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脱离儿童自己的生活讲道德与法治,他们得到的仅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

第一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论文

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当前中国教育教学体系迎来了全新的改革和变化。特别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兴趣以及改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等学习方法设计了多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思路,且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将之融入课堂。在这一教学大环境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素养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基于此,文章重点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方法的应用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相关问题提出有效的意见和看法,为后续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深度开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问题分析;方法研究

一、 引言

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开展现状分析,虽然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以及教育现代化思维的应用与理念支撑中得到了深度发展和有效建设,且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其中依然有部分问题值得教师商榷与研究,且个别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第一是教师如何结合现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思维的构建和培养,并以此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认知,帮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第二是教师如何应用法治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对教材不同单元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以此来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为后续的学习思维发展和法治意识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撑;第三是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开展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其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对生活现实事物的分析与研究,促进学生的法治精神发展与法治意识提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水平、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稳步推进奠定基础。

二、 基于法治思维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重点进行法治思维的建设和发展,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能力和素养,提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我们的国家”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公民可行使的权力以及需要完成的义务”这一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通过学习,学生会了解到关系到个人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进而会明白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履行好相关责任和义务,如何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这对于初步构建学生的法治思维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引导作用,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也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的发展需求以及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应用对学生进行道德與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提出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有效的保障,带动学生的法治观念建设和发展,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将法治思维贯穿至始终。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宪法在中国的地位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了解宪法的权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各类案例展开分析与讲解。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我们的国家”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做出关系宪法内容的重点解读,以此让学生了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国家领土的重要性、国家机构的职责与运行重要性等等。

最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学习看法与学习认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有效分析与研究,从中挖掘有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内容。通过思考,学生表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年龄已经超过18周岁,就属于成年人,那么这时候我们从法律的认知角度上就已经脱离的被监护的年龄,因此在面对任何社会活动的时候都可以直接参与进去,而且需要个人来负相应的责任。其中包括有法律责任、公民行使权利的责任等。”另外,还有学生表示:“在我国,服兵役属于一种社会义务。所以在年满18周岁以后,我们就有义务去服兵役,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必须要投身到军营中来完成自己的义务。”

由此可见,教师在基于法治思维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法治认知与法治素养,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和发展,实现了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逐一完成,构建了符合学生学习思维与学习习惯的法治思维教学方法。

三、 基于不同单元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我们的守护者”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设与开发,借此来提升学生了解宪法和认识宪法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基于法律法规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此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法规,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法规。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法治思维的深度培养与建设,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违法案例等内容,让学生明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且可以让学生知道“违法必究、违法必惩”的规律。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还需要结合正义思维、道德思维等对学生进行个人素养的建设,通过该方法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守法意识与护法能力。又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宪法是根本法”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宪法的权威性和统领性对学生进行深度教学,以此让学生了解到宪法的重要性,学习宪法知识,体会宪法在法律环境中的绝对地位。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创设相应的教学主题,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宪法知识我知道”竞赛活动。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学生学习宪法知识的积极性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且对于宪法的了解深度和认识深度也会得到相应的建设。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我们是公民”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份对其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引导,让学生明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好一个社会公民的机制与作用,基于公民的权利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在此,教师可以结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公民的义务对学生展开深入教学,以此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衔接性。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学习效能有着重要的帮助,且对于构建学生的荣誉感、发展学生的自豪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公民”这一概念,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责任”教学,让学生明白公民虽然享有权利,但是不得滥用权利,而是要依法用权、依法做事、依法做人。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后续的生活中合理地应用个人权利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提升个人的社会价值。或者,教师可以结合“公民的义务”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个人在享有权利的时候同时也需要尽到相应的义务。如,教师可以从献身国防的方面、人权保障的方面、维护国家利益的方面等对学生进行个人义务的深度讲解和分析,以此让学生了解如何有效的在日常生活中尽个人的社会义务。

