,其中从事茶园生产和管理人员2.78万人,从事茶叶加工人员500多人,从事茶叶市场营销人员700多人。三是生态效益显著提高。我县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受到破坏后很难修复,而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本身又是经济作物,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是我县非耕地开发的最佳选择,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随着国发2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为生态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基本途径,把生态茶产业作为18个重点支持的产业进行扶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国家、省、市关于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政策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实现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加工企业不断集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把生态茶产业建成富民兴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三、明确目标,强化措施

,全力推动生态茶产业再上新台阶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到2015年全县新建高效生态茶园22万亩以上,着力打造茶叶“两区两带”即谯家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新景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以新景为核心的清香型绿茶北部茶产业带、以谯家为核心的栗香型绿茶南部茶产业带。年均茶叶生产能力达到2.86万吨以上,实现综合产值36亿元以上。无公害

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0%,有机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20%。重点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茶叶省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初制加工厂17座,小型加工厂70座,培育地方优良品种2个以上,新建茶叶产地综合市场1个,茶青交易市场20个,培育、壮大茶产业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把“xxxx古硒茶”打造成省内外知名品牌。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快茶园基地建设。鉴于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实际,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超前谋划,为顺利完成茶园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加强幼龄茶园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务必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今年的幼龄茶园管理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制定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切实加强中耕、除草、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三)着力抓好生产、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按照茶叶质量和标准的新要求、新变化,结合本地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产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为标准化生产和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我县投产茶园面积已达到5.6万多亩,经过三年努力,至少将有10万亩茶园投产,需要有10万吨的加工能力。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要支持企业的茶叶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切实把我县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

(四)着力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市场营销是茶叶从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生态茶产业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培育中介组织,培养营销人才,组建营销队伍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地域优势、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全力打造我县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扩大影响力,提升茶叶营销水平。

(五)着力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一是整合品牌资源,打造xxxx茶叶新形象。要围绕“xxxx古硒茶”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合力打造“xxxx古硒茶”品牌。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画廊雀舌”、“千年古茶”、“懿兴雀舌”、“武陵春富硒茶”等茶叶品牌为基础,不断研制茶叶新品种和新产品,根据不同的消费区域、消费群体、消费层次,积极开发高中低档办公用茶、旅游用茶、礼品用茶、外销用茶等,形成沿茶系列产品,树立沿茶新形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xxxx茶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机制,统一策划,并制定xxxx茶叶品牌方案,继续引导企业积极参加茶叶博览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通过与著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扩大知名度,还可以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品质,创建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

(六)着力强化督促检查。各种茶乡镇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机制,要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工作督查,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成立县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茶办、督查办、效能办定期深入各种茶乡镇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落实。

四、抢抓季节,扎实工作,确保今秋明春茶园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

(一)超前谋划,保质保量完成。严格按照市下达的今秋明 春新建茶园2.5万亩,力争3万亩的目标任务,提前做好图班作业设计工作,留足移栽茶苗的好区域好土地面积,确保顺利完成茶产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

(二)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茶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提前做好2014新茶区规划,搞好作业设计,制作规划图,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四个选好”要求,制定茶区发展区域布局规划。选好区域: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层深厚、无环境污染、适应机械化耕作管理的宜茶区,以茶区为基本建设单元,每个基地单元规划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00亩。选好地块:选择土质疏松、土壤养分丰富、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高、坡度较缓的好田好土种茶。选好种植主体:选择有实力的茶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亩至100亩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作为茶区建设的主体。选好品种:根据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和适宜性的原则,选择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合理调配和布局茶树品种,扩大良种的种植比例。二是建设项目茶区。2014新建茶区规划实行报批制,各种茶乡镇要根据下达的任务,统一布局,集中打造,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在1:10000地形图上制作规划图,实行图班作业规划设计,报市级审批。新建茶区规划设计图和竣工验收图由县农牧科技局协调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和勾绘,规划设计图、竣工图每个小班面积不超过300亩。茶区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按100亩茶区配套建立一个30立方米的蓄水池进行规划布局,有条件的茶区要建立喷灌或滴灌系统。

(三)密切配合,严格落实责任。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级各部门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全县茶产业发展。县农牧科技局、县茶办要做好茶苗、肥料等物资供应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县林业局要做好晓景乡2500亩高标准茶园建设;县交通运输局要把通乡、通村公路与茶区产业路配套建设相衔接,重点是客田镇、新景乡的30公里茶区路建设及硬化;县供电局要保障茶叶生产用电;县水务局保障茶叶基地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尤其是要抓好晓景乡下半年1000立方米小水窖的配套建设;县工商、税务、卫监、质监等部门要做好企业申报、QS认证、商标注册、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市场建设和加工环节的管理,保护消费者和茶叶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茶文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广大群众积极自愿参与发展生态茶业产业的社会环境;县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保障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茶大户购买农机具、加工机械、茶青采摘及主要物资所需的资金;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树立为茶农服务的意识,积极支持生态茶产业发展。

