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16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该文在总结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特色,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挖掘学习兴趣、创造实践机会、灌输环保理念”的教学思路,希望为进一步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论文 篇1:

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环境系统分析》是江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形式三个方面, 分析探讨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环境工程  教学改革  环境系统分析

【Key words】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alysis

环境系统分析课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之一,综合性很强,涉及到数学、化学、工程学等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主要研究环境质量模型、内陆水体模型和大气质量模型等[1]。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难以满足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2]。因此,本文结合本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形式三个方面, 分析探讨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陈旧。

目前本课程教学还是以教师讲为主,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思考与学习的目的,而且还会造成沉闷的课堂学习氛围,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系统分析课程相关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愈来愈快,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专业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

本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综合性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黑板书写、课本阅读等,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随着科技发展、高校硬件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简化复杂的课程内容,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方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运用[4]。

第三,考核方法不足。

目前,本课程考核方法大多数是单一的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法造成了学生总是临近考试才去学习,使学生感到像是在应付考试一样,而不是在学习知识,从而缺乏积极性[5]。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缺乏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本课程考核方式应该改进,应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将平常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最终成绩应该由课堂作业、期中测试、期末考试多个方面决定[4]。

二、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

从灌输式教育转变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式教育,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比如,课堂上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方法,教师提问题,学生们进行讨论,如果持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辩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及点评,找出原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二,改革教学手段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网上学习和沟通,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丰富度和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将自己整理后的电子版的课堂笔记给学生,节约记笔记的时间,使学生可以更加集中精神听课,增加学生接受、消化、思考知识的时间,大大提高学生听课效率[4]。比如,在数学模型学习阶段,需要用到电脑表格作图,可以让学生带笔记本电脑上课,既方便又实用,老师通过电脑进行实践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学习流域非点源模型时,我们带领学生去镇江附近长江流域学习,比如焦山、北固山等,了解学习该流域的具体参数与相关知识。还在学校周边进行实例讲解,或者请其他老师现场讲解一下有关教学项目的实例。这样不仅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接触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能力。

第三,改变考核方式

应加强平时课堂知识的考核力度。课后作业是督促学生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作业理应占总评分的相应分值。比如,在讲解一维河流水质模型时,我们设计一道河流(金山、焦山、北固山附近)概化的真题,让学生现场调查,并写一份调查报告作为实践作业,评定打分。在学期中旬,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占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测试可以以期中考试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之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以后知识的了解程度,题型不宜太难,注重基础考察即可。同时,本课程在期末考試形式上做了如下改进: 采用笔试考试,其中50分的考题是对本门课程学习的一次总结和实践应用,主要考察学生从本课程学到的知识及应用。或者给出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建模型进行预测,从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考察[5]。

三、总结

环境系统分析在循环经济、环境规划、生态城市等多个领域有着诸多应用,在环境管理、规划以及国家的环境决策上都发挥着重大支撑作用[5]。因此,本课程的改革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注重学生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 目前,江苏大学以环境系统分析课程为骨干课程的环境工程专业是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本课程改革就是要以培养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强化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注重全面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能够充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保行业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园.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过程的思考与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08):186~188.

[2]丁树荣,袁培国,陆根法.国外环境科学教学改革与发展[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1):44~46.

[3]孙成访,吴运建,李国彬,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8,(13):335~342.

[4]朱小娟.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95~96.

[5]刘飞,任世英.浅谈高校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0,(2):97~98.

[6]李国莲.如何提高《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效果[J].科技教育创新.2010,(17):210.

作者简介:

刘军(1974-),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处理。

李朋(1990-),男,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新型膜材料应用于油水分离。

作者:刘军 李朋

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论文 篇2:

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过程的思考与改革探索

摘 要:该文在总结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特色,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挖掘学习兴趣、创造实践机会、灌输环保理念”的教学思路,希望为进一步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系统分析;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改革

Key words:Environmental systems analysis;Teaching ideas;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1 概述

环境系统分析是我国高等院校环境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用数学语言对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通过数学上的演绎推理和分析求解,使学生能够发掘出环境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寻求到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理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鎮水、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学校企业从事规划、设计、管理、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认识和掌握环境问题、制定环境规划管理方案都有重要意义。笔者在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环境工程的综合性,总结环境化学课程本身的特点,按照“挖掘学习兴趣、创造实践机会、灌输环保理念”的教学思路,尽可能将环境化学知识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专业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和社会环保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2 课程特点分析和教学体会

2.1 环境系统分析课程的特点 笔者在几年实际教学过程中感到,环境系统分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以下几方面显著特点:(1)课程定位的基础性。本课程着重从数学上的演绎推理和分析求解的角度,探讨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保护和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基础性理论支撑课,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等专业课程都建立在本课程学习基础之上。(2)内容体系的综合性。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多学科交汇的综合性科学,涉及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等方面;涵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基本要素;覆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生态学、生物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知识;既要求学生有宽泛的知识面,又要有扎实的化学基础、数学分析基础。(3)学习内容的实践性。一方面,课程中所涉及的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基本都是源于实际污染事件的发生和管理研究。如大气污染企业的厂址设置研究、污水处理厂厂址、处理能力的设计、太湖流域水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研究等。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知识多属经实践验证的结论性规律或结果,对于初涉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讲,内容相对抽象,加上数理运算推导,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只有结合实际,通过实地参观、实验操作等实践性教学,才能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消化。