四、 基于日常生活全面建立学生的法治精神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建设学生的法治素养,促进学生的法治思维高效发展与延续,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对个人法治意识和法治态度的构建与端正。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这一环节的时候,可以结合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生进行重点教学。通過该方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法律对自己的保护范围与保护强度,这对于促进学生的法治认知,建设学生的法治精神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引导作用。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家庭生活环境中、在学校学习环境中、在社会实践环境中,都可以正常地享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此,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犯罪惩罚措施”的教学工作开展,以此让学生明白,对为未成年人的保护并不代表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纵容和包庇,而是为了让未成年人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成长空间。一旦未成年触犯了法律,同样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通过该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做一个守法懂法的好孩子,做一个尊重法律、拥护法律的好公民。又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其进行教学素材的撷取,通过对每年一度的“3.15消费者维权”晚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服务。以此让学生了解人们日常的用品、食品等都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去正确地维权。上述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且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端正的法律思维,这对于促进学生的法治精神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改变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支撑与帮助。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方法为其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务必要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案创设全新的教学空间,实现学生学习素养的高效发展和学习能力的稳定提升。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辅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科学、正确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模式。借助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认知,实现学生做好公民、做好学生、做好儿女的发展和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腊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11课: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12):112.

[2]聂坤丽.循生活之实 探班本之路:谈部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班本化教学的实施[J].重庆与世界,2018(22):88-91.

[3]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5):43-47.

[4]徐敏.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J].华夏教师,2018(27):67.

作者简介:裘淼,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

作者:裘淼

第二篇:以“生活体验”提升低年级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策略研究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脱离儿童自己的生活讲道德与法治,他们得到的仅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体验的必要性,只有引领孩子在他们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才能产生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品德教学才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从以下四方面来设计“生活体验”方式,提升低年级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

一、情境播报,体验法治庄严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增加了法治教育,一年级上册教材将规则意识分别渗入四个单元中,“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分别以自我——校园——家庭——自然的逻辑推进,从自我管理到投入社会生活,内容涉及校园规则、课堂规则、交通规则以及游戏规则等,从规则的约束引出法之严肃,从而促进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启蒙。

怎么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了解并接受这些严肃的法治话题并愉悦地、自发地转化为自身的行动?为此,笔者尝试用“情境播报”,让学生体验“法”的庄严

教学片断1:一年级上册第六课“校园里的号令”之“升国旗了”

在教学中,笔者先和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的盛况,引导他们感受护旗手雄赳赳、气昂昂的精气神,感受升国旗时的神圣庄严。同时,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知道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在四周的人群中,凡是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也应立正行注目礼。为什么要这样呢?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笔者告诉他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此时,笔者以新闻播报员的身份和语气顺势“播报”相关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中第1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家还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其中第十三条规定,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第十六条规定,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国旗,应当徐徐升降。升起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

播报后,笔者再让学生扮演天安门的观看升旗的游客,《义勇军进行曲》奏起,当屏幕中的五星红旗冉冉升旗,全体师生共同肃立致敬,在庄严的情境下,学生自发地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转化为行动展示出来,体现出对国旗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爱。

基于情境体验的法律知识播报,增强了法律知识宣讲的庄严感、严肃性,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这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法则,不允许任何人违反。播报时,如果能配上相关法律文件的图片,在具有神圣感的背景图片上呈现法律条文,或请声音较为厚重、富有感染力的人士录制朗读音频,再相机播放,就更能营造“法”的神圣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

二、善用绘本,融合生活体验

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亮点还在于变以往文字与知识教学的排列模式,通过童趣化的呈现形式,力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也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具体而言,教材采用绘本式的表达方式并增添了儿歌,在葆有童趣的同时,使教材更具可读性与共鸣性。