(四)强化责任、督促检查。各种茶乡镇要对今秋明春的茶叶生产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落实,全面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职责,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精力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到位”,县委、县政府将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目标绩效考核,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同时要重点突出阶段性工作督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建园进度实行10天一报,每月的8日、18日、28日按时上报县茶办汇总后报县政府。8月30日前完成图班作业设计规划,9月底10月上旬完成茶苗采购任务。无性系茶树苗圃建设在11月底前完成,12月上旬验收;xxxx秋茶园建设整地在10月底前完成,11月上旬检查验收,12月底完成茶苗定植,并组织验收;2014年春季茶苗定植在3月20日前完成,4月上旬检查验收。

同志们,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已明确,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生态茶产业各项工作,推动我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实现2015年“减贫摘帽”,2020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关于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10年11月1日)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计划和第44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为了配合县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分别由谭天贵副主任和谭军副主任为组长、相关工委人员及部分常委会委员为成员的两个调研组,于10月11日至14日,对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到重点生态茶发展乡镇、重点抓茶部门,采取查看档案资料和生产发展现状、听取发展情况汇报和召开有生态茶发展主体(公司、大户、茶农)、抓茶领导和镇村干部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查了解全县生态茶产业生产发展现状、分析研究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和讨论进一步抓好生态茶生产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工作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2008年来,在县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战略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认真抓住上级产业发展政策带来的良好机遇,高度重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将生态茶产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实际编制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加强技术教育培训和种植管理,积极探索和尝试公司建基地联农户、大户建基地联农户、合作社建基地联农户和散户集中种植联户管理等有效的种植管理模式,生态茶产业初具规模。两年多来,全县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涉及种茶乡镇17个、种茶村43个、种茶农户5829户。其中茶园面积4000亩以上的有香坝、张家寨2个乡镇,3000亩以上的有鹦鹉溪、大坝场、枫芸3个乡镇,2000亩以上的有孙家坝、凉水井、宽坪、东华、许家坝、青杠坡、合朋溪、长坝8个乡镇,形成连片种植基地2000亩以上3个,1000亩以上2个,500亩以上5 个。个别茶园今春已初产,部分茶园将在明春初产,初步实现了生态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预期目标。

二、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机构,制定规划,建立机制,合力共抓产业发展。

一是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或联系农业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解决机构编制组建县茶桑局,保障抓茶干部工资由县财政全额发放。各涉茶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具体办公和抓好产业发展。

二是结合全县各乡镇土地、水、大气、阳光等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客观要求,编制完成了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明晰了产业发展工作思路,明确了产业发展工作目标,提出了产业发展工作措施,为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建立了县茶桑局主抓、相关涉农部门配合联动、有关涉茶乡镇具体落实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并建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适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培育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制定出台生态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整合发展资金,加大投入,落实茶园种植计划,加强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的重要战略决策,县人民政府按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用活用足上级政策,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盘活涉农部门和乡镇行政资源,整合集聚涉农资金,加大了生态茶产业发展投入。两年来,全县共整合各类资金3981万元用于生态茶产业发展。

二是县人民政府在整合集聚资源和资金的基础上,对建设茶园涉及的土地的租赁、流转、整理,茶苗的育、运、供,落实种植面积的工作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实际,制定并兑现落实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如:土地整理按300元/亩进行补助,栽植茶苗和底肥统一实行政府采购后按3500株/亩和100公斤/亩无偿提供给茶农,对乡镇按种植面积落实情况补助工作经费和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等),充分调动推动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的行政主体和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茶园种植计划的全面落实。两年来,全县立足自育自栽共建苗圃820.5亩,共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三是整合涉农工程项目,加强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园基地生产条件,提高茶园建设质量。两年来,全县新修进园公路38公里,维修进园公路75公里;新修园内公路160.7公里、生产便道19.164公里,其中硬化生产便道8.62公里;修建蓄水池212座,可蓄水8037立方米。

(三)结合实际,积极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注重抓好茶园建后投产前的生产管理,着手抓好加工环节工作,超前谋划和做好对接市场的工作,着力抓好生态茶良性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