2.2 着眼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教学针对性、吸引力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1]。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或者对于某个老师的讲课风格感兴趣,就会持续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建立在基础化学和数学推导理论上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多结合模型推导,因此课程本身过于枯燥和抽象。笔者所在学校该课程设置40个课时,另有3个课时的实践环节,不少学生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好这门相对较抽象的课程有畏难情绪,甚至产生厌学。教学过程中,深切感到课时少、内容多而抽象的矛盾比较突出。要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上多下功夫,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热情。笔者具体在以下3个方面做了尝试:

(1)语言生动,吸引学生。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课程,它包含了环境化学、水、气、固废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高等数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具有极高的综合运用性,但也具有极高的抽象性。语言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工具。因此,可以通过一些语种的变化、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学生流行语、社会潮流语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达到将学生引向知识接纳的道路起跑线上。

(2)密切结合社会热点和潮流。将定义和原理作为教学重心的传统模式和填鸭式教育往往使学生厌烦。尤其是随着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环保事业的迅猛发展,围绕环境问题开展的前沿领域的学术研究日新月异,教学过程中,要在讲授好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紧随时代发展及学术研究步伐,把一些全球热点事件和国际前沿性的成果穿插到课堂教学内,向学生加以介绍,使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当代环境的新制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2]。

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把一些发生在新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公众及网络高度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引入课堂,用课程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大气环境质量模型之前,可以先播放目前国内雾霾天气的新闻报道和危害,让学生首先对事件有个认识,从而意识到大气质量模型学习的必要性,体会到这个模块的知识将来的实际应用价值。这将有利于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再比如,近2a由于铅锌冶炼企业的存在,水、气污染排放的影响,多地发生“儿童铅中毒事件”、“癌症村”等恶性事件,引起了国务院环保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极大关注,随之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和医疗手段,对铅锌矿的生产和村民进行了整治和救治,在事件讲述过程中结合系统分析模型对污染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展示模型模拟对于污染控制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借助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例,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具体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对身边这些问题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让他们深切体会到人类保护资源、环境、维护生态的紧迫感[3]。

(3)形式多变、因材施教。针对环境系统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既有数学、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老师教学方法模式单一等问题进行改革。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适度给予提示和复习,防止部分学生因基础不扎实跟不上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从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出发,运用多媒体配合教学,通过对环境现状的直观展示、污染机理的动画模拟、微观问题的宏观放大、重点内容的突出强调,使授课内容由抽象变具体,更加形象直观;开展互动式教学,通过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比如开展学生辩论赛、机制问答等不同形式的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的调研、竞赛,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优势,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取长补短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另外,鉴于多数学生不关注他人的演讲,可以以组为单位,设计“讨论卡”,将该组认为值得全班讨论的问题写下来,积累到一定数量再提出来讨论;同时,每个小组整理出一个“小组资料夹”,将资料来源和查找方式写下来,供全班分享[3]。

2.3 结合国外教学方法,突出提高实践能力 对比国内外的教学理念,国外教育选择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怎么学,因而学生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国内教育总是事先给学生作出细致繁琐的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怎么学等等,因而学生习惯于应付,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对比国内外的教育模式,国外往往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却往往忽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大学教育应当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仅靠40个课时,要掌握环境系统分析领域的全部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在讲台大讲特讲、眉飞色舞、兴奋不已,而学生则多是置身事外、事不关己。经过课下调查,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學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感觉缺乏参与感,无法融入。为此,笔者尝试改变现状,在一部分课中对调教学中的主客体,由学生分组调研、讨论、资料整合、解决任务、展示成果、回答疑问,而老师则以顾问的身份主要负责解释难点、纠正错误等指导性工作。比如,关于使用系统分析原理和方法完成某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方案,我们就采用这种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完成。学生可以自愿分组完成任务,自行安排任务分工,在各自负责的方面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之后组员通过资料分析、整合与交流信息,最终完成分配任务。这样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在团队分工合作中掌握一种学习研究的方法。

(2)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单纯的理论教学,只会使学生变得教条和生搬硬套,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的优势。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实践环节作为掌握理论知识的关键步骤。例如,在介绍到河流水质模型的控制方程和模型计算时,尽量使用一些软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软件的参数输入,结果输出过程中,学生会对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另外,在社会实践方面结合专业认识,组织学生到就近的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站参观,参与一些水质和大气方面的监测工作,使学生结合实际的系统分析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提问和质疑,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以科学精神对待学习,尽信书不如无书,鼓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和问题,无论难易,老师都要认真对待,带领学生就其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并指导他们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结果验证、深入调研等方式进行论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事物认知去伪存真的辨识方法和手段。

3 结语

必须指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系统分析专业知识的难理解性仍是障碍,这与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有关,即知识的理解要在长期实践中完成。因此,教师的辅助讲解显得尤为必要。当然,本文中所强调的新的教学模式也十分必要,因为它更强调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研究的方法与氛围,而不是在课堂上灌输更多内容。对此,课堂上可采用情景式教学的方法,以实例为基础,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当然为了突出学生个体特色,也应当适当安排一些以个体为单位的活动或学习,例如独立演讲就是一种学生自我监控、教师得到学生有针对性反馈的极佳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寒冰,唐艳葵,閤明勇.环境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1,39(17):118-119.