一方面,教材通过绘本的图画向学生传达信息,立体展示学生生活场景,给予学生可感的视觉支撑,更利于学生理解与想象。图文表达的情景与事件具有生成性与延伸性,能够给予学生教育与思考方向的引导。从教材分配格局看,绘本分为主版绘本与副版绘本。主版绘本多出现在正文中,通过图示贯穿全文,展现主线内容。主版绘本画面展现的学生状态与现实中小学生活场景相似,如一年级上册“上学啦真高兴”中主人公照镜子准备上学时,对学校的好奇,认识新老师与结识小伙伴时的喜悦,正是小学生初入学的场景再现。绘本图画推进的过程也是教育引导的过程,如“爱新书,爱书包”中倡导学生爱护图书与合理装书包等,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富有童趣与教育意义。副版绘本则往往在页面下方,采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如“交朋友”中兔子与小猫的友谊、“多提问题勤举手”中小熊与小猪的对话鼓励,“皮皮的故事”中小猪的个人成长等。绘本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情景展现,辅以简单文字深化主题,让学生体味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与生活,从而对学生进行“友谊”“勇敢”“感恩”等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更易于深入学生内心。

绘本式的表达更适合低年段学生阅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意愿和学习兴趣;当学生阅读了绘本后,老师要紧扣主题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对话、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法治意识。

教学片段2:一年级下册第13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课本的绘本上有一个叫小布丁的小男孩,对于新搬来的环境心怀向往,但又害怕。在“小蝴蝶”的鼓励下,大胆地走出家门,来到其他小朋友面前,画面没有出示小布丁的对话内容,但在最后一幅图则展示了小布丁与其他小朋友高兴地玩在了一起。笔者请学生们想象小布丁与其他小朋友认识的画面,與同学们一起演一演。

第一位扮演小布丁的同学在小伙伴面前说:“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小伙伴说:“好吧!”演完后,我请另一位学生扮演小布丁:“我叫小布丁,是新搬来这里住的。我能加入你们,和你们一起玩吗?”对方马上说:“好啊!我也想多交朋友呢!”对比这两个场景,笔者请其他同学说说想法,在直观的对比之下,同学们很快说出了交往的要点:结交伙伴要有礼貌,要先进行自我介绍,要用上商量的语气;与伙伴交往要热情大方,当小伙伴提出和你做朋友的时候,要热情回应……低年级是建立学生“乐群”意识的关键时期,通过表演的方式善用绘本,凸显儿童生活场景,加深了“生活体验”,让“乐群”的交往方式根植心中,内化为行动。

三、活动体验,形成法治文化认同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之所以将活动作为呈现形态,一方面是因为活动是主体存在的方式,学生主体是活动的承担者,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可以弘扬其主体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育法治素养的必由之路。无论学生的道德思维、法治思维、心灵智慧的发展,还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和提速,都是以活动为中介和载体,通过在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可以说,注重和观照活动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焕发生命活力之关键所在。

笔者经常设计游戏活动把学生中间发生的事情和学生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设身处地体会。这样既丰富了教学,也促进了学生成长,让德育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

教学片段3:一年级下册第13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从参与游戏到思考游戏把“乐群”意识渗透到行动中,笔者设计了“安全岛”的游戏,规则是:1.全组同学站进安全岛里; 2.不能踩线,不能触碰岛外的地方;3.注意安全,不能让组员受伤。 笔者首先用婴儿爬行垫砌成一个 “安全岛”,由于岛的面积较大,所以学生比较轻易地整组安全登岛。接着,笔者抽掉了一块爬行垫,“安全岛”的面积立刻缩小,所以各组登岛有一定难度,挤不上去,同学们议论纷纷。这时,笔者请各组同学坐回座位上,大家讨论交流:我们怎么才能安全登岛?讨论完后,学生们汇报:有的说,大家可以单脚站着,不用占这么多位置;有的说,里面的同学挤一挤,外面的同学手拉手,防止摔出去;有的说,要安排一个组长指挥大家一个个轮着登岛,不要拥挤……学生们的意见很到位,因为都是在实景体验过所得到的经验,而且也关注了同伴之间互相尊重,该如何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真正体验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等意见说得差不多,笔者再请其中一组同学示范完成游戏。这次这组同学很快就安全登岛了,在成功的欢呼声中,学生们再次感受到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和满足,形成了对合作交往的概念和规则。