一是扎实抓好茶园投产前管理工作,突出重点,扎实抓好示范茶园建设,建设地级示范茶园2个共1000亩、县级示范茶园5个共1200亩,茶苗长势良好,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抓好茶园间作示范推广,引导茶农以订单生产方式抓好茶园间作,促进以种代管,两年来,共计间作花生、黄豆、蔬菜、绿肥43000余亩,特别是今年茶园间作辣椒效益较好,亩产值可达2000元,达到了茶园投产前“以种代管、以短养长、以收养管”的良好效果。同时于去年组织招考聘用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加强茶园生产管理,并建立茶园建设和管理激励机制,加大督促检查指导和考核奖励工作力度,严格兑现落实奖励,促进了乡镇抓好茶园建设和投产前的生产管理。

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国家涉农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全县资源禀赋条件和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组织编制生态茶产业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两年来,共成功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茶产业)项目资金1897万元,争取省财政现代农业信用担保项目资金250万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宣传,成功引进贵州梵锦茶业有限公司落户张家寨镇,投资4000万元建设茶园基地2500亩;引进湄潭客商落户合朋溪镇,已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思南县合朋国礼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拟建大型茶叶加工厂1个,新建茶园2000余亩。

三是积极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和市场对接的各项工作。第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和扶持,引导茶农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在许家坝、长坝、合朋溪、东华、鹦鹉溪等乡镇成立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6个,注册资金达到1123万多元,入社茶农共395户,同时帮助专业合作社从生产技术、资金筹集使用、茶叶加工和营销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生态茶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第二是争取省财政资金250万元,县财政注入资金250万元,组建了思南县惠农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搭建了融资平台,目前已为县内5家生态茶产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贷款155万元,有效地支持了专业合作社壮大和生态茶产业发展。第三是对全县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进行了规划布局,编制项目向上争取和对外招商引资,同时,县政府还出台了促进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的鼓励政策,加快推进建设步伐。第四是加大茶叶生产无公害产地认证工作力度,推进提高茶园建设管理质量水平,目前全县已有1.27万亩茶园获无公害产地认证。第五是着手抓好茶叶产品市场营销的准备工作,提出了产品品牌创建、包装设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初步计划和方案,着力打造“圣岭春芽”绿茶核心品牌。

总体来看,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生产基地建设成效较为明显,生产管理基本到位,茶青市场和加工厂建设开始起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着手谋划,生态茶产业体系正在培育形成。

三、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任何一个产业的培育壮大既非一朝一夕之事,更非一蹴而就之功。我县生态茶产业的培育发展更是这样,特别是全县要在2013年完成共10万亩的茶园建设任务,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困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取得的成效固然可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暴露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全县上下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加以努力克服和认真解决。

一是一方面多数群众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干部甚至个别领导,对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战略决策领会不到位,将生态茶产业发展任务政治化,没有从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出发来正确认识,加之对生态茶生产发展的自然属性和生态茶产业体系培育的社会属性认识不到位,普遍表现为茶农生产主体意识不强,干部抓茶工作责任心不够,全县上下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涉茶乡镇和部门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战略决策的力度不够,表现为在认识上只注重眼前利益,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没有长远眼光,在行动上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支持难配合、协同难协作,导致抓生态茶发展的工作机制运行不畅,一些具体措施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合力不大,力度减弱。

二是生态茶产业投产周期较长,产前管理投入大,部分茶农由于土地种茶后短期内没有收益,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而放弃所种茶园管理;公司或大户由于政府财政贴息政策兑现不到位,加之银行贷款条件苛刻和其他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集困难,茶园管理滞后。

三是部分茶园虽已建成,一方面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行政干预,一些茶农想退出,但难以找到企业或合适的大户接管,茶园流转困难。另一方面是已流转到公司或大户的茶园,由于涉及土地流转的面广、量大、时长、户多等情况,存在土地流转的流转费不合理和相关手续不尽完善的突出现象,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技术服务满足不了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差距较大,一方面是全县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引进工作滞后;另方面是虽然全县聘请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由于培训、管理、考核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加之其技术知识水平不高,指导茶叶生产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突出。

五是部分茶园即将投产,但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滞后,茶农及发展茶产业的公司和大户对茶产业发展前景预期持悲观心态,影响了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积极性。

六是一些茶园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茶园管理劳动强度大、难度大。

四、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建议

生态茶产业发展客观要求必须将茶叶作为商品生产,因此,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必然要求我们要抓生产之本,会加工之法,懂市场之道,擅经销之术,结合调研情况,调研组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信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实现规模发展,做实做大做强生态茶产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要加强乡镇和部门的统筹协调和任务考核工作,增强乡镇和部门工作责任意识,提高抓茶干部工作积极性;要加大发展生态茶产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力度,让参与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公司、大户和茶农特别是规划种植区的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好处和难得机遇,充分了解生态茶生产基本规律,增强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主体意识。

二是要认真研究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市场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领导和督促检查,使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运行,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抓好生态茶产业规划调整和优化工作,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意愿,本着宜茶则茶的原则落实种植计划。