[2]李燕.“交通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改革,2012.DOI:10.3969/j.issn.1007-0079.2012.25.032.

[3]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责编:徐焕斗)

作者:张园

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论文 篇3:

ISEC项目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

ISEC项目是当前比较先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所有课程的学习采用双语教学,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鉴于我国电力专业教学的现状,在该教学模式实施之前,必须要不断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评模式以及教材等的创新。下面就ISEC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关键词:ISEC;教学模式;启发式

1 ISEC项目介绍及优势

ISEC 项目也就是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它是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倡导的,国内本科高校与美国一些著名高校联合开展的学分互认教育。项目采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阶段总计学制一般为四年。基本模式为,国内两年,国外2年(即“2+2”)。第一年和第二年,学生在国内院校进行英语强化学习,完成互认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经过两年的学习,符合条件的学生第三年和第四年可以前往英、美合作院校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接受专业应用的培养与训练。

ISEC 项目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能够与国内现行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很好地对接的前提下,逐步进行课程改革,进而推动教学改革。同时,在国际化师资培养的基础上,配套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采用互动式双语教学,充分注重国内外课程体系、教学理念的融合和互补。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国际视野,能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使用多种语言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更容易受中外用人单位的青睐。

2 ISEC项目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1 确定课程的双语教学目标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既有极强的理论逻辑性,又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性,主要教授电力系统参数计算、运行、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相关课程的基础。开设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在中文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引进国外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的精华,结合开方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双语教学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和英文表述,将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外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计算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外文专业文献的学习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考,使学生获得跨文化、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的研究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或自编讲义

要想很好的实现电力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教材和讲义的选择则尤为重要,对于不同的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我国目前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有英文原版的教材和国内英文编译的教材,不管是那本教材在内容上都是《电力系统分析》中的基础知识。

对于《电力系统分析》这一基础性的课程来说,如果想要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最好在教材的选择上选择英文原版的教材,这样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国际上的先进科学技术。鉴于中国学生有限的英语水平,在选择教材是最好选择一下语句较为简单,且通俗易懂的书籍,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阅读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3 基于目标性的教学设计

由于教学所用的教材是英文原版的教材,这与学生平常用到的语言不一致,在加上教材上的知识都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内容,这样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事先设置一些教学任务,并以课堂提问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督促学生对内容进行预习。比如说在第一次讲授《电力系统分析》这一门课程式,教师不要一味的讲述电力系统中的专业性概念,可以通过绪论导学,让学生对电力系统产生兴趣,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构架,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进度表,让学生在每次上课之前都能够有目标、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这样经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4 采用启发式教学,构建互动式课堂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力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而在ISEC项目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为“引导—问答—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找到正确的结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比如说在进行电力系统分析中的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线路损耗的性质应该是作为无功电源还是无功负荷?”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经过思考之后用英文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就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做出多种假设,并进行一一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分析其中正确与否的原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电压等级区分线路损耗的性质,这样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5 注重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ISEC项目主要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英语教材,而且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也是英文授课,这样一种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英文教材与国内的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差别,英文教材讲述的知识点都是一些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技术,而国内教材讲述的都是国内最为普遍的技术,在教学中采用英文教材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现在国际上科学水平,从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长见识。

2.6 考核方法的改革

ISEC项目中的考核方式要求由日常考勤、课堂表现、日常作业、期末成绩等组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发言的质量、作业的好坏等都作为参考依据。笔试考试和作业都是全英文作答,且英文难度不大,但要涵括所有的教学内容。

3 针对ISEC项目实践提出的几点建议

3.1 专业英语课程为双语教学服务

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电力课程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英语的听力水平和阅读水平,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听不懂教师在说什么。鉴于现阶段我国电力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ISEC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必须要配合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习常用英语表达,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电力专业课程中相关名次的英文表达方式。

3.2 有适应学科双语教学的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了确保ISEC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使其能够认识到双语教学在现阶段电力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定期培训,提升口语水平及专业素养

双语课程教学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的英文水哦宁要求都比较高,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定期培训的形式,要求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英语课程的培训中来。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使其能够正确利用所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讲授和知识的学习。

4 结论

ISEC教学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它的应用实现了电力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并且能够满足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是未来电力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全友. ISEC项目中的通识教育反思——以许昌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为例[J]. 文教资料, 2012(20):140-141.

[2]陈雷明. 基于ISEC项目的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3(4):191-194.

[3]尹淑娟. ISEC项目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14, 28(4):78-80.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

作者简介:

贾磊磊( 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变换与组网技术。E-mail:jllnl519@163.com

作者:贾磊磊 张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育课动力系统心理学论文下一篇:电子镇流器控制器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