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就像車之两轮、鸟之双翼,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去规范,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弥补。只要教师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引入儿童的“生活体验”,用智慧创设情境,让法律知识有力度也有温度,在悄然中走进童心,就能迎来法治教育的满园春色。

作者:杨俏彦

第三篇:探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融入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 要: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校更应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文章主要阐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读劳动故事,培养劳动意识;做游戏,初尝劳动体验;勤实践,掌握劳动技能;多形式展示,强化劳动习惯养成。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智慧、社会认知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既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標的要求,也是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的必然。

(一)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专门课程,其核心任务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性既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做中学”和“学中做”,即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获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形成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观念。

(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慧

对于小学生来说,劳动能促进手脑协调发展,促进智力发育。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小学生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小学生的要求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小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对小学生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起到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三)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意志品质

有研究表明,学生从事劳动的时间与学生的独立性有显著关系,即劳动时间较长的学生,其独立性更强。让学生进行劳动锻炼,能减少其对家长的依赖心理,促进其独立意识的形成。所以,劳动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造意识有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就是为学生的人生道路创造良好的开端。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为他们将来自立于社会打下基础。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读劳动故事,培养劳动意识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包含一些劳动的课程,对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的学习特征,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出现的关于劳动的小故事。在读故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学生自小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课中,让学生阅读《羊羊值日》,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做个开心果》一课中,让学生阅读故事《小狐狸找“开心果”》。生动形象的卡通人物,有趣的故事内容,让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并在阅读故事中明白了劳动能让自己和他人感到快乐。除了书上的故事,笔者还结合五一劳动节,让学生找身边热爱劳动的人以及一些劳动模范的故事,开展学模范,爱劳动的故事比赛,使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的意义,从而对劳动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二)做游戏,初尝劳动体验

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越是丰富,道德体验就会越深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劳动实践和体验活动,使得他们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培养道德行为。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劳动教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借助直观、感性的活动将枯燥的劳动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参与劳动体验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中的《送“小伙伴”回家》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该内容设计成游戏形式,呈现居家图,然后把各种物品标上序号,先让学生认识该物品,接着把这些物品归类,再指导学生进行物品整理。这样,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分享自己对物品整理的认识,再延伸到对自己的书包等物品的分类整理。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对劳动的情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勤实践,掌握劳动技能

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不仅要在课堂中体验,更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注重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动手,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中,笔者不仅在课堂中手把手教学生学习叠衣服、绑鞋带,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实践劳动,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生活实践:整理房间、自己洗衣服、学做饭等等。笔者还结合《爱护花和草》一课后,发了一些种子给学生,让学生回家跟家长一起种些花草,学习一些简单的种植植物的方法,在种植过程中培养了耐性。

(四)多形式展示,强化劳动习惯养成

在教学《干点家务活》一课时,笔者遇到了一个“忘记做家务怎么办?”的问题。经现场调查发现,每天能坚持做家务的学生只有5%,经常做的占15%,偶尔做的却占了70%,从来不做的也占了10%。这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坚持劳动的现状——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坚持。这时再回归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有的说向每天能坚持完成的同学学习方法,有的说让家长提醒,有的说制定家务劳动计划表,学生提出了各种办法,最后敲定了用家务劳动践行表来督促自己坚持劳动。内容是每天自己制定做家务的内容,每天根据践行表做家务,并请家长以奖励笑脸的形式进行评价。另外,笔者还结合班会课、综合实践劳动教育课等,开展展示活动,如种植植物展示、折纸展示;设计整理小能手比赛,例如一年级开展整理书包比赛,二年级开展叠衣服比赛等。通过课上的启发指导和课下与生活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提升了劳动素养。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方式渗透劳动教育,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将劳动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24).

[2]张莺.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05).

作者:黄惠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系统开发工具论文下一篇:全科医学职称论文