三是要充分发挥行政干预作用,整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项目及资金,加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行政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产业发展走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绿色生态化、加工规模效益化、销售品牌创建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促农增收、促财政增长的产业发展终极目标。

四是要加强茶叶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招引人才优惠政策,招录聘用或引进一批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抓好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生态茶生产管理质量水平,提高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生态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是要继续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生产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

六是进一步抓好茶园投产前的管理工作,加强茶园管理投入,发展以短养长产业。

七是要加强茶园土地流转工作,建立符合各方权益的工作导向机制,指导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手续,建立相关档案。

八是要尽快统一规划建设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

九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商品茶市场调研,抓好销售环节品牌创建的基础工作,搞好商标、包装设计,加快生态茶农产品专业市场规划建设。

第四篇: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精选)

兴茶富一方 茶香溢万家

----关于发展柘荣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茶业作为柘荣县的两大特色农业产业,具有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影响大的特点。在新形势下,我县茶叶产业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加快茶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茶业经济效益,确保茶业增效、茶农增收,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如何推进我县茶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供交流。

一、基本现状

1、有一定基础,也初具规模。全县茶园总面积39080亩,其中:绿茶面积33000亩,乌龙茶面积6080亩,去年茶叶总产量2426吨,总产值达8812万元,茶叶商品总值达1.2亿元。今年上半年茶叶产量856吨,比增2.4%,产值2378.8万元,比增6.2%,平均价1425元/担,比增6.3%,其中:首春茶产量396吨,平均价1900元/担,产值1504.8万元。二春茶产量460吨,平均价950元/担,产值874万元。金观音、黄观音品种青针价格创出历史最高水平,达200元/斤。全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5000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6100亩,有机茶基地300亩。全县9个乡镇116个行政村(社区),几乎村村皆产茶,县国营茶场茶园面积1077亩,还有4个乡镇茶场,30个村级骨干茶场。近年来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全县有集中连片茶园6000多亩,茶叶初制厂100多家,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配套的社会化生产雏形。

2、有一定市场,也产出品牌。目前,柘荣人开办的多种体制和形式的茶庄、茶行、茶叶代销店分布大江南北,为数众多的供销队伍走南闯北经销茶叶。近年来,在省科技厅和省茶科所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依托各种平台和资源,使我县茶叶在加工、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和市场的洗礼,目前我县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6家,特别是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的“双芽牌” 和福建东艺茶业有限公司的“彭山翠芽”双双荣获福建省获“省名牌” 和“省著名商标”称号,凤里牌金观音和彭山翠芽茶分别获得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东方神韵杯乌龙茶类和绿茶类金奖。

3、有一定合力,也形成共识。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着力把茶叶作为发展农业的两大特色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县乡两级有关部门也先后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茶叶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相应加大了投入,改善发展生产条件,形成了一定合力,有力地促进了茶农增收,促进了我县茶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引导我县茶业产业从原有的传统精制加工模式走向精深加工发展方向,广大农民发展茶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存在问题

1、茶叶整体效益不高。由于经济来源多元化后,加之茶园管理水平差异大,产量高低不平衡,加上管理粗放,滥采粗制,导致低水平粗制的茶叶效益不高,许多原有茶农转而从事

二、三产业,造成这些茶农无心经营茶园,有的甚至放弃管理任其荒芜。而以茶叶为的农户却因茶园面积太少太小,形不成相应规模,发展受到制约。另外,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手段、方式落后,缺乏有效市场管理,价格大起大落。

2、茶叶品牌意识不强。我县海拔较高,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个山清水秀无污染的农业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产茶环境,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但是我县茶叶生产者、经营户创品牌意识差,造成我县有名茶没名牌的现实,缺乏真正的品牌茶叶,发挥不了品牌效益,经济附加值低。

3、茶叶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县茶园不仅规模小,而且种植、经营分散。茶叶种植一园多户或一户多块极为普遍。茶园管护水平不高,茶叶加工厂规模小,档次低,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没有真正形成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和管理企业化,茶叶产品与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不相适应,厂房设备与扩大再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茶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4、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龙头。目前,我县近30多个茶厂中,比较大型的茶厂只有

三、四个,85%是简陋茶厂,而比较大型的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和泰茶叶等企业,也没有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带动作用有,没有真正带动群众发展、致富,距真正意义的龙头企业距离还很大,其龙头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5、缺乏乌龙茶加工技术。乌龙茶种植在我县刚刚起步,乌龙茶种植、加工的历史短,乌龙茶加工技术人才十分匮乏,而乌龙茶制作技术水平的高低是乌龙茶生产的成败和关键,乌龙茶加工技术缺乏就会大大影响我县乌龙茶产业的发展。

6、未真正形成协作效应。乡村两级、企业、茶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期行为,未能形成构筑利益共同体的合力。如乡村两级重税收,轻规划和扶持;企业重自身效益,轻带动茶农发展生产;茶农光看当年收入,轻投入与管理,这些短期行为和引导规划的缺乏,导致无法形成相互协作和互利双赢的效应。政府与企业、群众三者之间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互动机制和利益协作,来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做大,应认真进行整合规划。

三、主要措施

1、抓龙头,大力发展乌龙茶产业。一是依托县乌龙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负责制订总体规划,提出发展对策,研究配套措施。二是建立专项基金,扶持广大茶农发展茶叶。三是建立典型示范片,通过示范推广,带动广大茶农进行茶业结构调整,重点突破乌龙茶发展的五大难关即:“面积关”、“制作关”、“苗木关”、“设备关”、“营销关”。我县

重点在黄柏乡、楮坪乡、城郊乡海拔500米以上的区域优先发展,要求茶农户种植5亩以上,全村一个品种面积不少于50亩,同时争取1-2家企业到我县落户。在制作技术上,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建立仙山乌龙茶加工技术培训基地,从安溪聘请熟悉乌龙茶种植、管理、加工的原安溪茶科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陈信石长期担任我县乌龙茶技术顾问,选送初、高中毕业生到安溪县职业中专学校学习,在苗木培育上,在凤里村建立育苗试验基地,以保证苗木纯度和质量;在加工设备上,采取群众自筹、政府补助的办法,对乌龙茶机械补助购机款的15%,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新增乌龙茶加工设备20套。

2、强支撑,加快品牌战略步伐。一是推进茶叶质量认证,认真做好QS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的组织申报。二是鼓励茶叶企业争创名牌。在去年闽东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的“双芽牌”获得“省名牌”称号的基础上,争取福建东艺茶业有限公司的“彭山翠芽牌”获“省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称号。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稳固的消费群体。三是创新农产品宣传与展销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运用各种媒体和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等大力宣传,进一步扩大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四是抓住目前市委、市政府关于规划整合全市茶叶品牌和资源的有利契机,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来加快我县茶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认真规划,对接融入,在强手如林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新契机中,占有一席之地。

3、重后劲,强化科技兴茶能力。一是搞好茶叶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抓好张一元茶叶、天禾茶叶公司、三和茶叶公司、北山茶叶示范场等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二是加强茶叶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抓好仙山乌龙茶加工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开展茶叶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茶农的种茶技术和加工水平,继续利用晚上时间深入各村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农推广使用各种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优良品种。三是建立茶叶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依托县365农业服务中心,组建“茶叶信息中心”,建立“柘荣茶叶信息网”网站,收集和发布各类茶业信息,推进茶业信息化进程。

4、打基础,发展生态高效茶业。根据生态高效茶业的要求,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茶特色产品。要抓住省农林大植保学院、省科技厅、省茶科所和县茶技中心在我县熊透村三和有机乌龙茶基地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课题,在全县茶园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继续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这个项目,争取成为省农林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和项目研究的实验基地。并在此基础上,以实施标准化为途径,全面推广生态茶园生产技术规程,发展生态茶叶,逐步提高我县茶业的水平和层次,为茶业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在生态茶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党的xx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之一。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基本途径。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的战略决策,加快我区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地委、行署在深入分析我区茶产业资源情况及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认真谋划,决定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既是工作安排部署会,也是一个动员大会。关于今年的工作,长春同志还要作具体安排。下面,我强调五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

大家知道,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我区是农业大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茶叶资源消耗少,增收作用明显,是关联度强、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茶产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以使广大农民迅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思想统一到抓生态茶产业的建设上来。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务工收入,二是家庭种养业收入。XX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1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3元。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种养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大,特别是没有成员外出务工的农民家庭,收入来源还是以粮油、烤烟、畜牧业为主的种养业。因此,指导帮助农村群众发展适合本地特点、具有比较优势、又能规模经营的种养业,对于增加他们的收入十分重要。茶叶是多年生农作物,一次栽种,长期受益。XX年,全区茶园面积有13.78万亩,其中有投产茶园近5万亩,总产值5800万元,亩产值1160元,效益是水稻的1.5倍、玉米的2倍。这还是低层次管理水平基础上的效益比较。我区相邻的湄潭县、风冈县的茶叶专业村,管理较好的茶园亩产值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好的达到9000元左右。在浙江杭州,好的茶园亩产值突破XX0元,效益十分明显。从目(来自gw9080.com)前来看,在我区农业中,还没有比茶叶更适宜大规模发展、更能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农作物。同时,发展茶产业有利于改善我区农业以粮油为主的传统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有两个核心因素,一个是规模化生产,一个是产业化经营。生态茶产业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茶叶具有加工性强的特点,必须通过加工环节才能成为商品上市销售,因此,茶产品的规模发展,必然推动加工业发展。此外,茶产业还具有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特点,可带动包装、运输、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

一、

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茶叶加工的产业链长,除必须粗加工外,还可精加工、深加工,开发茶粉、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及医疗、化工等延伸产品。因此发展生态茶产业,能够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的提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我区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受到破坏后很难修复,在保护生态环境上,我们的责任重大。长期以来,我区农村以柴草为主要燃料,加之各项建设对木材的大量需求,森林被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了石漠化趋势。国家实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重建工程以来,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既有的成绩,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如何能够稳得住、不反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其本身又是经济作物,在120多万亩宜茶耕地上普遍种植,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可以这么说,发展茶产业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区石漠化治理、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非耕地开发的最佳选择,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区具有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机遇和条件

产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资源禀赋是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区是世界茶树的主要源产地之一,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历史悠久,资源优势突出。从地理条件看,全区地貌多为低山丘陵,有宜茶土地120多万亩,适宜茶叶规模种植;从气候条件看,全区年均气温13.6一17.5度,相对湿度78%一85%,年降雨量1100一1400毫米,日照时数1067一1497小时,为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有利于生产优质茶叶;从土壤条件看,全区以红壤、黄壤、黄沙壤为主,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适宜于茶树生长;此外,我区生态环境良好,基本没有污染,好山好水,得天独厚。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茶科所、贵州省茶科所茶叶专家的指导下,我区创建了“梵净翠峰”、“泉都碧龙”等一批名茶品牌,多次在全国性的名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外商正是看中了铜仁茶叶的优良品质和优越环境,纷纷到我区投资茶园、收购茶叶,贴牌转卖。

现在,我们正面临发展生态茶产业的良好机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茶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及广东等东部地区,随着生态、气候的诸多变化,以及现代工业化的挤压,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茶叶的比较效益下降,因此,东部的企业开始把发展茶业的方向转向西部。去年4月,贵州金黔在线网站发表一篇报道,题目叫《外省茶商涌入我省淘金,一年“吃”掉三成半贵州茶》,文中谈到,由于贵州茶的品质不错,近年来,大量外地客商涌入贵州“淘金”。目前在遵义、安顺、黔南、黔东南和铜仁等5个市(州、地)的主产茶区,有58家浙江、江苏等外省茶商承包经营茶园,通过他们销售的贵州茶达7288吨,占我省茶叶年产量的35%。其中,我们地区就迎来了21家来自浙江、山东、湖南、江苏和重庆等地的省外客商,投资5100万元承包3.17万亩茶园经营,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35.7%。这条消息告诉我们,就是“东茶西移”已经成势,我区茶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天时、地利、人和,关系事业成败。当前,我们面临“东茶西移”的天时,具备发展茶产业的优越条件这个地利,有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人和”,只要我们按照地委、行署的要求和部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把生态茶产业发展成为产值数十亿元,税收过亿元,惠及上百万群众的农业支柱产业。

三、正确看待当前发展生态茶产业所面临的 困难和问题

茶产业是一项初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见效慢的长线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区就进行过大规模开发,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再加在运作模式上计划色彩太强,茶产业发展经历曲折,群众有顾虑。因此,有些同志担心这项工作难于推进,存在畏难情绪。为了消除疑惑,我在这里,对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个说明。

发展茶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xx”时期的后三年,是我区茶产业打基础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茶园建设,尽快扩大总量。茶园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受益年限长的特点。据保守估算,新建一亩高标准茶园仅建园费就需投入1800元,另外还有三年的管护。我区群众并不富裕,政府不给予必要的扶持,如此大的投资,群众肯定难以承受。因此,这一阶段是我们发展茶产业的最困难时期,也是关键阶段。在资金的筹集上,地委、行署的主导思想是从三个方面争取。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提出到XX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的目标,而且还把我区作为全省四个重点支持的地区,每年都会安排资金对我们进行支持。此外,茶叶这一块可争取的支持资金渠道不少,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发改、科技等部门都可以争取,关键在于搞好项目包装。二是地、县要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去年地级财政安排260万元用于苗圃基地建设和新品种引进的补贴。从今年起,地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1000万元,作为生态茶产业建设专项资金。各县(市、特区)也要本着以县为主,地区补贴的原则,制定茶产业资金扶持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茶叶生产富民又利生态,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及长远,在这上面多花一点钱是值得的,对此,各县要有正确的认识。三是要紧紧依靠市场,拓宽投入渠道。东部茶业向西部转移不可逆转,正是我们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各县要开动脑筋,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来我区投资开发,解决资金、市场、品牌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把这三块工作做好了,资金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投入就有了保障。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对于资金使用,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打捆使用”。要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发挥集聚效应。财政扶贫、土地整理资金、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项目等资金都要重点投向茶产业。二是扶持重点。我们的资金本来就不多,必须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用于解决最迫切的问题,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成效。三是“样板先行”。按照以企业和农民自愿投入为主,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和补助的办法,重点支持那些愿意发展而且有能力把事情办好的人,使他们成为周围群众的带头人。哪个县、哪个乡镇 有积极性,哪个地方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就给予重点支持。

有的同志提到,群众对发展茶有顾虑,许多是持观望态度,现在推进工作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一下子要完成那么多任务,压力很大,担心任务完成不了。对此,我们就要认真分析。过去,我们在发展茶产业上受到挫折,主要处于计划经济年代,一是产权不明晰,二是没与市场挂起钩来,三是全国区域发展不明确,东部茶园较多。完全靠行政行为,农民没有受益,发展不可能持续。现在是市场经济,农户就是市场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由他们自主决定。农民最现实, 也最善于算投入产出帐。他们心里清楚茶叶生产的收益,他们也担心投入成本和市场风险。对此,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他们。要坚持让利于民,发挥利益导向作用,加大对茶农补贴,减轻他们的经济风险,使他们愿意发展茶叶。要加大对茶叶生产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水、电、路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要加快建立各种茶叶市场,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畅通茶叶生产、销售、服务环节,降低市场风险。通过这些措施,把农民的生产成本降下来、服务环境改善好、市场问题解决好,群众自然就会行动起来。

茶叶是三年见效、二十年受益的经济作物。这么好的富民产业,我们没有理由不抓好。既然看准了这个产业,不管前面有再大的困难,都要义无反顾地抓下去,坚决把这项富民产业做大做强。过去,我们发展烤烟、发展生态畜牧业、搞“三小”水利建设,哪一样没有困难?但是,我们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基层的干部群众,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攻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最终产生了良好的效益。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农林特产税取消了,茶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不如抓二产三产来得快。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我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增收了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最大政绩。我们看问题、谋发展,既要抓财源建设,解决好自我投入能力弱的问题,又要抓农民增收,解决好农村群众消费能力弱的问题。今后,只要是有利于惠民的发展,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先干起来,在干中统一思想,在干中寻求发展。我们不能在犹豫、争论中丧失机遇、贻误事业、耽误发展。

四、突出重点,扎实抓好生态茶产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发展生态茶产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既要有长远发展蓝图,又要有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地委、行署决定,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要分三步推进:第一步,从现在开始到XX年,是打基础时期。要新增20万亩无公害无性系良种茶园,全区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年产值9亿元以上,茶叶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第二步,再用五年时间,全面推进茶产业发展。到“xx”期末,全区茶园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年产值18亿元以上,茶叶综合收入23亿元以上。第三步,到2020年,全区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使我区成为国内绿茶,特别是名优茶和珠茶等原料、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及珠茶出口中心,建成全国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围绕以上目标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抓好茶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前提和基础。搞好规划,可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生态茶产业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区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特点,处理好茶园空间布局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区要围绕梵净山、佛顶山和乌江,规划三个生态茶产业带,即以印江、江口、松桃、玉屏、铜仁、万山等县为主的梵净山生态茶叶产业带,以沿河、德江、思南等县为主的乌江流域富硒茶产业带,以石阡县为主的佛顶山名优绿茶产业带。围绕三大产业带,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制定全区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在规划布局基础上,一要做好茶园面积发展规划。重点向生产条件较好的乡(镇)村集中,规划一批万亩乡镇、千亩村,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示范基地和专业大户。二要做好茶叶品种规划。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原则,根据我区的自然条件和茶叶资源,推广优质茶树品种。三要做好茶叶加工基地规划。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茶叶加工基地,又要在相对集中的茶园附近,新建茶叶粗加工基地。这样做既有利于推广制茶技术,提高茶叶初制水平,又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安排当地劳动力资源,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四要做好茶叶市场建设规划。规划建设茶叶专业市场,打造茶叶贸易中心平台,及时收集和发布茶叶供求信息,建立和完善以茶叶批发市场为主,专卖店、专卖柜等为辅的营销网络。

(二)抓好基地建设,着力扩大茶园规模。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效 益,就没有市场发言权。抓规模,重点要抓基地建设。要达到“xx”期末全区建成茶园总面积30万亩的目标,今年必须新建2500亩苗圃、10万亩茶园。各县要按照这个目标要求,认真抓好良种茶园的规模基地建设。要抓紧把任务落实到乡镇,落实到村组。有种茶任务的乡镇要实行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将任务面积按照规划区域落实到责任人,落实到地块,直至栽足种好为止。茶园建设是发展茶叶生产的基础,必须在建园之初,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土地面积、海拔、坡度、土壤的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等资料,按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建设基地。在茶园建设上,要严格按照无公害茶、有机茶基地建设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在发展模式上,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示范、企业带动、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外商和本地龙头企业、能人,承包、租赁现有茶园和参与新垦茶园建设;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宜茶非耕地向企业和种茶能手集中,发展规模茶园。在茶园的管护上,要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已建茶园效益,带动新茶园建设。同时,要注意做好茶园投产前的土地产出工作,指导农民套种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实现以短养长,确保栽得下、稳得住、有效益、能发展。

(三)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过去,我区茶叶生产时起时落,很不稳定,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解决好市场问题。生产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加工量有限,带动能力弱,无力化解市场风险,结果是茶贱伤农,导致荒茶、毁茶。振兴和发展茶叶产业,必须认真汲取这个教训,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东茶西移”的机遇,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我区发展茶产业,解决基地、加工、投入、技术、市场等问题,提升产业化水平。二是对现有的茶叶生产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进行重点扶持,鼓励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支持茶叶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茶苗、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四是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和营销大户等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茶农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走“企业带协会,协会联农户”的发展模式,维护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抓好茶叶品牌的培育。品牌是商品竞争力的核心。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是加快我区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区名优茶产品在省内外消费市场很受欢迎,印江的高档茶每斤已经卖到一千元以上,还供不应求。可是,我区茶叶品牌虽然较多,获奖的也不少,真正在国内知名的品牌都没有。品牌是产品的核心价值,没有品牌,只能成为别人的加工车间,远离高端市场,得不到超额利润。所以,我们一定要创出自己的名牌。实施品牌战略,要注意抓好“三个统一”:即统一宣传和广告策划,统一质量标准和工艺流程、统一质量检验。对外主打“梵净山”品牌,唱响品牌蕴涵的生态文化和佛教文化,并与梵净山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树立绿色、安全、环保、健康的品牌理念。要根据这一总体定位,抓好品牌的总体策划,具体包括品牌形象、广告宣传、市场开发、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策划。同时要高度重视茶叶质量。质量是茶叶品牌的基础和核心保障,我们发展生态茶产业,宁可开始难度大一点,第一步起就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把好质量关,力争发展一块成功一块,发展一亩成功一亩。要参照国际通用的有机茶及国家核准的质量、安全、

要加强部门配合,齐心协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为加快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服务。农业部门要具体搞好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把农村沼气与生态茶产业配套建设,把茶叶机械纳入农机补贴;农办、扶贫办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扶贫项目资金向生态茶产业倾斜;林业部门要把茶园建设纳入植树造林,统一规划安排;财政部门要确保预算资金和各种专项资金的全额及时到位;经贸、商务、招商等部门要做好外 企外资引进工作,引进先进制茶工艺,加快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支持茶叶企业技改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出口创汇;工商、税务、卫生、质监等部门要做好企业申报、质量认证、商标注册、出口退税、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茶叶市场和加工环节的管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茶叶产品,保护消费者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等工作;科技部门要支持我区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对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给予倾斜扶持;旅游部门要结合旅游景点布局,建设一批旅游观光茶园,积极开发生态茶园旅游;文化部门要进一步继承民间习俗,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茶文化,通过宣传、提升茶文化,努力提高我区茶业的知名度,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茶业、参与茶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改、国土、水利、交通、乡企、电力等部门要积极争取本口的项目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金融部门特别是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要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通过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齐心协力抓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扎实推进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要加强宣传动员,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展生态茶产业,主要力量是广大农民群众,必须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更多的要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引导,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把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目的和意义讲清楚,将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地委、行署的决策上来。各级干部在宣传发动群众时,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帮助他们算大账、算长远账,尊重他们的意愿,体现他们的利益,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要正确处理好农民、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保护好农民利益,指导企业与农户加强协作,把农户茶园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对茶叶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并随着市场价格上浮作相应调整。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引导农民认识种茶的好处,改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

要抓好技术培训与技术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技术队伍。要重点解决好茶叶职能部门中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对此,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做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要建立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等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和管理知识培训。农办、扶贫办、农业局、劳动局、乡企局等有培训任务和项目的单位,要重点向茶产业加工技能培训倾斜。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要调整专业设置,在重点产茶区招收农村青年进行培训,培育一批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充实茶叶技术人才队伍。鼓励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茶叶主产县和重点茶叶加工企业就业;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定期服务及兼职等方式参与茶产业发展;引进茶叶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着重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深加工人才。

同志们,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是我区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必然选择。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全区茶产业发展,并寄予厚望。让我们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开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产力加快发展作出新的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广西玉林最新人事任免下一篇:广西专家评审费用标准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